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京都旅游生活指南》。
有时候感觉木村文乃演技有点夸张了,我怀疑去到每一家店导演是不是都让木村文乃自由发挥啊?
如果是自由发挥的话,这种反应还是挺正常的,而且女主是从东京来的辞职前社畜,刚刚从那种忙碌、紧张的氛围里脱身,来到这样一个悠闲又厚重的城市,京都,内心的敏感细腻程度应该很高吧,面对这些可爱又质朴的物件,应当心都会化了。
好喜欢京都这种历史气息浓郁又不古板的城市,它身上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点——“慢”。
就像舅公和侄女说的那段话:“你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由你自己去摸索寻找,放下手机,闻着味道找岂不是更好?
自己应该喜欢什么东西,那是你的自由。
” 还有一老一少坐在叶子已经被染黄的树下长椅上,舅公说,“我没有结婚没有孩子,工作也换了三四回,按照你的标准,我的人生应该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了。
但我自己并不这样觉得。
”“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 很悲哀的是(我就不应该开弹幕!
),弹幕里清一色自以为是的,“首先你得有一套房”“养不活自己怎么做喜欢的事?
”“别信他的,他可是有一套房子的成功人士”…活在物欲横流时代的年轻人,已经被各种规则捕获,变得惶恐不安,变得焦虑躁动,但是这不是他们的错,这是社会的问题,是这个时代的问题。
而作为被时代裹挟的人太微渺,寻找精神的自由可能才是唯一出路。
好喜欢那家叫鲭鱼寿司·天忠的寿司店,第一次知道还有没有海苔,只有鱼肉和米饭滚成柱形的寿司,最后用棕榈叶把寿司包起来,太精致了。
在等待这一切诞生的时候,喝上一碗红酱汤,看着老板在只有两个人的狭窄空间里用毛巾裹着鱼肉捶打的画面,惬意自在。
还有那个不收门票,藏在京都边缘,躲在层层叠叠红枫叶里的瀑布。
坐在落叶铺成的地毯上,听见滴滴答答的溪流,屁股下的石头凉冰冰的,没有一个人。
夜晚骑车摇摇晃晃到西本酒店(不是那个酒店!
是酒馆?
),点一款日本酒,或者什么酒都可以,在晚风中沉醉微醺。
写到这里,我知道导演拍摄这部影片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一定要去京都啊!
不得不说霓虹国真有拍治愈片的好手段。
看完的感觉像是一朵云飘进心里,软绵绵的。
之前看海街日记的时候码下的同类题材的电影,真的很棒,和海街日记不相上下,但这部电影更倾向于美食旅游类。
因为我确实对日本的饮食文化比较感兴趣,孤独的美食家也是我一直有在看的剧,所以剧里的各种美食确实让我蛮感兴趣的。
佳奈是一个设计师,在东京作设计师工作,各种竞争压力甚至只能在便利店草草应付一日三餐的生活让她喘不过气,为照顾生病的舅公(装的哈哈哈)来到京都小住几天。
和我之前玩过的游戏“小森生活”很像,复得返自然的田园感,一切都可以慢慢来。
骑着自行车走在小巷,买鳗鱼和八幡卷,见到了现磨的七味粉,手工制作的豆腐泡;也去了山上神泉接水,了解京都的人有多珍惜水,他们的水质非常棒!
