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哥们儿能这么窝囊真是人才啊。
被他女人管的死死的,在医院里那么牛,回家说话都不敢大声。
最后居然要靠眼泪来抗争,居然用这种方法逼得自己老婆妥协,佩服啊。
整部电影由三条线索交织而成,略显凌乱,尤其是收尾显得仓促了一些。
但总的来说还算是部值得一看的片子,反应了春运,医疗行业内幕等一些社会性的现象。
小成本电影的又一个成果。
看完电影写影评是一件很矫情的事儿,好象写读后感或者小学春游玩了还得写作文似的但是人总是善忘得,有些许的感动还是象记录下来的片尾许巍的歌没说的了,没有什么,能够阻挡.....阻挡什么,每年春运那么多人,晕倒了还要回家,荒谬么,子非鱼,这么难这么苦,不能阻挡一年到头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创作者的意图,所以不要事先看影评的好,写实的镜头风格,多头的主线,让人也许以为又是一部石头或者刘跃进,扑面而来的真实,使人不觉得像在看电影,而是你每天在其中的社会,没有什么配乐,让人不知道创作者的立场,这些真实,中立的真实,导演没有给出任何态度,我是该看作调侃一笑了之还是同情剧中人,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配乐其实是一种创作者表达态度的方式,习惯了速食不用大脑的我,很不习惯,一开始觉得,怎么能没有态度呢,但是看到后来,才欣赏这个做法,最关键的地方,还是有配乐给你态度立场和煽情的,前面的沉默给后面的渲染铺垫积蓄了力度和感染力。
电影开始的时候,导演想塞进去的东西太多,连八荣八尺都不忘放一个背景,每个镜头都用意设计,略显匠气,还好一会就开始平平静静地讲故事,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里面没有太多的巧合、太离奇的冲突设计,什么都不会超乎你对生活的经验,用生活本身感动你,每个人都不容易,为别人感动,也为自己感动,大家都是小人物,没有大富大贵高官重权,没有那么多脱离我们平常的生活场景和故事,每个人都在活着,为一点点小小的理想和不那么惊天动地的平凡爱情、亲情努力着,好好活着。
都是好人,都有不顺。
每个人都那么相似,就像是自己女友、自己的邻居,女孩都那么相似,从小梅身上仿佛看到自己的女朋友,被人欺负了找自己哭,不肯下车走路,但是只要好好哄,还是很听话很娴淑。
包工头和医生两个人似乎代表了全体男人,他们的老婆也是全体女人的代表,医生让我看到了我以后也许的生活,工作、金钱、亲情,一个男人有很多的责任要承担,没有借口推托,老婆不是坏,在前面真觉得这个女人很讨厌,但是孩子和老人都重要,女人更多可能是考虑自己小家庭,最后看到丈夫哭了,她也是一路狂奔的。
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儿,没什么离奇的情节,没什么惊天动地的情感,这部电影就像是你每天的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琐碎,也许不值一提,但是我感动了被生活本身。
这年头啊,最好不要去医院。
那医生钱没少收,反倒把活人给治死了。
老子家的风格是简约的风格,简约不是简单。
男人就得办大事,女人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别去理它。
对于小区外来人员我们只认有效的出入证,不认人。
现在要当好医生,可不是治病救人那么简单。
病人吃一瓶药就能好,我还得再给他两瓶吗?
这分要是不够啊,连钱都交不出去。
这根本不是我们以前用的“金狮牌”,而是“金师牌”。
国栋国栋,冷静冷静,过了门再收拾她。
病都好了还赖在医院不走,不就怕回家万一发病没人照顾你吗?
“你怎么打算的?
”“昨天还有一点打算,现在一点也没了。
”学校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着的。
只要能摆脱老妈的魔掌,去哪都成。
我败他个妈妈,最后一步都坚持不了啦?
三胖,晚上不要去摸王寡妇的门。
2006年春节前后40天,中国春运人数破历史记录,达4亿人。
今年,很多人都无法回家过年了。
即使可以,回家之路也变得更加艰难。
但即便如此,也依然挡不住成千上万人,千里迢迢地往家里赶。
看新闻说,今年春运期间发送旅客将达到17亿人次。
平均每天,都有4000万人,在回家的路上。
越是不容易,越是让人想到这个问题: 为什么每逢过年,我们都那么想回家?
