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机不要停!

カメラを止めるな!,尸杀片场(港),一尸到底(台),One Cut of the Dead,Kamera o tomeru na!

主演:滨津隆之,真鱼,主浜晴美,秋山柚稀,长屋和彰,细井学,市原洋,山崎俊太郎,大泽真一郎,竹原芳子,吉田美纪,合田纯奈,浅森咲希奈,山口友和,藤村拓矢,岩合智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7

《摄影机不要停!》剧照

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2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3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4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5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6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3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4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5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6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7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8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9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20

《摄影机不要停!》剧情介绍

摄影机不要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郊外一座废弃的工厂内,一支摄制组正在拍摄一部粗糙简陋的僵尸片。导演日暮隆之(滨津隆之 饰)不满女主角松本逢花(秋山ゆずき 饰)的演技,因此暴跳如雷,大吼大叫。在工作人员晴美(しゅはまはるみ 饰)的建议下,剧组暂时停止拍摄。休息间隙,晴美向松本以及饰演僵尸的男演员神谷和明(长屋和彰 饰)讲述了这座工厂在二战期间的恐怖旧事。就在此时,不祥的巨响突然传来,未过多久,一名工作人员化作僵尸突然出现,对其他剧组成员展开疯狂啃咬。演职员们四散而逃,而疯狂的导演却举起摄像机,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电影的拍摄。 30多分钟的血腥屠杀,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这还并不是这部恐怖电影的全部!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宠爱危情三日宝贵的秘密我和我的父亲魔幻灰姑娘新亮剑萨贝尔还很年轻贴身保镖第一季才不要和老板谈恋爱痛击天下无毒放飞茶色飘香绿色地狱欢乐合唱团第三季军情五处第二季没用的两个人蛇王废柴联盟历史的使命小可爱娜斯佳红背艺术家考古奇兵:翡翠石碑的诅咒路人女主的养成方法:爱与青春的福利回无处遁逃终极名单第一季家族荣誉5:家门的归还贞子3D续集恶灵再临不能说的秘密

《摄影机不要停!》长篇影评

 1 ) 一次令人愉悦的低成本投机

一个不复杂的故事结构,第一部分是一段非常粗糙的40分钟左右的长镜头,这40分钟的长镜头即是这部“一镜到底”的丧尸电影。

第二部分则回到一个月前,为我们介绍了这几位演员如何在跌跌撞撞的过程中齐心合力完成的这部影片。

如果这部片按照正常时间顺序进行的话实在是有些简单甚至有些网大质感的整片了。

着实不讲究的布光,纯随性的手持镜头摇晃、大量冗余的摄影机移动和明显的停顿:女主角在尖叫的同时强推一个大特写给她浮夸的表演并且持续很长时间,镜头的信息量小且持续时间长带给观众在心理上对于这一幕的持续时间相较于这一段后部分女主杀死所有人带来的巨大运动量信息量的全身镜头这一段带给人的节奏是相当怪异的,以及最开始丧尸出现眼镜小哥丢手一段同样也是,当然我们能在影片后半部分了解到在这些明显有瑕疵的节奏场景背后是工作人员在做什么。

因此本片的结构是值得玩味的。

按照本片的叙事顺序和完成质量,我们在观看“正片”的感觉就是完全意识到摄影机的存在,在前40分钟对于影片极低质量和较高完成度的容忍在后段得到了很好的释放。

在《摄影机》“正片”中的槽点大概概括有:1.如上所述包括但不限于此的极不合理的镜头节奏 2.中间手擦摄影机的摄影师带来的问题:暴露了摄影师一角色的存在同时我们会疑惑“摄影师”是正片中真实存在的一个记录者角色(那么为什么摄影师没有被丧尸咬)还是刻意为了一镜到底一不小心出现的穿帮?

其实无论如何解释都是正片质量并不高的暴露 3.各种粗糙的、不经过太多思考的镜头衔接,为了引出下一幕场景刻意忽略上一幕跟随着的人物的反应,譬如第一次遇见丧尸,镜头首先跟随光头大叔出门然后眼镜小哥出现,然后视线完全聚焦在眼镜小哥与丧尸搏斗当然又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低质量特写镜头后镜头回到室内断手部分,而光头大叔则已经瑟瑟发抖躲在后面了,视角的不连贯加上一镜到底的风格导致我们对于时间和在这段时间内情绪的衔接产生了断裂,带给我们的就是粗糙的观感。

这一系列槽点带给我们的观感是:我们意识到这是一部有关丧尸的电影,我们一开始会将自身代入正片语境中认为这些丧尸是确实存在的并且闯入剧组中,同时我们会质疑这样一段炫技的一镜到底如此粗糙的正片这么差。

然而对于这部片子的愤怒在36分钟正片结束时戛然而止。

镜头忽然不稳倒下,我们意识到《摄影机不要停》是在拍“正片”,而后面则是倒叙手法介绍了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正片”的出现。

一镜到底的要求、差劲的剧组、新人导演的无奈,但是导演仍然决定要拍一部自己的丧尸片,本片的后半部分就是在介绍导演怎么攒上一个摄制组完成这部影片的励志故事,“一镜到底”“丧尸”等元素就成为一个硬设定,正片中的各种问题在最后被完整,尤其是最后又是相同的上升镜头,与“正片”结尾相同的模式完成了嵌套:“正片”是《摄影机》中的导演想要努力完成的,而《摄影机》也同样是上田慎一郎努力想要完成的影片。

然而,我个人认为这样类似“正片”、“花絮”与嵌套的带有元电影性质的电影在《摄影机》的呈现中带有一定的投机色彩,影片将长镜头的困难调度完成度极低归咎于一个硬设定和低成本,这也同样是一种对于《摄影机》本片的找补,但是本片的质量如果分为两段看我们可以看到两段的完成度都并不高,而两段结合起来也只是低质量的段落互相为对方解释,全片质量也并非很高,只是一个励志故事。

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优秀的叙事方式,而元电影元素也只是一种对于观众的简单迎合,因为全片的立意单纯停留在了励志的导演完成自己的一镜到底丧尸片故事,没有对于电影观众观看机制的影射,我们在已经了解到这个“正片”完成的基础上就少了对于期盼值的满足的渴望,我们可能唯一期待的就是了解如何完成这一个一镜到底而不是有没有完成,这样的期待并非戏剧冲突核心,同时被各种额外的喜剧要素冲淡,因此元电影要素其实已经被尽可能消解,所以我个人还是认为这只是上田慎一郎一种自己的执念要完成吧。

 2 ) 花絮当正片

成本很低,导演和演员都不眼熟,但很好地利用巧思和复杂的调度弥补了经费不足这一点。

一开始看的解说,虽然说剧透影响体验,但是不剧透真的没有耐心看完开始的30分钟。

最后评价说虽然解说把故事剧透光了,但原片还是值得一看,浅看一下确实是有点意思,有一种虽然是草台班子,过程也有很多瑕疵,但总算是把一个项目做完,并且不了解内情的人还看不出毛病的感觉。

导演妻子很有喜感

 3 ) 它是没有任何悬疑的悬疑片,它是没有任何僵尸的僵尸片,它是没人任何笑料的喜剧片,可它拍的却诚意满满,细节处理简直绝绝子。

可以看的出这是一部低成本的电影,导演和演员都是丝毫不出名的素人,可是却把这样一个并没有市场的剧本拍出了高级感,调动观众的情绪可谓一绝,开片一镜到底的设置,本来平平无奇,one shot no cut作为一个噱头的噱头,把整个故事串联起来,也把最后观众的情绪调到了最高。

整个电影围绕着一个长镜头展开,但是这个镜头的背后确是一个啼笑皆非的拍摄过程,本来应该是NG的镜头,却在整个导演组的调度下成为经典,而整个故事的故事却是一个平凡的故事,而镜头之后的镜头,更加引人入胜,多重反转的设置丝毫没有悬疑感,透露出的却是满满的诚意,我不得不承认我真的被折服了。

小成本制作的典范,原来故事的创意真的可以这么有趣,拍出来的效果可以这么完美,《摄影机不要停》,让我们把故事讲完……哈哈哈,牛逼!

