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四

1944,1944铁甲连(台),我们的1944,1944: Forced to Fight

主演:卡斯帕·威尔伯格,克里斯蒂安·乌克斯库拉,麦肯·施密特,格特·劳塞,亨德里克·图姆佩勒,卡尔·安德烈亚斯·卡梅特,亨里克·卡尔梅特,帕努·欧加,普瑞特

类型:电影地区:爱沙尼亚,芬兰语言:爱沙尼亚语,俄语,德语年份:2015

《一九四四》剧照

一九四四 剧照 NO.1一九四四 剧照 NO.2一九四四 剧照 NO.3一九四四 剧照 NO.4一九四四 剧照 NO.5一九四四 剧照 NO.6一九四四 剧照 NO.13一九四四 剧照 NO.14一九四四 剧照 NO.15一九四四 剧照 NO.16一九四四 剧照 NO.17一九四四 剧照 NO.18一九四四 剧照 NO.19一九四四 剧照 NO.20

《一九四四》剧情介绍

一九四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4年……德军与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为争夺纳尔瓦地峡进行了一连串战斗。7月,苏军攻占了纳尔瓦,这座古城九百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分界线。纳尔瓦身后的坦能堡防线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防线,一群20岁出头的爱沙尼亚青年人志愿加入武装党卫军亲卫队第20师,开始在东线迎头痛击苏军装甲部队,为反抗苏联的占领而战。 这不是爱沙尼亚第一次沦为东方和西方、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交战的战场。从楚德湖的冰上大战算起,这一战斗已持续了七百多年,夹在中间的爱沙尼亚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双方裹挟其中,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到了9月,由于芬兰宣布停止同德国的军事合作并签订莫斯科停战协定,腹背受敌的德军决定撤出爱沙尼亚。苏军尾随着德军一路前进直至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红军中的叶沙尼亚(俄罗斯化的爱沙尼亚人)士兵也亲眼见证了,那面象征着爱沙尼亚民族独立的蓝、黑、白三色旗,于德军撤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绑架之都女儿河我们的故事之沉默的年代漫画少女上海滩喋血枭雄乌鸦女孩受害人37号Double临终囧事末世指令边城小镇读心人第三季红蔷薇失落的病人德尔哥摩羯女人最可怕女孩,你想怎样?裸嫁时代四十七浪人之刃打开门爱丽丝·朱尼奥尔X档案:我要相信冰雨火卡巴迪小子善意的竞争闯入迷宅国土安全第三季暗房秘密蜜蜂的秘密生活

《一九四四》长篇影评

 1 ) 《一九四四》小记

解锁爱沙尼亚电影。

令人惊喜的小成本战争片,区区150万欧的预算,恰好契合了规模庞大的二战中小小的爱沙尼亚战场。

如此低的预算之下,道具水准却极高。

数量众多的各类轻武器,至少我这个半吊子军迷没看出什么破绽来。

就连苏军开美式卡车、吃美国罐头这样的小细节都注意到了,只能说本片的军事顾问和制片人有高水平。

说回电影本身。

爱沙尼亚在二战中算哪一方呢?

二战开始前被苏联侵略,开战后被德国侵略,战争结束前又被苏联解放…爱沙尼亚人民自己恐怕也说不清。

毕竟,他们既不喜欢希特勒的照片,也不满意斯大林的态度。

说到底,谁才能代表爱沙尼亚人民呢?

党卫军的爱沙尼亚师?

苏军的爱沙尼亚步枪队?

也许那对把美国罐头当成高档德国货的老夫妇更像一些。

双主角接力的方式实在巧妙,一方死了,另一方才走上前台。

真是个残酷的隐喻。

主角之一卡尔的妹妹,大概就是爱沙尼亚人心里二战中祖国的形象:哥哥加入党卫军,死在了前线;爱上的苏军军官,没过多久也死于非命;而她,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等到两封未能寄出的信。

