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杨被称为老杨之前,他是个什么样子的男人?
青春期时和周围人一样的穷,到壮年碰到改革开放,借着春风下海经商,凭着自己的油滑和义气,风驰雷电打下一片江山。
前呼后拥、妻贤子孝。
可惜,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高楼起,复又坍塌,不过须臾之间。
这个年轻时乘着大势激荡风云几十年,又被大势所抛弃,但终归是不甘心的男人。
他也并不是全然坏,他也照顾了瘫痪的妻子六七年,他给大儿子凑彩礼娶媳妇儿,给二女婿拉关系找铁饭碗,帮助小女儿买大房子,,,, 他可以做很多事,但他不甘心失去享乐,不甘心失去别人对他的尊敬和吹捧,不甘心失去作为一个男人基本的能力。
所以他抗争。
他去打麻将,输了也要打。
遇到年轻人挑衅,就治治他。
碰着了昔日小弟,要请客吃饭+桑拿洗脚。
还要照顾小情人。
他是会讨女人欢心的,知道她生病,巴巴儿去看她,还买鲜艳的衣裳。
也并不是像大老粗一样上来就干,干完拍拍屁股走,他不是。
《流血的仕途》里有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老杨。
“一个男人的衰老,就是他逐渐阳痿的过程。
”不只是性能力,还有财富、追捧、强健的体魄、子女的爱戴。
所有昔日光环均已散去。
就像他牵去讨孙子欢心的那头骆驼,孙子却说我只要变形金刚。
他就是骆驼,骆驼是好的,只是过时了。
他的整个观念、人生信条。
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吃喝嫖赌金屋藏娇耀武扬威,那个年月的乍富阶层,谁又不是这样的呢。
但是过时了。
即便再不甘心,再挣扎,任性,不接受。
都莫可奈何。
像只臭虫一样,被扔出车窗,被小女婿关在门外,被所有儿女唾弃,情人也舍了他去投奔自己的前程。
气头上将儿子告上法庭,真被判刑了又急忙找关系将儿子赎出来,然后看着他们离开,连眼神也不留一个给自己。
这个硬气的男人,颤抖着抽了一支烟。
《老兽》啊,真是个好名字。
一首挽歌,唱给不服输、不认怂,但终究迟暮的浪子 。
意外的精彩电影。
我不能理解短评里夸他重义气的人,难不成真有人看爱尔兰人看完觉得主角很忠诚?
虚荣,赌博,嫖娼,酗酒,不忠,欺骗,他干的某些“好事”就好像人死前的回光返照,甚至他最后在妻子病榻前吐露的心声也完全不能让我共情,反而会让我想笑。
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描绘,影片展现出了一个家庭面临的窘迫困境,而这可能是现实中许多家庭每天的生活。
恶徒的眼泪与忏悔并不值得同情,而没有被镜头捕捉的受伤者的绝望与无奈才让人心疼。
片中的调解过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庭上老兽咆哮:“我自己照顾她那么多年,你们去哪儿了。
”相对的则是哑口无言的大儿子和二女婿。
原来最恶的恶人之前也只是平凡而痛苦的普通人,受害者在受害前也在漫长的时间里往至亲的心上一把一把慢慢地插刀子。
难道世上真的不存在没有缺憾的安稳与快乐?
