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电影:烂番茄好评率90%=“口碑大爆”“好评如潮”皮克斯电影:烂番茄好评率90%=“口碑扑街”“不及预期”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夸张,调侃一下,别被标题误导,我并不是来差评的。
惊喜感不够是续集电影很难避免的,毕竟在已知的设定下想玩出新花样着实很难,而恰恰皮克斯就是一家以“想象力”“创意”为标签的电影工作室,原创作品总是以最新奇的设定、最感人至深的情节博得观众喜爱,拿走了半数以上的奥斯卡最佳动画奖。
续集的压力可想而知。
海底2首映+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幕,迪士尼&皮克斯的首席创意官约翰拉赛特也来到中国参加影迷交流会,有中国影迷提出了有些敏感甚至有点尖锐的问题——“皮克斯这几年续集越来越多,原创能力是否下降了?
”“是否受到了迪士尼的影响?
”约翰拉赛特表示,其实皮克斯早有做续集的打算,只是在被迪士尼收购之前存在一些版权限制而不能随意开发续集;皮克斯只会做能做好的续集。
听到这儿的影迷们想到《汽车总动员2》都笑了,包括我。
今天打开豆瓣,一堆两星三星带着失望至极语气的短评吓到了我,某些自诩尼莫情怀很深的评论甚至满带恶意,口碑上佳电影的续集难道不应该是自带加分光环么,这才上映首日,班底和设定并未变化的《海底2》差到连前作粉丝都恶评无数?
有人认为不够Fun不够心意太压抑,也有人觉得创意十足笑点满满,见仁见智了。
具体情节上不想多谈,从创意和画面技术上来讲,脑洞大开的创意点不断出现,水花效果十分逆天,不否否认的是一部制作上佳的3D动画电影,如果放在别的工作室,被称为一流作品不奇怪。
可它偏偏就生在了皮克斯,偏偏还是《寻找尼莫》的续集。
但就因为如此,就是该受到理直气壮莫名恶评的充分理由吗?
原创作品不够惊艳,续集作品不够创新,让人觉得有狗尾续貂之嫌,这是继《鼠王》《瓦力》《飞屋》《玩具3》四连爆的巅峰期后,不少影迷对皮克斯电影的评价。
几乎每出一部作品都会出现大量“皮克斯不行了” “皮克斯丧失创新能力了”之类的评论,除了去年被戏称“回春之作”的《头脑特工队》(现在又被称为“回光返照之作”了。。。
) 不想去探究近年皮克斯动画不尽人意的原因究竟是新人导演能力不足还是迪士尼介入过多,或是所谓的迪士尼吸光了皮克斯的精元。
每一个人或者团体都有高峰和低潮,不管原因是什么,皮克斯动画出现低潮期,出现不如巅峰期的作品,且都根本算不上烂片,为什么一定要抱着恶意进行随意和莫名的评价呢?
仅仅是因为前期呈现的优秀作品太多而接受不了不那么优秀的落差吗?
皮克斯表示好无辜,就因为以前太优秀,而造就了大家对它近乎苛刻的要求。
有些评论还表示自己情怀很深等了13年然而片子却那么烂。
因为情怀太深而对公认的烂片无条件好评的很多,但因为情怀而对一部并算不上烂的续集满满恶评的还真挺少见,可能是我见识少。
好了,写不下去了,并不是皮克斯脑残粉,第一次在豆瓣写这么正经且鸡汤味有点浓的东西,只在是被满篇的差评吓到了。。
。。
“寻找多莉”的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寻找尼莫”相隔一年,而两部动画在我们的人生里间隔了十三年。
十三年后,我看完这部电影内心的激动却远远超过了那年。
故事是普通人物寻找“自己所来自的地方”的经历,很早以前走失的多莉因为短时记忆缺陷,都已经想不起来自己在寻找什么。
看见迁徙的鳐鱼让她重新建立起关于家的记忆,于是顺着洋流去加州寻找父母和家乡。
让我激动的大多是电影描绘的海洋场景,对很多物种的景象的描绘已经有了纪录片一般的美感。
<图片1>影片开头,鳐鱼群迁徙的场景美丽到窒息,电影仰拍的视角,一方面符合蝠鲼在海洋浅表面迁徙的特性,更是让鱼群的体态显得如同飞行一般从容。
我极其爱看鳐鱼,当它们从面前游过,游向更远的高处时,永远让我联想到飞行。
而由于它们扁平的身体,看起来倒不像是飞鸟,而是飞毯,是童话故事里的场景。
而影片中,是迁徙季节成千上万的鳐鱼,它们宽大的侧鳍起起落落,动作冷静得像是终点就在眼前,又汹涌到像是能够掀起直达深处的漩涡。
那时我们和多莉一样,仰头看见这些古老的优美的物种在海洋中排成宏伟阵列,涌动的暗流撞击心脏,是“回家!
