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尼尔森

Half Nelson,我的左派老师,我的毒虫老师,单臂扼颈

主演:瑞恩·高斯林,杰夫·利马,莎莉卡·艾普斯,纳森·科贝特,Tyra Kwao-Vovo,Rosemary Ledee,崔斯坦·瓦尔德斯,Bryce Silver,Kaela C. Pabon,埃丽卡·里维拉,斯蒂芬妮·巴斯特,埃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半个尼尔森》剧照

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1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2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3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4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5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6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13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14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15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16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17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18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19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20

《半个尼尔森》剧情介绍

半个尼尔森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白人历史教师丹•邓恩(瑞恩•高斯林 饰),在纽约布鲁克林一家破旧的公立中学教书,他的学生多是黑人。丹有激情和创造力,热爱学生,不遵循官方教学大纲,相信黑格尔辩证法,认为历史本质由相反力作用而成。他使得纸页间枯燥的历史生动鲜活,鼓励学生思考和分析历史,及自己周遍世界的运作法则,学生成为丹存活于社会的救生索。晚上,他是不可救药的瘾君子。 这种分裂的生活没有能持续多久,丹某次在空无一人的女更衣室吸毒而虚脱,被他的黑人女学生德丽(莎莉卡•艾普斯 饰)发现。共同保守的阴暗秘密,拉近了他们的关系,也改变了各自的生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令总无恙基督诞生记杜鹃的婚约周年快乐大小谎言第二季霍华德庄园怪屋我笨善良虹色时光硅谷第一季绝对双刃调味的房子小镇猪事绝对可怜小孩THEUNLIMITED兵部京介兄弟兄弟恶棍俱乐部嫁给我契约风斗士大耳朵图图之美食狂想曲殴打诱发者好友请求名侦探笑传阴羚我怒了敌特在行动傀儡姬LUCA:起源间之楔猎犬充气情人

《半个尼尔森》长篇影评

 1 ) 圣诞老人 你去哪

你干了些什么 一个人怎么做 我一个人 你说 我能做什么我总是把事情搞砸我总是把事情搞砸你知道吗老是出去混但是我该把事情都解决好我都解决好了最麻烦的那部分现在不过混混而过 但我能做好的你明白吗我试着把事情都做好我真的试过可是为什么都没有用 都没用呢你知道吗 很多人都能做好我的前女友要结婚了看 很多人就能把事情补好 不是吗但为什么我就不行呢这些孩子总让我关注着我…

 2 ) 看了几个影评,有感

他们活的清醒向上,可又没有透彻到解决困境,所以痛苦,所以深陷其中。

而他们也是幸运的,互相成为彼此改变的契机,而这自然而然却又超出他们意料之外。

Half Nelson,one thing doesn't make a man,阴阳,无不如此。

---女朋友离开他是必然,他融不入社会也是必然。

因为他不改变,活的清醒,而世上有多少人是带着阴阳的视角看问题的。

他的父母过着中产的生活,这样普通人看来向往的日子,他看来确是如此的庸俗,和如此庸俗的家庭一脉相承的必然是庸俗的哥哥,哥哥始终没有出场,而他的形象,通过认为哥哥非常幽默的女朋友讲出的尴尬的mo cow笑话就已经跃然纸上。

所有的这些都是他的坚持,坚决不融入这个自己讨厌的的环境,那些是他认为的阴,他始终不曾改变,必须要坚持自己的阳,自己的作风。

而最后小女孩和他互相看过最不堪一面后,接纳了彼此,这是改变的契机,也是改变的完成。

顿悟,其实也就是接纳了自己一直排斥的内在那部分(这从他爸爸那看他鄙夷的眼神,和口口声声说着始终爱他的口吻,尽管说这句之前,全都是看不上与嘲讽他的话就能看出,他从小就未曾被父亲接纳,母亲呢,又没那么关心到点子上,所以真实的他一直压抑在心中,而这种压抑最后持续以伤害自己来发泄,持续吸毒成瘾来逃避面对),接纳了自己,这是竟然坐在整洁的沙发上,也能说出了哥哥女朋友说过的那无聊尴尬的笑话。

迈出最后这一步,真正的改变,是如此的简简单单平平常常,没有任何的轰动,却又是如此的艰难与持久。

Half Nelson,谁的人生又不是呢。

-不够字数,那就再写点。

只看了一遍,而且是看影评关于高司令的几部电影,就一下挑出这部来看。

果然适合我,因为在里面看到了自己。

这就跟两位主角是一样的,他们互相拼命的想拯救对方,想充当对方的阳,而同样的问题抛给自己,却逃避放弃,默认自己就是解决不了,拯救不了,无力改变。

自己成为那个阻碍自己的阴。

可是阴和阳真就像现在的科学所表明的那样泾渭分明截然不同么?

