火星救援

The Martian,火星任务(港),绝地救援(台),火星人

主演:马特·达蒙,杰西卡·查斯坦,克里斯汀·韦格,杰夫·丹尼尔斯,迈克尔·佩纳,凯特·玛拉,肖恩·宾,塞巴斯蒂安·斯坦,唐纳德·格洛弗,切瓦特·埃加福,阿卡塞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匈牙利,约旦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15

《火星救援》剧照

火星救援 剧照 NO.1火星救援 剧照 NO.2火星救援 剧照 NO.3火星救援 剧照 NO.4火星救援 剧照 NO.5火星救援 剧照 NO.6火星救援 剧照 NO.13火星救援 剧照 NO.14火星救援 剧照 NO.15火星救援 剧照 NO.16火星救援 剧照 NO.17火星救援 剧照 NO.18火星救援 剧照 NO.19火星救援 剧照 NO.20

《火星救援》剧情介绍

火星救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载人航天宇宙飞船阿瑞斯3号成功抵达火星,谁知一场破坏力极其巨大的风暴向宇航员们袭来,阿瑞斯3号被迫中断任务,紧急返航。撤离途中,宇航员马克·沃特尼(马特·达蒙 Matt Damon 饰)被飞船上吹落的零件击中,由于生还希望渺茫,队友们只得匆匆返航,并向世人宣告他已牺牲的事实。出乎意料的是,马克以极低的概率活了下来。他躲进驻火星的航天基地疗伤。下一次火星任务要等到四年后,而基地内的补给仅够他维持31天。短暂的绝望后,马克决定利用有限的食物,在这颗空无一人的星球上种植作物,寻找一线生机。与此同时,地球方面也很快发现马克生还的事实,他们想尽办法部署营救计划。孤军奋战的马克,能否等到救援队伍的到来? 影片改编自安迪·威尔的同名科幻小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宇宙战舰提拉米斯事与愿违的不死冒险者恐龙王橘子大毛狗尖刀队归途情圣巴黎书店哈莉·奎茵第三季回家爱·你别走兄弟歌舞伎町夏洛克圣诞电影武士弥助吃饭跑步和恋爱马扁马扁之路子卡比尔辛格樱姬我的女友是九尾狐我的世界大电影鬼影喧嚣第二季借口公司马赛克的秘密蓝海少女第二季疗养怨仙尊,今天洗白了吗好汉花荣犯罪记录第一季黄梅戏宗师传奇

《火星救援》长篇影评

 1 ) 影片删减版?我好的那口恶趣味呢?电影与原著对比+吐槽+电影出彩改动+原著精彩情节补充

嗯哼首先想跟广电总局说,别以为我没有看出来!!!

你剪了我看原著时一个很好笑的点!!!

在电影院一直在跟小伙伴说笑点快来了!

高能预警!

结果,,,诶( ゚∀゚) ノ没啦当沃特尼和NASA对话世界实况转播时,原著大致是这样的:【沃特尼:告诉船员们我还活着!

你们他妈脑子有什么毛病?

NASA:·····省略···,另外,请注意你的用词,你打出来的每个字都会被实时转播给全世界。

沃特尼:快看!

好大一对奶\子!

—>(.Y.)】电影这一幕也感觉被剪掉了,哼╭(╯^╰)╮说说电影,看完后,不知是不是看过原著的缘故,觉得电影有点空,这种空虚寂寞的感觉,嗯就像是独守空闺,抓心挠肺。

仔细对比了一下两者,电影最后沃特尼培训预备宇航员时点题作文满分:当你将面临的问题一一逐个解决,而不是灰头丧气,自怨自艾,没有难的倒你的关,火星也不能!

然而电影情节给我的印象大部分是这样的:一个人被扔在了火星,问题出现,怎么解决,嗯,,,来段music!

好,问题解决了;嗯,又有问题来了,没问题,再换一段music,哦哦,problem solved,哦也。

原著是这样的:问题来了(〃>皿<),想想解决的方法和手段,好,方法有了,具体怎么操作呢,哦,准备实施时需要的要素条件,准备好了,let me do it!

问题在解决过程中又有了新的问题,嗯嗯不要慌,按照刚才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继续干!

电影对比于原著,基本上是照着书本情节发展和对话下来的,以至于看电影时,感觉就像是看有声有画的电子书,但是受限于电影时长和篇幅,书中很多精彩地方删减了!

想给没有看过原著的米娜桑们补充一些原著精彩的而电影没有体现出的情节+好笑的梗+电影增添的出彩改动,以下1.电影开头,被扔在火星的沃特尼醒来后,原著【一路蹒跚爬上山坡,走向栖息舱。

随着视野的开阔,我发现了叫人兴奋的好形式,以及当头一棒的坏消息:栖息舱没事(耶),MAV不见了(呜!

)】注:MAV是与NASA通讯的仪器。

这段恶意卖萌,简直了;2. 当沃特尼用自己的排泄物做肥料时,原著调侃道【在努力让我活下去这件大事上,我的屁眼和我的大脑所做的贡献不相上下】(╯▽╰)3.沃特尼造水原著其实用了很长的篇幅,体现了沃特尼解决问题超强的逻辑能力和动手能力,技术帝大神呐。

造水的配方是弄点氢气,加点氧气,烧!

→氧气如何弄?

沃特尼计算一下,我擦!

自己氧气储备是不够烧的,于是机智如他,用氧合机(专门从二氧化碳中分解氧气的装置)从火星含95%的二氧化碳的大气中分离氧气→氢气用联氨+催化剂。

中间具体过程当然不像原理这么简单,在火星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步步惊险。

气体储存爆炸问题、不完全燃烧剩余氢气点燃被炸(电影中沃特尼被炸翻就是因为这个啦)问题、火种威胁等等4.联氨分解时,沃特尼吐槽道:【化学这个拖泥带水的贱人,它弄得有些氨死活都不跟联氨起反应,保持在中间状态。

你闻过氨气那鬼味道吗?

好吧,我这小窝里很快就会充满这种地狱里的气味了。

】贱人就是矫情5.电影中除了被沃特尼吐槽了很多遍刘易斯的迪斯科,还有队友收藏的各种七八十年代的古董美剧《三人行》、《无敌金刚》,然后沃特尼就处于一边看剧N遍一遍吃零食的“幸福”“悠哉”的宅男生活状态啦啦啦想想我们看N遍还珠格格的感受吧!

酸爽吧,哈哈哈哈哈哈6.电影中,第一次与NASA联系上,送上火星小王子沃特尼的独白【它工作了!

天啊,它工作了!

我刚穿好太空服准备检查登陆舱,就看到高增益天线的角度正对着地球!