回家!
”的节奏。
怕是谁都希望赶紧去寻找自己出生的地方,管他那些绕成八字的洋流,和随时能生吞了你的大鲨鱼。
<图片2>从海面射向海水深处的天光,一直是我着迷的东西。
小时候的绘画课堂上,我描绘的海洋深处永远是一副“要有光”的调子,会用黄色画出一道一道的光柱,于是老师都看出我的偏好。
这部电影中充满了这种有光的画面,片头成群的鳐鱼游过,灰白的鱼群并没有挡住水面射下来的光线,光线穿透了海水打在鳐鱼身上,好像要照亮它们回家的路。
而在那个海底悬崖,也可以看见远方的一缕缕光线,在那里尼莫赌气出走,马林踏上寻子的旅途,多莉想起父母,不顾一切地冲向远方…… 所以,马林在那里抱怨,为什么每次在这里,都有人想要走。
是啊,为什么想要走呢?
大概是远处有光,而我只看见光吧。
多莉在水中迷路的时候,周围水草的触手在水里漂来荡去,看起来哪个方向都是一模一样。
只有上方透下来阳光,像星星一样辐散到水草的缝隙里。
大概就是有光,才让这里显得不那么像是个被遗弃的地方。
下一分钟才可以让多莉找到回家的路吧。
<图片3>还有一束光,来自于皮克斯那盏扭头看向观众的小台灯。
皮克斯的动画总与不少学生时的记忆有关。
印象最深在初中的时候,班里的一小撮同学每天午休的时候总会凑到讲台上的电脑周围,就这样一天一小段地看完了《机器人总动员》,看见呆萌的消毒机器人Mo时,大家一起笑出声,后来Eva握着Wall·E的手,我们也她一样紧张地希望他醒过来。
后来在大学,有人拿这部电影向来演讲的表演专家Ed Hooks提问,他说我们会被感动,因为这些和人不一样的东西表达了人性。
皮克斯的动画一向给人惊喜,他们讲的都是些没有人讲过的故事。
皮克斯所做的又似乎只是给一些非人的事物安排人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看起来就充满了灵气和想象。
或许普通人的小故事,愿意讲的人反倒少了。
大家偏爱曲折离奇,宏大悲壮的故事,但其实经历的恰恰就是皮克斯动画里的这些,告别,寻找,成长,友谊。
于是内心最接近孩子的一群人才讲这些故事。
细细想来,皮克斯的电影主题不就是孩童常有的幻想吗——总想着自己睡着的时候,玩具会醒过来自己玩耍;需要确认一下床下面是不是有怪物会在夜里出没;而鱼缸里的鱼,似乎也总是在看着自己呢。
那时总觉得身边什么都该会说话,只是自己听不到罢了。
玩具,动物,怪兽,汽车,机器,情绪,皮克斯真的让他们都说了话,而看的人却已经开始不在乎这些东西。
动画片提醒人们,其实我们还可以在乎。
其实你可以看一看角落里的旧玩具,也不必害怕夜晚出现的独眼怪兽;其实小丑鱼更想住在海里,但天才的小老鼠愿意做你的助手;其实机器比人类懂爱,其实快乐不是万能的,而悲伤没有什么不可以。
如果你们接受我这个荒诞的比喻,那么现在的人们或多或少都像是记忆受损的多莉,一边长大一边不断在忘记,忘了童年的玩伴,忘了回家的路,后来连自己要找什么也忘了。
然后,他们把“回不去了,回不去了”放在嘴边,说给自己听,好让自己相信。
而皮克斯这次说,其实永远有回去的路,其实你还记得的。
《海底总动员2》是一部好电影:技术上登峰造极,内涵上则维持了皮克斯的一贯灵魂。
于是你也许要问了:皮克斯的灵魂是啥?