又一个残酷的隐喻。

 2 ) 1944——强权斗争下弱小民族国家的悲哀命运

爱沙尼亚作为前苏联的三个波罗的海加盟国之一,并不为人所关注。

这个国家加入苏联的过程,不仅是不情愿,还以很多无谓的牺牲为代价。

【1944】不仅还原的当时的战争场景,描述了1944年战争来临时的爱沙尼亚人,其对于战争的反思更是值得称赞。

二战期间,爱沙尼亚成为苏德两大集权冲突与斗争的最前沿,这个弱小的民族国家也不得不在裂缝中,分化成两派,分别加入德国党卫军以及苏联红军,并最终厮杀在战场上。

这部电影没有唯一的主角,而是从战争双方来描述,这种叙述方式十分新颖。

的确,电影的冲突双方都是爱沙尼亚人,只不过同胞因为政治等原因变为敌人。

影片看到最后,一个个爱沙尼亚青年在战争死去,不免令人唏嘘,也为强权斗争下弱小民族国家的命运而感到悲哀。

作为一名中国人,看了这部影片也应该反思一下,面对我们的台湾同胞时,别动不动把武力统一挂在嘴边,手心手背都是肉。

说几个令人难忘的观影细节:1、由于德军只能有德国人服役,因而爱沙尼亚人加入的是德国党卫军。

电影服装细节考究,党卫军爱沙尼亚人穿着的迷彩服是到二战后期才配备的,这种迷彩服发放有限,电影中并不是所有的战士都穿着。

2、党卫军的袖子上绣着罗马尼亚国旗,与他们一同进行战斗任务的还包括来自荷兰的党卫军。

足以见得二战纳粹的征兵策略,以及战争后期德军兵员捉襟见肘的情况。

影片最后五个被俘虏的娃娃兵也说明这一点。

3、影片中出现几次轿车的身影。

轿车的乘坐者有两位,分别服从于各自的信仰,并充当说教者。

从双方各自士兵的态度对待他们的态度,足以见得他们对苏德这两集的真实心态。

来党卫军军营的那位纳粹分子,发放元首照片,并强调爱沙尼亚人与雅利安人的同宗同源。

但他并没有得到一线战士们的好脸。

他们充分的表达了对德国元首希特勒的轻蔑。

这个细节足以说明了爱沙尼亚参加党卫军的目的,并不是信仰纳粹主义和那套雅利安高等民族的说辞,只是想单纯的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反观苏联这位政治官员,一开始他来到战争督战,总拿军事法庭来吓唬不愿朝同胞开枪的官兵。

大家对他敢怒不敢言,之后,他玩起权术诱惑与收买离间的伎俩,再到后来,他命令枪杀本民族的俘虏,被官兵忍无可忍一枪了之。

这位官员象征着苏联政权的暴政与压迫。

他的死象征着爱沙尼亚人的反抗。

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爱沙尼亚人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4、后半段主角苏方上士枪杀卡尔后,看到卡尔的笔记本上记录着的信息表明,他们曾经住在一起,于是决定替他送信。

并和卡尔的妹妹一见如故感情升温,妹妹说出了一个重要细节,当面逼迫她们一家人分开的人叫约图。

上士离开时,被问到名字,他编了一个姓,但苏联政治官员与他单独的那段戏却透露出了上士的父亲就是与苏联人合作的约图。

5、卡尔妹妹在教堂中,告诉上士她选择原谅拆散她们一家的人,即上士的父亲,这与上士最后选择违命救娃娃兵,并在信中向卡尔妹妹忏悔有关。

6、导演借两份信件,即卡尔的信和上士的信,描绘出了战争给爱沙尼亚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说一处观影时的突兀感受:电影描述主题从党卫军一方转入苏方时过于突然,如果之前能简单交代苏方线索,后面会更让人理解。

整体来说,这部电影制作精良,对于战场场景还原逼真,细节考究。

片中并没有歌颂任何一方,而是对战争双方中的爱沙尼亚人都做了描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芒。

美中不足在于这样的剪辑更像上下两篇,作为一部两小时以内的电影,稍显突兀。

作为一个平时不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小国,排出这样高水准的战争反思片,值得给5🌟支持。

 3 ) 如何立体表现一个时代

那些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往往拥有这样的共性:能立体表现一个时代。

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有《静静的顿河》《雪国·古都·千只鹤》《百年孤独》等等,那些文字都鲜活的再现了某个曾经出现过的时代,通过白纸黑字,书中人物的音容笑貌几乎就在我们的眼前。

所谓立体表现一个时代,我的定义时代横截面和时间的流动共同体现。

这不是一个加法,而是一个乘法。

因为随着时间的流动,时代中的所有人和物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变化。

能将这种大趋势的变化表现出来,才能称作为立体表现。

而那些有口皆碑的经典电影同样如此。

最典型的例子是《霸王别姬》,时代跨度极大而每个时代的众生相全都表露无遗。

要知道任何作品都不能包罗万有,能选取到几个富有代表性的个例来表现一个时代,就已经足够让人拍案叫绝了。

其他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逐一罗列了。

这部《1944》也足够做到了。

只是几个简单的小故事,却把二战前后在爱沙尼亚这片土地发生的种种事端一一娓娓道来。

——·——·——·——·—— 分割线下是剧透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爱沙尼亚被苏联和德国反复争夺,而爱沙尼亚平民则成为了双方的炮灰。

十多万人被分别征入双方的军队,毫无疑问的,他们永远负责打头阵去送死。

“亲兄弟为了一场别人的战争兵戎相见”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下面,我将代表德国战斗的爱沙尼亚人们称做蓝方,为苏联效力的爱沙尼亚人称为红方,这样易于区分。

首先出现的是蓝方。

在战火纷飞下他们一个个死去,但是补给给他们的新兵却只有两个人。

为了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去送死,德国军方派了德国军官来给他们洗脑,还给他们发希特勒的照片。

可惜这招并没有卵用,每个蓝方军士都会对希特勒照片狠狠啐一口:“老逼养的!

