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冷门,但非常优秀的悬疑犯罪电影,也是一部小成本佳作。
尽管拍摄只用了13天,但在镜头语言、灯光布景、声音运用等方面,堪称「教科书级」。
杰克·吉伦哈尔将主演它的英文翻拍版,同时担任影片制片人。
《罪人》讲述一名正在接受调查的警官Asger Holm接到一通来自被绑架的女人电话后,开始搜寻那位女性的故事。
但在营救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他所处理的案件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复杂很多......85分钟的时长里,影片仅靠两部手机、接线员和他的同事,以及一通通连线,就将“罪人”这一主题串联起。
在不知道外界情况的前提下,作为观众的我们就只能随着接线员Asger的思路去探索真相,凭借想象去拼凑电话背后的故事和人性纠葛。
虽然Asger的全部戏份只发生在小小的办公间,但听着电话那头传来的警车鸣笛声,警方抓捕、审问犯罪嫌疑人的声音,以及杂乱的脚步声,不难想象现场抓捕时的紧张氛围。
而另一方面,在这种吵闹的氛围中,导演又通过光影对比,通过Asger面部特写,以及安静氛围中无限被放大的钟表走动声等,加重了悬疑、压抑的氛围。
最后的反转也给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全场基本上就只有一个人,一个半小时,你就傻傻的盯着这个人,看着他发呆,看着他喝水,看着他接电话,看着他安慰孩子,看着他跟同事打屁,看着他安排调度,看着他摔电话,看着他自白,看着他絮絮叨叨…然后脑补一切画面,慢慢挖掘他的故事,和他正在经手的案子,从绑架案到家暴到谋杀再到神经病到自我救赎和解脱…当一切事实都清晰以后,再用内心独白自我忏悔的方式去做一个结尾。
相信每个观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有些收获,比如,他太自以为是,自以为举世皆浊我独清,自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突然醒来,才发现醉的其实是自己,而且似乎也没那么清澈见底。
还好,最终,他走出了那间屋子,那间困囚自己的屋子。
能这么拍,敢这么演的人,不是天才,就是疯子,不是牛逼,就是傻逼。
很高兴,能看到一部天才的牛逼电影!
如果有音频版,这也注定是会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只可惜说的是丹麦语…
《Den Skyldige》靠直觉的不一定正确,要救赎的不总是别人。
本来是想昨天看的,奈何资源下载太慢只好先看《活埋》,巧合的是两部片子竟如此高度相似,画面近乎全为男性主演的独角戏,剧情无一不是来回切换的电话音,可能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部片的空间少了些压抑窒息,多了些微妙玄机。
微妙在于电影的空间设置。
前半段进行在光线充足的公开办公区,后半段挪置于黑暗隐秘的私人办公室。
从开始信誓旦旦确认凶手果断出击,到后来步步深入解开谜团犹豫不已。
是他的直觉让他拯救了电话那端的“被绑”女子,也是他的直觉将一切变得复杂糟糕混乱不已。
玄机在于罪人的意指暗示。
明早,他就要和已经串好供词的同事出庭,推翻对自己的渎职诉讼;今晚,他险些再一次因为直觉而酿成大错,坐实了自己的极端自信。
丈夫绑架妻子,前科犯人扼杀婴儿,在电话里也按耐不住就地宣判枪决;当反转发生,对丈夫的提前审判也转向了对自己的深刻凝视。
直觉不止一次害了他,可他还想着欺骗,还幻想逃避,审判的木槌落下,惩治的罪人应是自己。
这一次,感受了一场非凡独特的观影的体验。
摒弃了豪华炫目的视觉场面,精致璀璨的服化道,全片浓缩在一间房,仅靠一个人和数通电话,就完成了这出扣人心弦的故事。
导演古斯塔夫·莫勒剑走偏锋,采用有别于常规的叙事方式,而是全片集中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一个人在不断通话中完成了影片的诉求。
类似的叙事风格在整个电影市场不多见,与之类似有《解除好友2》、《网络谜踪》等为数不多的作品。
都是在有限时空内,通过单独的角色不断推进故事的行进,以此带来新颖的观影体验和感受。
跳出故事之外,以上帝视角来看,故事极其普通平常。
一旦走进故事中,细节的不断披露,情绪的不断变化,过程的反转跌宕,激起了观众的好奇欲,希望一探究竟,揭开最后的真相。
在电影《罪人》中,接线员阿斯格原本是一名警员,在执行任务时出了点意外,被降职为报警中心的接线员。
工作简单枯燥,阿斯格总是心不在焉,像极了当代打工人的样子。
原本这样的日子熬一段时间就结束了,没想到一次报警电话改变了原本的设想。
当时,阿斯格以为只是普通的报案电话,可是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觉得这个电话绝非一般。
在细致耐心的劝导下,阿斯格得知报警人被绑架了,于是联系同事积极营救。
故事同时在追寻线索的过程中层层展开,随着和同事的紧密配合,最后真相也揭开了。
报警人伊本患有精神疾病,在发病的时候怀疑儿子肚子里有蛇,为了“救”儿子,竟然亲手杀害了儿子。
丈夫尽管有前科,但还是深爱着这个家庭,不得已才带着妻子出走,以免家人再受到伤害。
通过阿斯格的接线工作,我们才得以还原了事件全貌。
如何让普通的故事,变得吸引感十足,且跌宕起伏呢?
