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看过9号密室,再看这个就觉得,这点信息量,反转,秘密,人物关系,道具使用,人物关系变化如果让9号密室导演拍,估计10分钟给你讲完了,这个片能撑一个30分钟短剧就不错了,硬是把这点人物,这点信息量拉成一个108分钟的片子实在是太能扯了,张国立对戏剧的理解可能就是模仿辛德勒的名单那样来个背景灰,中景带色彩的调色是吧,您真没必要用这么不紧凑的故事拍一个电影啊。
就这点信息量说实话,都没有12条叙事线的《逐梦演艺圈》的量大。
五味杂陈的一部电影,提供了一个刑满释放人员的现实视角:刑罚和改造束缚了人的开放性,却越发地呼唤着人性中原初的不忍和良善。
与普遍的暗黑心理学理解有所不同:难道要眼睁睁地看着二十初的年轻生命就此逝去于不顾?
更何况已是法定之妻!
虽然最初都有目的性地选择在一起,可却也成就着最终相互救赎的结果。
老头帮她了了悔罪的愿,她用婚纱为妆陪了老头亏欠的情。
(愿意穿婚纱离去,足以说明愿意承认妻子的身份认定,以及对老头感恩的情感联结)相信怎样的内核就会认同怎样的取向:在一起让彼此感受到安全感和被照顾的温暖感,这些都是如阳光般,若烟火般绚烂的存在。
虽然彼此有亏欠,可却都在用行动证明着:如有可能,多么希望能像被清洗的油烟机一样,褪去铅华,给彼此另一种尽量完满的可能!
电影不正是用着荒诞的语言,剖析着人性的暗黑,之后却仍能让人们更愿意去相信有那么点儿美好的东西还依然存在么?!
最后的结局细思恐极毛骨悚然常娟如猫狗宠物般听老秦自语老秦对常娟的照顾是另一种囚禁是近乎病态的为你好二人皆陷执念常娟骗钱赎罪求死老秦告慰父母“无后为大”相遇即孽常娟的自杀心智不成熟的年轻人被情绪裹挟能理解可丫为什么对老秦有爱意后还要穿着婚纱跳河?
中二姑娘只能这样理解一个没头脑一个不高兴底层互害两个可怜人
这个电影多少有点伦理问题。
从动机上讲,她愿意死,你因为你的心理需求强行让一个全瘫痪病人活着,这是否构成一种折磨?
而且是无休止的折磨?
这里给老秦不停的考验,各种上价值,上人性挣扎。
首先是人家要死,一心求死非常迫切。
你因为你的精神需求硬给人拉回来,跳河救是第一次,ICU是第二次。
硬让她活着受罪。
结果还暗示她是有意识能感动的哭了。
真不知道她是听到要给伺候到死哭了,还是因为爱情。
真是“听我说谢谢你。
” 电影的很多手法还是很好的,瘫痪后给的俯视特写镜头,很有冲击力。
倒挂着接电话的表意也很好,有表达的想法。
只是个人觉得,这个煽情卖惨大赛的剧本,三观可能有点问题。
很早就知道这部电影,但是一直没看,而且从我用豆瓣评分来筛选是否观看的习惯来说,分不高的,几乎不看,更何况只是一部剧情片。
可是无意之间,我下载来看了。
看完后准备登陆豆瓣做记录前,我就知道为何这部电影评分低了,翻一翻影评,果不其然,评分低的都是在说导演有毛病,剧本拉垮,毫无逻辑,周冬雨饰演的女主不该这样,范伟饰演的男主不该那样,总之,在这些人看来,电影里的剧情是不符合社会和人性的。
豆瓣里都是精英、高知、年收入低于二十万都不好意思说话的。
所以,有这种评论结果并不奇怪,因为环境决定认知,其实广大世界哪有他们想的那么简单和容易。
看的时候,我也想挑一下逻辑毛病,可是一直到看完,从电影剧情上来说我没有看出一丝丝不合理的问题。
范伟坐了27年大牢,一次是为父亲出头,一次是被人利用,这么一个老实善良的人出狱后56岁了,就该是电影里表现的那个样子,对社会充满警惕和迷茫。
可为何对传宗接代却如此执着?
他是大孝子啊,剧情里说得很清楚,第一次坐牢就是看着父亲挨打,他一时急了还手时下了狠手。
这不符合逻辑?
还认为他是老流氓?
老直男?
周冬雨复仇却杀错了人。
无数次想自杀,以逃避这悲催的人生。
可能有些人想得开的,既然出狱了,就该开始新生活了,反正还年轻。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得开。
所以她还想着自杀,特别是还清内疚的债款后,她更觉得可以解脱了。
有些人经历了很多,就会变得豁达乐观,有些人经历了很多,就会变得抑郁焦虑。
你可以觉得如果你是周冬雨你不会那么执着,可是这个世界不都是你这样的人,很多人,他们没有温暖的家庭,他们没有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没有二十万的年收入……所以,这部电影没有人性逻辑问题。
你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其实都正常。
哪怕绝大多数的人觉得不可能的事情,也会在某些人的思想里发生,否则哪来所谓的狂躁、易怒、抑郁、偏执等等心理疾病?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我是多年前听郭德纲相声时听到这句话的,他后面还有一句,我之前没理解到“凡事劝你要大度的,你要远离这种人,免得雷劈他的时候误伤了你”。
为什么劝你大度就要挨雷劈呢?
