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因为同一条抖音哈哈大笑,但却不能因为同一个故事产生同样的悲伤。
每个人的悲伤都是不相通的,一场车祸,父亲的悲伤来自于没有过多参与女儿的生活,肇事车主的悲伤来自于残害了一条幼小的生命,而便利店主的悲伤更多的是在孰是孰非中迷失自我。
好像每一个人都很悲伤,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救赎,得到专属于他们的救赎。
拔地而起的高楼、呼啸而过的汽车、飞速传播的互联网在便捷生活之下也为我们制造了许多悲伤,成为杀手,成为凶器。
在看《空白》的时候,我们已经将自己带入到不同的角色里,是失职的父亲、意外车祸的车主、明明在抓小偷却成为罪人的超市店长、责骂了学生的班主任、为了被喜爱不断做公益的中年女人、明明是自己的离职晚宴却被别人抢了风头的收银员、为女儿的过错承担责任的车主母亲,还是仅仅是去舆论风口的超市买东西的顾客呢?
我们选择不同的角色,进入不同的悲伤,体验到了不一样的痛苦,因为同一场车祸。
这可能就是“空白”的含义吧。
原本打开看完开头就作罢,但剧情反复推向高潮以至于电影进行到后半段,每切换一次镜头我就哭湿一张纸巾。
简单看过影评没有写出我的想法,那就简单谈谈自己的观感。
如果用一句话点评,我会说,这部电影治愈了我内心崩坏的某个角落。
父亲把花音的手机扔下楼,父亲在家中反复暴躁回电话,父亲粗鲁打断花音怯生生的询问,那黑沉的气氛与我的少年记忆不谋而合,充斥着不能言说的畏怯,默默无语的迷茫,与异性间的细密的踌躇辗转,都在渔夫父亲的高嗓门和啤酒肚里化作低垂的眉。
苦。
直人在送别会上坦白最后一次接到父亲的电话,自己在打老虎机,心里盘算要赢多少才够明天的饭钱,笑着说:那个笨老头,有空给我打三个电话,都不知道叫救护车,真是笨的不清醒。
特别特别疼,他笑的嘴角像一把刀划开我的内心,鲜血淋漓。
添田在夜里一直跟随在直人身后,走过一段黑暗的路道,直人突然转身跪在添田脚下不断磕头,哭喊着我不知道如何向你弥补,只能不断道歉。
意外地,添田也跪下磕头,愤怒地说,要是磕头能让我的花音回来,我愿意一直磕头。
苦,命运之苦,将两个人链接。
年轻的女司机去世了,添田来到祭奠会上,面对丧女的母亲,他先发制人:我是不会向你道歉的。
可是母亲说:对不起,我养育了一个内心脆弱的女儿,她由于脆弱选择这种方式逃避责任,她的过失将由我来承担,希望您能原谅她,对不起。
我想,要是全世界都能把日本的道歉文化吸收哪怕一小部分,我们的世界一定能变得美好很多吧。
前妻表示要为肚中的女孩取名叫明花音,却遭到添田的嘲讽:你以为她是一只动物吗,你丈夫抱着这么轻慢的态度,终其一生不过是庸俗的刍狗罢了。
前妻愤而起身,阐述多年来的不易和努力,正准备离开,添田突然抬头,眼中满是泪水,开口第一次说出对不起,关于过去的一切,对不起,我希望明花音能幸福快乐地长大。
又一次落泪,他内心的坚冰开始融化,他对生活的低头,对过错的低头,让我感受到一种切肤之痛,一个男人在以其特有的傲慢和凶狠独善其身以后,将其奉为自己生存的第一法则,但失去女儿,前妻指责,事与愿违,让他低下高昂的头颅,收起狮子的爪牙,平静地软弱下去,一种苦痛攫住了我,因为我的父亲,正是这样软弱下去的。
热情阿姨的拥吻,直人漫不经心的符合,添田粗暴的挂掉电话,新闻媒体的断章取义,痛苦弥漫开来终于让人麻木。