除了让故事线不断反转之外,现场的光线变化也在辅助故事的情节推进。
开场的时候,光线明亮,暗示这是正常的工作场景。
随着故事情节不断推进,光线逐渐变暗,大部分时候只是看到阿斯格的部分脸部,瞬间带起了情绪的急促和重要,在说明事情进入了棘手的时候。
在过程中,也有光亮的时候,说明取得了些进展。
在结尾时,随着事件大的结束,光线又回到了正常。
总之,光线的不断变化始终暗合事件的进展,以此来营造故事的氛围感。
除了光线,空间的变化也在助推故事发展。
尽管在同一个办公空间,不同的空间变化也在昭示事件的变化以及阿斯格的内心世界。
从公共空间走到独立空间,再回到公共空间,阐释了事件的变化过程,也在演绎的阿斯格着内心变化。
导演古斯塔夫·莫勒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放弃传统的警匪片或犯罪片的叙事方式,而是通过聚焦于“报案中心”这个独特的场景,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电影中的每一个精心设计的细节,每一个充满了深意的镜头,在古典与现代交融之下,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雅各布·克德格恩凭借其深厚的演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角色。
他的表演既有力度,又有细腻,使得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被完美地展现出来。
他的表演不仅仅是在表面上的表演,而是深入到角色的内心,让人感受到角色的痛苦和挣扎。
作为一部场景聚焦的电影,导演把所有精力集中于此,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切片般的世界,精彩也在于此。
倘若探寻不足,那自然是有的。
不过,导演更想传达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做出选择和决定,而这些选择和决定往往会带来不同的后果。
那么,什么是正确和错误的?
什么是好和坏的?
这些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才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当阿斯格得知警察解救了伊本时,他如释重负。
走向房门外,拨通电话,那应该就是阿斯格的真实选择。
一部精彩的密室独角戏!
自信地去够拯救他人的未来,到头来反质疑了自己的过去,唏嘘!
直觉是个好东西,片头主人公就根据自己的直觉简单利落的处理了几起报案,他一直相信自己做过的一切皆因“正义”使然。
但是直觉这东西用多了总是会出现纰漏。
最让人郁闷的是错误往往都会出现在那些至关重要的事件点上,主人公因自信直觉而杀人,冲动害人猫,让人追悔莫及。
电话事件的不断反转让主人公对自己的判断从自信到质疑再到最后的崩塌,很棒的故事。
演技真好。
《罪人》7.5①繁复的,我就希望它更繁复,最好花团锦簇;简约的,我就希望它更简约,最好摒弃所有修饰。
一处地点两个房间,几乎全程独角戏,只靠台词就撑起一个惊心动魄的悬疑故事。
《罪人》已经足够简单,但我还是不停想着,为什么不把那些在现场的「同事」也省略,转而用镜头代替呢?
当然也有人比我更进一步,他们说,「为什么不干脆做成广播剧?
