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还记得年少时的梦想,小小的契机结下美丽的种子。
很多人中途都放弃或走向别的支路,能闷着头一直走的人越来越少。
看电影的时候,我脑子里总是闪回我曾经经历过的那些两难境地,被阻拦的时候我有不撞南墙不回头吗?
被误解的时候我有抗争吗?
别人说我不行的时候,我有对自己有过动摇吗?
作为一个看客置身事外,这些都是“升级打怪”的关卡,但身处其中,我可能已经放弃过无数次了。
之前有接触过一个概念“人生游戏化”,即在非游戏的领域(这里指人生进程)中,采用游戏设计元素和游戏机制,使当局者能用以解决问题并增进当局者的贡献力。
板球是一场游戏,人生也是,我曾经想过如果把自己当作参与者,是不是可以更加冷静和坚定。
但是人生又毕竟不是一场游戏,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赢,那岂不是又只是为了一个结果而虚耗人生。
在寇茜回头看的时候,路过的一切感动、挣扎和情谊,才是她最想感谢的部分啊。
寇茜的板球人生是不断抗争的一生,她从家庭和兴趣那里汲取力量,强大自己后去给别人力量。
“如果想要什么,嘴上说说是得不到的,得拼命去抢。
”寇茜很完美地践行了这一点。
她像一柄锋利的剑,直指自己的目标。
过刚也易折,她的人生旅程也是不断和解的一生,和母亲、和队友,可能经历时十分痛苦,但这也是路途里的风景。
感谢一路的荆棘和玫瑰,更感谢无论何时都不动摇的自己。
希望我也可以永远做自己的最后一个粉丝。
(7/10)不足的地方:音乐:我知道印度是挺多配乐和很多舞蹈在影片中出现的,但是都充当了一定的作用,在这么影片中有些泛滥使用了,还会莫名其妙的中止,开头和结尾的音乐真是炸裂了,也太庸常,仅渲染感情,没有深意内容:没有脱离常有题材,不怎么新颖好的地方:剪辑:在介绍女主开始板球之旅时,吊着观众胃口,有个警官视角(内聚焦叙事)限制观众了解事件发生的后续,有了一个“悬置”,这样一种方法是很新颖的人物:母亲一开始是不同意女主打球的,做了一个社会背景交代(女生不能和男生接触太亲密,或者说一起玩,在这里影片有一定程度描绘男性对于女性的歧视,所以是带着点女权主义的)母亲不管教女儿被村里人嚼舌根,承受外界的压力,有一个爆发点,女主受挫,母亲骂醒了她,所以这个铺垫点使用得挺好的没有一帆风顺的成功之路,而是经过不断的挫折点,隐含阶级差距,农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女性、贫困、励志、追梦,相比于《摔跤吧,爸爸》,同样的元素,这次导演的野心更大,把内容引向了另一组更沉郁的基调:贫困、阶级,以及农民问题。
据统计,中国的农村人口截至2020年已减少至5.1亿人,占总人口36.11%。
中国仍在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
那么印度呢?
——农民超过9亿,占总人口66%!
农业构成了印度产业的基石,农民更是最常见的社会身份。
女主角蔻茜正是来自泰米尔邦的一个农民家庭。
作为家中独女,蔻茜本应务家、务农,然后在成年礼后结婚生子,成为下一位折于烟火的“印度妈妈”。
偏偏她有一个爱看板球的父亲,偏偏她更偏爱父亲。
女主角很早就萌发了与传统印度女性形象决裂的反叛精神。
即便没有爱上板球,她也厌恶她的母亲,一位恪守妇道、面朝黄土的妇人。
故事的前半段其实堪称“老套”,仍然是贫困父亲全力托举天才少女,挤入男性领地的故事。
精彩其实在后半段。
随着蔻茜进入国家队集训,电影基本告别了性别议题,一路往批判社会不平等的方向疾驰。
蔻茜发现,国家队不以实力论短长,而以阶级论高低:板球协会主席的女儿理所应当是队长,高种姓女生晋级无忧,而来自泰米尔邦的蔻茜连讲泰米尔语都是过错。
这种窝囊的日子重创了蔻茜的板球梦想,她开始消沉,放任。
另一边,父母唯有贷款卖地才能勉强供起蔻茜的训练费。
此外,一场旱灾就能轻易带走农民所有心血。
村子里农民接连喝药自杀,银行步步紧逼还债,政府还在打消极牌。
资本家与贫困扼住了农民的喉咙。
蔻茜成为了一个希望的象征:农民的孩子能冲破阶级藩篱,站上国际舞台吗?