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就是真相么?

如果你经历过,真的体会过,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慢慢的,独立的,一点一点的,失败尝试又失败再尝试,最终也不那么干脆的拯救了自己。

你就知道。

这根本就一点不轻松,简直太难了,不难是因为你潜的不够深,体会的不够痛。

而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明白他们是一体两面。

本就是一个东西。

而你所谓的无能为力,本就不存在。

拯救你的ta,也仅仅是你自己的化身。

寻觅ta,也就是发现你自己。

 3 ) One thing doesn't make a man

"One thing doesn't make a man"。

多少次,你曾用类似的词句安慰过自己?

我坚持认为,这部影片不是在说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某个人自己内心无以宣说的故事。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被生活这个对手钳住了,顶住腰,掐住脖,退不出来,冲不出去。

可是,我们一开始就是那种随波逐流,不学无术的人吗?

不!

恰恰相反,我们是有深切的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和男主角丹尼尔一样,考察历史,思考制度。

然而,正是由于这些执着的精神追求,让我们本质里的清高与清贫无法直面精神追求下的颓废与阴暗。

没有人欣赏与倾听的精神追求所注定的孤独空虚的灵魂,是自我放逐还是自我救赎?

Conflict, Change. 丹尼尔经常对学生说起的两个词。

是吧,现实与追求,肉体与意志,无时不刻的矛盾与冲突。

当那超然的思想正在思考人类社会关于公平与自由的终极问题时,这颗头颅下的躯体正因为无法抗拒毒品的终极诱惑而摇摇欲坠。

可笑的是,早已是瘾君子的丹尼尔在为自己寻找放逐的借口的同时,还苦苦维持着自己作为教师的那份体面。

另一方面,丹尼尔又是一个对良知有清楚认识的人,当他发现自己的学生与贩毒份子来往甚密之后,不顾一切进行阻拦,然而,这最后的挣扎与救赎终归还是败给了的放逐。

记得临进门时丹尼尔抱起了那只小花猫,呵呵,终究还是放开了。

最后,在毒品的狂欢中,老师和学生终于面对面完成了交易。

也许,这是两个人的人生里最大的一次Conflict, 也许这将给两个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Change。

至少,在四目相对的那一刻,彼此的内心都得到了极大的释放,然后相互交融。

再一次见面时,丹尔尼给自己的学生说起了一个笑话,用对待女人的方式。

 4 ) 玻璃心老师

当高斯林说“有时候我很难讨人喜欢”的时候,真想扑到他!!!!!!

他就是那种不耍帅也很帅的男人!!!!

老师让小女孩坐他的车,小女孩选了弗兰克,为什么?

小女孩明明是喜欢老师的。。。

对于缺乏安全感的老师来说,这又是一个打击。。。

我爱老师,如果老师碰到我这种女孩一定会很性福幸福的对吧?

 5 ) 个体救赎的话题性

按照学院派的标准,对于边缘话题的探索永远是上佳的题材,正如如何面对生命这样一个类似复杂的命题一样,就本片而言,故事情节相当模糊,瘾君子的老师与家庭支离破碎的学生之间因为互相为维护某个秘密而使得彼此之间关系拉近,从而引出沉溺痛苦者试图在救赎与被救赎之中的挣扎。

片子恍惚是高二时候看的,数年后某天夜里重新忖度一遍,其实就如同某些难以觅得的隐秘情绪在脑海中,经过长久的时间磨砺和发展,最终能够在某天夜里能够迸发出新的情绪一样,如同新生的迹象。

1:救赎乱象生活有一天你起床,刷牙洗脸,穿上昨天干洗店拿回来的衣服,赶在上班前到达办公室,周而复始,至始至终所有的生活轨迹都是按照所固有的行迹出发,倘若日日如此,你还能发现生活的美好么?

主角DAN是一所中学的历史老师,他不按照学校给的固定教学纲要授课,企图以自己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在另外一方面,自己是沉迷毒品的瘾君子,害怕生活,躲避自己的女友,用逃避作为反抗这生活的防御。

而DERY的哥哥为朋友入狱,母亲忙于工作,13岁的自己开始独自照顾自己的生活,机缘巧合让DERY看到DAN吸毒的画面,原本两个人的关系模式没有变化,而两人的距离也是固定的,但是皆由这件事情让两人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了悄然变化。