可正是面对这样的痛苦,才让我原谅了自己经历的看似难以接受的不幸,因为人生就是关于如何面对失去,面对遗忘,面对努力而不得,面对平凡,面对迷失和自我,面对异样,尽管我没有从这两个小时中找到答案,但泪水之下,我依旧获得了一种力量,在面对未知的痛苦时,我依然能从泪水中寻求庇护。
今天晚间,观看了2021金鸡百花奖国际影展日本电影《空白》,这是一部具有强烈情感彩色的道德伦理片。
父亲对于女儿的爱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巨大的空白。
只有当单亲的女儿遭遇车祸身亡之后,才激起了痛失爱女的情感波澜,这让他陷入疯狂情绪和无法控制悲伤。
他为了寻求女儿死亡的真相,既给他人带来了情感压迫、和难以克制的愤怒情绪,也给肇事者造成自杀的悔恨的结局。
当悲剧可能持续扩展和伤害其他人的生命时,他走进悲痛的误区而难以抑制。
正是他进入了女儿世界之后,他才理解了女儿在孤独世界中隐藏着无法与他分享的困境,可能也是这种长期无法沟通父女关系,才是造成女儿死亡真正的原因。
所有涉及到这场死亡事件的个人,都因为对无辜生命造成伤害和带给他者的悲痛,他们不同程度的都有着道德与伦理上深刻反思性。
这是电影在现实中寻找细节和推动情节变化的动力,也是电影人性的觉悟与内省高度,它让日本电影充满伦理追问的精神品质,这才是它真实与忠诚地表达日本现实社会的角度,也是对普遍生命尊重与爱的成熟伦理电影表现。
约20年前,日本导演吉田惠辅阅读了这样一则社会新闻:日本川崎市,一位15岁的中学生盗窃6本漫画书,店主报警后,学生逃跑,在路过铁路交道口时,这名学生被火车碾压,不幸身亡。
在学生死亡后,大量批判书店“不正当应对”“没必要报警”的传真纷至沓来,书店不堪如山而来的“杀人者”舆论骚扰,最终闭店,店长承认自己有思虑不周之处。
然而,在事件发生3天后,这名店主也收到了超过1000封鼓励邮件,认为书店并无过错。
日本《每日新闻》刊载了一些当时的受访者信息:“世道变了。
为什么注意到被偷了的店会被非难?
虽然少年之死很令人难过,但是发现了盗窃这件事并没什么错”。
在日本版“知乎”OKwave上也有网民表示,在过去的日本,书店100%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直至现在,仍有记得这起事件的观众为书店争个对错:书店在事件中也是受害者,却被舆论弄得停业。
男孩难道不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恶果?
这起事件不过是小概率事件。
在中国也有一起类似的事件,一位车主忘记锁车门,财物被两名驾驶摩托车的小偷窃走,在追赶小偷的过程中,摩托突然转向,车主将小偷撞死。
法院最终宣判车主无罪。
商店抓小偷,失主追小偷,如果单看这两起事件责任很好判定。
但当“小偷”死亡,法与情的天平就会变得难以平衡。
哪一方是受害者,哪一方又是加害者?
20年后,吉田惠辅将日本川崎市发生的这起窃书悲剧改编为电影,它就是名列《电影旬报》2021年日本年度十佳电影第七位的电影《空白》。
吉田惠辅和知名日影《新闻记者》《从宫本到你》的知名制片人河村光庸合作,将一起意外,上升至社会派电影的高度。
一名受害者,多名加害者,还有从中嗅到“流量密码”的媒体将水搅浑。
多方在事件舆论中翻转,父亲的复仇之火将所有人卷至痛苦深渊……“我的女儿不是小偷!