”前一秒众人还在喝酒干杯强颜欢笑,后一秒他们的战友就死在了对方狙击手的枪下。

情绪急转直下,我们突然看到战争就是这么残酷。

每个人都是一枚棋子,随时可能被对方吃掉。

很快红方与蓝方相遇,然后交火后彼此离去。

红方同样有苏联军官前来洗脑,恐怖的红色铁幕绝不亚于纳粹的疯狂。

红方上士把蓝方阵亡将士的信送到其妹妹手里,却无意间爱上了对方。

直到他自己死在苏联长官的枪下,他都没有勇气告诉她一切:是上士本人害得她家破人亡,还亲手杀死了她的哥哥。

实际上,是战争摧毁了一切,杀害了那么多人,破坏了那么多家庭。

当二战结束后,几乎一半的爱沙尼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这个小国也被并入苏联。

直到苏联解体,它才重新独立。

我相信,爱沙尼亚人永远忘不了得来不易的国家独立,所以他们会通过这种手段再现这段残酷的历史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

所以我相信爱沙尼亚人会明白,他们如今的和平生活绝不是靠手撕苏联人和德国人所得来的。

 4 ) 从爱、德、俄语的角度才能更好的解读影片

电影里三种语言(爱沙尼亚语、德语、俄语)交替出现,恰好德语和俄语我都学过一点,于是看到了一些字幕无法体现的关键细节。

因此,一看完电影,我就决定写这一篇。

电影里三种语言(爱沙尼亚语、德语、俄语)交替出现,恰好德语和俄语我都学过一点,于是看到了一些字幕无法体现的关键细节。

因此,一看完电影,我就决定写这一篇。

首先,这段历史建议大家看维基百科(豆瓣的有些热门评论是照抄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8%B1%E6%B2%99%E5%B0%BC%E4%BA%9A 波罗的海三国的历史差不多,简单总结,就是:1、西方的德国和东方的俄罗斯两大势力的争夺之地。

所以,这三国都是本地语,加上德、俄语。

2、一战前被俄罗斯占领。

3、一战后获得短暂的独立。

4、二战时先被德国占领(有些人视之为解放,所以加入德军),之后又被纳入苏联。

5、开启了苏联的40多年统治,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

6、重新独立,然后纳入欧盟、北越,以提防着俄罗斯。

7、当地仍有不少俄罗斯人,所以民族、语言、历史、文化等仍然有很多故事。

我去年去过拉脱维亚(可惜没去成爱沙尼亚的塔林,即剧中之地),那里有一个战争博物馆,还有一个“被占时期博物馆”,其三大任务:讲解1940-1991年间被苏联和纳粹极权统治的“事件、罪行、受害者”。

每当有外国元首到访,一般都会来此参观。

由此可见一斑!

拉脱维亚被占时期博物馆的说明更详细介绍,可以参考我在穷游上写的长篇游记: https://bbs.qyer.com/thread-3346241-1.html 回到电影。

当然大部分时间说的都是爱沙尼亚语(因为我听不懂,我猜是)。

我记录了一下几段与语言转换有关的情节(按时间顺序)。

1、13分钟左右,在黎明等待战斗时的聊天从爱沙尼亚德军抹黑找到了另外一只德军队伍,他们说的就是德语了。

因为对方是丹麦德军,自然不会爱沙尼亚语。

当时德国从被占领的各国都征召了士兵作战。

当然核心还是德国人。

与丹麦德军的德语对话2、53分钟左右,再次出现农民夫妇招待士兵吃喝,但这此换了加入苏军的爱沙尼亚人这里他们之间的对话都是爱沙尼亚语,因此农夫夫妇还以为他们仍是抵抗苏联的德军一方(他们视之为解放军)。

这支爱沙尼亚苏军,大部分是本地人,只有Prohhor其实是俄罗斯人,其奶奶是爱沙尼亚人,因此也会爱沙尼亚语。

身为俄罗斯人的Prohhor接着,军人们决定留下一些肉罐头作为回礼。

这些罐头是美国当时支援苏联的,但是农夫不认识英文,还以为是德军给的德国货。

因为爱沙尼亚文也是采用拉丁字母。

如果给的是苏联产的,西里尔文字,一下就认出来他们是苏军了。

苏军回赠的写着英文的美国罐头但是最后还是露馅了,因为上车后他们穿上了苏联军装,并且Prohhor说了这句俄文。

农民夫妇一下傻眼了,但是车已经开走了。

Prohhor说了一句俄文3、55分钟左右,离开农民夫妇,军人们在卡车上的对话。

之前这支军人们说的都是爱沙尼亚语,但这一段开始全部都是俄语。

Prohhor对农民夫妇的评论,以及他们将会被送去“古拉格“集中营,相信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

Prohhor用俄语评判农民夫妇此人一直在说俄语,怀念自己的亲人,随后落泪。

我想他应该是当地的俄罗斯人,在德国人来了之后受到了迫害(Karl则是苏联人来了之后家人收到了迫害,所以加入德军)。

一直在用俄语念叨家人所以在他后来的战斗中杀掉了已经投降的三名爱沙尼亚德军俘虏。

眼见同胞如此被虐杀,震惊了当时其他的士兵们。

枪杀了已经投降的爱沙尼亚德军4、82分钟左右,Juri与Prohhor的对话这里他们一直说的是俄语。

可见他们之间的感情,也与其他人不太一样。

Juri与Prohhor的俄语对话所以,最后Prohhor杀死了上校(虽然他是俄罗斯人!

