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很好奇的心理看的,印象中,德黑兰似乎总跟“阴影”、“压迫”联系在一起。
政教合一的伊朗用种种极端的形式来维护伊斯兰的纯洁,女性长年生活在束缚、压迫之中。
电影选择了未婚、已婚、将离婚三个不同身份的女性,以点带面,呈现了德黑兰女性的现实状况。
三个女人不同的命运,一个为了赚钱准备把自己卖去迪拜的伪处女,一个为了抚养孩子的单亲妓女妈妈,一个是向往自由把握自己命运的文艺女青年。
三个女人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伪处女最终梦断了,因此也葬送了一个拥有音乐家梦想的年轻人的梦想。
单亲妓女妈妈反而成了最好的归宿,她被包养,同时还有能力去帮助别人,这讽刺意味让人唏嘘不已。
文艺女青年,最终在绝望当中,嗑药自杀。
电影展示了德黑兰女性的悲惨遭遇,政治的黑暗,却不能帮他解决问题,只是借口一个地下商人的口,提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通过幕后操作获取银行贷款,然后用贷款买一个护照,逃离德黑兰。
可这个方法不能帮助绝大多数德黑兰女性摆脱困境。
听说这是一部真人拍摄专制成动画的电影。
形式第一次看,但整部影片看下来还是非常的压抑,有点像看《一次别离》的感觉,但又觉得很真实,很讽刺,如果不转动画的话,恐怕过不了审吧。
片中有很多隐喻的地方,比如最后DJ巴巴克看到广场上绞刑的现场和家里门上海报的场景一样,甚至中间都是三个人,他撕掉了海报,是否也意味着放弃了这个地方?
还有之前他的朋友说有钱了一定要买本护照离开这里,他最后果然离开了。
最喜欢女主萨拉关于毒品的解释“抽你的老公一耳光,要是他没反应就是吸了鸦片,要是他笑了就是大麻,要是他一蹦三尺就是哈希什,如果吸的是冰毒那就命不久矣,可卡因的话会吻到你窒息,要是他骂你那就只是喝醉了而已,但如果他把你打到牙齿脱落则说明他一切正常。
”这是多么的无奈……91:17虽然猜到了那个女人会跳楼,但看到这还是感觉一股凉意,身体阵阵发冷。。
当理想变为禁忌,自由转化为不自由,非主流成了主流,我们就明白这是每个地方的通病。
就像1979年的伊朗人不会想到,自己心里美好纯净美丽的新世界会是这般模样。
1963的美国人也不会预料,平权和种族,如今成了不可忤逆的政治正确。
理想的花总是结出丑陋的果。
理想不是法则,它和现实总是差着实现。
社会具备自我纠错能力,才能奔腾向海,而不是变为一摊死水
摸鱼的间隙看完了一部很压抑的电影《德黑兰禁忌》,电影的整个基调都是偏暗色的,甚至因为太过直白敏感,视觉上运用了转描的技术,最终以动画风格呈现给观众。
想要写这部电影,不是说故事有多么的出人意料,令人啧啧鼓掌;也不是有多么出彩的技巧,让人感叹科技的进步。
想要写它,仅仅是因为它只有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关于人自身的故事。
联想到《使女的故事》里所说:把你的女儿培养成一个女权主义,而她却始终在等待男人的拯救。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身为女性,我们应当为自己争取权利。
而我也希望,所有女生都能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认真的去看完这部电影。
《德黑兰禁忌》的背景设定,是在宗教至上男权至上的伊朗,故事很简单,讲述三位身份迥异的女性彼此独立而又相交的故事。
连活下来都不容易,还谈什么自由呢?
一位是因为丈夫吸毒入狱而独自照顾不会说话的年幼儿子,靠卖身撑起自己的生活。
一位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厌倦了乏味的家庭主妇身份,不断四处求职想走出去,但性格怯弱的她在那样的社会注定无法自由。
一位青春靓丽的女性,初登场是酒吧里的摇曳身姿,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
动画里的三个女人和一个男人面临着各自痛苦而无解的命运,慢慢交织到一起,然后造成了更加痛苦更加无解的结果。
中间发生的,导致悲剧结局的事件,简直微不足道到了无聊可笑的地步。
因为在他们的这些故事背后,是整个社会持续性的荒谬不经。
有一次莎拉问女主角,你了解毒品吗?