”在川崎事件发生后,中学生的父亲因为书店闭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书店能够闭店真是太好了。
每次经过那里心情就会难受,想起自家的孩子在书店里经受怎样的责难。
一定是用尽全力在道歉吧,以那样悲惨的情形死去,真是令人难受的死法……”
为人父母,养育了15年的爱子死亡,就算儿子曾做错事,也罪不至死。
在综艺上,现在还能看到一些艺人吹嘘自己年轻时从偷窃中逃脱的经历。
日本电影《小偷家族》描写的底层一家,甚至是以偷窃为生。
这件事的尺度,只要没有警方的案底,在现实中十分暧昧。
也许是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唤起公众的共情,《空白》切入的角度选择了当年事件的父亲方。
这部电影描述了得知唯一一个孩子不幸身亡后,孤独又愤怒的父亲的旅程。
在电影中,日本演员古田新太时隔七年主演,扮演了暴躁阴郁、戾气十足的渔民添田。
一日,他被通知认领独生女花音的尸体,当他揭开尸体袋时,女儿没有了脸,头骨尽碎。
是谁杀死了女儿,还让她以这种惨状死去!
一向冰冷的添田被激发出复仇心,无论是谁,他发誓,要让肇事者付出和他一样痛苦的代价,绝不轻易原谅。
然而很快,他接到另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女儿是一名小偷。
她偷了超市的一瓶透明指甲油。
女儿压根不化妆,怎么会是小偷?
添田斩钉截铁地否认,因为盗窃被撞身亡,这绝不是真相。
女儿肯定是收到了霸凌学生的胁迫。
添田来到学校问责,校长和老师明确表示,在调查了学生后,没有发现有人霸凌花音。
他们引导添田多关注超市的店长直人,有传言三年前他曾骚扰女学生。
在事发后,超市已经被大量的骚扰电话淹没。
店长直人、肇事司机反复向添田道歉,但是道歉在添田眼中什么都不是。
他要的是真相。
为什么女儿会被冤枉,她又为什么死在街上?
《空白》讲述了一个父亲的亡命之旅。
但这部电影又不仅仅是讲“复仇”,它还揭示了一些日本社会的痼疾。
日本媒体为了播放量恶意剪辑,给新闻中的受访者编造人设。
在新闻中,道歉的超市店长,成了抓小偷天经地义的“恶人”。
在取材过程中不慎摔倒的女记者,在新闻里摇身一变,成了被添田故意推倒受伤的受害者,考虑上诉。
学校对学生死亡的事件表面关心,内心只希望息事宁人。
孩子们对死亡的同学毫无反应,在日常生活中也对其孤立。
学校也希望老师不要乱说话。
曾对学生阴阳怪气的老师有了一丝忏悔之心,却迅速被其他老师扑灭。
道歉在电影中反复地发生,反复地提及,甚至到了令人生厌的程度。
现实生活中,每当日本企业发生了什么重大丑闻,一水的谢罪会让网民戏称日本是“躬匠大国”。
在声泪俱下的谢罪会后,如何防范,谁来负责,有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这些问题都伴随着“我都道歉了,你还想怎样”的潜台词而消失不见。
这样的道歉表演、逃避责任,在日本社会可谓屡见不鲜。
添田花音真的是因为盗窃死亡的吗?
是车祸杀害了她,还是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恶意合力杀害了她?
