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很多人都关注这里所说的爱情故事?
我却为这里对生死的淡然描述而动容。
有那么一幕,在义庄里,山伯反问吖男,害不害怕义庄?
当时我也在问自己害不害怕。
眼看停着这么多棺材的地方,为什么我们都变得不害怕。
又再问一句我们平常为何恐惧死了的人,答案应该是我们害怕死亡。
但是再仔细一想,死亡是人生阶段,必然经历,人与人之间也只是早与晚的区别。
我们每一次的呼吸都有珍惜的理由,同样地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去直面死亡。
如果活着的人和活着的人是平等的,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活着的人和死了的人在这个宇宙中是不是也是平等的?
原来大家都一样,于是又何必恐惧。
不害怕死亡,所以我们不害怕义庄,所以我们安心地由吖男带着我们像参观景点一样参观义庄。
还有一点,官恩娜有一种大无畏的气场。
她演的吖男的每一个提问,都底气十足地告诉我们不需害怕因为我们背后有着一种更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超越生死,这种力量的名字叫根的文化。
这片里,根就在福源里,根就在义庄里,根就在上一辈人里的充满故事的双眼里。
怎么有人舍得卖“福源”?
一个能听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之类朗朗上口既亲切又实用的中医经验的地方,处处洋溢着我关心你你关心我的人情味的老店。
我才发现我们的生活里早已不见了像福源一样的中药铺,有一定历史的百子柜,有一代传一代的中医师,有一板板可以搬动的大门。
我家就在鹤山,就在台山附近,我能知道的关于中药的经验,只有我们那里的中医院,但是那也是披着中药名号的西医院了。
我们在怀念一个我们从未经历过的年代,怀念那种过去很久了的生活方式。
或许同样怀念的也有那个时代的爱情故事。
但是在生死面前,爱情怎么变得如浮云一般轻。
一老一幼,两个不同时代的爱情故事,两种不同规则的爱情游戏,在岁月面前,遵循着变幻才是永恒不变的原则。
是不是占有,是不是相爱,是不是在一起了,是不是有人陪伴,当你拥有了足够的回忆,答案好像也变得不那么重要。
爱情它来过,然后它走了,你以为它没留下任何东西,其实它早已在你心中烙下深深痕迹。
我有一个习惯,习惯走在路上看到年迈的老人时多望几眼。
因为他们步幅蹒跚的每一个瞬间多好像都抖落了一个个小故事。
最后想说,这片我看了两遍,它前后呼应得很厉害。
摄影老师在课堂播放,慢节奏缓抒情的片子,虽然不是我的爱好向,课后大概率不会主动看…打9/10分1 选择 萨特 存在主义 自我意志通过自由选择体现 其实人一直有选择的自由,只是因为条件限制供选择的条目不定而已。
有人为错误辩解:我没选择啊 只能这样了。
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比如他也有誓死反抗的选择2美年轻穿旗袍的Eva 穿护士装学西医的Eva 怀旧的镜头 古街道 古朴的中式家具 西装 中医 针灸 草药3 伪善?
把流传数年家业卖了, 拿了钱赠予已故同事的妻儿 ,只为了所谓换班的“愧疚”?
我说:“伪善?
”“如果是伪善就不会拿真金白银了 ”:真善?
“真善就不会卖祖宗家业了”“他需要认同感 ”我顿了好久,有点像Kitsch 为了认同感 为了自我崇高 。
之前我以为的刻奇是没有行动的表面伪善,其实kitsch也应该包括行动。
4终极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亚男 山伯 奉献慈善的女中医
(原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哇片”)电影喜欢打结,将现实之线和过去之线打结,编织前后两段情缘,相似,或是不同。
《胭脂扣》里有彼时烟花柳巷里如花四少的孽缘,亦有现世一对报馆青年的情感;《海角七号》里有昔日的由信连接起的跨洋的思念,亦有当下的异国情;这部港片《东风破》里也有两段情缘,前后差了大概有五六十年,一段是当下,一段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同是文艺片,《胭脂扣》是凄美的,那么《东风破》是唯美的,接近《海角七号》里由海风和信带来的清新。
《胭脂扣》扣的更多的是过去,旧人抹胭脂,叩问负心人,归不归?
