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啡
Морфий,Morfiy,Morphine
导演: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
主演:Leonid Bichevin,茵格保加·达坤耐特,安德烈·帕宁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08
简介:《吗啡》以布尔加科夫的同名日记体小说为蓝本,同时将布氏早期行医题材的多篇短篇小说糅合于其中以丰富细节内容,色彩与配乐相得益彰地展现出了布尔加科夫式的尖锐与冷冽风格。 影片发生年代位于20世纪早期,年轻的俄国医生米哈伊尔·波利亚科夫来到偏远乡村的一家小诊所,刚从医学院毕业的他小有经验,他工作努力并赢得同事的认同。一..详细 >
怎么能这么涩…怎么能这么涩
稀缺的吗啡代表权力阶级,一旦上瘾,码啡救不了你。
俄罗斯电影
纯正俄式影像和隐喻艺术
俄罗斯不愧是写实主义的祖宗,也太写实了。
吗啡带来的空虚。结尾很不错,想了想,男主角最终也只能选择自杀。
布尔加科夫是个牛逼哄哄的人
三星半。影片呈现出一种阴沉、冷酷色调,不太喜欢,因对1917年的俄罗斯时代背景不甚了解,不知这种色调是否是如同当时的俄罗斯大环境一样。环境能改变人,年轻医生从兢兢业业到乐于沉沦,吗啡绝对是一种催化剂,吗啡即能治病救人也能自我沉迷,当吗啡一点点地以替代的方式被窃取,有病人因此死去,医生也陷于沉沦。吗啡如同权力,从拥有到两医生争夺再至失去,其双刃剑的属性显露无遗,拥有它稍有不慎便会陷入漩涡,当年轻医生认清现实的时候,他选择了毁灭自己,这是否隐喻某个时代的终结?
生猛又荒诞 什么才能拯救俄国呢 吗啡和烈酒
好棒啊,俄罗斯的艺术为什么这么棒啊。寒夜漫漫,欲望肆虐,生死交替,但最终,唯孤独永存。结尾看哭我了。
二月革命大背景
一般般,看完不想看第二遍,类似日尔瓦医生,但是没有它的深刻。不过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给人一种读小说的感觉。电影的背景是10月革命后,革命是一计麻醉剂,不能去除病的根本,反而是副作用增多,让这个社会愈来愈糟糕,布尔什维克通过反抗暴政从而衍生更加暴政的暴政
除了分章节没有什么必要,其他都是完美的斯拉夫式cult。香艳,冰冷又残酷的二月革命时期,口交、伏特加、破碎注射器与肢解动物一样的残酷手术,还没构建已经残破的现代废墟。如果沙俄是白喉,革命是截肢,那吗啡是什么?
强大的文学原著、无比强悍的编导,成就了《吗啡》。
感觉巴导每部片都值得三刷。
画面给一颗星,口交镜头给一颗星,自杀结尾给一颗星。
像在看小说,结局设计得很讽刺。
结局真是惋惜,而又解脱
文艺版“拒绝黄赌毒”,都去看吧~ 我以后再不敢说“如果人人都嗑药,这世界会变得更美好”这种话了~
最后他也跟着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