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部发人深思的电影。
片中的医生原先仅是一个江湖术士,想在小乡村捞点钱,却为乡村的现状所吸引,坠入难以摆脱的人心的藤蔓,在为村里人治疗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医生,尽管没有行医执照,但他是个真正的医生,具有医心。
剧中的人物如警察的不停追逐,助手的逐渐仰慕,村民对他的喜爱,包括那个医疗器械销售者也对他的行为认可,或许医生对村民就如医疗器械销售者所言是一种“下意识的关心”吧。
这使我联想到了我最近看的《菊与刀》,其中对义的描写,义在日本是一种不能不执行的责任。
这部电影引起了我对“医生”这一个词的反思,什么是医生呢?
医疗器械+治疗者=医生吗?
恐怕还要+心吧?
(芷宁写于2010年3月10日)在新作《亲爱的医生(Dear Doctor)》中,女导演西川美和再次将她擅长的叙事风格融入光影之中,令影片呈现出自然天成如出水芙蕖般的气息,在清雅的风韵中,又流露着点点思虑。
和西川的另一部片子《摇摆》相似,《亲爱的医生》以略带悬疑的氛围伊始,继而以平稳舒缓的节奏,连贯流畅的叙事,逐渐穿插、倒叙、延展出一个有关谎言的人性化的故事,并将一些可贵的现实思考带给观众。
只是,这次人性化的故事显得相对温暖,引发的现实思考更为广泛,如老年人的生活和医疗保障问题、无恶意的欺骗是否与真诚可信对等、偏远山村的现状和人口构成等等。
恬静怡然的村落,干净清新的画面,技艺精湛的运镜,应景寄情的音乐,充满田野风情的音效……可以说,整部影片如行云流水般生动通畅,影像画面与情节叙事毫无罅隙的圆润相融,细节处细腻而委婉,精致且精心,虽呈现着平凡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却又不失扩展的视角和大气的立意,其中所流淌的人文关怀,颇值得咂摸,一如片中绿意盎然的田园、蕴含丰满的空镜头一样,带给观众很多回味。
影片反映了很多当下日本所存在的问题,势不可挡的老龄化,孤独村落的“黄昏构成“,偏远地区的医保成患,城市大医院存在弊端等,这一切都在剧情行进中一点点展现。
乡下医生伊野治(笑福亭鹤瓶饰演)的突然失踪,引发了一连串反应,随着警察的查问、邻里同事的叙述,这个身份不符的中年“赤脚医生”在形迹可疑的同时,形象也逐渐丰满立体起来。
就是这么个冒牌的医生,却以其特有的和蔼可亲和关心温情带给偏远村落的乡邻们一份可贵的“安全感”,这本身便充满了暗讽的味道。
影片的另一个重要暗讽发生在一位寡居老母(八千草薫饰演)身上,老妪独自在乡村劳作生活,她的三个女儿都已立足城市,拥有各自的生活,其中的一个更是出息到在大医院任职,但是,这个医生女儿可以救治很多人,却顾不上救治自己的病入膏肓的娘。
片尾,忙碌的她只能抽空看一眼住院的孤独母亲,而冒牌医生却悄悄给老妪递上一杯热水。
影片还采用了一些对比和类比的手法,令镜头语汇更丰饶。
如,绿色葱茏充满生机的梯田和生命垂危孤独寂寞的老人们形成的鲜明对比。
再如,一片绿色中,年轻的实习医生(瑛太饰演)那辆红色轿车与周围环境所形成的强烈色彩对比,似预示着,实习医生将给此地带来新气息。
另外,一只昆虫在书桌上艰难翻身而后飞走的镜头,又似在类比冒牌医生的处境和出路,而医生那时对着昆虫的所思所虑,在之后他决意离开山村的那刻起,便显得相对清晰起来。
当然,影片自始至终都给未来留有一点希望,医科毕业生选择到宁静纯朴的乡村实习,这位医家后代厌烦透了大城市综合病院的冷漠无情和种种诟病,他出现在乡村冒牌医生的工作生活中,深受冒牌的感染,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帮助着需要救治的人,这预示着有责任心有爱心的正牌终将会到达最偏僻的角落。
影片虽然处处揭示着现实矛盾,插叙倒述也比比皆是,却始终浑然一体,毫不显突兀与割裂。
而之所以该片被呈现得如此循序渐进、层层渗透,除了编剧导演西川讲故事的手法和功力外,演员们扎实精彩的表演是推动影片剧情和情感发展的有力保障,不论主演还是配角,都像是为了片中的角色而存在一般。
http://nicolew.blog.hexun.com/46531510_d.html
看完这部电影已经2天了,但脑中的思绪很乱,于是这2天便一直在想影片所探讨的主题,想累了就去看至少还看得懂的《武林外传》。
拖到今天,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写出来,就算应了自己的一个承诺。
影片接一位“假医生”探讨了什么才是一位“真医生”的问题。
很多影评都将本片的主旨归为——体制,但我真的不明白体制是个什么东西,是那个行医执照,贴在你的脑门上从此就决定了你可以救治他人?
