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角的表演力真的超强,影片的中间和末尾用了两个长镜头,足足大概5分钟的时间,就光靠他一个人把他对摇滚的热情都表现出来了.看完后还是很感动的,最后的时候,当他没有拿到奖品,反而他的学生却看的很开,对次已经不重要,就像成绩,星级同样不重要,只要在摇滚舞台上倾注所有,最后他们得到了全场的安可.
虽然结局是这样明朗又简单or to be a little critical,太理想化了。。
情节深究起来也很空洞..我们还是被深深感动看到杜威的第一次成功的stage dive他巨大的身躯终于被接住了= =还是觉得很鼓舞地严重推荐结尾曲太可爱撩!!!!
可爱的孩子和摇滚的魅力都很大的it's a long way to the top......if you want to rock&roll
杜威•费恩是一个30岁的摇滚歌手,有过自己的一个乐队,不过并没有出色的作品,也就在小酒吧里唱唱,寄住在一个曾经也是搞摇滚后来“从良”的好朋友家里。
与其说是过生活还不如说是混日子,当好朋友女友逼他交房租的时候,他拿不出钱,为了让好朋友,决心和乐队好好玩摇滚,赚点钱,却被乐队给踢出去。
嗯,这又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大龄摇滚青年,如果你无法设身处地感受到危机,大概可以想一下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失业并短时间无法找到工作的状态。
不过,每个人的心态都不一样,杜威•费恩其实也并不觉得有什么。
不过事情有了转机,好朋友找到了一个代课老师的工作,那天刚好不在家里,杜威•费恩接到了学校的电话,为了钱,谎称自己是代课老师,于是,好戏也就随着上场。
这样一个摇滚青年到学校教小孩子上课,是有多格格不入啊,且不说学校是如何让这样一个人进入学校的,重点是,这个人压根什么也不懂,课也不教,只是想混工资罢了。
后来得知学生在音乐课上表现不俗,便动了一个自私的想法,果不其然,就是教他们摇滚。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完美说服学生瞒着学校和家长,把一个班级变成一个摇滚乐队。
不得不说,杜威•费恩还是很有一套,尤其是在乐队的分工上。
哪些人适合谈吉他,哪些人适合贝斯,哪些人适合键盘手,哪些人适合打鼓,哪些人适合做和声,哪些人适合做灯光师,哪些人又适合做乐队经理,哪些人适合搬抬乐器和把风,等等。
你可能会说,学校不是有音乐课吗?
似乎没什么必要学习摇滚吧,而且为了学摇滚而荒废其他学业是不是不划算,父母还是交了那么多钱的,钱有那么好赚吗?
更何况有些同学就是纯粹的搬搬抬抬做苦力活,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的确,这种分工是非常冒险且不公平的,也势必会伤害到部分人的利益。
不过,这不是重点。
杜威•费恩的摇滚课想必学校是很难有的,这门课程并不单纯是在教声乐,而是传达摇滚的精神。
也就是说,保持愤怒,打破一切规则或规矩,跟“老大们”说不!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摇滚课不仅教会了学生摇滚的历史,也让他们打破固化的思维,从而做最真实的自己。
比如那个斯文的键盘手看起来很呆,书生气很重,也没有朋友,在学摇滚的时候,改变了自己,也和其他同学打成一片。
本片的看点也在于此,即我们不是生活的宠物,摇滚无需理由和韵律,换句话来说,就是我们的生活并不应该只是循规蹈矩,需要有反抗,但反抗本身也并不需要公式。
某些场景甚至模仿了《浪潮》,《超脱》可能也有一些《摇滚校园》的影子。
我想,人生总是需要有一点摇滚。
不然,生活该是多么无趣,尽管愤怒有时会失控,让你觉得很无力。
最后,乐队没有获得奖金,却得到了全场高呼的掌声,我们的杜威•费恩跳下去的时候,终于也有人接住了。
面对没有奖金的事,杜威•费恩有些懊恼,不过学生们反而看开了,倒过来安慰他,说摇滚不是为了成绩。
显然,学生们已经是从这门课程中毕业,获得成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故事的结尾成不成功,甚至有没有其实都不重要,而是有想做的事情,做了之后,死得明白和通透才是最要紧的事情。
这部电影就是《摇滚校园》,里面的演员都是真实演出的,并非假弹。
中间那位是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所以会拍出这样的电影似乎也理所当然。
不过大家更熟悉的是他的《爱在三部曲》吧。
从他的处女作电影《死读书是没用的》,似乎也能够看出他想表达的东西,以及对教育的看法。
十几年后,《摇滚校园》的主要演员重聚在一起,唱了片尾曲。
或许生活并没有像影片那样有完美的结局,那些演员十几年后也未必都有取得“成功”,不过,至少他们是活过了,摇滚过了,这就够了!
