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失明的美国外交官,杰克逊;她是没落的俄国贵族伯爵夫人,索菲亚。
在繁华喧嚣的国际都市上海,詹姆斯•伊沃里总是喜欢在这样厚重沧桑的背景里面给我们缓缓地讲述一个故事。
他总是喜欢这样讲故事,没有太多喧哗修饰的台词,只有直指内心的演员的表演,像《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海伦娜•邦汉卡特那怨恨的眼神,像是拉尔夫•费因斯在炮声引起慌乱的上海街道上跌跌撞撞地行走,因为他们的心里面有着不肯退却的执念。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在上海难民逃往苏州的船群上,杰克逊安静地坐着,像是一块屹立风中的石,他身边倚靠着索菲亚,索菲亚把手伸过来,和他十指相扣。
这时候船头有人吹起了沉郁的萨克斯,于是索菲亚的女儿凯翠雅跑过去看,这在战火摧残之后仍然热爱生活的中国人。
杜可风的摄影向远处延伸开去,又回转流连,仿佛对这里诉说着赞叹与眷恋。
这是在几经沧桑起落的上海,不管怎样都有它独特的迷人之处,给我们意外,于是爱情,最后也是尘埃落定。
感觉上还是弱了一点,至于是哪一点,我也说不清楚。
可能是场景,也有可能是道具。
或者就是因为不纯粹的中西混杂。
其实对合拍片一直有所保留。
不是不好,只是处在一种尴尬状态。
借中国背景,说西方故事,不是不可以,却又似乎不在状态,游离其中的滋味让人看得不是滋味。
其中的伯爵夫人是我喜欢的女演员娜塔莎·理查森,而拉尔夫·费恩斯也是我所钟爱的演员。
如果抽离一切背景,他们欲说还羞的感情还是很有看头。
不再年轻的男人和女人之间微妙而奇特。
乱世之中,又是不同种族,或者这个故事搬到某个欧洲城市会更好,或者干脆以彼得堡为背景。
上海也是有故事的地方,只是不适合借给外国人谈情说爱。
讲讲中国人自己的离愁别绪或许更好。
可能在东方的背景和历史原因,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有着东方的含蓄和隐忍。
片里的配乐,歌曲,里面有一首男主听广播里的歌什么吴先生。
女主是理智的,她知道自己的时代已一去不返,她的家人却仍幻想回到过去那时的奢华中去,男主是逃避的,经营自己的酒馆,不去想现实中的残酷。
就像女主角的女儿在看万花筒里的幻景一样,然后,就这样,发展,了解,放弃,最后的努力。
这是一部比较暧昧的爱情片,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似乎在若隐若现之间。
政治背景在影片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除了日本侵华的这个主要背景,还比如伯爵夫人的犹太人邻居,三言两语之间又表现了当时欧洲的复杂冲突。
似乎这部电影在上海的拍摄当时也是很闻名的,我是很偶然间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因为对于中国背景的电影都有很大兴趣所以租来看了。
并不算是特别喜欢,随便看看还可以。
还记得《闻香识女人》里的盲上校,暴戾、蛮横却处处散发着深入骨髓的优雅睿智,他傲慢坚守着自己最后一丝尊严,魅力浅藏在无神的双目之后,每一秒都令人沉陷。
然后,看到了Ralph Fiennes演绎的盲外交官。
他是英国人,独有英伦绅士的隐忍和淡定,不同于Al Pacino意大利男子的激情热烈,却在冷漠中透出不经意的温暖,如果说Al是夏天炽热的太阳,那Ralph一定似冬季微暖的阳光,被前者震撼,被后者融化。
喜欢这个角色有小小的私心,Ralph的白色西服像极了JB在福尔摩斯里的英俊造型,同样被雕琢的硬朗侧面让人不由自主为之沉醉。
当然,这不是唯一,事实上,我被他的梦想感动了。
谁说看到的才是真实,闭上双眼,脑海里的世界愈发宽广,他看不见眼前,心底却有另一个完美世界。
因为有梦想,所以有希望,失去了一切之后他依然没有放弃,即使生命在下一秒终结,此时此刻,他依旧保留着最后珍藏的美好。
一百个人心底有一百个完全不同的桃花源,属于他的,是与世隔离歌舞升平的典雅生活。
也许99.9%的梦想无法实现,一如男女主角在战乱时期携手出逃的幸福童话,永远只存在于世人的想象,但每一个人都值得拥有至少一个不可思议的完美梦境。
坎坷是生活的一部分,未来也是,人生既然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为何不在夕阳的闲暇中给自己一点憧憬,梦想可以不实现,不过它总是给人不存在的快乐。
格茨司令官和辛德勒果然交情匪浅,辛德勒的太太都可以去给格茨当红尘爱人。
Ralph真的特适合同有沧桑感的知性美人配戏,两人在上海滩伊沃里式的隐忍来隐忍去,终究华东沦陷了,他们爱上了。
白俄的落魄贵族不说俄语,为了迁就导演和美国领事一律说英文,也罢了。
当年的小伯爵少爷小伯爵小姐沦落到扛活和舞女还不算让人心酸,那俄国歌者他乡犹唱后庭花才真是悲切呀。
中国又缺席,除了成全那对痴男怨女基本上只能自己躲起来舔伤口。
王洛勇忠心地给Ralph当管家,而英达的镜头只能论秒计。
则四一个情节弱到几乎有些牵强的电影,并没有讲述什么在乱世,疯狂的爱,对世故,亲情跟仇恨的表达也很有点莫名其妙,节奏又慢得叫人想死...然而即便如此,又有什么关系呢,弥漫了那么多的风情的,真切的放空,跟失落,跟挥之不去的HIDE AWAY情绪,已经足以成就叫全体双鱼座(至少噢!)凝神关注的亮点了.事实桑石黑一雄最擅长的不就四则一套嘛...
