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怎么讲。。。
先说男主,一个作死的神经病,明明都看到了不干净的东西总要拖到最后才想走,写书就写书,发现危险能不能别把家里人拖进来?
你写书没人拦着你你一个人住着多好,多有氛围,活该吧,毕竟晚上都不开灯,再说他老婆,能不能动动脑子?
把孩子赶紧带走回娘家行不行,非得留着过夜给你丈夫做饭吃?
死于拖泥带水加花式作死
恐怖和悬疑融合得比较合理,3星的缘故是孩子的化妆有点儿太惨了。
恐怖氛围营造得可以,有点儿《咒怨》的感觉,大屋子里面小孩子闹鬼,但美式一惊一乍比较低劣,难以获得更好的恐怖体验。
单就编剧来说,一层层抽丝剥茧,是一部比较好的悬疑小说情节,4个美满家庭的惨死,注定这个四口之家是逃不过去的。
开始我看到死法是金、木、水、火,以为作家得来个土葬,结果还是金,这点有些欠缺设计,前面有刀割喉咙了,再来个斧头断头的确雷同了。
中段解谜时候,有点儿往人格分裂上面靠,那样的话就俗套了,毕竟蒙面人都出来了,还以为揭开面具是他自己,最后的解释都很合理,失踪的小孩子的归宿教授也进行了解释。
严重怀疑还有续集,这个大房子难道没有人搬进来吗?
三个地方让我颇有感触。
1、很恩爱的一对夫妻,但也会有争吵很厉害的时候(女主人发现搬家真相时的那一段)2、驱车驶离小镇时,当女主人知道男主放弃小说的执念后,幸福地去拥抱了他。
可见妻子对丈夫有多么的理解,对他的事业支持的有多辛苦。
3、搬回自己的家后,妻子幸福的说打赌大儿子不会“夜惊”了,这时一家人都是幸福的。
但当天晚上,男主还是被迫在跟踪事情的真相。
可见当妻女可以安稳地去睡觉时,一个男人也扛下了更多,有多么的不易。
恐怖片就其受众而言大部分是女人或女人们,一个或几个叽叽喳喳一惊一乍的女人们,天性中的不安全感和在已知安全状态下的冒险精神及窥视心理,加上一些自我暗示的恐怖催眠,女人是最适合观看恐怖片的观众。
而恐怖片的主演们,大部分也是女人或女人们。
或为爱为恨成疯成魔,或被诅咒被拒绝被杀被吃。
女人们的爱恨情愁总是能让导演编剧们大书特书。
吓唬女人多有趣啊,她会尖叫会哭会哆哆嗦嗦会蠢笨到看不到暗夜的白影和伸向她的魔爪,相比之下,可能没人会觉得在恐怖片里吓唬一个男人是一件有乐趣的事情。
但事实上还挺有乐趣,sinister讲述了一个男人被吓唬被诅咒被杀掉的命运。
1.走的是心理惊悚的路线,而不是传统的美式血腥路线;2.播放录影带的声音非常诡异瘆人,增加了恐怖效果;3.因为围绕录影带展开内容,所以有鲜明的伪记录片风格,喜欢这类恐怖片的观众应该会喜欢;4.命案环环相扣,结尾看似结束了,其实没结束,命案和恐怖会继续传递下去;5.几处jump scare确实能吓到人,不只是结尾。
一句话评论如果你喜欢那种气喘吁吁的蘸恐慌感,这部电影是你最好的选择。
--film.com 影片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剧烈的恐慌感,而是一种源源不断的恐慌的氛围。
--综艺杂志 《险恶》,真的是步步惊心。
--每日邮报 《险恶》向我们证实了一点,那就是一部电影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恶魔。
--每日电讯报2012年最佳恐怖片。
--伯明翰邮报 幕后制作 恐怖片导演的回归 本片导演斯科特·德瑞克森是一个非常热衷于惊悚、恐怖题材影片的导演。
他执导的长片处女作《驱魔》就是一部备受好评的恐怖片。
2008年,他拍摄了带有科幻特色的惊悚片《地球停转之日》,虽然影片演员阵容强大,但是影片本身却乏善可陈,斯科特·德瑞克森遭遇了职业生涯中的滑铁卢。
4年之后,斯科特·德瑞克森带来了这部纯粹的恐怖片《险恶》,算是对他自己所擅长题材的一次回归。
谈及自己是怎么得到并处理这个题材的,斯科特·德瑞克森说:"很偶然的机会,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这个故事的情节,这大概就是影片开始的几分钟。
我一下就被这个开头吸引住了。
所以,第二天,我带着宿醉和头痛,把这个想法潦草的地记录了下来。