如同所有理所当然的念头一样,生活无非就是创作最重要的母体,这其中蕴含的万物过于庞大,以至于不能去认识清楚或者准确的判断是非,救赎如果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被谈论,是不是该持反对态度的:归属于精神层次的相互了解,而复述着对于生活的意识形态话语下的潜在情绪是完全并且可以轻易的改变的,正是由于DERY窥探到DAN的秘密,所以才让DAN对她的角度开始转变,我们都明白萍水相逢的意义所在,也知道对于关键时刻所产生的情愫都是极为重要的。

DERY与哥哥的朋友走的太近让DAN心生恐慌,从他的角度而言,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帮助解救女孩,而DAN并不明白,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极为无力的,DAN本身而言才真正是需要被救赎的角色,角色自己一开始定位就出现了问题。

主角本身的生活就极为糟糕,面对自己的救赎无力,所以开始妥协,有趣的是,让DAN放弃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别的因素,而是DERY的贩毒行为,片中的黑人曾经对DERY说过一句:瘾君子本身是没有朋友的。

而DERY出现的意义则是一个即将毁灭的人发现自己认为重要的人即将走向毁灭的边缘,这让即将毁灭的人意识到救赎本身发挥的光芒并不是存在于自己的个体,而是多个个体共同发挥的作用。

2:现世心态我总结的现世心态,大致是对待生活,面对一切所表现出来的妥协性,诸如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日益增加,亦或是世风日下,而就人们的个体因素而言,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将自己包裹在厚厚的外衣之下,用口罩和墨镜把自己与现实的界限线深深划上。

片中DERY几乎没有什么表情,对待一切事物都好像是如同昨日的老友相聚一样的熟悉和坦然,这样的心态也让人联想到麻木与落寞。

DAN何尝不是这样,杂乱的房间,桌上满是烟蒂的烟灰缸,左派的书本,以及人前人后所表现出的不同面,都试图与片中的“对立”相联系。

常规的思想脉络而言,影片所歌颂的正是将自己深深埋在虚妄的泥土中,从而察觉到这一切足以令人生疑,因为这这所依据的仿佛是在这文化体系里的固有感情系统。

有时候我们企图扩大边界来否定自己,否定世界,就像面对一切磨难之下人的潜意识都会处于躲避状态。

两个人的生活交集本身就很少,而莫名其妙的契机让两个人彼此深入认识,从而打破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隔阂,就如同老师和学生,本就是两个对立的个体,这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

而对DAN而言,自己本身对于理想的确带有崇高的期望,而他逃避,逃避女友,逃避自己应该面对的生活,直到最后女友远离自己,好在人物本身对于生活还是按照轨迹行进。

其实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常常依赖于很多自己既定的判断系统,仿佛那些判断系统使我们所使用的一个普遍的惯性形态,比如说已经习惯了在热闹的人群里沉默寡言,对待事物抱着冷漠和消极,DAN 与同事的一夜情之后的清晨,表现出的冷漠其实在另一方便,未尝不是自我防御和保护的一种方式,对于未来的莫可名状的迷茫,这些细微的情绪多化作其他方式宣泄在DAN的生活中。

所以说,现实心态本身就是一种逃避和麻木的生活态度,事实上,摒弃的二元对立,某种程度上两个人本身的距离就已经拉近很多。

在生活的大环境里,这些对立使两个人在关键时刻的相知而升华。

3:独立与机制在话题上,对于瘾君子的描述大多大同小异,焦点多集中于这个行为本身所具有的沉迷性中,纵观大多数这样的低成本独立电影,对于话题本身的内在探寻则要比剧情本身深入的多很多。

在课堂讨论的时候,DAN曾经提到这样一个命题:机器。

这里的机器本身失去物理意义之后,实则是在讨论一种体制,而这样的体制则是存在各个角落,对于犯人而言,监狱便是机器,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就是机器。

这也包括白人和种族问题。

而另一方面,机器本身就是带有统治意味的装置,在此前提下的人们,实则是在机器的包容下生存,这种包容正是维护统治与被统治的动力与意义。

在此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下背景,在美国,所有在龄儿童都必须享有教育权利,这分两种,一种是私立教育,面对的是家庭优越的中间阶级以及以上的家庭,而大多数的公立教育由本州或者国家机关资金赞助,面对的是一般家庭,譬如移民以及有色人种等。

在本片的背景构建下,DAN的工作恰恰是这样的一个学校,学校设施陈旧,课堂上大多都是黑人或者其他有色人种,教室的墙上张贴这种族抗争英雄曼尼拉的海报,这也是导演可刻意所为的设置。