」好主意。
②就像以前那么多故事里说的,仿徨者开导另一个仿徨者,伤心人抚慰另一个伤心人,罪人通过拯救另一个罪人,完成了他的「赎罪」。
201811202
实现心中的正义感高于一切。
他亦用自己的判断来审批一切,认为自己身边的同事都没法帮他,命令自己的拍档闯进嫌疑人家里,命令拍档去搜寻必要的信息,也命令开车的男人自首......他笃信警察是守护者,要保护和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
对同事不好,被人不理解或者反对,没有权限,没有法律许可....没关系,阿斯格认为,只要能够帮助到别人的,其他的一切不重要cr:中年维特
活埋是向外求救,而这部电影是向内求救,同样是在狭小的空间里。
片中的停顿镜头太多,也是暗示了主人公在解救他人的同时在进行自我反思和救赎。
对于狭小空间恐惧症的观影者,一直期盼主人公走出这间屋子,结果最后一个镜头还是在屋里。
此片可以作为丹麦警察的宣传片,面对每一个报警的群众都尽职尽责。
骑车摔了膝盖也是要报警的。
怒火重案中的台词甄子丹说【曾几何时,我们只想做好一点,而不是做的对一点】谢霆锋说【如果当初你去追,结果会不会也一样】想做好一点,有什么错呢,办案人员,也是人啊本片给出了相反的结果【想做好一点,万一错了呢?
】我们身上有蛇,他人身上有蛇,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到底怎么做才是正确?
这是一个无法给出答案的难题判断标准就是:无愧于心 吧怒火重案中的谢霆锋应接受:无法解救富豪升官发财,是个人能力所限,已经尽力,无愧于心。
罪人当中的主角应该接受:无法拯救弱者伊本,是个人能力所限,无愧于心
人类不仅仅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感知世界的生物,更是通过想象力。
全电影几乎只有一个角色展现在镜头前,我们全部是通过对话和主角的表演“脑补”出了整个剧情。
惊讶于导演可以通过如此小的空间创造出这么强的戏剧张力,构图也非常极简,除了暗示冷峻的黑、灰、蓝色调,就是那个暗示紧张和危险的红灯,甚至后面成了整个镜头唯一的光源,暗示主角内心的激动和崩溃。
正是坚持自己就是正义的,是绝对正确的,才走在了正义的反面。
是主角先入为主的固执己见导致险些酿成了悲剧,一旦认定一个人是恶的,另一个必然是善的,那么似乎一切为了善与恶的行为都是可允许的。
电影的空间范围虽然小,但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随着事件的进展,主角把自己关进小黑屋里,到最后全镜头只剩下红光,暗示主角偏执的一步步加深,而最后走入更为开阔、明亮的办公室,暗示他不再偏执,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开始冷静的审视真相是什么。
电影名称《罪人》指的就是主角,这一点直到影片的最后我们才知晓。
电影中的主要情节不是主角第一次偏执的执行正义,比这更严重的事件发生在电影开始的时间之前。
这个事件藏在电影的暗线中。
主角本来是一个外勤警察,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借着惩罚罪犯的名义故意杀死了一个罪不至死的年轻人,他和搭档一起合计好说是擦枪走火的意外,因为这个事件,他暂时被撤下外勤,担任报警接话员,也就是电影中他所进行的工作。
明天他就要接受警队内部审查,如果顺利他就可以恢复原职,不过通过结尾可以预测出,他打算承认罪行。
更深的暗线解释了主角如此偏执的原因——他的妻子离开了他。
这应该最近发生的,他的上司和旧搭档都不知道这件事。
我们可以合理推测之前他和妻子的关系就不太好,而且他有心理问题,一个人的烦躁、痛苦与愤怒必然需要一个出口,他发泄的方式就是暴力执法。
他把愤怒发泄在那些罪犯、人渣身上。
这就是为什么开始几个电话,他对那些因自己的恶行而导致的不幸的人满不在乎。
他把个人的愤怒藏在正义的强光之下,这要不然就是被隐藏起来,要不然就被合理化了,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网上有很多喷子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骂人,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发泄的恶意与认为自己是个好人产生认知失调。
主角可以对自己说那个人该死,那是他应得的。
