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曾问我:“在上世纪,是否曾有从西德反向逃往东德的人呢?
”我一时语塞。
因为以前听到的那些动人的故事,大多都与反抗、理想和自由有关,好像只有由东向西的逃离才符合逻辑。
但我忘记了还有这一些人,他们在西德被“钓鱼执法”、被投入监牢。
或许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曾动过这样的念头吧。
德国刑法175条,“性悖论法”,在这个政治体制反复摆荡的国度却延续执行了123年。
从帝国时期,到魏玛共和,到纳粹专政,到联邦德国,再到两德统一。
意识形态极度对立的政党们,在这个问题上却找到了某种“共识”。
以至于那些同性恋者在战后,刚刚从集中营解救,随后便带着被迫害的烙印和伤疤,“无缝接轨”转运到西德的监狱继续服刑,丝毫没有喘息的机会。
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并不以抗争为主题,但狱中的温情拼接起来,却是对这套制度无声的讽刺和控诉。
监狱里走音破败的教会唱诗班,变成了两人初次“约会”一起观看的演出。
违反监规,夜晚露宿的惩罚,变成了两人难得温存的机会。
牢房里的圣经书,变成了两人互传心意的工具。
因同志关系入狱的他们,却在狱中一次次犯罪。
失去自由的惩戒是为了让人悔改,可当罪名根本就没有改正的机会,或者本身不存在需要悔过的地方时,又该如何?
所以,他一次次的犯罪,好像是这一取向“不可救药”的证明。
P.S.一般国家同志权利发展的过程,往往会走过刑法除罪、婚姻平权与社会认同的阶段。
每个历程都谈不上容易,伴随着斗争与妥协。
好比德国,历经数次修法才缓步完成了除罪化;在台湾地区,以反复斟酌、极度谨慎的措辞才确立了法律上同志伴侣的权益;而社会认同这一阶段,依旧只在欧美国家才谈得上有初步的实现。
可我国仿佛总在不经意间,以意外的方式完成了进展。
初衷从未考虑过性少数群体的权益,事实上却实现了某种程度的进步,颇有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
就好像,1997年,我们国家意外地实现了除罪化。
为纠正特殊时期的错误,在这一年刑法取消了“流氓罪”。
本为了确保不再出现“男女两步舞即为流氓”的荒谬判例,却在不知不觉中将同样装在这一口袋罪名中的同志群体解放了出来。
2020年,我们国家意外地部分实现了同志伴侣权益的保障。
民法典颁布的“意定监护”,原本是为了保护独居老人,让紧急情况发生时缔结监护权的其他人可以代为做出决定;不经意间,却成为同志伴侣实现婚姻部分权利的一种途径。
当然,这离真正的婚姻平权还差得很远很远。
但相比过往法律上的一片空白,也算得上是一个进步。
但终究是要抛开天真,面对现实。
这样不知不觉的意外,还能有多少?
当争取的权利进入“深水区”,乃至“雷区”,单靠这样的“意外”还有用吗?
更何况,社会上的认同,怕是更遥遥无期。
自行车的车身上贴的彩虹色涂饰,在车主同学离开时被保安偷偷揭下;仅在楼梯口留几面彩虹旗,供同学自取的学姐,被学工晚上约谈,被辅导员威胁退学;剪辑517专题视频的同学接到了Police的电话,被要求删除数据,怀疑学校安插了“信息员”混入社团群中默默举报;以上的事情,就发生在近一个月,发生在全国Top 2的高校内。
倘若这样号称最“优秀”、最开放的环境中都不曾有包容,他们又能期许在什么时候,一切能变好呢?
——但我们至少可以尝试,尝试为他们发声。
如果留下彩虹旗被视作大逆不道的违纪,那留下些白纸供同学们取用总是无罪的吧?