 4 ) 停不了的是热爱和梦想吧?

摄影机不要停:停不了的是热爱和梦想吧?

文 | 执麦者2018年12月15日18万人民币能做什么?《摄影机不要停》就是这样一部拍摄花费了18万,极小成本的电影,然后在日本斩获1.8亿人民币的票房。

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更不谈烂番茄接近满分的好评,豆瓣也破8的高分。

这部看似是写“丧尸”题材的剧中剧中剧,用开场37分钟略显浮夸和尴尬的长镜头,一镜到底。

当你以为电影结束的时候,你才发现,电影刚刚开始。

所有的剧情,回到一个月前。

你甚至发现,这不是一部恐怖电影,不是丧尸题材,而充满了诙谐,好笑,温情,甚至是感动和励志。

这就是电影的艺术,当你以为所有的套路都被电影人设想过,拍摄过。

他们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反套路的再给你狠狠的一针感动。

电影结尾那个人叠人拍摄最终镜头的镜头,可以载入电影史册,它不仅仅是献给电影的一封情书,一封用血浆,古怪写的情书,也是献给梦想的一张便签。

我突然想起《白日梦想家》结尾那一个催泪的暴击,是的。

当我们以为电影想表达的,是男女主角的人生,殊不知,他们拍摄的,就是我们作为观影者,自己的人生。

或许,一样的平庸,或许一样的唯唯诺诺,但是当你心中的热爱和梦想,真正被叫醒的时候,谁又能否定,我们不能成为另外一个,充满斗志,魅力,和前赴后继的英雄呢?

那个偶像包袱的女主角,那个有些耍大牌的男主角,那些各有怪癖的配角,他们何尝不是生活里的你我他。

在一幕需要配合的戏剧里,都成为无所不能的角色。

如果电影是一个作品,生活中那些所有需要共同去完成的事情,何尝又不是一部作品。

为了完成它,制片人不也可以成为人肉垫子么?

这些年,很少会主动看励志的电影,拳击什么的,打来打去,无非就是弱者最后变成了胜者。

在成功里膨胀,在失意时又找到了信心和动力。

看看超英电影,感受一下纯幻想的超能力,也不过是在极其乏味的生活里,意淫一下自己可以想象的飞翔,杀敌。

生活不同于电影,对待生活里,琳琅满目的冷漠和打结,我们如何梳理,如何不断的是维持热情?

这是很多在努力过,成功过,甚至攀爬上鼎峰过的人,在下山后的困扰。

看完电影,我发了一条微信给余杰,这个有电影导演梦的人,已经就此坚持了很多年。

拍了很多小片子,也为了讨生活,拍过广告片。

而萦绕在心里,可以上映的电影,始终是他的梦。

我说,丹麦的《罪人》,几乎一个男主角的戏份,这部《摄影机不要停》成本低廉。

电影梦,需要的,或许不是偌大的宫殿,只需要一个荒废的厂房,或许需要的不是高能的特技,而只是调度有加,通力合作的走位。

当然,还有一个设计巧妙,跳跃思维的剧本。

当在生活里开始习惯主妇的妈妈仍然入戏痴迷,当父亲在戏剧的投入了不复生活里的温和,谦卑,当女儿较真于眼药水不能衍生真正的电影情绪。

实际上,我看到的,是对于我们热爱的事业,一份真正的投入和真诚,敬畏而已。

在嬉闹好笑里,所谓的摄影机不要停,大概说的,还是你的热爱,和梦想,不要停吧。

 5 ) 别看不起烂片,它们也有尊严!

摄制组在深山的一家废弃工厂拍摄一部丧尸片时,却意外唤醒了真的丧尸...这是[摄影机不要停!

]一个俗套到有些想让人翻白眼的开头,但它后续的展开却完全惊人地偏离了人的预想。

5个多月前,当[摄影机不要停!

]初次只在日本的几家艺术影院点映时,很难会有人想到它如今的火爆程度。

300万日元(约合18万人民币)的成本,没有一个明星,前期几乎无宣发,上映后却口碑迅速发酵,几个月突破了百万观众数,揽下超30亿日元(约合1.839亿人民币)的高票房。

不仅如果你是丧尸片、恐怖片爱好者,你不能错过它;但凡你热爱电影、热爱喜剧,你都一定不能错过它。

因为,这是一部写给电影爱好者的情书——前37分钟丧尸短片展现出来的粗糙、怪异、令人困惑不解的地方,都在电影后半段的拍摄过程一一解开。

难怪有人说,这部片的观感大概就是[房间]和[灾难艺术家]的连映,恰当如是。

当觉得前路漫漫、为梦想很难坚持的时候,看这样一部为电影人写的笑中带泪的情书,会觉得没有人容易,尤其那些预算有限、时间可怜的B级片导演。

B级片,B-movie,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一种电影分级,而是从制作投入上划分出来的,低预算影片。

上世纪30年代,有声片开始出现,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扩大了观众群体,让更多人开始走进影院;再加上当时的经济萧条期,大萧条中的美国人呐,才不管你电影院里放的是什么内容,只要能让人们暂时忘掉那困顿的现实,救济金里掏个几分钱还是很乐意的。

所以,人们也常常用“黄金时代”来形容30年代的美国电影业。

早在20世纪后半期,米高梅、派拉蒙、华纳、福克斯等大制片厂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明晰的产业结构图,高投资的A级片也能为他们取得不错的收益。

比如,华纳的有声片[爵士歌手]就以40几万的成本为他们收回了超过350万美元的票房。

©[爵士歌手]剧照但是,另一面,随着高投入和增多雇员而来的是,很高的投资风险。

那些出身于早期5分钱镍币影院的老板们自然很明白,怎么样节省资金、物尽其用——在拍摄A级片较长的制作周期间隙,充分利用人员和设备,顺道拍一些低廉的小片。

这样,B级片顺势而生了。

那时的影院,学的是早期歌剧院的模式,几部不同的作品接连上演,先放卡通短片、风光短片等等,差不多了才是正片。

而B级片,往往在正片结束之后放映,几十分钟但不超过一个小时。

©比如1938年的[萨德的朋友们]只有55分钟比起那些有着大明星、大导演加身,高成本、制作精良的正片,随机附送的B级片根本无所谓题材和质感。

没有明星出演、演员演技感人,场景少,布景、特效低廉简陋,剧情俗套平庸、甚至常出现连贯错误,趣味低级等等特征,就成了B级片的标签。

要说,[摄影机不要停!