要如何鉴别男人吸食的是什么毒品呢?
当了这么多年妓女,能不了解吗?
于是她说:“抽你的老公一耳光,要是他没反应就是吸了鸦片,要是他笑了就是大麻,要是他一蹦三尺就是哈希什,如果吸的是冰毒那就命不久矣,可卡因的话会吻到你窒息,要是他骂你那就只是喝醉了而已,但如果他把你打到牙齿脱落,说明他一切正常。
”没错,如果他把你打到牙齿脱落,则说明一切正常。
可正是这样一件小事,让一切集体走向崩塌。
仿佛在告诉世人,发生了什么根本不重要,只要你身在其中,早晚会变成这样。
钱啊,自由啊,这些东西也许确实存在,但显然不是为他们而准备的。
而在掌权者的眼里,他们的努力也许不过是小丑在跳梁而已。
片中一个不算重要的配角,在垃圾桶旁砸死了一只猫,然后丢了进去,嘀咕道:“我要是你就好了”。
或许死对他来说都算幸运了。
影片中出现了好几次诸如飞翔的鸟群、被困在电线杆上的风筝的意象,其实不止是莎拉,要修复处女摸的少女、试图离婚不成的妓女,大家都是一样的。
最后的结局是人们口中最不堪的妓女似乎是三位女性中活的最好的,她对披着神圣宗教外衣下的丑恶社会看的很透,对男权社会中男性的虚伪也认得很清,社会如此唯有强悍。
就借用她的话来总结吧,what a world!
「抽你老公一耳光。
要是他没反应,说明吸了鸦片;要是笑了,就是大麻;要是一蹦三尺就是哈希什;如果吸的冰毒,那就命不久矣;可卡因的话会吻到你窒息;如果他骂你那就只是喝醉了而已;但如果他把你打到牙齿脱落,说明他一切正常。
」说这话的是电影[德黑兰禁忌]里的妓女。
她带着儿子在车里给人做口活儿,有个因吸毒被收监的老公。
但不能离婚,因为老公不答应。
于是,她去找法官求情,「拜托您签字吧,我愿意一辈子给您当牛做马。
」法官摘下眼镜看着她笑,「有个情妇倒挺好的。
」
©️[德黑兰禁忌],妓女身穿罩袍,去找法官求情,称自己的丈夫已经20个月没给生活费了便给了她一处公寓,有个念过大学的孕妇做邻居。
只是孕妇不甘为家庭所累,想外出工作,为此偷偷堕过两次胎。
还有个处女,嗑药嗑高失了身,几经曲折修复处女膜,只因「阿拉伯人愿为伊朗处女出大价钱」。
我很抱歉,她们生在伊朗。
我很抱歉,她们身为女人。
直到1933年,伊朗女人才出现在电影里。
是一部叫[Lor Girl]的片子,讲一个姑娘小时候被绑架,长大后在茶馆儿打杂,遇见一位俊朗翩翩的男子,坠入爱河,并一起策划逃跑。
扮姑娘的演员是一名雇员的妻子,没穿罩袍,还编了小辫儿,扎了头巾。
©️[Lor Girl]是伊朗影史首部用波斯语制作的有声片,女主也是首位女演员,拍完以后就成了明星,也因此受到很多性骚扰。
到了晚年,她改名换姓,搬到了德黑兰,在虚拟身份中死去没几年便是漫长的二战,伊朗没能产出一部电影。
好在1947年,第一家电影公司成立。
到1965年,这个数字变成了72家。
当时有一部电影,叫[泥砖与镜子],通过司机和女朋友的对话,反映伊朗社会的精神状态。
女演员芙茹弗穿着性感内衣面对镜头,脖颈处还挂着项链。
©️[泥砖与镜子],在此期间,他们平均一年制作25部商业片,极重剧情,甚至还为此成立电影学院这一年,北京某服装店贴出通告,「不再做窄管裤、牛仔衫、袒胸露臂的连衣裙」,旗袍和丝袜也被列为「四旧」,禁止穿戴。
更不要提内衣,「工农兵不需要这个」。
彼时的国人,无论男女,都只穿军装,或依着军装改良的军便装、红卫服。
裙装在此绝迹。
他们不知道,就在一国之隔的伊朗,已经开始流行迷你裙,甚至穿着比基尼躺在汽车的引擎盖儿上晒太阳。
©️上图为60年代的伊朗女学生,穿着迷你裙看书;下图为穿比基尼晒太阳的伊朗女孩,热辣张扬,毫无忸怩作态之感,梦想是成为「波斯的玛丽莲·梦露」安迪·沃霍尔来了以后,很快爱上。