《东风破》要破,破旧立新,东风起,新人启程去。
去国离乡、独居美国的亚男失意、得癌,她将希望寄予在网上结识的余麟身上,抓住这根稻草,她重回到香港这片故土上。
两人真正的相见,是在余麟家的福源医馆。
亚男假装是自己的朋友来给余麟送信,但却遇冷,余麟身边有一对丧夫的女人和丧父的小孩要照顾。
余麟
亚男而发生在这条老香港街的五六十年前的故事也交错在其中,这段记忆里的主人公是余麟的姑婆二花和亚男打工的义庄负责人林山。
在那条暗街上,他在街的一端做手势,她在另一端做手势回应,他问她为什么要学他,她说要像向他学英语那样学他。
她穿着旗袍,是个护士,也是福源医馆的小姐,他穿着西装,会说英语,应该是留洋回来的公子哥。
他为她取英文名eva,并蒂之义,即二花,他赠予她刺着eva名的医袋。
但由于他家庭介怀她的护士身份,他们分离,她毅然踏上了远赴重洋之路,继续行医济世。
年轻时的二花
年轻时的林山存在的现实的主线, 逝去的历史的副线,在电影的时空里交错,互放光芒。
而站在两条线交叉的十字路口的人是主人公,也是你我。
借由亚男和余麟之口,“选择”二字是他们逃不开的问题,也是曾经林山和二花面对的。
林山伯教亚男写诗山,普通的山 花,普通的花 花开遍山,山长满花 花依偎,山守护 山还在,花依存余麟在亚男的病床前念了这首诗,这也是曾经属于林山和二花的诗。
其实所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 。
这部文艺片还有背后的故事,《东风破》是一部为庆祝东华三院一百四十周年而筹拍的香港电影,由执导过《蝴蝶》《十日谈》的年轻导演麦婉欣和执导过《打擂台》的郑思杰合导。
东华三院起源于1870年代,是香港历史最久远及最大的慈善机构,一直致力为大众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包括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及社区服务。
医馆和义庄这样的老地方活在旧时代,在新时代也是苟延残喘吧。
片子里真实存在的福源医馆和东华义庄是在追念,更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复兴香港吧。
福源医馆余麟要卖掉祖业、卖掉医馆一事气得他姑婆二花回港。
二花让余麟在医馆工作一个月好好感受其间的哲学。
望闻问切、针灸、开药方…点点滴滴显现的尽是二花讲求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有事情也是吉事”的达观态度。
东华义庄亚男对这些不叫死棺材而叫吉棺材的棺材好奇,当林山伯问她怕不怕义庄时,亚男脱口而出这里那么漂亮,决定在此工作。
义庄里安放的灵魂是旧时代从美国运回来的被贬称为“猪仔”的劳工,义庄一直在等待亲人的认领,好让他们落叶归根。
林山伯也在等,等待大洋彼岸的二花的归来,因为义庄也安放着她爷爷的灵魂。
“生有所安,死有所托”,这是义庄奉行的准则。
正在消逝的美好借由女导演细腻的镜头语言表现得如此诗意,现实在柔光下浮泛,记忆散着泛黄复古。
不得不提片里的配乐,英语小清新浅唱低吟,渲染场景恰到好处。
片子最后一幕,伴着《lovely smile》,林山疾奔,二花远走,林山道声再见,二花转身微笑。
因为Here to stay这首歌才知道的这部电影,电影里的插曲都很好听,画面很美,很多怀旧的元素,给人的感觉很舒服。
“想要重新选择, 是因为我们不喜欢现在的自己。
不喜欢现在的自己, 是因为以为身边的人, 比自己有更多的选择。