背景的矛盾显而易见,所以在这样的机器体制下,问题就意味着更明显的会暴露。

这个环境下的自我防御与保护,会让人与之抗衡的唯一收获也不过是拥有具有自我嘲讽意味、完全依据的这样一种关系而被推倒。

所幸的是在关键时刻遇见的DERY,面无表情的她也被导演赋予了救赎DAN的使命,另一方面看,她也在迷失的前一刻受到了DAN的救赎,而在琐碎凌乱的生活中,两个人也彼此开始相互依靠,相互救赎。

片中有一点很有趣,DAN的妈妈在家庭聚会中与DAN聊天,问DAN过的开心与否,DAN说他过的很开心,母亲说你开心我就开心。

然后母亲说: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曾试图改变这个世界。

由此可以推论出,DAN父母年轻的时候,正值嬉皮运动,所有的年轻人追求自由,对体制充满厌恶,企图通过运动改变这一状况。

这样的情节安排带有很强的暗喻意义,首先DAN是一个在工作上有理想的人,希望能以与传统模式相背离的方式去授课,而他的方式受到了体制的抵抗,并且这一切引申到自己的生活之中,使之成为一滩泥潭。

在影片中,大量穿插了关于种族屠杀和压制的历史事件,呈现的方式就是采用类似于一种伪纪录片的方式,由学生做旁白阐述这个历史事件,然后配以史料记载,这样的情节安排,除了最原始的反映影片的细节,另一方面也是导演由主演DAN这样的个体为口舌所想根本呈现的意识形态,是否对于种族问题的抨击和暗讽,我想每个人的开发都不一样。

好在影片没有借此走向个体理想与体制暴力的相抗衡之中,倘若着的这样,就仿佛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个体理想的光芒尚未消退,于是影片更加着重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而体制暴力则是构建人物形象的铺垫。

4:风格整部影片都试图体现独立片所倡导的极简主义,镜头简单,剪辑舒缓,与此伴随的是情节模糊的前提下,更加缓慢的进行,由于精致情节的缺失,所以这部影片走向了“晃动”的意识流之中,以此揭示生活大于艺术的主题。

拍摄上,影片色调灰暗,以一种冷色调的基调存在,与之并存的是镜头中前后焦点失准,怪异的对焦让人琢磨不透,我想是刻意加强对主题气氛的渲染—杂乱。

这样的思想感情所彰显的的立场、行为,以及难以预料以及行为独特的人们,这样的拍摄才能满足我们对于小格局中的场面调度。

对于沉闷的话题,影片在前半部分表露的的确如此,直到八十多分钟的爆发,背景乐想起slowcore的音乐,伴随迷幻的声音,密集的鼓点,以及适时的电子,整部影片起伏有章程,张力十足,到最后情绪得到宣泄,随即中止,收的恰到好处。

除此之外,大量的主观镜头,以及塑造人物时的特写和近景,随着情节发展,深沉而又压抑的缓慢成为大多数人对于这部影片的诟病,我倒认为合情合理,影片母体本身的价值在大多数人看来就已经想打破这个桎梏。

问题在于,这些群体性的孤独让个体彼此间发生联系,伴随他们的是按照轨迹好好生活下去。

哪怕是寻找或者说救赎。

区分彼此特征,并不在于部分,而在于这个载体之上,所以这些差异性极强的并且彼此自身独立的个体的提法,本身就有悖于传统。

 6 ) 那些无助的日子

生活是需要理由的,我原来只是觉得应该为自己而活,而现在,算是清楚地理解了。

不同的身份赋予你不同的希望,也带来了相等的绝望。

当找不到出口,我们便会陷入深深的无助之中。

那时,我们便渴望得到那些所谓生活的理由。

身份一:教师【半个尼尔森】中的丹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历史老师。

很瘦,年轻的脸上却有着浓密的胡须,加上乱糟糟的黄发,总显得佷疲劳,永远没有精神的样子。

即便是沉溺在灯红酒绿烟雾缭绕中,他仍然是慵懒的,眼皮都不会费力抬一下,嘴角的笑容都显得飘忽不定。

午夜,酒吧后的巷子里,有些醉的丹对着两个女人说,“我的生活一团糟,不过我写过东西,”他顿了顿,“是的,我是个老师,但是我应该教他们什么?

明白我的意思吗?

我应该教他们什么?