探路者号绝没有任何办法知道自己在哪儿,也绝没有任何办法知道地球在哪儿,唯一让它找到地球的原因就是它收到了信号。

他们知道我还活着!

我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这个计划实在是太疯狂了,但最后居然成了!

我可以再次和人说上话了。

三个多月来,我一直是史上最孤独的人,现在这个记录到头啦。

当然,我还不一定能获救。

但是我将不再孤单。

】7. 舱内水循环装置出问题了,对话如下:【我:“很明显有地方堵了,让我把它拆下来检查一下管道内部?

”NASA:(经过五小时的审议和讨论之后)“不行。

你会搞砸,然后完蛋。

” 于是,我把它拆了下来。

······我把管子清洗干净,然后重新组装好。

问题解决了。

我跟NASA汇报了结果。

我们(转述后)的对话如下: 我:“我把它拆了,找到问题,修好了。

”NASA:“贱人。

”】8. 最后沃特尼要前往战神4基地前,挑选了刘易斯收藏曲目中的一曲作为火星渡过时光的主题曲,备选曲目很多,有《活在火星?

》、《火箭人》《再陷孤独》等,但是最后,他还是选了比吉斯的《拼命活着》。

9. 气舱爆炸,大部分土壤细菌死去,沃特尼其实仍然发现有的细菌顽强的存活着,【生命的执着简直可畏,它们也和我一样不想死】-未完--电影最大的改动在于沃特尼与NASA联系上后一直没有中断,然而原著中男主最后在为前往战神4基地做准备过程中,给火星漫游车车顶钻孔时,钻子放在了不该放的地方,结果嘞,与NASA唯一的通讯工具探险者号broken down,从那时开始沃特尼就再也没有与NASA联系过!

沃特尼内心是崩溃的,然而要活下去,那就自己干吧!

靠着自己的思路方式,独自完成了所有的改造,建议大家看看原著的陈述,沃特尼简直一个大写的NB!

然后一切就绪,恩,出发!

2. 电影中沃特尼很顺利的前往战神4号基地,原著中沃特尼不仅与NASA断了联系,而且路途中差点遇上黄沙大风暴,而NASA只能也眼睁睁的干看着沃特尼一步步踏入死亡的阵地,好在机智的沃特尼在风暴的边缘及时发现,改变了行走路线,最终千辛万苦到达战神4基地才和NASA联络上未完-

 2 ) 论学理工科的重要性

电影很好看。

大帅哥演技在线,电影特效很震撼,外太空的生活很传奇,同伴间的情谊也很温暖。

这就是个孤岛求生的故事。

只是求生的地点在外星球。

然后叹为观止的是,理工科男的生存技能,可以自己修东西,自己种植物,自己制造水,自己奔行千里。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诚不欺我。

我如果在那里被留下,东西没等吃完估计就死了。

外出旅行一定要与理工男结伴,可以救命啊。

 3 ) F--- You! Mars!

一个念头:如果Will Hunting (《心灵捕手》)摆脱了心理阴影,真正发挥潜力,变成一个宇航员,被独自困在火星上,他会说什么?

—— “Fuck you, Mars.”这个电影的主线很简单——一次火星探险行动中,Damon饰演的Mark Watney 被困失联,醒来后发现劳模饰演的队长已经带人驾船离开。

电影讲的就是Watney只身一人克服补给严重缺乏、环境极度恶劣的条件,在火星生存的故事。

导演Ridley Scott过去几年内已经快被批评成Shyamalan的级别了。

Prometheus 带着删减片段看我还是挺喜欢的,其他的几个片子水平真的不如以前了,替77岁的老爷子难过。

这部这么好,真是让人舒心。

鉴于Damon和Chastain两个人都在Interstellar《星际穿越》里面演(模糊的讲)差不多的角色(这里的差不多说的是人物的处境),不得不提一下《星际穿越》。

我对Nolan的片子最主要的批评,就是利用大段大段的阐述来叙事,人物之间的对话不自然,只是为了让观众明白才会有的台词,最后也没有让大部分人充分的明白。

一部电影可以启发你、激励你去自我科普,或者真的投身宇航事业,但电影的首要任务是讲故事,而不是做科普。

《火星救援》它在风格上更像《阿波罗13号》和《荒岛余生》,虽然也存在阐述,但是它主要是在讲故事,除了让观众明白大体的计划,并没有妄图让观众习得各种技术环节和科学理论,而且规模也不像《星际穿越》那么大,概念也没有《星际穿越》那么高深,没让我感觉别扭。

电影的喜剧元素十分充沛,简直比今年看过的大部分的喜剧片要好笑很多,这归功于原著和剧本写得非常聪明,而从Damon,到Peña,到Jeff Daniels,到Ejiofor,这些主要人物都非常诙谐。

但是这种诙谐是很自然的,并不是矫揉造作的。

电影虽然好笑,但是还是不能被概括为“这分明就一喜剧嘛”——一个人被困在了火星上,这个风险度和存活率是前所未有的,当Watney匆匆的把插在肚子里的钢筋抽出来时,没人笑,当点点点点点点点时,没人笑,当……you get the idea. 这部电影中不乏让全影院屏住呼吸的时刻,而在气氛的平衡上,电影也做得很好。

这种平衡来自于自然、真实。

人物的乐观是可信的、幽默是可信的、愤怒是可信的、沮丧是可信的,由于特效做得好,要是跟你说这是“按照真实历史故事改编”,这都是可信的。

Subtlety——微妙,电影没有分心血制造戏剧性的东西,剧情本身就够戏吸引人了;反而,每次打动我的都是很细节的东西:一个人物特别自然的反应、一个演员对表演的选择、一句很平常的台词,等等。

Damon就是……Damon. 真没什么好说的,他是个好演员,他在这里展示给了我们。

如果没有他的魅力,火星上的戏会很无聊的。

当然,这也有剧本和导演的功劳。

Jessica Chastain虽然在片中戏份不多,但是给出的仍然是我最留恋的表演。

她不用大跳大笑大哭,大部分时候,她基本都在克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但是就在那克制中,我看到了非常了不起的技巧。

她的一句台词是我最喜欢的,也可以算是影片精神的核心——“Let's work the problem.”地球上突出的三个人是Jeff Daniels, Chiwetel Ejiofor, Sean Bean. Sean Bean的角色性格呢,就一Ned Stark,而且——剧透——他没死,因为他在地球上。

(噢噢噢噢!

这点需要补充——Project Elrond?

电影里开会竟然用《指环王》里的名字,而Sean Bean竟然在场!!!!

惊喜的脑子都爆了!