我觉得,皮克斯的灵魂在于:比起主角与反派势力的对抗,皮克斯更多关注的是平凡的主角自己的成长。
所以在皮克斯的电影里,“反派”的存在感都不强,主角遇到的困难一般都是自己“作”出来的。
比如,《玩具总动员》中,虽然有个喜欢破坏玩具的熊孩子,但主角胡迪之所以遇到一系列的麻烦,起因还是自己非要跟新玩具巴斯光年争宠,企图把他赶走。
《海底总动员》中,也是尼莫自己跟爸爸赌气,才被人类给抓走的。
就连《超人总动员》这样充满超级英雄气质的作品,全片最大的“敌人”都是主角超人自己的家庭危机。
而从去年的《头脑特工队》到这部《寻找多莉》,更是连反派都没有了。
故事中没有恶人,电影的主线也不是大反派要破坏和谐社会,打倒了大反派世界就和平了。
多莉和主角们要克服的只有横在眼前的困难,要战胜的只有自己。
这样才更接近我们每个人真实的生活:阻止你的从来就不是什么大反派,阻止你的只有你自己。
这是其他动画很少做到的。
因为一旦没有突出的反派,就很难在简单的故事中形成足够强烈的戏剧冲突,电影的精彩程度就大打折扣。
所以梦工厂的《功夫熊猫》拍了3部,对手一部比一部牛逼;迪士尼年初的《疯狂动物城》,也少不了绵羊副市长的一个惊天大阴谋。
我不知道大家的喜好如何。
但是对我来说,皮克斯这种以小见大的灵魂更难能可贵,而这种更贴近我们每个真实平凡人生活的细腻,也总能给我更多感触。
但是,《海底总动员2》并不是皮克斯最好的水准。
原因之一,是故事本身太胡闹了。
说到故事,我还是想拿《疯狂动物城》做一下比较。
《疯狂动物城》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动画佳作。
但从整体设定上讲,它比《海底总动员2》讨巧很多。
它在保留部分动物特性的基础上,凭空塑造了一个世界观,说到底是披着动物的外皮讲了一个传统的英雄故事:在逆境中努力成长的主角战胜了邪恶的反派成功构建了和谐社会。
这样的故事是非常容易让观众接受的。
而《海底总动员2》选择了一条困难得多的道路。
不管是整体设定还是细节描绘,这部电影都是非常现实的。
而电影的立场又完全在人类的对立面:片中的人类即使算不上反派,也绝对是鱼类完成任务的障碍。
这样的处理,不仅要求观众在观影的时候抽离自己的人类身份,还得让他们代入主角们、也就是海洋生物的角色中。
这个难度就相当大了。
虽然选择非常大胆,但可惜的是,《海底总动员2》在这一点上做的并不够好。
由于设定的真实性很强,所以故事本身也要有足够的可信度,才能让观众更好的代入。
而本片的故事本身,如上文所说:过于胡闹了。
像是章鱼开车上高速逆行什么的,看的是很过瘾,但总会有一种“你在逗我吗”的感觉。
这就很让人出戏。
皮克斯在过去不乏做的非常好的例子。
比如《玩具总动员》,我一直觉得这是一部神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设定相当真实。
小时候找不到东西,爸妈总会调侃我:难道它们自己会跑?
《玩具总动员》成了我的坚强后盾。
我至今还坚信:有时候我找不着东西,就是它们自己跑了。
(没错我就是这么一枚充满童真的boy)而到了《玩具总动员2》,虽然故事依然非常精彩,但片中的一段玩具集体过马路,还导致了一场大车祸的戏,就有点过于胡闹了。
这场戏也降低了我对《玩具总动员2》的代入感。
当然,不管是玩具过马路,还是章鱼开卡车,这种夸张的动作场面看着是很过瘾的。
所以我虽然觉得很让人出戏,但相信还是有不少人反而很喜欢这种安排。
相比于故事的胡闹程度,我认为《海底总动员2》更大的问题,是角色的塑造不够立体。
主角组的3条鱼,马林和尼莫的性格塑造在前作中就已经完成了,本片难以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多莉虽然好些,但“健忘”这个特性太过突出,也很难让人记住她其他性格特点。
其他的主要角色,鲸鲨和白鲸只强调了生理缺陷,几乎没有进行性格塑造,让人感觉他们的出现完全就是为剧情服务的。
连抢眼的章鱼哥汉克,我们也只看到了他出神入化无所不能,但他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为什么不想回大海、只想在一处盒子里安安静静的过一生,我们也不得而知。
要知道在前作中,连出场2次、一直在喊“我的!