),为Juri报仇。

当然,应该也有觉得不应该杀害孩子。

Prohhor为Juri报仇5、影片最后,Prohhor替Juri送信给Aino这一幕的画面非常类似之前Juri替Karl给Aino送信,但是其语言完全不一样!

Juri送信时说的是爱沙尼亚语,而Prohhor送信只有第一句问候是爱沙尼亚语,接下里的都是俄语。

包括后面那个保姆也说的是俄语!

象征着苏联的全面统治,大家这些年间都要学俄语了。

Aino给Prohhor开门

Aino和保姆都改说俄语了最后,这个电影中用了很多对比的手法。

Karl、Juri的对比,Karl-Aino和Prohhor-Aino的送信对比,农民夫妇对两批军人的对比……令我印象深刻的则是Vennad(就是那对双胞胎,他们现实生活中也是),他一开始加入德军,即便兄弟被苏军打死,后来却又加入了苏军。

这一个角色,恰恰象征着爱沙尼亚,乃至整个波罗的海三国在这场战事之中的悲剧与无奈!

 5 ) 220805

我好奇爱沙尼亚人有多少的古普鲁士人血统以及库尔兰人/波罗地亚人与德意志人有多大的关系(为什么我会有库尔兰那里有大量德语人口分布的记忆?

诡异。

)爱沙尼亚人崇拜卡尔十二(毕竟一度打败过俄国人吗……?

)?

回避极端血腥场面的手法略显尴尬。

弹幕一片战争没有主角,其实只是击毙上半部分的主角的人在下半做了主角吧。

爱沙尼亚本身就因为战争而分裂,上半下半分别指向德与苏,小国人民的矛盾心态在上半从拒绝行纳粹礼到堑壕争论逐渐发酵,在下半镜头朝向苏联势力后通过上半主角遗留的信件得以传承和加重;给爱沙尼亚党卫军志愿兵提供饮食的大叔和大妈,到爱沙尼亚红军步枪队占领此地后又给红军提供饮食,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联红军压根不像党卫军掉队的志愿兵部队那样缺吃缺喝……他们是战争下借着微薄的余裕进行政治投机的生活殷实的农民的缩影。

你可以说他们是善良的庸众,他们也许不管你为谁卖命(对于爱沙尼亚人来说,也只能使用“卖命”一词了),只在乎你是否是爱沙尼亚人,又或许只在乎你是占领这里的人;也有可能他们是拥护德国人的,只是不能辨认出苏军和德军,就像战争初期很多乌克兰人(经历了大饥荒)视德军为解放者那样。

不知道那个胖上校的角色设计的意图,但他对剧情的最重要意义莫过于杀死了下半的主角使其完成了心灵的救赎,多余出来的对该人物的情绪则是宣传机器的目的。

他的死太唐突,就像上半的主角的死也很唐突。

我一直好奇在最后的二十分钟应该如何收尾,这种方式也算在情理之中。

最后上校杀死下半主角时,爱沙尼亚士兵下意识地举起枪指向政委,又揭露了爱沙尼亚人的处境——他们不被信任而只是被利用着,对爱沙尼亚民族的认同显然超过对苏联公民(战前苏控爱沙尼亚也只有一年而已)乃至红军战士身份的认同。

谢谢电影时长限制了剧本篇幅,不然很难想象战后的政治迫害会怎样描写……仇恨的种子会生根发芽,直到波罗地海三国首先宣布脱离苏联独立——结出了果实,有人会换上另一幅面孔站在苏联的尸体上欢呼自由,但这就是另一番话语的事情了……历史的代价一直都在由多数人默默偿还。

感情线的设置,显得突然又暧昧,又觉得比较必要,不过,感觉去掉暧昧的成分剧情也能照常发展。

缺乏铺垫和发展过程描写的爱情,嵌在战争片中很难说做到互相映衬。

让我想起《拯救大兵瑞恩》和《狂怒》中也有类似情节,结果也是暧昧双方一方死去了,但没有本片这么直白。

欧根亲王出镜,就挺突然的,还原历史也算是很用心考证了。

 6 ) 血与火的炼狱 小国寡民的悲歌与呻吟-《一九四四》

二战电影 血与火的炼狱 小国的悲歌与呻吟-《一九四四》 无奈、深深的悲哀和无奈,这电影看得心都麻木了,影片想要表达的都不用说,看看影片中人脸的表情就知道了。

平常极少关注这种小国寡民,以至于看见这是部爱沙尼亚电影,就突然之间大脑宕机,根本想不起来这个国家在哪。

影片看完后只能说处在这种大国夹缝中的小国,在历史的海浪中只能像岸边的沙滩一样,轮番被蹂躏,反复被洗刷,影片中还可以看出苏德两国在当时都没有善待爱沙尼亚,对这个国家有的只是利用和盘剥,爱沙尼亚想要的独立自主,实现起来难如登天,梦想不受大国影响,永远都不可能,如果不是苏联解体,这种电影现在也不可能出现,这就是小国的悲哀。