很早就知道这个电影,一直没看,心想会有什么意思,前段时间下到了,没想到带给我的却是震撼,看似幼稚的剧情,却蕴含着深刻的摇滚思想:摇滚乐不是喝酒吸毒和作混蛋,而是一种宣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我已经看了两遍了,真的是不错
想不到林克莱特2003年拍了这部电影,在我搜寻他的影片时没发现。
这是我看过的拍的非常好的关于摇滚乐的电影,导演和演员生动,准确的解释了摇滚精神的内核。
落魄的摇滚乐手杜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混进名校做了代课老师,本意想混几个代课工资交房租,却一不小心把这个名校班级的学生培养成了一个成功的摇滚乐队。
这是个简单,理想,大团圆的故事,情节也难免落入俗套,但通往结果的过程中,杜威生动的,身体力行的阐释了摇滚精神,摇滚精神包括:1.反抗大人物,反抗强权;2.真诚,直抒胸臆,表达你生活中的愤怒。
他一直在践行这些摇滚价值观,和人(也是以前一起玩音乐的朋友,但已经“改邪归正”)合租的狭小房间里,堆满了各种摇滚唱片,他熟知地上地下,古往今来的知名摇滚乐队的每一首歌,每一个角色,贝斯手怎么耍酷,主音吉他如何疯狂的摇动胳膊,每个摇滚乐队的闪光点以及每首歌曲的特点(你学习一下这首歌里的鼓点,你去好好听听这首了的solo,这首歌里的和声唱的最好你学习一下),但同时,他不名一文,已经欠租半年,还被自己创建的乐队踢出局。
他被自己组建的乐队踢出局是因为其它队友更想达到的目标是比赛获奖,成名在望,飞黄腾达。
而他还是理想主义的摇滚客,骂队友的歌词虚情假意简直就是垃圾。
“你们都是垃圾,我找你们来是你们的幸运,你们竟然把我踢出局,傻逼,你们会后悔的!
”他又成了光杆儿司令,但头脑中关于摇滚乐的理想与被踢出局的愤怒让他快要爆炸了,他迅速写出了一首表达自己愤怒的歌,非常带劲儿,他开始四处找人组建新的乐队。
这时他和合租室友女友关于欠租的矛盾也大爆发了,他不得不弄到一笔钱交租,合租友人是代课老师,这天他收到电话找代课老师,于是走投无路的杜威,灵机一动接下了这个活儿。
这个小学是当地知名私校,家长对学校要求很高,学费也很高,他只是想混混工资,所以什么都不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学生上音乐课--众所周知,名校的音乐课就是交响乐团,有人弹钢琴,大提琴,古典吉他,吹管儿。
他看了之后又灵机一动,何不就地取材,组个摇滚乐队,于是他把古典吉他手叫上来,递给他一把电吉他,很快他就上手了。
把弹钢琴的孩子(亚裔)叫上来让他负责keyboard,拉大提琴的负责贝司,随便试了几个唱歌的弄上来做和声,一个乐队就这么组成了。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他迅速给学生普及了摇滚乐知识,排练了几首歌。
去参加了比赛,最后他们的乐队没有获奖,但得到了观众和家长的一致欢迎。
这部电影打动我的是杜威对摇滚精神的践行,他教给学生,摇滚精神就是反抗大人物,反抗主流的胆量,讲完对学生说,我对你们而言就是大人物,来,试试反抗我。
于是班上一个比较叛逆的孩子率先开始:你是个混蛋。
接着别的同学也陆续骂出来直到最内向的亚裔同学骂:你又胖又丑,是个loser。
他大鼓掌,对了,同学们,记住这种感觉,这就是摇滚精神。
接下来他告诉学生,摇滚乐就是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愤怒,来,说出令你们愤怒的事,一个同学说:做家务,他马上拨动和弦唱出几句:我讨厌做家务,那让我疯狂。
另一个说:bully,他也立刻唱出来。
这正是摇滚乐的精神。
摇滚乐一定要看着像二逼吗?