或许,过年对我们的意义,从来都不只是“过年”而已。
而回家,也从来不只是简单地“回家”。
2008年,有一部叫做《一年到头》的电影,让我真正明白了,“回家过年”这四个字,对中国人的特殊意义。
虽然这部小成本电影,画质感人,但过了10多年再看,仍然是“春节题材”里,最牛逼的那一批。
电影开始,就是拥挤的火车站,密密麻麻的人群,你争我抢,生怕买不着票。
10多年前,网上买票,还不是那么方便。
高铁网络也没那么四通八达。
要抢到一张回家的车票,真的是没那么容易。
《一年到头》讲述了三个主角“回家过年”的故事。
其中之一,就是叫张国栋,是安徽合肥来北京打拼的包工头。
他带着几个老乡来北京干装修。
因为踏实、靠谱,他混得不错,成立了自己的装修公司。
今年回家,对他来说,有特殊的意义。
因为他处的对象小梅,答应跟他一块儿回家了。
他要趁着过年,在老家订婚,也让父母见见未来的儿媳妇。
但拦住他回家的,还有几件烦心事。
第一个,当然是票难买。
第二,就是工钱要不回来。
他和手下几个农民工,认认真真搞好装修了。
谁知业主赖账,不给工钱尾款。
没钱,怎么回家过年?
包工头张国栋只能带着弟兄们讨薪。
第一次去,他们被小区保安打了出来。
第二次,受到新闻的启发,他们开始了“花式讨薪”。
开着小货车,打着标语跟着业主。
最后,在警察和记者的帮助下,才讨回了部分装修款。
《一年到头》虽然拍的是回家过年,但通过“过年”这件小事,把中国社会的种种现实,浓缩于其中,并且一环扣一环,让我们看到了不同阶层的真实生活图景。
比如说,电影里的张国栋,代表的就是成千上万普普通通的农民工。
他们虽然在城市打工,但在他们心中,可以真正称作“家”的地方,依然是在农村。
因为他们的父母在那儿,孩子在那儿,他们所有熟悉的关系网络,都在那儿。
他们并非不想融入城市,只是现实的种种阻碍,不论是户口、房价、子女入学等等困难,都把他们挡在了城市之外。
他们虽然亲手参与了城市的建设,但在繁华的高楼大厦面前,他们始终像个局外人。
所以,过年回家,对他们来说,就不只是“节假日”那么简单。
一年到头,只有在这几天,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
只有这几天,他们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地方的“主人”。
今年,因为疫情,好多农民工不能回家过年了。
他们所在的城市,也鼓励他们就地过年。
并且推出了很多政策,让他们在城市也能感受到过年的温暖。
但说真的,除了需要他们为“大局”考虑,牺牲回家过年的权利时。
在平时,我们是不是也该多想想,如何让城市也能变成他们的家。
而不是总把他们当“外人”,用种种限制条件,把他们挡在门外?
在电影里,让包工头张国栋回不了家的第三件烦心事,是他的另一个业主——白老师。
因为看到房子装修出了纰漏,白老师一下承受不住,心脏病发,住院了。
这下,包工头张国栋不但要在过年前装修好房子,还得在医院照顾他,搞不好,连家都回不了了。
这个白老师,是电影的第二个主角。
他是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副校长。
但表面风光的他,却是一个独居老人。
儿子一家移民去了美国,还生了一个小孙子。
老伴儿放心不下,跑去美国帮忙照顾。
平时,就白老师一个人在家。
这回过年,儿子一家要回国,所以他才想把房子装修一番,一家人热热闹闹过个好年。
谁知道,包工头张国栋请的一个临时水管工不靠谱,偷工减料,导致房子漏水,出了大问题。
这才让白老师一下晕了过去。
对白老师来说,过年,就是难得的一家团聚的日子。
所以看到房子没装修好,他才那么着急。
这就是电影触及到的第二个社会人群。
过年,不仅仅是对农民工这样的“底层人群”很重要,对所有人来说,都有不可取代的意义。
像白校长这样,可以算是社会的“上流阶层”了,但作为一个老人来说,什么也比不上一家人团团圆圆。
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发展到很多人可以移民外国的地步。
但是在最基本的情感层面,还是非常传统。
家人之间的感情,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最大的牵绊。
所以,对白老师这样的人来说,过年也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只是简单过个节,更是平时飘零四处的家人,难得的团聚机会。
在电影里,为了让白老师尽快康复出院,包工头张国栋去给他的主治医生送红包。
而这个主治医生就是电影的第三个主角——李家梁。
李家梁是那种农村家族的骄傲。
从小地方湖南湘潭考到了北京,还留在大医院当科室主任。
靠着自己的拼搏,在北京买了房,还娶了城里的媳妇,生了小孩。
用过去流行的话说,就是那种“凤凰男”。
村里亲戚家的孩子来北京打拼,都会托他帮忙照顾。
但让李家梁烦心的事,也是过年回不了家。
今年过年,是他父亲的八十大寿,老人唯一的愿望,就是能见见小孙子。
但儿子今年中考,妻子对他的学习抓的很紧,不让李家梁带儿子回老家过年。
这让夹在中间的李家梁很是为难。
父亲的八十大寿,一辈子只有一次。
再说爸爸含辛茹苦,把他供上了大学,如果这点心愿,都不能满足他,还算什么儿子?