]里那前37分钟的丧尸短片,就完全可以称作是B级片水准。

B级片这个词,也似乎成了一个暗示着质量低廉、俗套差劲的负面词汇。

美国60年代后,虽然捆绑上映的“双片制”早已取消,但汽车影院、午夜影院的出现,开始让B级片更加兴盛起来。

©60年代的汽车影院推动了B级片的发展它常常和暴力、恐怖、血腥和情色等剥削题材合流,吸引了当时新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观众群。

那时,甚至又出现了比B级片质量更为廉价的Z级片概念,它们也常常被毫不客气地叫做“Trash Film”。

剧本更差、剪辑和灯光更差、演员更差,常常是在电影产业边缘甚至外部制作的Z级片,跟B级片一起,虽然边缘,但也成为电影本身的一部分。

虽然被绝大多数观众瞧不上,但每个时代它也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一小撮忠实拥蹙在。

吉田大八的[听说桐岛要退部]里,有一个手拿摄影机疯狂执着于拍丧尸片的普通少年前田。

在一次观影冢本晋也那狂暴凌厉的[铁男]之后,他和偶遇的同学激动地聊起自己如数家珍的B级片,对方却连连摇头表示不认识,然后很快走开了。

©B级片[铁男]直接出现在[听说桐岛要退部]里这种有些伤感的孤独和落寞,大概很真实地代表了很多B级片死忠的感受,可能也是那些一生不被理解、伴随嘲笑而生的失败者导演的心声。

比如,艾德·伍德。

艾德·伍德一生写了至少47个剧本,执导了18个影视作品,监制了12部影片,但他生前,无人识得。

他去世后,被后来的影评人冠之以“历史最差导演”头衔,他的[外太空计划9]也被评为“历史最差电影”。

这才激起了人们对这位从没拍过一部好片的B级片导演的兴趣。

©德普演绎的[艾德·伍德]剧照蒂姆·波顿为他拍传记片[艾德·伍德],在电影结束前,让饱尝了无数心酸和挫折的艾德·伍德收获了人们的掌声。

但这是明显虚构的。

他拍第一部电影[忽男忽女],是在好莱坞寂寂无名混迹良久之后自己争取来的机会——3天时间写剧本、10天拍摄,3万美元左右的预算。

到了[外太空计划9]时,他更夸张,只花了5天时间就拍摄完成。

当然,当时是无人问津,后来是声名狼藉,缘于这些片子低成本、短时间带来的“粗制滥造”感。

[外太空计划9]里,他用洗得发亮的盘子当飞碟,用纸板来做墓室。

©[外太空计划9]里的飞碟能看到线仔细看还能看到飞碟飞过时吊的长线,而演员们偶尔还会撞到甚至撞倒那些用硬纸板做的粗糙布景。

同样一个场景,他白天时拍一次,晚上再拍一次,同样的素材在电影前后反复多次出现。

更别提那些业余演员们的尴尬演技了,像是在经常望着提词卡一样的说台词方式,对白写得也无聊又尬。

表现战争时,他更直接把以前的纪录片场景搬出来放进去,这些都让[外太空计划9]成为无可争议的烂片“神作”。

而在传记片[艾德·伍德]里,还有一段他拍[大话原子人之怪兽娶亲]时的悲催场景。

©[大话原子人之怪兽娶亲]里的章鱼怪他电影的主角大型章鱼怪的道具是全体工作人员半夜去别的片场偷过来的,结果偷得太急还忘了拿章鱼怪的发动机。

没有音响、一晚上要拍25场戏、几乎晚上只睡一小时就接着起来拍、演员们还要泡在水里自己动假装被章鱼怪袭击。

历经这些艰辛过后的电影首映礼,迎接他们的却是观众们冲着演员、导演扔鸡蛋,甚至还差点因为愤怒砸了艾德·伍德的车。

比起令人心疼的艾德·伍德,似乎就连[摄影机不要停!

]里剧组为拍摄丧尸短片所付出的一切都不算什么了。

毕竟,被自己的观众用臭鸡蛋丢这种经历,也不是每一个B级片导演都能有的。

艾德·伍德只是其中之一,历史上那些无数个为着“摄影机不要停!

”梦想努力向前奔跑的人中的一个。

《纽约时报》曾经这么说过:[大白鲨]不就是一部高成本的罗杰·科曼电影吗?

罗杰·科曼,另一位B级片之王,一生导过50多部B级片,他曾经用5天时间拍摄了[血流成河],也曾用两天一夜的恐怖效率拍出过B级片经典[恐怖小店]。

©[恐怖小店]海报他甚至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电影只有一种拍法:飞快地拍。

为了省钱省时间,他经常让摄影师平常就去追着消防车、救护车拍,甚至拍生活中任何正在发生的动作。

因为,他会直接把素材放进电影里;为此,他甚至自己跑到火灾现场、不顾危险地拍摄大火场景。

放心,这样的大场面拍完之后,他的下部片、下下部片可能都会反复使用这同一素材,绝对不会浪费。

[马诺斯:命运之手],另一部名垂影史的神级大烂片,常年在最烂top10的榜单,导演阿罗德·沃伦却是一个心怀电影梦的化肥商人。

©[马诺斯:命运之手]海报包括新世纪以来,烂成史诗级名作的[房间]和[群鸟:震惊和恐怖],导演托米·韦素和詹姆斯·阮也都是异常“严肃而真挚”的“电影人”。

在詹姆斯·弗兰科为托米·韦素作传拍的[灾难艺术家]里,你可以看到他是多么认真、多么真诚地想拍出一部杰作。

但也是这么用心地拍出了这部哪哪都不对、哪哪都是错的“烂片界公民凯恩”[房间]。

詹姆斯·阮这位越南籍希区柯克铁粉就更有意思,把自己上班以来攒下的1万美金全部用来拍摄[群鸟:震惊和恐怖],更花了4年时间仔细打磨。

©[群鸟:震惊和恐怖]里的特效做后期时没钱了,就找刚毕业的特效师来做,这片的特效其实就是把鸟儿复制粘贴了一下而已。

所以啊,别看不起烂片,它们真的也有尊严!

就像[摄影机不要停!

]结尾,摇臂摄影机摔坏了,剧组所有人哪怕叠罗汉也要拍出来想要的那一幕。

粗糙是可以的,糟糕也是可以的,但拍片的摄影机不能停!

参考资料:【1】「カメラを止めるな!

」上田慎一郎監督、当初の目標は動員5000人,映画.com【2】Roger Corman,Wikipedia【3】B-movie,Wikipedia【4】Birdemic: Shock and Terror,Trivia,IMDB【5】B级片历史,电影推荐网,2016.4.6【6】Funniest B Movies of All Time,PaulDeMerritt,CheatSheet,2017.1.28【7】他是史上最烂的导演!

可他自己却不这么认为,黎小墨,公众号奇遇电影,2016.6.4【8】Ed Wood:Tim Burton’s Beautiful Ode to a Fascinating Filmmaker, From One Outsider to Another,CINEPHL 作者/卷卷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6 ) 对这部年度最意外爆款,我曾经有两个深深的误会……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架空(ID:jiakong2017),这里是科幻、奇幻、惊悚的世界,欢迎关注。

这不是关于丧尸,也不是关于电影。

只是关于“努力去做“。

最近空姐被好多人安利《摄像机不要停!

》,知道这是个喜剧,讲的是一个导演用纪实手法拍丧尸片,知道它在日本热映半年,用相当于18万RMB的成本换来了1.8亿票房……blah blah blah。

然后基于两个误会,兴趣没提起来。

误会1:纪实风格的丧尸喜剧?

……还……好……吧,题材感觉也不是特新鲜。

误会2:又拿拍摄内幕说事?

就是电影人看了才最有感咯?

这简直是我最无感的一种片子了。

就你们电影人有酸甜苦辣,别人没有?

导演拍个电影来宣泄从业感受,那就相当于外科医生通过做手术来宣泄咯?

司机通过开车来宣泄咯?