其实并不是,一个学生在参加彩排时看到一堆纹身夹克的乐手被深深的吸引了,乐手带他到车上打牌。
杜威找到他告诉他,那些不是真正的摇滚乐手,他们只是装模做样。
杜威是个胖子,没有纹身,也不穿夹克,但他玩起音乐来那种激情无人能及,他的创作能力也是。
同时,他尊重乐队里的每个人,他真诚的问一个学生:我能不能在这儿加段SOLO,我感觉来了。
这就是他教给学生的摇滚精神:反抗大人物,反抗主流,表达你的愤怒,同时,真诚,不要装模做样,尊重每一个乐队成员的意见。
我觉得年轻人对摇滚乐会有天生的热爱,因为你在那青春的年纪,已经长大成人,但世界不属于你这个校园里的青头仔,世界属于那些已经工作的人,你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你空有一腔抱负却毫无机会实现,你愤世嫉俗,对一个理想的,平等公正友爱的美好世界充满了向往。
但身边全是假恶丑各种装模做样,小人步步高升,君子默默无闻。
又或者,你爱的姑娘不爱你,姑娘爱的是傻逼。
这时,摇滚乐给你你要的一切。
抚慰你青春热血的心意难平。
这种精神会渗入你的血液,你未必会成为摇滚乐手,但你可以终生保有这种难得的精神,它在你血液里流淌,当你人到中年,被生活的重担操的万念俱灰,对什么都不再有兴趣,摇滚精神让你重新回到那叛逆的岁月,虽然你不会再叛逆,但它能擦去生活的锈迹,让人再次闪亮。
只是一种态度。。。
不懂摇滚的说。。。
摇滚就是反摇滚。。。
非hardcore。。。
悬在中间,nowhere。。。
伪君子的摇滚不在此地。。。
只是因为Jack Black 。。。
kids的摇滚还是不一样。。。
没有感到真正的激情。。
kids能懂多少的摇滚???
即使我们的伪摇滚又能懂多少。。。
重在参与。
okokokok,难以抑制的冲动,让我先把感动触动激动震动的眼泪流干再开始说话。
且不说一群十岁的孩子做到这些是如何的振奋人心的rock ‘n’ roll,我的感动源于激荡的回忆。
18岁的时候,我有一支乐队。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被强制执行着应征入伍的,但是这场演出给我的回忆却是无尽的兴奋。
跟这群孩子一样我也是古典音乐出身,本身是跟摇滚很不搭边的一个很不rock的女生。
那年夏天的时候我爱上了在我接受范围以内的摇滚,我爱上了摇滚时候的激情。
看到已过而立之年还未放弃对摇滚执着追逐的杜威,还有同样已过而立之年已经被现实打败却把摇滚深深藏进心底一经触动还是会惊起波澜的内德和校长,不免让我对摇滚给人带来的影响有了新的感应。
或许对于他们来说,摇滚是一段不可磨灭难以忘怀到灵魂深处的青春时光,就是我18岁那年的夏天一样。
那时候我还什么都不懂,那时候我还以为两个月的排练对于演出来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时候我还以为我们那根本不能称之为乐队根本不能称之为演出。
现在终于明白了hansen和chenhao对于摇滚的那份执着,终于明白了他们对于他们的鼓和吉他永远不能放弃的热情。
灌注进这里面的不仅仅是时间和金钱,不仅仅是先天的才情和后天的勤奋,是热爱,是纯粹的热爱的推着他向前向前。
hansen的节奏感可以说是不太好的,这对于一个鼓手来说是致命的,如果是我可能早就放弃了,如今他新的乐队已经在成都赛区小有名气了。
chenhao的乐队也已经在上海像模像样的开始混了。
半路出家,依然被小小感动。
我不能深入进摇滚深处去感受他们的感受,但我能站在摇滚旁边去体会他们的热爱。
时常还是会翻出两年前的那张碟,看看我也曾经rock 'n' roll的夏天。
http://veraissinging.blogbus.com/logs/45659158.html
不知道什么是Rock,但是不影响我喜欢这样的电影,美国版的“放牛班的春天”。
失意男和一群优等生们都在rock中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和真正的摇滚精神。
你可以一边看电影一边跟着音乐轻轻摇摆身体。
HBO不止一次在放着這本片子。
喜劇篇卻又兼有搖滾。
故事講一個鬱鬱不得志的搖滾人,冒牌代替朋友進一家小學當代課老師。
在一次音樂課上發現原來自己所教的這幫孩子竟一個個會樂器。
於是,他認爲這是個機會可以讓他再次組織一支“他的”搖滾樂隊去參加搖滾樂隊比賽,贏取獎金。
動機不良,卻給了他一次機會,發掘自己,發掘孩子的潛力。
同樣,孩子們因爲這個冒牌老師,帶來了往常不同的經歷。
一個班級,個個分工分明。
一支成功的樂隊後面還需有一幫優秀的工作人員來支持。
而這幫孩子則各善其能。
此次事件,想必已經對他們的人生開始發生了影響。
記得裏面好些鏡頭讓我感動。
其中如一孩子為鼓手,在參照各成名搖滾樂隊的鼓手的表演,他開始有了自己的理解。
於是,在參選比賽那天,他私自離隊跟一幫成人搖滾樂隊成員去打牌。
冒牌史老師,着急尋找他時,他卻輕鬆說just relax。
這就是他對搖滾的理解。
而史老師則不認爲,他告訴小鼓手,那些人並不是真正代表搖滾精神,不是吸毒,打架,賭博就是一種搖滾精神的體現,那是裝腔作勢,對搖滾精神的理解錯誤。
真正的搖滾精神是通過一場演出來改變世界。
(偉大的理念精神,真如此麽?