路过同学的创作
哭了三次一次是汉斯被禁足出来后,听闻奥斯卡的死讯的崩溃感瞬间把我击倒了,哭了二次那个狱友老大哥顶着所有人的疑惑,以及狱警的毒打,紧紧抱着那个刚失去爱人的汉斯,不放手……哭了三次老大哥在监狱戒毒时,在要控制不住之际,汉斯醒了,把他的药物冲到马桶里,从后面紧紧抱着他,安慰他,中间没有言语,却比过千言万语……哭了我觉得老大哥肯定是喜欢汉斯的 ,可能他并不是单纯的同性恋,只是对汉斯这个人有感觉。
从最开始的用言语辱骂,到最后情不自禁的拥抱。
他在这个过程清楚地认识了同性恋与正常人并无区别,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从老大哥让汉斯给他口之后就是感情的开始不过就是不说出来而已……汉斯跟奥斯卡的感情终究没抵过社会的压迫,而跟那个老大哥的羁绊,确是从始至终不管说他俩之间是爱情,亦或是在艰苦环境下所产生的“友情”,不管是什么,那都是极其美好的情感。
伟大的自由,终究还是被束缚在监狱,不过并不算坏事,监狱里还有一个人同他一起,追寻“自由”
#hkiff46 PE午夜场 目前为止看的第六场电影,也是目前最喜欢最感动的一部。
从布景灯光到主旨立意还有剪辑都很舒服。
开篇的放映机转动齿轮的声音和一闪一灭的男同的地下活动把观众带入剧情。
剧本的时间点选取的很巧妙,从战后到废除175条同性行为认罪,这25年间发生在一些限定的狭小的空间里的故事,有一种终身困于牢笼里的宿命感。
映后谈导演也说了为什么要拍这个故事,就是为了讲述已经几乎在年轻一代失传的早年会受到迫害的痛苦过去,而时间线的插叙其实凸显了男主多次因为爱而被监禁的悲剧。
不得不说最震撼的还是那一段深夜里铁栅栏里的依偎还有对未来美好的畅想,一段胶卷记录了微风轻拂的午后躺在草地上的爱侣嬉戏,转头另一半因为对这种看不到尽头的羁押生活而选择自我解脱。
而当年真的会有人因为要和爱人相见而去主动犯罪入狱。
结尾的爱其实不是同性的爱,而是导演口中的“universal love”,我觉得这是最出彩的地方,并没有局限于诉说这段监禁的往事和废除175条的过程。
导演有在真的废弃监狱进行拍摄,有限制的场地和机位反而为拍摄带来了一些拍摄上的规则,也就是“挑战也是机遇”。
个人最喜欢这种把画面限制在监狱里穿插监狱外面美好得不真实的温暖回忆的对比。
阿姆斯特朗登月了,却发现月球上其实什么也没有;175条废除了,Hans走出监狱,外面所给予的自由奔放只是觉得聒噪乏味,陪伴了数十载的狱友和心心念念的那包烟终于可以补偿回去了;而他也再也找不回当初那份为爱憧憬,想和爱人逃亡天涯的浪漫了。
结尾男主砸破橱窗,警钟长鸣,坐在路边点起烟,熟悉的火光闪耀着脸庞,叹一口气,戛然而止。
每个人对自由的理解是不同的,而时代的车轮碾过去砸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
在时代的洪流之前,个人的意志诚然是微不足道的。
我们这个社会形态,所谓的人权其实是被多数人赋予的权利,去针对那些少数群体,不仅仅是性少数群体,少数的宗教,少数的罪犯不胜枚举。
好像我们制定了一种规则,去告诉大家,何为对错。
这规则并非自然而生,而是刻意而为。
所以它不像自然法则,众生平等,物竞天择。
它既残酷又饱含人情。
没有它世界会混乱,有了它世界一样混乱。
只要你的行为和大多人不同,你就会被唾弃,被指责,被归类为变态和叛徒。
无法去追究多数人和少数人,孰是孰非。
每一个思想都应该被尊重。
纳粹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病,希望通过治疗,产生一个新的雅利安人种,但这直接促使了新“175法规”的实行——德国约10万名同性恋者被捕并被审判,其中1万到1.5万人被送进了集中营,处境悲惨。
1871年,沉醉于“完美公民”定义的德国人向往“自律、自省、勤奋、守法、克制欲望”。
由此产生了德国刑事法第175条(简称“175法规”),该法规将同性恋在德国定义为一种犯罪行为。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175法规曾得到短暂松绑。
纳粹下台后,同性恋被解放。
他们中的许多人自此隐姓埋名生活。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175法规对同性恋的迫害仍是个禁忌话题。
直到2002年,德国政府才开始承认同性恋者也是二战纳粹政权的牺牲者。
十年后,相关的赔偿法案通过,但没有受害者通过法案申诉。
2011年,19位幸存者中的最后一位离世。
175条从被制定,到废除,最终被证明了他的错误,而这期间因此被打击的人,他们的权利又有谁来维护呢?
是那些多人数吗?
维克多说,他们怎么可以说废除就废除一条法律呢?
那他们又怎么可以说设立就设立一条法律呢?
我们尊重每一个地球上的生物,但是却不尊重在这个地球上和我们同类的少人群体他们的生存权利。
Txl的故事似乎都要从厕所,从地下室开始,故事发生在1957年左右,一百多年过去了,这种生存的环境仍然没有得到改善。
在许多的地区,少数群体仍然是不被认可的大多数。
不敢想象在2024年的今天,我们仍然无法摆脱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形态和道德桎梏。
永远的活在黑暗和压迫之下。
高墙与电网是霍夫曼人生永无止尽的循环。
175条被废除后,霍夫曼出狱后,还是选择回到高墙之内。
除了他对维克多说不清楚的感情,还有他对于内外生活观念的改变。
高墙内外于他来说,已经毫无差别。
如果不能待在自己爱人身边,重获的自由,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生走到尽头,随着年级的增长,libido的消失,似乎爱意在此时疯长。
年长的人变得更加容易动情,这种情不管是爱情还是友情或者是其他无法被定义的感情。
身体在告诉我们,我们处于dying中。
感情永远在追赶身体,我们年轻时,感情开始萌芽,我们中年意气风发时,感情经历也最波折,而我们渐老时,感情的个性才历经千帆初长成。
所以霍夫曼和维克多,有三次相遇。
第一次是厌弃的、好奇的、怜惜的;第二次是惊讶的、兴奋的、刺激的;第三次是感慨的、保护的、珍惜的。
我想在第四次相遇后,他们一定是相爱的、需要的、幸福的。
陪我们都在人生最后阶段的,是爱人吗?