用来做高汤或是泡茶或是冲咖啡,都超级棒。
用这里的水做出来的麸包子也很美味,也见过了摇一摇的香料。
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像是记录生活的vlog,或是京都纪录片,总之就是慢,而且真实,真实的美。
后来去了古玩店了解了传统手艺金缮,在街边的旧书店待了好久,晚上还能和舅公一起用古董金缮碗喝酒,“有月亮的味道”。
它不单单是一部美食旅游片,它的治愈之处在于它真的在教人应该怎样慢下来。
当佳奈让舅公推荐甜品店时的台词“你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由你自己去摸索寻找,放下手机,闻着味道找岂不是更好”确实有打动我。
因为最近在计划旅游,做了好多美食攻略,但其实有道理,攻略是他人的攻略,靠自己摸索的美食才是发现宝藏美食的途径。
佳奈吃到了木纸包的镰饼(豆沙馅)、一休饼、草莓三明治蛋糕,以及书店客人桌上的酥酥脆脆甜点,又慢慢悠悠骑着自行车,到一间酒店和陌生人一起坐在门口喝酒,这些事情美好到光想想就很快乐。
“人生有三道 升道降道和没想到”,京都不光有美食和历史,还有美景。
受舅公之托去买青花鱼寿司,顺便到京都边缘看看。
寿司店老板一边讲述青花鱼寿司的历史,一边做寿司,怕客人等待过久还准备了免费的红酱汤。
佳奈骑着自行车一路向上,看到瀑布小河和落叶,太美太美了,佳奈也吃掉了给舅公买的寿司,在回来的路上买了一把小黄椅。
我蛮喜欢坐在鸭江长椅上那段台词“不过,我觉得是不是可以活得更简单一些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干着干着不就能发现很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吗?
就这样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兴趣爱好不断增加,这样的生活难道不快乐吗?
”我常常觉得好累,尤其是最近。
因为是大三,面临考研压力,我甚至找不到能让我开心起来的事。
其实没必要为难自己啦,活得简单一些,多注意些被自己忽略的快乐,少焦虑内耗,有时候想想一生真的很短,活的开心一些。
喜欢舅公那句口头禅“明摆着的事不用说出来”,任何美好都要慢慢体会,用心体会。
一个辞职的设计师去京都探望受伤的高龄单身独居的舅舅,小住期间,在舅舅的引导下探访京都,走街串巷,一点点打开自己的心扉,真诚的面对自己离开的时候,舅舅问,京都怎么样,佳奈说,我觉得这里让我成长了一点。
在京都,即使开了一百年,也不敢称老店,有着各种用心经营的特色小店,咖啡店,鳗鱼店,调味店,寿司店,豆腐店,和果子店,旧物店,书店,古董店,小酒馆……佳奈在这些小店间探索,被店主们的匠人之心打动,一点点唤醒。
在旧书店,买下一本讲杂草的书,因为“杂草也是很可爱的”。
在古董店,惊讶于一只破碎的古董碟子也是受人珍爱的宝物,因为“破损不是缺点,有时候破损也是特别的美”。
最后和舅舅去河边坐着喝咖啡,打开心扉,和舅舅坦言,自己辞职了,明明一直梦想着当一位设计师,但是真开始从事这份职业后,发现总是工作到很晚,总是要和人竞争,每天的饭只能靠便利店解决,甚至开始讨厌原来最爱的画画,忍不住哀叹人生太失败了。
舅舅说,按世俗的角度,他的人生也不上不下,没结婚没孩子,工作还换来换去。
但其实叔叔是一个特别会享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人,是他在一点点引导、启发佳奈去发现京都的美。
摘录一下舅舅的名言“你有找寻自己喜爱事物的自由。
”“为什么不把人生想得更单纯一点呢,做什么都好,在尝试各种事物的时候总会找到自己喜爱的吧,去发现越来越多自己喜爱的事物,像这样去过每日的生活,不也很快乐吗?
”想起蔡康永说的,从本质上说,世间所有事都没意义,因此所有事都可以有意义,关键在于你自己,你认为这件事情有意义,那就有意义,不用理会别人。
我很喜欢剧里关于椅子的隐喻。
本来舅舅家只有一把舅舅自己坐的正常的椅子,和一把摇摇晃晃的破木椅。
表明舅舅之前也是很孤独的,家里也没什么人探访,都没有一把像样的待客的椅子。
佳奈临走的时候,忍不住从旧物店买了一把有趣的椅子换掉那把破椅子,温暖的灯光下,餐桌两边终于有了两把可以互相交流的好椅子了。
佳奈问舅舅,我还可以回来住吗?