就这样,我就走进了《险恶》的世界里。
在这部电影里,我想表现出一种传统恐怖片的特点,很多1960和1970年代的恐怖片都给了我巨大的灵感。
尤其是《闪灵》这部电影,在我的设想中,这是一部优雅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片。
带有极强的悬疑和解密的特色。
这部电影中的主角,是一个有着黑暗过去的作家,他在一个曾经出现过杀人犯的房子里渐渐发现并想起了自己的过去。
这个角色和《闪灵》中杰克·尼科尔森所扮演的角色非常相似,所以,《闪灵》是这部电影的最巨大的灵感来源。
" 在《险恶》的叙述中,恐怖的来源并不单纯。
在片中,恐怖是从超自然、密室谋杀、失忆症、人格分裂以及符号学里衍生出来的。
应该说,这是一部混搭了各种元素和风格的恐怖片。
斯科特·德瑞克森说:"我喜欢在电影里融进各种各样的元素,因为这样混合在一起,所能制造出的情感效果是最强烈的。
所以我在这部电影里加入了很多种的恐怖片的元素。
这些元素并不是风格上的限制,而是我塑造人物、制造恐怖氛围所必须要使用的。
和《闪灵》相比,《险恶》在元素上的确是多了很多,有符号、有超自然、有闪回等等等等。
我要做的,是拍一部符合当下观众喜好的影片,而不是拍摄一部和《闪灵》一模一样的电影。
对于恐怖片来说,最可怕的结局,就是观众发现影片中一直无辜的主角就是凶手本人,这部电影就有这样的结局--这是我对《闪灵》的致敬。
"伊桑·霍克的新挑战 选择演员,就是选择影片的质感。
对于一部恐怖片来说,更是如此。
如果能找到气质阴郁、眼神深不可测的男演员来扮演《险恶》中的作家一角的话,那么自然会事半功倍。
不过,要从好莱坞选出这么一位男演员,却让斯科特·德瑞克森犯了难。
斯科特·德瑞克森说:"我在撰写剧本的时候,就没有把这个角色限定在某一个或者是某几个特定的男演员身上,那样做,只会使我没有办法放开手脚撰写剧本。
在我心无旁骛地写完这个剧本之后,就要开始为其选择演员了。
在这个环节上,我碰到了大麻烦,因为没有定式,所以也就无从下手。
我头疼了好几天。
因为这个角色在电影的一开始就要接受道德上的考验,而且还需要表现出足够的表演恐怖片的天赋,还需要他能吸引观众,而且他还要有不错的演技。
我考虑了好几天,还没有定论,于是我就写Email给了制片人杰森·布朗姆。
杰森给我推荐了伊桑·霍克,他告诉我,伊桑是最好的选择。
就这样,我敲定了伊桑·霍克来主演这部电影。
" 伊桑的主演,并不轻松。
如果要拿《闪灵》来做比方的话,伊桑在这部电影里所扮演的角色,是《闪灵》中杰克·尼科尔森和谢莉·杜瓦尔的角色的综合。
斯科特·德瑞克森说:"为了能让伊桑扮演好这个角色,我们在筹拍的时候,让他看了几遍《闪灵》,并和他一起拜访了谢莉,向她请教了一些《闪灵》的问题。
一开始,我并不清楚该如何执导伊桑来扮演这个角色。
后来,还是在《闪灵》的启发下,我明白要把伊桑置于一点点发现事情真相的境地,也只有这样,这个故事才最有看点。
我让伊桑一点点表现出来一个侦探和一个丧心病狂的人的味道,他做到了这点,这非常棒。
" 伊桑·霍克这几年频频在影片中扮演作家,这次,他在《险恶》中扮演的是一个事去了灵感,身陷杀人谜案之中的倒霉作家。
对于角色和影片,伊桑说:"这部电影很有意思,剧本也很棒,是一层一层一点一点带你走进事件真相的。
而且,整件事的基础都是从一些录像带里找到的,这就更增添了影片的虚幻性。
而且一些超自然的元素的加入,使得整个故事更有那种恐怖和谜团的味道。
"花絮· 影片2011年秋天开始拍摄,同年冬天便杀青了。
去看险恶首先是被海报吸引,那张墙上画出的脸散发着凶恶邪灵的气息,虽说被b站的小伙伴调侃成恶灵MJ,但这张脸还是令人不寒而栗。
怀着期待的心情看了这部电影,该片还是有一些出彩的地方,不过仅限于第一部,当这位恶灵先生,在第一部里面的游泳池影片里缓缓转头,回眸一笑;或者说第一部男主角拿着带有恶灵先生影响的照片和现实去比对的时候,恶灵先生真的在那里。
这是两个令人背脊发凉且印象深刻的镜头。
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人性探讨不够深刻,故事的因果交代得不够深刻,到后期恐怖的节奏并没有把握好(恐怖节奏步步紧逼请看鬼五虐空姐那段,或者美版咒怨2,lights out 恐怖短片)。