现在越来越喜欢看这种反映一段战争历史的影片,无论屁股坐在那边,总觉得言之有物、有历史基础,能找到共鸣和反思,现在反而不太喜欢那种凭空想象、云山雾罩、光怪陆离、特技满天飞的电影,不是说不需要,只是现阶段不太喜欢罢了。

比如这部爱沙尼亚电影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向人们默默诉说着,无论二战胜利着是谁,都跟它都没有关系,它能得到的只是流血和牺牲,付出和失去。

这电影别出心裁的只使用一条主线,用敌我双方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讲述同一场战争,影片前半部分从战争中的德国军队开始讲述,此时德军在战场上已经进入战略收缩阶段,加入德军的爱沙尼亚青年和德军一起打击苏军,战斗间歇时,面对上级为了鼓励士气而嘉奖的希特勒签名照片,他们虽然在言语中调侃德国和希特勒,但并不能掩饰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沦为工具和擦脚布的事实,现实的无奈就这样深深刺痛,思想和灵魂在痛苦和无奈中翻滚,但最后还是归于沉寂。

影片的后半部分从苏军的视角开始讲述,看到这你会发现苏军中一样有爱沙尼亚军人,大家同室操戈,苏军一样的利用和盘剥他们,透过这两个视角,揭露了同一个国家的人民由于分属两个阵营,血与火的拼杀最终还是要由自己承受,小国寡民的力量在这两大阵营的挟裹下是那么无助和微不足道,只能通过血腥的屠杀凸显人性的复杂和无奈,同时眼睁睁看着对方血染沙场,其实都是本国人民,面对着昔日的幸福家园被战争摧毁,残垣断壁,想必一定有切肤之痛吧。

我可以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因为我的国家走出这种泥沼也没有多少年,而且我们还是一个文明悠久的大国,但我们历经血与火的洗礼,浴火重生走出来了。

现在看来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悲哀都是有多方原因所造成,影片中所流出的淋漓献血,国民思想中的深刻伤痕,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痛苦都是一样的。

影片非常精彩,服装、道具、表演以及战争场面都很写实,尤其使人印象深刻的是,片中一对当地老夫妻赶着马车高兴的招待德军中的本国子弟,接着又去招待另一拨本国军人,等到军人穿上军装后才发现军服不一样,都是本国子弟,却身属不同阵营,此时生死搏杀,好在自己人没有为难自己人,临别时还送了一些军队罐头给这对老夫妻,夫妻俩抱着罐头懵在哪,眼中的感觉五味杂陈,看到这一幕不知道让人说什么,太让人感慨,多种情感浮上心头,唉、小国寡民就是原罪,只能选边站,没有第二条路。

悲哀。

 7 ) 影评以后细写

先说感受,这部电影在我心目中完全可以坐稳豆瓣top250的水准。

//再谈叙述方式,两段“接力棒”式叙事手法在多个故事串联和三幕剧结构的电影中偶有见闻,但两段大故事完全按照时间线各为前后还是第一次见,相比大多数手法花哨但对作品本身意义甚微的电影,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更能表现战争愚蠢、悲凉与残忍,属于点睛之笔。

//不得不说音乐,全片音乐除却正常的弦乐主要有两类,一类纯钢琴曲,一类合唱,左手抒情,右手激昂,左手散发对和平岁月的追忆,右手带有对自由最终获胜的渴望。

钢琴曲出现两次,一是教堂,二是失眠,这曲子音符可能不过10个,且两两间隔较长,但却代入感极强,让我想到了德彪西的“音乐是音符间的寂静”。

此外,爱沙尼亚摇篮曲的那段结合草场风光,意境尤甚//最后我想说这样的二战视角确也珍贵//用创伤疗愈创伤,用向死而生去赎罪,是一种深刻的悲剧模式尸体拍摄留长发确实更悲悯,随风摆动,形成了一种生命黯去,灵魂尚在飘零的感觉“无辜的人内疚自责,而有罪的人心安理得”这句话后的一滴泪就值一颗星真好,影评以后再洗写吧

 8 ) 这是谁的战争?这又是谁的正义?

关于二战的电影有很多角度,为了纪念什么、为了突出什么、为了展示什么……成为经典的不少,当然大多还是在视觉震撼的层面。

当然,最近看的爱沙尼亚电影《1944》却给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从非常具体的场景和故事中拷问了一个问题:这是谁的战争?

这又是谁的正义?

“两个兄弟,为了一场别人的战争而刀兵相见”,这就是爱沙尼亚的二战故事。

影片从一名加入德国党卫军的爱沙尼亚士兵和一名加入苏联红军的爱沙尼亚士兵两个角度来讲述惨烈的坦能堡防线战役。

前半段是在德国党卫军的视角,于是看到了面对苏军攻击时的顽强抵抗,也看到了德国军官来给他们洗脑的时候,他们拒绝向领袖致敬,还对着希特勒照片狠狠啐着;转折点在撤离的时候,这些加入德国阵营的爱沙尼亚士兵决定守卫一条道路,他们挖好了战壕,做好了伏击准备。

之后与苏联军队的伏击战中,苏军指挥官听到了对方的喊话,大喊停火,一片沉寂后双方走出战壕的镜头成为了这部电影,乃至这场战争最好的诠释:人们拥有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再存在,面对身着不同的制服,信仰不同的同胞们,他们都在怀疑自己到底是为何而战?