我的!
”(Mine!
Mine!
)的、打酱油的海鸥群都极其有存在感。
因此,对本片而言,看过前作的观众更容易对主角产生共情,对电影的感触也就深刻得多。
而对于没看过前作的观众,不够立体的角色难免让电影的动人程度打了不少折扣。
除了故事和角色的问题,“多莉去哪儿”这个译名也给电影扣分不少。
我认为这个译名完全丧失了英文原名的意味。
Finding Dory,就应该叫“寻找多莉”才对。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问了:电影明明是主角多莉找父母啊,为什么会叫“寻找多莉”呢?
我的解释是这样的:这部电影的核心,其实是片中的一句台词:多莉会怎么做?
用一个词来形容极其健忘的多莉,应该是没心没肺。
小时候她的父母教导她,遇到什么困难,不要担心,只要继续游下去就好了。
于是“继续游下去”(Just keep swimming)就成为了多莉最喜欢哼唱的小调,当然也是她自己的鱼生准则。
不瞻前顾后,想到什么就去做吧。
于是,她想起自己是有爹妈的,就决定去找;她想起爹妈在加州,就决定从大堡礁游去美国;在整个寻找父母的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继续游下去就好了。
而陪着多莉找爹妈的小伙伴马林和尼莫,在被困在鱼缸里陷入绝境的时候,也靠着“多莉会怎么做”的指导思想成功脱困。
电影的最后一幕,马林和多莉在空旷的悬崖看着辽阔的深海。
找到父母的多莉填补了自己心中一直空缺的“家”,终于找到了完整的自己;一向过于谨小慎微的马林也真正找到了“多莉的精神”。
这样的结果才让Finding Dory最终成立。
所以……“多莉去哪儿”是个什么鬼?
我是总结的分割线--说了这么多,还是得总结一下。
《海底总动员2:寻找多莉》不是皮克斯最好的作品。
故事过于夸张,角色不够深刻,让观众的代入感不够强,影片的动人程度也就比不上很多皮克斯以前的作品。
但这部电影,技术上无可挑剔,故事内涵也维持了皮克斯一贯的灵魂:平凡小人物的自我成长。
即使不是最顶尖的水准,也绝对是一部一流佳作。
我还是非常推荐小伙伴们去电影院观赏的。
最后说几句皮克斯吧。
2010年《玩具总动员3》大获成功之后,《赛车总动员2》口碑扑街,《勇敢传说》、《怪物大学》反响平平。
皮克斯陷入了“新作无趣、续集乏力”的质疑声中,仿佛一下就跌下了神坛。
去年虽然有《头脑特工队》,狠狠的打了批评者的脸,但随即推出了形似半成品的《恐龙当家》,又激起一阵批评的声音。
到今年的《寻找多莉》,明明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电影,还是有不少人拿来说事儿,“皮克斯不行了”之类的言论又此起彼伏。
呃,我只想说,何必呢。
我当然希望皮克斯能拿出更多《瓦力》《飞屋》《料理鼠王》《头脑特工队》……但也希望更多的人,不要因为新作达不到期待的高水准,就刻意给出差评,刷低了一部佳作该有的高度。
毕竟评分网站的网友们,还是身负引导国人观影水平的时代重任的啊!
