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繁仄,节奏断裂,主题暧昧,年轻导演能犯的错本片几乎一样都没落下。
但其中如野草一般随意而顽强的生命爆发力对当下讲究公正的电影创作犹如一记重拳,它出格、张扬、有冲劲儿,天生反骨,绝非善类。
剪辑上全盘现代化,多中景和特写,根本没有长镜头。
快速变焦提升紧张感,基本上颠覆了观众印象中那个肥硕雍容的唐朝。
竹叶 桃花 萤火虫等简陋特效,更加强了影片的荒诞感。
从一个个唐代小民身上,看到了命运到来时人的矛盾,将人被“选择”二字拖累的境地刻画的十分充分。
在癫狂的外表下,具有合理的情绪线索。
《我的唐朝兄弟》讲的是一个村的农民如何配合官府抓捕两名强盗,两名强盗是如何暴力抗法杀死杀伤多名官兵,村民们如何机智地与强盗周旋然后暗中报案,结果被官兵误伤导致全村死光的故事——嗯,我说的当然是《大唐日报》上的正规报道版本。
这个电影主要讲了一个现实:官比匪还可怕。
匪只是要你一点钱,实在没有就算了;官是不仅要你的钱,还要你的命,而且以正义的名义。
匪还有人性,官没有人性。
匪拿你当人,官拿你当猪狗。
以里正为代表的普通百姓,是没有善恶观的,他们只是在两个匪(官和匪)之间选择谁有更大的危害性,谁对他们的伤害更厉害更长久,来选择倒向谁。
保护他们不如伤害他们更容易得到他们的效忠。
还有,百姓终究是怕官的,就算明知道官会抢他女儿伤他家人夺他财产,就算亲眼看着官颠倒黑白强取豪夺,就算你替他做了主给了他一百个胆子,他也一样不敢反官——可见顺民观比善恶观更深入人心,还可见有组织的社团比无组织的流寇要更厉害。
最后还捎带脚讲了一个道理:知识就是生产力,你要是像李白一样有了知识会作诗,会比做强盗更方便快捷和安全地挣钱。
李白桥段在电影中只是个小插曲,所以这个道理算是附赠的。
当然,这个故事发生在万恶的唐朝,这个朝代因为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已经被时代所淘汰了。
现在的和谐社会人民都安居乐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的。
这部电影就是用旧社会的黑暗来衬托今天的光明的。
关于影片的风格,我需要指出:这是一部喜剧片,荒诞风格的喜剧,很多地方都是用一个夸张的pose来表达一堆过程。
因此有人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多看一点漫画会对解决这种理解障碍有帮助。
顺便说一句,片中有几处电脑动画,做的太烂了,没那么多钱就不要学《阿甘》了。
你看,那些狗,却扮着人的模样像人一样去耕作;你看,那些匪,却穿成官的模样;你看,那头犟驴,却是墨守成规最终害人害己的奴才模样;你看,那两匹野狼,却像成为家犬最终被驱逐猎杀的模样。
而这个畜牲没畜牲样,人没人样的社会,正是当权者乐见的模样,千百年来至今依旧没有改变的模样。
村民无思想,盲从,不辩是非,只听发令,是为狗;官兵无法律,肆意妄为是为匪;里正,墨守成规,不辩是非,最后害了一村百姓,依旧执意杀人是为驴;两个强人,本该挥手离去,却留恋乡里和思情,是为弃野寻宿之狼。
片子虽学的黑泽明,学的姜文,也算是有人生百态,有自己的语言。
只是,张力不足。
与《鬼子来了》中反应外来侵略和展现人性本来面目的残酷激烈不同,这部电影弱化了闯入者与被闯入者的矛盾,把他们之间地位、情绪等微妙的转换放到最大。
避开社会背景,以反映社会的宏大主题,把主人公都锁定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村中,以展现人物内心无解的矛盾与重复的困境。
此举与《鬼子来了》有异曲同工之处,封闭的生活环境被打破,人物被迫陷入自我保护与反抗的怪圈。
而不断投奔的过程也是对其道德观的展现,和对自我囚禁意识的不断加固。
面对困境下意识的自我保护,实际上是妥协惯性形成的第一步。