后来出于不可描述的原因,终于看了这个片子。

空姐发现自己错了(这种时候并不多)……它的前半个小时迷惑性极强,完美吻合了“误会1”:一个拍摄小组去废弃净水厂拍“丧尸片”,结果真的出现了丧尸,导演为了追求真实感坚持拍摄,最后只剩女主一人活了下来,接着《ONE CUT OF THE DEAD》(一尸到底)的字幕就出来了……

说的事情确实不新鲜啊。

虽然有“一镜到底”的噱头,但是烂俗的剧本、浮夸的表演、粗糙的布景、摇晃的镜头、简陋的制作充斥全程,要多low有多low,要不是有很多人说“一定要看完”,我一定会坚持不下去。

结果这个粗制滥造的短片只是抛出了问题,37分钟后正片才算开始。

=======剧透预警=======日暮隆之,一个三流小导演,平时就拍些综艺VTR和MV,因为“性价比不错”被电视台看上,请他拍一部“大制作”。

要求是:丧尸片、现场直播、一镜到底,作为一个专门播丧尸片的新电视台的开播重头戏(这个电视台空姐比较感兴趣)。

导演说WTF?

我虽然是个小人物,但这种条件严苛、没人愿意拍的胡闹企划可骗不了我,不接不接!

妻子晴美对此也表示并不意外。

隆之的女儿真央也梦想成为大导演,对自己经手的作品要求很高,在摄制组四处得罪人,还得做爹的不停替她道歉,她却责怪父亲没原则没追求。

这时隆之恰好发现,女儿最近很迷的“老公”神谷准备出演《一尸到底》。

为了哄女儿开心,他接下了这个胡闹企划。

随后主要角色们纷纷亮相。

出演女主角的松本逢花是娇气又造作的少女偶像。

这种戏不行那种戏也不行,理由超正经的。

演男主的小鲜肉神谷和明架子最大、想法最多。

别人干的事都太次,只有他说的话才是真理。

演摄影师的细田学是个无可救药的酒鬼。

演助导的山之内洋是个存在感极低的小透明。

出演录音师的山岳俊助则是肠胃有问题。

扮演戏内导演的黑冈和扮演化妆师的相田一看就是来玩票的。

剧组摄影师谷口智和也不太让人放心,半小时一镜到底是体力活,偏偏他有腰疼的毛病。

助手松浦早纪倒是很想替他掌镜……

企划本来就先天不足,再配上一群“牛鬼蛇神”,绝望的隆之都在怀疑电视台是不是一开始就放弃了……

然而直播当天的实际情况比想象的更山寨,黑冈和相田玩出了婚外情,还一起出了车祸,没法到现场。

导演隆之和妻子晴美只能临危受命,出演“导演”和“化妆师”。

有追求的男主不乐意了,导演好说歹说才打消了他撂挑子的念头。

接着,《摄像机不要停!

》的精彩部分才正式开始:镜头内:导演痛斥女主演戏太差、人生虚伪,回头又打了男主一巴掌,直言他拍戏时多么不配合——唔,隆之演技不错啊,情绪挺到位的。

镜头外:这部戏是我的作品!

老子忍你们很久了!

镜头内:在休息时,隆之老婆扮演的“暴走化妆师”向男女主讲述了传闻,说净水厂曾是日军进行人体实验秘密基地,然后就没台词了,在一阵迷の沉默后,三人开始尬聊,“暴走化妆师”展示了自己正在学习的防身术……什么鬼?!

镜头外:本该以丧尸形象出场的“酒鬼摄影师”又双叒叕喝醉了,直接倒地不起!

剧组一边处理,一边提示那三人“想办法撑时间”。

眼看着尬聊快要把整部戏给带偏了。

导演摆弄着烂泥般的“酒鬼摄影师”回到了位置上。

镜头内:“酒鬼摄影师”以丧尸之身再次出现,还突然吐了“弱鸡助导”一脸。

镜头外:“酒鬼摄影师”四肢无力是因为他真的四肢无力,全靠隆之在身后摆弄,呕吐也是真吐,“弱鸡助导”被恶心坏了……

演员们正式走上即兴演出的不归路。

镜头内:“录音师”一直状况不对,最终不顾“导演”的阻拦执意冲出门去。

镜头外:原来他不慎误喝了硬水,要拉肚子……

导演的阻拦是真的,“拉稀录音师”被其他工作人员抓着不让去厕所……他发出的惨叫自然也是真的。

镜头内:“导演”要去追“拉稀录音师”,还对着镜头打破了“次元墙”。

镜头外:“拉稀录音师”是衔接下一段剧情的关键人物,没了他,剩下几个只能继续尬聊。

正当台领导准备下令停拍时,一旁观摩的导演女儿真央突然开挂,改了剧本硬把戏接了回来。

真央为了偶像通读了剧本,没想到派上用场,顺便帮父亲解了围(侧面说明这部戏有多“随便”)。

镜头内:逃出室外的女主和“弱鸡丧尸”展开了追逐,镜头忽然以贴地倾斜的角度进行拍摄,并持续到他们消失……

唔……这种有卖弄成分的镜头也不是不行,可人都跑了,镜头咋还没动呢?

镜头外:“腰疼摄影师”被腰疼“套牢”了,直挺挺瘫在了地上。

“眼镜小助理”得偿所愿,美滋滋接过摄影机。

镜头内:女主疑似被咬伤,“暴走化妆师”决定铲除隐患,突破男主、“酒鬼丧尸”、“弱鸡丧尸”的阻拦,一路追杀到了天台,挡我者死。

嗯!

“暴走化妆师”的表现还是很到位的,如果男主能演得别那么怂就更好了。

镜头外:“暴走化妆师”做过演员,之所以退役(准确来说是被驱逐封杀),是因为她容易忘我,分不清戏里戏外。

这一连串追逃看似流畅,实际上也脱离了剧本,“暴走化妆师”抱着真要杀人的念头去追女主,在镜头内外击退了所有想阻止自己的人……镜头内:在男主阻拦“暴走化妆师”的时候,镜头长时间聚焦在尖叫的女主身上……长到让每个人都觉得不耐烦。

镜头外:所有人正全力阻止假戏真做的“暴走化妆师”呢……

导演好不容易勒晕了“暴走化妆师”(他的亲老婆),还得布置好她被男主反杀的场景,简直神速。

镜头内:落荒而逃的女主躲进了小屋,并在一只不见面目的丧尸面前躲过一劫。

镜头外:由于剧情必需的道具斧子插在晴美头上了,剧组只能出“下策”,让工作人员“带腿妆”去提醒女主,在门前捡斧子。

我*!

这梗太感人了吧!

镜头内:到了最终的高潮戏,女主不得不亲手杀掉变成丧尸的男主……男主在女主的啜泣央求下暂停了……三次?

镜头外:之前为阻止“暴走化妆师”,剧组将拍摄片尾高空镜头的摇臂摔坏了。

隆之非常在意这个片尾镜头。

真央便想出了叠罗汉“架人梯”的主意,前提是男女主得拖时间。

镜头内:女主走到了用血画成的五角星图案中——正是画在天台上的血咒让丧尸苏醒。

随着她回身仰望,片头出现,直播也就该结束了。

呼……这拍的是啥玩意儿,最后一个俯拍还晃得那么厉害,差评。

镜头外:剧组能来的人都来了,组成“人肉摇臂”完成了四公尺高空俯拍。

“成片”是在电影前半小时呈现的,后面一小时说的是幕后故事。

看到镜头外状况百出,再看镜头内糟糕的剧情和表演,感觉完全不同。

各种细节“反转”形成对应,观影就像挖宝似的妙趣横生。

空姐也推翻了第二个误会。

这部片子讲述的状况很极端,没有什么映射和讽刺影视圈现实的气息,也并不想让观众感受到这是电影创作人在诉苦。

观众把片子看完,只会收获一份纯粹正向的、平凡而又珍贵的感动。

磕磕绊绊完成大半拍摄,原定片尾镜头却不能拍了,台领导的想法很“实际”也很“合理”:改变镜位试试,不行的话删掉好了”。

虽然台领导们跟导演出发点不同,在乎的事情不同,有时还会走神和玩手机,但片子并没有刻意丑化他们。

唯一重点在于导演的在意:那个镜头点出了丧尸的由来,如果有人注意到了呢?