我想要将一切的不幸都归于环境的压力,但这未免又太低估了人类的能力。
可能人注定不能永远快乐吧。
惟愿平安顺遂。
老兽,被此前许多影评的标题误导了,说老兽就是一个老混蛋,或许这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吧,但是,在我的观念中,老兽的所有做法都没毛病,他想要的只是人最基本的东西,愿望没错,环境不允许,导致行为出错,那就不能算错。
比如他想要的无非是一点浪漫,一点尊严、一点自主和一点生活的寄托,如果这些都不行,我的结论只能是他生存的环境太不人道了。
老人实际并不过分,待朋友和亲人的心意都很好,但是在中国人分外严酷的社会生活中,钱代替了温情成为唯一的润滑剂,人理应拥有的精神需求几乎都成为奢侈品,所以老人只能沦为老兽,不是堕落为老兽,而是被放逐为老兽。
老人年轻时也曾叱咤风云,对儿女有很多帮助,但时局变迁,一生积累都打了水漂,即使没有这些过往,也不能说他的需求无理。
他想请朋友吃顿饭,洗个脚,想取悦孙子,给他买个变形金刚,听进去了老友的抱怨,想给他买匹奶牛,这些愿望都没有问题,只是他捉襟见肘,拆东墙补西墙,贫贱百事哀。
他伺候瘫痪的老伴六年,但有一个年轻的小三,人可以因为自身的善良约束自己,但不应该受制于外部人群的道德,人归根结底是自由的,既然他内心的渴望正当,以道德为由收缴他暮年生活的这一点微光,就未免残忍,映在手腕上的彩虹,将熄未灭的炭火,电影对老兽的爱情和欲念的隐喻很精妙。
电影展现了一个人人缺少尊严的达尔文式社会,不论亲人还是陌生人,基本的善意都欠奉,儿子女儿隔着心,女婿媳妇如仇寇,陌生人之间但凡有交集,都剑拔弩张,去银行取个钱,去医院看个病,去法院办个事,在公交上下个车,冲突无处不在,每一次交流都凸显着不平等,克扣着人的尊严,人们对身份的自觉远远高于作为平等的人的自觉。
影片中罕有的温情和对等,都来自老兽,他对小三,对女儿,对老伴,对老友,展现出不同于其它人的温柔和弹性,所以无论如何,这不是一个反面角色。
老人挣扎着维持着自己是人的自觉,但你老了就该安分守己等死,不能为老不尊,这令老人对自主和尊严的需求成为了一种反抗,最终遭到了反噬,被社会抛弃,被家庭放逐。
现在我们不需要骆驼了,曾经是牧场支柱,甚至作为种骆驼存在风光一时的老兽,最后的价值是被屠宰,掺在牛肉里卖一卖,电影最初埋下的寓言,逐渐浮出水面。
但同时,时代也确实在进步,其实电影里的多数困境又都可以用钱来解决,因为物质的宽松,我觉得自己所处的时代就比我父母所处的时代宽松了很多,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接近老兽,因为他们老的时候有点丧失尊严,但我的父母已经不是老兽了,我虽然被老兽这部电影恐吓了,但我想我也不会成为老兽。
也许这部电影探讨的多数问题很快会消失,就像那些中国家庭伦理剧,或者说不再具有足够的现实意义,但电影对心灵不得不屈服于衰老的身体的描绘,还是让我感到恐惧。
电影的节奏大概是生活切片式的,尽量保留了日常生活的低信息量原貌,比较跳跃,但部分剧情不合理(比如莫名被打),除了主角之外的表演都比较生(按韩东老师的说法,生比油好),但主角呈现出的真实感颇令人信服。
最后比较一下,老兽要比老炮儿里的六爷真实透彻很多,虽然也有太重视子孙这种中国人通病。
后者简直愚不可及,活得装腔作势,死得假模假式。
我曾写过一篇“老炮儿是我们绝不想成为的那种人”——不成为老炮儿,这点我是很有把握的,那么老兽呢,他的处境更接近于我们难以完全逃脱的困境,看电影的途中,我不止一次假设,如果我是他能怎么办呢。
也许出家和写作,逃避俗世生活大概是唯一的自救之道了。
老兽的选择当然也没错,看过电影的人会明白我的意思。
有时会想,只应该有一种现实主义,就是有关贫穷的现实主义。
《老兽》里的世界一度让我觉得,这才是我们真正身处的现实。
所有人都过得很艰辛——老杨,妻子卧病在床,整日混迹麻将馆,过着一种朝不保夕的生活。
他的银行卡里,只余下75块钱。
以偶然形式在片中出现的牧民,因为骆驼生病,行将失去他赖以生存的手段。
老杨妻子突然入院,给这个家庭的子女们出下了一个难题,让他们发愁的,是手术费。
也正是手术费,占据了影片剧情漩涡的中心,围绕着它,夫妻交恶,兄弟阋墙,父子,反目。
似乎没有电影比这部电影更重视钱,然而,我们却不会从片中嗅见丝毫的铜臭味。
缺钱,构成这部电影整个虚构世界的坚实基础。