这是一场同室操戈!

这支苏军部队也是爱沙尼亚的部队,原来的主角死了,视角换到了苏联这边,情况一样糟糕,有傲慢而可恨的上司和政委,有着恐怖的管控和监督,当然,也有着最后反抗的一枪。

法西斯必须被消灭,可那只是被应征入伍的同胞啊!

电影最后给出的选择是对问题的回答:无论谁的战争、谁的正义,我只关心我的家园和我的爱人。

印象最深的镜头是在伏击战打响之前,加入德国的爱沙尼亚士兵们,一起分享两位本地老人的食物。

淳朴的老人和他们聊起生活和家乡;而在第二天,经历战斗之后,苏联红军这边的爱沙尼亚士兵们将已经死去的加入德军的爱沙尼亚士兵埋葬,没穿军服的他们又遇上了这两位本地老人,分享食物聊起家乡。

当问起昨天的小伙子们去哪儿的时候,他们只是很委婉的说,他们去了别的地方。

而在这些士兵换上了苏联军服坐上卡车离开的时候,老人凝重的表情也带来了深思——都是一个祖国的同胞,为什么为了那身衣服而斗得你死我活?

或许,这和爱沙尼亚这个国家的独特位置有关,本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经常遭受列强欺凌,德国和苏联对他们而言都是外来的敌人。

电影一开始就说起了家人被苏联流放的故事,似乎暗示着加入德国军队的理由,而在苏联这边的爱沙尼亚士兵也时常处于这份无奈和恐惧之中。

战争中的爱沙尼亚,砧板上的肉,等着两边动手,说不上有什么选择权,却要承担战争的后果:家乡遭受屠戮,家庭遭受破坏,亲人被杀害或是流放……有的只是伤痛。

实际上,二战中的爱沙尼亚平民基本就是双方的炮灰,十多万人被分别征入双方的军队,毫无疑问的,他们永远负责打头阵去送死。

而当二战结束后,几乎一半的爱沙尼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这个小国也被并入苏联。

直到苏联解体,它才重新独立。

正因为独特的位置和状态,使得爱沙尼亚人对来之不易的国家独立如此珍视,所以他们会通过这种手段再现这段残酷的历史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

去他妈的战争,去他妈的正义,我们要的只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自由的生活,如此而已。

 9 ) 电影书写民族志

《1944》是爱沙尼亚导演Elmo Nüganen执导的一部新片,这位导演曾经在2002年拍摄了爱沙尼亚票房第一的《雪茫攻防战》。

两部电影讲述的都是爱沙尼亚和苏联德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记忆。

《雪茫攻防战》以一战后爱沙尼亚独立战争为故事背景,讲述的是几个学生走向前线为民族独立而战争的故事。

而《1944》则缅怀了在二战中意识形态不同但是同样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爱沙尼亚的普通士兵。

两部电影在时间上先后相隔了十几年,但是在电影中,导演用影像书写民族志的意图似乎始终未变。

用影像书写民族志在当下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艺术行为。

在很多曾经被殖民的国家中,电影人通过电影的手法,用影像唤醒民族意识,建立起统一的民族认同,以此来增加新兴国家的凝聚力。

爱沙尼亚是一个命途多舛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中,爱沙尼亚多次遭受德国和俄国的反复占领,直到1991年才乘着苏联国内8.19政变的契机宣布了独立。

德国和苏联势力在爱沙尼亚的反复割据,也让爱沙尼亚承受着难以言说之痛,导演在电影开始就以字幕的方式预示了手足相残的悲剧:爱沙尼亚有72000人被征入德军,55000人被征入苏军,他们在战场上的兵戎相见无法避免。

在诸多珠玉面前,《1944》的开场显得有些平淡。

电影采用的是战争题材影片的常规套路,以一段对和平生活的追忆作为开始,然后用隆隆的炮火声打破对恬淡生活的念想,并且用一位亲密战友的死亡控诉战争的罪恶。

这些熟悉的片段似乎已经成为了战争题材电影的常规范式了。

这种熟稔感以至于当电影中的双胞胎新兵,争先恐后要去危险的岗位时,我们已经可以预知必然会死一个人。

果不其然,其中一位就在随后的一幕中被对方狙击手爆头。

然而这些现在在电影中看上去司空见惯的画面,却组成了二战爱沙尼亚人民最惨痛的现实。

在二战中爱沙尼亚共死亡了20万人,相当于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都湮灭在炮火之中。