) Jeff Daniels的角色性格呢,就一Will McAvoy,很多人都说他演得好,不过我觉得习惯了。

最好的还是Ejiofor,(如果你还没看过Serenity和Firefly,请快点撕了这篇影评去看)他这个人比较深沉,但既有严肃也有幽默,把握得很好。

唯一让我觉得有点怪的是Gambino演的那个小天才,感觉这个人物有点略过浮夸,跟其他人脚踏实地的色彩相冲突。

电影时常2小时20分钟,虽然有时会慢下来,但是从头到尾都很吸引人,不会让你嫌长、嫌拖。

它的音乐甚至会让你想起《银河护卫队》,虽然电影主角对待这些音乐的态度截然相反。

而在电影的结尾,我对于航天事业、以及从业人员的钦佩和好奇心也被强烈的激发了,狂骂自己干嘛学法律啊 you piece of shit! 电影的收尾字幕 以Gloria Gaynor唱的 I Will Survive 这首歌为伴,熟悉的钢琴前奏让人会心一笑,但不久便意识到这个词跟电影是多么的相配,而以前对这首歌的感动也慢慢从记忆深处回到了意识之中,大家边离席边跳舞也是很温心的场景,出来后都带着微笑,但脸上也不干净。

这真是今年最好的经历之一了。

 4 ) 《火星救援》,或许只是一场真人秀

文/故城《火星救援》没有接过《银翼杀手》的衣钵,也不是《异形》或《普罗米修斯》的延续,这恐怕让众多崇拜雷德利·斯科特的科幻迷大失所望。

毕竟《银翼杀手》和《异形》系列的名头太盛,前者奠定了变种人(机器化的有机体)在科幻电影史的地位,追随者是日后名声大噪的《终结者2》、《攻壳特攻队》和《黑客帝国》;后者则通过《异形》、《普罗米修斯》(《异形》系列前传)开创并完善了异种人(与人共存的有机体)的物种进化史,堪称现代版的《进化论》。

而《火星救援》倒像是导演拍摄《普罗米修斯》续集前的闲来之笔,充其量是部火星版的《阿波罗13号》,或嫁接了《地心引力》和《拯救大兵雷恩》的《鲁宾逊漂流记》,最大的卖点莫过于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完成几项看上去不可完成的任务:赫尔墨斯号船员火星执行探测任务,遭遇沙暴后紧急撤退,误将受伤的船员沃特尼(马特·达蒙饰)独自一人留在了火星上,后者在基本生活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展开了一场外星生存大挑战;同时NASA的众天才们也需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跨越亿万公里的地球补给和火星救援;终于捱到队友到达火星轨道附近,沃特尼还要乘坐“敞篷”飞行器与船长刘易斯(杰西卡·查斯坦饰)完成太空接力。

上述动作让《火星救援》初看上去并不雷德利·斯科特,至少与其深受黑色电影影响的软科幻风格相差巨大,同时过于规整的剧作又似乎让影片走上匠气重的老路(《哥伦布传》、《罗宾汉》),影片涉及的议题又过于老生常谈,如弘扬个人英雄主义情怀(《角斗士》)、执行不可完成任务的牺牲(《黑鹰降落》)或女性主义的叛逆与救赎(《末路狂花》)。

然而,熟悉斯科特的观众会很快反应过来,能将这些元素驾轻就熟地塞入一个比一般硬科幻小说还要“硬”的外壳里,已然难能可贵,这可能是斯科特开辟硬科幻电影疆域的又一次尝试。

就像他为电影亲自绘制的剧本封面草图中所言,“我要用科学在火星上干出翔”(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 planet)。

这句话不仅是影片主角沃特尼的生存宣言,也表达了斯科特廉颇未老的科幻野心。

有趣的是,这张草图和这句话曾随美国猎户座载人飞船于2014年12月环绕地球飞行两周。

总体来看,《火星救援》的趣味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地球人如何在火星上生存的细节展现。

如植物学家兼机械师的沃特尼,如何运用“科学知识”在火星上种土豆。

沃特尼首先用有机肥料与类似火山灰的火星土搅拌,制造出活力达标的土壤,再运用分解出来的氢氧元素生成源源不断的水,并运用塑料大棚在太空舱里制造恒温并可持续内循环的“生态环境”。

再如沃特尼找到1997年的火星探测仪,他结合摄像头摆动的角度和16进制编码技术,与NASA工程师传递信息的过程,充满智趣。

当然,这些工作并不总是顺利的,不断试错和排除故障的种种尝试,再加上主角自娱自乐的调侃逗乐,构成了一篇意趣盎然的火星生存指南。

另一方面,是突出个人存在对宇宙空间的消解。

传统的关于星际旅行的科幻片,主人公的行动目标是解决人类的死结,可能是种族的(《普罗米修斯》)、政治的(《星际迷航》)或意识形态的(《飞向太空》),这就是《星际穿越》里为什么科学家一再告诫宇航员,要站在人类这个种群的高度来考虑问题,个人已经不再重要。

实际上,在科学家的计算里,没有人有权利决定人类的下一代应该是500万个人还是500万个试管受精卵。

而《火星救援》的视点则凝聚到一个人身上,他在太空的生存状态才是全人类的焦点(被媒体全球播放)。

当然,NASA高层曾在是否救主人公的问题上犹豫,逻辑是赫尔墨斯号其余船员沿既定计划顺利返回地球(救5个人)概率较大,而赫尔墨斯号返回火星带上沃特尼再返回地球(救6个人)概率较小,“理智”地看应该选择救5个人。

若不是赫尔墨斯号船员的“一意孤行”(女性负罪感主导的一场非理性“民主”,赫尔墨斯号的圆桌投票),沃特尼作为个体的生存权利已经被NASA这个更大的集体剥夺了,也根本不可能有什么火星救援。

因此,《火星救援》站得住脚的逻辑不是西方普世宣传的“民主”,或少数(赫尔墨斯号船员)服从多数(NASA)法则,或犬儒者所宣扬的工具理性,而是举“倾国倾城”之力,去援救一个远在亿万公里之外的微不足道的个人。

《火星救援》和原著小说都采取了三线叙述的结构安排:火星上的沃特尼,赫尔墨斯上的船员,地球上的NASA。

影片从单一视点的火星开始,而后随着沃特尼被“遗弃”分化出沃特尼和赫尔墨斯船员两个视点,再引出观测到火星行动失败的NASA视点,三线叙事交织并行,成为推动影片情节发展的主要戏剧张力,随着沃特尼与赫尔墨斯船员在火星外轨道回合,三点汇成两点,随着赫尔墨斯号返回地球,两点汇成一点。

影片始末,单一视点均是沃特尼的视野,不同之处在于起点是辽阔的火星表面、终点是同样辽阔的地球表面,在火星上他一直对渺小的自己念叨,“我是火星殖民者”、“我是太空海盗”,而回到地球的他,是劫后余生的悻悻,还在窃喜那个“火星殖民者”的伟大他者,我们眼里只是主人公的个体命运,宇宙空间已不知去向了。

有趣的是,电视屏幕里援救沃特尼的整个过程被全球24小时不间断直播,他在火星上的种种举动被全球观众观看,遗落火星倒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真人秀,甚至偶尔爆的粗口也被“明察秋毫”的编导消音了。

如果宇宙是间摄影棚,卫星是摄影机,雷德利·斯科特不正在导演一场救援任务,马特·达蒙不正在为商业效果卖命?