怀疑自己比不上别人, 觉得自己作了错误的选择”这段话我相信说出了每个人的心理。
有些电影看的是故事(像希区柯克的电影),有些电影看的是画面(如《阿凡达》等很多大片),还有一些电影感受的只是一些氛围而已。
《东风破》就属于最后这一类。
要有很好听的音乐,略带伤感,画面要很美,有俊男靓女,有矛盾,有痛苦。
《东风破》完全做到了。
影片一开始,阿男一个人在黄昏的海边,海浪声起起落落,吉他,低低哑的嗓音,整个感觉都出来了。
我是冲着苗可秀看这电影的,真是岁月不饶人啊,当年亭亭玉立的小姑娘,今天已经变成别人的姑婆。
官恩娜是这部片真正的主角,每当拍到她就自动切换到写真模式,音乐响起,镜头迷离。
很久没看到这样不参杂大陆的港片了。
女孩子讲粤语听起来真的很好听。
今年春晚后志玲姐姐被批港台腔。
拜托,用点脑子想想好不好,让南方人说北方话,带上南方口音是很自然的事。
你让北方佬说几句粤语试试。
志玲姐姐在春晚说的那不叫港台腔,那叫北方腔。
央视的北方佬们试图用北方话矫正志玲姐姐港台腔的产物。
没有人会期望志玲姐姐会一副CCTV主持人的腔调,让她说那么多话就是央视找好话题挖好坑,一大帮人冒着傻气往里跳。
台词:“由出生开始到死那一刻,我们一共要做超过两千万个选择。
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没有不选择的自由。
这个世界充满了选择。
踏出家门拐左还是转右?
跟家人或是同朋友吃饭?
跟什么人一齐生活,还是自己一个人?
每一个选择都反映着我们前面的路。
这些选择中总有些是我们后悔的,想要重新选择。
想要重新选择是因为不喜欢现在的自己。
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是以为身边的人比自己有更多选择,怀疑自己比不上别人,觉得自己作了错误的选择,但没有错误的选择,那对的就变得没有意义。
”很有王家卫的感觉。
很难得的香港影片。
看了下影评,很多人都是一致的肯定电影的画面和配乐,认为其故事性单薄。
故事的叙述固然重要,但是我认为整部影片的叙事过程已经很清晰明朗化,除去了复杂的手法,用尽可能简单的手法讲述了两代人之间的故事。
这是我喜欢的风格。
影片中人物讲述或对话过程中,很多细节都值得慢慢去品读。
而影片中长镜头及慢镜头的结合运用,给了很多留白想象的空间。。
时间的穿插讲述使整个故事活跃跳动。
历史的美好,现实得无奈。
逆光和暖色调的运用,加上人文故事,喜欢这部呈温暖姿态的影片。
————想重新选择,是因为不喜欢现在的自己。
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是因为以为身边的人,比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怀疑自己比不上别人,觉得自己作了错误的选择。
但若然没有错的选择,那对的就变得没意义了。
中唔中意宜家噶自己,你冇得选择。
因为宜家噶自己系你自己拣噶,既然拣佐,就为自己噶选择负责。
搏一搏啊,搏唔搏都一世嘎啦。
睇完,一句讲噻,守得云开见月明。
山,普通的山。
花,普通的花。
花开边山,山长满花。
花依偎,山守护。
山还在,花依存。
其实所有噶嘢都系最好噶,你冇拣错。
高中同学介绍的。
80后的广州青年,因为从小到大都看香港电视,看香港新闻,都自认为很认识香港。
我以前都以为我很了解香港,但是从2006年那次去香港自由行,繁大的地铁网,高标价的衣物,我觉得我同香港很格格不入。
所以这次同学力荐的电影,说香港两代人的,一d看的耐心都没有........