是医疗机构,代表着你的身份和归属?
但这些终究是社会化的产物,它简洁有力的规范了我们的生活,给予我们看似可靠的保障,但它真的可以体现出人的良善吗?
还是说,那个真正善良,热忱的从医之心在面对这个社会化的机器的时候,只会如同柔软的身体撞向冰冷的墙壁一样,伤痕累累,血肉模糊。
那时候,心中那个渺小又坚定的信念又算什么?
又能改变什么?
当然,影片中的老医生并不是一腔热血,心怀正义,他最初只是想通过从医来骗取一些钱财,但在和乡人共处的时间中,他“被逼无奈”地成为了众人信赖的医生,成为了一位真正的医生。
但谎言终要揭破,老医生选择了离开,再未回来。
随着警察调查的深入,乡人也逐渐知晓了医生的秘密。
但可喜的是,人们最终相信了医生,而不是那一张写着行医执照的薄纸。
在一次调查走访中,警察企图说服乡民去控告医生,那位乡民突然有意摔倒,警察马上将其扶起。
乡民说:“你扶我,是因为你有善心,而不是因为,你是个警察。
”这就是了,体制可以将人们类型化,符号化,简单到你只是一个医生,或警察,但它体现不出来的,是隐藏在那些标签后面一个个鲜活,生动的面孔,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医生离开的前夜,他看到一只飞虫,努力飞动着翅膀,终于飞出窗外。
他看的出神,仿佛自己与那只飞虫一样,得到了自由。
但离开后的他,能自由吗?
电影中描绘的世界和现实是如此的相似,城市化,空巢老人,医疗资源的城乡分配不均,这就是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也是城市化匆匆人潮中的一;我们也要像那个年轻医生一样,面对去城市拼得荣华但忍受理想的折扣,还是去乡村真正实现价值但可能一生默默无闻的两难之题;我们有一天也要成为体制的一部分,接受成为一个标签的事实。
但,这并不代表我否定体制,它需要存在,只不过需要完善。
只希望,体制的机器能褪去冰冷,渐渐染上人性的暖色。
只希望,人们看这个世界,不仅用眼,更要用心。
大家有留意影片开头特写的照片里相马的发型吗?