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 我般看过一次的电影很少会去看第二次, 一个是时间的原因, 一个是不想再重复, 好电影太多了, 人生苦短啊. 可是这部电影有一种吸引力, 使我可以在短时间内, 不停地再看. 也许是片子的导演James Ivory高估了做为一个观众的我的智商, 我发现,(当然这也许和我看的是D版DVD有关, 翻译很烂, 于是我不得不看英文的原版字幕), 有很多细节是要看多两次才能领悟的. 而有的细节我是故意看多了两次.呵呵呵 首先,当然是把注意力放在我们亲爱的Ralph身上, 不得不说的是, Mr.Fiennes 这次又演了一个他相当擅长的角色类型. 虽然这位标准的英国绅士活标本可能不想自已被定型, 但是你不得不承认, 有些角色非他不可. 片中他又扮演了一位盲人外交官,背景是二战前的乱世中国,可以想象Ralph的气质是相当适合种角色的. 他的深厚表演功力把这个, 深情, 绝望, 沉湎于个人世界并自我放逐的人呈现于观众眼前. 作为一部片子, 我觉得The White Countess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一些亮点可能体现于布景和所谓的中国元素了. 所以这部片子我认为完全可以是看成欣赏Ralph的表演的舞台剧. 本片的布景美伦美幻, 多次出现的酒吧表演也是非常精彩, 我很想知道这是不是真的夜上海的生活, 如果是真的, 那我也想生于那时了. 虽然Ralph表演的是一个盲人, 但是他的眼神, 是的, 盲人也有眼神的, 非常抓人. 其中他第一次去和女主角约会,从楼梯上轻快地下来,然后用力从楼梯上跳下来,到了门厅,停了一上,脚在裤角轮流上擦了下, 把鞋面再擦亮一点, 虽然已经很亮了。
然后手握手杖出门。
上车这一段最有意思,只有十几秒,但是很精彩, 他小跑出来后用手杖熟练地敲打了小车门的上下左右,以确定方位。
然后才上车。
虽然只是一句话的动作,正常人做起来是不容易的,很多演员就会演过火了,动作太笨太慢,就表达不出他的心情,动作太灵巧就不像盲人了。
他却做得非常自然,行云流水般顺畅。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他酒吧清早被琴声惊醒,镜头从后面拍摄,他靠在椅子上缓缓起身,见不到前面,可是整个环境就是一个惊艳的画面,这个不到一分钟的片段没有任何对白,只有音乐和他的背影,我认为是本片最能表现他魅力的一个镜头,也非常符合角色的处境和性格。
接下来就是一个表现他演技的片段。
从楼梯上下来,顺着琴声走来,屋内摆设已经不同,他就要表现在屋里碰上东西,停下, 再走,碰上一把椅子,坐下。
其中穿插对白。
我把这个片段反复放了好几次。
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可能私下练了很多次。
可是他为什么能表现得那么到位啊?
我基本上看完电影后已经忘了他是一个视力正常的人。
还有很多让人心动的细节,如他在一个餐厅门口闲坐,而女主角的女儿来逗他玩。
他不知道她在哪个方向,左右试探后,终于找到了。
这个场面我觉得又是一经典。
再感叹一次,天啊, 他是如何做到这么恰到好处,又流畅自然的!
因为这是一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片,就以为是部政治片或战争片。
错了。
这是部纯粹的“小资”影片。
一个失意的英国外交官和一个逃亡的俄国贵夫人相遇在战乱中的上海。
他们相识、相知、相爱,一切都是淡淡的,所谓的情色,不过是轻轻一吻。
在战争的大背景下,他们是相濡以沫。
他们在对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过去的生活和影子,爱情以外更多的是同情和怜惜。
中年人的恋情多半是矜持的,他们的也同样。
一直到可能会永别,他们才懂得,对方对自己有多么重要。
一个贵族,娇生惯养的,生活在上海的石库门的小屋里,让人觉得滑稽,也让人辛酸。
而她的亲属还在盘算着她的女儿,就更让人可怜。
为了“活着”,人呀,要丧失多少尊严!