从缺钱处,接续发展出了全片一个个的冲突和反转——老杨请牧民做洗浴,没钱付账,把电动车押在了洗浴中心。
牧民将骆驼交给老杨代管,转过脸,老杨便将骆驼卖给了屠宰场。
用得来的钱,老杨赎回了他的电动车,还给情妇买了一件红大衣,让她套在内衣外面给他看。
为了应对前来要骆驼的牧民,老杨偷走儿女给妻子准备的手术费,给牧民买了一头奶牛。
愤怒但又无计可施的儿女们绑住老杨,强行要他签了一份协议。
老杨报警,将儿子们告上法庭……这些剧情发展,看上去全都是不得不如此,但同时,它们又总能带给我们足够的惊喜。
而一边做着必然的事,一边又令你意想不到,就构成老杨这个人物的独特性。
的确,不论从谁的角度看,老杨都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但从头至尾,他都没有刻意去耍无赖。
作为一个赤贫者,老杨做出的选择,就性质来说,永远是在解燃眉之急。
这是一个没什么选择的人主动在解决一些事情,统统堪谓无奈之举,但又显示出挣扎的活力。
因为习惯于此,他已经丧失长视的能力,因此才会一时冲动,竟要将亲生儿子送入监狱。
从我们的无奈处,催发出我们的惊人处——这,便是那一向被人性所遮掩的兽性。
「老兽」指的不是兽的野蛮、残忍,而是兽的狼狈、辛酸。
在影史长河中,老杨以他特有的方式,遥遥呼应着那些同样挣扎着的困顿个体——《偷自行车的人》里的那位父亲,《醉乡民谣》里的勒维恩·戴维斯。
在今年的金马影展上,饰演老杨的涂们获得了金马奖影帝。
这可能一部分与影片的属性有关——《老兽》是一部故事服务于人物的影片,其情节的铺设,主要是为了展现老杨这个人物的魅力。
如《出租车司机》,如《阿甘正传》,看罢这些电影,我们记住的首先是影片的人物。
至于说涂们的表演,微妙细腻处自然是把握得还算得当,但很难说他有多么的突出。
如果说他的表演有什么创造性,那就是他同时将个性与共性兼于一身——一是他的粗粝、生猛、为老不尊,二是一个县城老头的乏味平庸。
摘去墨镜,老杨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会被人视若无睹的普通老头。
这,使他不会像罗伯特·德尼罗那样大放异彩,但却会令我们觉得更接近日常。
偶尔,他还像一位非职业演员那样表现出一些生涩和对角色的不适应。
实际上,在这部整体还算和谐自然的影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生涩和粗暴的地方。
导演周子阳是一个电影新人,《老兽》是他的导演处女作。
可以看得出,这部电影是依循着剧作原理创作出来的,既受其指引,亦受之束缚。
他不止一次在主情节之外插入了一些看似不太必要的冲突,以给人物造成更大的压力。
很多时候,对白显得不太自然、日常,而像是出自一部小说,为刻画人物性格进行了文学的修饰。
也就是说,导演在添加一些情节、编造一些对白的时候,并没有很好地隐藏起他的目的。
正如两个传单发放员对老杨的殴打,是为了造成一种灵魂的黑夜、狼狈的顶峰。
不过我并不认为这一定就是缺陷。
这些生涩与粗暴,使这部影片具备了一些特点,仿若一些民间故事,带着当地特有的淳朴风味。
为了让影片有个性,导演在这部片里还添加了一些国产写实影片中不太多见的元素。
像洗浴中心的侏儒老板,墙里的乌鸦,路边的白马,以及,荒草树丛中行走的幽灵。
这些元素,未必见得有什么意义,但它们代表着一种自由的精神,能激发我们对电影这一媒介的热情。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向右转!
(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979172/周导说,他深受库斯图里卡的影响,荒诞、深刻、有力量,包括动物的元素都在《老兽》中得到呈现。
电影在鄂尔多斯拍摄,上文已经交代,这本身就是一座有超现实气质的城市。
影片中出现过很多动物,这些超现实的部分起到了帮助主题的复现作用。
比如洗浴中心的鸟,也是在困境中挣扎,它的生命和老杨一样是压抑的。
白色的视觉符号(马路边像鬼一样的人形)是在鄂尔多斯能够经常看到的,冬天一些人套上白色的袍子抓野鸡(有些野鸡是白色色盲),这一幕传达出的意向即是一种动物伤害另一种动物,同时有一种扭曲的表象感觉。
这和老杨当时的状态非常相像,他刚从法院中吵完架走出,庭前调解失败,内心因痛苦而扭曲,因此这二者也是一种呼应关系。
再有就是老杨在莉莉家里梦见的那匹马,也许是吉布森骆驼的变形?