退一万步讲,即便真的没有观众注意到,自己就可以随便糊弄过去吗?

数次面临停拍危机,导演父女用认真与坚持换来了“一镜到底”,也感染了原来不当回事儿的人——在最后关头,娇气的女主真的哭出了眼泪,而畏缩的“弱鸡助导”、掉链子的“酒鬼摄影师”和“拉稀录音师”、耍大牌的男主、一度认为“差不多行了“的台领导,齐心协力架起了人梯。

当导演喊出“CUT”,大家瘫倒在地松了一口气,露出的笑容是最真诚、最满足、也最畅快的。

到这里,还完成了另一条故事支线——日暮父女的和解。

女儿真央原本嫌恶父亲拍的东西,觉得虚伪、空洞,充满了对现实的妥协和对效益的追捧,毫无艺术追求,甚至是起码的尊严。

最终导演让一部原本会“流产”的作品“诞生”了,尽管是个畸形儿,但他向女儿证明了自己还保有珍贵的初心。

女儿则把一张老照片递给父亲,两人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影片结尾出字幕的花絮镜头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摄影师在拍摄丧尸女主追逃镜头时摔倒了,拍花絮的摄影师也摔倒了……这不仅说明了《摄影机不要停!

》是一部匠心独具的“戏中戏拍戏中戏”,也反映出戏外剧组有着和戏内剧组一样的热忱。

本片导演上田慎一郎没有受过电影相关专业的教育,还曾经欠了很多债并无家可归,但这些都没改变他“就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东西”。

剧组大部分演员都是导演的朋友,饰演日暮隆之的滨津隆之靠做兼职维生,女主秋山柚稀在演艺圈一直不温不火,属于“友情出演”,服装是大家自己剪出来的,特效化妆也没有投入太多,戏里导演隆之的房子就是戏外导演上田的房子……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

看完《摄影机不要停!

》,空姐不仅推翻了那两个先入为主的误会,忘记了这并不算是自己爱好的恐怖片、丧尸片,甚至没有想要“客观评价“它的念头。

这时只有完全真实、主观的情绪。

“正如罗素说过,人类唯一的救赎是合作……”“这是印在酒杯垫上的吗?

”—— 《僵尸肖恩》*选题 / opllx· —— End —— ·

 7 ) 观影《摄影机不要停》:别哭了,快点拉

  刚开始看《摄影机不要停》的时候,简直觉得这就是一群玩票的瞎拍着玩的,也同时觉得豆瓣上评论这部电影的人瞎了眼。

  什么嘛,除了女主的小屁股翘一点,其他人都是从哪里来的。

那个大胡子导演是个兜齿,除了那个摄影机跑出来继续拍就不会说别的了。

男主就会耸个肩膀跑,还顶个黑眼圈。

那些丧尸就不用说了,一个个慢吞吞的,一点儿杀伤力都没有,怎么就吓成那样。

哥们儿都快被你们逗笑了好嘛,真是给丧尸界丢脸。

  最可怕的不是这些,是那个拿着话筒的家伙,究竟在干嘛,丧尸来了你任性的要出去,还说一定会回来。

绝逼大BUG。

我去,导演,你也太不用心了吧。

最可恶的,那个翘屁股的女主,一路跑一路嗯哼嗯哼的乱叫,你能叫的专业点吗?

而且啊,那些五角星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点儿意义都没有好嘛?

  还有哇,那个已经被劈了脑袋的大姐,你是回光返照吗?

你都被斧头劈了脑袋了,你还回光返照,真是。

不得不说的是,那个摄像机掉在地上是怎么回事啊喂?

真的服了。

  朋友三番五次的拉着我走,但是哥们儿是个锲而不舍的人,毕竟钱都花了,电影都不看完就走不觉得良心难安吗?

朋友被我这个理由说服,安静的坐了下来。

  可是,可是,你不是在五角星里好好的站着的吗?

一个月前是怎么回事?

兜齿导演日暮在拍电影?

难道想说明丧尸究竟怎么来的吗?

那个奇丑无比的小脑袋女人是怎么回事?

要拍一部电影?

僵尸电影,一镜到底?

看到这里哥们儿总算是明白点端倪,这是要说明那部烂片怎么来的。

随着那个小脑袋丑女询问:“你要试试吗?

”字幕出现了,我去呀,这是哥们儿第一次见电影都放了一半儿才出字幕的,也算是一种创新了。

  执着于导演梦想的女儿,疯魔表演的母亲,一直被压迫的导演父亲。

这是日暮一家的构成人员。

要说相同点,那只有一个,都不得志。

女儿日暮真央,执着于自己的导演梦想,不想向现实妥协。

可是现实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打脸,打的啪啪响。

母亲日暮晴美,是个过气的演员,因为入戏太深,容易走火入魔,不得不放弃表演梦想,在家做起了家庭主妇,业余爱好格斗。

父亲日暮隆之,是个已经向现实妥协了的电影导演,日常宣传是“迅速、便宜、效果还凑合”。

  为了庆祝开业,电视台决定拍个系列的丧尸片,不光现场直播,拍摄手法还是一镜到底。

因为预算问题,找到了平常拍摄情景VTR的导演日暮隆之。

日暮导演听了小脑袋策划的爆点,觉得简直就是莫名其妙。

老子虽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导演,但好歹也是导演啊,你这策划什么玩意儿。

可是在得知这部电影的男主是女儿真央的偶像时,日暮毫不犹豫的接了这部戏。

  可到了剧组,导演才发现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家伙。

装逼犯男主,事儿逼女主,带孩子排戏的女配,花心男配,三个饰演丧尸的也是奇葩,一个嗜酒如命都酒精中毒了,一个中二病爆棚完全没有自信,还有个喝硬水就会拉肚子的货。

这么多奇葩,日暮导演也真是有包容心,彩排了几次之后,好不容易顺了下来。

可是到了片场,还是出了状况。

  出了什么状况?

男配女配一起乘坐的车子,在来片场的路上出了车祸。

可因为是现场直播,如果就此停掉的话,电视台那边交待不过去。

导演日暮隆之毛遂自荐,自己曾经在大学演过戏,可以担任男配的角色。

可是女配的角色谁来?

这时候探班的日暮真央和日暮晴美来了,日暮真央推荐了封魔表演专家——自己的母亲晴美。

  可是,这个仅仅是状况的开始。

现场直播一镜到底的摄像机开拍了:那个喝硬水会拉肚子的二货误喝了硬水,即将拉肚子。

而那个酒精中毒的家伙,喝了制作人送来的二锅头,醉的不省人事。

唯有中二爆棚的少年还好点。

可是演戏成封魔的晴美,万一再疯魔起来怎么办?