是伴侣吗?
霍夫曼最爱的应该是奥斯卡吧,对于leo的感情更多的是年长者处于对于年幼者的一种保护和责任以及精神寄托。
不希望leo重蹈奥斯卡的覆辙。
爱是有的,但是不多。
Oskar是霍夫曼的爱情,Leo是霍夫曼的人性,Viktor是霍夫曼的人生。
爱情是纯洁的,在电影里霍夫曼用圣经传递情谊,和oskar只是在铁网中也只是相互拥抱,电影表达是及其克制。
而且只有对于oskar这个人物,电影给了日常生活中的片段,也是整个电影中唯一的脱离整个监狱氛围感的美好的镜头。
阳光草地湖水和nude构成了最美好的关于爱情的记忆。
人性是复杂的,leo因为霍夫曼而入狱,也因为霍夫曼而出狱。
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霍夫曼对leo说,明晚你在上面。
第一晚霍夫曼在上面,他们相约第二晚,让leo在上面。
我很感慨很多txl特别执着和纠结于在一段关系中,谁是主动谁是被动。
好像一定要每一个角色都做一次,才完整,或者说不完整是令人遗憾的。
因此霍夫曼让leo做一次主动方,也是霍夫曼对leo的人性转变,一种歉意的表达。
他和leo之间除了糅杂的情欲还有一些责任和一些人性。
他像看一个孩子一样,看待leo。
人生是冷淡的,viktor和霍夫曼,见证了彼此的全部人生。
高光的和惨谈的,美好的和丑陋的。
霍夫曼为了自己的爱人给维克多Blowjob。
viktor因为xd身体每况愈下,霍夫曼不离不弃,和他一起坚持。
他们之间没有爱情吧,但是他们却成了彼此最不可以缺少的一个人。
我大概有一点点理解,霍夫曼最终回到监狱的理由。
他想要照顾他,他想要陪他在生命的尽头,只要和爱的人爱一起,不管是身处地狱还是天堂。
对于他们本人,都是天堂吧。
这里让我想到了同一天开始看的《同路人》第一集。
同路人 (2023)8.92023 / 美国 / 剧情 爱情 同性 / 乌塔·布里泽维茨 詹姆斯·肯特 戴斯特尼·埃卡拉加 丹尼尔·米纳汉 / 马特·波莫 乔纳森·贝利《伟大的自由》和《同路人》第一集我是在同一天连着看的。
有两个镜头都是类似的表达。
可谓是梦幻联动了。
霍夫曼出狱后去酒吧和浴场,看到活色生香的画面,自己很平淡,表情却很拧巴。
他会不会在想,看看你们这些小伙子,多好啊。
我是错过了好时代啊。
像维克多说的,我们一直被命运捉弄。
孔雀在饭店等人的时候,看着窗外一对一对鲜活的年轻人交头接耳,也是百感交集。
他会不会也再想,你们玩的这些都是我玩剩下的。
年轻真好啊。
他的表情没有霍夫曼的拧巴,而是释然和满足。
他把自己关进了婚姻的囹圄。
他也得到和失去了不同的自由。
霍夫曼被这个时代错误对待了,被时代耽误,他成了牺牲者。
那些享受成功果实的你们。
你们好好享受吧。
这一刻霍夫曼和孔雀似乎都已经是《过往人生》,爱之只在《光影阑珊处》
过往人生 (2023)7.72023 / 美国 韩国 / 剧情 爱情 / 席琳·宋 / 格蕾塔·李 刘台午时代变迁和个人身份的认同
你在光影阑珊处 (2023)7.92023 / 意大利 / 爱情 同性 / 弗森·欧兹派特 / 路易莎·拉涅瑞 葛丽泰·斯卡拉诺混乱时代造成的个人生活的变迁《满江红-忆旧》镫影萧疏,身还在、为谁消受。
拚尽了、月下吹笙,花前纵酒。
寂寂仲华今已老,太阿知我还知否。
向中宵、寒铁喷清光,雌龙吼。
骨已白,黄泉友。
魂已杳,黄头妇。
便长吟梁父,溪山非旧。
飞尽楝花天不管,韶华难得春风又。
听啼鸦、啼彻五更心,栖衰柳。
人生不就是这样吗?