幸运的是,新来的男教练敢对特权说不。
撕掉特权名单,蔻茜的自信又回来了。
她顺利地进入国家队名单,代表印度出征2018世界杯。
印度电影一贯喜欢“大喜大悲”的对比。
在蔻茜满怀喜悦踏上国际舞台之际,家却没了。
银行把房子搬空了,蔻茜父母只能在一抔黄土边抱头痛哭。
板球、旱灾,掏空了他们所有家底。
贫困布下了天罗地网,但夫妇两偏要要撕开个口子,蔻茜这下成了唯一的希望——赢了,就能有丰厚的奖金。
夺冠过程不必细说,自然是热血沸腾。
最后,蔻茜成为了比赛MVP,获得了银行50万卢布的奖金,滑稽的是,恰恰是银行推平了她的家。
面对镜头,她向全世界发出了叩问:为什么让人吃饱饭的农民反而最受鄙夷?
9亿的农民是被社会遗忘了吗?
讽刺的是,电影似乎提供了一个很美好的结局:蔻茜获得了印度政府数百万卢布的奖励。
但农民问题呢?
电影就此哑言,进入了欢快的片尾曲。
蔻茜的叩问仍在我脑海中回荡,但在电影中却就这样拂去了,有些怅然若失。
当然,电影的缺点很明显。
首先,剪辑不流畅,甚至有断裂感。
画面与音乐有时戛然而止,女主的成长节奏也有些头重脚轻。
其次,导演野心太大了,这个电影的体量其实装不下这么多元素。
性别,贫困,阶级,世纪三大难题同时出现,又选择以轻松、励志电影作为载体,导演显然应付不过来。
有人生在罗马,有人深陷沼泽。
这部电影不应止于励志(特别点名一些宣发机构,一直打“励志片”旗号,那也太肤浅了)。
《摔跤吧!
爸爸》板球版。
只不过《印女》把矛盾更多集中于女性不能打板球,从而突出印度的女权低下;同时穿插展现作为农民的父亲是如何从受人敬仰变为贫穷落魄,体现了印度的农业农民困境。
两个主旨互相结合、呼应,尤其最后将寇西在赛场上的处境,与父母在家乡面临的困境相对应,进一步激化现实矛盾,共鸣十分强烈,使情绪一下涌到最大化。
片中直接展现了印度各类人群对于女性尝试板球的各色态度,会让我们产生共鸣、难过、不忿,也带领我们看到女主一次又一次打破重重阻碍,性别、出身、地域……跟着她一次又一次体验“打脸”的爽感。
尤其看到每次女主一个人气场强大地走在最前方,一群男性跟在后面时,虽略带刻意,却也振奋人心。
当然不可否认电影还是有某些瑕疵,比如前半段爸爸的喊口号与妈妈的态度转变都有些突兀,这可能与剪掉了26min有关系;同时这部影片的音乐运用的恰到好处,尤其是每次比赛的配乐特别振奋人心,但听多了会觉得有些累。
同时,今天看片后结合前段时间看冬奥会的相关报道,我也意识到,梦想的实现前期是需要很多金钱的堆砌,经历越大的困难便能收获越大的成功。
因此,去努力赚钱吧!
不要惧怕困难勇敢向前冲吧!
PS:女主着印度传统盛装时真美!!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比《摔跤吧爸爸》差太多。
结构太松散,叙述不紧凑,铺垫不充分。
故事虽简单却做的不精致。
尤其最后的点题:女孩得到世界冠军以后,说的是关于印度的农业问题。
这个转折有点尴尬,作品想把主题从一个女孩的奋斗引向对印度农民农村关注度的升华,想法很新颖的(不是老套的单纯表达父爱和励志),这种思考格局很大,但没有衔接好,真实而不有效。
作品真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却是:在面对女儿“叛逆”选择的时候,作为一个父亲敢不敢会不会能不能做出充分理解和信任,当所有的人都不看她的时候,父亲坚定的支持和无私的奉献,就成了女儿最大的情感动力。
怎样准确判断子女真正可能成才的天赋和优势,然后帮助她们在逆境中树立强大的信心,最后去战胜自己,证明自己?
这才是我们做父亲应该思考的……
为什么印度电影这么能直击人心啊 社会的发声者还在呼吁狼性,呼吁绝不相信诋毁你的人,呼吁一定要赢,呼吁努力,呼吁向上,呼吁绝不放弃我真觉得这个民族能干大事这样的阶段 曾经我们国家也有,也有呼吁你不要信命,不要听话,要努力,要不屈,要不信邪,要开出自己的花,现在好多嘲讽着小镇做题家,喊着要躺平的口号 怎么过都行 是啊 躺平真的很舒服。。
比如今天是国庆第四天 躺在床上啥也不干的时候 真的很开心 内心很平静 感觉就是人生了 以至于一直到晚上吃饭的时候还在想 工作确实给我了成就感 但我好像一想到就有点抑郁就有点疲惫 还是这么躺着快乐现在看完电影反而有种居安思危的警惕感 我们的对手在努力在拼搏啊 该卷还得卷,舒服是留给死人的我要活,要活500年!