  电影的后半部分,用非常意外的搞笑手法告诉我们,这部巨烂的僵尸片是怎么排成的。

绝对的笑点不断,笑到最后,哥们儿还哭了。

当时就感叹,幸亏没走,票价值了。

  《摄像机不要停》可以说是今年最大的黑马,投资成本不到三百万日元,最后票房总收入达到了三十亿日元,一千倍的收益,简直不可想象。

从票房上来说,和这部电影媲美的,也就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和《鬼影实录》,以及《女巫布莱尔》。

除了这三部电影,再无能出其右。

  要说电影的成功,得益于电影结构前后部分的反差对比。

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独立存在的话,绝对可以烂出境界。

但是前后放在一起,这种强烈的感官反差,让人惊喜不断,无论是电影后半部分的喜剧效果,还是温情温润,甚至是整部电影的拯救行动,都能让人细细品味会心一笑。

所以总结来说,本以为是一部烂的不能再烂的丧尸片,谁知道竟然是一部喜剧片,看到最后才知道是亲情片。

除了影片细细思索,其实是励志片。

  豆瓣8.5,不亏。

 8 ) 摄 影 机 biè 歇 着

“别歇着!

”当年《鬼子来了》里姜宏波此话一出,身上的姜文还没来得及使劲,趴窗根的“我”反倒吓坏了。

硬着屌的“我”气急败坏,用枪指着姜文,丢下小鬼子自己跑了,最终害马大三掉了脑袋。

回到办公室的“我”一想不对,顺带以“立场问题”禁播了《鬼子》,让丢了脑袋又折兵的姜文看清了这血粼粼的世界。

鬼子来了花絮这次“日本姜文”吸取了中国姜文死在“歇着”上的教训,提上裤子,精神抖擞,拍了个一镜到底的新片,让机器和剧组谁都没歇着,取名也干脆,就叫《摄影机不要停》。

日文姜文没想到此片祭出,票房也一直没歇着,以18万人民币的成本近2亿票房的高回报率,成为日本年度现象级黑马爆款,给本就疲软的日本真人院线片带来了一丝光亮,并迅速成为广大中国影迷片单上的一员。

剧照《摄影机不要停》的剧情很简单,讲了一个剧组拍摄一个一镜到底的丧尸电视节目的全过程。

聪明的是它在结构上动了手脚,把立项筹备、拍摄过程、成片节目三部分的时间线做了调换。

先放出成片节目,再交代立项筹备和人物前情,最后解密状况频出、笑果爆发的拍摄过程。

相信大家跟我一样,对于正片粗制滥造的长镜头并不感冒,起初的OS:就这也高口碑?

再看“假”花絮,OS:这帮中二的人还真有点意思,小励志。

真正片尾花絮的,OS:这帮人不容易,很努力,有那么点感动。

正片,花絮,花絮的花絮,观众观看三种影像的状态,思考的方向完全不同,严肃、喜剧、励志这三连击递进的情绪铺陈,让人眼前一亮,使观众认同人物的同时,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完成爆笑温暖的励志主题表达,这正是《摄影机不要停》戳人的原因。

尽管如此,从结构和立意上,《摄影机不要停》并不鲜见,也逃脱不了与《大人别出声》、《麦拉狂想曲》等前辈的借鉴关系。

从成本和制作水平看,它的粗糙质感也仅仅停留在电视水平,但它构建的多重放大视角却达到了“不一样”的有趣。

长镜头,拍摄长镜头,拍摄拍摄长镜头以及看节目的人们,利用四个空间、四个视角层层放大,揭秘了一个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

戏里与戏外,临场与细节,意外与解决,这些对立冲突被有机的统一起来,在达到一种相对高级的喜剧效果的同时,把影视行业上中下三游以及影迷爱好者的相互关系,浅尝辄止的描绘了出来。

来自《大佛普拉斯》的窥视这种多层嵌套的视角,去年的《大佛普拉斯》也用到过,行车记录仪里的富人、偷看记录仪的穷人、看这些人们的观众,层层的窥视在增加视角的同时,也扩展了思考的多重角度,用诙谐荒诞的方式讲了一个社会问题,直击现实的痛处,能使观众与电影产生全新的观影体验。

不得不承认,日本电影人用特有的中二和几近失控的喜剧,呈现出了一部小成本影像作品制作中的偶然和荒诞之处。

这不仅仅是电影人以自嘲的方式,解构了电影拍摄的细节和各方因素,更展现出了影像背后从业人员令人担忧的现状,拍出了他们的现实境遇和行业困境,与其说这是献给观众的爆笑喜剧,不如说是电影人拍给自己的一小份悲凉。

可爱的人中二和废柴,向来是日本反励志励志片的特有元素,唯有日本人能用这些“废料”拍出不傻、不二、不废、不柴,还很欢乐、小感动、小励志的电影片。

这让人想起另一部,同样是表现日本电影人的废柴励志片《下众之爱》。

在普遍“卢瑟”的影视行业里,怎么维持梦想与失败,怎么看待堕落与前行,怎么处理迷茫与执着……电影里统统都有答案。

爱上荡妇吧“拍电影就像爱上了个荡妇,但我们没办法对这个荡妇弃之不顾,所以你只能不断的艹下去,要坚持拍下去。

”《下众之爱》这句粗线条台词,和《摄影机不要停》导演对镜大喊:“摄影机不要停。

”简直同一个语调,一语道破电影人与电影的关系。

现实与梦想像是闷棍与裸女,在脑震荡与欲望间,“卢瑟”们做不到拿着大棒强奸裸女,只能一次次坚持着从脑外科的病床上醒来,又一次次在散尽精血的空虚中睡去,在不停的挨打中坚定的拍(艹)下去。

一部电影的诞生就是叠罗汉的过程,不光是制片、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剪辑……声光电服化道这些具体的从业人员,那些梦想者、失败者、爱好者甚至离开行业的人更是电影的基石,往往人们只看到那个站在最顶端最铜人的罗汉,却忘了下面一层层小罗汉叠加托举着大罗汉的目光。

坚毅的目光纵然很多人会失败,纵然这是个欲望场,对影迷而言,还是要看到更好的电影,更好的故事,看到影视从业者们骨子里的那份坚持。

艹下去吧所以再次恳请这帮家伙,摄影机不要停,勇敢的艹下去,这是每个爱电影的人的理想,望周知。

 9 ) 「摄影机不要停!」的盗作疑云

前几天看到影院推特转推了一则导演的澄清文,大意是“影片受剧团PEACE的舞台剧「GHOST IN THE BOX!

」的启发,但个人还是认为影片是自己的纯原创作品,希望和剧团的冲突能得到完美解决”。

于是去查了一下,原来是剧团PEACE的主理人上杂志指控影片并非原创。

经过查看多方的报道和相关人士的博客,整理时间线:2011年,舞台剧「GHOST IN THE BOX!

」首次上演。

2013年,舞台剧二次上演。

其中一场,「摄影机不要停!

」影片导演作为观众观看了本剧。

2014年,剧团PEACE解散。

2015年,「摄影机不要停!

」影片导演和之前早已熟络的剧团成员B开始了舞台剧电影化的企划。

后邀请舞台剧编剧之一的A,撰写电影版剧本。

然而之后企划不幸夭折。

2016年,在新制作人的加持下,企划由导演一人为主导再开。

导演只向和舞台剧版本实际并无所有权关联的B表达了“想继续做电影版「GHOST」”的意向。

(B大概是“同意”了)2017年,电影制作完成。

完成后,导演才向舞台剧编剧之一的A表达了“加上署名了”。

然而A表示,在剧本被重写到实际拍成电影的过程中,完全没有任何为获取许可的联络。

实际电影上映,A和B署名的位置在“企划开发协助”一栏中。

2018年7月下旬,剧团主理人观看完电影后,联系电影方想要得到署名,得到的回复是“虽然一开始和A、B一起创作,但企划夭折后,最终做出来的是完全‘另一个东西’,所以没办法列入「原作」。

假如作为参考的作品都要署名的话,三谷幸喜的作品也有必要加入「原作」的行列”。

后来,主理人又和电影制作人为代表的电影方进行了面对面对话。

适逢电影宣布扩大上映,电影方以当日不得不说定署名问题为由,最终提议以「原案」而非「原作」署名作为第一步,后期再判断是否为「原作」。

结果是,扩大上映版时的片尾,加上了“原案:剧团PEACE「GHOST IN THE BOX!