活得洒脱一点不好吗?
现在我才明白,有些人他不是劝你大度,而是根本就不懂你为何会执着于苦难无法解脱,还要骂你神经病。
否则,骂这电影的人怎么那么多呢?
整体不推荐。
第三幕确实是败笔,使得整部电影的立意都被拉低了,这应当是张国立这种老一代影视创作者的认知层次问题。
他们好像无法理解也不太关心,老秦把常娟救回来了,所有的希望和感动都只是属于老秦的,变成植物人的常娟只是作为一种道具存在,常娟的自主性怎么体现呢?
影片没有一个画面、一句台词提及,导演光顾着放烟花了。
就此来说,这样的主题立意下的作品,是注定要被淘汰的,技术上如何工整,其他局部细节有什么亮点也无于事无补。
这个时代已经不流行,你替别人做选择,还要别人看着你在那自我感动了。
尤其是在两性关系中。
这片可取之处在于前两幕中,把老头和少女的爱情,拍出了一定的可信度。
演员的气质和表演是一方面,编导在很多细节上的用心也很值得肯定。
老秦和常娟在某些方面是有共同话题的,同为服刑犯人,一个知道周末下午监狱不放人,一个知道释放了没家属来接的会发路费,是某种程度上的棋逢对手。
如果接着两人的感情线往下拍,相信会是华语爱情片中一种特别的存在。
无奈主创们可能想要更沉重的话题和更深刻的主题?
然而常娟的前史并没有真正展开,视角也依然聚焦在老秦上——技法上又选择了避重就轻。
这就使得电影结尾的价值观导向必然引起巨大争议,导演所要的情感传递也因此无所依凭。
我私人特别喜欢老秦,在清洁和打扫中,重新构建自我的那几场戏。
令人极度舒适。
遗憾在面对不想重新构建自我,或者选择与主流观念相悖的方式“构建”自我的人,比如电影里的常娟,我们应该如何塑造和呈现呢?
《朝云暮雨》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我不知道张国立有没有拍过其他的电影,仅仅从这部电影来看,张国立并不是个出色的导演。
如果你单纯去说镜头语言,其实张国立这部片子还是不错的。
再说演员的功底,毕竟范伟、周冬雨都是演技派了,配色的表现也很不错。
可问题就在于,最后成片的时候,整个电影完全没有那个味道。
这个问题首先是出在剧本上,整个故事完全就是鬼扯淡。
其次就是导演本身也没有能够给予二次创作,让这个电影变得超级拧巴。
不过这个电影给我的惊喜在于,它基本都是在黄山市和婺源取的景,电影里时不时会闪现出我经常见到的地方,这算是给黄山本地人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增加了一点惊喜吧。
男女主两位演员演的真不错老少配毫无违和感!
男演员依旧稳定发挥,女演员选到适合她的角色,她真的能发挥的很好!
但这个剧情太拉了,编剧一直在做配平,男老女少不平衡,那么就给男的加钱加好脾气加老好人人设,女方设定捞女,两人好一段时间,天平稍微平衡了,女方就开始作妖,男方暴力,qj,嗯都是女方不好嘛女方自杀后逃跑,男方猛堆痴情人设,又开始讲女方另有隐情……总之这就是个跷跷板,两边就不断加码,哪一边歪了,编剧就往另一面加码,努力维持这个平衡,又不能完全平衡,因为要让观众一直看下去。
整个视角非常男性化,编剧疯狂给男的上分,丑化女主,但又不能一味让男主痴情,就要给他一点坏拉回来,就拧巴得很。
这个电影看一半就已经确定不好看了,看到最后更无语………搞不懂电影想表达什么,总不会是“即便是纸片人,也逃不过人做的孽”吧……就非得猛加苦难,让苦难成就苦难……真的浪费演员演技。
这么单薄的故事,拍个20分钟短剧还行,这根本就不够撑一个120分钟电影的。
范伟是个好演员,可他不是魔术师,他没办法介入到导演的弱智和编剧的无知啊。
周冬雨,一身干净清秀,你让她演女流氓?
整个故事就2人,一条故事线,张国立你以为你是墨镜王家卫啊?
拍尼玛花样年华呢?
你就是这一条故事线再饱满,你也不能把一条故事线写成一整部电影啊。
张国立您理解电影180分钟左右的电影意味着什么啊?