昔年携手处,今剩一人来。
孤月淡仍照,寒花冷独开。
旧情流水尽,往事薄云回。
消息天涯隔,心惊断雁哀。
只是每一个阶段,你都当局者迷而已。
走过了,回头看,你才发现当初的自己是多么的可笑多么的可爱。
这一刻,我想他们两个人是同频的吧。
电影除了探讨多数人群制定的规则是否适用于少数群体,也探讨了我们在面对自由面对权利时的选择。
霍夫曼等来了175条的废除,获得了自由和权利。
但是他却放弃了自由,回到了这个社会最没有权利和自由的监狱。
真是多么的讽刺和可悲。
我们用一生去争取,我们乐于争取的过程,但是得到后,我们又将走向何处。
这是我们应该反问自己的。
就像我在出柜之前的目标就是要出,觉得不能委屈自己。
但是真的出了后,发现一切都没有改变,反而自己变得茫然了。
好像一个很长期的任务一下子完成,自己变得不知所措。
对面接下去接憧而至的问题,自己毫无准备。
霍夫曼也许害怕了,所以回到了监狱,监狱是物理上的囚笼,也是心理上的救赎和逃避。
我也许也是害怕了,但是我却没有可以回去的地方,我只能一直往前。
我看不清楚未来的路,隐隐约约、朦朦胧胧。
我的父母给予了我选择的权利,我却畏怯了。
电影的名字叫《伟大的自由》,是时代的自由、世界的自由、个人的自由。
我也获得了属于我的伟大的自由。
但是自由之后呢?
我不知道,希望我自己可以做到,岁自更新忆旧人,得失自分明吧。
汉斯一到监狱,就遭到维多的鄙视。
原本互看不顺眼的两人,因共处一室而逐渐熟识。
擅长刺青的维多,主动帮汉斯退去原罪,去除烙在他身上的纳粹编码。
而当维多犯错,汉斯也代他被关禁闭,让维多心生感激。
两人不仅学会尊重彼此,并且成了知己。
此时,汉斯在狱中也遇到了挚爱奥斯卡……哈哈我本人很喜欢这种影片,作为一个原耽女孩哈哈
【本文含严重剧透,请看完电影再看,偷看的吞一千根针】
德国《刑法典》第175条,将男人间的同性性行为认定为刑事犯罪;一旦被定罪,最高刑罚是十年监禁。
从1871年被德意志帝国颁布,到1994年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废除,第175条存在了一百二十三年。
纳粹德国期间,第175条被修订和扩大化解释,适用于所有“不符合道德准则的与性交有关的行为”——比如共同打飞机。
这导致被定罪的人数急升10倍至每年八千人。
男同性恋无需审判就被秘密警察关进集中营,并以粉红三角形胸章识别。
这些同性恋大部分都死在里面,研究人员估计同性恋在集中营的死亡率高达60%。
较鲜为人知的是,哪怕到了战后,德国依然在用第175条迫害同性恋。
1945年后集中营被悉数关闭,但同性恋犯人并未获释,反而需要继续服刑。
1950年东德废除了当年被纳粹扩大化的解释;西德却继续沿用,第175条甚至得到了联邦宪法法院的认同。
1945年至1969年间,约有十万名德国男同性恋受到牵连,被定罪的超过五万人,还不包括那些在定罪前就已自杀的人。
直到1969年,新上任的西德社民党政府才放宽对第175条的解释,仅明令禁止与21岁以下的同性发生性行为。
两德统一后的第四年,第175条被正式废止。
以上,就是《伟大的自由》的时代背景。
这部“爱即是原罪”的电影在戛纳首映时获得观众起立鼓掌,不但勇夺“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奖,而且在各大电影节获得34个提名和15个奖项,包括芝加哥电影节的最佳影片金雨果奖。
男主汉斯从40年代,到50年代,再到60年代,因为同一个罪名而一次次入狱;如果同性恋是犯罪,他情愿把牢底坐穿。
与其说电影讲述的是伟大的自由,不如说是关于伟大的犯罪——没有受害人、罪犯就是受害人的犯罪。
同性恋之于他,不只是一种身份,一个行为,而是一份信仰。
所以你愿意为了你的信仰付出多少?
电影始于1968年,一名叫汉斯·霍夫曼的男子在接受审判。
他因在公共厕所与男性发生性行为被判处24个月监禁,不得缓刑。
汉斯在庭上的沉默,和他对入狱整套程序的熟悉,暗示这已不是他第一次坐牢。
而他和一位资深狱友维克托的只言片语,拉开了汉斯反复入狱的前半生。
汉斯和维克托相识于1945年,两人被分配到同一间牢房。
彼时纳粹德国已经投降,逃跑未遂的汉斯却从集中营被转移到监狱继续服刑。
他们住的房间门上贴着姓名和数字175,意味着里面住了因同性恋而入狱的“175犯”。
维克托感到自己被侮辱了,恐同的他对汉斯一顿拳打脚踢,并且警告:“敢碰我,你就死定了!