从上帝视角,所有参与事故的人的“客套话”和“真心话”一览无余,舆论的漩涡就像一场不止息的飓风。
等风暴过后,一切都像是持续鸣声的忙音,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悔恨、懊恼、空虚、原谅,最后汇集成一片空白。
吉田惠辅:“挖掘人心的鬼才导演”电影《空白》推出后,被媒体誉为是吉田惠辅导演出道以来“最高的杰作”。
电影剧本获得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剧本奖。
吉田惠辅是日本知名导演,只是在日本之外名气不大。
他最新的作品是石原里美产后复出首作《消失的女儿》。
早在6年前,石原里美就因喜爱吉田惠辅的作品,向吉田惠辅发出合作邀请。
2021年,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Nippon Cinema Now单元中,吉田惠辅的三部作品《白昼之雨》《蓝色》《空白》进行了小规模的展映,将他推荐给海外观众。
吉田惠辅的作品早期描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居多,比如《咖啡馆的故事》《三角》《麦子小姐》,自《亲爱的艾琳》后,吉田惠辅的作品逐渐偏向到日本社会中的诸多问题。
在他的作品中,也有和自身经历相关的电影,比如喜爱拳击的吉田导演,就将这份热爱放在了《蓝色》中。
属实是一位多面的日本导演。
吉田惠辅的作品在日本国内享有很高知名度,在出道后拍摄的十余部作品中,其合作的演员不乏松田龙平、松山研一、木村文乃、柄本时生、室毅、堀北真希、广濑爱丽丝、洼田正孝、仲里依纱、麻生久美子这样知名度高的演员。
尽管吉田惠辅很少参与海外电影节,但中国观众对他并非陌生。
《犬猿》《蓝色》都曾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
吉田惠辅的《麦子小姐》作为描写母亲的一部经典电影,也曾在CCTV6电影频道放映。
说起来,吉田惠辅与中国还是有一份特殊的联系。
他因喜爱成龙的电影,决定成为一名电影导演。
怀抱着这份电影梦,他先在东京视觉艺术学校学习自主电影制作,而后又进入憧憬的塚本晋也导演旗下,为其作品担任灯光师。
2008年,他拍摄了自己的小说《咖啡馆的故事》,而后,吉田惠辅多操刀自己的电影剧本,在日媒口中有“挖掘人心的鬼才导演”之名。
对主人公心理极为细腻的挖掘,是吉田惠辅电影的特色之一。
跟随《空白》中主人公添田的“怒火”,相信你也可以充分体会到吉田惠辅剧本中的魅力世界。
《空白》欢喜首映 独播上线
记得罗翔老师曾经在普法的课堂中说过这么一段话:“在关于有没有正义这个课程中,我曾经详细地讨论过,相对主义是一切罪恶的源头,在逻辑上相对主义是错误的,因为当你认为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对,也没有什么是绝对的错的时候,这个主张本身就是绝对的,所以你在逻辑上就是错的。
其次相对主义在实践中也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法律必须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定义清楚,用泾渭分明的条条框框去约束每个人的行为。
否则,吃人肉的恶人只需轻飘飘地对法官说一句:“吾啖他人之肉,非汝之肉,与汝何干?
”,即可以相对主义逃脱法律制裁。
法,必须是冷酷无情的。
然而,每个人的生命却又是有温度的。
生活也是极为复杂的。
中学女生在超市里扒窃,被发觉后夺门而逃,想要人赃俱获的超市店长不顾一切穷追不舍,女生最终因为害怕慌不择路,被驶过的车辆碾压致死。
孰对,孰错?
中学女生在超市里扒窃,超市店长发觉后,担心自己穷追猛打会给女生造成阴影,于是选择放任不管,结果店内小偷小摸日益猖獗,经营入不敷出。
扒窃女生的价值观也逐渐畸化,日后沦为犯罪者。
孰对,孰错?
很多时候,就客观事实而言,我们可以斩钉截铁地说“他是对的”、“她是错的”,然而在执行正义的过程中,我们往往看不到惩戒恶之前,种下恶之花的种子来自于何处,也看不到惩戒恶之后带来的负面连锁反应。
而《空白》这部电影,让我们真正看到了这种负面连锁反应惊人的打击力量。
也让我们对于生活中的是非判断有了更深层的思考。
【添田花音】父母离异后跟随秉性暴烈的父亲生活。
性格孤僻,不被周围人所理解。
她找到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解脱的方法,那就是在超市里偷东西。
【添田充】一个谈吐粗暴,时常焦躁不安的父亲。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我们的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究竟怎样的成长背景造就了这样的人格,也许当事人也不清楚。
【青柳直人】从父亲手中继承了超市,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不擅长向别人表达自我,生活中极力回避与别人打交道,觉得那是种痛苦。
通过压抑感情,扼杀自我,去“与人为善”。
影片中直人因为海苔便当的事在电话中突然大爆粗口,随后回电道歉的片段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简单的一个生活场景便足以说明其人格的全部。
【草加部麻子】超市店员。
一个正义感和执行力都爆棚的女性。
一个让我想起“过分的善意与恶意没有区别”这句话的人物。
她沉醉于自己的行善行为,甚至不惜在志愿活动中对表现不佳的队友恶言相向。
【今井若菜】花音的班主任。
虽拥有教育学生的立场,但老师毕竟也非完人,她没能察觉花音的迷茫和矛盾,反而用言语狠狠地打击了她。
花音死后,她忏悔自己的指导有错,却被老师同事反驳道:“你现在才在这儿假装一个善解人意的好老师,也太狡猾了吧?