如果说是要拍毫无因果,只是随机性的恶灵杀人事件,那它又不够纯粹(毫无因果请看鬼女魔咒第一段)。
若是讲孩童杀人,且给人以一种恍然大悟,居然是你的惊恐感,它渲染的不够强烈(孩童杀人反转剧请看致命ID),若是需要在恐怖氛围里也要凸显父母之爱的,它也显得不痛不痒(相关的可比对同样以家庭和孩子为主题的《婴儿房》很恐怖,也很温馨)所以这个电影在很多方面它火候差那么一点,让人觉得欠一口,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是一部带有宗教色彩,恶灵献祭题材的影片,总觉的往往以这种恐怖元素作为切入点的故事,需要把恶灵背景,前因后果讲清楚,渲染强烈,但是本片的故事交代就比较草率,或者说渲染的令人不痛不痒,有点浪费了那张恐怖的脸。
这个恶灵是怎么产生的,它的献祭是为了什么,不渲染好它的身世很难让这个题材变的深刻,换句话说,把他换成变态杀人狂也是可行的。
就算是咒怨这样的电影,也到后面几部交代了伽椰子为什么会这个样子。
本以为险恶第一部抛出了恶灵先生这个人物,会在第二部来进行详细描述,强力渲染它的身世背景,但是并没有,这令人沮丧。
并且第二部有一点比较难以理解的是,警长是那个警长,但是内容却和第一部的那家人联系不紧密,令人一头雾水,不应该交代一下作家那家人一家都被杀害么的故事么。
再者就是恐怖氛围的渲染上,故事线不清晰,光靠一惊一乍和拼凑的血腥片段是无法让人从内心感到恐惧的,总觉的这部电影的调性应该是和鬼关灯一样,给人步步紧逼,被逼到角落的窒息般的恐惧感,但事实上节奏没有把控好,恐怖仅限于一惊一乍,不能直击内心。
再说恐怖的呈现方式,虽说是恶灵蛊惑孩子来进行犯罪,但是恶灵先生还是要多出场比较好,用几个会说话的鬼孩子不时还会在白天出来晒晒太阳这种手法着实令人觉得不恐怖,甚至有点好笑。
拍此种类型的恐怖片,要想得到恐怖的气氛,切忌让鬼说太多话,一个无法沟通的鬼才令人觉得恐怖。
想象一下伽椰子不是发出咯咯声,而是和你说我是女鬼我要弄死你,或者说,突然跑来一只异形和你说,低级的人类我才是完美无的生物,我想恐怖指数会急剧下降吧。
恐怖的鬼,应该令人觉得难以沟通。
还有就是两部影片,恶灵先生结尾简直就是抢镜王,突然镜头侧面冒个头,不知所谓,我的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笑。。。
以上个人见解。
首先单刀直入地说,这绝对是这几年新电影里面看得最渗的电影,不知道为何,我特别畏惧家庭犯罪这样的题材,尤其是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想想就觉得背后时刻不舒服。
Sinister之所以能满足我的胃口,第一,是因为电影中super 8影片带给人那种沉重的窒息感,电影一开头就让人心里不舒服,也可以说大部分的恐怖因素都在里面;在第二段Barbeque里异样的音乐着实喜欢,说到这里不得不赞一下整部电影的音乐,虽然大部分听起来很杂乱不过很好地达到恐怖的效果了,嗯,也正是因为这样,那些刻意的惊悚片段我是不怎么看好的,恐怖之所以定义为恐怖,就是因为那些让荧幕外的观客感受到寒冷、紧迫的不知名的异物。
第二,在于影片还算不错的情节设定吧,家庭毫无疑问支撑起整部电影的灵魂,注意细节的人肯定会觉得这一切都合乎情理,家庭矛盾一步步逼得男主走投无路无法回头,当然最后是能预料到的。
男主伊桑·霍克饰演,因为太过中心导致我感觉其他角色已经完全处于鸡肋的程度了,不过由伊桑扮演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不知道为何,我感觉到了来源于这个世界深深的恶意(笑)。
再说说不足的地方,唯一觉得多余的,一是我不太明白长子存在的理由......设想把这家伙提出剧组,再稍微多一点女儿的戏份感觉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嘛,不过这样电影的诡计可能会很早识破,再说逻辑上一个家族貌似感觉也差了一截,嗯?