舅舅指着那把新椅子说,这是你买的,这就是你的容身之所。
两个人都是喜欢掩藏情绪的人,但都是温暖的人,也在互相疗愈。
和舅舅敞开心扉的交谈后,重新拿起画笔,画下这几天的点滴快乐
是可以给10分的片子。
里面女主的手机,太有代入感了。
曾有一度我以为,那间取水神社里出现的人,不是剧本安排,就是即兴拍下来的。
真实到治愈,笃定至温暖。
还有那片残缺了两块的瓦盘,记得以前高中写作文,有个题目叫 : 残缺也是另一种美。
那时故弄玄虚,一半强迫、一半不懂装懂的也写成了作文。
刚才一瞬间才有些明白,残缺的物,无缺的人,终究是要寄情于物,把情感落到自己身上,才是真正的圆满。
哈哈。
还有那句,人生有三道,上坡道、下坡道和没想到。
哈哈哈哈,人呐,幽默感不可少。
总之2021第一部治愈系电影,🉑。
-那我上网搜一下-不行 不行不行 你自己喜欢的东西 必须由你自己去摸索找寻 放下手机 循着味道走 岂不是更好找自己喜欢的东西 那是属于你的自由虽然我也不知道你喜欢什么-我明白啦我现在是自由的怎么说呢 店里的东西得让我心情愉快不放些我喜欢的东西 就总觉得没什么意思我一直觉得我必须得热爱自己的工作这样啊 这个怎么说呢其实我也为此烦恼过 对于工作这件事情嘛 确实是要考虑很多因素 我觉得就尽量让自己不要讨厌自己的工作 努力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就好既然有残缺 也能算是好东西吗是的 残缺并不会折损它的魅力倒不如说 这种残缺的样子本身就很美也有人认为 它缺损的地方正是它的看点这样 原来这样也很美啊即使有破损 即使有残缺没错 杂草也是很可爱的木纸就是将木头削出薄薄的一层既有木头的香气 又不会粘住食物所以才用在这里 最适合这些小点心了味道也好精致我的嗅觉太灵敏了我的嗅觉在躁动为我的嗅觉点个赞有月亮的味道呢怎么说呢 就是有时候超级想吃超级想吃青花鱼寿司我的人生真的非常失败怎么说呢 我也是个半吊子我没结婚 也没孩子 工作换了三四回是的 按照你的标准来看 我的人生全是败笔不过 我自己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是不是可以活得更简单一些呢你说是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干着干着 不就能发现很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吗就这样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兴趣爱好不断增加这样的生活 难道不快乐吗哦不 嗯 我也不太懂(笑)真是这样吗 好吧看样子 京都的水也很合你的口啊好吃都说了 明摆着的事不用都说出来怎么没有你的容身之处呢那把椅子不是你买回的吗那就是属于你的地方啊佳奈 你觉得京都怎么样觉得自己有一点成长吧
最近买了部相机索尼6300, 于是每隔几个周末就拿出去拍拍照。
看完这部影片的构图,再看看我拍的照片,真是天壤之别呀。
电影里的色彩啊,人物呀,布局呀,就是给人一个很舒服的美感,会让我有一种冲动: 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下这个城市的风景、角落,然后制成一部小小的短片。
我对这美丽的事物,还真是毫无抵抗力呀-
你有探寻的自由自己喜欢的东西要靠自己找出来才行去发现越来越多自己喜欢的事物,这样去过自己的生活,不是很快乐吗?
人生如果没有终点,我们该走向何处呀。
日系治愈片,总会告诉你,人生不需要那么多成功,也没有那么多失败。
“日”字里只有一横,自己嘴里说出来的话(自己定义的)才是自己的日子。
人生的主角是自己啊,不是那些社会道德下的里程碑,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传宗接代,其实这些话都是一样的,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告诉我们的事,这些言语中的一些已经被人厌弃了,但另一半还是屹立不倒的指挥着我们的生活。
至于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到底是否拥有自己的支配权呢?
我们好像总是背负着爱、背负着亲情、背负着枷锁。
被生出来,是一件毫无选择的事情,但是死去的方式却还是要被人诟病。
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为啥总喜欢在作文里用这句话呢?