毕竟他刚刚卖了骆驼而去讨好莉莉去了。
影院中有个高中生说,意识流并不需要被理解,那是一种感觉。
其实超现实也没有这么玄,在导演的眼中,超现实是更加深邃的现实。
更多内容请戳影评【老混蛋的兽性与人性】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979172/&dt_dapp=1
某文章称《老兽》是中国电影最快的一场床戏,我看应该叫中国电影里最尴尬的一场床戏。
《老兽》提到了相当大胆的东西——老年人的欲望。
巨尴尬。
老年人的性,有悖中国式伦常,中国人很难接受这个话题。
但是导演直视了它,并认为它是合理的。
巨尴尬。
国内作品鲜少谈及,仿佛老年人应当没有性欲(韩国人倒是敢拍《酒神小姐》)。
国人心目中的晚年状态和老兽的荒唐儿女想的相差无几:含儿弄孙(带孩子)、怡情休闲(不乱花钱)、慈眉善目(不添麻烦)。
大家习惯把这个群体当成老人,不是男人\女人,性别特征模糊了,人性需求被忽视了。
但是老兽之所以叫老兽,因为他头发白了也不愿意放弃作为男人最原始的欲望。
老兽的性是对一个年轻女孩身体的掌权,代表他在魅力和功能上仍然有生命力。
老兽对姑娘勾勾手,神态自得,显然他对自己的魅力很有信心。
这段床戏不是一笔带过的。
导演用略带自然主义的方式,拍摄“孙女”和“爷爷”的运动细节:接吻、内衣、秒射、没戴套、呻吟。
观影不适感难以言表。
贯穿全片,老兽的行为也是兽一样的状态多于活的像个“人”的时候,可谁又不是个动物呢。
老兽的全部行为动机,和他对待年轻姑娘一样,都是由兽一样的原始欲望驱动的。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989818/ 中国电影已经很久没有好人物了)
做爱前要求莉莉穿上红外衣老兽去洗浴房的戏很有意思。
这是充满色情意味的场所,灯光暧昧。
接待老兽的是一个残疾人(侏儒),我想起一部叫《a sex workers journey》的纪录片,讲述专门为残疾人的生理需求服务的性工作者的故事,有意思的是,人们也习惯把残疾人群体当成病人对待,给予关怀,而少有把他们当成正常人看待,他们是男人和女人,也须正视他们有性欲。
导演是不是想表达什么?
中国人为什么不敢谈老年人的性?
想想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
老兽梦到马。
马有性欲的象征义。
也是他忘不了往日风光,还想再驰骋。
中国人为什么不敢去说老年人的性。
私以为,老年人的性一直是藏在底下遮遮掩掩的事(据我一个朋友说,广场舞是老年人的陌陌),中国式伦理使整个社会带着一张道德面具,中国人的集体道德感之强,卫道士之多,社会大众的道德批判异常严厉的情况下,道德就成了审判每一个个体的利器,人人自危可想而知。
性这件事,在中国环境中本身就是个“肮脏”的东西,性工作、婚外性行为是不正当的,老年人的性更是带着强烈羞耻感的,甚至老年人爱俏都被叫成“老不羞”。
有趣的是,那些被道德谴责的不正当性或让人羞耻的行为并不因社会道德或法律的抑制而消失。
于是构成了中国社会复杂的性生态。
你可以不止从老兽身上看到一个混蛋,你还可以看到一个人性的老兽,吃喝嫖赌俱全,不肯放弃做男人的享受,一把年纪穿个骚气的皮衣……导演把一个老男人身上你爱看不爱看的都挖掘了,包括把他让人不忍直视的性欲,摊在观众面前,我想,就人物塑造来说,我还是肯定的。
初看电影总是被这位左盟主带出戏《笑傲江湖-李亚鹏版本》,涂们先生凭借这部电影获得第5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9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男演员奖,这位草原王爷专业户于2021年12月12日因病去世。
嗟叹,又一位优秀的电视电影人离我们而去。
一、魔幻主义色彩梦里的白马,洗脚房墙壁被困的乌鸦,行走的白色斗篷人都仿佛有一种超现实的味道。
就像贾樟柯导演在《江湖儿女》里稍纵即逝的飞碟和《三峡好人》里山顶上建筑物框架突然发射升空。
这些超现实的画面给电影增加了一份魔幻主义色彩。