」(编剧:A 导演:和田亮一)”的署名,并在特别感谢一栏,加入了剧团主理人和田亮一的名字。

电影方之后联络说,最终整理判断的结果只能是「原案」,并发来一份“原案利用契约书”,其中规定剧团主理人将不再拥有对自己创作的原版舞台剧进行电影化、再舞台化等再制作的权利。

2018年8月21日,剧团主理人实名接受周刊杂志「FLASH」采访的报道公开,关于「摄影机不要停!

」非原创的指控正式浮于公众面前。

问题的关键也明确到,究竟是“原作”还是“原案”的选择中。

(从这儿开始到最后均为深度剧透,后果自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现在已经是不太可能看到原始舞台剧了,但原舞台剧的大致情节设定、形式构成等等都能通过舞台剧评分网站的评价窥见一二:在一幢废弃建筑的2层,突然一名年轻女性被杀害。

然而马上揭晓,其实这是某大学的电影兴趣小组在进行电影的拍摄。

此时,加入了生物学研究员、废弃建筑摄影爱好者、小说家。

生物学研究员说起了,这儿曾经被用做人体实验的场所。

紧接着,就发生了各种诡异的杀人事件,其中很多是不符合事实逻辑的杀人手法,直到杀到最后揭晓了元凶。

前半的恐怖推理剧结束。

舞台重新布置,场所改成了这幢废弃建筑的3层,各种刚才出现过的人物、没出现的人物进进出出,原来刚刚的带着恐怖色彩推理剧是真正的电影摄影中的一个镜头。

在不同的场景下,把刚刚发生过的一切从头再现了一遍。

然后就解释了恐怖的怪声是怎么来的,又发生了哪些突发状况,以及对应的工作人员、演员的即兴发挥,还有那些不符合事实逻辑的杀人手法的揭晓。

后半喜剧风格,全剧结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废墟,传言曾进行过人体实验,剧中剧,前半成品后半解密,前半恐怖后半喜剧。

据剧团主理人所言,还有一些台词,标题的这句“摄影机不要停”也是舞台剧的台词中有的。

最开头女演员大喊“求求你,不要不要”导演喊“cut”,来说明背景是电影拍摄的桥段,也是重合的。

如果若干设定上的相似还可以勉强忽略不计,那构造上的相似度之高,实在是令人感到遗憾。

其实如果只是剧中剧,在影视作品中也很常见,但连剧中剧的呈现形式、内容也都是电影拍摄中发生事件,这剧中剧的重合度也未免太高。

不同的是,把推理剧改成僵尸剧,成品的电影改成直播节目,多添加了家庭成员的励志背景。

改成直播的形式,倒是可以说借鉴了三谷幸喜的「广播时间」,当然广播是不够冲击性,于是就有了电视直播节目。

电影最有趣的,莫过于影片构造,相信也不太会有人最喜欢的是僵尸、励志元素。

影片中非常多的“状况”,应该也都是原创居多,但这些原创的部分并不能印证作品整体的原创性。

还有一部分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呈现出了影像的魅力,但可能正因为是电影而非舞台剧,所以才带来了舞台剧无法很好呈现的更多重的影像魅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事件曝光,当天导演和制作方就发文否认。

从开始交涉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主张无非是,“只是受启发,并非照搬”“最后的电影和原舞台剧是完全不同的”“这算原作的话,三谷幸喜的作品也要算(潜台词大概是三谷都没找我,你也够资格来找我?

)”“我导演、编剧、剪辑,是我纯原创作品”。

电影粉丝也纷纷指责剧团主理人碰瓷、眼红、想钱,并翻出他的黑历史来洗白电影方的盗作疑云。

说到底,是不是算、能不能算「原作」,和电影作品好不好没关系,和是不是你导演、编剧、剪辑没关系,和维权方的初衷和过去更没关系,还是要各维度比较两者的相似度。

是不是算,可能只有导演自己心里清楚。

能不能算,还要看接下来可能进入进一步协商,甚至诉讼的结果。

(媒体的主流倾向还是比较难界定,不看好维权成功)作为观众,我想在初步地比较两者后,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答案。

但不得不说,导演自始至终“纯原创”的说辞显然已经不太能站得住脚了。

对于导演的下一部作品的期待值,通过这次事件也只能下降好几个档次了。

 10 ) 怎能不热爱电影

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啊。

这部电影一开始给我的印象,是《听说桐岛要退部》那样的。

毕竟都有cult片情意结、都有讲拍电影,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戏中戏”设定,还都表达了对电影的热爱。

但其实两者的区别还是蛮大的。

《桐岛》中,拍电影只是故事的其中一条线,而《摄影机不要停》则是将“拍拍电影的电影”这一主题贯彻了全片,它没有像前者那样探讨年轻人无处安放的心结,而是纯粹地表现对电影的热爱。

电影最为人称赞的地方在于开头那一段堪称片场灾难的37分钟长镜头,不过在讨论这条长镜头之前,我比较想讨论电影的其它部分。

除长镜头之外,电影对人物的塑造也是相当深刻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父女的故事线,这一条故事性的设置其实也涵盖了全片的主题,即对电影的热爱。

父亲是一个不算成功的电影人,拍过电影、访谈、MV,可以看得出来在繁琐的工作中,他对妥协是习以为常的,不强求演员真哭,不介意用眼药水,在对待剧组时也是尽可能的和颜悦色——就跟普通的中年上班族一样,被生活与工作磨去了棱角。

得不到女儿的认可,包括妻子也不认为他会接下“现场直播长镜头戏中戏”这样的工作。

从父亲在接到工作时的反应来看,他确实是不太愿意接受这份工作的(想必也是因为他知道要拍好有多难),但是为了让刚刚被赶出剧组的女儿开心起来,他最终还是接下了这份工作。

在筹备的过程中,父亲一直周旋在不靠谱的演员、诸多要求的录音师、棱角分明的男一号还有不能被颜“哔——”的偶像女演员之间,这个时候的他依然是如履薄冰,焦头烂额于满足各方需求的。

虽然此时的女儿并不会觉得他有多伟大,即便到了片场也还是会嫌他挡住了自己看男一号的视角。

女儿对父亲的认知是在直播过程中逐渐改观的,她发现原来父亲也并非总是那样的窝囊,他其实也不认可那些得过且过的技俩,也很烦自视甚高的艺人,只是为了生活和工作,他必须要将自己的愤怒掩盖在和颜悦色之下,只有到了镜头前,才得以毫无顾忌地将自己所承受的压抑宣泄出来。

(虽然还未到中年,但我仿佛也能够理解这种不得不舍弃自己坚持的心态)。

因此,可以说,父女线是作为与片场线这条明线相对应的暗线所存在的,在明线遇到冲突时补充解决方法(从一开始的妈妈代替演员,到中间女儿直接补完中断的剧情,都是起到一个化解冲突的作用),明线提供笑点,暗线推动剧情发展。