(好吧,其实我只是不爽多莉豆瓣评分没有魔兽高而已……就酱……)<图片1>
健忘的多莉在一次掉入暗流后与父母失散,跟尼莫和马林父子成了邻居,一直相互照顾。
但其实她心里一直也想寻找自己的家人,于是,她说服马林父子一起踏上新的海底冒险之旅。
影片画面很美,故事朴实感人,充满欢笑和温情,保留了“海底风格的幽默”,二萌的鲸鱼,吊炸天的章鱼哥,萌贱的海狮,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惹人爱。
但相比第一部,故事情节还是稍稍弱了些,没有太大的创新,缺乏新意,徐帆的配音也不太给力。
时隔多年,皮克斯仍然奉献出一部水准之上的精品动画:画面更精美,海水和光线的运用上已经达到了比真实更逼真的地步;新角色多了不少,还原了生物的多样性,皮克斯再次展现了处理多个角色平衡度的超强传统;多莉记忆只有几秒,隐喻了现代人在繁杂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速食文化,很快会健忘,最终迷失自己,我们在人生路上经常会忘记很多重要的事,包括忘记自我。
短短100分钟却看得眼泛泪光。
纵然已是大海茫茫,我仍对你念念不放……关于遇见、缘分、珍惜等等,如此玄妙难懂的东西,都被《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说清楚了。
因为想念,因为不舍,因为难忘,这个世界上才有了那么多的奇迹发生,让我们时刻在聚拢,时刻在消散……
众所周知,迪士尼,梦工厂和皮克斯是美国主旋律动画片工厂的三巨头。
虽然我个人是偏好梦工厂的动画制作,但皮克斯的“总动员”们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童年回忆。
比如说十三年前的《海底总动员》。
那时候和闺蜜一起买光碟在家里来回来去的播放,百看不腻,乍一看小丑鱼尼莫的确有点丑,但当它生龙活虎地在画面上动起来时,你会不自觉的有一种代入感,幻想自己就是那条小鱼,迷失在大海中找爸爸。
这就是动画所呈现的魅力,用夸张的表情和可信的动作,为角色赋予性格,同时也通过拟人的手法让我们的身份体验更多元化,从而得到上天入地的观影感受。
也难怪三巨头的动画片一直受广大观众的好评,不仅仅是因为专业流畅的动画技术和卖萌卖上天的卡通形象,更多的是因为它们找准了当今的主流价值观,填补了观众们在生活中的空缺。
然而这类动画片最大的特点是,基本上在走进影院前我们就知道了这无疑又是一个小人物突破重重困难,最后取得圆满结局的故事。
那为何我们还如此执着的要去影院观看呢?
这条13年后归来的小鱼,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
首先,三巨头的动画片面向的观众永远是小朋友和大朋友。
在小朋友的眼中,它们就是自己。
在大朋友的眼中,它们是过去的自己。
这是一种美好向往和珍贵回忆的交融,在上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头脑特工队》中有一只粉红象,我想大家一定都印象深刻。
在电影院看到大象消失的那一刻,我难过的落了泪,当时突然就想到童年中好多自己拥有的或假想的好朋友都渐渐随着时间消逝了。
除了回忆杀以外,情感也是一把杀手锏。
《海底总动员》就用了这一招,从13年前尼莫找爸爸,到今年的多莉找家人,无疑都在上演一出寻亲记,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呼唤全球的亲子们一起上影院看好戏。
13年后多莉的故事再次在大屏幕上呼唤爱。
幼小的多莉一出场就告诉我们它患有短暂失忆症,然而它的父母居然提出要和她一起玩捉迷藏!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对先天有缺陷的小孩一视同仁的教育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与反思)。
而这一玩不出意外的玩出了事,紧接着寻亲记上演,在寻亲的过程中多莉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这些奇奇怪怪的海洋生物全部都是性本善,每一个都很无私,无条件的帮助着善忘的多莉。
要说这个片子里的反派,那就只有人类了,他们开发的各种生物研究,使得海洋里的宝宝们生存越来越困难。
从侧面反映出人类的丑陋与贪婪。
当然这些设定不免有为了增加情节点而设立的嫌疑。
最后我们来说说影片中可爱的小动物们。
除了多莉,尼莫和马林这三个老演员外,首当其冲出彩的大概就是汉克这个红色大章鱼了!
