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一只不怎么勤劳的搬运小蜜轰。
既然大家都对使用的拍摄器材和拍摄细节感兴趣(其实只有我?
),我就在这留个贴。
原帖:http://www.theverge.com/2015/1/28/7925023/sundance-film-festival-2015-tangerine-iphone-5s懒得翻译我就挑重点,有兴趣可以自己戳开看。
设备:1. IPhone 5S(拍摄时一共三只手机,即3机位)2. Steadicam(稳定器 - 最便宜的amazon上搜索结果71.99美刀)3. Moondog Lab变形适配器镜头(膨胀为宽屏再后期缩)现在已有6和6s的镜头。
据报道内容,如果没有这个镜头,导演就不会拍这个电影里(或许是指不会用手机拍电影了,也可能因为预算或许就真不拍了)使用应用:Filmic Pro(文章内写8美刀,现在已经涨到9.99美刀)号称能手动调整对焦,光圈和色温的细粒度。
比起一般后期是先减色它们是反过来,是加深饱和度(因为加完之后整个色调偏橙色,所以片名就叫Tangerine了)。
最后再加一次细粒增加电影感。
宽屏设置为:2:35:1其他采访内容就不说了,要求翻译再翻译咯。
电影用轻松方式来讲少数群体里的少数群体:在洛杉矶从事性交易的跨性别者。
卖淫、性倒错——这些标签某种程度上来说意味着堕落和罪恶。
但是电影不想跟你这样说,不想说从“他”到“她”经历了多少痛苦曲折众叛亲离的过程;不想说没钱走投无路的时候决定用身体换面包意味着什么;不想说被客人玩弄警察追赶人人嫌弃的心路历程。
这些太多电影报告文学在讲了,突出罪恶突出艰辛突出痛苦和无奈,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将观众与电影中的人们相互区隔,将他\她们推向更加边缘。
没有,这部没有也不想这么说。
只想说,作为一个人,几个人,一群人,他\她们各自的梦想、期待,对爱的渴望,以及和看重的情谊,还有背后隐藏的生活的无奈和生存的落寞。
好像大家都差不多啊。
脱掉光鲜亮丽或阴暗丑陋或离经叛道或正统光明的各种外壳,那些生活的无奈、生存的落寞,真的好像有时候差不多。
可能这就是人类这个群体的共通之处,需要努力用宿命对抗某种虚无。
哪怕故事里的主角们看上去抓马好像多了那么一丁点;就好像帮一个自以为相爱的男友藏毒被关监狱出来发现男友换女朋友跟玩一样这件事有那么点悲哀;就好像掏钱让别人给自己机会演唱结果没几个人在听这件事有那么丁点难堪;好像一路被殴拖鞋都跑丢了回到淫窝发现自己被取代这件事有那么点凄凉。
也就是那么一点,之后日子该咋还咋过,条子还得躲,生意还得做,老顾客还得待。
搞不好某天攒够了钱,运气够好出个唱片、傍个大款、拍个电影摆脱了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就好像电影里饰演Alexandra的米娅·泰勒。
也搞不好生活还是这样子,抓小三、躲条子、与顾客斗智斗勇、和朋友吐槽撒狗血,相互争奇斗艳、相互看不上眼、相互甚至睡了彼此的男朋友,结果还是在洗衣房或者栽满棕榈的某条大路上相遇一笑泯了恩仇。
洛杉矶的晚霞每天都不一样,心态状况也在不断改变,但是感谢此刻,生命里有彼此,感谢此刻,哪怕是在外人看来屎一样的生活里。
导演以更加贴近、沟通的方式表达了洛杉矶边缘小人物抓马满天飞的一天,除了主角之外,牵涉进去的妓女、男友、酒吧老板、出租车司机、甜甜圈亚裔店主,那个随便挖一挖都可以有一堆可能不那么“伟光正”的生存故事兜售。
然而,影片没有苦大仇深、没有居高零下的说教或者强行拉扯你共情,这种看似轻松欢快的表达,却也足够深刻洞察有血有肉。
配乐将drama不断升级,尤其是甜甜圈店里那场戏,情绪紧绷的荒诞而又真实感,完全具备后现代主义特色。
连用iPhone的拍摄方式也是反传统的。
电影里的煽情和引人思考处有意处理得干净克制,点到为止,不深究、不升华,却让人能够与之共鸣。
这种效果反而更易获得理解和尊重。
你看嘛,看上去扯是扯了点,可是情感无奈和拉扯都是真真实实的啊,你不也在自己的生活里不同形式的遭遇着。