他的发型和片尾是一样的,也就是医生出走一段时间后。
由此推断,伊野医生最后还是回到村子里。
不知道我的推断对不对。
原来,这是日本《电影旬报》评出的2009年十佳影片榜首。
原来,导演是大名鼎鼎的是枝裕和门生西川美和,我看过她的《摇摆》。
原来,瑛太和井川遥在《无法坦诚相对》之前有过合作……一个在小镇上从医“行骗”数年的冒牌货,却赢得了“职业”认可与尊重,走在路上男女老少都叫他せんせい,亲热地和他打招呼。
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曾经使哮喘老人起死回生,还成功医治过气胸;而是他不辞辛劳上门给每个老人做检查,不分昼夜对患者都随叫随到。
虽然没有那张执照,但是他承担起了那份责任。
所以他会紧张,所以他会不安,所以他会逃避。
当警察喋喋不休地追究真相时,大家回想起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心里一定是暖暖的。
被一村人接纳,这不是偶然,也绝非运气。
不禁想起了一句话:“一举一动,都是承诺,会被另一个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
”真实与谎言,并不像黑色与白色那般对立与分明。
这就是生活。
医疗,养老,所有的问题都不是孤立的,都牵绊着人际间的种种爱恨,体制上的种种矛盾。
这些问题严肃而又再平常不过,一如电影的色调与节奏。
我最喜欢这部电影的部分是配乐。
譬如开场,淳朴轻快的民谣小调,牵扯出的却是一宗乡村医生离奇失踪案,吉他演奏配着电话里关于尸体、腐烂的对白,非常有趣。
再譬如医生骑着电单车“潜逃”时,响起的是干干净净的钢琴声,飘散开的却是哀伤的情绪,本是行骗者的应有结局,却为何心里有股不舍、不愿呢。
还有那首片尾曲,很多人都喜欢,电影结束了,歌词还记得:“漫漫征途,要记得沿途停留,每一处停留的地方,都有一朵鲜花盛开。
”这部电影我给四颗星。
一颗扣在开篇时铺叙得不够紧凑。
对于日本电影的慢热,我是很能接受的,但是这部开始的枝节过多,故事到半小时才缓缓接近核心,使观众可能无法把握很多细节上的呼应。
平静边远的山区,一望无垠的田野,几十种深深浅浅的绿色随风波动,空气中似乎可以嗅见青草的芳香。
在现代文明攫取的手掌中,一个小村庄从指缝间漏了出来。
一天,这个与世隔绝的乡村沸腾了。
打破平静的是村上惟一一名医生——伊野医生——的失踪。
这个原本受到全村人感恩戴德的医生,在警察的追踪中却逐渐变得扑朔迷离。
围绕着他的秘密越来越多:他是谁,来自哪里,他究竟是不是医生,他潜伏在村中有什么目的?
更复杂的是,伊野医生的秘密中似乎还隐藏着其他村民的秘密。
随着伊野医生的秘密一步步被揭开,他的谎言也逐渐清晰:利用村中缺少医生又与外界隔离的便利,丝毫不懂医术的伊野先生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医术高明”的医生。
但实际上,他却从未对生病的老人们施以真正的治疗。
他的能力似乎仅限于“听胸腔”和“按压受伤部位”。
即便如此,谎言蒙蔽下的村庄却焕发出生命力和活力,充满了感激声和祥和欢乐之气。
于是谎言与真实之间的暧昧就在对现代医疗的反思和医生这个职业意义的追问中发生了。
首先,这个村庄是被现代医疗体系抛弃的一环。
这里没有完备高效的社会机器,于是环环相扣、严丝合缝的社会秩序也因此缺了一个咬合的齿轮。
但是生活依然需要顺畅地、或者至少不艰涩地运转,于是谎言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被孕育和被庇护了,充当起那颗脱落的齿轮,并且不称职地履行起相应的责任。
这个谎言毫无疑问地违背了职业道德,尤其是它冒充的这颗齿轮是可以掌控人生死的医生一职。
这是所有职业中,对于业务技能要求最高的岗位之一,而在现代医疗的评估体系中,技能的不合格就等同于丧失职业道德。
于是,作为职业道德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警察义不容辞地要确保所有的齿轮都货真价实。
但最初言之凿凿,已经将谎言制造者伊野医生视为罪犯而抓捕的警官,最后却陷入了是否履行职责的困扰。
造成这个困扰的原因是,这个原本需要谴责并清除的谎言,不仅是不称职地充当着齿轮的功能,甚至最终超越了齿轮,“超额”完成了它的任务。
相比于齿轮,它不是流水线上的程式化的冰冷的产物;它大象无形,却有着温暖的触感、柔和的光泽。
