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死君:“花园”第18期,我们要推荐的这部电影,是今年注定绕不开的一部国产LGBT电影《再见 南屏晚钟》。
但基于各种“技术原因”,这部关注“同妻”的电影也终究无法像去年台湾那部《谁先爱上他的》一样引发社会性热潮。
栏目| 花园作者|晚不安最早关注到《再见 南屏晚钟》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因为它在今年二月拿到了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的评审团奖,更因为导演相梓说的几句话:“如果他们喊我回去审查重剪,我就拒绝。
我知道国内年轻人有办法把资源免费发布到网上,我很OK,不会介意!
”“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
”
作为大陆电影里少见的同妻题材,加上导演斩钉截铁的创作态度,不由让人对电影多了几分好奇。
三月末,在香港电影节的大银幕上,我第一次看到了它,看到了这部肉眼可见的低成本电影,是如何用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的表达。
哪怕有不少粗糙的地方,我也依然要为这份勇敢叫好。
整部电影以女儿黄筱萸(南吉 饰)的视角切入,并穿插母亲李久梅(娜仁花饰)年轻时的片段。
而所有的上世纪的闪回画面,其对时代感的塑造完全不输《地久天长》。
在整体资金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这种制作上的一丝不苟令人钦佩。
拥有相近的剪辑编排思路,电影《再见 南屏晚钟》在文本层面上甚至更加有力度。
所谓文学性,是这部电影的长项,也是短板。
除了内容以及影片结构上的扎实外,当“文学性”落在女儿具体的台词上,还是难免显得有些用力过猛,即便她的设定是一个作家。
而摄影机似乎在极力补足这方面的缺陷:尽管固定机位中的场面调度相对贫乏,但一些特写镜头的运动却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在主动寻找戏剧冲突,挖掘这个家庭内部涌动的暗流。
除了毫不露怯的服道化及影像质感,《再见 南屏晚钟》对一些关键性段落的处理也令我刮目相看:舞台上的无实物开车,超现实的舞蹈——后者甚至让“穿帮”的洒水车出镜,大胆地点明“片场”的存在。
除了成本的考量,这种近乎实验的尝试,更包含导演对观影节奏的把控,以及对观众观影习惯的挑战。
不像同题材的《谁先爱上他的》用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像编造出的“爱最大”来解决问题,《再见 南屏晚钟》抛出的困局是无解的、更靠近现状因而也更加悲剧的。
导演在后段更是毫不避讳地大篇幅引入对X教的描述,刻画母亲的偏听和愚昧,进而呈现那种人生的无力感,也放大原生家庭的裂缝。
于是,我们也可以理解女儿的选择,与外国丈夫结婚,或许是一种逃避。
外国丈夫的存在,亦是这个家庭无法沟通的外在象征。
而母亲在当下无法跨越的情感障碍,越是爱无能却越是要捆绑在一起的执念,原来都源自多年前的一次选择。
正是如此,才造成了她根深蒂固的心理顽疾。
导演在结尾精心布置的这个情节点,无疑使影片的立意又上了一个台阶。
至此,观众们才终于明白,真正的主角其实是李久梅。
她不只是一个“父母皆祸害”的典型。
加害者,亦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
中产阶级家庭的痛,其实并不比底层人民少。
娜仁花演出了一种不着痕迹的聒噪,以至于所有演员在她面前都相形见绌。
回顾她曾经演过的角色,我们会发现,她就是三十多年前被压迫的《湘女萧萧》(1988,谢飞导演)!
被压迫者“成长”为施压者,一个演员,不经意地串联起中国女性银幕形象变迁史。
《湘女萧萧》这部电影想要承载的主题显然过于冗杂,这是处女作的初生牛犊不怕虎。
而它又何尝不像我们耳闻目睹的魔幻生活?