《火星救援》在北美上映前4天,NASA别有用心的向世界宣告“火星有水”的发现;而《火星救援》北美上映一个月后,NASA公布了一份人类登陆火星的详细计划,显示15年之后实施火星登陆计划,这与沃特尼的火星漂流记时间都是2030年。

NASA为《火星救援》戏里戏外做足了功夫,而雷德利·斯科特拍出《火星救援》戏里戏外配合NASA宣传。

这不是另一部《楚门的世界》吗?

《海南日报》

 5 ) The Martian小事集(16+2件)

(以下可能含剧透)1. 原作作者Andy Weir(1972-)是码农大牛,15岁就被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聘去写代码了,大学肄业,后来还在暴雪工作过,做的是《魔兽争霸2》......写Martian开始只是为了好玩,发在自己博客上,也不收费,后来有读者请求他做个kindle版本,方便下载阅读,他就放在亚马逊网上,以最低标准99美分收费。

这是他出版的第一部小说。

Andy Weir着迷于太空,却从来不敢坐飞机……所以拍电影时也没法亲自去片场看看。

小说在Science方面描写非常严谨,WSJ评论说读起来像生存指南。

在创作时,他不停地想出各种困境,再替主人公想出解决办法。

但他发现如果是制氧器、水循环系统、同位素发电“取暖机”坏了的话,男主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会挂。

片中,男主在为土豆温室制作水时发生了一次爆炸,他解释说没有考虑自己呼出的氧气。

小说中,男主是穿着宇航服去做实验的,宇航服为他提供氧气,同时排出他呼出的废气,废气里有一点氧气。

他去的次数多了,氧气积累到一定量,就引发了爆炸。

小说中,男主是个逗逼,他在火星上和飞船上的队友联络时,还催冬兵赶紧向女码农表白,还表示另一个逗逼宇航员马丁内兹才是他的BFF。

小说里,男主最后一段旅程——前往Schiaparelli环形山的途中经历了许多电影中没有的困难,比如沙尘暴阻碍充电,而且他还损坏了Pathfinder,无法获得地球发来的信息等,途中男主差点挂掉。

电影都没有体现(果然是欢乐向)。

小说结尾没有电影中呆萌回到地球的情节,就到营救成功结束。

Andy Weir在一次采访中认为可能是《Breaking Bad》里的小粉Aaron Paul(Mars is Biatch!),或者美队Chris Evans来出演男主。

但导演Ridley Scott看了剧本以后认为主角非马特呆萌莫属,否则不导。

2. 火星火星地表平均温度为零下63摄氏度,地球是14摄氏度。

所以真是环境里,需要更笨重的宇航服。

火星一年687天,但火星一天和地球差不多,是24小时37分钟。

片中不停出现的太阳日英文“Sol N”,Sol是太阳的拉丁语。

火星的重力是地球的38%。

宇航员在火星上走起路来比片中应该更轻盈。

这也是他最后能拆除那么重的顶盖和其他装置的原因。

在这种重力下,宇航员会慢慢地变得肌肉松弛、骨质疏松。

这也是男主在最后被营救时断了两根肋骨的原因,而且在后半段呆萌身形消瘦,后背有红色的皮下出血痕迹,这也是在火星上长期吃不到维生素和矿物质导致的。

火星地表气压很低,大概是地球的0.6%。

所以不太可能起那么大的风暴。

但是片头说的宇航服破损后还能坚持一分钟,这在火星上是可能的。

因为压力很低,所以破损后人体不会爆炸,顶多失去意识、皮下出血等等。

火卫一:原著小说中,男主呆萌是利用火星上的"月亮"——火卫一Phobos来确定方向的。

因为他既没有GPS,又不能在火星上用指南针(火星没有磁场)。

电影中没有提到这点。

Phobos是火星两颗卫星之一,2011年11月9日,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与俄罗斯“火卫一”探测器捆绑发射,但是发射失败。

火星上没有细菌,所以呆萌即使被刺穿腹部,也没有吃抗生素(不过内衣上可能带着地球来的细菌)。

在火星上看太阳,比在地球上看要小一半。

以为火星离太阳更远,有1.52AU(AU为天文单位,即日地平均距离,约1.496亿千米)。

落日时余晖也更弱。

3. 技术NASA在影片制作过程中提供了大量咨询,而且NASA从不收钱,因为它是政府扶持机构。

片中的火星登陆任务和现实中NASA的未来计划非常接近,包括下一步将发射的猎户座飞船(Orion)出现在了电影剧本草稿封面。

而真正的猎户座星座在片中不停出现,几乎只要拍太空的镜头都有它。

现实中NASA确实会给每个航天器做个复制品,以防发射后有任何问题,可以在复制品上模拟。

片中的火箭技术来源于于现实中的Ad Astra火箭公司,这家公司是NASA 前宇航员张福林(Franklin Chang-Diaz)创立的。

他拥有四分之一的华人血统。

4. 拍摄地电影是在约旦的著名景点瓦迪拉姆(Wadi Rum)取景的,那里又被称作玫瑰沙漠,Wadi Rum在阿拉伯语中就是红色沙漠的意思;也被称作月亮谷,因为像月球表面一样沉寂,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像月表的地方。

曾是《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红色星球》(2000)等电影的外景地。

在此基础上用CG制作。

而剧中NASA的大门、中国国家航天局都是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城外的楼群拍的,两楼离得很近,仅3站地。