在入侵者(薛十三和赵六)未到来之前,村民的生活单调而有序,里长指挥和管理村中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没有任何波澜和异议,如同《鬼子来了》中的村长,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指挥似的符号。
闯入者到来之后,所有的村民都被简化为行动者,而决策者只有里长一人,正如一个村民所言“无论什么都是您一句话”。
因此里长一人的行动就决定了全体村民的意识——自我保护,对闯入者进行审问和驱逐。
所谓“驱逐”就是交给官府,在里长的制度之外更大的制度。
但是显然“军官”的威胁更大,遭到打击后,里长的矛盾还是在二人身上,因此一个不断自我囚禁的怪圈就此形成——杀贼招来官兵,官兵杀村人,贼杀官兵,村民囚禁贼。
只因村民的思维观念早已形成,对里长决议的默认是失去自我意识的第一步,对强权的不断投靠是对利益倾向认识之后最大的妥协方式。
外部的牢笼与坐以待毙的消极对抗加速了毁灭的到来。
面对与贼人共同的威胁——官兵,并未选择对抗,而是不断归顺。
在《鬼子来了》中,马大三等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日军和两个俘虏,他们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认清最大的利益所在。
然而在统治意识和强权意识编织的思维囚笼中,他们对于结论往往是明晰的,在对与错的天平中,他们往往选择强大的一方——马大三去找日军,里长去找官兵。
因为这样才能让他们获得最大的利益——马大三换来粮食,里长赶走贼人并换来原来的平静时光。
这种安命于自我安全的意识并没有错,但是在自我安全的对面立着两个有恩的人,以此矛盾来切入对整体道德观的质疑,和他们观念中对“平静”的定义的疑问。
放弃可以改变生活的契机,放弃反抗的权利而选择“招安”,这种自我讨好和安慰很大一定程度上是最后悲剧的恶因之一。
与《鬼子来了》最默契的地方在于对疯癫角色的设计。
《鬼子来了》中的疯老爷,《我》中把清醒的角色给了一个孩子。
躲过了所有的屠杀,目击了一切人物的狼狈之像毫无忧虑的活着,但正是这个从未被玷污的角色成为了一个至高的道德监督者的形象,也是唯一一个不会被服从和压抑等意识形态围困的人物。
他出现在所有阴谋酝酿和实施的时刻,里正醒来去报官,屠杀进行,和一开始官兵进村时。
而他的平静和毫发无损也是对所有事情的反讽:无立场的围观闹剧比自我消解的反抗更具有力量。
因为反抗本身只是为了让自己陷入更大的牢笼。
电影的屠杀部分直指人性最愚蠢的一隅,对于立场的选择究竟应基于经验还是该依靠现实,导演并未明说。
但是道德观念和人性的具体辩证关系已经一目了然。
就像马大三最后挥刀砍杀日本人和里长拿木棍插死薛十三,之决定于你更倾向于自我解放还是更爱进入自我围困的“平静生活”。
古装片的主人公不是帝王将相、不是历史名人,而是虚构的某两个历史小人物,这本身就是大陆古装片一次题材上的突破。
当然这并不保证影片会更优秀。
《我的唐朝兄弟》让我有一种莫名的喜欢,尽管从理性上来看,我可以挑出很多刺来——比如配乐单听不错,但是和画面走得太近,没有收敛;还有它对一些东西太点到即止了,一些本可以让它更有力量的东西,很明显它是故意放弃了:它把《七武士》中最震撼人心的人道主义的内核消解掉了,置换为插科打诨和最后一场不怎么严肃的屠杀(这当然是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原因的);当然还有剧情上和特技上的硬伤。
但我依然很喜欢它。
现在的大部分古装片,都是在假装苦大仇深,用视觉奇观来代替古人的真情实感,这可能也是古装片要拍大题材的原因——对他们来说,古代社会对当代电影最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东西在于它的视觉差异性。
把这种视觉差异性搞得越大,票房就越高——某张姓摄影师可能就是这样想的。
可被他们忽略的是,除了视觉差异,还有人文社会的差异、有思想情感的差异,和比所有这些差异的总和都要大的一个共同性——人的共同性。