在香港电影节的映后环节,导演当天有事不能到场,于是委托她的老师、导演应亮向观众念了一封信。
在信里,她给大家讲了一个儿时亲身经历的故事。
儿童节庆典前,老师组织幼儿园的孩子们排练舞蹈《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临上场前,不知为何,老师宣布她不能上台表演。
坐在台下,她感到既莫名又不甘,等到音乐播到“娃哈哈,娃哈哈”的时候,她竟径自在座位上跳了起来。
这一跳吸引了家长的目光,也使得台上小朋友们方寸大乱。
那天的演出就这么仓皇地结束了。
我记得在最后,相梓还写了一句:拍什么、怎么拍、拍完能不能上映,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持续拍下去。
要起舞,哪怕不让你上台。
要说话,哪怕堵住了你的嘴巴。
栏目| 花园;作者| 晚不安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跑错了影院,错过了前20min的戏。
映后谈本片摄影也是导演的丈夫来了现场。
他强调这个片子内核是关于自由而非lgbt。
我问他结局不觉得太狗血了么?
一切鸡飞狗跳一辈子不得平静竟然是因为妻子多年的秘密?既然意不在讲同性题材,为什么又用这么大的篇幅围绕这个部分,不怕观众跑偏么?
他说自由当然有很多表现方式,可以谈反越战谈各种内容。
但是现在同性问题更明显,中国世界都是这样。
而且片子里女主自始至终是多大的一个反叛者(rebel),大家不要忽略她。
片尾他认为这不是一个明确的答案,觉得妻子是不是都全看观众自己解读。
但这也不是解开一切他们家问题的谜底答案,因为发展成故事里这样也有父亲也有女主在参与其中。
他们意图在表达每人都有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的自由(Everyone has the freedom to live the life as the way they want to)。
以及这部片子60%基于导演真实生活(片子里妈妈说的那些话你们是不是也常听? 导演她嫁给了我嘛,一个老外,别人有时看着我俩有点儿奇怪,她也是有点儿反叛的。
我们跟她家人吃饭的时候就跟电影里一样,我啥也听不懂。
还有她妈妈有时候会说那些个cult的东西 2333333)以及这片子100%不会在国内上映,跟爱奇艺谈过了,他们觉得也很难播。
sigh。。。
关于电影打光滤镜的选择,摄影大哥刻意将女主和老公的戏份调了暖调,跟母亲则是冷调。
镜头刻意回避父亲是意图突出女主。
还有,摄影大哥说了,他们不是没有拍真车的经费,拍这个假开车比真在车里拍费钱多了233333。
虽然故事想想还是略微狗血(毕竟爸妈皆homo),但经过大哥启发,确实是围绕freedom展开了。
妈妈歇斯底里这么多年坚持不离婚是不是害怕一旦离婚当年的牺牲与放弃就失去了意义? 父亲更别说了,为了过所谓的正常生活,害了自己还有妻儿的幸福。
全片母亲台词集中了近年来各类祸害型父母的极端言论,看了直让人搓火,还是挺接地气的。
最后,这个片子在国内拍出来就是一种胜利,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公映。
每个人都有依照自己意愿生活的自由。
本届柏林电影节话题性十足,先是易烊千玺、周冬雨主演的《少年的你》由于技术原因退出电影节,后又有张艺谋《一秒钟》因同样的原因也退出了柏林展映。
而由王小帅执导,王景春、咏梅、王源等出演的《地久天长》则备受瞩目,王景春和咏梅两位主演斩获柏林影帝影后。
还有一部影片作为唯一的华语片入围了最佳长片处女作提名,在泰迪熊奖爆冷获得评委会特别奖,它就是由中国导演相梓执导的同妻题材电影《再见,南屏晚钟》。
泰迪熊奖是柏林电影节专门为影展中各个单元反映男女同性恋题材的电影所设的一个专门奖项,虽然不被主流媒体所认可,但在同性题材领域,却毫无疑问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奖项,说是最高荣誉也不为过。
泰迪熊奖和美国同性恋运动史有关,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末期,美国第一代的同性恋运动者们希望通过一种方式,让别人知道他们是同性恋。
他们采用的方法就是让泰迪熊成为每个人佩戴的一个物品。
大家在背包上挂上一个泰迪熊,用这种方法让其他同性恋群体的人知道,他们并不孤独。