但儿子的中考也只有一次。
平时就强势的老婆,肯定不会同意他带儿子回去。
再说,票也不好买,买不着票,想再多也是白搭。
这可怎么办?
李家梁正不知道如何是好,包工头张国栋来给他送红包了。
虽然平时,李家梁也会拿医药公司的回扣。
病人只要吃一瓶药,他会给开两瓶;只需要住两天院,他会让病人住7天。
这在医院里,不算什么大事,大家都如此,你不这样,年终奖就拿得少。
但对于病人送的红包,他还是不收的。
所以,李家梁拒绝了张国栋,但听说张国栋要去火车站,就拜托他帮自己买三张火车票了。
这也是咱中国人才懂的冷幽默,在春运时期,要贿赂医生,火车票比钱还好使。
就这样,他解决了车票的问题,剩下的就是说服妻子了。
在这三个主角里边,李家梁应该算是社会的“中产阶级”了。
出身农村的他,靠着知识改变命运,在城市安了家。
但只要父母还在,他就永远会回到农村过年。
因为那对他来说,才是真正的根,是他出发的地方。
《一年到头》这部电影,通过“回家过年”这件事,把不同的社会阶层窜连在一个故事里。
不论是“有钱没钱”,所有人想的都是“回家过年”。
因为对中国人来说,过年,不仅仅是过年;回家,也不只是回家。
对于我们这个历史悠久,但发展迅猛的国家来说,过年意味着休养生息,也意味着,重新回到自己出发的地方,检视我们现在的生活。
对于飞速发展,传统社会结构分崩离析的这个时代,过年也是我们难得的机会,重新建立血缘关系之间的情感联接。
让我们有机会可以和家人见面,重新确认彼此的感情。
在一年三百多天中,我们可能都独自在外,面对这个越来越原子化的陌生人社会。
只有过年这几天,我们才重新回到了传统中国的家族结构。
每个人聚在一起,不因为任何利益,只因为血缘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所有人都啥也不求地对彼此嘘寒问暖。
这就是回家过年对我们的意义。
所以,你能知道,为什么不能回家过年,会让那么多人感到着急、悲伤、难过、愤怒……在电影的最后,张国栋帮李医生买到了回家的火车票。
而李医生的妻子也最终被丈夫感动,同意带儿子回老家过年。
白老师也康复出院,和家人在新房子里团聚。
而包工头张国栋,开着小面包车,带着未婚妻和老乡们在大年三十回到了老家。
但愿现实中的我们,也和电影里的人一样,所有问题都能圆满解决。
最后,希望大家今年都能顺利地回家过年。
即使不能回去,也希望你能在异乡,感受到家的温暖。
1月20号下午5点,200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最后一科结束。
6点,办理退房。
6点半,还回借来的自行车。
随即到北大南门外的火车票订票点,因为七点开始放票。
那里已经排起了很长的队伍,约有三四十来个人。
天气寒冷,你可以听到连绵不断的跺脚声,还有连绵的抱怨声:“怎么到时间了还不开门?