街头是闲聊的学生,巷尾的橱窗挂着当季最新款的连衣裙,酒店客房持续供应鱼子酱,杂志上的封面女郎袒露胸脯,画着大浓妆。
这座被誉为「中东小巴黎」的德黑兰,让他和其他游客感到一瞬间的恍惚。
也许是吃鱼子酱的时候,也许是在石油公司的宾馆游泳的时候,也许是站在繁华街口的时候,总恍惚以为,这是美国加州的午后。
©️70年代的德黑兰街头,女人穿体面的裙子、大衣,皆为西式,是国王巴列维带的头,他在1941-1979年间,移风易俗,学习西方,一家子都是西化标杆,穿着时髦,摩登十足可惜,电影如同镜子,你无法直接看清一个完整的国家,但这面光洁的镜子,总能通过细枝末节,把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照得清晰异常。
1977年的[报告]和1987年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导演都是阿巴斯,可片中女人的装束却判若云泥。
前者染了发,穿鸡心领的毛衣配花衬衫。
后者一件白色罩袍,裹得严严实实,带着一种生怕被人占了便宜去的戒备神色。
©️上图为[报告],下图为[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皆为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的作品,两部电影相隔十年只是十年之隔,这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伊朗女人的麻烦始于1979年。
那天是妇女节,上万女性走上街头,微笑着挥舞双手。
「气氛很欢乐,」人群中的一位女摄影师说,「没人去上班。
」说这话时,她还不知道,这是她最后一次不戴头巾了。
©️1979年3月8日,德黑兰街头,伊朗女人面带微笑,挥舞手臂,在雪中上街游行、呐喊。
该照片在伊朗被禁。
Hengameh Golestan 摄政府越来越腐败、低效,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反对之声日渐而起。
千里之外,一个叫霍梅尼的宗教领袖号召民众,「用生命反对国王统治」。
于是,伊斯兰革命爆发。
这个拥有三千万人口的国家,在一夜之间,以世人前所未见的速度开倒车,返回了中世纪。
妇女节,霍梅尼就女性着装问题发表讲话,强制要求穿罩袍。
1981年,《着装法》规定,不依法律着装者,可判长达一年监禁。
去看看那时候的电影吧。
1987年的[骑单车的人],重病妻子躺在床上打点滴,头巾缠得严丝合缝。
1989年的[小商贩]和[意中人的婚姻],也是罩袍加身,没有丝毫懈怠。
©️从左到右依次为[骑单车的人]、[小商贩]、[意中人的婚姻]1997年的[小鞋子],兄妹俩不能在同一所学校里念书。
而妹妹就算是上体育课,也要穿着罩袍。
©️[小鞋子],妹妹在体育课上学校不再有男女混班,数不清的报社被勒令关停,256家影院倒了180家,摇滚乐成了洪水猛兽。
霍梅尼这样解释:音乐和鸦片没有区别,如果我们希望有一个独立的国家,我们的电台、电视就应该有教育性,音乐必须被排除。
演奏音乐是对国家的背叛。
所以,电影[我在伊朗长大]中,女孩因演奏音乐被抓,后背却还写着「朋克不死」。
©️[我在伊朗长大],女孩的衣裳背后写着「朋克不死」女人早已沦为男人的附属品,她们在书籍、舞蹈、绘画、雕像中的形象全被剔除,因为「这样才符合伊斯兰教规定」。
电影[德黑兰禁忌]中,妓女去法院办离婚手续,对方头也不抬,只是问,「有你丈夫的许可吗?