泰迪熊在那一轮浪潮里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再见,南屏晚钟》讲述的是一个“特殊家庭”的故事,女儿长年在国外生活,在怀孕之后和美国丈夫回国待产,可是在这个家之中,女儿却只感觉到压抑别扭。
一个歇斯底里的母亲,一个沉默阴沉的父亲,这个家有每个人心知肚明的“秘密”,却偏偏用遮羞布盖着,如履薄冰的凑合过日子。
原来,父亲出过轨,还被母亲抓到过,而且,父亲出轨的对象还是个男人。
同妻题材在之前的《谁先爱上他的》中就有表现过,同样是抓狂神经质的女性,在没有爱少有性的婚姻中受尽了折磨,女人总是得到越多的爱才会越可爱的,有一个同性恋的骗婚丈夫无异于给一个妻子判了无期监禁,身心俱受折磨。
在《谁先爱上他的》中,宋正远在生命走入倒计时之时还是选择了勇敢走出了柜子,他和妻子摊牌,选择和自己所爱的男人一起度过短暂的余生,颇有烟花的绚烂浪漫之感。
然而,《再见,南屏晚钟》展现得更是残酷的现实。
在中国的社会氛围之下,在传统思想的禁锢之下,那一座柜子牢不可破,不仅里面的人不敢出来,外面还有专门把守的人死死顶着柜门,以示社会的“正常”秩序不能遭到破坏。
于是,在婚姻的牢笼中,不仅困着两个人,还有家人,家族……电影采用插叙的多条叙事线,让人慢慢深入了解这个家庭的悲剧根源。
不仅在于父亲是同性恋,也在于死死拉扯着对方不愿意离婚,将问题掩盖下去,好像不提不见就是不存在,但实际上却祸害了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
导演在采访中表示:“中国文化是我的根,我更关注中国人的生活,因为我本身就是中国人。
我想反映的是中国的社会问题,我觉得作为一个电影人,不能光顾着挣钱,也应该反映社会问题,就是有责任在的。
”这是我们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大家要面子,习惯了粉饰太平,却没有人轻易愿意打破天窗说亮话,磨磨唧唧,撕撕扯扯,最后熬得所有人都不痛快,但若是别人问上一句,还得笑着回答我们好着呢!
这是毛病。
国内的审查制度严格,被问到这部电影如何立项过的审,导演利用定向思维设了个文字陷阱,她在送审的提纲上只写了“本片讲述了父亲的情人”,审核员下意识地认为父亲的情人自然是女性,所以电影过审非常顺利。
因为没有投资人愿意冒险投资这样必然被“毙”掉的电影,相梓自掏腰包,还借了不少外债,主演们也拿了很少的片酬来拍这部电影,为的是总要有人为少数人发出声音,燃烧自己的光,总能照亮方寸之地。
导演还说:“我知道国内年轻人有办法把资源免费发布到网上,我很OK,不会介意!
”被问到关于内地院线审查能否上映的问题时,她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初心,她拍这部电影,本来就不是为了迎合市场。
我们看到国内电影人的努力,总有人关心社会现实,为少数人群奔走发声,这是勇气,也是希望,我们总能看到更开放、包容、光明的未来。
本片女导演相梓在中国大陆知晓度不高,毕业于纽约电影学院。
据公开资料,作品不多,介绍最多的本片是导演的处女作,曾获2019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评审团大奖,这个奖项是由柏林国际电影节与泰迪赞助协会主办的电影类奖项,当然其重要级不如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金熊奖。
本片讲述是一个情感较为特殊的家庭亲情故事,选取的情节采取三线叙事的方式,以80年代,90年代和现在三条时间线,分别是母亲的青春、女儿的成长和家庭的现在交替剪辑进行。
总体是以故事剧情推进影片的方式进行,场面调度镜头设置,大都采用定位摄影,带有一定的仰角显示影片的一种压抑的气氛。
影片中有一个聚餐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整个餐桌上没有近景、全景,都是特写和大特写的形式来展现,镜框里人物的手部、脸部、表情的特写来体现人物当时的情感氛围。
本片选取的情感角度比较特殊,在国内还是比较敏感的,讨论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问题,在这个人口不多的家庭里面,有同性的纠结,有母女的相爱相纠,有异国恋的相容等。
类似具有强烈的感情冲突的家庭戏,同类的影片如女导演杨荔娜的》春潮》,也是探讨了类似的亲人相爱相纠主题,这也是女性导演比较擅长的领域。