实际上那里是许多电影的外景地,因为这里有各种风格建筑,哥特、巴洛克、前苏联、古罗马遗址。

5. 希腊神话本次航行任务叫做战神3号(Ares 3),战神在希腊神话中叫Ares,罗马神话中就叫Mars(火星)。

宇航员乘坐的飞船叫做赫尔墨斯(Hermes,爱马仕),他在希腊神话中是宙斯最忠实的信使,也被视作旅行者的守护神。

而中国的助推器名叫Taiyangshen(太阳神),希腊神话中太阳神是阿波罗,阿波罗这个名字还被美国用于1960s的登月计划。

男主的角色名“Mark”的拉丁版本为“Marcus”,也是火星Mars的意思。

6. 硕士原著中男主实际上是双硕士学位:植物学和机械工程两个专业。

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能靠自己双手修修补补又一年。

电影里不仅没有提到后一个学位,还把植物学硕士升格至博士(像Sheldon一样看不起Howard吗......)7. 钚男主挖出来取暖的设备叫做“同位素温差发电机”(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里面的放射性元素钚238衰变时产生热量,可以转换成电能。

8. 异形男宇航员冬兵巴基准备放置炸药,女宇航员码农在kiss他前说了一半的"In space...",完整版来自导演Ridley Scott另一部外星电影《异形》(1979):"宇宙中可没人听到你鬼叫。

(In space, no one can hear you scream.)"9. 普罗米修斯Ridley Scott一看完剧本立刻答应接拍,甚至都放下《普罗米修斯2》了。

但电影中有不少《普罗米修斯》的影子:黄色照明的宇航服、小马缝伤口的订书机。

10. 爱隆会议便当王Sean Bean不仅参加了本片中打算利用飞船营救大兵呆萌的"爱隆项目",还参加过真正的爱隆会议(他在指环王1中扮演Boromir)。

片中NASA板脸大主管想把爱隆(Elrond)改成“Glorfindel”,Glorfindel和Elrond一样,也是指环王里的一个精灵贵族,只是出场很少。

片中劳模姐演的刘易斯中校角色本来是邀请精灵女王Cate Blanchett出演的,她和导演之前合作过《罗宾汉》(2010)。

可惜也是因为档期冲突。

11. Pi的奇幻漂流片中执着拯救呆萌的黑人NASA高层Vincent Kapoor,最初人选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Pi成年版演员Irrfan Khan。

但可惜他的宝莱坞档期排不开(否则就是成功从大海逃生的Pi帮助呆萌从火星逃生)。

原作中,女码农宇航员Beth透露说,如果补给计划失败,其他几个打算自杀,把食物和自己的遗体(!

)留给最小体型的她吃…后来补给成功,逗逼宇航员马丁内兹还问女码农,如果开吃,先吃谁的body?

12. 2001太空漫游赫尔墨斯飞船的天线,和《2001太空漫游》中的Discovery号飞船上的重要的AE-35天线是同款。

13. CNN片尾负责直播火星营救的记者,现实中真的是一位CNN驻柏林记者,Frederik Pleitgen。

14. Marvel除了片尾呆萌提到的像钢铁侠飞翔,剧中很多演员都在漫威系列中有演出:冬兵、《神奇四侠》隐形女、《蚁人》逗逼好狱友、天体力学小子Rich给动画版《终极蜘蛛侠》中的Peter Parker继任者配音、饰演Vincent的Chiwetel Ejiofor也将在卷福《奇异博士》中出演反派。

拯救了大兵的天体力学小子Rich在向老板说我要喝咖啡后,摔了一跤。

这是演员真摔的,但他摔倒后立刻爬起来接着演,于是这个镜头就被采用了。

15. Disco在成功靠放射性元素衰变取暖之后,男主立刻放了一首Disco:1980年热单《Hot Stuff》,来自Donna Summer。

影片结尾时播放的1979年的迪斯科曲目《I Will Survive》,演唱者Gloria Gaynor。

不仅仅是歌名I will survive恰合电影主题,更因为它有句歌词正是“And so you're back from outer space”。

16. 高潮姐Kristen Wiig可能因为是欢乐向,影片找来不少喜剧演员出演,其中包括饰演负责NASA媒体关系的Wiig姐。

她表示拍这个片的时候感觉很害怕.....17. 国旗片中NASA新闻发布会上,美国国旗在发言人的左侧,NASA旗在他的右侧。

这实际上违反了美国法典和联邦法规的规定:发言人面对听众时,美国国旗必须放在发言人的右侧。

18. 感恩节本次任务始于2035年11月8日,男主发生意外被遗落在火星上是第18个太阳日的事情(Sol 18),也就是2035年11月25日。

本片在中国正好是11月25日上映!

(美国是10月2日)男主一开始发现的“感恩节才能打开”的救命土豆,但那一年的感恩节是11月22日......当然可能大家都没有按时打开土豆、完成NASA布置的一项Team Building任务:做土豆……SourceIMDB: The Martianandyweirauthor.comWikipedia: Andy Weir-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NTExNzcyMA==&mid=401368053&idx=1&sn=4a0daa17d2ad7ed51177f9ef0b2a4692#rd

 6 ) 这部片适合创业者看!

这部电影,又名《我在火星当农民》,超级适合技术宅尤其是工程师和创业者观看。

说它是一部科幻片?

不不不,看完了你就发现,这个故事天天都在你身边上演。

剧情简介,大概是这样子的:“我叫马特呆萌,在一个六人团队里做一个创业项目。

刚开始我们进行得很顺利,直到突然发生意外,我们团队的其他成员走人了,带走了钱和资源,只有我留下来一穷二白。

我眼前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怎么把项目做完,重新得到大佬的青睐,拿到投资;另一个是在资金到位之前,我要怎么活下来。

”“幸运的是,我的团队成员来不及带走数据和设备。

虽然剩下的设备都老旧,虽然源代码都没写注释,但是用它们翻身不难。

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剩下第二个问题。

我不刮胡子不洗澡,为了省钱自己种马铃薯养活自己,终于解决了吃饭问题。

”“让我感动的是,大佬们一直认真地关注我的项目进度,还派了专家给我远程指导,甚至跟我许诺说,只要我的项目能熬过今年,一年多后他们就给我投资,救我一命。

”“无奈第一笔资金刚启动,就遭遇了金融风暴,全打了水漂。

祸不单行,我的马铃薯在百年一遇的寒潮中被冻死了,粮食也断了。

这是我最绝望的时候,每天望着荒芜的地平线,我都在想,创个毛的业啊,当初为啥不去好好当个公务员。

”“关键时刻,我的小伙伴们竟然没有抛弃我。

团队里的剩下五个人毅然决定放弃公司的上市计划,拿上一笔风投,转身回来救我。

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伟大而艰难的决定,要知道那时候公司已经初具规模,而我的项目难度最大,风险最高,要是把公司的钱全扔在上面,也许会全军覆没,大家一起回到住地下室的状态。

”“然而,我们团队之间的友谊和信任战胜了一切,六名成员加班熬夜一起攻克技术难题,场外专家倾力指导,最后我们冒着生命危险,把产品按时上线。

结局你们都已经看到了,我们公司成为了2015年最具潜力的创业公司,拥有了无数的用户。

”“有人问我,当我自己一个人面对一穷二白的困境时有没有害怕过?