」孕妇去就业与社会事务局找工作,对方刚说完「你被录用了」,紧接着又补充,「别忘了你丈夫的同意书。
」
©️[德黑兰禁忌],女性生存处处受限我突然想起有一年,伊朗女人在网上抗议权益削减,却收到无数男性网友这样的回复:女性的权力还不够大吗?
你真的应该感谢真主,至少你可以自己开车出门。
多向你穿罩袍的母亲学学吧!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对待女人的态度。
眼下,这个国家忘了,仅几十年前,女人和男人还在一间教室里听讲,下课后一起乘公交车,无所顾忌地走进泳池、电影院,并拥有投票权。
那时的女律师、女法官、女内阁大臣、女学生,比例一度达到三分之一。
©️上图为60年代,德黑兰大学医学院课堂,男生和女生一起听讲;下图为1963年,伊朗妇女参与投票如今,她们周旋于早餐麦片、洗衣机、电熨斗和厕纸,然后张开怀抱,迎接匆忙生出的孩子。
2008年,格什菲·法拉哈尼刚拍完[谎言之躯]。
她打算在德黑兰的霍梅尼机场坐飞机出国,却在安检口被官兵拦下。
对方还说,她已被列入「禁止出国人员名单」。
原因是,她在[谎言之躯]里没有戴面纱和头巾。
©️[谎言之躯],格什菲与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有对手戏,但她并没有戴面纱和头巾,只是穿着护士服这一年,韩国首位女宇航员进入太空,巴基斯坦选出女议长,尼泊尔制宪会议提名女候选人。
这一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台前有上千名衣着色彩纷呈的女性舞者,幕后有成百女性工作人员功不可没。
她们不会想到,仅仅一国之隔的伊朗,还在因为着装问题,限制女性的人身自由。
好在,几经辗转,格什菲总算逃离了这个国度。
只不过此次离开,就再也没能回去。
只不过此后出演的所有电影,在祖国都禁止放映。
©️除了[谎言之躯],格什菲还拍了[梅子鸡之味]、[忍石]、[帕特森]、[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并斩获无数大奖。
图为她在[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中的女巫扮相2012年,她又给法国杂志《费加罗夫人》拍了一组半身赤裸的硬照。
于是,伊朗人民威胁她,要割下她的双乳,送给她的老父。
伊朗政府警告她,「我们不需要你这样的演员,如果你回来,必将受到惩罚!
」
©️格什菲在法国《费加罗夫人》杂志上的写真我一直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直到看见一个伊朗女孩,被街上持枪巡逻的道德警察抓进监狱,理由是,「她头巾底下隐约露出的皮肤挑起了男人的性欲」。
啊,原来如此。
什么着装禁忌、教育禁忌、德黑兰禁忌,说到底,不过是性禁忌罢了。
贞节是伊朗女人立足的根本。
所以她们出门必须罩袍加身,佩戴面纱,不能和除父兄以外的任何男人握手、说话。
哪怕不小心露出一缕头发,或者手提包里装了一支口红,都要遭到鞭打,面临监禁,甚至石刑。
怪不得[生命的圆圈]里,妓女因为戴豹纹头巾、蹬高跟鞋,被警察抓进监狱。
©️[生命的圆圈]怪不得[橄榄树下的情人]里,男女主谈个恋爱,都必须保持距离。
动情处,四目相对,又急忙闪回,连目光都谨小慎微。
©️[橄榄树下的情人]至于被强奸,当然是女人负全责。
没准儿是她的罩袍没裹严实,没准儿是她涂了口红。
如果因此失贞,会被活活打死。
而告上法庭,则要面临终身监禁,或者嫁给强奸犯。
最好的办法,是忍气吞声。