二、导演到底想呈现的或者说电影呈现给我的是一个怎样的老兽首先主角老杨是一个复杂的人,是一个满身缺点的人,如果因此就把老杨关在笼子里,一票否决,我想这一百一十分钟电影也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我认为导演是带有态度的,看似把老杨描绘成一个连自己老婆救命钱都偷得老混蛋,但是又从侧面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老杨,看似贬低的一塌糊涂,实则在做一种告解,还偷偷做了升华。
人永远是个复杂的动物。
三、始终跟你讲道理的人,永远不会是好人三女婿,看似客套的尊重里面,隐藏着一颗自私的心,不仅不想给老丈人钱最可恨的居然是拿最客套的话逼走无处可去,又爱面子的老丈人,老丈人帮忙买的房子最后连一晚上都不收留,丧良心。
二女婿天天用瘫痪的丈母娘来攻防自己的老婆,说白了就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六年瘫痪的丈母娘他去照顾过几回?
自己的工作又是谁找的?
始终讲道理的人,永远不是什么好人。
大儿媳就更没不必说了。
最可恨的是三个子女,虽然自己的爸爸有错,但绝非十恶不赦的那种人。
可他们选择沉默,甚至拿起屠刀。
四、这部电影让我想起《血观音》里面的一句话:世上最可怕不是眼前的刑罚,而是那无爱的未来。
这篇影评,是从一个问题开始的:吵架上瘾怎么办?
上瘾,在心理学的临床经验,是客体的缺失,需要马上满足。
就像烟酒,游戏网络,手机媒体,都可以马上建立一种连接,而且是高浓度的连接。
理智的讨论肯定达不到效果,需要激烈。
背后是一个孤独的人,抑郁的人,需要补偿性地填满所有的空虚寂寞,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夫妻吵一辈子,就不分开。
这是他们最熟悉和擅长的亲密方式,通过吵架,感觉到一个客体的在场,自己不孤独。
有一天,两口子不吵了,那大概真的是要分道扬镳了。
我们常说的“杠精”,大概也包含这个因素,即时可以与一个陌生人发生“亲密”的连接。
激烈的语言,代替了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不再需要慢慢了解,从一个寂寞,甚至抑郁的状态,迅速转变为兴奋的、甚至躁狂的状态。
如果能够在现实中建立和维持亲近的关系,通常就会不再有类似强烈渴望。
包括游戏网络上瘾的孩子,如果父母回到身边,亲子关系改善,孩子的上瘾自然会缓解。
看待这个问题时,也要参考社会背景。
资本和商业化的发展,原有的文化基础断裂或解体,城市化的发展加速了这个过程。
在电影《老兽》里面,有一个镜头,是孩子们强行捆绑了父亲签下一个“契约”,他们选择了新的“规则”,抛弃了父亲。
然后父亲告了孩子们,最后一家人形同陌路。
父亲作为一个人情社会的代表,帮助孩子娶了媳妇,住进了大房子,找到了工作。
同时,他也没有忘记感恩,还了这些人情。
人情世故,也体现了人与人的连接和相互的需要。
当我们理想化西方的契约精神时,也威胁到中国传统的人情。
这个过程如此之快,以至于像一个“捆绑”和“强迫”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妥协和过渡的过程。
“老兽”站在他花钱买的烂尾楼里,他被困在那里了,望出去一栋栋烂尾楼,就像如今孤独的人们。
他看见谁都想吵一架。。。
一首苍老而寂寥的白色的诗在空旷而狭窄的破工厂里喘息方言在吐血 自尊也熄灭眼泪在岁月荒原外下着做了一场没有颜色的梦我是一匹孤独的白马啊也有鬼城淹没不了的兽性从一根柱子变成一只乌鸦我想象自己不是冷漠的老混蛋然后在矛盾中死去 看到老先生去世的新闻很惋惜,涂们先生几乎是我最喜欢的老年男演员了,可惜可叹,总觉得您还差一个奖呢,竟就这么走了。
人生无常。
且行且珍惜。
看懂这个片子需要知道些时代背景, 在煤炭羊毛的黄金年代时, 鄂尔多斯的GDP可是直逼香港的。
一下子出现了无数富豪和高楼大厦,但可惜煤炭的黄金期很短。
主角就曾经是富豪是受人尊敬的人,他的孩子也是孝子贤孙。
但没钱之后,他们都变成了禽兽。
在资本浪潮的冲击之下, 人情冷漠,大家都关心自己是否能过的更好,很在乎自己过的比别人更好一些。
而忘记了善良亲情,男主的消费行为如果是老兽的话, 那经济条件尚可的子女就是小兽。
由奢入俭难啊,真是一个不错的电影。
如何收拾资深直男癌真是千古难题!