下午开完会还不想改的报告 今天老娘一定把它给改完咯!!
回归说到电影,其实体育运动一直很在云端,但是蔻西最后的演讲竟然这么说道:父亲拯救不了热爱的农业,农业也救不了无奈的父亲,他不仅要与生活抗争,还要与贫穷抗争,我们吃美食的时候,有人会想到称赞厨师,但是谁能想到种植这些食物的农民,如果一个国家的农民没有立足之地,那不仅仅是他们的失败,也是每个饿了要吃饭人的失败,我们有一支11人的队伍参加比赛为国争光,但有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去拯救农民的生活呢。
祖国万岁。
就这样把飘在云端的和踩在实地上的两个行业凝结在了一起,为农民发声。
很受感动你记住,如果你想要一样东西,仅仅只是想要远远不够,你要学会拼命争取,只有付出一切,拼了命,别人才会知道你的愿望有多强烈。
这个世界就是只有胜利者才有发言权。
主题很多,节奏紧凑,音乐丰富,励志而燃情,值得一看。
最主要的主题还是印度农民命运的问题,只是借助了一个女孩通过板球改变命运的故事揭示出来而已。
女主也是很幸运的,在那样的国度里,身边有那么多支持她的人,当然也离不开她对于自己梦想的坚持。
贯彻全片的音乐,尤其是当挑战的歌声响起,就代表命运改变的开始。
[抱拳]推荐大家去影院看印度女孩,励志片一向是印度擅长的。
突出主题:赢才能让世界听到我的声音。
全村的希望,代表国家队参加比赛,让更多人看到自己,最后的感想振聋发聩,农业是立国之本,作为农民之女,颇有感触[爱心]剧中有趣的灵魂~女主父亲,三观正,有格局,他平等式、鼓励式教育,保护了蔻茜的独立、顽强、自由的个性,每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和挑战,离不开父母、队友、伯乐,还有对手和逆境[抱拳]
一,好莱坞电影的自由,英雄,独立的电影氛围。
香港电影的自由,警匪,侠客。
这都是连续的佳作才让观影者授予的标签。
我想印度电影每年都有几部佳片传入国内,何尝不是其特有的文化所散发的魅力,更是其电影行业从业者基于世界水准的体现。
(国土面积大的巴西,加拿大,墨西哥,国民人口多的巴基斯坦,巴西。
都各拥有其独特的文化)宝莱坞电影的舞蹈,女性,种姓,男权,贫困,给人很深刻的印象。
影视作品都是源起生活,拓展生活。
这种直面社会问题的电影,更让人深刻,更让人感同身受,更让人思考自我与社会。
二,热爱生活父亲,热爱父亲的母亲,加上一个独生女。
家境在当地还是很不错,这样的组合,让看到印度电影对女儿罕见的包容与呵护。
追求自我,爱我所爱。
这个世界大同的主题,不管是在印度还是在任何地方都很难。
在这个通过媒体认识的印度更让人不容易。
其中父亲的艰辛,母亲被人诽议,家庭经济出现困苦。
都丝毫不能动摇他们的爱彼此的心,这样的家庭不管贫穷还是富有都会是幸福的。
只有胜者才有权利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人生总有几个贵人相助,或大或小。
只是我们是否有去把握,或因为自尊作祟,或能力不及,或后知后觉,让我们错失一次新的可能。
成功是众人拾材火焰高,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患寡而患不均。
三,以上是我基于电影的一点思考。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极其平凡的故事——女孩为了弥补父亲的遗憾,练习板球,挑战了村庄里对于体育的性别刻版印象,最终凭借努力进入国家队。
在此过程中,她收到了男运动员的嘲讽、母亲的反对,最终恰恰是母亲“拼命去争取”的人生姿态感染了她,让她勇敢追梦。
看这部电影之前,对板球一点也不了解,但是在影院里仍然能感受到比赛的激烈和挑战。
在比赛之外,影片也刻画了农民的生活困境。
主人公在国家队临上场前,家里的房子和财产被没收,蒙太奇的镜头来回切换,让主人公失去了比赛的动力,最后在教练的鼓励下(虽然那一段鼓励也有精英主义之嫌,但是在那个当下却是主人公帮助家庭和村庄唯一的办法),女孩通过胜利拯救了村庄。
但是我看完影片之后心里仍然是酸楚的。
她在获得胜利之后的那一段控诉“感言”,教练并没有翻译给其他的队员,因为教练也知道,个人在面对体制性的压迫是何等的无助。
不像《摔跤吧爸爸》拥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和结局,这个影片抛给了观众和印度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存在一定的不完美,比如某些情绪的转折比较生硬,比如队友的爱慕之情,母亲对待主人公参加板球的态度从反对到鼓舞,还有曾经看不起她的队友最终与她和好,这些过渡上显得有些单薄。
但是它给我带来的省思是强烈的,个体似乎需要非常幸运和努力,才能够挣脱阶级和命运所带来的枷锁,但是又有多少人,有同样的幸运呢?