所以[一次别离]里,女教授无论如何都不想让丈夫知道,自己被别的男人骚扰。
女护工也不想让丈夫知道,自己在给一个老男人当护工。
终于,她在工作中流产,丈夫第一反应不是她的身体状况,而是她竟然给一个男人当护工。
©️[一次别离],护工夫妇「可至少伊朗有信仰」,抱歉,我只看到女人在信仰之下备受压迫。
1993年,电影[莎拉]反抗过这种压迫,方法是「出走」,就像《玩偶之家》里的娜拉。
2018年,[德黑兰禁忌]也反抗了这种压迫,方法是站在布满天线的楼顶,微笑着纵身跃下。
©️[德黑兰禁忌],孕妇在自家公寓的楼顶跳下生而为女人,对不起。
不知道这样热的夏天,女人裹着罩袍的后背会不会被烫出一个洞,一直贯穿到心脏。
五十年前的风就通过这个洞口涌上来,是那年夏天,她们穿着比基尼,躺在汽车的引擎盖儿上晒太阳。
-作者/六姨太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众所周知,伊朗对女性要求非常严苛——出门必须戴黑色头纱,女人禁止进球场,未婚女子不能和男人一起上街,处女不能被执行死刑。
这就是伊朗,一个宗教和战争先行的国家。
女性人权对于他们来说,永远不值一提。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德黑兰禁忌》诞生了。
本片从性、滥交、通奸、腐败、不平等等根源性社会矛盾,揭开了伊朗这个被人们称之为禁忌之国的秘密。
在德黑兰,强制披戴的头纱下,是三个伊朗女性的暗黑命运。
派莉因丈夫吸毒坐牢,要独立照顾不能说话的儿子。
但自从丈夫进监狱后,母子俩的生活失去了经济来源。
一边要生活,一边要离婚,派莉只好走上了卖淫的道路。
出租车司机一眼便看出她的窘况,丝毫没有犹豫的问道:How much?
她没有恼羞成怒,没有羞愧难当,白了一下眼睛,紧接着抛出了自己的价格。
于是,儿子还坐在后座,她已经在前座为司机“服务”了。
一般而言,母亲出来卖淫,都会瞒着自己儿子。
但派莉没有,她光明正大的带着儿子出来,并在儿子面前表演。
也许带着儿子卖淫,已成为德黑兰见惯不怪的一道风景。
儿子在屋外玩着足球,她与伊斯兰教的法庭庭长在屋内玩着SM;儿子在隔壁房间看书,她在另一个房间为舅甥两人服务;虽然嫖娼卖淫在伊朗可能会被执行死刑,但为了生计,她不在乎。
破罐破摔总比痛苦压抑的生活快乐。
派莉的邻居萨拉就是被生活压抑的妇女。
萨拉是典型的伊朗妇女,读过大学,但嫁人后只能当家庭主妇。
她一直想出来找工作,独立生活,但丈夫的极力反对让她寸步难行。
她只好用堕胎来反抗丈夫的独断专行。
德黑兰的禁忌是一张网,无时不刻笼罩在萨拉身上。
和丈夫结婚后,她小产过两次,不过,不是因为她的身体原因,而是她不愿意被居家生活困住脚步。
所以,每次怀孕她都瞒着家人到黑诊所堕胎。
但最近她又怀孕了,丈夫对她更是百般呵护。
可家庭、孩子不是她的追求,她只想自由、独立、见识外面的世界。
派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她身上的压抑情感。
她向往派莉无拘无束的生活,也羡慕她不顾忌外人眼光的洒脱。
可能骨子里她们都渴望自由,曾经的境遇也把她们推到了一起。
派莉曾精辟总结过伊朗的两性关系,她说:「如果男人狂吻你,就是打了可卡因;如果男人狂骂你,就是醉的不轻;如果男人暴揍你,还打掉你的牙,那就一切正常。
」从这个总结,可以看出派莉那时候的婚姻也不幸福。
于是,派莉和萨拉醉酒后,打电话调戏了看门大叔。
她们只是想把男人对女人的遭遇原封不动的发泄到男人身上,没有考虑后果,也没有周密计划。
但就是这个电话,两人惹上了麻烦。
萨拉丈夫最后知道是妻子打的电话,并认定她是妓女,猜测她在外一定和多少男人睡过,肚子里的孩子也是别人的野种。