仅仅在本片所展现的坦能堡防线战役,就有四万人葬身其中。

然而,吊诡的是,双方在拼死搏杀中也清晰地认识到,这是别人的战争。

卡尔一行人由于成功地阻击了苏军装甲部队,得到了亲德派政府官员的嘉奖。

但是这些士兵们却对这些嘉奖不以为然,并且拒绝向希特勒行军礼。

士兵们在拥挤的战壕质问这场战争的意义。

同样苏军中的爱沙尼亚师似乎也有相似的困惑,所以当他们在遭遇德军抵抗时,听到对方是爱沙尼亚人毅然放行,并且在苏联政委质问时称对方为爱沙尼亚小伙子。

在这里 ,他有意遮蔽了意识形态的诉说,将爱沙尼亚德军还原为最普通的爱沙尼亚人。

对于很多参战的爱沙尼亚人来说,不同的制服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人生境地。

但是脱下制服他们却是拥有共同生活经验的爱沙尼亚人。

他们身穿不同的军装,但是试图保护的却是同一片土地和家人。

不管是爱沙尼亚党卫军缓缓走过大地的场景,还是苏军爱沙尼亚师的士兵重回家乡的喜悦,无不折射着他们对自己生活土地的热爱。

然而有着相同目标的两个群体,却被时势裹挟,相互以性命相博。

他们夹在苏德两国之间,明知道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但是仍然希望可以在这场不是自己的战争中,找寻重建自己国家的可能,导演忠实地记录了双方的立场。

在冷峻的影响中,记录了爱沙尼亚人民为寻求独立所作出的努力,即使是兵戎相见。

当然,回忆历史并不是为了渲染了苦难,而是为了更好地建构当下的民族认同。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写道:“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1944》里用一个年代的横切面,来展示爱沙尼亚在追求独立中遭遇的困境和牺牲。

导演试图将这些悲痛的历史塑造成爱爱沙尼亚的集体回忆,以此来强化今日爱沙尼亚的民族认同感。

瓦尔德斯在《诗意的诠释学》中说过,”拯救一个民族,使其从作为一个民族的身份的自我毁灭的绝境中挣扎出来的唯一途径是由作家去恢复讲故事的艺术,并且一代接一代地将之传授给将来有可能重新发现他们已经失传了集体身份的后代。

“Elmo Nüganen显然对此深有同感,他以胶片作为纸张,以历史作为画笔,竭尽全力去还原爱沙尼亚寻求独立的故事,用影像谱写民族志。

 10 ) 1944和我对爱沙尼亚的记忆

2011年我由于工作的原因在爱沙尼亚的一个边境小城里面生活过2个月,此前此后又在塔林住过2周。

对于爱沙尼亚这个波罗的海国家和他的故事多少有些耳闻。

爱沙尼亚地理上是在波罗的海三国中最靠北的,紧邻俄罗斯,与芬兰隔海相望。

正如不少东欧国家一样,抵触西方和东方的临界,自古以来被来自西方和东方的势力来回倾轧。

我记得爱沙尼亚的国庆日就有三个,是来庆祝不同时期对不同敌人的独立战争的胜利。

其命运之多舛可见一斑。

有的时候生活在这样国家里的人,当战争和历史的巨浪来临的时候是没有太多的选择的余地的。

他们只能选择逃离这片自己热爱的土地,或者留下来,加入这一场场非黑既白的争斗。

工作期间,我的司机就是爱沙尼亚的本地人,但是除了本地语言之外,他还能说数门语言:德语、俄语和英语。

他说他的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本地人,俄语是由于要与俄罗斯做生意,所以自己学会的。

据他说,在爱沙尼亚这个地方,不少人都有如此的多种语言背景。

曾经被德国数次占领,被苏联占领,让本地人不得不学习各种语言而求生。

在我居住的边境小城外,甚至还有一座被遗弃了的苏军训练基地。

旁边有纪念碑记录着:在这里,苏联红军曾经屠杀了上百的爱沙尼亚军人,让后人勿忘历史。

如今战争已过,小城时常还有俄罗斯人跨国边境前来度假,历史有时是那么轻,有时却是那么重。

1944影片发生在二战后期,苏联反攻,将德军一路从边境东欧赶回德国。

爱沙尼亚这个曾经在二战中数次被苏军和德军来回碾压的国度,将最后的落入红军手中。

在这场红军与法西斯的战争中,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其实都是“编外人员”。

穿着纳粹军服,拿着MP40的爱沙尼亚人;打着红军绑腿,开着T43的爱沙尼亚人……这帮老乡们互相残杀,为得是伟大的理想?

为得是希特勒或者斯大林的至高的荣誉?

为得是那最高端意识形态中的纯粹感?

或者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吃口饭,喝口酒?

在战争的屠杀中,权力的最高层得到了利益,而作为炮灰的士兵们失去了生命和人性。

正如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正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在这片土地上的芸芸众生也许只是想安享天伦之乐,但是当历史和战争的洪流袭来,他们的选择并不多。

影片的中间用一封遗书,将视角从纳粹转到了红军,结尾处用另一封遗书,将视角从纳粹和红军里跳出,投向了真正的爱沙尼亚人。

一个好的战争影片就是这样,无需都如史诗一般描述战争的场面,无需都如好莱坞一样宣扬无畏的英雄,真真切切的刻画出历史中的那么一个小的亮点,如文学作品一样,用自己的故事让世人记住有这么一些类似的人和类似的事儿,就够了。

《一九四四》短评

现实又冷峻,两种视角,更多的是无奈。

3分钟前
  • Kiki
  • 还行

确实是一部还不错的电影!