前半段给了老兽一个人渣人设,后半段就莫名其妙给老兽一个有情有义的光环。摄影很好,有些镜头的构图意境悠远。男主的演技也行,比起小刚的老炮好太多。剧情不要太虚无缥缈,毕竟是个剧情片,能力不够,还是追求现实主义,而不是来一个超现实主义。
想要回头看看女儿,迎面而来是砸到鼻梁的门。此刻小便的水泥楼房,曾经幻想过投资的高楼起。被陌生人殴打不曾哭泣,亲人的冷漠才是催泪剂。一根根剥开生活的茧,里面是早已溃烂的尸体。
有个公众号专题“老年人性生理心理状态”,分享了这个。两个小时后落幕片尾字幕响起,感觉老杨就像他手里牵着的那头病骆驼一样。
大陆版老无所依。荒诞的故事在荒诞的背景下显出了现实的味道。同样的事情,有钱人做叫做倜傥,没钱人做叫做油腻。6
1、老头贡献了影帝级别的演技。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匹夫有责。3、一出家庭闹剧,并没有演化成悲剧,而是以看似温和的方式来结尾。4、最后陪伴老头的,不是孙子、儿女和亲戚,也不是朋友,而是瘫坐在病榻上的那个如同朽木一样的老伴儿。5、“做人的最高层次,不是说你挣了多少钱,才能决定的。”———老杨6、有诚意,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好在人物的塑造算是下足了功夫。
内蒙古老流氓(老炮),应该和冯小刚那部做个联动。
剪成一个小时可以作为社会主义家庭伦理宣传片或者今日说法节目,电影全无看点,老兽的面瘫式表演也只是刚刚及格,性格没有表现出层次,其他人更是生硬业余,剧情撑不起整个电影,被架空的生活,几个人物硬邦邦,台词欠推敲,剧情套路图片化生硬推动,最后告白好尴尬,导演一厢情愿而且不老实。
迷惑故事……
一老朋克啊。结尾有点画蛇添足。明显是故事不知道如何结尾了,偷懒选择死。你已经用100分钟展示了比死更悲苦的生,程度上已经超过死了,最后何必再安上一个死来标注。
华语电影里还有“老兽”这样的角色真是难得~
海报整挺好。
止于人伦,避重就轻。私心多,但又阉割了该挑明的问题。另外影片的文本不足以撑起院线体量,摄影师受累了。
靠演员拯救电影,没意思;拍的如此做作,刻意; 我讨厌家庭;(还有,混蛋和老不老没有关系);
名不符实,同类做个对比,没有《耳朵大有福》好。最佳原创剧本,这么宽容了吗。
自己一手造成家庭闹剧躲在墨镜背后的“老混蛋”没什么开脱的理由,对“瘫老婆”一会儿不管死活一会儿爱成哈内克连老夫老妻的理由都说不通。其实几处超现实镜头挺好的,把人从灰蒙蒙的沙尘烂尾城市和让人心生厌倦的中国式家庭生活中释放出来。但是摸一把自己每天每天都是土的衣服其实我也不想活了。
人 间 惨 剧 (更可怕的是现实生活中还真听说过类似的事
老无所依
金马最佳男主和剧本奖,宇宙最佳调色奖,请大家关注本片精湛的调色技艺
剧本寡淡,演技离线,台词尴尬。像一场五线县城电视台的大型家庭调解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