”然而单调的“同居”生活让维克托有了更多机会了解汉斯,他的态度也渐渐软化。
恶劣的环境催生出一段看似不可能的友谊,甚至会祝对方出狱好运。
然而仿佛是命运的玩笑,两人1957年又在狱中重逢。
这次汉斯的身边有了一位男子奥斯卡。
两人作为情侣双双被捕,维克托充当为不同囚区的爱人传递讯息的桥梁。
然而这也是汉斯距离爱情最近、却也最痛彻心扉的一段囚室体验...1945年、1957年、1968年,电影的时间是非线性的。
导演塞巴斯蒂安·迈泽就像高空走索般同时驾驭着三段狱中故事,时间跨度长达数十年,其间的拉回切换几乎很少交代。
站在观众的角度,由于三段戏都发生在同一个阴森幽暗的监狱,这种切片式的叙事是不太友好的;看到男主的发型和妆容有细微变化后,往往要隔一会儿我们才意识到年代已发生改变。
而站在作者的角度,同时推进三条时间线是有意的互文。
譬如60年代汉斯在狱中不遗余力的关照一个叫里奥的年轻教师——里奥和汉斯一样被钓鱼执法,却是第一次当175犯,位于整个监狱体系的最底层。
汉斯护犊一样的呵护着里奥,正当我们以为这只是性欲的驱使时,故事被拉回到50年代,透过发生在汉斯的挚爱奥斯卡身上的故事,我们才知道善意的上下文,意识到déjà vu的过去是如何困扰着汉斯的精神世界。
好莱坞电影大师刘别谦说过:“要尊重你的观众...让他们自己把二加上二,他们就会永远爱你。
”《伟大的自由》正是通过让观众一点点自行拼凑的方式,完成了对男主汉斯的心理学画像,让我们感知到眼前是怎样一个人:他在坐牢...他一直在坐牢...他最该感受生活美好的年纪一直在坐牢...导演对于汉斯在狱外的生活、坐牢之间的生活、他的职业和家庭背景没有任何交代,仿佛这是一个无人问津、天地间的弃儿,他的出狱就是为了入狱。
而当他被国家机器践踏至体无完肤后,他再也无法以任何浪漫看待这个世界,唯一支撑他的就是当同性恋的信仰。
这个信仰背后没有伟岸的道理支撑,只剩下人之初的性本能。
在最局限的空间、最禁锢的肉身中,他仍然保留着当同性恋的自由意志,这便是“伟大的自由”。
正因为如此,电影的结尾尤其打动我:1969年法律终于发生松动,汉斯被无罪释放,而他出去的第一站就是一个叫“伟大的自由”的同志酒吧。
男人们欢呼庆祝、载歌载舞;在酒吧通道通往的暗巷,曾经的罪犯们正在以各种姿势酣畅淋漓的做爱。
汉斯行走在人群中,感受着突如其来的解禁带来的惊人荷尔蒙味,耳边响起的是轻柔的法语情歌《L'amour, l'amour, l'amour》。
那一刻他仿佛化身《神曲》的主人公但丁,从地狱走向天堂,每一步都云中漫步。
汉斯的表情复杂而梦呓,就像一个失魂落魄的影子。
付出半生去实施的伟大犯罪如今唾手可及,他却不知道怎么去享受了。
当系统性的压迫抑制了过自由生活的冲动,禁闭中的爱便成为他唯一能理解的爱。
于是汉斯做了唯一可做的事情:回监狱去。
虽然已经有心理准备,但这个结局依然给我很强的冲击。
它让我不禁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
如果自由仅以我们被给予的为限,那得到的只是自由的假象。
相比之下,不自由的监狱反而更真实些——至少它让汉斯和维克托滋长出了相濡以沫的爱。
作为监狱同志题材,《伟大的自由》有参考让·热内的《情歌恋曲》,以及同样讲述狱中“不可能之爱”的《蜘蛛女之吻》。
但不同于前者的浪漫幻想和后者的奇情跌宕,电影关于两位男主感情的刻画反而更像是《断背山》:都是自以为直和自以为弯的两人,在隔绝的环境中用身体摩擦燃起爱火;从粗暴的泄欲到灵魂的契合,又都迈过了从否认到默认的相同心理关口。
两个迥然不同的灵魂寻找到了共同出口,这场爱的犯罪他们都是共犯。
德奥两大影帝——德国学院奖影帝弗兰茨·罗戈夫斯基和柏林电影节影帝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联袂贡献了同志电影的年度最佳表演。
尤其是罗戈夫斯基,阴郁安静的眼神,条件反射般的抽搐,瘦骨嶙峋的体格下蕴藏着火山熔岩般的温度,他饰演的汉斯对同性恋的“虔诚”让我自惭形秽,也让我对他的下一部同志电影《过道》充满期待。
虽然电影的绝大部分场景发生在枯燥单调的监狱,但摄影依然从栅栏、铁网、马桶还有废弃的针头当中提炼出美感的构图。
印象比较深的是家庭摄影机胶片的使用,最初它被德国当局用作偷拍抓人的证据,后来反而成为汉斯和奥斯卡亲密回忆的纪录,田园诗意般的一天落在充满颗粒感的胶片上,就像依依不舍的纪念品。
然而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黑屏。
这是一个多次出现的画面:汉斯接受关禁闭的惩罚,在狱警面前脱光衣服,走进狭小的隔间。
沉重的铁门被无情阖上,然后便是黑暗,绝对黑暗。
在电影院看,视线全黑的感觉非常惊悚。
一秒,两秒,三秒...那一刻仿佛置身于人性的黑暗森林,时间从未如此漫长。
这样的黑暗会让我胡思乱想,想一些怎么也想不明白的问题: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总有不同版本的第175条出台?