”八点多我排到了窗前,之前的一位仍然没有离开,里面的小妹已经熟练地喊起“后面的到哪里?
”那个人犹豫了一番最后决定要站票了,为此他又再次确认了一下有没有其他到杭州的车次,硬卧或硬座。
里面的小妹已经有点不耐烦了。
如果在西站,售票员早就提高嗓门了。
他后面的我一直紧张着,就像在第一场政治考试开始时那样,心纠结在一起。
因为我还是担心买不到回家的票,毕竟离七点开始放票已经过去很久了。
如同那时患了强迫症一般叮嘱自己先写名字,同样,当时我在反复背着车次、终点、时间。
2517,这个已经很熟悉的数字排列,报上去,然后等待回应。
后面的人都伸长着脖子,呼出白气,手机铃声此刻仿佛都消失在黑夜和昏黄的灯光之中。
那几秒,顿时变得很长。
她的几种回答我早已在脑中想好,不管结果怎样她都会是同一种表情。
买不到票的人很多,她已经无暇对任何一个不走运的人表示遗憾了。
还好,我买到了回家的票。
逆着队列走出,很多人的目光聚集在火车票上,同样我也是,看着票面,而不顾另一只手里攥着的找回的零钱。
那晚的晚饭是相当的晚,不过也吃的相当的爽。
买到票是这一年最好的结尾,不管成绩怎样,这一年到头了,终于自由了。
可以不再去记忆那些理论、思考那些问题了,不用再躲在我那个半地下室里看着铁窗子想象自己眼下如同一只囚鸟,不用再留恋吃饭时那短暂的休息时间,中午床上那一天之中寥寥无几的射进来的阳光。
有一两次晚上实在学不进去时,循环播放着许巍的《蓝莲花》,歌声响起,向往也响起。
情景当然是从买票、检票到回家开始。
1月24号晚八点,混迹于北京站二楼第三候车室的人群中,很多人翘首以盼,电子屏幕有发车时间——九点,但是没有开始检票的时间。
焦虑的烟圈升腾,人们的心中的硝烟也在弥漫。
没有人愿意拥挤,可是从检票口那里像一支箭一样飞奔下天桥到月台再上车,这的确是一段奔向自由的旅程。
你周围奔跑的人就是这一年里你碰到的形形色色的有印象没印象的人,那个天桥就是要离开的城市,那些检票的就是冷漠无情地递给你最后结算的工资的家伙。
等我上了车一摸书包侧面的口袋,陪伴我考研的那个大肚水壶早就挤没了。
它也自由飞翔了。
也许是回家前的艰苦卓绝,还有这一年大事小事的了结,更加衬托了火车奔驰在自由轨道上的那种感觉。
前方是安详宁静的海滨小城,有海鸥和灯塔......在看完《一年到头》这部电影后,颇有感触,尤其是结尾处火车站里熟悉的景象,音乐自然响起(很赞配乐),不自觉的一种对前方期盼和向往的感情倾泻出来。
我就不说它的内容了,这是一部好电影,很适合在下了车回到家之后观看,那就是我们旅人的生活。
個人評分:★★★★與《万箭穿心》同為一个导演之作。
這並非一部情節有多起伏跌宕的電影,甚至海報還有爛片的既視感,但偏偏它的瑣碎和真實很符合我認為一部國產片優秀所應具有的要素。
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想去旅遊就是為了多感受這種南方感受不來的氣氛,而並非旅遊本身。
畢竟我一直覺得中国是很奇妙的地方,哪怕她有很多值得詬病的地方。
如果说电影很大程度上意义就是给人以愉悦,那么大多数中国电影还是符合这种定义的,甚至在中国影坛这种愉悦很多通过意淫生活来得到,当然往往更奇葩的是这种电影还往往会得到很高的票房,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你情我愿的事,影迷们喜欢买票掏钱这在市场经济下也是很正常的事。
但任何一项事物上都会出现奇葩,中国电影也总有奇葩的事情,所谓奇葩就是不顺应主流,在电影上另辟蹊径,王竞也算是其中一员,我看王竞电影不多。
几部代表作都看了《万箭穿心》,《我是植物人》,《大明劫》,《方便面时代》总的来说王竞电影很大魅力就是他的写实,王竞电影表现出的是大概世纪之交各个小老百姓最真实地生活情况,当然比起艺术性很强电影当然差了不少,但也没有故意跳动观众荷尔蒙的电影因素存在,平淡真实,王竞更像一位老者那样给你慢慢讲述年轻的故事,不浮夸,不张扬。
《一年到头》就是这么一部电影。