而最终,两条线在电影最大的冲突点,即直播将要结束之时汇到一起。

已经上头的父亲面对要求随意解决机位的制作人爆发了,女儿明白父亲也是真切想拍好电影的心意,也凭借着她幼时与父亲的经历找到了解决方案,在让电影完成拍摄的同时,也完成了与父亲的和解。

这是电影在剧作上的亮点。

另一方面,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剧组各方是纠葛不断的,不管是诸多意见的男一号,还是向父亲施压的制作人。

但到了最后一个镜头,所有人合力搭起了人肉机架,坚持到直播结束——然后他们都疲惫不堪地,在笑。

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太多的突发状况与麻烦,有太多的争吵与矛盾,但到了电影杀青的那一刻,大家都在笑。

我想起自己在一次端午假期的时候有去过学姐的剧组(天台戏)帮忙做录音,五月的深圳日光毒辣,两天下来我被晒成了红色。

但是我的心情还是比较愉快的——因为拍电影是一件会让人热爱且沉醉其中的事。

讨论完剧情,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长镜头。

我很喜欢长镜头。

原因大抵是因为,拍摄一条优秀的长镜头意味着剧组全体人员的高度配合,过硬的运镜水平以及周密的机位及构图设计,很多时候还需要加上一些运气的成分。

(这里是否要cue一下毕赣?

)不过在《摄影机不要停》中,它并没有给我们展现一条优秀的长镜头:能把人晃吐的手持、莫名其妙的尬演、还有将镜头对准上楼梯的女主角的屁股(这样真的没关系吗导演!

)……电影开头呈现的这段37分钟的长镜头就观感而言实在称不上好,甚至可以说是“长镜头劝退教科书”级别的糟糕。

但当导演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戏中戏的设定时,一切就变了:这条长镜头的全部纰漏都被补上了,它的一切不足都可以被归咎到状况百出的拍摄现场,也就可以理解成刻意而为的设计——换言之,它是一条完美的长镜头。

这是取巧,没错,但除了取巧,我看到的是对电影的热爱。

没有成本(不到18万人民币)、没有卡司(演员几乎都是十八线)、甚至没有技术——我们只是普通人,没有杨索或是卢贝兹基那样的惊世之才,但我们还是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拍下影史留名的长镜头,告诉观众,即便是普通人,也能够拍出伟大的电影。

《摄影机不要停!》短评

本质还是霓虹最常见的温情片,笑不出来才是最大的问题。丨最近圈子尬吹的风气有点过了

10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还行

欺骗我感情 垃圾

15分钟前
  • 沈弘 upupu
  • 较差

浪费了我双十二宝贵的时间看这样一部电影,前三十分钟漏洞百出的烂片谁想看它怎么拍出来的?小成本片剧组的歪瓜裂枣,日本人的一些夸张表演、日式煽情历来讨厌,端不上桌。拍片不易so what

19分钟前
  • DoRight
  • 较差

开场前30分钟的那段长镜头,我看了10分钟就坚持不下去了……一路跳着看完的……然后等我看完后半段,又把开头的30分钟认真看了一遍,边笑边哭!

23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死都要Roll机!!!!!

28分钟前
  • RKO
  • 推荐

如此恶趣味又如此纯真。血浆下一颗炽热的心。嘲讽偶像,嘲讽小鲜肉,嘲讽流量,用一种那么不堪的方式歌颂梦想。绝妙。

30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没看过这样的电影!年度最妙观影体验之一!鸟人+回到未来2+房间+灾难艺术家。在影厅里几百号人边笑边情不自禁地鼓掌。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一开始的播放事故实在是妙啊!

35分钟前
  • Mr Fahrenheit
  • 推荐

元电影看不得,看完缓不过来。十年前我还是导演专业的学生,拍作业难于上青天,以至于毕业论文附录写的是“短片创作的若干问题”。拍片子真难啊,问题真多啊,欲哭无泪的时刻实在是太多了。多年后才明白,所谓“导演”,职责本质就是解决问题。硬着头皮,壮着胆子,拼命、忘我,最后实现一个价值不大的作品。那又有什么呢,人生就是这样,敝帚自珍。

39分钟前
  • 王恶
  • 力荐

坏品味到一定程度都变成了好。败絮其中,败絮是主角。这又爆笑,又感动的神经病状态,只有日本人能拍出来啊。

41分钟前
  • blueshadow
  • 推荐

可惜了导演没有自己上去演男主角阿!不然真的要燃爆爆爆爆炸!

43分钟前
  • 这货是牛奶
  • 推荐

等了大半年,可能预期太高吧,非常失望。《糊涂戏班》的结构+对一镜到底的迷恋+新人导演+脱力丧尸+日式煽情,全都是意料之中的拼凑所得。除了喜剧效果,切换视点对电影中”失误“的解谜,跟听上映后导演大谈拍摄时的遗憾有什么区别呢?而且为什么一定要说这是献给电影的血浆情书?电视台、直播、流量小生、完成任务、会议间里的观众,每一个片中提到的设定都规避了电影,倒不如说是电影人的自我解嘲。

44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这导演很狡猾啊,这做法很聪明但是大屏幕观影效果不太好因为真的太晃而且有戏剧转电影后吵吵闹闹的通病。很多人是因为结构和小情节设置觉得开心,但对于电影从业者来说等于看了个短片的拍摄花絮……看得头疼,还是说我年龄大了?可能本来我也对丧尸无感……

46分钟前
  • momo
  • 还行

谁能告诉我好在哪??

47分钟前
  • Jianyutunzhou
  • 较差

恐怖片背后也会有一群可爱的人,烂片背后也会有执着努力的人,那不禁让人联想这部电影背后又是怎样一群人呢?于是电影巧妙的托出主题。从反类型片的角度看是挺不错。想表达的内核也令人动容,只是个人观影体验感觉平平。但在此向所有尊重电影的台前幕后从业者表示敬意。

48分钟前
  • 少年赵里昂
  • 还行

哈哈哈哈是挺有趣的,立意和创意都很好。

5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一次解构,可以不只是喜剧,电影何以为电影也能找到见解与思考。首先是在人物身份上呈现出的暧昧不清,演员-现实人物-演员/导演三者在否定前者的基础上构成递进,再回到(相对于观众而言的)“演员”上,即电影人物的“本能态”,同时在过程中,人物对当前身份与身份下的场景契合保持高度自信,典型如晴美。结构也处于一种混沌不明的状态,三部分顺序高度自由(目前或是最优解),观看行为实际上变成对叙述手法的“破坏”,主要表现在直观上对线性起承的依赖,而本片的高潮却是在前后对比之后达成(并未直接表现)。那些拍摄过程中出现的事故,偶尔竟也会成为点睛之笔,电影真是一门神奇的艺术。

54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烂片伪纪录片幕后花絮版…背后是父女情+梦想激情…制片baba自带喜感bgm…

58分钟前
  • pksky
  • 还行

哪里值这么高的分?白期待那么久。低成本就算了,剧本也是真的散,节奏是诡异的慢,笑点也是几乎没有。喜剧恐怖片里,香港八九十年代的鬼马喜剧能吊打它一万遍。《猛鬼差馆》《猛鬼大厦》《猛鬼撞鬼》这几部的花絮都比它好笑。是不是日本人平时压力大,导致笑点极低?总之,本片负分。

60分钟前
  • 谢明宏
  • 很差

前三十分钟很难熬过,后六十分钟也没有传递意义。结构是立体的,但人物是平面的。

1小时前
  • 王卡
  • 还行

我真的不 care你摄像机停不停。打五星的都疯了

1小时前
  • 农历腥臭牛年拜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