Tangerine跨性别者在美国繁华城市的脏乱小角落,色调的黄让人有一种坠入想象,逃离现实的感觉,每一个黑人跨性别交易者都是社会大熔炉的一份子,死党A和B在这一天的困境和矛盾中一直在帮助和谅解,这和普通人是一样的,这部片子厉害的地方在于让我们真的不像是旁观者,更像存在于他们之间的一员,本片好镜头:A去派对房找小三,从里面进去一直到抓住小三的这几十秒让人真正体会到了边缘,这个不是夸大的镜头,这个镜头很直观形象的表现了小人物的生存之道,还有出租车司机去寻找自己的爱人,这是对性的一种渴望,也是一种压抑的表现,在B第一次接客闹矛盾的时候,那个男人其实是现在大多数人的代表,他们只求一时之快,他们的内心是被捆住的,但是,正如出租车司机的朋友所说,这就是在美国,美国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我愿世界和平
少有的以变性者的视角拍摄的电影。
镜头和剪辑的运用会有给人一种纪录片的感觉。
电影是在现实和故事中切换的。
故事中街区叫Castro Street。
Tangerine介于红与黄两种颜色之间,Transegender介于男性与女性之间。
人们能接受Tangerine却接受不了Transegender。
原文发布于公众号【与牛大力饮茶】,关注公众号,回复“橘色”获取资源之前没有特别关注过西恩·贝克(Sean Baker)。
看到《待绽蔷薇》(Starlet)的时候,可以直接、明确地唤醒《佛罗里达乐园》(The Florida Project)的印象:相似的温暖滤镜,类似的社会被忽视人群。
2012年《蔷薇》的鹅黄色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是海明威曾外孙女在电影中有大胆的演出,但丝毫感觉不到色情的味道
2017年《佛罗里达乐园》童话似的彩虹调色盘+紫色主色果然源自同一人的自编自导,个人风格特别强烈。
以至于不得不把他另一部长片《橘色》(Tangerine)也翻出来。
简直碉堡!
第一部完全用iPhone 5s拍摄的长片。
肖恩·贝克表示,是由于预算有限,才使用了iPhone 5s 拍摄,一共3个机位,并使用价值9.99美元的视频软件FilmicPro,支持手动调整对焦,光圈和色温的细粒度。
而演员则是彻头彻尾的素人,几乎本色出演。
堪称穷逼剧组。
但正因为这样才多了一份诚实的真实!
2015年《橘色》浓烈的高饱和度红色系色调贝克聚焦不被社会主流认可的,所谓的“边缘人”。
《蔷薇》是洛杉矶成人电影闪亮新星,《佛罗里达乐园》对准在汽车旅馆接客的单身妈妈,去到《橘色》则是生活在好莱坞的变性黑人妓女,副线是喜欢变性人的爱沙尼亚移民出租车司机。
习惯从来不意味着正确。
被称为“边缘人”也好,“底层”也罢,都是被创造出来的“异己”。
他们没有获得物质上的成功,没有掌握话语权,而被透明、被失声、被边缘、被底层。
但正是这些人群构成社会的大多数,才是人数上的主流。
对于这个群体的聚焦,想起贾樟柯,也有类似的群戏角度和观点,比如《小武》、比如《三峡好人》、比如《江湖儿女》等等。
果然,在2020年,贾樟柯应《电影手册》邀请选出他的十年十佳电影时,恰好有这部肖恩·贝克的《橘色》。
他欣赏的点在于导演用手机进行拍摄的方法非常前卫和大胆。
贾樟柯在某个访谈中说,“对于创作者来说,我笔下的人是我在意的人,是我爱的人,是我感情所寄的人,所以对我来说,不会判断他在经济学的角度或者政治的角度是所谓边缘还是主流,我也判断不了,但我就想讲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
”回到贝克,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从小跟着妈妈去图书馆看系列片,到了高中和大学之后,开始关注独立电影倾斜。
其中cue到了斯派克·李、吉姆·贾木许!
这也难怪了,难得的是他明显走出了自己的风格。
《橘色》是很有生命力的一部。
这是深入圣莫妮卡和高地附近的变性妓女社区对其进行近八个月的观察后构思出的故事。
“我们想走近变性妓女这个群体,自我介绍并了解她们的日常生活,”他说,“大多数时候街上的女性认为我们是警察或牛郎。
”那你们是如何减轻他们的担忧的?