5分钟前
  • 帅小鹏
  • 还行

被纳粹德国和苏联红军裹挟向不同的队伍,那些在究竟为何而战的迷茫中仍然保有爱沙尼亚人的同胞认同和为人的良知时刻是动人的。

10分钟前
  • 木山豆睿
  • 推荐

战争对于无论战胜方还是战败方都是无可挽回的伤害~专门查了相关历史背景,又长知识了,关于爱沙尼亚,德国,苏联的纠葛~说的奇怪语言接受不了~

14分钟前
  • 格林童话
  • 较差

小國的歷史容易被淹沒,不做功課都不知道前因後果。殺毛子的戲真太少了。

16分钟前
  • 横丫肠
  • 还行

从头到尾不遗余力的把责任都推给苏联符号了事,其实就像那个政委点明的,这确实就是典型的中产阶级民族主义的逻辑与政治表达手段。

21分钟前
  • 拐拐
  • 较差

这又是一部特殊角度反思二战的艺术佳作!小国爱沙尼亚夹在德国与苏联中间,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特殊的人物群像,前后两位牺牲的战士,分属两个阵营,却都是爱沙尼亚人。他俩死后留给同一个女人的信,是对战争的控诉,让人震撼与感动……

24分钟前
  • 舒克
  • 推荐

毫无新意 2015年6月7日。2020年5月二刷,当时没走心看,爱沙尼亚再二战中都德国苏联反复蹂躏,军人更是打了这边打那边,还避免不了打自己人和《登陆之日》的朝鲜有点像。剧情张力还是不行,特意知乎了爱沙尼亚,一个夹在欧洲的小国

29分钟前
  • 陶子冬
  • 较差

1. 为了学习战争时代的各种知识,体会战争时代的各种内心感受,而选择看这部剧。2. 和他一起观看、感受和学习。3. 演员都很帅气。4. 被爆头那一幕很真实,很佩服如何拍出来的。5. 演员们的演技都很棒。6. 剧情就像是还没演完就戛然而止,没有一个完整的开头结尾,有点云里雾里。7. 看完之后,就留下了一种深深的悲伤感觉,但是又没有达到让人想哭的地步。8. 让人还想继续去看与爱沙尼亚人有关的影视。

31分钟前
  • 阿慧姑娘
  • 还行

沉重,民族,没太明白

32分钟前
  • panbook
  • 较差

3星。

37分钟前
  • SuiKa
  • 还行

同胞自相残杀那场战斗,看得我泪流满面,为什么打仗?为俄国人?为德国人?主角死了,换了杀死他的人当主角,对立的一方。在别的影片中从没见过,在这儿无比地恰当,战争中另一边的人也是煎熬折磨和无奈。我感觉我们生活在屎中,一直在吃屎。我想带我的兄弟们回家,却不知道去哪儿。战争中夹在中间地带的小国国民的无奈,被德国人流放、征兵、驱赶回德国,被苏联人流放、征兵、赶着去杀自己的同胞。屎一样的战争,屎一样的世界。极好的、角度极刁钻、又给人很不一样的想法和体验的反战片,很好。

38分钟前
  • Inferno
  • 力荐

一般。

41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战争中渺小的人

42分钟前
  • 刘三十
  • 较差

感觉是我看过最好的二战片之一,讲的很复杂,也很任性,更多的是真实吧,战争中善恶黑白分明被淡化了,更多的是人性的复杂

45分钟前
  • 己见
  • 力荐

算是人口只有100多万的小国大制作了。爱沙尼亚视角的二战。夹在纳粹和苏联之间的弱势民族,并不是德国有多好,而是真的仇恨苏联。真实的战争场面,二战末期SS没有装甲坦克了,苏联T34钢铁洪流只能靠步兵炮和铁拳抗击,德军爱沙尼亚士兵训练有素。 导演是《金橘》的农场主。前半段精彩,后半段略狗血

50分钟前
  • 小小菩提树
  • 推荐

开篇想学大兵瑞恩的场面,但是看着就假。演员演的也假,远景倒地的士兵都不加血包的。立意再好也看不下去。

52分钟前
  • Ben笨熊
  • 较差

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人心安理得。每个民族关于战争的回忆总是不尽相同,爱沙尼亚用无奈与荒谬诠释战争无解。一群年轻人稀里糊涂加入德军苏军,他们把酒言欢、拿希特勒照片开涮、讨论遇到本国人怎么办。直到尤里杀了同乡并爱上对方妹妹,故土难归,他们像旷野上抱着娃娃的孩子般迷惘。节奏稍混乱。

55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看过

58分钟前
  • 🍏
  • 力荐

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人心安理得。立意很好,但做得太散了些

60分钟前
  • 钱包你瘦了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