影片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制作手法,插入了几段话剧表演的形式,作为人物心理活动的具体阐述,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的结尾也是在一场想象的场景画面中,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谅解、宽容和和谐。
片名也选用的是一曲90年代流行歌曲,与年代相符合。
英文片名与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胡安·米罗 的一幅画《犬吠月》同名。
影片:《再见 南屏晚钟》导演:相梓影片讲述了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下制约着的两代人的故事,更像是一出在传统儒家礼教思想统治下的家庭悲剧。
本是Lesbian和Gay的母亲和父亲因为传统思想的禁锢,企图用婚姻来掩饰自己“非正常人”的一面,结果却带来多年婚姻与家庭的不幸。
像是女儿筱萸在戏中所说:“有的人掩藏了一辈子,有的人掩藏到一半藏不下去了”,母亲的坚持与父亲的半途而废和传统观念的禁锢俨然使他们都成为悲剧性的人物,从而造就了家庭的悲剧。
中正规整的封闭式构图给人压抑感,在完全中式布局的家庭环境和“佛教”的氛围中给予观众的却是畸形“家庭”观念的沉溺。
几乎一场一镜的固定长镜头加之全景呈现使影片更有冷静客观感,但是又符合影片的节奏感。
父亲角色是一种在场的缺席,分解了家庭结构,使传统意义上的家变成一种空洞的存在,女儿老公角色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一种缺席,他的功能更像是一个“救世主”的存在,中式家庭悲剧无法通过自身解决,只能通过一个外来文明的外国人和女儿构成新的家庭,从而在新的家庭中产生新的思想挽救家庭悲剧。
对于这场家庭悲剧导演没有给出解决方案,结局选择了使母亲在保持家的“完整性”的前提下退让一步,“家”始终是中国人不能触碰的底线,最后新生命的降临是一个新家庭的诞生,也是拥有新思想观念家庭的新生,应该可以避免悲剧重复。
电影向观众揭示了平静生活之下的激烈暗涌,一个离大多数人的生活看似遥远,又客观存在的痛苦根源,既有同XL向传统家庭观的屈服,也有女性对重男轻女观念的忍受。
电影由三条不同年代的时间线组成,女主的现在和学生时代,以及母亲的年轻时代。
剧情上并没有时间提示,年代之间靠人物衔接,内容分配上依次减少。
电影有近80%内容都为室内固定中景长镜头,时长达4到5分钟,这使得电影的有很强的写实性,在平静的画框之内,描绘的是一幕幕隐秘的撕扯和抗争。
由于大量的室内对白,电影也有很强的舞台剧观感,不仅如此,电影还直接还原了一些舞台剧上的特殊表达。
在强烈的现实主义氛围下,电影还运用了一些超现实的手法,让不同年代的人物直接同框互动。
这种方式,虽然不及《山峡好人》中腾空而起的大楼那么天马行空,但也表达了角色内心的期待逃离现实的期望。
可能生活本就是电影中的如此吧,平静之下暗藏着涌动,现实之中滋生着魔幻,虽然无奈又充满了希望。
电影末尾,母亲在舞台上了关掉了自己的台灯,电影片头,女主生下了自己的女儿。
这个反转好牛,同妻变形婚,这个妈妈说的那些话感觉在成长过程中,传统强势的大人让我想到一亲戚,她家庭氛围跟这家情况类似,都是凑合过日子时不时会爆发争吵。
这些大人说过很多遍,习以为常的话语却让人好烦躁,甚至我中间觉得女儿和妈妈沟通方式太硬了,依着他妈软着来会不会好一点?
其实是不会的,妈妈压力太大了导致她无法接收外界不一样的声音,当初决定凑合结婚这一步就错了,她却不能承担责任,只能说服自己欺骗自己是对的,总想着拉回世俗上的正轨。
有一个细节丈夫偷情她本来听到之后想装作若无其事,但还是选择捉奸,他享受着丈夫的亏欠越发变本加厉,放不过别人也不放过自己,一步步走向疯狂信邪叫... 女儿从小到大受到了很多伤害,小时候无法解决父母关系矛盾,庆幸的是女儿坚韧的长大了,冷静理智客观但还是会被妈妈咒骂哭,她对妈妈是有感情的,当妈妈坦白与刘姨的关系她那只想要安慰的手。
影片最后如何也不知道他妈妈还信教吗,应该放下了吧,爸爸和爱人在一起了吗,女儿有了新生儿是新的希望吧,都过好自己的生活吧。
人物穿插的很频繁,我有点脸盲!看到最后才知道妈妈就是那个宿舍中的一员,开始以为只是那个扎辫子的女孩单向喜欢她,最后一刻才确定原来妈妈是深柜,电影前面妈妈歇斯底里这么多年坚持不离婚是不是害怕一旦离婚当年的牺牲与放弃就失去了意义? 活的特拧巴,全篇我感觉到的就是压抑,沉重和自我拉扯以及拖别人下水,妈妈为了所谓的正常放弃了内心深处的自我,然后发现丈夫居然能够坦然的面对自己的性取向,她一下就自我怀疑了,难道当初的感情不是病?