死就是死,死亡没有必要和任何东西比较。
死亡本身和出生是一样的,出现和消失罢了。
作为一个完全不了解京都的人,我抱着被治愈的信念点开了这部电影。
橘色、棕色总是和秋天连在一起,整部电影的色调也很柔和,跟随自行车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秋日氛围。
自行车,我觉得是这部电影的承载物,只要车轮滚动起来,我的心情也会慢慢变好。
动起来、快速的移动起来,又可以不错过任何风景,这种浪漫只有自行车能给了。
女主每一次的出行都带有明确的目的地,沿路的风景可以自在的掠过。
电影讲述了几天轻松而又醇厚的生活,女主的舅舅一个人住,最近手受伤了,恰巧女主辞职了,奉命来照顾受伤的舅舅,看样子也是有点陌生的,真的是好久没见了。
初见的场面很可爱,女主像个好奇宝宝一样,琢磨着舅舅屋里的每个小物件和特别的地方,舅舅就跟在女主后面,把搞乱的东西恢复原状。
我猜舅舅一定是不想女主继续在屋子里捣乱了,所以每天都交给她一个任务,去搜罗美食!
影片中描述了很多“百年老店”,当进入第一家鳗鱼店,老板说这里已经开了100个年头了,我们是第四代,我只听到了两个字“传承”,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代又一代人,守着一件事,一直一直的做下去。
是什么东西让大家坚持下去呢?
是不是也有很多故事呀,当然有吧。
女主在回去的前一天,去附近的小酒吧和陌生人一起喝酒,谈天说地,傍晚,竟然抱着自己的画册睡着了。
她找回了自己喜欢的绘画,可以画到睡着的那种。
我永远不会知道导演想告诉我什么,但是我知道我看到了什么,虽然两者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但石头落入水面的那一刻,一切都改变了。
石头进入了水中,水中多了石头。
我们经历过的一切都会改变我们,受力的方向不同,强弱不等,但我们的人生是由各种痕迹组成的,其实也可以由所有喜欢的东西组成。
内含剧情截图,这是我在电影里很喜欢的话。
女主角的妈妈应该是故意和舅公商量好让她来京都散心的,每一天舅公都交给女主任务,让她去感受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可以看到女主角在慢慢变得享受生活,从工作的挫败中走出来。
看完让人觉得很平静人生就是要不断做喜欢的事情啊,然后喜欢的事情不断增加,每一天都过得快乐
「暖和亵」暖的状态是去高级餐厅要装扮,衣着得体。
亵的状态是在市井小铺闲逛,装扮可居家休闲。
而亵中也会有暖,市井小铺有自己的魅力和灵魂。
「金缮」把家里的老物件送去修补|一个装酒的瓷盘。
瓷盘中心破碎处补上一块金,当瓷盘内盛满酒时,那修补处好似一轮圆月映衬在湖中央~老物件的情谊,真美好。
在修补店里也看到了一些残破的盘子。
店主说,这些盘子不打算修缮,因为正是残缺才彰显出另一种魅力,才是吸引他人喜欢的原因~ 「水都 」京都也名水都,人们对水保有敬畏与虔诚。
舅公叮嘱需先叩拜再取水,在水舍遇到的大叔更是每次取水时都将水舍打扫一遍,自利也利他。
在水舍还会定期举办志愿者活动,吁珍惜水源。
也正是对水的极致要求,才让那么柔和的水熬制出的高汤很鲜美,做出来的每一道食物都有灵魂。
「舅公的人生观」 女孩觉得自己不适合做一名设计师,工作节奏过快,吃的是便利店的速食。