我告诉你们,那时候我并没有想别的,只是想着先解决一个问题,再解决另一个问题,仅此而已。

”来,大家给创业新星马特呆萌鼓个掌吧(笑)。

抛开玩笑不谈,就说说电影。

这部电影绝对是今年最佳!

画面没得说,荒凉广袤的暗红色土地是全片的基调,伴着火星上缺氧缺水的风沙,和深夜里毫无遮拦的星空,简直太漂亮。

题材上更是可圈可点,不同于类似题材的《星际穿越》和《地心引力》,这部《火星救援》虽然背景设置在外太空,但意外地相当接地气。

这可不是指全片90%的时间里男主角都踩在(火星的)地面上,而是指,影片里一次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如此熟悉。

被独自一个人扔在了外星球?

啥都别多想,先把氧气水平调正常了,处理好伤口,吃口饭,坐下来好好分析问题。

没吃的?

没关系我们自己种,火星有的是阳光,基地的氧气也充足,厕所里还有可以再利用的便便,除了恶心点之外还挺纯天然的。

没有水?

幸好有压缩氢气,燃烧一下生成水分,请给我中学化学打个及格。

没法联系地球?

把能利用的资源都用起来,找到Path finder和地球连线,虽然那东西只有一个相机,但是所幸相机能转,再用个十六进制编码就能传递信息。

小伙伴来救我,无奈我飞船太重没法升空?

把座椅窗子和顶棚都扔掉,敞篷火箭要多炫酷有多炫酷。

在太空中离小伙伴太遥远,飞不过去怎么办?

太空服双手各剪一个洞,人就像钢铁侠一样两手控制着平衡飞飞飞过去啦!

你看,每一次都是山穷水尽,绝处逢生。

和学校里课本上的问题不一样,男主角手头并没有多少资源,面对的所有问题都是“地球人头一回”,没有前辈的经验可以参考,更没有标准答案。

这时候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扎实的技术基础,突破天际的脑洞,和大胆尝试的勇气。

不走寻常路,这种骇客精神才能让人绝处逢生。

做技术的各位小伙伴们,看到这里一定深有同感。

我们面对的每一个项目,都不是简单的照搬前人复制粘贴可以完成,有那么多新的要求和挑战,有那么多看起来不可实现的技术难题,还有那么多千奇百怪的用户需求。

这时候只有杀出一条血路来,拼命创新啊,哪怕方法看起来再匪夷所思,能出结果的就是好方法。

哪怕写出来的代码做出来的产品看着再不靠谱,总之也……先上线了再说嘛。

时间不等人,胆小一点就饿死了。

当然,一味冒进,不经过测试就投产也不行。

这部电影在教我们勇敢创新的同时,也给我们看了设计漏洞带来的严重后果——马特呆萌第一次用燃烧氢气的方法造水,没考虑自己呼吸的氧气,一点火就被炸飞了。

NASA赶工了三个月,终于发射了载满救援物资的飞船,却因为技术失误而坠毁。

不要小看细节上的失误,在关键时刻,它可以致命。

对技术宅来说,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真是相当好。

就只说叙事手法,它也是让我相当喜欢的——平铺直叙不煽情,如果说《地心引力》是感情澎湃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散文,《火星救援》就像看技术报告,没什么文采,却绝对不无聊。

那些本该被“感情”和“高大上的主题”所填满的部分,被一个个具体的小项目所取代了。

导演真懂得抓住死宅们的心,把一场艰难的火星生存战化整为零,每个小任务都正好在男主角能力范围内,让人觉得他最后的胜利并不是因为金手指或者狗屎运,而是真正的,技术宅的胜利。

男主角的性格也很加分,马特达蒙把这个乐观又幽默的“火星海盗金胡子先生”演得超可爱。

哪怕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不忘了吐槽“最凄惨的是吃土豆没有番茄酱”和“船长你留下的音乐都好老土”。

说实话,我曾一度怀疑这种性格的真实性——有谁被扔在外星球还能这么开心呢?

然而当男主角清理了基地,统计了食物,开始做生存计划时,我就懂了,独自被留在火星这件事对技术宅来说,远不是最恐怖的。

你想想,在一个未经开垦的星球上,手上有一定量的工具和潜在的食材,复杂的仪器们还很体贴地带着技术文档——比起担心什么时候会死,更激动人心的不是立刻着手去计划一百零一种活下来的方案吗?

一整个全新的项目摆在你面前,这时候啥都别说,赶快上手做才对啊!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最适合科学家的职业是灯塔看守人。

因为在灯塔上,科学家可以心无旁骛地潜心研究。

那么我想,最适合工程师的“灾难”,就是这样一场外星生存战了吧——火星上有足够多的可能性,让你开展一场最有意思的创新。

最后男主角对NASA新人们说的那段话也点明了这个主题:“当时我并没有害怕死亡,而是先解决一个问题,再解决下一个,然后我就回来啦!

”确实,他的最终目标是想要回到地球,然而他所专注的却是“怎样做”的问题。

这让我想起了马克·扎克伯格在和中国大学生对谈时说的话。

有人问他如何成功创业,他说:“如果总是想着成立最好的公司,你是不会成功的。

如果目标是改变世界,然后有了好的想法,才能有好的公司。

”有着宏伟而功利的目标是没错,然而每一步,我们的眼睛所关注的地方,始终必须是那些复杂又美妙,基本得不能再基本的问题——比如,从如何用大便种土豆开始。

脚踩着红色土地,仰望着满天繁星,没有什么目标不能做到。

 7 ) 干净利落,不煽情,恰到好处的主旋律。

本片可以荣升2015我看过的最佳电影了。

情节、细节刻画、节奏、表演、配乐等各方面元素都空前的协调统一,出色的调控让整部片子看起来一气呵成舒畅无比。

该影片的侧重点在男主角Mark在火星上的生存体验,克服一个个生存难题,辅助以地球上的有关人员对他的营救行动。

没有所谓的坏人,没有正义邪恶的斗争,没有任何正义感或者情怀,没有天马行空的剧情和超现实的情节构思。

一个如同记录片一般的故事,一部比较朴实憨厚的电影,能够做得如此震撼,非常不容易。

NASA这次算是选对人了。

对于各方面主题的表达应有尽有,但篇幅不多,做到了浅尝辄止点到为止,干净,利落,简单明快,不说教不死板,却能引人思考。

科幻片能够有别于一般的英雄电影,就在于能够直接的面对自然和宇宙,能够利用科学知识探索生命,克服那些非人为干扰所造成的困难。

有些科幻片将立意定格在人类与外星种族或未知生命的斗争上,那么其实本质上和其他非科幻电影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如同换汤不换药,失去了科幻片所展现的意义,也无法做到新颖和焕然一新。