不,那是错的,我现在才是对的。
她无法忍受,凭什么你在把我拉进婚姻里所谓正常人的轨道后还能拥有自己的爱情,她嫉妒,她不甘心,不平衡,我放弃了你也必须要放弃,就像电影中我吃素那么你们大家也都要吃素,妈妈是受害者,爸爸也是,女主更是,那谁是施害者呢?
是有偏见的社会?
还是不够勇敢坚定的自己?
流言蜚语是会杀人的,这世上也许有人会盼着你好,愿意看你优秀,但大多数的人还是在等着你犯错,你一旦和别人不一样,那么你身边所有的人,那些或认识的、不认识的,有关的、无关的都会瞬间变成正义之士,义愤填膺,对着你口诛笔伐,所以年轻的久梅说:不结婚唾沫星子淹死你。
其实透过电影看现实,难道有什么分别吗?
电影是深刻的电影,但导演所想传达的自由在电影中的妈妈没有,电影外的我们亦然没有。
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爱的人的权利,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在你行驶你的权利之前你必须足够强大到可以自保,否则你所认为的权利结局就是伤害你的利器。
太喜欢了,太喜欢太喜欢这部,可能会是今年我的国语最佳。
瑕不掩瑜,不应该这点分的!!
好像是我国内地第一部说同妻的片子吧,是我们自己的同妻电影,又不止于同妻。
《谁先爱上他的》的气息很台湾,《再见,南屏晚钟》才是大陆的味道。
以下为我的碎碎念,不是影评全篇穿插着妈妈年轻时候的故事,很喜欢这个调调,再搭配上南屏晚钟这首歌match!
我记得小的时候很喜欢看我妈妈年轻时候看的校园小说,就是讲的七八十年代的故事,当时看不懂但就是就是觉得那个年代的氛围很吸引我。
观影过程的内心,天哪… 很感同身受 娜仁花演的强势母亲仿佛是我妈妈上身… 喊出来的每一句话都很相似(除了争吵的主要内容不一样) ,那些伤人的气话真的一样… 小的时候喊破喉咙和她吵,后来长大了又不能跟她大吵,只能自己关门哭。
比如妈妈从来不听自己的劝还要恶言相向,关于母女的这些电影,虽然没有电影里这么严重,但是都有一些影子在,自己从小到大也多多少少受到过一些来自妈妈的伤害。
小时候的自己和长大后的自己对话以及同框的部分也很喜欢。
还有年龄大了觉得生活婚姻不幸福就去信佛,信法信基督教就跟我姥姥很像…… 还有那些传播恶心的邪教的就是现在的问题,现在四五六十岁的女人真的很容易被这些骗,这现象也没有人能管,有个好朋友的妈妈就被一个假的佛教洗脑,投了十几万进去,而且也不管家了,怎么劝都不听 朋友都哭死了…真的心疼,现在他爸妈也离婚了。
我妈也会相信一些什么奇怪的产品…还有转班的事那种那个时代的无力感,有时候父母会听别人的闲话,然后从来不向着孩子,不管是自己心里相不相信孩子,但是总是会嫌丢人,然后就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在他们心里 面子和别人怎么说是最重要的。
(我有很多类似经历)另外家长总是很迷信这一点真的很烦。
剧中相似的还有,such as 妈妈说爸爸变态,说自己要疯了,说孩子神经病,白养你了,白眼狼,啥也不是,说出这样的话我是全世界第一人什么的… 她自己发脾气喊够了 就开始大哭 好像是自己全世界最可怜。
就 吵架太真实了,仿佛是在看生活…还有一些很有想象力表现力的地方,就是舞台剧场景呈现:比如看《资治通鉴》的时候,门框里会浮现那个时代的人勒死妈妈,(我在很生气的时候也会用电影里的情节来代入妈妈的死法);还有一家三口开车吵架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拍车,而是用了两排凳子,哇!!