《我的唐朝兄弟》轻松而不轻贱,它和目前市面上的山寨古装片的区别在于,后者并无想要表现那个时代,而只是借古装的漂亮壳子来宣泄当代网络话语;而前者当然也有流行笑话,但它至少是想给观众看看,那个除了帝王将相、除了金戈铁马的唐代小山村,是个什么样子。
这是一股古装片的清流,并且我相信这是一个好开头,假以时日,我们会有更多的安静而贴近现实的古装片的出现。
但它们不得不和山寨古装片(以《三枪》为代表)和视觉奇观古装片(以《黄金甲》为代表)并排站在一起而备受冷落,因为信而好古在这个时代,显然成为奢求。
这样的影片,就算缺憾多多,叫人怎么骂得下口呢。
我早就说过一句话:“功夫/武侠片是中国电影值得骄傲的一笔财富,同时也是需要警惕的一个大大的绊脚石”。
因为功夫/武侠片,中国发展出了傲视全球的动作类型片美学,也贡献出了第一流的武指人才,留下了数不清的经典。
可也正因为功夫/武侠片,中国拍不出《大杀阵》、《御用金》那样高度写实的古装动作场面,也拍不出《天国王朝》那样兼具凝重和狂放的古代战阵之美。
我们的古装动作场面,始终摆脱不了杂耍式的夸张风格,摆脱不了虚假的兵器系统,尤其到了拍战争场面,更是惨不忍睹,登峰造极的例子是《画皮》和《赤壁》。
都说西方人的打斗笨得象熊,好像就我们聪明,懂得上蹿下跳,可是你看看西班牙的《佣兵传奇》,人家右手佩剑,左手断剑器,一样打得又干脆又可信。
所以我说,要么是香港武指们换换脑筋,要么是中国导演们换换武指,否则中国的动作片基本上是死路一条。
内地电影的武打体系发展得不如香港完善,所以有时候反而可以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来,譬如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和《天地英雄》。
而香港的武侠体系走到尽头之后,其实也在返璞归真,例如《七剑》、《墨攻》和《投名状》。
现在的中国动作电影,就处在一个旧模式已经走到尽,新模式尚未清晰的境地,需要有新的人才,实施新的想法。
《苦竹林》(我还是喜欢这个名字)的好处,就在这里。
杨树鹏说他不想拍武侠片,这就对了!
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完全尊重个人体能,尊重地心引力,尊重对手实力的古装动作电影,就凭这一点,就很难得!
杂耍需要功夫,其实拍不玩杂耍的动作场面更需要功夫。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数数片末的屠村之战里,出动了多少马匹。
我看不超过10匹,大多数的场面里,只有两匹马在跑动而已。
可给人的感觉,像是千军万马在来回践踏,要把村庄夷为平地。
这就是剪辑和场面调度的功劳。
整个格斗场面有张有弛,节奏得当,最难得的,镜头并不追着两个强盗狂拍他们如何杀人,而是把一场战斗中各个主体的反应都展示了出来,推动了人物塑造和剧情发展。
要我说,品质无非中等,可就这中等的动作场面,在国产电影里,也足以傲视群伦了!
要说不足,那很明显。
首先道具就有问题,片中十三腰间挎的日本刀,怕是于史无征吧?
唐刀的形制并不是那样的。
鹦哥手里拿的一把曲背小刀,似乎更像是西亚的产物,不过放在盛行胡风的大唐,倒还说得过去。
其次是演员佩戴和使用武器的法子也有问题,总的感觉就是其实演员并不知道怎么处理手中的武器,还出现了十三拿着刀鞘挖土这种很有想象力的场面。
慌里慌张的动作可以掩盖掉一些瑕疵,但是人与物之间的隔阂始终是个问题。
其实也不单是武戏了,整个片子的人与物之间都有这个问题。
导演抓住了古代人和现代人都是要吃饭做爱骂娘的这些基本需要,但属于那个时代的特殊细节并未得到很好地展现。
当然这也不是《苦竹林》一个片子的问题,国产电影没文化,搞艺术的和搞学术的该各打五十大板。
第三个缺点属于苛责,那就是《苦竹林》并没有树立起一种特殊的动作美学来。
成熟的动作片体系都应该有自己特殊的美学特征。
例如功夫片里的好汉摆出南拳功架,观众自然就会运足目力坐等好戏,剑戟片里大杀阵爆发的先声总是一片从前到后掀起的“笠浪”——武士们甩掉斗笠,准备拔剑了!