最后一段台词是影片内核,但这部电影确实拍得不好看,很老套的剧情,以及很多匪夷所思的情节,凑合看。
欣喜地看到巴霍巴利王里的卡塔帕战士。还呈现了阶斗,南印就是左啊。
真没觉得多惊艳
叙述方式还可以,但...表演有些浮夸了。故事本身算不上好,低配版摔跤吧爸爸,电影重点不都是在女主身上。板球比赛太没意思了。其他,无聊一般。三星给结尾教练说的话。
套路
…滑稽
就像少年法庭里那句台词说的:培养一个孩子需要举全村之力。电影到后半程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突破性别偏见的运动员成长的故事,三农问题(父亲)与运动生涯(女儿)之间的拉扯赋予电影更多张力,女主成长的路上还是有新教练这样的贵人相助的。最后也为女主的直言不讳感动,生活中太多被“强奸”后选择忍气吞声的可怜虫了,满心满脑想的都是:我说了,那个人来报复我怎么办。教练说的很好,赢家才有话语权。不要不珍惜话语权。
好看,但不如摔跤
如果不考虑男权女权方面处理的不妥当这一点,就是十分完美的励志片。虽然电影时长近2h,但剧情不拖沓,煽情戏份和励志戏份比例刚刚好。女性角色的选角上没有什么大问题,女主颜值忽高忽低但是全程演技在线。最后吐槽一下男性角色造型都一个样?千篇一律的络腮胡杂乱的黑发我都分不清哪个是哪个?运动电影角色造型处理的清爽整洁一点不好吗??
“纯粹”到竟然没有印度爱情,从板球开始农民主义,有点没想到,有点好奇被删减的25分钟会不会不是歌舞更不是爱情了,有机会补个全版,想玩板球游戏,switch的当然i mean手动狗头。
一般
运动➕女权➕印度
…
超级热血,冲冲冲!改变命运!!!
【5.5】1,父亲的梦想,女孩被歧视,入国家队受阻,被贵族歧视,辣鸡教练。真的不如叫《板球呀,爸爸》。剧情生搬硬套,拍摄咖喱味十足。2,人物矛盾的转折太过草率,想表达的元素太多,最后的结果是故事的逻辑都变得生硬(贵族女说和解就和解,家里房子说被搬就搬,妈妈的态度说变就变)
抱着对励志感人剧情的期待和同题材《摔跤吧爸爸》的印象,坐地铁到半小时路程的影院,因为排片很少,很多影院没有。以为这部小众影片会好看,结果失望了。虽然没有什么歌舞了,但电影配乐太多太满且声音很大,印度语又听不习惯;剪辑也混乱,故事线不清楚。想表达的比摔跤更多却没处理好;可能板球本身不如摔跤吸引人,又没有背景知识,大量的比赛镜头就显得很煎熬。时长还一如其他印度片一样冗长。看来不是所有运动片都适合运动迷之外的人观看。票房不高热度低有它的道理。不推荐。
倒是难得看到引进泰米尔电影,而且又是农村逆袭城市的故事,细节里尽是南印度风情。上一部应该还是巴霍巴利王?
比较假
前面部分平淡,后面比赛部分很燃,整体不错。与《摔跤吧!爸爸》相比,差距还是很明显。
音乐好得不得了,凭音乐已优秀。同样是社会底层、现实主义、主旋律、励志电影,但印度女孩真的比中国女孩难太多,太多太多了。中文介绍是说出身贫民窟,而外网介绍为中产,我同意,否则怎么可能拥有土地,父母的胆识与眼界也不是凭空而来;却依然因现实生活窘迫、难堪。虽然明知道能在印度成为演员就意味着什么,但文明在进步,有人发声、有人反抗,就会有人成功、有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