这种太有想象力太有创意,而且这样子会比开车真实的拍更好。
最后,爸爸和学长的同性师生恋什么的觉得特别萌啊!
南屏晚钟 真好听,这首歌太配了…真的感觉这部作品很有诚意,很生活。
同样也是同妻同孩形婚相关,怎么评分这么低… 我觉得有些方面《比谁先爱上他的》都好。
成本太低了,如果能多一些钱的话,感觉导演会拍的更好。
很想认识导演觉得她可能跟我的一些经历应该会很像。
更加认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都会有很微小的一部分自己喜欢同性。
中文和英文片名都不太友好。
中文太指代不明,南屏晚钟只在开头闪现过一次,对人物互动的象征意义不高;英文太露骨,久梅对“正常”婚姻的苦求确实如犬吠月,但她的苦是被“正常”逼出来的,这个象征意义难免太极端。
最大的极端是引出了邪教话题。
久梅信邪教早有铺垫,贯穿下半场的邪教削弱了同妻元素,甚至与其分庭抗礼。
将更大、更复杂的概念揉入少数社群,赋予戏剧性的同时也狭隘了,导致矛盾在升级中转移,个体本来能折射出的普遍性落到结尾就欠了几分力道。
但是非常喜欢两处行车的戏剧化处理,去掉铁皮外壳达到彻底暴露,同时与念白完成了视觉、听觉上的呼应。
书法、国画的布景也很妙,既彰显黄涛的学识涵养,也象征他不得不背负的传统成见。
看起来清淡、和谐的家庭环境实际上是压抑和疏离的氛围。
这种氛围还笼罩着一大圈人,他们会形婚,他们一边吃着团圆的饺子一边对峙爱人的出轨,他们努力为对方治病时,自己也得病。
是“正常”,也是“成见”,被传统苦苦相逼的何止他们。
cult本cult。
无论是整体概念,还是完成度、执行程度,都远远超出预期。某种层面上,已经跳出了《喜宴》那种表面性东西方文化冲突,更深入的探讨了同性恋、同妻等问题。从现实层面而言,显然比台湾那部《谁先爱上他的》,要来得实际得多。影片的立意与野心,也远远大于《谁先爱上他的》。真没想到最好的华语BLGT电影,竟然还是大陆拍摄的。如果要说不足的话,缺陷也很明显,所有的矛盾冲突点都来自于母亲,完全用母亲来衬托家里其他人的理性,未免也太过取巧。毕竟,真实生活中,这样极端的奇葩母亲,只怕也是很难找到的吧。
母女的对手戏好看,插叙和一些时空上的呼唤也恰如其分,不能说一定理解人物心理状态,但能看到动机的铺陈。直白的部分无可厚非,比较遗憾的是,本应处在漩涡中的父亲形象始终游离在电影之外。(给导演比心😊)
其实蛮想给一星的。固定机位,特写极少,几乎没有,营造冷淡疏离的氛围。但剧情实在不像话,如果把所有因素堆积起来(母亲这个角色既是受到伤害的同妻,又是曾经同性感情被压抑的女性,再加上迷信、邪教等等因素),想表达的太多,这个角色只会成为一个刻板印象,而不是一个圆形人物。
整个运镜非常单调,演员念台词非常生硬,表演很尬。这一家的相处方式真的是奇观,妈妈是集所有极端负面形象之大成,真可怕。
女导演陷害女人比男人还用力
反向出柜?除了同妻娜仁花之外全员棒读,小演员尤其过分。前面比较无聊,后面大师出场才有些看头,但突然背诵莎士比亚,再来几段舞台风叙事,最后高光谢幕就太装了。除了地下教会,没发现什么敏感内容,而且是破除迷信相信政府的正能量向啊,所以封杀事件很大可能是导演在卖惨,而且这种“意外流出”的事件,绝大多数都是片方自导自演的,信息时代啦,谁也不傻。
给不按自己性取向选择家庭生活的人一个恶狠狠的诅咒,出字幕才意识到妈妈是娜仁花演的,很厉害又恨又怕,虽然开头有伏笔但结尾的转变难免强行和破坏了之前人物的塑造。女儿成年的演员也出现在影院很耐看,与小时候声画同框和舞台化超现实的场景觉得用的还不错,三段时间线的剪辑也不突兀,就是处女作要塞进去的内容是有点儿多了,两代人的冲突和成长中遭受的怨气让人绝望。片尾曲和库布里克的遗作一样都是用的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联想到xiejiao和神秘的夫妻关系,对国产题材来说确实有些《大开眼戒》。法国文化中心。