电影讲述的是很平常的故事,围绕着国人心中的过年情节展开,电影运用的镜头极其朴实,这就导致整部电影写实程度很浓重,看着感觉就是身边自己发生的故事。
里面要说的镜头很多,当然也有不少讽刺的镜头,比如那个校长在他事业上老鼓励的孩子们努力学习,甚至在说成绩好能怎么怎么样。
但在现实生活中,校长就没有那种威风的感觉,在现实中校长却患有心脏病,对于现在中一些小刺激却受不了。
在装修中,校长表现出生活的无奈,对于那些没文化的汉子,校长表现出了现实中不尽如意的一面,但在医院住院的时候,校长看到孩子的试卷,立马恢复他校长一面,对于孩子点评有道,但却不考虑其意义是什么。
还有最后一幕,那个医生的妻子为了不影响到孩子的考试,妻子坚决不让丈夫和儿子去爷爷家里,并且妻子一项振振有词,当然丈夫也是迫于无奈,对于内心的矛盾无法释怀,最后躲在房间里独自哭了起来,妻子看到他这个样子很是惊讶,终于明白了丈夫的心情,赶过去把票赎了回来。
故事就到这里结束了,还好是个欢乐的结局。
当然还有很多可以说的镜头,现实生活中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被现实中规则所限制,就像那个妻子那样,望子成龙,被现实所磨损了最初的意志,那样校长那样,一切的事情都按照程序办事。
仿佛就是一个机器那样,当然这也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之一。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走的太远却忘了最终出发的目的。
从开始,这一路观看的心情都拽得紧紧的,祈祷着剧情可千万别出什么意外,圆圆满满的过个好年。
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再大的事,再多的不容易,都要完完整整的过个好年!
虽然整部电影都蒙着一层灰色,有写实的医患矛盾、有教育升学难、有农民工讨薪。
但幸好,在包工头、李医生、白老师的背后都保留着这个社会的温情。
最后,随着李医生的痛哭,随着蓝莲花的一曲“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所有紧张的情绪才算真正放了下来,长舒一口气。
MLGB的,中国几时也拍出了这样的电影了,牛。
像贾樟柯说的“不为不朽,只为此中可以落泪”那样。
我TMD看哭了。
我一俗人,也不会评论,总之很好看。
我给了个“力荐”。
很温暖,很潮湿
我都记不得2018怎么过的,就剩一天了,明天就是2019了。
《一年到头》
过年是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这一天再远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就是团团圆圆,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回家的故事。
包工头张国栋和他的兄弟们想要回家,上一个工程的尾款还没有到账,他们也没有买到票。
另一边是避免不了的医患关系,医生李家梁来自湖南农村,如今已在北京成家立业。
张国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结识了白老师,白老师家里正在装修,他的孩子们要从国外赶回来过年,他的新房子务必要在年前装修好。
之前给白老师做活的人也要回家过年了,张国栋顺理成章地接过白老师家装修房子的工作,一方面是为了缓解资金的紧张,另一方面是为了给白老师道歉。
李家梁的妻子王莹是北京本地人,再加上孩子马上就要考高中了,妻子本身就不喜李家梁老家的农村人,这一年她也不想同李家梁一起回家过年。
李家梁是家中的长子,再加上要为父亲80大寿祝寿,眼看年关已经到眼皮子底下了,他也是一筹莫展。
张国栋的一伙兄弟们还算是老实人,他们接了白老师的活就想要认认真真在过年之前做完,同时也想寻求时机去追回上一个工程的尾款,这样才有钱可以顺利回家过年。