“我们并没有真正消除他们的顾虑。
这就是问题。
我们无法与那些真的在工作的女性走得更近;她们没有给予我们时间,我们也没有足够的钱去换得她们的时间。
”
圣诞前夜,主角Sin-Dee从狱中释放,从闺蜜口中听说男友Dinah出轨,满城疯狂寻找。
因此电影也有几乎三分一的时间是在洛城的人行道度过。
她恋爱脑,所有人都叫她别抓马。
但仗义,再怎么疯狂找男朋友,也遵守和闺蜜的约定,去观看她的演出。
最后girl helps girl。
我希望关于边缘人群和亚文化的故事被讲得越多,这种意识就传播得越广,这些人就不用变得那么边缘。
我不是政客或者决策人,我只是个电影人和讲故事的人。
我的目标就是给这些通常不人性化的隐藏人群一张人性的面孔,这样大家能受到鼓舞去建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有时将一个问题曝光出来是实现改变的第一步。
最初想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强烈的加州风格。
变性、黑人、妓女……集齐了弱势群体。
Sin-Dee泼辣跋扈又恋爱脑。
男朋友是皮条客Chester,皮条客的便利是可以和他的每个妓女上床(被称为“验货”)。
在这个圈子里内部消化的爱情注定了女方是不幸的。
Alexander内向,在酒吧唱非常古典纯情的歌曲,跟一个司机客户疯狂争40块钱以致引来警察(她就坦白说了他们的交易,警察也见怪不怪),可能是因为她真的非常缺钱,因为演出是她掏钱才能演的。
她跟亚美尼亚出租车司机Razmik是一种老客户甚至老友的默契,他们在洗车时抹布掩盖下做爱的镜头堪称经典。
Sin-Dee还有爱情, Alexander还有音乐梦。
最可怜的是被Sin-Dee捉奸的真女孩戴娜,Chester甚至没记对她的名字,她没有希望也不指望爱情。
她被从淫窝5号房间抓出,里面是各种奇形怪状的嫖客。
回去时可以看出她连打车的钱都没有。
只是出门半天,再回到5号房间时她已被取代,扫地出门,一个人在大街上冻得瑟瑟发抖,气得把仅剩的一只鞋也踢掉了。
我喜欢影片里女性之间的同情、相惜。
S和A的闺蜜情并没有因为爆出来Alexander睡了她男友一次而被破坏, Sin-Dee只是冷嘲热讽了一句,被泼尿落难时还是只有Alexander陪着她。
S在化妆间给被她抓来的戴娜擦去脏眼影、涂上自己用的唇膏,也是一种同情。
戴娜发现反抗无效,早已放弃,成为S的跟班,融入这个群体。
而在酒吧听音乐时,S也渐渐气消,突然间开始同情地重新观看这个女孩。
先拉一遍剧作辛迪出狱和朋友庆祝,得知男朋友出轨,抓奸行动线。
好姐妹儿要开个唱,宣传拉人。
艾美尼亚司机喜欢吃变装的鸡鸡,被丈母娘发现。
辛迪和好姐妹儿半路分手,和妓女戴安组队。
好姐妹儿和艾美尼亚司机交易一番,约定晚上看演出。
辛迪这条线,好就好在入狱的原因根本不解释,对于非黑人酷儿群体,这事儿大了去了,不过辛迪和她圈子的人都见怪不怪。
艾美尼亚司机这条线,好就好在招妓招到个女的,把她赶跑了,这里有特别不情欲甚至很丑的露点镜头(对比洗车房交易的超现实表现手法,很有点儿严谨)这场戏把艾美尼亚清晰化了,首先他喜欢酷儿,更重要的是他不爱酷儿,即使后边追着辛迪跑,也是为了干她。
如果没有第一场搞错性别的戏,很容易被浪漫主义观众想象成爱情。
好姐妹儿对艾美尼亚司机有点感情,这里尺度太好,又把好姐妹儿对辛迪的嫉妒点出来,又把她的那种控制感情、控制真心的悲哀劲漏出来。
不煽情,这本来是个很煽情的点。
综上,群像是黑人,酷儿、移民组成的底层,不加司机结构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加了司机“美国亚文化”的里里外外这一主题更直观清晰。
导演对辛迪和姐妹儿有感情,不光是最后一场戏,还有前面对姐妹儿隐秘感情的刻画。
保留着尊严,这是片子最有魅力的地方。
剧作最后一个翻翻儿,姐妹反目,抓马又合理,合理就合理在嫉妒,不过嫉妒和外面充满歧视恶意(被导演刻意藏到了最后)的世界比起来,又是小事儿了。
最后的到甜甜圈店的多线合并是典型的假结局,揭露坐牢原因、找到出轨对象、性向被发现——假结局就是动作的结束——真结局是人物的另一面。
美国亚文化主题,跨儿性、黑人性,对我的短片来说都是不能照搬的,咱国的跨儿在模仿美国的跨儿,这种模仿需要呈现出来。