你不是要灭门么?
那编剧就多来一个男丁好了。
二,Mr.Boogie,该怎么说,这家伙的存在让我一直被影片误导,或者说成功带进圈套?
虽然一开始我就抱着没法用逻辑去解释Boogie作案的缘由,虽然家庭记录片中找到嫌疑人这样的设定很好很强大,不过到结尾我也没法释然,“哎?
你仍然在玩儿我么?!
”最喜欢的大概还是结尾吧,既然要做好的恐怖电影,BAD ENDING自然首选,结尾无疑再次圆满地给了我一个surprise,并不是团灭给我多大惊讶,而是电影不管是长度还是内容都已经完结了,小女孩补上了最后的画,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当然不得而知了,大概是Mr.Boogie和少年少女们一起过上没羞没臊的生活吧~(误)。
片子搞出恐怖气氛的手段太低劣烂俗了,大概保持了二十年前的思路。
奥斯沃特一家就是故事的主线吧,家庭当中的萝莉有绘画才能,但总被父母压抑,而家中的正太则比较受宠(比如早餐萝莉正太打闹,是正太先起事的),萝莉则属于在这个家庭中不是很合群的一员,或者受到关爱较少的。
这个情况在电影中提到的其他几个故事中都存在,都有一个受忽视的家庭成员,而他们就是杀害其他家庭成员的凶手。
布谷先生这个面具男就是人性之恶的形象化吧,电影就告诉我们家庭成员间的不和谐,怎么将正常可爱的萝莉正太变成凶手的。
所以,或许只有问题家庭。
对于看惯了各种场景的恐怖桥段,惟有家庭式的恐怖片才更有亲民感。
家庭琐事、功名利禄、小屁孩一堆满家添乱的剧情是老套并且毫无生机的,出彩的就是各种不同出处的妖魔鬼怪。
例如本片中的Mr.boogie。
角色塑造上有些许的苍白无力,大多数看过此片的人会郁闷,为什么长得些许像小丑的Mr.boogie会盯上这几个家庭。
就像六合彩的中奖几率,几个家庭毫无共同感,如果非要安装了相同之处的话,那就是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
如片中所述,Mr.boogie喜好鲜血和小孩子的灵魂,外带绘画和摄影,究竟是他要杀死这几个家庭还真是因为这个问题小孩本身就想有这种灭门的念头呢?
影片不仅一次的提到过长发小萝莉爱好绘画,以及男女主角不断压迫其绘画天性的桥段,是不是潜在的说明小萝莉的心中本身就有反家庭的因素存在?