一点也不输《疯狂动物城》里的树懒。
(ps,在中文版中好像是马东配音的,哈哈蛤)它的特殊技能——变色,帮助多莉屡次逃离困境,也使得影片增加了很多趣味性。
白鲸的特殊技能也引来一片呼声,杠杠的它和弱视的鲸鲨是一对,虽然体积庞大,却都颠覆了其在现实中的凶恶感,卖的一手好萌。
此外,海狮海狗海龟和一只奇怪的鸟,个个都是喜剧演员,在此不一一赘述。
虽然亮点不少,但它终归是一部快餐式的动画片。
然而我们不能一味的用挑剔的眼光去评价集体劳动的果实。
我也始终相信,“最好的事情总是偶然发生的”,动画片的制作是如此,生活更是如此。
给个五星,总体来说,我觉得电影还是完美的继承了第一部的主旨以及叙事方式。
评分不如第一部,我觉得可能是存在以下两个原因,第一,通过遗失的记忆寻找双亲的动力,可能不及眼下拯救自己刚刚失踪的儿子那么迫切。
情感冲突不强。
第二,故事叙事结合过去,叙事节奏,并不像第一部那么紧凑,更多的是通过与回忆的对照,而非像第一部选取的父子俩境遇的对照。
层层递进。
如果还要说一个原因的话,那就是故事主人公的新奇色彩已经褪去,新鲜感不够,出现的人物中比较出彩的有章鱼不够讨喜,而鲸鱼之前也算出现过了……其他角色则或多或少能在第一部中找到对应,重复度不低。
因为以上两个原因,第二部的节奏以及故事抓眼球程度或许并比不上第一部,但是全片看下来我觉得第二部仍然是非常好的电影。
依旧是众多海洋生物的总动员齐上阵,有癫狂,有沉稳,十八般武艺各显身手,各色人物缤纷出场。
保持了热闹而温馨的底色。
其次,故事在结尾的升华虽有些许刻意,但是经神经质的Dory说出也算是合情合理,且立意更比起第一部算是拔高了。
续作的方向无非是继承或突破。
因为有着满分前作,第二步的成片已经做到了保证原有的风格,剧情不落俗套。
只是凡事都是少吃多味,第二次看难免感到新奇感和刺激不够,不过平心而论,我还是给他一个五分👏
父亲节前夕上线,主打亲情牌的圆满大结局,老少皆宜。
因为有第一部的参照,算不上特别惊喜,但是依然保持了上一部的幽默感。
上一次,历尽艰险寻找尼姆;这一次千辛万苦寻找多莉。
寻亲的旅程大同小异,总是在快要绝望的时候出现转机,让大家看到生命时刻充满奇迹。
只是大多数包袱早已在意料之中,所以从故事本身来说,可能稍弱了一些。
尽管故事稍弱,但视觉上带给观众的感受还是很棒。
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美妙奇幻,各种奇异的海洋生物,都还是很能抓人眼球。
还有,张国立和徐帆的配音依然是亮点。
于此同时,在惊险刺激的旅程中,还会时不时冒出一些人生哲理。
"海里没有墙","只要用心什么事情都能做到,也忘不掉",爸爸妈妈一直会在家等你回来......如果你有孩子,不妨陪着她/他一起去吃着爆米花,寻找多莉。
最美好的事总是偶然发生的,这就是生活。
画面依然精致,海狮和水獭萌出鼻血,不过相比第一部的经典,续篇故事有些草率,情节略微老套,视觉特效也并无特别惊艳之处,忍不住想感概一句皮克斯的创意呢——或许缘于对皮克斯的期望实在太高了啊!
莫名心疼那只为了想要孤身独处而不遗余力帮助多莉的古怪章鱼,应该叫做超人章鱼吧,“你没有记忆挺好的,就不会回忆那些痛苦”,它的内心一定藏着伤痛的故事,如果再有续集,该不会就是寻找章鱼的过去吧。
Anyway,尽管这样那样的不足,这样温情的动画片,依然是带孩子观影的不二之选。
喜欢这句话,“最美好的事情总在偶然间发生”。
——2016.06.18 成都欢乐颂339影院
在《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中,可爱却记性很差的蓝藻小鱼多莉和她的亲朋好友们重新聚在一起,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学习如何去爱,去维护家庭价值的故事。
在小丑鱼尼莫和他的父亲马林的帮助下,她从澳大利亚大堡礁来到了美国加州海岸,在这里她遇到了很多新朋友,开启了一趟奇妙的旅程。
故事发生在影片第一部结束后一年,总失忆的蓝唐王鱼多莉(Dory)跟小丑鱼父子成了邻居,生活上互相关照,相处融洽。