)孩子半懂不懂的跟著史老師回去了。
但是,我想,至少史老師的一席話讓他多少領悟一些什麽,而不使他走歪路。
還有如家長們最初聽到原來這位老師是假冒的,並在三個星期裏面只教自己的孩子搖滾,憤怒不已。
而當他們真正在演出台下看到自己的孩子們表演,他們卻理解了孩子,並欣賞了孩子。
我想,這不是每個父母能做的到的。
等等。
細心體會,裏面還是種種小細節真的可以發掘出很多感動的情節來。
雖然這本片子,豆瓣上有人評論他膚淺什麽的。
但是多看幾遍,還是有很多可取之処。
我這裡不一一説明。
等你們自己去挖掘吧。
據説男主角本身自己就是一個狂熱愛好搖滾者,電影也算是他的本色演出。
看到最後,我在想,導演、編劇、演員是否想通過這本片子來告訴大家“搖滾要從小開始”正如現在的“足球要從小開始”一般。
總之,這本片子,不錯的喜劇片。
也是挺開心的搖滾電影。
你知道ROCK吗?
你有多了解ROCK?
说实话我一直分不清楚rock,R&B,古典,流行。。。
好,我不了解音乐,但是我不能不听,但是我不能不评论,这是一种内心彭湃的激情,或者只是暂时,但是此刻确实如此。
Children,活在父母的光辉下,也活在了父母的统治下,父母永远代表着保守的,他们可以对自己要求不高,但是孩子们不能,某种意义上,这是负责,另外一些意义上,这是不负责。
贺林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们,一直过着这种生活,并且已经被麻木跟接受。
他们的思想就是拿了多少个星星,操行有多少分。
但是他们是优秀的,内心富有激情的,这种激情由冒牌教师Mr.S-杜威这个摇滚狂热者的出现而点燃。
他们开始沉迷于杜威给予的世界里。
ROCK , ROCK,每个人被赋予了参与这个team的一个角色。
其实这个过程极为神圣,但是又充满了平静,everybody,everyone,if you wish,you can be a star。
star,并不一定要闪耀别人的人生,最关键的是,你自己的人生。
rock不是迷幻的吸毒者,不是变态的强暴者,不是性与糜烂。
它只是一种生活,一种文化底蕴,一种精神,一种平和的生命。
它告诉我们,懂得反抗,懂得和命运竞争。
电影最后以我们最理想的结局收场,你的使命不是让领导者给你A,而是让更多的人认同你。
最后,代表着美国中产阶级的家长们跟着rock fans一起大叫school of rock的时候,我振奋了那么一下。
多少人为了音乐理想郁郁不得志。
谁又能一直坚持下去?
我们给予了太少的关注跟热情。
我只是一个单纯的乐迷,比如那天跟TJ的亭亭讨论了音乐的时候我说,无论古典还是流行,钢琴吉他,rock,情歌,音乐就只是音乐。
当我们喜欢的时候,无分低贱高雅,它只是一种心情。
你可以去抒发可以去保留,它不仅仅是一首歌。
有人说,你不喜欢Rock你不会去喜欢这样的一部电影,但是我认为,无论是谁,看了这个电影,不一定就喜欢上了rock,但是起码不会再对rock作出无聊卑贱的想法观点。
这不仅仅是rock的电影,在我看来,它就代表了音乐人生。
“喜欢音乐的小孩不会变坏”Jay如是说。
我们都是好孩子,因为我们都喜欢音乐。
一路开挂是挺爽,但是逻辑问题太明显。主角也太主观,怎么能让这么多人为你一个人的梦想陪葬
尽情解放天性吧!摇滚是一种使命。
摇滚无处不在
做作。
烂片|以为开始了所以看完|那些小孩演得比较呆,场面还好……
呃,不好说,好瓜哦。
Richard Linklater这种片子你也片得出 I 服了U!
@2024-05-31 09:23:52
摇滚真是有激情
好笑,看玩你一定会跟着ROCK起来!
最不愛看校園青春什麼的
可能老了,觉得不仅不燃而且很俗气
not cool
标准的外国人的青春
主演表演绝逼过火~
无关摇滚
我不懂摇滚~但也很激动
很没劲,只有最后演出的时候很帅!!
难得能看的Jack Black电影
利用电影的超现实性完成故事倒是无可厚非,但这样了还要输出价值就多少有点离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