西式斗剑开始前,剑手总是一撩黑色斗篷,露出猩红的衬里和银色的剑柄。
《苦竹林》在这方面显然没有什么野心,只停留在初步借鉴日本剑戟片的层面上。
说完武戏,对我而言就已经说完一大半了。
不过还是要评价一下全片的其他部分。
正如我在标题里说的,《苦竹林》此片“元气十足”!
与情节相似的《麦田》比较,矛盾更集中,故事更完整,情节更紧凑,人物也更有人味儿。
全片的线索分为一明一暗两条,明的那条营造冲突,悬念有财宝、女人和府军的威胁,但是都集中在一个小村里,而且经过多次反复和渲染,开掘得相对深入。
而且佐以各种笑料,比起《麦田》一本正经地勾兑出一碗白水来,更显游刃有余,更符合人性真实。
暗的一条线索通过竹林、阳光的空镜头,夜吟和插秧等场面一直在暗暗使劲,最后停留在女人和稻田的意像上,挑明全片其实是一首生命的礼赞。
这样,明线的生机勃勃和暗线的柔情涌动在片尾汇成一处,爆发出了强大的感染力。
《苦竹林》里的这种活力,不同于《疯狂》类型喜剧里的那种神经抽搐,也不同于《麦田》那样的拧巴矫情,是回归到人与世界关系深处的那种和谐与美。
我认为,这才是中国电影应该具有的精神气质。
用动作片的视角来看,当然能看到动作之美,但全片的意义绝不止于此。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希望这样的电影以后会越来越多。
还能说什么呢,看完《我的唐朝兄弟》给我最深的感觉就是闹剧一部!
不过,闹的有点可笑。
姜武我一直喜欢的一个演员,长得很憨厚,很实在,在这部电影里也给人这样的感觉,还傻乎乎的,挺有意思的。
我很喜欢他演这样的角色,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话说胡军,我还真有点接受不了他演这么闹哄哄的,又有点没头脑的角色,他在我心里的硬汉形象一下子荡然全无了!
杯具呀!
纵观整部电影,我觉得就是两个强盗(姜武和胡军分别饰演),我都不知道能不能称之为强盗了,因为他们毕竟是善良的,在某些事情上要比那个里正看的真切的多。
他们这两个强盗反而更能看清当时的社会有多么的浑浊,多么的腐败。
从一开始的抢劫到后来的保护村民,两个善良的强盗。
迂腐的里正,提到他我就生气,真是顽固不化,认死理,不会变通。
连两个强盗都能看清的社会现实,他却看不清,就会说他那点家史,还动不动就报官。
以为官府能抓住两个强盗,他们就能恢复往日的生活了。
更让我看着生气的就是那些愚昧的村民,两个强盗劝他们离开,还给他们讲道理,他们居然不走,还觉得两个强盗可笑,我当时那个气呀!
更让我吃惊的是,电影里居然还有李白,两个强盗还和李白饮酒、聊天。
真是让我无语呀!
原来,他们是和李白生活在同一时期呀!
不过,闹归闹,还是有爱情戏的。
两个强盗一个和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了,另一个和喜欢的女人都死了。
也算是个圆满的结局吧!