这对于伊朗一个女性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通奸,在伊朗不仅是道德上的审判,更是法律上的重罪,剁手、鞭刑、石刑至今仍被保留。
对人生已经心灰意冷的萨拉,终于带着她纯洁的翅膀,跳楼自杀了……可悲如萨拉。
她只是想要丈夫的同意书,最后却被误会;她想要自由,最后却赔上了性命。
如果说萨拉被生活牵着走,那另一个女人就是玩弄生活的人。
冬雅是外表看似柔弱,内心却憋着一个黑暗计划。
一天晚上,她打扮的非常性感走进了夜店。
在人群中,她一眼看上了年轻的乐手,在酒精的催化下,两人在洗手间发生了关系。
第二天,冬雅把年轻乐手约出来,并告诉他:你破坏了我的处女膜。
但是下周她即将结婚,未婚夫又特别在意她的处女之身。
所以,如果不想被他未婚夫杀死的话,就掏钱给她修复。
在伊朗,处女膜修复并不是一件能搬上台面的事情。
两人只能悄悄地在私下解决,而且只能选择到黑诊所医治。
「人上午来,下午就可以走」但是医治费用需要三百万里亚尔,折合人民币才四百多块的手术费。
只是仅仅400就让年轻乐手望尘莫及。
冬雅很绝望,但在德黑兰,像她这样愁苦的女子,根本不会被人留意到。
这不仅是因为她们都面带希黑纱,露不出表情,也是因为伊朗女性的苦难实在太过平常了,并不值得怜悯。
但是派莉的出现,帮冬雅和乐手解决了这个尴尬境地。
她帮乐手在银行贷了一笔钱,终于可以给冬雅修复处女膜了。
可是最后,拿到钱的乐手买通了假护照出国另寻出路了……可笑吧,可悲吧,本来指望有人来为处女膜埋单,最后也只不过是空欢喜一场。
伊朗男人终究是以自我为中心,女人在他们面前也只是生育工具而已。
《德黑兰禁忌》中三个女性,三个通往相似结局的命运,在同一个时刻心灰意冷。
在这个充满禁忌的父权国度,到处是性别歧视、虚伪作假、滥权渎职。
女人就是男性的私人财产。
想自由却被现实羁绊,想独立却被社会挟持,想依靠却被人随手抛弃,任由男人蹂躏却得不到公平待遇。
这就是伊朗女人最现实的生活状态。
看完了很压抑的一部片子,电影的整个基调都是偏暗色的。
在宗教至上男权至上的伊朗,三位身份迥异的女性彼此独立而又相交的故事。
一位是因为丈夫吸毒入狱而独自照顾不会说话的年幼儿子,靠卖身撑起自己的生活。
一位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厌倦了乏味的家庭主妇身份,不断四处求职想走出去,但性格怯弱的她在那样的社会注定无法自由。
一位青春靓丽的女性,初登场是酒吧里的摇曳身姿,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在处处收到宗教束缚的社会也会有自由情感的释放嘛,然而短暂的欢愉后现实却依旧残酷,围绕着做处女膜修补术的筹钱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故事。
一直对阿拉伯国家没什么好感,听闻那里是男性的天堂,权利很大,三妻四妾为所欲为,觉得活在那里的女性实在可怜,可是在这部电影里三次提到“逃离这个地方”,两次都是男性。
宗教真的是一个很可怕的存在呀……看似德高望重的大法官却以权谋私,包养情妇;看似好好先生的丈夫却以妻子怀孕为由去嫖娼;看似自甘堕落以卖身为生却是个内心善良的负责任的好母亲……不过最令我吃惊的真的要属看似怯弱的时候Sara竟然会为了自由为了工作去办假证明做堕胎。
最后的结局是人们口中最不堪的妓女似乎是三位女性中活的最好的,她对披着神圣宗教外衣下的丑恶社会看的很透,对男权社会中男性的虚伪也认得很清,社会如此唯有强悍。
就借用她的话来总结吧,what a world!