而这部片子就非常好的诠释了一部真正科幻片的主题,只专注于探索、征服、解决问题——这些科幻世界本应该关注的事情上。

或许,少了情感和爱所带来的感动,却多了许多发自内心的、有关于真实生命的震撼和赞叹。

不仅如此,对于男主在火星上生存的拍摄,本片采取了自拍日记式的记录方式。

每次发现问题会对着镜头叙述一番,再着手解决难题,解决问题你的行动也同时录影,然后轻松的听听音乐混吃等死,哦不,是等待救援,再然后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继续研究解决……这样一步步的记录发展,有一种纪实片的感觉,同时也有些许轻松和幽默,在去除了沉重感的同时,也给了观众强烈的代入感,不禁会想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做。

对于电影的男主角的感受,从“我好崇拜你”到“如果我是你我会怎么做”,对主旨的表达也是很大的提升。

近些年来的科幻片还有一种现象,那就是着落点在爱和情上的片子太多,让你不哭都不好意思说看懂了这部电影。

其实火星救援也太多看而已煽情的地方,按好莱坞的一贯思路,本来应该肆意挥洒泪水,家庭价值、美国精神、男欢女爱、求生本能……每一个点都可以无限放大。

令我感到欣慰和惊喜的是,火星救援整部电影对感情的处理相当的轻描淡写。

男主角完全没有爱情部分,也是相当罕见的,其他宇航员的感情着墨也非常之少,就连男主在火星上的孤独寂寞的描写篇幅也极其有限。

基本上从头到尾都是在就事论事,当然,也有家庭、集体、社会责任等等这些元素,但处理的非常简洁,一带而过,看得我畅快淋漓。

 8 ) 嘻嘻哈哈的幸存者

太空片里最让我害怕的场景,就是在宇航服里喘不过来气的样子了。

再多看几次这样的场景,相信我就会彻底放弃看太空片了。

所以,本来我还是有些抗拒去看这部太空营救片的,不过看了才发现太不一样,是让我完全没想到的那种风格。

中国11月要引进这部,译名是《火星救援》,看名字就觉得是严肃的太空营救故事。

原来的名字更好,The Martian,火星人。

切题的同时,带着一点小小的幽默。

这片,好就好在没有那些煽情的泪汪汪的场景。

马特寥寥几次红了眼眶,也都克制着,带着笑意。

遇到这种狗日的情况,最担心马特的应该就是她的父母了,然而剧里面基本没提父母,没给任何镜头,少有的信息也只是从马特让捎给家人的话里面的。

亲情牌没打,爱情牌也没打,唯一一个近似吻戏的,还是隔着个大头盔,没有甜蜜或者肉欲,只有牵挂和担忧,深厚的感情。

女宇航员在健身房里拼命跑步,背后是苍茫的宇宙,无数闪耀的星星,充满了科幻的诗意。

精挑细选出的宇航员代表着人类最坚强勇敢的肉体,而在趋近无限的宇宙中依然显得渺小而脆弱。

就是这样渺小的肉体,竟能在宇宙这样的大绝境中凭着一丝希望,顽强地生活下去,令人感动。

想起《三体》里的话,虽然我们是虫子,然而虫子从来没有被真正战胜过。

电影里的马特并让人觉得可怜,甚至他在研究弄水时被炸飞的那一幕,整个电影院都在笑。

虽然被炸飞了,还是穿上了宇航服再跑去做实验了,还不忘录一段象说“我把自己给炸飞了”。

这才是人类对宇宙应该有的态度,就是镇定与理智,还带着自娱自乐。

没有亲爸爸亲闺女去拯救你,没有超级英雄横空出世,只剩你的知识和智力,幸运的话,还有一点点幽默,给你一点点生的希望。

绝境时本来是不应该依赖什么情感直觉与信仰的,但很多电影总是靠爱拯救一切,还好这部终于幸免于难,靠着理智的力量,一步一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清晰,知识足够,看,这才是幸存者的必备素质。

唯一让人觉得心酸的大概还是马特的身材吧,一开始满身肌肉,充满力量,但在第四百多个火星日后瘦的皮包骨头。

明明苦成这样了,还不忘开指挥长落下的迪斯科的玩笑,自称自己是最棒的植物学家,还殖民了火星,欣赏近在咫尺的飓风,在沙丘上奔跑,美滋滋地想着自己今天又做了第一个XXX的人类。

苦中作乐,还真的乐的很。

最后大家拥抱在一起的时候我也感动的掉了两滴眼泪。

宇宙给人带来的除了震撼,更多的还是恐惧吧,然而在无边的恐惧中,渺小的人类一直没有放弃过努力,还渴望有一日能离恐惧的未知更近。

这就是科学的浪漫了吧。

再扯两句无关的,片子里的黑人科学家是《废柴联盟》里的Troy,经历过这部我最爱的剧完结的悲痛欲绝后,终于又见到他,十分亲切。

配乐有一首居然是David Bowie的Starman,前一阵刚去参观了David Bowie的展览,就被这首歌吸引了,放在这部片里,让人对这首歌的感受又有些不一样了。

真好,嘻嘻哈哈的太空片。

 9 ) 适合一个人看的电影

昨天从电影院里出来的时候我就在想,这电影就不该和朋友一起出来看,就是一部适合自己一个人去电影院慢慢看的电影先说故事和节奏,习惯了快节奏欧美大片的观众可能会觉得有一些平淡,我自己平时也喜欢去电影院看一些质量不错的商业大片,以我以往的观影经验来看这部电影的叙事比较平淡,节奏不紧不慢,让人感到紧张和兴奋的点在前中期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很少这就导致了电影院里前中期的时候比较安静,加上这片子也比较长,看惯了快节奏片子的观众大概会觉得有些闷。

而电影里的很多“点”普通观众很难get到,在文化上更偏向于欧美,大概是这个原因很难让非欧美观众对电影中的某些桥段和“点”会心一笑,而大部分的科学叙述的对话也不是大部分观众能懂的,带来的结果就是难以让国内观众代入到电影里,难以触动观众的内心结果就是电影结尾的音乐才刚刚一响,银幕里还在播放画面,灯还没亮,我看的那一场却已经陆陆续续的有人开始迫不及待的离场了,你说这个时候如果身边的朋友也跟着站起来,你是让他们坐下来呢还是自己不甘心的跟着离开?