如果可以改变一个学生,那我就可以改变他们全部。

”这就是他认为的救赎,做着可以有所改变的事情。

此时,写作者和教师这两个身份像是有意识地把自己同他人区分开,象征着自己还有纯真的理想和高洁的灵魂。

可是女人们还是走了,对话戛然而止。

这样的尴尬,这种不被接受不被理解的苦闷总让人觉得万劫不复。

丹无疑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甚至用用辩证法,矛盾,甚至是中国的阴阳学说来给学生们讲历史课。

他讨厌同事的照本宣科,无视校长交给他必须讲的民权运动。

他讲他认为的学生们必须理解的知识,和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让学生背一些正义但同时也总被历史所试图掩盖的事实。

学生们站在讲台上背诵这些历史的镜头穿插在电影的中间,配合过去的影像资料。

异常孤独的镜头却扎醒了麻木的人们,我们应该记得这些被苍茫历史所掩埋的人和那些事,这样才能唤醒我们快要被麻痹的良知。

由此可以想象,年轻时期的丹定是个充满热情,有着政治抱负,希望有所作为的年轻人。

他想挽救这个世界。

而如今,所有的想法只能对着这些尚对理论似懂非懂的孩子。

他们之中又有几个可以真正理解在讲台上发着梦的老师?

所以,看着丹上课时的眼神,总让我觉得有些悲凉。

当丹的学生对他说,“你也是‘机器’的一部分”时,丹的话似乎在告诉我们他承认自己也是这个他一直抵触的国家机器中的一部分。

他说,“我们可能和这个机器是背道而驰的,但我们仍然是这个机器的一部分。

我虽然为政府和学校工作,但我同时游离于众多的政策之外。

”是的,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即使我们有再多的不满,即使我们非主流,我们仍然是这个国家机器的一部分。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接受现实的人,一个不知怎样能够改变哪怕一点点的弱者。

当丹在上课期间躺在办公室沙发上接近崩溃的时候,我们便了解,曾经作为生活支撑点的理想主义已经薄如蝉翼,甚至唤醒学生们的使命感也不再强大。

每次讲课的内容都是揭开他伤疤的利刃。

那些理想主义理论究竟能够改变多少这个让他窒息的世界?

身份二:朋友丹与杜瑞尔的友谊是故事的主线。

他们真正相识是因为丹在卫生间里吸毒的时候被杜瑞尔发现,瘫倒在地上的丹一直无助地说,“我佷好,对不起,我佷好。

” 他需要帮助,但身边的人离开太多。

所以杜瑞尔要离开的时候,丹一直说“不要离开,就一分钟”,然后握着她的手放在自己的额头上。

丹是如此的孤独而无力。

无疑,他们是朋友,从最初的试探对方到之后的深信不疑。

可是老师与学生的矛盾却总让丹有些犹豫。

丹想保护杜瑞尔,送她回家,只因为他害怕杜瑞尔会受到伤害。

丹习惯上课前看着杜瑞尔的座位,习惯开车送她回家,把杜瑞尔带回家并且一同做饭吃……矛盾似乎在杜瑞尔替毒贩子卖毒品给丹的晚上上升到了顶点,丹掉进绝望之中,他觉得自己要完了。

他觉得,杜瑞尔就要离开他了,像他原来的女朋友一样。

记得公园里,看到女友的结婚戒指,丹痛苦地靠在椅子上。

女友说,“有些人确实变了。

”丹低着头说,“不是我,我不可能变,因为我仍然是个混蛋。

”女友望着他说,“你不是个混蛋,你只是个大孩子。

”是的,丹只是个大孩子,他拒绝改变,自私地用自己的理解看待身边发生的一切。

所以丹总会让身边的人痛苦,继而离开他。

而丹又怎会觉得好过?

不断的失望与无助蚕食着他的身体,每当受到伤害,无力的他便用毒品来麻醉,毒品麻醉了他的痛苦,所有让他无能为力的事情,全部融化在汗水中。

脑子空白了,什么都不用想了。

这种软弱他无法面对更没有勇气承认,所以他拒绝和杜瑞尔提及毒品。

丹说,“我努力过,振作起来,这对有些人确实有用。

我曾经的女朋友就要嫁人了,所以它确实有效,但是对我却没有用。

我太专注于我的学生了……”缓慢而忧伤的音乐满满想起,我为这个努力抹着眼泪的男人而觉得难过。

是的,是的,每次在他收拾屋子,锻炼身体,倒掉烟灰缸里的满满的烟头时,我感觉他都是要试图振作。

可是,女朋友离开了,朋友离开了,家人的不理解,猫死了,理想破灭了……重新找到继续的勇气怎会那么简单?

当所有的理由都不再成为理由,我们怎样理直气壮地继续生活?

不过我们还有杜瑞尔,这个可爱的天使到了最后,仍然不离开丹。

杜瑞尔到丹的房子里找他。

两个人面对面地坐着,她递给他一根她非常喜欢的那种棒棒糖,然后问,“想好了吗?