”我们自以为的善意,是否是一种恶?
意识到那是恶后,恶到善的转变,并非放下屠刀,就能成佛那么简单。
【野木龙马】剧中为数不多的良心青年。
代表着事件之外的旁观者。
他的举动也象征着第三者角度应该给予的正确的力量。
【其他】用粗言秽语使唤他人的同班男生;冷漠的同班女生;为了节目效果,捏造事实的媒体;为了学校的形象,诬蔑栽赃他人的校长……谁都有责任,但我们能堂堂正正指责这些人吗?每个角色的都有许多缺陷、有大段大段需要填补的空白。
可我们谁又不是呢?
唐朝杰出的宰相魏征在临死时跟唐太宗皇帝嘱咐:“天下之事,有善有恶。
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敝。
公卿之内,情有爱憎。
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
爱憎之间,所宜详慎。
”意思就是我们对于憎恶的人,往往只看到他的缺点;对于喜爱的人,往往只看到他的长处。
在喜爱和憎恶之间,是应当全面而慎重的。
如果喜爱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缺点;憎恶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长处;撤免邪恶的人而不犹豫,任用贤能的人而不猜疑,那么国家就可以兴盛了。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在自己所看重的立场上附加不着边际的价值,不接受对方的立场,不考虑相对合理性,肆意地判断,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评判一个人孰好孰坏。
每个人的正义感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脱离自以为是的范畴,也因此我们看到了《空白》中很多毫无自觉的恶意与善意。
所以,罗翔老师在批判相对主义后补充道:“个人认为,虽然我采取的是道德主义,但要注意我们依然是一个多元的道德主义、一个情境主义的道德主义。
你会发现善和善之间是可能会有冲突的。
所以要根据情境主义做一种道德的功利比较。
”
以下分析出自公众号——独立鱼电影“江歌案的评论区和广场中,众多网友纷纷站队、互骂,完全是单极化的舆论战。
站在任何一边说话,都会被另一方围攻。
即使尽量中立地发表观点,表示双方都有发言的权利,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困惑,还是立刻被贴上「刘鑫粉丝」的标签。
这种舆论环境中,不符合预期立场的观点都会被淹没。
其中不乏专业角度的、有价值的讨论。
江歌案除了专业的司法问题外,还涉及了女性自卫、室友关系、亲密关系暴力等具有公共面向的议题。
但却完全没有展开的余地。
电影《空白》中,案件衍生出的交通安全、家庭教育、超市安保等问题都是有警世意义的,也全都被情绪化的谩骂淹没了。
”以下是我的理解:1. 人是会被情绪控制的,当一件事刚爆出来,我们未知全貌时,以朴素的正义感去谴责违背人性的一方完全可以理解,这是人类的同理心,是对同类的同情和理解,这正是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
但是当了解了后续的发展后我们便不能一直以一个单一的角度去看这件事,比如唐山打人事件我们不能只看到两性关系,更要看到女性自卫、社会治安、打击黑恶势力等等,以此事件作为支点,撬开更深处的罪恶。
2. 《我们与恶的距离》中法扶律师王赦一直顶着层层压力为无差别杀人案件中的犯罪者辩护,因此受到民众一致的唾弃和辱骂,但是就像他在剧中的自白:如果社会对此类事件的处理方式是出现一个杀一个,而不是去深究这些杀人犯们为什么会做出此类行为,然后再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此类犯罪行为的出现,那民众会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不知道何时自己就会成为受害者。