它不是陈列在昂贵的橱窗里、贴着合格标签、必须金钱购买的商品;它是在需要时触手可及的关切之情,它虽然无法满足消费需求、却可以回应心灵的求助。
因为这个谎言的嵌入,被现代文明遗落的小小乡村,村里一个个孤独的老人,和他们孤苦无助的心,才重新拥有了与当地美丽的自然相匹配的惬意生活。
所以,这个违背了现代意义上的职业道德的谎言,却实现了比现代文明要久远许多的对人本身的终极关怀。
面对两者的冲突,最后所有被卷入这个谎言的人,包括受骗者,包括名义的“受害者”,甚至包括坚定的追查者,都选择了违背职业道德,而维护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因为合格固然是保证效率和质量的要素,但人却远远不只是商业社会里的消费动物。
相对于身体上的病痛,孤独、疏离,和爱的缺乏才是人类世界里最难以治愈的疾病。
而治疗这个疾病,不需要学历,不需要资格证,也不需要专业常识。
任何人面对这个病症都可以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
这部影片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治愈的良药甚至可以是一个谎言。
谎言本不应该与真实发生暧昧。
但西川给出了一个不同的答案,而我们也被说服了。
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们揭开真实的面纱,背后是被消费主义彻底物化的所谓医生;但我们揭开谎言的面纱,背后却是如自然孕育万物般大象无形的同情与博爱。
“比起上帝来我们更需要那个医生”乡下医生还要求高血压病人吃降压药。
怕花钱的不肯给子女负担而让医生隐瞒病情的母亲。
风吹开麦田,白色浮动的波纹。
第一次处理气胸,十分紧张。
不是出于爱,但可以帮助你。
“在大医院里,医生和病人不过是官僚体制的一部分。
病人还是不满意,但在乡下,受到病人的尊重”。
冒牌医生在乡下只是为了赚钱,但却不得不认真学习起来,误诊了某个病人?。
真正的医生却不肯到乡下去。
一年只回来一次的子女,看不到第二年的家人。
片尾歌词不错:“如果你依然是你,我想你一定知道我依然是我”“漫漫征途,要记得沿途停留,每一处停留的地方,都有一朵鲜花盛开”冒牌医生变成冒牌护工,大概是喜欢上乌贝夫人了,因为大医院里病人委实太寂寞。
据说老年人更经常提及跟思考死亡,所以他们比年轻人更能面对死亡,并不惧怕。
这当然只是一种说法,然而我不由地想起了外婆。
当时医生有说,十二指肠手术可以让她多撑五年。
只是手术以后,外婆再也走不了远路更爬不了山。
经过那次变故,还是小孩子的我也意识到外婆似乎老了,后来我才知道这期间她私下就把遗照和灵位牌都准备好了,最后走得也不算太痛苦。
《亲爱的医生》表面上讲的是追查假行医的骗子,说的是无医村问题和老龄化社会的病症。
就跟上面谈到的,这片子让我想起不少往事。
先前家里做了十几年药品药材生意,不过并没有任何许可证,上头一再追查、力度加大,终于再也做不下去了。
小时候有什么感冒风寒头晕肚痛,父母都直接给我派西药,从未出过问题。
这种耳濡目染的影响导致我今天还有点刻意远离着医院,先父亦是如此,最后吃了亏。
而就我所知道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未必就好过电影里东奔西走的老先生。
有位小学同学的父亲成了庸医误诊的事故受害者,一针下去,一命呜呼。
影片里的伊野先生倒会现学现用,几次盲打误撞更被乡民奉为救死扶伤的好医师,前来实习的后生更是钦佩有加,类似的黑色幽默回头来看更是讽刺。
常能看到这样的电影人物设置:世间黑暗,无人主持公道,唯有侠客果敢出手;同情弱者,坏人反倒不再是脸谱化的坏人,担当了责任。
《亲爱的医生》说的真假医生其实也差不多,能否水落石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形势依然严峻,问题依然存在。
老太太不愿女儿获知自己病情,即便后来答应到城里就医,然而她们的关系依然存有隔阂。
病魔无情人有情,可导演并没有打算用母女情或夕阳情来化解尴尬的矛盾,那个偏远而美丽的小山村,它该何去何从。
2005年,日本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作为近邻同时又是一发达国家,停滞状态的日本遇到了不少社会问题。