”丹定了定,沉默着。

之后我们就看到他刮了胡须,梳了头发,换了衣服,准备新生活的样子。

看到这里,不禁松了口气。

之前总是觉得绝望,丹似乎只有自杀一条路可以选择了,可是我忘记了杜瑞尔,此时她给了丹新的理由,或者是丹从她身上又看到了新的,可以继续从新开始的理由。

总之,丹可以新生活了。

我们应该开心,这样一段无助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电影影片的镜头经常摇晃,对焦也略显生硬,不过也因此让人觉得更像纪录片,真实的仿佛就是身边的事情。

我不是佷喜欢翻译的中文,或许是“nelson”太容易让人误解成为名字吧。

其实,“half nelson”的解释可以是从后面架住对方的胳膊然后用力压,以制服对方。

这貌似是一种打斗方法。

我是更喜欢这样的理解,因为这让我觉得电影在陈述人们一种状态,仿佛是弱者对生活的抗争,让人觉得无助,也更让人觉得悲壮。

 7 ) “作为一个教师,你能改变一个人,就够了”

“作为一个教师,你能改变一个人,就够了”这个教师听街舞音乐,在厕所玩孤独,比袁tf还拉风。

1971.9.13美国阿提卡犯人暴动,被镇压杀死29犯人10人质。

民权运动。

工人说机器捆绑了他们,他们必须顺从机器的设置安排。

而老师对学生说整个教育体系制度也是一台机器。

米尔克是被一个自称当天吃了很多垃圾食品的议员给刺死的。

美国策划墨西哥?

政变,死不少人。

插入的几个历史片段跟主题故事关系不大。

 8 ) 对立

黄燎原说 他始终认为“独立电影”是只适用于美国的 因为只有在美国才有HOLLYWOOD这个丑陋的庞然大物What is the histroy?Opposites or changes.Dan在他的历史讲课中说 东方人阴阳调和的理论在西方是行不通的 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 对就是对 错就是错 没有对与错的辨证。

而事实是 他懂得并维护这种辨证 若不是他自身面对现实生活的堕落以及一直对纯粹真实的向往 他的麻木依旧像毒瘾一样时时发作One thing dosen't make a man.One man alone means nothing.亦如HOLLYWOOD。

这个如今全然商业口味的大怪物 独立电影者的对立面 最初却也是当时的独立电影者为了对抗纽约、芝加哥商业电影而建立的阵地。

而它将电影推广至全世界的同时也无情摧毁了电影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艺术品的价值“还好是一个明亮干净的未来” 结尾可能还是让人松了口气。

刮干净满脸的胡茬 Dan看上去尤其的清爽朝气。

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大约也是属于美国人的思维观念But what a fucking nice movie!

据说Ryan Gosling是歌手出道的 导演Ryan Fleck是个始终坚持独立精神的电影工作者 而片名实际是Miles Davis的一支曲子的名称 仿佛用来说明了美国国土上一直以来黑人与白人的矛盾与融合。

只是生活 谁都一样绝望

 9 ) 孤独与关爱的救赎

简单的说,这是一部救赎和互救的故事。

老师想要保护学生,可是最后反而是学生拯救了老师。

这部影片展现的男主角的理想和情感状态,让我想起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大概意思就是想做一个稻草人,如果孩子跑到悬崖边,就好把他们拉回到正确的路上。

男主角在生活中唯一的希望就是教授那些十分单纯、还没有树立明确价值观的孩子。

也许除了毒品以外,可以给予他希望,帮助他暂时逃离现实困顿的只有尚未被世俗染色的孩子了。

无疑的,他的心中有一个理想世界,这个世界是建立在他对事物辩证的认识上的——事物会在矛盾中螺旋上升发展,最终通往美好。

他十分清楚,现实的自己就是他所强调的矛盾的典型,然而世事艰难之处就是他无力去应付生活和自己不好的一面。

影片让我不了解的,就是男主角和他女朋友之间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分手,但我能知道这是男主角生活灰暗的一大原因。