回学校两周了日子十分惬意时光有种慢下来的错觉没有不想上的课但可以尽情享受校园不用担心断电或者查寝什么的抛开了工作未来云云自由而无忧无虑大抵就是最好的时光的样子吧。
偶然邂逅了这部电影《东风破》却发现电影极力渲染的部分正像此刻的自己一般about选择eva和阿南如同时光轨道里的过去和现在一般,eva的时代是张爱玲笔下那样会发生《倾城之恋》的乱世,阿南自由行走在渴望被爱的吵吵嚷嚷的当下,但无论置身在哪里,人生总是要面临选择,不是A or B的方案选择,而是yes or no 的牺牲型选择,当你面临生命中不断涌现的问题,梦想事业爱情未来,你只能选择一种,然后狠下心不断地对自己说,你是对的。
而这条路走下去艰难重重的时候又会怀疑是不是当初的选择是错的,一边动摇一边缅怀一边继续往前走。
eva最后与林山重逢的画面拍得格外的美,习惯了琼瑶阿姨似地大喜大悲,但发现人真的成熟的时候,面对事情的时候,更多的会以一种云淡风轻的坦然去面对一切所以最后的画面定格在了时光隧道的两头——一头年迈的eva和林山远远地看着彼此相视而笑,没有拥抱,没有相拥而泣,只有阳光洒在不再年轻的我们身上,但光芒却温暖的照进了每一个人心里而另一头年轻的林山奔跑着追赶去三藩市的eva,汗水淋漓,eva最后回首浅笑而林山不断的呼喊着她无法收到的再见。
似乎导演想讲的故事就是这样简单,无论当初我们做过什么选择,在时光的隧道中我们都会找到自己,最终 我们都不会后悔。
近日的生活,让我进入了一种很恬淡的状态,整理自己。
整理好情绪,整理好计划,整理好感情,整理好以前太多被自己忽视的东西。
不会整理太久,出发就在六月about 旧时光这部电影是为了纪念香港东华三院一百四十周年而筹拍,比起《岁月神偷》中的精神力量,《东风破》更像一部加长版的mv,画面每一帧都无可挑剔,或许因为这,剧情上必须减点分,不过无伤大雅,热爱依然。
电影借助了中药这个古老的东西撑起了整部电影的格调,木质的百子柜,针灸,药汤,听脉看诊,老伙计,台山菜,旧碉楼以及义庄,或许应该叫做历史,不过我更喜欢用旧时光来形容我深深地迷恋一切来自过去的东西,会觉得感受起来很有来自血液本身的归宿感。
上高中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经常一个人去外婆住的地方静静地待一会儿,触摸着墓碑上的黑白照片,感受着跟自己有同样的眼睛,类似的面容的遥远女子,会觉得充满力量。
她是我从来没见过的人,但是却承担着年少的我定义的最美好的爱情的幸福女人。
《东风破》里林山和eva的旧式的执子之手让我回味起外公在很小的时候给我讲的那个爱情故事,两个年轻人因为爱情放弃了回父母身边回大城市的机会,相守一生的故事。
似乎是讲自己又不是,就像电影里情诗”山,普通的山。
花,普通的花。
花开遍山,山长满花。
花依偎,山守护;山还在,花依存。
” 一样,不一定很美,但是懂得的人会视它如珠如宝。
中药里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当归熟地,虽然我叫不出几种,但名字总让人觉得每一种药都好像寄托着祖先们的祝福和愿望一样。
三碗水熬出的小小一碗,浓缩的苦辣酸甜就像人生一般。
about 导演 麦婉欣(Yan Yan Mak),香港电影导演,70年代生于香港。
1998年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电影电视系。
1993年开始从事电影、电视及广告制作,曾任场记、副导、制片、美术指导及服装指导。
华莲战队制作公司创办人。
上一部电影是《蝴蝶》,风格是个在香港商业片氛围下的小文青让人 有点小惊喜不可多见的香港制造期待日后的精彩综合评价,这不是一部浮躁的电影。
PS:本人八卦之上,必须讲两句才甘心,eva的饰演者苗可秀是李小龙当年的绯闻女友应该有60了吧气质真好两人当初是出名的荧幕情侣至于饰林山的泰迪罗宾不用讲太多啦
三藩市似云端的冰面。
女孩戴着耳塞似乎想跟这个世界隔离开来。
灰白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情绪。
麦婉欣这次没有用《蝴蝶》的浓艳奢靡色调来诱惑我,它只是轻轻地用一个眼神,牵扯人心。
这部戏有着如水似的平静,距离上一部喧嚣的电影以来,我有多久没有这种很想要表达和叙述的冲动了?
那些意象,没错,带着很浓重的文艺气息,但是它们恰恰抚平了我心中的焦虑、躁动与无助。
他们有时间赋予的质感。
相机、耳塞、风景。
棺木、音乐盒、坟地、吉他。
中药铺、百子柜、把脉、针灸。
如此钟爱这些旧得、看似发霉发烂的东西。
心被时光的微风轻抚过,怎能不平静?