事情不像想象中一般进展得很顺利,张国栋和小梅私用白老师新房的事情败露了,白老师气得犯病住院了,一切都搞砸了。
白老师的主治医师是李家梁,他又是李家梁儿子要考的中学的副校长,不只是王莹注意到白老师住院,众多家长也纷纷赶来探望白老师。
而临床住院的老人却没有一个人来看过他,虽然他早已痊愈却迟迟不肯出院,怕的是出院以后没有人可以照顾他,这也是一个可怜的老人。
最后李家梁一家当然还是追回已经卖出的车票,他们经过从南到北的迁徙之后便可以和家人一起过年了。
而张国栋几个人,没钱也要回家过年啊,他们几个人开着他的旧车回了家,即使车很破,甚至在村口就罢工了,几个人选择热热闹闹地扛着包走回家过年。
在春运巨大的迁徙运动中有学生。
外出务工的打工族,即使在外地成家立业的人也避免不了这一场声势浩大的迁徙活动,每一年的票就只有这么多,抢票也是一大难事。
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选择铁路出行依旧是数量最庞大的一项,挤过了人山人海的车站,哪怕还有几十个小时的硬座,甚至是站票,路上的人到家的那一秒所有的疲惫似乎都会很快就被团聚的喜乐代替了。
坐过一次硬座,对面的夫妻要去沿海务工,为了省钱他们在我下车后的两天里都会在那个车厢里。
也挤过一次春运,光是安检就已经疲惫了,再加上进京人流量极大,之后的感想就是倾家荡产也不会再折腾自己了。
但是更多的人似乎没有什么选择,拥挤的春运是不可避免,但愿一切都是值得。
2018年春运40天,全国旅客发送量约29.7亿人次。
2019也快要过年了,希望在外的人都可以顺利买到票,安全到家与家人团聚。
(假装在跨年夜发出) (获取资源关注公众号 打胡乱说怪 ID:dafuluansuo )
好名!
有钱没钱 回家过年
扎实的讲故事功底,虽然有的细节禁不住推敲,但是被导演唬住了
蓝莲花一下子把气氛烘到这儿了
春运、医闹、装修、民工、升学、凤凰男、空巢...王竞导演的处女作对准当下中国人的隐痛和尴尬,最好的事情是回家,最坏的事情也是回家,所有矛盾因为回家而起,又因为回家消解。大概我们是一个“拜回家教”的民族吧。
好片,回归本质之作。
我可能不是zg人 因为我对新年这个节日没有一点感情……
08年那会大家普遍还觉得国产片会越来越好,电影里还能展现底层人的困境,小品里还能有讽刺和荤段子,现在却只剩下稳中向好,不能发出痛苦的声音,就连过年过节也不能有声音(禁鞭炮)。两届运动会之间,是一道下坠的弧线。
何妨。
很受不了陈刚的滋啦滋啦地假北京口儿!
很久没有一部电影如此踏实地触动我了,向前推是一次别离,桃姐,十月围城,小武,童年往事,东京物语。
搞笑.为什么在那个时候那女的要讲个意 大梨 和 澳 大梨亚 的谜语~~~太给力了,就是这种杂事困扰着人,说小不小,说大不大,有人的肯定很懂,但说不出,
运镜很有特点,比那拨山寨导演和神叨叨的年轻导演强N个段位。又是这种人人都经历的事,真挺不错
每一个镜头都是故事。十分惊艳的国产独立电影。主要角色都是正面形象。作为一年到头的电影,终于有个美满的结局。六颗星
民工讨薪、医闹、过年车票、孩子升学考试、托关系帮忙(国栋的大舅子骗子杀熟,为了稳住白老师费劲给李主任买票,这里真见中国人的人情关系之复杂和国人之精明),此片种种问题至今仍然是中国最普遍的社会问题。最后买票回家过年那段我真的看哭了,过年出远门回家抢过票的人更会懂的。7.7
看到漏水,过夜,住院之类的各种情节才意识到原来早些年就看过这电影。中国人永恒的主题就是过年回家,从我自己的想法来看,这种候鸟迁徙的状态应该维持不了太多年头了。肯定还是有,只是没有那么归心似箭了。李主任作为一个家里的顶梁柱过的那么窝囊是凭什么呢?他自己有瘾吗?没想明白。还有为了中考的事,不去看爷爷这件事,作为旁观者看到更加过分的情节,想想真是现实可能往往比电影更加夸张。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4亿中国人对回家过年的向往
笑着笑着就哭了
过年
老早前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