今时今日不再有《楢山节栲》里的弃老,却出现了被动型的“弃老”,正如在我们身边也能发现的空村、无人村和老年村。
年轻人涌向都市,老年人固守乡村,东方的传统孝道难以维持。
没有足够医疗保障的现实不仅危害了老年人,也伤害到年轻一代。
老年人不希望成为子女的拖累负担,迫于现实压力,子女们和父母聚少离多,对隐瞒实情也毫无办法。
是枝裕和在去年《步履不停》里探讨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生遗憾,而《亲爱的医生》不带太多的私人感情,多了一层批判色彩但也说不上发出大声控诉。
救人与谋财,谎言与真相。
说的是医疗,打动人的反而是情感。
如果仔细体味伊野先生这角色,我们能发现他身上的无奈未尝就不是过去人生的投影。
这等作品充其量还是西川美和的个人思考,她找到一个合适的当代文本与谎言主题,实现了制作意图,引发一定的积极反响。
至于如何消除老无所依的困难局面,做到老有所终,恐怕这不是导演的分内之事。
珍视人生的渺小和卑微的情感,这才是日本电影的一向所长。
【理财一周-东方早报-上海杂志】
2010年03月24日05:42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字号:T|T 有些病患不是依靠医疗体系能够拯救的,相反却是医疗体系造就的,当日本导演西川美和给我们讲述一个处于偏远地区的神和田村的医生的故事时(《亲爱的医生》,去年日本《电影旬报》佳片第一名),她不动声色地给了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医疗体系温柔一刀。
偏远和老龄化使这个村子的人被庞大的医疗体系忘却了,他们把所有的健康问题全部托付给了驻村医生伊野治,从影片的前半段来看,这位医生几乎是个“雷锋”,他不计报酬、随叫随到、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并且只用“神奇的拥抱”就能把命悬一线的村民拉回来。
他的行为还感动了前来实习的年轻医生,这个年轻医生厌恶自己那身为医院院长的父亲,认为父亲只是依靠医疗体系来赚钱。
在伊野治的身上,他才找到了医生的职责所在。
但就是这样一位受人爱戴的医生,却选择了在某个夜里突然失踪,引来了警察的调查。
调查的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伊野治根本不具有行医的资格,作为一个“冒牌货”,许多年以来他一直通过医药销售代表来调控全村人的健康,实习医生这才想起来他以前遇到的一些困惑,伊野治无法正确判断病人伤情,需要听从助手的意见;而且在半夜里他会苦读有关胃癌的著作,因为一位老妇人的胃痛问题,他始终解决不了。
于是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站在另一边,齐声谴责这个“骗子”、这个曾经给他们身体健康以保障的人,只是在他们的心底,充满了对伊野治的怀念。
正如“推特”上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所言:“人们到医院很少是讲他们的病情的,而是讲述他们生活的苦难”,伊野治实际上成为了这些被遗忘的老人的精神解药,他虽然不懂医术,却能从心理上关心他们,这种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真挚感情,正是感动实习医生的地方,在他看来,现代医疗体系已经绝然分隔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在大医院里,医生和患者各行其是。
影片中提供了一个例子,那位患胃病的老妇,女儿就是东京大医院的医生,她可以拯救无数的陌生病人(因为正是在医院这个场所,她和病人确立了救治关系),却无法时常回家探望母亲,正是这种疏远使她无法拯救自己的母亲。
在影片的最后,她虽然把母亲接到了自己的医院,却也只能抽空去看望,至于治疗,是别的医生的事。
一个假医生被戳穿了,他的失踪伴随着世间许多真实情感的逝去,神和田村的诊所只剩得一块破败的牌子。
比起这世间其他一些稀奇古怪的治疗法,比如儿子生病了把父亲关进监狱、检查身体只能在居住地的医疗机构进行,伊野治对人心的关怀更接近医术的本质吧。
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是证书还是治疗?
是学历还是知识?
是表情还是内心?