大多时候,只要我们不是受害者及家属,那我们对真相其实是漠不关心的,我们要的只是一个情绪的发泄口,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父母离异跟随父亲居住的初中生花音在超市里面偷东西被超市店长抓住,花音在逃跑时横穿马路被第一辆汽车撞到后又被大货车碾压,父亲添田根本不相信女儿会偷东西,去找超市要说法,怀疑女儿在学校被霸凌又去学校要说法,媒体也来凑热闹,但是媒体为了博人眼球对事情进行了断章取义,而汽车撞到人的女司机想要得到原谅却一而再再而三遭到添田的拒绝,而超市店长只想要能冷静的处理事情,可是在无良媒体和过分热情到帮倒忙的店员努力下店铺不得不关闭,一直得不到原谅的女司机最终承受不了自己心里的压力而自杀,一个小小的偷窃如蝴蝶效应一样最终死了两个人,倒闭了一家店,3个家庭破碎,而无良的媒体,推卸责任的学校和碾死人的货车司机却好像没有人追究,一如既往。
父母离异并缺少父爱的初中生,已经到了爱美的年纪,父亲连母亲给自己买的手机都随手扔出窗外,想来自己想学着化妆更是不能让父亲认可,没办法只能冒险偷了。
超市里经常丢东西,身为店长想了很多办法却起色甚微,这天正好抓住一个女学生正在偷窃,没想到女学生逃跑了,或许只是想追上她要个说法,没想到出了人命。
似乎每个人都有不得行的理由,似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冤枉,可是最冤枉的不应该是那个女司机吗?
人家正常行驶,没有喝酒没有分心打电话什么的,更没有超速,而自己也仅仅只是撞伤了她。
为什么没有人追着货车司机不放呢?
失去孩子的父亲没有追究,离婚再嫁的母亲也没有追究,帮着父亲干活的看起来忠诚聪明的小伙竟然也没有提醒,那个热心慈善公益的热心店员也没有提到这个转移公众视线的货车司机,无良的媒体居然都忘了这个货车司机,导演只是想着电影看起来好看一点,想着其实绝大多数的观众其实都是来看热闹的,看完这部电影撒泡尿就忘了电影情节只记得自己看电影的感受一样,就像毛利小五郎被柯南扎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发现脖子上有针眼一样。
最终好像所有电影里的重要角色都没有得到救赎,父亲开始关心女儿的爱好,店长找了个临时工作,有什么用呢?
还是带着情绪,没有人去反思。
小日子过得不错的人拍电影能很好的能把情绪带给观众,而且没那么刻意,能让你自然而然的跟随导演的本子跟着角色哭或笑,导演觉得我拍的东西让观众在这里笑观众笑了,让观众在这里哭观众哭了,他的电影就成功了。
父亲是大男子主义,对女儿不关心,女儿也很怕他,两个人几乎没有多少交流,父亲的职业导致他经常很长时间不在家,所以本来就少的交流更没有多少了。
母亲(和父亲离婚了)给女儿买了手机,父亲不仅斥责了女儿更是将手机给扔了不允许她用。
女儿偷了店里的指甲油,被店长追逐发生车祸死亡。
父亲不相信女儿会偷指甲油,因为他觉得自己女儿不会化妆。
他觉得女儿是在学校被霸凌了,是其他人让女儿去偷指甲油的,然后校长为了解决麻烦让父亲去找便利店店长,给了父亲错误的引导。
在错误的引导下父亲觉得女儿被便利店长猥亵了,店长在说谎。
为了给女儿伸像正义做了很多极端的事情,便利店店长被bi的一直在zs。
电视台里的人为了博人眼球一直火上浇油激化矛盾。
前妻告诉她女儿一直有在化妆,只是你不知道。
男人很暴躁根本不相信,前妻告诉她女儿偷的是透明指甲油。
(前妻对女儿的关心也不到位,不知道女儿化妆,不知道女儿的心理问题。
)父亲依旧坚持不相信女儿会化妆。
撞女儿的司机受不了良心的谴责的zs了。
在司机的葬礼上,失去女儿的父亲碰见了失去女儿的母亲,司机母亲的话让父亲开始审视自己。
她发现了女儿的化妆品,还发女儿还有心里问题,这一刻他终于知道自己对女儿有多么的忽视。
看完以后还挺压抑。
所有的人都没有一个好结局,撞人的司机在法律上没有错,但是因为受不了道德谴责良心的愧疚选择了自杀。
在知道自己对女儿有多忽视以后父亲一直活在愧疚里,精神支撑也没了。
便利店老板的精神也几乎崩溃了,店也关门了,人一直想要自杀,余生全是愧疚自责。
媒体的的断章取义,火上浇油,学校的推脱责任,两面三刀都挺可怕的。
女儿贫瘠的心灵上没有人给她浇水,一个花季少女消亡在了世界上。
父亲贫瘠的心灵上被名为别扭、“理所当然”的土被填满了,所以他无法给女儿的心灵浇水,最后只能活在痛苦中。
今天下午又重温了一遍,看完以后很想问“死亡对女儿来说是解脱还是痛苦?