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我对中东世界的印象是男人头顶的白帽、宽袍和女人的黑衣。
对伊斯兰世界,粗浅地了解过两伊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看过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和《群山回唱》,萨达姆、本拉登、塔利班和基地组织。
对伊朗,知道它昔日的荣光—横跨亚欧大陆的波斯帝国、居鲁士大帝和大流士一世还有繁荣鼎盛的萨珊王朝。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东还是富庶繁荣的景象,女人可以穿短裤、烫卷发,没有拘束地走在街上。
几十年过去,却开起了历史的倒车,回到封建极权的社会了,让人唏嘘不已。
这部片的资源花费了我好一些力气,在朋友的帮助下才看到了这部禁片。
本片的主角是三个伊朗女人:妓女派瑞,吸毒入狱的人渣丈夫连续二十多个月没有支付生活费并且拒绝离婚,无奈下她委身人面兽心的法官,并开始了卖淫生涯,才能养活她自己和天生失语的儿子埃利亚斯;孕妇萨拉,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大学读的专业是文学,梦想成为一个老师,面试通过后却被告知想要参加工作需要丈夫的同意书,在这个问题上丈夫不断扯皮,阻止她走上工作岗位;未婚少女冬娅,和文青巴巴克在夜店相遇,纵欲后失去了处女之身,怕被未婚夫发现和巴巴克走上了借钱修复处女膜之路。
我认为那个叫巴巴克的男人也是本片的主角之一,他有自己的音乐坚持,却四处碰壁,专辑被拒绝发行—因为不符合伊斯兰教规,在伊朗这片土地上他的梦想无处安放。
他们对现实都做出了反抗:派瑞与法官进行情色交易的时候想勒死他;萨拉两度堕胎来反抗她丈夫的专制;冬娅和人贩子签了合同—“阿拉伯人愿意为伊朗处女出大价钱”;巴巴克拒绝为他看不起的音乐工作。
但是他们都失败了,他们无法遏住这个极权、纵欲、腐败的社会的咽喉,短暂的反抗也被立刻绞杀。
就像法官转身将派瑞拍在书架上,继续奸淫她。
这些肮脏的男人也有妻子和女儿。
法官为妻子种了满园的玫瑰,带她去海边度假,因为她有哮喘;躲在浴室外偷窥女人洗澡的男孩发现是他的姐姐;出租车司机发现女儿被其他男人牵着手而暴怒;那个车库管理员的女儿因为肿瘤坏了好名声,他忿忿不平——
他们有母亲、妹妹、妻子、女儿,但不影响他们骑在女人的身上吸血啖肉,然后啐一口。
被生活强奸久了,派瑞学会了享受,依靠美色从男人身上扒下一层皮来;萨拉最后选择了像一只鸟一样一跃而下;冬娅没能修复处女膜,也不知道能不能回家;巴巴克受刺激后卷走了给冬娅做手术的三百万,离开了伊朗。
没有人反抗成功,只能逃离。
在伊朗,他们都被吊死在了绞刑架上。
中东世界,教义下是权利和欲望,白袍下是肮脏和罪恶。
强制披戴的头纱下,是三个伊朗女性的暗黑命运。
一个因丈夫吸毒坐牢,要独力照顾不能说话的幼儿,不获批淮离婚再嫁,只好卖淫为生。
一个怀孕后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丈夫却拒签同意书让她上班。
一个情不自禁与年轻乐手发生关系,却因为失去处女身而一身蚁。
充满禁忌的父权国度,到处是性别歧视、 虚伪做假、滥权渎职。
一个恶作剧电话,更凸显女性面对的巨大压力。
如此故事,只能用动画呈现,以绿幕拍下真人演出,再利用转描技术做出栩栩如生又带强烈控诉的德黑兰风情画。
入选康城影展影评人周及安锡国际动画电影节。
最关键的东西 往往大部分人看不到 这部电影色调是灰暗的 只有一个镜头是明亮的 还有导演想表达 你可以选择 充实 明亮的生活 可是就算是中国的女人也时常被欲望冲昏头脑 陷入深渊 即使环境糟粕 但还是有阳光渗进来的地方 但是 眼睛 看不到美的地方的人 怎么会看懂这些?