有一天她随尼莫(Nemo)去上学,路上遇到了举家迁徙的蝠魟,勾起了她对家的向往。
患上思乡病却不知道自己身世的多莉决定去寻找自己的父母。
在小丑鱼尼莫和他的父亲马林(Marlin)的帮助下,她从澳大利亚大堡礁来到了美国加州海岸,却意外被海洋生物研究所捉走了。
在那里,她遇到了很多新朋友,有章鱼、海狮、白鲸[拍得感人,甜蜜和温柔,但它却同时非常非常的好笑,笑点密集,令人目不转睛。
《海底总动员2》可以被归类为优秀的续集作品。
没有惊喜就是过错 就是这么苛刻:)
剧情太平庸了。笑点比较散漫而且低龄。可能是影院效果问题,画面好暗。
还行吧,技术水准一贯牛,剧情略老套,适合全家观看~~~本来对国语配音很期待的,但是不是很喜欢明星配音,还是专业配音演员更合我口味,有点失望~~
无亮点
从“寻找尼莫”到“寻找多莉”,真的是生命不止,寻找不止,低幼不止,折腾不止~嘛,小孩子可能会去看~
热度已过,画面不够好
Deus ex machina 多到脑子疼。
萌点很多,剧情decent,dory这个角色-整部电影看的时候心中憋了一团怒火-现实是real life像dory那样incompetent的人是没有神话的,但是!还是哎呀看哭了。最后,中译竟然没有用总动员了,难过 :(
又臭又长的一个故事,简直糟透了。:(
飞机上看的,剧情太拖沓,EllenDeGeneres的声音让人提不起劲来。四星全打给萌萌的水獭、鲸鱼、鲨鱼、乌龟。
看到徐帆张国立马上选择国配版,徐帆的声音太有魅力了,但还是更适合配年轻妈妈;张国立除了小孩子所有角色全都信手拈来。不过听到黄健翔和更稚嫩的声音管徐帆叫孩子还是很跳戏。多莉从梦中醒来,却发现妈妈在哭。“我们的多莉以后该怎么办啊?……” “别哭,别哭了,妈妈……紫色贝壳?妈妈喜欢紫贝壳!”她为了不让妈妈伤心,努力朝紫色贝壳游去……这是全片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她可能会忘记许多事情,但她从没忘记爱你。无论我们多大,我们永远都是父母的孩子。“生活中美好的事情都是偶然发生的”多莉开朗直率的性格是可以感染别人的,让别人可以发现身边的美好。幼年多莉实在是太可爱了!有趣又美丽的片尾动画后还有不容错过的彩蛋。要是没有动画,我无法想象我该怎样生活。
七爪鱼,哈哈哈哈
隐形章鱼太开挂了救援逃亡无难度,白鲸鲸鲨近视雷达组合卖得一脸好萌。台词有点太鼓噪,物理引擎吓死人。modern family的外父女婿化身两个物种再次聚头可惜没啥对手戏,当然最夸张的是the wire黑白死对头同睡一块岩……
预算:2亿首周末票房:1亿3506万北美票房:4亿8629万全球票房:10亿2857万上映日期:16.06.17上映周数:25周分级:PG最高院线数:4305北美最高排名:1
这就是事隔多年的良心制作?流水线型的套路,打着同情旗帜却分分钟出戏,这配音也是醉了,最近好莱坞如此泛滥,国人对好莱坞情怀何时有个头?
太低龄了,成年人无法获得一丝看点。最后找到父母也是强颜欢笑,桥段设计感十足
2016-06-22 wed,果然跟我想象的一样精彩好看!意义更宏观伟大了,好多动作惊险场面,画面比第一部阴暗很多,章鱼汉克真是大爱!!能力牛逼又害羞胆小简直是男神的存在!!今年优秀动画集中发力真是爆表了!
也算含有共鸣 故事性偏弱
居然有人说炒冷饭,不好看。exm?故事真的非常非常用心了,既兼顾了搞笑和卖萌,又有泪点且引人深思,主线也非常明确,要相信孩子,和上一部一脉相承,如此正能量正三观,还有全程高能的章鱼哥,还说不好看,只能说你们人类的胃口太难满足了
Finding Nemo是小时候最爱的Disney,和妈妈一起挤在只有三排的破旧小影厅,感动、悲伤、惊喜一样不少。可这么多年后,当我带着妹妹在十几排的精装大影院里,那些感觉好像跟着岁月消失殆尽。放射状从家这个原点辐射出的一排排贝壳,是亲情的浓厚,是希望的香醇,我只爱这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