在匆匆忙忙中自己渐渐不喜欢画画了,觉得自己很失败。
舅公说,不能以此论人生成败,自己倒是个做什么都半途而费的人,但就是这样,才让他更喜欢这样随意而闲散的生活。
闲逛的人生接触了太多的事物,才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越来越多,慢慢堆积。
人生处处都有喜好。
日日新,苟日新。
没有喝过山泉水的人可能真的不知道,山泉水是甘甜的,而且可以直接喝。
其实很早以前就真的很想去京都了,看了很多照片,觉得京都真的是适合小住的城市,但一直没有成行的原因只有一个,没有钱——京都的酒店真的太贵了,好的民宿并不比酒店便宜多少。
《在京都小住》看到想哭,木村文乃去山里的庙宇取水,从竹子里涌进来的山泉水,小时候住在山上时我们家也是这样的,山里没有自来水,真的不知道当时我的太爷爷怎么通渠找到的水,反正从有记忆开始,水就是从竹子里涌出来,会一直流。
还有那种要摇来摇去才会出水的井(《向往的生活》第一季有),以前外婆家也有,不过现在都没有了。
现在我的老家和外婆家,都是那种很丑很丑的农村房子,毫无特色,没有生机。
我爸妈也想要在乡下老家建房子,但说什么也不要建在原来的山上,说要建在马路边上。
“一个人住在山里边那真是怕死了。
”因为一直以来都住在镇上,我觉得我父母反而并不向往山上的日子,可能只有我一个人在怀念那些日子。
在我屈指可数的回忆里,童年的我总是光着脚,漫山遍野跑,我并没有什么玩具,唯一的童年玩伴也就是住在山腰下边一点的堂哥。
有时候中午我们会躺在树下边睡觉,风吹动叶子沙沙作响,没有比这更温柔的安眠曲了。
所有这些都没有了。
我读小学的时候搬到镇上跟父母同住,初中的时候去了县城,伯父一家从老家搬进山脚下的新房子。
虽说是便利很多,但新房子就在马路边上,常常会有人开着摩托车经过,起很多灰尘,也不适合玩耍;大概在一年多以后,空空无人的老屋在毫无预警之下整个倒塌。
有人住的时候,植物们都很听话,我们门口的院子从来没有长过杂草。
但人只要一搬离,这边就重新变回他们的天下。
几年前,我爬回山上去看过(因为要建新房子,原来山脚下开的路都被推掉了,只能从山间的下路爬上去),在一片绿意盎然中有几个小土堆,根本看不出来这里曾经有过一个房子,而我童年几乎所有的日子都在那里度过。
后来,我就再也没在中国住过童年记忆里的那种房子。
上一次住回那种房子,反倒是在箱根山上的强罗,一个日式民居,多可笑啊。
原本是看在温泉的份上订的房子,但晚上一抵达,心中就涌起无限感慨来。
第一天去京都舅父家的木村文乃,不是抬头看了一眼舅父家的房梁吗?
我也一样,抬头看一眼民宿的房梁,想说:“这个,跟我小时候住的房子一模一样啊。
”为什么现在的中国没有这种房梁了?
就是一夕之间就消失了,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啊,不心疼吗?
而且觉得觉得自己现在也不适合跟任何人一起住,这几天跟我姐住,我会忍不住抱怨她用太多卫生纸和塑料袋,而且她喜欢晚上开很亮很亮的白织灯,但是晚上就应该是昏暗的啊,浅黄色的灯盏才能让人心安。
木村文乃睡前把包装纸折好放进收藏夹里的那个房间,才是睡觉前该有的亮度啊。
还有豆腐店,也是令人心生向往。
我真的太爱豆腐了,我一再写,总是写都写不够。
以前还有《中国豆腐》这种书,但现代人好像再也不爱豆腐了,为什么连豆腐日本人都比我们更喜爱呢?