虽然,电影总体我觉得闹哄哄的,但是,电影前半部分闹、可笑,后半部分动情、感人。
2024年3月20日20:22:29稀里糊涂,迷迷糊糊。
四十年前,两个强盗薛十三和陈六在打劫时敛得大量财宝,他们将财宝埋藏后,途经苦竹林村,为救少女罗娘,他们杀了几名官兵。
村民怕事,将他二人抓获,但两人趁夜逃跑,村人利用陷阱再度将二人抓获,送交官军,岂料女屠夫鹦哥帮忙,二人再度脱险,并大开杀戒。
两人留在村中,陈六强奸了罗娘,却爱上了她,一门心思要留下做女婿,他和薛十三的友谊遇到挑战。
村长引来了官兵,没想到官兵要屠尽全村。
强盗奋起,带领村人和官兵对抗,激战后,村民几乎被杀光。
薛十三被杀,陈六逃走。
多年后,陈六带妻、子重回苦竹林村。
故事讲完后,在明媚阳光下,陈六安详死去 [2]。
冲三个老戏骨看的《我的唐朝兄弟》。
本着有钱捧个钱场,没钱捧个人场的江湖道义,虽然是从网上看的盗版,可好电影还是应该帮着吆喝一下。
当然,电影的好坏向来淫者见淫,贱者见贱,豆瓣网上的评分是6.7分,朕就认为本片被严重低估了,也有不少人把这部电影骂的一钱不值。
话说回来,电影这东西和观众还是有一定关系的,喝三鹿长大的孩子你要端给他杯雀巢,他也喝不惯啦。
反正朕对《我的唐朝兄弟》的调调是喜欢的不得了————贼比兵好的乱世,万物皆刍为狗。
打打劫,采采花,偶尔英雄救美,有什么职业比做贼更过瘾的?
抛开无聊的正义感,天大地大,爽字最大。
什么?
教坏小盆友?
麻烦跟我念一遍:【天地不仁,万物皆为刍狗】。
看完电影你会懂,愚民真是害死人。
首先说明本人不是什么专业的影评人士,只是随便瞎得瑟两句。
大家都在说这部电影的画面和音乐很赞,我当然很赞成。
清新典雅的山村景致,用颗粒感饱满的画面去表现的确很新鲜。
这部电影的有些画面,让我想起了修饰过的《东邪西毒》。
大部分电影的画面漂亮,无非是把祖国的大好河山变成风景片放进了电影里面,虽然好看但却觉得生硬。
此片却不太一样,风景都在人物的背后。
人物很草根,风景也很草根。
与官军在稻田里厮杀的戏很有意思。
泥泞的稻田给主角增加一丝悲凉的英雄气概,但更多的是喜剧色彩。
在不大的小村中,和官府村民玩游击战。
打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给人家打跑了就追,追到了不仅要杀,还要摆摆POSS。
而且杀人的手法并不高明,谈不上好看,却很是实用。
倘若有一天你被一群人追杀,倘若心中有此片,保你多能活两天。
呵呵,有《东邪西毒》那样的电影是没有办法多活的,呵呵,扯远了。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充满实用主义美感的电影。
也有人说此片和《麦田》有点像。
即便是像,我觉得《兄弟》要更胜于《麦田》不止一两分。
可以说《麦田》可看的只有麦田。
而《兄弟》可看的便全是兄弟。
一个是单调的景,一个是丰富的情。
胜负不言自明。
比起《麦田》当中范冰冰刻意的性感,《兄弟》中女主角们的性感却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
纵然挤出来的沟有点刻意的感觉,但是在那么一个自然纯真的村庄。
我想着不穿内裤应该没什么大不了的。
两部电影同样也都有血腥的场面,比起《麦田》没打就开始摆姿势。
《兄弟》却又着独特的暴力笑美学。
这种感觉可以说是从成龙电影中,提取并升华的一点。
即让观众笑着看血。
听上去有些怪,但看起来却觉得爽。
音乐做得也很到位。
选择看这个电影的时候,还有点犹豫。
觉得来电影院就应该看一些声光特像特备到位的电影。
像这种剧情片来电影院看有点不值当。
但是真坐在电影院之中,听着耳后潺潺的水声,听见主角男人般的嘶吼。
感觉着实过瘾,仿佛自己生活在那个年代。
服装方面也不错,虽然大家的衣服都破破烂烂的,却显得并不那么难看。
虽然主角的衣服有点日本风格,但是想想那时是唐朝,日本学的不久是中国的唐朝吗?