当他跑去和父母聚会时,父亲无从帮助他,母亲的关怀也是那么有限,让他欲说还休,开心聚会的结果却是独自一人逃离,咀嚼痛苦的泪水。

他的生活似乎被隔离在亲情与友情之外,懒散颓废,正像他女朋友所说,他的内心是一个需要人安慰和爱的大孩子。

整部影片,除了他在课堂上给学生教书时是有活力的,其他全部都是他脆弱,渴求爱的举动。

当周围的一切都无法点亮他的生活,甚至一步步把他拖下深渊的时候,他选择了独自一人面临孤独。

他放弃了那一点点自救的力量——那一点他所能掌控的、能让自己拥有力量的价值。

然而,一个黑人女学生改变了一切。

这一切是改变还是被改变呢,还是存在于一个矛盾之中。

女孩的生活因为哥哥贩毒被抓而搞的乱七八糟,可能是老师随性的讲课方式以及独特的授课内容让她感到了一丝丝生活的美好吧,一开始她就被这位独特的老师吸引。

老师为了让她远离毒品,护送她下学,不止一次规劝她远离那些坏朋友。

而她也因为一次意外的相见得知老师的脆弱无助,所以就像朋友一样关心着老师的感受。

两个自身处境灰暗的人,互相成为对方的阳光。

直到最后,两人居然在一次毒品交易中相见。

那时老师已经是不堪重负了,女孩接过老师手里的钱,被老师的状态惊住了,是拯救还是毁灭就存乎一线之中。

女孩不忍放弃老师,这意味着她也不打算向自己未来的深渊投降。

接下来是全篇最能让人会心一笑的片段,一句问候,一颗糖棒,给老师带去了宽恕和温情,于是她把老师从虚无的痛苦中拉了出来。

两人最终生出面临新生的力量,这意味着互相救赎的达成。

深一步说,这是探讨孤独与关爱在事物矛盾发展中所展现的力量——救赎。

每个人都需要在孤独中自救,在关爱中被救,这样才能褪去黑暗,迎接光明。

 10 ) 生活的辩证法

先说说主人公Dan。

作为白人历史教师,他喜欢使用辩证法解释历史现象,课上的他热情洋溢地介绍历史上的民权运动,充满理想。

而在不为人知的课余时间里,他纵情于酒吧,沉迷毒品。

他是一个好老师吗?

旧时学生的父亲在酒吧与他打招呼时,他竟然迟钝到记不起学生的名字;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纨绔子弟吗?

觥筹交错的背后,是满腹经纶,甚至还研究共产主义。

当看到这样一个人,你会感叹人性的复杂,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竟然如此自然地兼容在一个人身上:积极与消极、向上与堕落、挣脱与沉沦、坚定与踟蹰……或许,就像Dan自己说的那样:“One thing doesn't make a man”。

Dan的生活随着Dray的闯入更加纠葛混沌。

黑人女学生Dray自小没有父亲、哥哥因贩毒入狱、母亲因繁重的工作无法照看她,她只想靠贩毒赚一点零花钱,但却被Dan愤怒地阻止了。

就这样,Dan和Dray在课堂下有了更深的交流。

但影片同样适可而止,师生之间这段情愫被表现得模棱两可。

情感这东西同样是复杂的,这复杂源于人性中的单纯——它独立于一切后天定义的阶级、种族、身份等等。

Dan和Dray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如果不是Dray无意中发现她的老师吸毒,可能就不会有这么一段故事。

我觉得,这段故事用爱情去解释是有问题的,他们之间的感情没有爱情那么简单,也没有爱情那么复杂。

两个人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孤独,他们同样无助地面对着纷繁的生活,无人理解,无处倾诉,无法逃避。

也有评论说,他们是相互救赎的两个人。

我认为,两个孤独的灵魂在一起只能相互取暖,彼此关心,根本谈不上什么救赎。

影片的结尾处,Dray给Dan带来毒品,两个人心照不宣。

坚强的人救赎自己,伟大的人拯救他人,而Dan和Dray只是两个普通人。

很疑惑于片名,查了资料才知道,Half Nelson是摔跤运动的动作术语。

我想,导演是以此来隐喻一种僵持的状态、一种暂时还看不出结果的挣扎。

这也很符合整部影片的氛围,喷薄而出的感情表现得很有节制,就像沉静的海面之下的暗涌、火山口翻滚的融融的岩浆。

电影一直是平铺直叙的:镜头的交叠、目光的躲闪、语言的游移、表情的晦涩……毒品、伦理、人性、情感、种族、民权,这些元素不断穿插,捉摸不定。

全剧没有特别震撼的所谓的高潮,好像一辆无人驾驶的火车,没有加速、没有减速,只是沿着铁轨运行,顺其自然。

影片为解释生活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式——尝试探讨生活的辩证法,这是一种挑战。

导演处处从辩证的角度阐释生活,但他很清楚,许多具体问题都是无法解释清楚的,人性、感情,就是如此。

这些注定了电影轮廓的模糊。

辩证法可以解释许多对立统一的事物,但生活永远无法像硬币那样正反分明。

生活从来不是纯色,非黑即白,而是暧昧的灰,它自有它的图案,我们惟有临摹。

什么是最好的方式?

这部电影有没有几分生活的真意呢?