影片勾勒着老上海的风情。
这是一个外国导演眼中的十里洋场。
还有几分风韵。
两双忧郁的眼睛,我会永远记得的。
蒋光慈有一篇曾经很遭诟病的作品《丽莎的哀怨》,故事是讲一个白俄贵族少妇在十月革命之后流落漂泊在中国,最终变成风尘女子,染上恶疾死去。
我不知道当时的蒋光慈是缺少政治头脑还是坚持自己的情感上的同情关怀,我相信是后一种可能,毕竟,作品会说话。
不管怎样,曾经发生过已成历史,不可磨灭。
很多小说和电影都提到了俄国女人在中国的故事。
但能真正面对痛苦的很少。
在历史的巨轮面前人是渺小的尘埃,那么多鲜亮的笑颜和背后种种爱恨痛伤都已经化为粉尘,消散。
看《伯爵夫人》一开始是为了拉尔夫费恩斯,看了开头女主角上班前在镜前扑粉,婆婆在隔壁房间鄙夷地看着她,一家人端的还是贵族的架子。
丽莎的哀和愁就浮到我脑子里来了。
那个画着面具装穿着小丑衣服的歌者唱着,各国的流浪人就在上海这个热闹欢腾的异乡怀念家乡,仅仅怀念。
真田广之说:这个地方不完美,但确是上海此刻能提供的最好的地点。
日本没有地方能和这里相比,连东京都没有。
转眼就是一堆凌乱的舞步,典型的百乐门。
女主角坐在一边喝酒抽烟,落寞的侧影吸引了一个旧相识,上来遍问你是不是苏菲亚贝林思卡亚公爵夫人,网球,圣彼得堡,几个词就让她泪光闪闪。
一个是舞女一个是苦力工,曾经的优雅和高傲在只能在眉梢眼角的淡然中看到。
善良的女主角帮杰克森(拉尔夫费恩斯)躲开了两个地痞的敲诈。
他们相识,落寞的美国外交官,他看不见,为生活苦苦挣扎的公爵夫人,她出卖自己,爱情发生地浪漫而自然。
这个爱情故事看得很不轻松,再浪漫也只是两个人的事。
一群人的流落和痛苦不会以为一个特例而轻松得起来。
就像当初看文化苦旅中那篇《这里真安静》。
日本妓女下南洋求生,屈辱地一如在中国的俄国女人们。
《望乡》里面的女主人公就是一个现实主义典型,麻木求生为的是回国,但她以那样一种身份离开时,故乡已经抛弃她。
望乡望乡,只能在遥望中故乡才会变得那么美。
在二战中的日本和俄国,是对抗的国家,但有同样的女人承担相通的伤害。
这是一种国家相通的气质决定的东西,很微妙。
法国在二战中投降,保住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但我一直觉得法国是一个不会让女人受到那样伤害的国家。
当然,这只是一种感觉。
杨绛先生在那本很感人的《我们仨》中提到过,在法国入境处妇婴受到的待遇最好。
胡扯,扯。
心情糟糕,虽然电影的结局不错,但还是觉得..........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bddbfc0100axmp.html
记得这是那年上海电影节的开幕影片。豆瓣分不高,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我个人仔细看下来觉得还不错。看的是中文配音版。要说它不好,可以说把中国完全描绘成了背景式的群像画面,关于列强的态度以及其他一些微妙的东西。不过那个酒吧真正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世界大同的魅力。
战争
马马虎虎的片子
荷叶的特写木有拍出美感。故事写得真好。
娜塔莎·理查德森 和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母女档,可惜女儿去世得早
善良真诚的人,表面上容易被人欺负,但实际帮助的人会更多。8.5
应该是两三年前为了Lee Pace而看的。真的没有记错,Natasha Richardson已死~
白俄的剧变令人唏嘘,那一场不可比拟的历史。拉尔夫的演技很好,我开始琢磨着他的性格和对角色的选择。
我没有想到它是这么美的一部影片
乱世哪有桃花源
这样的故事竟然是颇美好的结局,真难得
这个片子还真挺闷的,还是电影院看的呢嘎
颜值赛高我Ralph一出场,我笑了;一出声,我又笑了~演技不是吹的,还会用筷子、讲中文诶~Lee Pace、英达!真田广之跟Jean-Pierre Lorit没认出来…Ivory的调调…~配乐还行摄影是杜可风,难怪…上船想到Dunkirk…
这款合资产品只能降级成为普通商品,实在是负名之作,建议别看了
画面精致 拉叔美人
很老套的剧情,nothing to say又跳着看了一遍,还是觉得很boring
有很多问题,但也许只能是这样了。一是已经上了年纪,二是并非所有因素都是导演能力所能为
应该写成小说的石黑,强大的架构!
老上海 是一场华丽的绮梦
被我认出来了,在上海东海影视乐园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