昨天创了一下午连看三部电影,每部都半小时内忍受不了退场的记录。没想到今年柏林目前最喜欢的影片竟是这部被安排到大夜场的、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女导演的处女作。130分钟,单一场景,探讨了如此之多的问题:男同、女同、同妻、婚姻、离婚、家庭、亲子关系、问题少女、重男轻女、控制欲.....却丝毫没有柏林一贯的陈腐说教气息,故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张弛有度。批判之中又有悲悯,更难得的是苦难生活也有幽默感相随,总觉得似曾相识,片尾字幕出来时终于想到了:啊,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女德班BGM和话剧舞台乱入的实验性无缝对接,日常生活场景也能玩出一个超现实trick,后现代感十足。题材所限没法报道,只能在朋友圈疯狂自来水了。
看完终于明白为什么导演在微博上说这不是一部同妻电影了。议题极具社会意义,母亲是集体主义生活下压迫下”内化恐同”的典型例子,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在今天依然举步维艰。可惜摄影和表演就都够不上这么好的文本。P.S. 感觉小女孩长得非常像导演本人了
有点内味儿,关注点其实也不错的,但是重点有点偏差导致整个电影都看的让人很不舒服
拍的很有水平,值得一看,同性恋邪教中国大陆家庭。这种故事走向家庭氛围是任何国外港台导演无法拍出的。
First of all, 父母都是同性恋,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吧。。。And secondly, 一个大学教授,一个医生,在北京能买得起这么大的房子?真的吗?看的全程尴尬
节奏?水词!
这片子不少段落都拍出了国产电视剧的质感。除了故事的核心设定,导演好像对什么都不在意,整部电影在很多可能出问题的地方都出了问题。同样是女性导演的长片处女作,看完《过春天》以后连着看这部落差实在有点大。社会意义大于本身作为艺术作品的意义。
前三分之一让人兴奋,触碰新题材的姿态堪称神勇。可惜表达欲太强导致剧情渐渐陷入芜杂,生硬的台词和僵硬的表演互相拖下水,偶有几场亮眼的戏恐怕还是为了节约成本才作此种设计。导演在访谈里说最遗憾的部分包括有个同学的南方口音很突兀,其实一个班里有个外地学生不是很正常么?
多给半星鼓励xiejiao和同妻这两个题材。但剧本实在太差了,重点放错,这样的典型中国式神经母亲人设混淆了同妻后遗症的种种,结尾非要扳一下性向也很莫名,她要是拉拉才不会这样吧
也不至于4点几吧,友邻评分相当低了哈哈哈哈哈 3星
台词像是工具人说出来,节奏四平八稳,毫无震撼力。结尾转折太诡异,突然想通是因为赵老师开示她了?原来赵老师早已看透一切,这屋子里的人嘴里没一句真话。
A,好喜欢,虽然挺粗糙,也刻意,但真的越来越喜欢这种有着执拗劲儿的影片了。一个在社会,家庭,个人方面被全面摧毁的女人疯狂地报复,女人为难女人,但又只有女人能拯救女人。她要靠当初的女友,她要靠自己新生的女儿。
故事还是蛮不错的,导演想讲的东西也很多,同性恋,邪教,宽恕与包容,亲子关系,婚姻,以及性别。内容很丰富,有几场戏也确实挺出彩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还是故事深度不够。故事只留在了故事层面上,没有往更深层次的去挖掘很多东西。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把所有东西都塞进来的结果就是电影主题看起来很乱。优缺点都比较明显的一部电影,导演讲故事的功力还是很值得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