但是经过这次事件他意识到自己也可能是错误的,自己曾坚信的恶人可能是个好人,自己以为善良的那一个,可能有很大问题。
这事件是对他个人真正的审判。
一个人也许可以逃避司法的责问,但无法逃脱内心对自我的审问。
所以他最后坦然承认,是他故意杀死了那个年轻人。
电影的主题让我想起拔叔饰演的《狩猎》,《狩猎》最后一幕,一个人在高处阳光下开了一枪,因为是背光完全看不清这个人是谁。
而本片主角就是那个在阳光下开枪的人,处在正义中的恶意是隐藏的看不见的。
我们通常会把故事的主角当做是好人,把柔弱的女性受害者也当做是好人,这种不根据事实非理性的预设,不仅仅是电影出现反转的原因,也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偏见原因,我们追求正义却走在其反面的原因。
看不出紧张感就是失败了
男士只通过打电话都让我烦他了……
创意是真不错,困境感也营造出来了,就是完全不符合警务规范导致逻辑问题
毫无波澜甚至有些厌恶
所有的剧情,都在一通通电话里。居然还有两条线,一条别人的,一条自己的。画面全靠想象,却一样紧张压抑。男主极具正义感,但又处处自以为是。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电影就这样戏剧性地把他为何身陷囹圄却又仍旧死性不改的状态勾勒了出来。算不上惊,但喜。
纯用电话叙事很新颖,但音效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技术上也不够严谨,比如只戴一个耳朵的耳机。三段式叙事不完整,本来一片红的时候很期待有惊喜,结果后来怎么就平稳了。一些安排也刻意了些,可以理解是叙事的局限性,但既然选择了就应该有所突破,仅局限于噱头就没意思了。
接线员职业规范反面教材示例。音效设计牛逼。
故事单薄了些,算是自我救赎的一个过程,表演加分
生活是个圈。最后的电话打给老婆还是搭档,也是两种选择。阿斯格的处事太自大了,很让人出戏甚至产生反感,对最后的结局产生“这是他咎由自取”的感想,压过了人生的味道。#FIRST2018第一场
什么j8玩意,全程接电话,再好的剧情都看不下去
不完整信息造成的心理误判,进而引导出男主自己的罪疚感,接受内部调查的警察来做报警中心接线员,造就了角色行为的合理性。
三星半。
完全没有外景真的看不下去了》。。
一粒希望的火种无限蔓延的过程就是《罪人》这部代入感较差作品的全部内容。极简的形式主义在这部问责主题的电影里显然不如侧重写实的《追击者》更能唤起人们的注意力和同理心,因此真正的支援不在那些空洞的话语间而在最终的情感互动中。然而仅靠一个小小接线员的努力、愤怒和反思无法担起整个体制的无所作为。
同类型中你是最差的一部
现在为了拍摄低成本电影,在剧本上也是绞尽脑汁。看着一个中年大叔坐在办公室打了80分钟的电话,时而愁眉苦脸,时而愤怒暴躁,这样的作品我怎么可能喜欢?!换作是一个长得好看、声音好听的女演员,对于我而言,可看性会好一些。
如果说《解除好友2》和《网络谜踪》是通过屏幕推动剧情,那么《罪人》就是通过打电话来推动剧情,创意和形式非常厉害,堪比《活埋》。而且80多分钟的电影一波三折,多次反转,不得不佩服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和演员的演技。甚至男主的经历还和案件产生关联,与女主的经历形成呼应,让她产生共鸣,同时也让男主再次反思自我。他不但重新给予女主希望,也通过面对和忏悔实现自我救赎,剧本很扎实。唯一不足的是丈夫将女主扔进后备箱,却不没收她的手机,有点不合理。
灾难表演
以小博大,但看多了《9号秘事》的我觉得,也就这样吧。
豆瓣用户挺喜欢看新点子,他们是在看杂技,不是看电影。全片发生在报警接线中心,除了男主偶尔有几个警局同事出现在背景里,这是部《恐怖直播》类的片子。曾义愤杀人的男主在官司缠身中,接到一个被绑架女人的报警电话(他的反应挺快的),他借用手边的资源往女人家里(有俩无人看管的孩子)、男人家里指派警力(这显然超出了他的职权,遭到警员们的抵触),一番折腾下来,发现女人是个杀了自己孩子的精神病,于是男主感到自己信念的崩坏,不过最终还是救了想自杀的女人,两个人电话里聊了自己的问题,获得了救赎吧算是。和精神病女人的对话部分挺难看的——一个正义感往偏执方向发展的警员和一个精神病人的对话怎么能写的好看?而且此片全是男主在斗室的独角戏,紧张感全靠演技和剧情来撑,搞到后面剧本硬塞些杀婴、反转来撑,动机过于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