为什么直到今天,还有人因为性取向被砸死、被赶尽杀绝、被暴力对待?
为什么我们人类,总是要对爱施加这么多的伤害?
直到他擦亮火柴。
三颗星。
一星给演员的演技,一星给导演的镜头,一星给对自由的向往。
先表达一下自己的疑惑,在多人大牢房裹着毯子做爱以及在囚房的楼道里面oral sex真得合理吗?
看的时候我满脸震惊,这样的表现手法是否太“真实”了?
(男人在哪里都能搞这倒是事实哈哈)禁闭室里点燃火柴的画面太漂亮了,Hans忧郁的眼睛被微光照亮,在漆黑的背影中十分有故事感。
Hans分别于1945,1957,1968年三次入狱,入狱理由都是条例175,这当然能体现出他对自我性取向的坚定。
第一次,他担惊受怕,羞耻于自己入狱的“罪名”,但他替Viktor进了禁闭室;第二次,他变得淡然,跟自己的至爱关在了一起(不同房间),他甚至用针在圣经上扎出一封“情书”,传达对思念之情,尽管在狱中,他也对未来和Oscar的生活抱有美好的希望。
然而Oscar选择了自杀,Viktor伤痛不已,而Viktor冒着被警棍敲打和关禁闭的风险,也紧紧抱着受伤的Hans。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牢狱之灾越来越“得心应手”,第三次Hans牺牲自己,让Leo重获自由。
1969年条例175废除,Hans得以出狱,但Viktor还留在狱中。
最后Hans选择砸破珠宝店的玻璃窗,拿着首饰,等待警察的到来。
我想不通啊!
Hans对Viktor有他对Oscar的感情吗?
Hans把Viktor当爸了吧。。。
而“在监狱太久以至于不适应外面的世界”这观点也不成立啊,Hans毕竟没关那么久。
所有他回去为了Viktor???
这图啥?
影片结尾,Hans去个gay吧,也有人对他表现出兴趣,地下室里一群人在sex sex sex(男人真得在哪里都能搞...)然后Hans选择回牢里。
这是在讽刺男同没有爱只有性,所以现在抓住了“爱”就要不放手,哪怕回狱中?
演员们演技真好,希望以后能拍更多的作品!
他对男人间的爱情深信不疑,他也知道性是调剂而非必须,所以他坚定着内心的美好,绝不认同那个烙印。
因为啊,一旦屈服人世的谬论,仅存的那点慰藉也就荡然无存了,又何来人性的解放呢?
放出去再抓进来,任凭你百般折磨,小小的监狱丝毫不能阻碍精神的广袤,可真的失去了信仰,灵魂就会投向堕落的躯体,那时候,再大的社会也没有能够容身的家。
监狱题材的影视作品我们看得很多,但很少会像这部《伟大的自由》那样让人印象深刻。
这部影片入围去年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并获得评审团奖。
要是冲着惊心动魄的越狱情节而来,相信会非常失望,这不是那种司空见惯的好莱坞动作片。
据说导演塞巴斯蒂安·迈泽在开拍之前观看了不少监狱题材影片,不是为了从中汲取灵感,而是想办法在自己的作品中尽可能回避各种套路设计。
通常而言,监狱片的主人公都想尽办法逃出生天,从《午夜快车》《肖申克的救赎》到美剧《越狱》莫不如是,但是这位主角却在 20 多年间不断入狱,甚至在最后被释放时,依然想返回监狱,人物的反类型动机设计是这部影片众多亮点之一。
影片采用倒叙和蒙太奇手法将主人公汉斯的三段狱中经历反复揉碎后再重新编排,在时空往返跳跃的叙事里渐渐道出一名同性恋者在二战后德国所承受的非人遭遇与社会歧视。
在此,不得不提到德国《刑法典》的第175条,男人间的同性性行为被认定为刑事犯罪;最高刑罚为十年监禁。
从 1871 年由德意志帝国颁布,到 1994 年被废除,存在了一百二十三年。
这条法律导致数之不尽无辜的同性恋者被判入狱,承受莫须有的罪名与难以想象的身心折磨。
▲主人公在狱中追求爱情影片的历史背景显然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截取了二战前 1945 年,二战后 1958 和 1968 年这三个节点作为叙事背景。
先是二战刚结束不久,几乎所有囚犯都从集中营中获释,而汉斯却被直接转移到了监狱中,因为他是一名同性恋者,之后两次均是因在公厕实施同性性行为而被捕入狱。