”
篇名《空白》暗示着本篇的二律悖反困境。
例如,片头花音是失声的,不是因为她不会发声,而是因为她不被听见。
然而,当她逝去之时,她却获得了从所未有的关注,但是意外之余的所有声音看起来拼凑出了花音的短暂人生,但是花音真实所经历的孤独、自卑困境,却永远无法被完整呈现。
其次,人物的身份也是悖论相对的,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亦都是施害者。
例如那个超市阿姨,看起来阿姨是在善或者爱的名义下在行动,但是阿姨的爱或者善却成为了他者的一种痛苦。
再例如女司机的自杀。
女司机是耻辱感很强的人,事发后她几次鼓起勇气向充叔道歉,但都被对方无视了。
对于施害者来说,受害者对于受害事实的否认或者回避意味着施害者彻底丧失了赎罪的可能,也正是这样的无望使得她走上自杀。
这点在鲁迅散文《风筝》中也有过类似的体会。
而女司机母亲的道歉则是故事扭转的关键。
日本有一种认罪逻辑是谁先道歉谁正义,故而虽然此时已是受害者的她本可以歇斯底里地发泄,但她的道歉却让充叔第一次陷入了自责。
这种“忍”的力量也是日本文化的力量。
而这样相对性的身份困惑,现代人、现代体制(例如媒体)之间的伦理困境,经由花音的死,在镜像中被一一呈现。
所以会看到两次的出海,这么宏伟的现代工业,捕捞出来的却都是垃圾,而人只有在经受了这些现代垃圾的毁坏之后,才有可能获得某种修复的可能。
因而,父亲也只可能在出海被玻璃划伤之后,才可能向他者伸出和解的手。
而这样的和解并不意味着原谅,毕竟究竟谁有权利充当上帝原谅他者?
因而父亲最后遇到超市老板的时候说“我对你心怀愧疚,但是我还是恨你。
”这是导演的高明所在。
没有原则或者彻底的原谅才是伪善的,就像超市阿姨不问任何细节永远说“你做的是正确的”,这样取消标准的善良恰恰是伪善的。
在小说最后,父亲收到老师送来的画册,看到花音也画了奇奇怪怪的海鸥,才意识到自己曾和女儿有过心灵相通,在那个瞬间,父亲才得以暂时的释怀。
但创伤终究是无解的,也是空白的现代困境。
难道本片是去年日报旬报的十佳之一,我真没看出来好在哪里。
不幸身亡的女儿虽然可怜、但是她确实是拿了超市的指甲油、这在影片末尾也交待了。
至于女孩子的动机可能很复杂,有这么一个粗糙暴躁、不善于沟通、甚至手机也不允许拥有的父亲,并且父母也已经离婚,处于青春期的女孩的心事细腻又难以捉摸。
本来小孩子是应该有犯错的权利的,如果父亲可以友善而善解人意、女孩子即使犯错也不会有太多的心里负担;另外,本片中的超市店长做法即在法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与人占理但是在宽处缓一缓可能结果更好。
然后就是周围一群站在各自立场解读的群众们,感觉大家都是在远远的叫嚷着喧嚣着、其实也没听见他们在嗡嗡的说着什么,我认为除了当事人之外的声音都是一种白噪音、也就是某种形式上的空白背景。
最后,每个主要角色的情绪都拉的很饱满,但是都是缺乏深度的表面化的宣泄和自我安慰,每个人觉得情绪调动到位就完成自己的社会责任了,如果真的是这样、影片反而是可以暗指着一种社会化的空洞化的浮躁和呆滞,这一种流行性的互动方式才真是可怕。
之前看过几部剧情结构紧凑,故事环环相扣的日本犯罪/剧情电影,根据剧情简介以为该片也是同一种类型的片子;没想法该片是另一种类型的电影;并且,剧情沉闷,节奏慢,结局悲剧,果断放弃!