见仁见智。

《半个尼尔森》短评

停在小姑娘送毒品去宾馆,两人四目相对那个时刻结束就更好了。高司令太适合这种broken的角色了,金色的长睫毛衬得眼神总是半睡半醒没有焦点。

8分钟前
  • Amino
  • 推荐

內心其實早已崩塌了,每天醒來卻又要裝作沒事繼續生活。這個容易叫人沮喪的世界,要多努力掙扎才能擺脫人生的僵持與絕望?努力與自己鬥爭,清醒地活著,卻與全世界格格不入。導演一定很清楚這感覺有多痛苦,才能寫出如此引發共鳴的劇本。有深度的電影,完美的演出,值得一看再看

10分钟前
  • SSSSSSS
  • 力荐

没啥感觉,我想我还是不喜欢……太平淡了太平淡了【啊发现自己真的不太喜欢小高……降星

15分钟前
  • J_S_Li
  • 较差

是不是这才是正常人,没有英雄,能做就做,不能做的就算了吧。是个人,也是有弱点的,自己知道,终生都很难根除。

20分钟前
  • 阿陌
  • 推荐

我有一点特别好奇的是,在“半个尼尔森”这样的片里,演员是如何把自己调整到那样充满了表情细节和语调腔调细微变化状态的。我的想象是,如果导演不在现场给他或她充分的空间,如果不让演员甩开剧本参与台词的创作和编写,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看到高司令这么松弛又情绪上头的状态的。这也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大陆电影里看不到演员这样的情绪化演进(只有姜文陈道明式的戏霸状态),这和导演与演员的方法与观念有决定性关系。这也是方法派的一种形式,也有过火和煽动的潜在动因,但它却将演员内在的真实个性情绪调动出来去填补了角色,那种迷人的“思想在理想主义的高处,身体却在悲观主义的谷底”的矛盾状态只能是来源于演员对世界的理解。高司令的巅峰状态之作。他在这片是为纯粹的艺术,后来都是为好莱坞的支票了。

24分钟前
  • 九苍
  • 推荐

人生中的各种无奈都是会被救赎的吗?我不知道。

26分钟前
  • 玩命裸奔
  • 还行

高司令的演技真的;令人惊艳,几乎是一个人撑起整部影片,那种迷茫,那种痛苦,那种挣扎表现的淋漓尽致,只是在观看这种电影的时候确实需要一定的生活积淀,否则只能表面理解,并不能真正体会。

27分钟前
  • 西格里德
  • 还行

无非救人和自救两个过程。如果能看到对方的软弱并能施以帮助的话,那这个世界就愈合得快一点。

32分钟前
  • 木叶
  • 推荐

对于分分钟都能看见高司令修长的眼睫毛和浓密的胡须感到非常满意。

37分钟前
  • Se7en丶小七
  • 还行

故事是好的~表现太蒙太奇了

38分钟前
  • M.差
  • 还行

黑白 正反 对错 阴阳 也许只有中国人能有所界定

39分钟前
  • 杨欢喜Metiche
  • 力荐

可能是我没看懂

42分钟前
  • 落纹沢
  • 较差

“One person along means nothing.”救赎题材并不新鲜,Ryan Gosling的演技也无可挑剔。但是总觉得通篇下来没有高潮可言,结尾匆匆刮了胡子便算洗心革面。配乐倒是出色的很。而且Half nelson是摔跤运动一个动作的术语单臂扼颈。通常这是一种被对手控制住的情况,但有反败为胜的可能,如同影片两主角。

43分钟前
  • Thè
  • 还行

这也是一种救赎 哇,男猪脚居然比我年轻哦

48分钟前
  • 波雅
  • 推荐

congrats that there's always someone who can save ur ass.

51分钟前
  • 𝙎𝙥𝙖𝙧𝙠𝙮 | ✟
  • 还行

这部电影里面感觉有些东西,很深刻,很常见,但一下子又说不上来是什么,也许还需要多看几遍。暂且三星。

55分钟前
  • 壹佰伍拾號🥈
  • 还行

不会到很差的地步,但也就那样,还是不对口啊,不得不想到后来的Adrien Brody和他的Detachment ,不过竟然让我喜欢上了 Ryan Gosling ,o(≧v≦)o

60分钟前
  • TrentChi
  • 还行

2013/09/15 吸毒的老师没有真心朋友,八年级的小姑娘没有仰望的兄长,误打误撞地互相成为对方最坚定的力量。洗心革面也许需要很久,但至少有一双向你伸来充满关爱的手。司令好几场戏都很精彩(走道见前女友,和小姑娘做饭,Motel不期而遇),但是从此之后再无提名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

1小时前
  • livinglow
  • 推荐

主角是《信徒》的主演,竟然没认出来,但依然那么萌那么让人心动

1小时前
  • [已注销]
  • 推荐

相当沉闷

1小时前
  • 三叶虫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