妻子工作必须丈夫同意的程序可以简化,减少非必要损失,但伊朗的整体风俗与对女性的规训可以在全世界普及
向伊朗电影致敬!
结局比较精彩。人生而自由,人生却没那么自由。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荒谬的细节,我觉得离我生活的土地并不遥远。
看了一半:嗯 还是要上学有文化。看完了:嗯 还是没文化比较好
整个观影过程都充满了压抑 为极权和男权统治下的女性悲惨命运痛心不已 电影也应了那句话 一个社会对性越是讳莫如深 荡妇羞辱越频发 处女膜修复手术是我认为的这世界上最荒谬的手术 这个世界上女性受到来自男性的压迫已经够多了 所以请不要让自己成为这部分男性的帮凶 现在想想 中国又能好的到哪里去 历史倒退的速度有时候快得超出想象
压抑
联想:女主含辛茹苦领着儿子做皮肉生意,小男孩长大后可能会成为那些可恶的男人“欺负”女人,如此讽刺~
人-----穿着衣服的动物;钱------带着外套的长矛;教义----一所有欲望的遮羞布;裹挟着遮羞布的长矛能够让人变成任何一种动物而不自知。
一部政治社会意义大于剧情的电影。不知道伊朗是不是真的这么黑暗。但至少觉得一个已经世俗化的伊斯兰国家怎么就突然如此宗教化得如此彻底、保守。但是再保守也对扛不住人性,所以反而会导致社会和价值观的扭曲。
有点奇妙
伊朗的社会形态,怎么破?
nowhere to go
据说动画形式是因为关于卖淫毒品修复处女膜啥的在伊朗太过敏感,于是在真人基础上描成了动画,这样的禁忌出口反倒让电影有了卖点。多线交叉并不算惊喜,女性禁锢很早就已经是伊斯兰国家电影的永恒主题,至于伊斯兰教义下的禁忌并没什么可猎奇,尤其对于出自天朝的我们,只是默默感叹,宗教教义,道德束缚也拦不住纯粹为了生存的抗争和绝望时义无反顾的放弃。最后一八,中国产即拆即用处女膜是个什么鬼~~~~~~~~
人物故事有些想当然,人的错误跟现实的困境其实缺乏真正严密有效的联系和互动,主题的共鸣和力量也就弱了下去。
剪辑节奏到了心理不适的地步,人物连珠炮一般在一个场景念叨完就切到下一个场景继续念叨,带有现实主义批判的主题,在表现上完全没有现实中人应该有的样子,所以才有探讨真实性的必要。为了批判伊朗“主流”价值观,各种堆砌叛逆的元素和牢骚的咒骂,剧情上的矛盾反而成为次要的存在:你弄不懂为什么小哥会坚守到最后才临阵脱逃,弄不懂人妻与毒贩之间的纠葛,弄不懂妓女为什么会去帮助小哥,这三条线所有困境的叙述都是蜻蜓点水。创作者本来作为本国人民可以深入探讨的社会病态,却想着包夹私货,结果变成外部视角猎奇一般的展示。哪怕是完成度最高的妓女线,简单一句“一切皆是性,性则是权力”就是所有表达,实在太没有伊朗特色了。
动画本身就增加了故事的叙事和形式的空间,以此来展现伊朗最直接的黑暗,确实能让人看到一个现代世界之下专制封闭社会的女性问题,但不免也有过头的地方,因而剧作上来看,虽然通过了3个女人反应不同的现实问题,实际上强度足够的只有妓女身份的单亲母亲,小男孩虽然沉闷,但设置非常必要。
HKIFF2018...7/10 用歐式語法吼出的簡單、直接的社會控訴,但出自第三世界就變成了其國民翹首以盼卻求之不得的珍品、禁品,「嘉年華」是,「德黑蘭禁忌玫瑰」亦是。
蛮喜欢廉价真人动画质感的,故事一般
3.75 想要众生平等真的是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