很难想象这会是香港电影,叙事的节奏出乎意料地慢、平静。
画面唯美舒适,复古念旧。
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帧定格得很美的画。
配乐相当之舒服,虽然中西合璧或者旧时代的氛围或许跟选的原声不太搭调,但不影响它的美。
声画间偶尔有延宕,更像是不同时代间声音在传递。
特别喜欢看东华三院,飘雨的庭院,静谧,有大悲悯。
整部戏最让人诟病的是像长篇MV镜头剪辑而成的电影,但不影响我爱它。
有些电影就是有这样一见倾心的缘分。
理性被剔除掉,只是看着画面,人影浮动,低吟浅唱。
唤起心中最原始的一些情愫。
再然后,听到一两句刚好跟最近生活感悟相似的画外音,就更是触动了:“每当沮丧时,你都会认为你的选择是错的。
其实你选择得没有错,所有东西都是最好的……”生命中有那么多偶遇、错失、宿命的东西,偏偏我们这样选择了,一念之间的事,就牵动了整个人生,要用一辈子去交换代价。
到那时连泪水涟涟都变得矫情和奢侈。
于是,思索自己前半生所做的事情:对的,错的;责任心,救济情怀;荒唐的,纠结的;无理取闹的,内疚的;赌气离开的,势必要离开的;生与死,新与旧;……种种场景,你以为是选错了,其实这些,都是最好的,无法替代的,不然,那些曾以为对的,意义何在?
这部戏不是没有内涵要表达:“有些东西就是要发霉发烂才到位的”;“有时候,对人最好的关怀,就是离开他们”;“生有所托,死有所安”;“落叶归根”……冲突、矛盾的东西最终都得到和解,人物的性格在世事沧桑后磨砺得温润隐忍。
请不要说他们无理取闹,不要说他们曾年少气盛,这里有回归,有复位。
当EVA给亚男把脉时,福源药铺里灰黑色调,沉静安睡。
EVA说,我似乎见过你?
三藩市?
亚男低头答道,或许吧。
片刻,EVA气场淡定的眼神突显一丝惊奇,震撼之意浮上脸庞。
她读懂了她体内的游丝气息,两相对望,她颤抖着将手抽回。
画外音:“你觉得辛苦么?
”那刻我没有忍住内心的悲意,泪水急涌而下。
心与心间的相通,最无法回避那眼神间的闪烁和语气间的关切。
东风破,立新破旧。
尘世滚滚,俗缘总会有个归处。
只是,再相见,物是人非,昨日新人已褪颜。
怎么香港新电影也开始台湾小清新化了。
看风景
小清新
原声很好,可是太滥。官恩娜的部分缺乏说服力。泰迪罗宾演的真好。
画面很美,摄影不错。
我稀罕这部的画面和原声。
还不错,官恩娜的几个扮相真好,开头和结尾的的镜头都好喜欢
完全唔系我中意嘅类型。。官恩娜演技差!
剧情真的是很单薄,都靠摄影和氛围撑场子了,觉得编剧有很多想说,但是没把握好。边看的时候时不时就会冒出官恩娜是不是整容了的想法。苗可秀真惊人的美丽啊!
谁晚上失眠了,可以看这个。
5星?
镜头是挺好看的 也不用捣腾半个钟头啊 挺简单一故事 讲了120分钟 有点用力过猛了
画面只要一到官恩娜就完全是mv。虽然光线和镜头感都非常美,但是整个感觉就是不像诚意要拍电影,剧情弱
像官恩娜的写真纪录片 很美。 不过这片太文艺了……
lomo照片展加MV大集合,故事讲的太罗嗦,没意思。
小清新 给朱丽叶的信 海角七号
慢节奏
麦婉欣所有的作品就是一个词:细腻。喜欢蝴蝶里面淡淡的感觉,八月的故事里面暗恋情节,so poetic 田原和何超仪再次携手另外版本的天涯歌女让我听了很久。。。
关于选择。。。音乐很赞
太冗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