当然了,电影的结尾部分还是挺抓人的,不过3D效果很一般。

总的来说火星是一部质量不错的偏向写实的硬科幻电影,看完以后总觉得差了点什么,大概就是文化隔阂所带来的陌生感

 10 ) 期待越大失望越大

有上当的感觉。

上映前听说这是一个关于一个人被困火星然后坚持等待救援的故事,我立刻就被强烈的吸引了,于是非常期待,上周果断的去看了imax的版本,结果......感觉被骗了。

吸引人的点,基本上电影里面没有什么新意,除了马特的乐观逗比,但这就够了?

可以支撑整个电影??

火星的氛围,我也真是无语了,听说火星引力是地球的五分之二,总之肯定比地球要小,但是马特在火星上走来走去,和在地球上一样,立马出戏。

再就是中国航天局的桥段,这里忍住骂人,但还是要吐槽一下,一个满口港腔的领导,和一个不知道干嘛的女秘书,就决定了把中国的国家机密设备借给美国用,真是让人脑洞大开,不得不佩服我帝国的票房市场的重要性逼迫美国电影做出这么不靠谱的设计,按照这个思路下去,以后美国只要遇到灾难都要靠中国来解救了(地心引力也是这个逻辑),我中华帝国真是牛逼死了。

还有很多槽点,就不一一吐了,我只想说一点,一个人孤独的在火星上,这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点,为什么电影却花了一半多的时间将地面的事情,而忽略了故事的主角是马特如何存活这么久,这才是感人的地方。

还有就是他的队员得知他还幸存,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也要回去救他,这也是看点之一,不过他的这群好友的决定也做的有些草率,以至于让我感到这都是导演设计好的,难道这些好朋友不知道如果回去就马特是要冒生命的危险的,但是他们是那么的淡定,秒秒钟就决定了,真是整齐划一英雄主义。

回头看看《荒岛余生》《荒野生存》《life of pie》同类型的片子,真是再一次感觉被骗了,不怪别人,怪自己把这片子想的太好了。

我真的不能理解这个片子要讲啥?

人要靠逗比才能活下来?

就像结尾马特在大学里演讲那样,对不起我理解不了这种精神。

哦,再次补充一下,据说小说原著很好看,但是我没看过,所以只针对我看到的这部电影发表意见,和小说原著无关。

《火星救援》短评

今年最遗憾的事 删掉了最聪明绝顶的预测沙尘暴 进度处理的偏快 细节也略显粗糙 但有几处也足以见到雷公的浪漫 但是最遗憾的还要数呆萌从一个高段位的话痨逗逼段子手变成了一个本来全球人民都在担心被饿死却场场在吃的高段位吃货

9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还行

一部乐观向上的太空片

14分钟前
  • 闲闲
  • 力荐

让我昏昏欲睡并且想念土豆

15分钟前
  • 珀尔☀️
  • 很差

好乐观积极的太空戏!但也没有太多亮点

18分钟前
  • 于是
  • 还行

总体感觉一般。看完觉得就是个中规中矩的科幻励志故事。种土豆的桥段场景印象挺深。余则无他。5分吧。

21分钟前
  • 楚子宙
  • 还行

土豆的365种吃法?

24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和《地心引力》一样,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如何拯救美国的故事。风暴来袭,基地遭到破坏,美国在技术和制度层面正在面临危机。影片没有反派,主角时时刻刻在和环境不可抗力做斗争。和《地心引力》一样,最后都通过中国的援助得救,而影片中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还停留在上个世纪,这让人很恶心。

26分钟前
  • Howe
  • 还行

非常喜欢!十多年来极少见的味道纯正的科幻电影:细节严谨又不故作高深,特效、场景写实精致,质感棒极了!(这部片子我觉得最棒的就是两个字:质感)上次看到这么细致严谨的太空电影还是《阿波罗13号》呢(抱歉诺兰抱歉卡隆)。喜欢雷爷把这个太空版荒岛余生拍得轻松阳光!可以入我的十年科幻十佳。

27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力荐

感觉电影是在黑小说。当你把小说想象真实化,你就会明白那根本不可能。电影成功做到了这一点。

31分钟前
  • 比多
  • 较差

说平庸也可以理解。但我很喜欢……刘易斯中校的音乐品味好得很,马特呆蒙懂个屁啊!

34分钟前
  • 方悄悄
  • 力荐

还是因为向阳和希望才给了高分和意义,哪怕鲁滨逊漂流记也是很无聊的故事啊

35分钟前
  • 今生、唯爱
  • 较差

真心觉得很一般。宣传是硬科幻,却刻意的搞笑,过程中的艰辛统统省略,换来的时间都在迪斯科和F word上面,你们以为地面上的科学家和上面的宇航员嘻嘻哈哈的就能救人了?还特意看的DBox,确实相当失望。

38分钟前
  • 王大可
  • 较差

本期待更细腻的心理描写,人类永恒孤独的命题放在宇宙中再合适不过,可导演似乎无意深究;美式插科打诨不少,可科学家独自求生的孤独、绝望、怀疑却因此削弱,导致全片没有达到预期的震撼与升华。从这个角度看,我更喜欢地心引力←_←

41分钟前
  • 基顿不抹口红
  • 还行

中美友谊万古长青。介于“地心引力”的冷酷与“星际穿越”的煽情之间,反而取得了很平衡的娱乐效果。

46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这绝对是NASA最好的广告片啊,90%还原了原著,可惜的是那么多屎尿屁和F打头的词汇被和谐了,当然和谐的还有原著里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对白:[12:04]JPL:请注意你的用词,你打出来的每个字都会被实时转播给全世界。[12:15]沃特尼:快看!好大一对奶子!—>(.Y.)

49分钟前
  • 李小丢
  • 推荐

其实除却最后一段“地心引力”式救人,是典型好莱坞章法。全片相当克制,大幅削弱英雄主义和泛滥煽情,反倒是很注重科学方面“硬度”。但作为一部商业片,剧作结构头重脚轻,中段过于冗长,人物刻画除了达蒙恐怕也是这两年大片里最弱一部。

50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看到一半多快进了,a little boring............

51分钟前
  • 👏綠大壯🎙🗣
  • 较差

结尾不咋地,我觉得最讨喜的就是宅男黑人小哥,深藏功与名,酷。马特达蒙暴瘦下来原来是替身。哦哦喔喔

53分钟前
  • 邢早早
  • 还行

表示没看完

56分钟前
  • Nora_seriously
  • 较差

放眼望去,全是熟脸。不过全片中规中矩,没有惊喜。就迈克尔·佩纳挺萌的。第一次看呆萌留胡子。还有几次提到钢铁侠2333。

59分钟前
  • Dreame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