从该开始长发飘飘小正太的梦游以及噩梦,相信大部分的观众都会想到日后出问题的必是这小家伙无疑,Mr.boogie应该最终会让他展露出魔鬼天性的,可故事逆转的有些突然,小萝莉被玩轮胎秋千的小萝莉看上了,不但传授了自己灭门的功力(斯蒂芬妮黑着眼圈蹲在小萝莉的床边,墙上画着自己父母兄弟姐妹上吊的图画以及Mr.boogie速写)与此同时,她提醒了神游的男主角,我教会了你女儿画我的自画像(墙上小姑娘坐在轮胎秋千上的画像)。
仔细品过开头的片段的观众们都会发想,摄像机里不止一次的出现下小姑娘在荡轮胎秋千,一个人似乎不太合群,而她的所有亲人恰恰死于那棵树,以及那个被砍断的树枝正好是她荡秋千的树枝。
我想这不仅是个巧合,开泳池排队的一家人,那个小孩子也有些不太合群,那么,是不是有这样一个规律,这几个家庭里,不太合群的最小的孩子才是凶案的主角,那么,男主角找的不是失踪的斯蒂芬妮,而是凶案的凶手。
影片在播放的数段视频里已经很好的铺设了长发小萝莉是罪魁祸首的影子,也就对最后家庭的灭门是她亲自操刀的这个结局有了很好诠释。
恰恰印证了一句话:不是魔鬼引诱了你去犯罪,相反,是你的内心里住着一个魔鬼。
所以,影片到了最后Mr.boogie抱起小萝莉的时候,突然有种感觉:不是Mr.boogie操控了小萝莉或者其他黑眼圈的小盆友们,而是,她们不太合群的小内心了或多或少恰恰召唤了艺术天分极高的Mr.boogie。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男主角自找的,因为写这起血案的畅销书而红了,又因为自己写的书不在畅销而让家庭所有成员一起深陷恐怖其中,那么也算是自找的了,而小萝莉最后不是也说了么:爸爸,我会让你再引人注目的(前段小萝莉有说:希望自己的画能像父亲一样出名),同理,在小萝莉亲手将一家人砍成三段后的绘画,也让她自己彻头彻尾红了一把。
所以,印了那句老话:功名利禄都是浮云。
(不过,也许是因为出自家庭的恐怖,道也有有几分吸引人的情愫,适合午后闲来无事时观赏把玩。
)
结局其实不难猜,费解的是动机。一个猜不透原因的凶宅,电影留下了巨大的谜团,而这个谜团不正是男主角一直在寻找的么?所以这部电影兜了一圈解释了许多,却到头来什么也没说...冲着Ethan Hawke的表现和剧本在一定程度上的创意给足三星。
片子其实不怎么恐怖,伊桑霍克长得跟十年后的詹姆斯弗朗哥似的。恐怖的是看完电影晚上12点多走在空荡的大街上,一黑哥突然走过来问:“Can I ask you a question?” 差点吓尿!
好久没看恐怖片,一惊一乍吓了几跳,可是小孩演员演得太差了,jump scare之后又把我逗笑了。
这导演是有多恨小孩。。。
(个人评分:61)不得不说,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这样恐惧到让人背心发凉的片了,出色的摄影和用光以及煞费苦心精心设计的惊悚场景都能让人菊花一紧,不过优秀的过程铺垫让结局显得有些过于随便了点。
结局太二了!
類似于《午夜凶鈴》的錄音帶詛咒恐怖片,氣氛的營造仿佛全盛時期的和式恐怖風,這類型的電影從劇情上談不出什麽,有合適的卡司和設計巧妙的嚇點就可以了。特別是今年看了很多爛恐怖片之後,看這部電影好像呼吸了新鮮空氣。8毫米的家庭膠片攝影機畫質真的太適合拍恐怖片了。
从头到尾都是苹果和谷歌在抢镜
好吧我承認我在電影院小尖叫了一下,搞得前排大哥一直在笑我。= =///
伊桑霍克老成这样
豆瓣应该10分制.这尴里不尴尬的片子给2分不舍得给3分不合适
操你妈,我要骂人了,这部电影简直让人愤怒。为什么不开灯???你家他妈的缺灯泡吗?!连大晚上急急忙忙搬家都不开灯,你全家都是环保节能红旗手啊!你全家都是青光眼啊!你自己数一下110分钟有多少时间是在让我们欣赏全黑景。简直令人发指。太垃圾了。操操操。
三星半,手法无可挑剔,层层剥茧,三分钟一小吓,十分钟一大惊,几乎叫人无法松懈,只是匠气仍然很重,越到后来越程式化,布下的很多头绪都被浪费了
这年头难得有一部比较心理恐怖的好惊悚片,结果又烂尾了………………
看得我全程都在走神,里面的设定真是比贞子还扯,白瞎了张还不错的海报
小说作家搬进凶宅寻找灵感,无意间发现犯罪录影带,几个录影带还是挺诡异的,最后就是一个邪教的鬼引诱小孩杀掉家人的故事,有点不明不白
谨慎私制家庭录像
作家最容易遇到灵异恐怖事件,尤其是落魄作家。拿画面和声音来吓人的都不是好的恐怖片。
小成本 剧本平平仅仅是在自圆其说 都是被预告片给骗的
气氛还是挺吓人的,不过看完还是在迷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