真正敢于做自己的人不多,大多数人已经把自己装在了套子里,扮成一个普普通通的正常人,按照别人眼中的标准来生活,而自己的性格想法,想要做的出格事,都深深地隐藏起来,在逃避人群后的阴暗角落里,来一个人默默的偷偷的去释放自己的真性情。
电影为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个被人们所嗤之以鼻,脱离正常人文道德背后的那么一群人的故事,他们离经叛道,敢于做真正的自己,毫无顾忌的发泄自己的感情,也把别人对自己的歧视习以为常,就是这样一群异类,反而体现出来了我们这些正常人的悲哀,我们可以尽情的嘲笑他们,嘲笑他们不符合社会认可的种种另类行为,可是在嘲笑他们的背后却深深地透露出我们对自己不敢做的懦弱,我们害怕暴露自己不被别人认可的想法,更不敢将这种想法表达出来,为了让人们以为自己代表了主流认可的思想,而把自己内心的那份懦弱,无情的演变成恶毒的嘲讽,发泄在对那些敢于做自己的另类身上,这是一种悲哀,更是一种可怜。
导演选择了一个劈腿的小事,来折射出一系列的人物关系,不但为我们揭开了生活在社会阴暗面的变性人的生活,而且还充分的把这些男变女的群体性格描述的淋漓尽致,他们比女人们更妖娆妩媚,他们和女人一样的那么注重姐妹感情,他们更直接激烈的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他们不惧世俗的眼光,恣意在大街上横冲直撞,而且他们的处境显得那么让人感觉楚楚可怜,可是他们仍然却有着一种让人难以拿捏的独立与洒脱。
整个世界都抛弃了他们,整个世界都对他们有着深深地恶意,可是他们完全不怎么去理会这些难为他们的事,还是一如既往的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与爱情。
当然,电影在描述这一对变性人姐妹花的同时也展开了对另外一个主线的描述,那就是隐藏在正常人中间的同性恋亚美尼亚人司机,拥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但仍然难以逃离自己内心的原始欲望,最终被人发现了这个事实,而展现出来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绝望,电影镜头强有力的表现出了真正的生活,没有修饰没有美化,有的只有直面赤裸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去纠结感受,并深深地体会什么才是真正的有心无力,现实里面的东西有太多的让人无奈,为了生活和那么一丁点的心里安慰,我们连最后一点做人的尊严都没有了,电影里面为我们讲述了抗争的一点意味,但抗争又能真正的意味着什么呢?
电影给人最多的感觉就是无奈,而且所有的事情都是朝着一个非常坏的方向发展,让人感觉不到美好,找不到出路。
电影更多的选择了一个以记录的形式为电影主要的表现形式,这样让电影剧情更具有了穿透力,而且看起来的效果还真不像是在演电影,而是像真实发生的故事,演员们也是一种近乎本色的出演,从而让人更容易被他们所饰演的角色处境深入的理解。
作为一部全程用苹果5S手机拍摄的电影,我只能对导演说请收下我的膝盖,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不正是电影故事想要表达的意思吗?
不管你的心里有什么样的想法,就要敢于去实现,不要害怕别人看你的眼光,自己喜欢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就是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来一直搪塞着自己,阻止自己表露自己的真意,到头来终究变成了一场空梦而一事无成,电影就是给我们展现出来了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追求梦想的脚步,即便是用一部苹果5S手机,照样拍出一部让你膜拜的电影。
这是一部有意义的电影,算不上好看,但非常有深意,我们也许受不了电影里面没完没了的街拍,更受不了演员们叽叽喳喳的吵个不停,仿佛这就是一个没有剧本没有故事胡乱拼凑与街拍的电影,可是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非常现实的震撼,它为我们展现出来了变性人的生活,并通过他们的生活来映射我们的生活,她们拥有我们隐藏起来的性格,他们向世界展现真实的自己,而我们呢?