回顾德国法律对同性恋者污名化的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具有相当迫切的现实意义,正如最近美国最高法院颁布禁止堕胎的法律引起巨大的争论,让人见证了保守思想的回潮与社会倒退现象。
同性恋者摆脱污名化的地位也并非理所当然,而是通过无数人的努力抗争换取,在当下这种陷入分裂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环境里,同性恋者的合法权利自然显得愈加脆弱。
然而,这并非是一部传统意义的政治控诉电影,导演巧妙地将爱情、监狱与政治类型融为一体,打造出一部深刻探讨人性本能与情感的作品。
故事围绕汉斯三段监狱生活展开,他故意违反夜间检查,得以与狱中的情人幽会亲热;他在圣经上刺孔做标记,向情人传达爱意;甚至将罪名揽上身,为情人逃脱牢狱之灾,监狱里种种严苛的生存环境始终无法阻挡他追求爱情的渴望。
由此,影片细致地刻画出肉体的禁锢无法抹杀人性中的欲望本能。
▲一段极端环境下的特殊友谊相比起他与同性情人的经历,他和狱中一位瘾君子杀人犯的关系描绘更令人感触。
两人从对抗到建立友谊,再突破友情,演变为暧昧的同性爱,跨越20年的经历演变让人感慨。
导演再次打破了类型片的刻板印象,在监狱里不仅有丑恶压抑的暴力情节,还有这种相互扶持、抱团抵抗的善良人性。
通过这位瘾君子杀人犯的视角,真实地剖析出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歧视心态,以及各种偏见随着他们在监狱里的相处,逐渐得以消除的过程。
人类的同理心在消除偏见和歧视的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位杀人犯维克多是恐同人士,起初非常排斥汉斯,后来发现他手臂上的集中营犯人数字编号,起了恻隐之心,帮他用纹身掩盖。
之后,他亲眼目睹汉斯的爱人自杀,在放风时替其承受狱警暴打,而双双受罚被困黑牢;最后得知175法律废除后,更异想天开逃狱与汉斯远走高飞。
同性恋者与普通常人并无不同之处,他们一样具有普通人的本能欲望、爱恨情感,只不过对象是同性而已。
迷惑的片名在最后一幕才揭晓其真正含义:监狱获释、废除反同法律,仅仅是使主人公的身体和思想获得解放,但这些似乎并不是伟大的自由。
只有爱才能使人排除万难,放弃已获得的人身自由,也要想方设法与爱人在一起,这足以解释主人公这 20 年来不断入狱的原因。
这部反(监狱)类型作品最让人感动、最出彩之处莫过于此。
根据德国175号法律判定,汉斯因为同性恋犯法被关进监狱,随着故事的展开才发现,这不是汉斯第一次因此入狱。
电影用1945,1957和1968这三个时间点讲述了汉斯在监狱里的一些故事:因从集中营直接转移到监狱而留下的印记被维克多一点一点覆盖;和男朋友一起入狱,男友却因无法坚持而自杀,只有维克多允许了他的崩溃;主动搬到了维克多的房间,直到175号法律取消。
在故事里我看到了很多侧面:在大环境下汉斯受到的歧视和蔑视,汉斯对自己的坚持和坚定,维克多的善意和人性,结尾的人们的放纵,以及最后汉斯的选择。
我极喜欢这个结尾,让故事从简单的“自由是自我坚持”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讨论了一些关于“群体自由”的边界。
那个叫做伟大的自由的酒吧里发生的事让人思考这就是自由吗?
失去了羞耻和边界感的放纵能被称为真正“伟大的自由”吗?
我想我和汉斯得到了一样的结论,这不是。
而和维克多在一起的,被困住的,有爱有关心有人性的关怀和理解的,可能要比放纵更接近伟大的自由。
监狱困住了身体,却困不住灵魂的交流和自我的坚持,这种不被掌握的不断抗争的内核,才是伟大的自由吧!
电影的美术和专场深得我心!
疯狂加分!
场景几乎就是集中在这个监狱,其中的结构。
配色,甚至服装,都太好看了…大量的灰蓝色灰绿色,配合服装的蓝色,让人在压抑中能找到一点光亮的感觉,同时透着很多的温柔。
那本175条例取消的杂志的颜色非常亮眼,从整个环境中跳脱出来,很有意味。
大量对称的镜头和结构性的场景,强迫症友好!
几次时间上的转换都是在禁闭室的黑暗中,时间略长,感觉很妙,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加上演员们的状态很好区分这几个时间点,超棒!