呵呵。
最想说的是演员方面。
此片在演员方面可以说是做的非常非常的用心。
除了两位主角以外,配角的挑选都是很到位的。
从初到小村时候的马七(马七大哥长的真的很充满喜感,自然的喜感不造作),再后来杀到小村的伙长(伙长长的真是没的说,一看就知道是坏人啦,坏道骨子里的坏,坏的很可爱,招笑。
虽然他演的角色很凶残。
),还有有点像雪村的李白(他一出来我真以为是雪村呢)。
一众绿叶不仅长相出色,演技也可以说是很到位的。
曾经一时认为村里没有正常人,全是疯子和懦夫。
后来才真正明白其实他们是朴实到了极点。
两位主角的演技可圈可点,不过胡军是男子气概有余而匪劲不足啊呵呵。
想着要是让姜文姜武一起来演,想是会更有意思吧。
中国电影照这样拍下去,还是挺有希望的嘛哈哈。
导演杨树鹏,你大可以低头狂奔,不用抬头看路啦!
難得不搞偽文藝,不商業賀歲國產片。導演在劇情安排上寓意深長,不失留白意境;兄弟義難相忘,笑中有淚。我哭得一塌糊塗,溜達去了趟唐朝,歌聲悠悠,麥子酒正醇。
恍惚之间有些黑泽明的感觉,尤其是片头和人物造型,不过真心没多大耐心看下去,只是觉得山林里咋会有这么靓的两妞,低胸真诱惑……嗯,何方妖孽,大师兄速速收了她们。。。。。。当初听这名字,一直和《隋朝来客》分不清
唐朝古惑仔的故事\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更怕沒好社會—總結一下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 很二很二你。ps這姜武喊得這賣力氣不比賣身容易到哪去
十三,你把东西弄哪儿去啦?
导演想说的话很多啊,只是碍于很多,语焉不详。
特此记录:此片已超越《三枪》,成功成为本年至今为止看得最晕的一部电影。没啥想不开的,千万别看。
画虎不成反类犬。剪辑烂的要死
还可以啊。不过导演有点罩不住啊。还以为和隋朝来客一样。所以看的时候期待值为0.看了觉得还行
我觉得是本好电影,但给四星五星太扯淡了。我不喜欢不积极向上的东西,哪怕觉得是杀烧打劫,强奸完了女人归心这样的事实。 有意思也没用,这不是人类所谓的“内涵”。还不如看A片的内涵呢
不知所云啊~~~~
这个片子告诉我们:官兵猛于匪;小官僚愚民;群众没有自觉意识
变种七武士.....从剧本到导演的也一般......姜家这哥俩都有这情结呀......不过有一点说的对~在野的才是最大的强盗........另外阎王好贱小鬼难缠~小鬼是真的该杀呀..........
中国年轻导演往往为某一个自认为绝佳的创意而去为这个创意刻意填塞剧情,结果导致人物的行为和故事的走向总是为了完成导演的创意而生搬硬套缺乏逻辑性。所以优秀的导演很少有自己独立去完成剧本的。
相比同期上映的《花木兰》的拙劣炒作,苦竹林十分惊艳,除了南方周末专刊推荐之外,其他推广比较低调,DVD推出也远远快于其他院线片发布,实属异类;这部电影肯定算是国产电影的优秀作品,胡军完全没了以往那些商业大片的傻帽形象,匪气十足,特有味,姜武一如既往的有型!
什么玩意儿..
有《欢迎来到东莫村》的影子。2个纯真的匪~姜武表现不错哦~
导演居然客串的是李白。果然与黑泽明有关。那个半路被砍头的家伙好像三船敏郎。果然和《麦田》有点像。
我不知道豆瓣的评星是怎么给的,如此烂片,不知所云,卖弄电影技巧,对观众真是讽刺。很多地方转换的莫名其妙。你捉我捉,两个sb陪着一帮更大的sb玩捉迷藏.真是tmd一起好大啊。
从开头开始就不喜欢这个故事。
我觉得很好,有深意。。。差点错过一部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