古田新太演得太好了
2024年2月3日(臘月廿四)上午及4日(立春)凌晨於滿井。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独白,这是群像,社会事件,多米诺骨牌效应,角度复杂多变。古田新太厉害👍🏻
后半段全线崩盘,突然就大和解了,真的有些气与无奈。
老生常谈且过于规整:无视霸凌的学校、没有好好倾听女儿心声的父亲、无形施压的新闻媒体、日本人骨子里被放大的罪感意识,成为连锁反应酿成一系列悲剧。透过一场本来可以从源头上避免的交通事故/社会事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人的民族劣根性。最通透也最喜欢的角色是藤原季节。
2.5吧……前面还可以,后面实在吃不消。
由一场意外引发的社会问题。不了解女儿自责的父亲、背负着压力自杀的卡车司机、无法经营的商超老板,一件意外却改变了不同人的不同命运。似乎对于无关的人来说,真相并不重要,舆论的煽风点火,群众的情绪高昂,实际上对于经历其中的个人来说,时间和治愈,才是自我和解的良药。
女孩父亲的咄咄逼人和对孩子的无知 扭曲事实的媒体 女孩对父亲无声的爱 不知所措的社恐店长 共同构成了这出“撞车惨剧”
被阉割的日本社会,变态扭曲的日本国民。
题材无新意,又臭又长,小日本这种恭恭敬敬态度毫无代入感,冲突点平淡无火花,内卷还是要看内地才行,可惜不过审;港台来拍的话估计好看很多,小日本真心不适合拍这种题材....
令人窒息的爹 和受折磨的觀眾(x 這部桃李和古田都在舒適區演戲,(甚至村長還更差)反倒是女性角色都演得不錯,伊東蒼和片岡禮子印象深刻。
校方踢皮球,媒体瞎剪辑,渔民变牛郎,不懂少女漫,热心大婶之吻,失传超市便当,透明指甲油,天上海豚云,但最绝望的还是葬礼上的母亲道歉,太苦了,所有人都好苦
#金鸡 父亲粗暴偏执的恨需要这么多这么厚的爱意才可以被逐渐的融化。但是自杀的女司机和被迫放弃父亲留下的社区店的店主他们的人生呢?演技真的好,也是真的压抑。好久没看这样不用配乐推进的情绪堆叠了。
即使是探讨舆论暴力、道德困境这样的话题,内在的情感依旧能保持温和克制,我觉得这是日本文化的力量。这个故事也让我们看到法律或者道德的局限性。以及,艺术对拯救人心的作用。
日本佬真是超喜欢拍这种平淡如水表现人物状态的片子,故事性基本为零。另外店长说和受害者的距离与老父倒掉偷来的东西是一回事。
这样题材的还真的要这个丑大叔来演~人人都不好过
不要怪全员歇斯底里,这个情境就是莫名其妙
一个女生的死亡牵扯出不同人物的生死悲欢,这个剧本其实挺老套的,只是日系的节奏和摄影让片子在沉重的同时多了文艺色调的质感。每个人都在道歉,每个人都在试图去原谅,每个人都很苦,每个人都在和自己和解。做一个日本人真的挺不容易的,纠结着自己也纠结着别人。
有批判,批判社会的败坏,批判媒体的不负责的剪辑新闻视频和舆论引导,批判以恶看人,偏见看人。但是故事内容选取上不够出彩,简单啰嗦,拍摄方式老套,取景角度不好看。总而言之不够吸引人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