对于少数群体的爱的讨论很多,而且透过这个群体可以引发很多我们对其他话题的思考和讨论,这是很有意义的。
或许你不喜欢这个群体,但我想关于自由关于爱是永恒的话题。
纹身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意象,人的身份只能叠加,却无法抹去。
+,一个破坏性的结尾,但同时又浪漫至极。
背景让人动容,汉斯的爱也是,即使在狱中,他也毫无畏惧的爱,也捍卫当同性恋的自由,未被禁锢的,才是“伟大的自由”。维克多看起来就没那么让人喜欢了,他和汉斯的爱很复杂,像是一种相互救赎,又让人觉得他“恐同即深柜”。最近几天都没好好学习了,看电影其实也没太能集中精力,但好在男主们演技厉害,好几次我都怀疑汉斯和维克多从头到尾几个时期真的是同一个演员演的吗?但无法接受吸毒的人,无论他看起来多么可怜。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当然,汉斯愿意温暖他,我无话可说。
监狱、男同性恋…不太感兴趣的题材,也没怎么看懂。
110分钟沉浸式坐牢(德国牢饭)
被关进小黑屋和绝望时令人窒息的满屏的黑色;故事背景与甜蜜回忆的胶片质感真令人惊喜。影片三段非线性叙事:相同空间的监狱,不同时间节点的入狱时间,是整部片子叙事的亮点,也是误导点啊!我一度以为片子有两个主角两条主线。片尾太震撼了,像肖申克的救赎,当你的自由过度被法律限制和被体制僵化,将无法在监狱外寻找自己的生活。
2.5 / 以为拍到了人的眼睛就是在拍人物的目光,结果一点内在的动力都捕捉不到,三段时空的切换也僵硬到不行。不过剧本里有些有意思的点,尤其是由监狱引出的“分类-(反)聚集-溢出”的空间运动。其他只能说,真的挺适合写成网文的kswl。
珍惜自由
17年,在纽伦堡一个长途客车站,等车的时候肚子不舒服,便去车站公厕。厕所很脏,刚进去就有个人在一个隔间向我挥手让我进去,我以为他的意思是他用完了我可以进了,谁知道我进去后他脱下裤子开始打飞机,完事后跟我说了个再见就离开了。我当时以为遇到变态,看完这片的开头忽然意识到可能只是我当时去错了地方。
有限的自由和对爱与性的无限渴望,在历史的漩涡中夹缝生存的同性恋群体自画像。(中段美且虐得我如痴如醉,年度基片没跑了!
让人昏昏欲睡,节奏太慢了。时间线故弄玄虚我也不喜欢。很平的一部作品,没什么看头。
1星纯粹只是送上人道主义的和善,但说实话,不是所有的自由都是伟大,也不是所有涉同的题材都得无脑高分…
(7.2/10)当人类能够登上月球的同时,却无法接受两个相爱的人。Hans在狱中度过20年后,自由对他而言不及理解和陪伴。Meise将三个时间段拆分重组,使故事以情绪主导。
我愿歌颂之伟大的电影
硝烟弥漫的二战他活着过来,地狱般的集中营他撑了过来,谁曾想到,等待他命运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牢狱之灾,就是因为被钓鱼执法的同性之爱。在那样肮脏而又压抑的监狱,那段怦然心动的爱情和撕心裂肺的失去,让他进一步为自我的定义和对人生信条的执着坚定了方向。无法改变的自我,并不是错误的。那一直相见的狱友,却成为了最为亲密的朋友,甚至更多。在最终罪过被抹去的新时代,看着自由的世界里曾经向往的自由,他的心却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这一生的来来回回,或许那个监狱的小房间,才是他感觉到自由的之所在。
虽然男主的遭遇值得同情,但“伟大”和“自由”真的都被滥用了。这更应该说是一个生不逢时的故事,拿现在的观念去衡量以前的历史和人物是不妥的,因为也许很多年以后,我们现在的历史也会被人质疑和否定。现在的社会尊重同性的权利,但也没必要把他们吹得那么伟大、高尚,仿佛他们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多大的财富,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似的。
81歲仍在世的德國自由爵士傳奇樂手Peter Brötzmann擔任酒吧的爵士薩克伴奏;另一位我鍾愛的挪威小號手Nils Petter Molvaer擔任電影音樂創作。溫蒂尼的Franz Rogowski,無疑是從影以來最精湛的演出。眉目投足之間、一舉一動,皆散發他對於愛情的追逐;相較於自由來說,他更加渴望的是愛。4位演員之間的火花為一部長達近2小時的同志電影,併發出4段激烈璀璨的火花。他們在1968年底歡度新年,他們在寒冷的冬夜裡緊緊相依;這段奇遇若非發生在動盪的1968年,不會給觀者留下如此大的震撼。某種程度上,《偉大的自由》有一道連「燒女」都無法跨越的高牆;那不是拘禁本身所產生的效應,而是出自內心的隔閡。Hans最後一幕徘徊在街頭的景象,是自由最好的假象。
4.5 第二次入狱,放风时的拥抱情感张力太绝,拍得太好也演得太好了。两个主角之间的情感,更像是禁闭室里擦亮的微弱火光,是孤独无助中的相互慰藉。以至于第三次入狱时的情感递进步子迈太大,倒觉得可以有更好的处理。
谁都有可能变成少数
不太能理解同性恋的生活,但不认为他们因此而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