橘色(Tangerine) 是第一部全部使用 iPhone 拍摄并在圣丹斯电影节上展出的电影。
该片流畅的摄影、大胆的配乐、夸张的色彩和炫目的光影历来为人称道。
导演在对洛杉矶街区进行长达八个月的考察后构思出了这个故事,但在了解多元性别群体的过程中碰了壁。
他在一个街区以外的LGBT中心遇到了该片的两位主角Taylor和Rodriguez.与Ta们的相遇打破了当时的僵局状况。
身为跨性别者,这两位主演基于自己的体验和对社群的了解,为剧本创作提供了不少建议。
故事发生在圣诞前夜,主角是跨性别女性。
导演使用三部 iPhone 5s 拍摄该片,开场就以主角Sin-Dee的一段街头暴走风格化地展现了洛杉矶的街景,相当提神醒脑。
在Sin-Dee丢掉烟头的瞬间,古典乐转电子乐,角色快速行动,身手矫健地跃过地铁检票口……情绪化的肢体语言被流畅的动作摄影捕捉,激烈的情节和极具生命力的镜头语言配合,《橘色》带来了强有力的视听和情感冲击。
“看你穿的这身破烂,你肯定买不起。
”“那你呢?
你难道穿的是晚礼服吗?
”同为处于岌岌可危状态中的边缘人,片中的角色们花掉身上最后的两块钱乘公交车、在洗手间内互相补妆、为朋友聒噪地捧场……TA们挣扎着追逐自己的尊严和欲望,生活在每一个低落或激越的时刻。
姐妹扯头花扯出了都市边缘人群的笑容与泪水,街头暴走走出了城市生活的暗面。
这是一部笑中带泪的喜剧,基于跨性别者和性工作者的现实困境,展现了相互争吵、相互扶持的姐妹情谊和坚韧的生活经验,并以独具张力的美学风格爆发出了极高的情感强度。
看的时候很惊喜,想到自己也曾写过一篇类似的剧本:圣诞节,互相背叛的夫妻,互相背叛的朋友。
大一最自负而又自卑的的时候想不到是最高产的日子,而后的每一天都在一点点衰竭。
类似的巧合有太多,让我不禁怀疑自己是否是天才,亦或只是一直在天赋的边缘徘徊罢了。
当然,现在没时间感慨这么多。
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导演是如何借由这部片子达到对变性性工作者的关注的,如果只是常规的设想,那应该是这些群体如何遭到社会秩序的攻击,然而导演好像并没有采用这种老套的故事表达,它似乎只是一部关于社会底层群体的黑色幽默,像大部分黑色幽默一样。
不就是妓女那档子事呗?和同性性工作者有什么关系? 对传统角色的异化选择本身就是关注。
作为主角的两位0的言行举止实在太像我身边见到的gay了,说话做事都透露着天真却又一本正经的drama,如果是话痨的话,他们一出现就自带骚骚的搞笑气质。
这样的人大多是妇女之友,女生爱得不得了。
gay群体的纯真是不可多得的(当然有好gay还有坏gay这个看人,我说的是一种普遍的气质), 他们像是游离于男女性之间的第三性,同时集结了传统男人的蛮横直接和传统女性的柔软。
这种呈现在影片里有很多桥段,这就已经鲜明地表达了对这类群体的注视。
毕竟,生活总是相似的,强制性地为这类群体编造另类的故事才是真正的歧视。
再来说说圣诞节这个设定吧,圣诞通常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圣诞节前夜预示着触手可及的温暖。
与其像那个罗马尼亚人说的“圣诞节是给美国人过的”这种强行上价值、增添悲伤的台词外,不如说圣诞的过程对照着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
不是因为他们这回没过成圣诞就下定义为“作为美国的边缘群体,他们无福享受这等欢庆”,(当然亚历山德拉在萧瑟落寞中给自己点圣诞歌唱的确暗示着大部分底层性工作者圣诞的处境,即使偶然有了欢乐,底色还是悲哀)。
事件永远是偶然的,我们不能因为影视的呈现,选择放弃其他亿万种叙事的可能。
剧中每个人都很惨,他们的惨在于没有任何一个人当天的欲望被满足,没有谁可以真正被苛责,他们经历了犹如圣诞的喧闹,犹如罗马尼亚人家庭圣诞聚餐的喧哗(导演通过这个场景,具体地表现了圣诞这个主题),节日、忙碌会使我们忘记当下的处境,等到闹剧结束、夜深了,我们才不得不回到往常,接受那个白人妓女因误了单被关在门外的事实,接受辛蒂被泼了尿,没钱再买一顶假发,两人只能蜷缩在洗衣房共享假发的事实(接受身份被歧视凌辱的事实),接受罗马尼亚人被制裁,正如剧中的每个角色一样。
现在的剧作好像很鄙视这种drama情节,似乎这种又土又颠的内容只是大众玩梗,但我真的很爱这些drama(我真的很喜欢小时代),合理怀疑很多人为了让自己显得严肃把这种drama藏在心里的秘密角落。
其实,人们看似随心所欲但又不能随心所欲不就是黑色幽默悲剧感的来源吗?