在大阪的希尔顿,早餐的时候吃到扬豆腐(油豆腐),心情一天都可以变好。
中国有上万家奢华酒店,但没有一家在早上提供米饭,还有酱菜和炸豆腐,但我小的时候,客家人早餐就是吃饭的呀。
尽管京都可能有更多美好的一面未在片中展现,但我私心觉得,这部片子已经很打动人了,就像是“明明一个超市就可以买到的东西”,在京都要分好几次来采买一样,一辈子或者几辈子人专门来做一个东西这件事,本身就很值得令人感动了。
不过,我也没有要精日一般大说京都的好话,或者把京都作为第二故乡。
因为片中京都人的自大,在我看来跟没有礼貌的老北京很相似(注意前缀,不要轻易代入)。
再说了,天妇罗配沙拉这种不中不洋的料理,真的没有兴趣,也根本不喜欢喝咖啡,不会因为这个时代的潮流去改变这一点。
但是,在这种地方小住一下,似乎真的是很不错的选择,像是给心底的自己一个安慰吧。
害行 摄像homemade水平
2022.02.068.1
挺不伦不类的,两头不靠。跟着观光旅游一番,印象深刻的是,也太冷清了吧,街道没什么人,店铺也就店主人在等着摆拍。可能是拍摄清场的缘故,日本再无子化也不至于这地步吧,不然这些百年老店还怎么存续。对了,动辄拿年代久远说事儿,也是一件挺可怕的事。
告诉自己不会喜欢这种形式,以为在看旅游频道。
「显而易见的东西是不用说出来的」
找自己喜欢的东西,那是属于你的自由。京都旅游宣传广告片,像女主那样骑着自行车自在闲逛真很惬意又治愈
日系治愈京都美食地图宣传片。实在是太讲究了,哪个社畜能拒绝这样的京都啊我的天。
京都美食广告。女主像美食博主一样探店,夸张的反应,交流介绍都太尬了。镜头毫无电影质感,媒体宣传片的剪接方式。不应该,我好像说得也都是看完电影大家都知道的事:P
摆拍的城市宣传片
这也能叫电影吗 我就说豆瓣都是精日吧
京都真好啊,可以骑着单车去拜访沿街小店,可以去鸭川边吹风散步,不经意之间走进一个陌生街道发现一家旧书店。人生有三道-升道、降道和没想到”;年轻的老板喃喃自语“要在自己工作的店里放一些喜欢的东西“至少要做不会讨厌自己的工作呀”。
木村文乃太做作了,还是我们五郎吃东西的内心戏可爱。近藤老爷子非常真实地演绎了生活考究的京都人,以及那种骨子里对东京人的傲娇,真怀念鸭川春天的晚风呀,以及随便走走都是百年老店,可以遇到无数个四代目五代目的日子。
所以城市化会让人变白痴?对所有事情都那么惊讶,一切的刻意感都溢出屏幕,通篇是说教式的传达京都特色,为什么不改为一集探店综艺算了?女主简直尬飞天!
蒲烧鳗鱼、手工现炸油豆腐、手工现调七味粉、深层地下水、水灵灵且软糯的麸包子、现磨咖啡、各色传承百年以上的日料店与西餐店、悦己古玩店、临街旧书店、日式镰饼店、青花鱼寿司、街畔酒吧......工匠精神的诠释即是把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事情做到精致、做到极致,甘之若饴,行远自迩,发扬蹈厉,积厚成器,踵事增华。《在京都小住》颇有市井版《小森林》的味道,影片将文旅美食环保纪录片、风俗探索真人秀、人生励志剧情片等类型与元素非常自然的意境融彻,全程散发着小清新治愈系的迷人气质,陪着小姐姐来一场京都四日文青散步真香。“你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由你自己去摸索寻找。那是属于你的自由。”
镜头到摇晃有点出戏,感觉像纪录片,但女主的表演又让人觉得不是
很治愈得片子 现在看来像是一个大型的vlog合集,非常像我自己出去玩的样子,骑个单车到处转转,看到什么就停下来,不去手机上看那些网红攻略,真正地在一个地方住几天,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和一些有意思的店,不过今年看这个有点遗憾的是,片子里提到京都人很爱惜他们的水源,可是却有核污染,看见寿司的时候也想说以后寿司生意也不好做了吧 女主一个人骑到瀑布那里 拿起笔的时候很舒服的状态 她说自己辞职了 人生失败了 舅舅说他没结婚没孩子做过三四份工作 可是又怎么样呢 来回尝试没准就能找到自己的热爱呢 真的很符合当下年轻人的状态了
还挺俗套的。
在京都,没开到上百年是不敢自称老店的 / 明摆着的事不用都说出来 // 你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由你自己去摸索寻找 // 井水喝起来很柔和是真的
慢生活京都旅游片
喜欢选店的角度,然而木村文乃太不适合做这种探店了,想起时常翻看的日本杂志「Casa BRUTUS」里有一个叫古今东西的栏目,与perfume的樫野有香一同走访工艺店,照片很安静,不抢戏,觉得她气质更适合。然后记住了这个很妙的形容:料理也有晴与亵之分,需要精心打扮去吃的店,就是晴,随随便便就可以进去吃的店,就是亵。那今天的店呢?——是亵中之晴。厉害的描述,表达了庶民美味中那征服人的本领,同样值得喜爱与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