小时候好像还挺懂,活着活着就分不清了。
我们生活在这个让人不安的社会丛林中,有资格的人我们未必对每一个都深信不疑。
但是,当把有资格的和没资格的放在一起时,大家铁定还是选那有资格的。
我们不得已必须生活得小心翼翼,所以宁愿把自己各个方面甚至生命,都交给别人的证书与资格。
没人愿意面对着老师或医生时,一直去想他们真的有教师证和行医资格吗,他们的证儿到底是怎么来的呀。
就算知道都不愿意相信那是真的。
我去过那么多豆腐渣工地现场,现在还不是住在楼房里么。
我们常常欺骗着自己,蒙住自己的眼睛去生活。
所以,我们有时是村民,有时又是三塞。
可我们不得不为了保障自己权益去做出选择呀对么。
资格,有时候确实代表着一种权利,但也代表着一种责任。
当我们身处弱势时,我们只希望去面对那些比自己更有责任的人,来袒露自己。
怎么能证明他们更有责任呀,你得有证儿,你得是专家。
“专家?
现在有多少专家是真的?
”前两天一个专家跟我说:“专家现在已经是骂人的话了,哪儿那么多专家?!
”当我们一次又一次与传说中的权威与专家促膝而谈时,又有多少人能不令我们失望?
“你的警徵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是的,一个谎言被识破,通常给我们带来的不是信任,而是更大的怀疑与失望。
可当我们正在怀疑一个家伙是不是大灰狼时,旁边突然站起一百只真正的大灰狼都拍着胸脯保证他就是,还全部对他俯首称臣时,我们一定刹那间都坚定了,还一劲儿埋怨自己眼拙。
你想啊,连那么多真正的专家都崇拜他,那么他一定还是是专家中的专家!
可是那些所谓的真正的专家呢,突然有一天对我们说连他们自己也不见得是什么专家时,我们又被颠覆了。
于是,我们暴躁地跳起脚来,指着他们的鼻子大骂:“谁叫你们有证儿呢?!
你有证儿就是专家!
我们还非说你就是个大专家不可啦!
没有专家我们以后听谁的去呀?!
”然后七簇八拥地给抬了上座。
于是,一个个专家就这样诞生了!
是的,三塞虽然没证儿,却也被人抬到了那个位置下不来,不管从事实上还是心理需要上都是。
当三塞实在无法再欺骗下去时,他选择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当他被这些纯朴的人们爱戴信任着,高度地实现着自我价值的时候,我想他本也是打算一生都在这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着,哪怕永远背着谎言。
让他最终无法面对的,只是自己。
“爸爸,你的小手电,被我弄丢了。
”当BLUES口琴的声音再次响起的时候,我慢慢从故事里被剥离出来。
天色已黑,我来抒个情。
如果同样是死去,我选择在美丽的山村,不是都市的半个病房。
可只要有证儿,那么死在哪里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有证儿,也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日式小清新。人性的拷问和温暖,被结尾处医生的顽皮行为而感动,深深记得了那个老太太最后会心一笑
这个...不知道怎么给星星了,随便给一个 - -+
悬疑倒置,众人记忆闪回拼凑出的往事拼图,再次确定记忆的自我篡改及不确定性;为了不辜负他人的期待,他把自己塑造成理想的人物,成就了所谓自我救赎,笑福亭鹤瓶与八千草薰的对手戏极为舒服,将家庭题材进一步扩大到农村老龄化及空巢问题。
瑛太啊瑛太 / 结尾很喜欢 总有一些东西改变你的初衷 无论这初衷是好是坏
@小西天。“你来扶我是因为爱吗?他也不是。”对人际关系(爱与不爱、关心与不关心)中的谎言与真实这个抽象人性主题一以贯之的聚焦之外,西川美和对具体社会问题关切也是宽阔丰富且接地的:《蛇草莓》是经济萧条下普通工薪家庭的难以为继;《摇摆》间兄弟的隔阂很大程度取决于东京与小地方生活可能的巨大差异;《亲爱的医生》则由农村的衰落和老龄化出发,做了锐利又不无温情与幽默的一瞥。对照黑泽明的《红胡子》,又感叹换了天地。虽然觉得西川美和很总能调和文学与电影两种语言,不止于文字的编织而更擅长影像的调度实现,是天生的导演。但她非常喜欢强调自己不适合执导,拍假医生这个题材的创作原点是认为自己是个“假”导演,很有意思。