久违地看到这样的drama剧作,很欣喜。
很棒的黑色幽默,近期最爱。
说真前面这火辣音乐配合这样的快剪,我以为我在看抖音呐,可能手机拍视频很难去除那股子抖音味儿。加州还有给钱吃屌这么前卫的风俗业,有专门给变性女妓招生意的大道,开眼界。小婊婊们,无论实际性别是男的还是女的,撕起来都很抓马,背地都很缺乏道德约束,床是真的随随便便就上了,但是繁华落尽后,他们的孤身一人显得犹为孤独,不过又有谁不是孤独的呢
一开始还在嘲笑导演的剪辑生硬,背景音乐杂乱无章,情绪失控,但看到后面渐入佳境,在这种粗糙的表现风格之下竟然蕴含了如此细腻的情感,不仅仅是圣诞前夕transexual人群的闹剧,还有妓女,少数民族族裔的一夜。最后洗衣房交换假发后的戛然而止,简直是神来之笔。
三星半,drama queen的嬉笑怒骂背后尽是寂寞心酸。
下里巴人
没弄清性别,色彩印象最深
以一个电影的角度来说,不好看,真的不好看
真·女人当如是!
iPhone拍摄厉害。化妆厉害。贵圈乱得厉害。
这个APP要火,电影本身没什么看头。
甜甜圈店里的那位亚裔服务员真是有喜感,那场大龙凤我全在看她,演得很好,这种内敛一点的表现方式放在这样的戏剧里很有效,米奇奥黑根也是,她就是演一个状态。对比两位主演,她们则没有情绪过度,非常的drama、冲动、混乱,以及一些直截了当的情绪。在一天的生活内,为角色设定简单的目标,加上不常见的人物关系,即可写出还算不错的剧本,这部作品完全可以打脸那些拼凑感强,套路桥段塞满的国产影视的剧本。紧凑的事态,发展出了紧张严峻生活下的多愁善感,以此情绪为基础,用must to do的心态和行为组织展开行动,虽然这部用iPhone拍的电影里,这些人都不用电话,非要走走停停。
Trans性工作者为生计,为爱情撕扯打闹,为了梦想歌唱的故事,虽然变性人外貌是女人,但是力气真的和男人差不多大,很担心撕扯中女人的安危。好在几个人有情感的共情。橘色的天空下,边缘群体的一群人。很热烈和躁动。评分:8.0/10。
sydney film festival。小姑娘觉得只用5s拍出来很神奇所以我就去帮她看了。大概我这么浅薄的人就喜欢有漂亮妹子漂亮景色暖心的文艺片,所以对这部电影即无法理解也懒得去接受。剪辑稍有粗糙,剧情也不够丰满。总之就是不喜欢呗。
drama
视角对准少数群体,变性人/黑人/性工作者/移民,各种底层矛盾冲突,但是看到结尾落在姐妹吵架又觉得有点太俗了,手机摄影倒是挺切合主题,显得生活化。
好看 相当drama//他们鲜活热烈生猛破落甚至肮脏//但洛杉矶就像一个包装精美的谎言 每个人都在圆某个丑陋的谎//模糊的性别和流动的性取向 都在拿这些取笑又似乎根本没有人在意//没有什么情谊能比上女孩子之间的感情 赌一根屌 没有
四星。8.4/10。极小成本极大价值的好片
时代的影像
说不要抓马结果越来越抓马,还好最后收住了。黑人变性妓女,边缘元素集得不能更全。支持手机拍电影,技术门槛的下降势必推动行业往才华上竞争,以后仅仅靠资源通吃就没那么容易了。
剧本和摄影的才华都挺有线的,双线叙事也很鸡肋,两条线的交集索然无味。为边缘人发声的台词也过于直给了吧,不过transgender演员的状态倒是非常真实。
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