瑛太补全计划倒数几部之一。如果不是冲着瑛太,我应该早就弃了,故事讲的不好,让人昏昏欲睡
日系闷片
西川美和评分最高的一部但真不喜欢,导演的存在感太强,剧本和故事都很厉害,就是几乎每个点她都要很刻意不寻常的讲,声画不对位空镜慢镜用到泛滥,当然北野武的御用摄影还很好。笑福亭亦正亦邪的形象奇怪的表演气氛把其他众演员带偏了,井川遥的美是个例外。对事情热爱和人性弥补专业不足,资料馆胶片
我想到了我爸爸,想到他对病人时候的耐心简直不是他,我好崇拜他
其实我没看完,就看了一半,不知道是太累了没状态,还是片子实在是不对味。看片子的时候,突然想起两年前看过的另一部日本片《摇摆》,一样看不下去,一样被日本的《电影旬报》评为年度十佳,一样在豆瓣上很多人捧场。后来才发现,两部原来是同个导演——西川美和= =
#西川美和电影展 @资料馆小西天 看了三部,终于能厘清西川美和的作者性了,”摇摆“是她的主命题,但本片特殊在摇着摇着没有定格,而是选择将其化为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最重要的自然是本片没有直接对职业产生滤镜,反而借由这层滤镜将具体的人悬置摇摆,而剧情发展到为鸟饲夫人做“全面检查”时,我甚至会往嫉恶的方向上思考(参考李沧东的《诗》),但摄影机并没有直接对准某处罪行。而直到最后一幕之前,我们都即将给主角定性了,这时老太太的笑脸是最好的宽恕令。前三部均有着葬礼的闹剧,也近乎是叙事正轨的开端(《蛇草莓》在哥哥回家后,这两部均在开始建立人物印象时),西川美和对于这种“平静的疯感”刻画人物的第一(错版)印象就像套公式一样熟练。
西川美和第三部长片,摒弃了《摇摆」的压抑和吞噬感,转而恬静平淡。一贯美丽的空镜头加上对日本乡村医疗体制不完善的控诉,既文艺又有社会感。对细节的把握和故事接凑掌控,平静而不无聊。
不咋地
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证书还是治疗?是学历还是知识?是表情还是内心?
温情是日系电影永恒主题之一,为人民服务的原来不仅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人会生病死去,又衍生了医生这种角色,帮人治病。影片中乡村景色绿意盎然,可是老人和孩子居多,一千多人口,好不容易搞定一个人来做医生,因为实在没人愿意来此偏僻之地,从此与职称,社会地位,荣誉无缘。影片中有好多种医生,一个实习医生,准富二代,富二代的企业家医生,只关注赚钱,一个卖药的幻想成为医生的人,一个到了大城市成为主治大夫的小镇女儿,最后是根本没有执照,却被推上了神医位置的医生。他说他认真去做一件事,就努力地做好,于是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至于他为什么走了,是因为那个小镇女儿要隔一年才能回乡,到时她将很有可能失去母亲了,所以在这个节点,虽然早有准备,但他觉得时候到了,于是和病人告别,决然离开。他知道那个癌症病人会被送到大城市,也知道一切谎言会被拆穿,然而他已经无所谓了。从无心到有心,到卸下包袱。
平静之后是汹涌宽阔的大河
这小日本的农村真美,田之外就是茂密的林子。我的家乡的林子还在噩梦中,不知哪一天就被砍光烧光,然后再翻成耕地,为了政府创收,什么都做得出来。4星半。
说是西川美和的巅峰之作绝不为过。摆脱家庭束缚走向社群,这让西川有了更大的、体制层面的视角,更重要的是探讨谎言,对家庭关系以至人的本性的反思。香川照之仰倒在地,警察赶紧把他扶起来。“你来扶我是因为爱吗?他也不是。”一句话让人醍醐灌顶。永远的托词亦复如是。
这影射的是中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