看完《朝云暮雨》内心感受有些复杂,对老秦和常娟既愤怒又同情。
同时又很佩服张国立导演,他选择了这样一个新鲜又尖锐的题材展开表达;也很佩服主演范伟和周冬雨,他们选择了那样矛盾的角色来进行演绎,呈现出来的动人效果,着实不易。
首先想着重赞美影帝范伟和影后周冬雨的细腻表演。
《朝云暮雨》改编自真实故事《穿婚纱的杀人少女》,本身所叙述的故事包含了一种较为复杂的人物关系:它并非预想中的“老少恋”,而是一段互相利用婚姻关系,在各取所需的同时,也因很现实的原因交织出令人唏嘘的命运纠葛——一如海报呈现的那样,“他求子,她求财”,本就存在矛盾冲突,背后却还隐藏着令人心疼的真相……范伟和周冬雨在诠释“老秦”与“常娟”的过程中,赋予了细腻动人的角色塑造,两人的对手戏内敛、深沉且精彩,让人过目难忘。
印象最深的,有范伟在出狱之后的那份紧张、不适与畏缩,手部的颤抖与眼神的游离,将人物的内心刻画得十分真实生动;有周冬雨从活力不羁到决绝痛苦的转变,数次流泪的戏以及最后阶段对人物身心状态的演绎,都足以让人为之触动;特别是“老秦”和“常娟”那场争吵戏,爆发力与感染力极强,带来了冲击心灵的震撼效果。
不得不说,范伟和周冬雨这两位演员能接演这么复杂的角色,真是够勇敢的。
而他们在演绎各自角色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演技,诚如张国立导演评价的那样“特别有突破”。
说实在的,《朝云暮雨》是一部题材尖锐的现实主义电影,它的故事构架、人物设定、角色关系以及剧情走向,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性。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份真实性与争议性,会让我们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剧情当中,会为人物的命运以及他们的关系发展而予以关心、好奇、紧张、沉重、心疼甚至难过等心理反馈。
两位主人公都曾因罪入狱,在出狱之后,二者在各自特殊的需求下走到一起,共同经历着现实问题的考验以及内心隐藏的痛点折磨。
它并非那种呈现犯罪过程的常规犯罪片,而是重在展现罪犯出狱后的生活、思想与情感,呈现出视角新颖的、非典型性犯罪电影的人文关怀。
它其实有很多可探讨的空间,不同观者大概会有不同的情绪体验,值得期待上映后大家对影片的丰富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摄影指导晁明曾拍摄过《隐秘的角落》和《漫长的季节》。
山、云、雨、花田、夕阳、城市景观、人物镜头,都被呈现得自然而高级。
美术选景画面好,剧本改编不太行。在黄山附近拍摄,笼罩在湿漉漉雨沥沥的“云雨”环境氛围里,走在鲜花满地上,同乘摩托车行径大桥,总是能与人物心境相映。我先看过非虚构作品原文之后再看的,电影主体按部就班,但相较下修改添加的佐料不太好。老秦两次蹲大狱的原因延迟到很晚才说,就没法让观众从开始理解他的本性。加的一次教训婚戒诈骗,一次意图强推,给老秦多出凶狠的一面,但这笔反倒损坏了人物塑造。结尾多出的尾声拖沓,模糊了主旨表达。在我看原文时,最有趣的是两人试婚时的算账花钱,其实这里本可以在电影里展开扩充,让人物更加鲜活立体。可电影里范伟的的状态前期一直处于卑微受惊的状态,后期迷上清洁工作后又变得迷之微笑,总是很怪不像正常人。受制于剧本,范伟老师的演技没能完全展现充分。全片最佳是只客串一场戏的宋佳。
整个剧情有点不知所云,感觉还不如有的播客解说得好呢,但是两个主角的演技还不错。
关于《朝云暮雨》:一对倒霉鬼相爱,两个杀人犯互殴。清理厨房容易,解开心结困难。当孤独遇见悲伤,当纯真遇到稚嫩。清明也算过年,枯木也能逢春。你是折射的焰火,是流血的烟疤,是惊喜的炸鸡,是珍贵的球鞋,是花田里旋转的一团红发,是医院里飘舞的一抹白纱,是生前的最后希望,是死后的全部依托。
电影似乎是想告诉观众,认知缺陷会造就匪夷所思的奇葩。男主似乎完全没有在监狱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见识,我知道很多国外的监狱提供书籍和系统课程,愿意就能改变自己,不知道国内如何。不改变也罢,多年的生活也没让其成熟和淡然,仍然像中了魔咒一般念叨“娶媳妇、生孩子、清理厨房”。拆迁款(现实中这款真的能到他手里?)对于他算一个安慰也是一个机会,他并没有制定任何有意义的计划。女主服刑这么久,虽然意识到自己的鲁莽给无辜的人带来的伤害,但是依然选择用欺骗或诈骗他人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目的,服刑没有让她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女主说得有道理,他们这样的夫妻不适合养育孩子,因为他们自己都不是有着正常认知和思维的人,甚至连接近都称不上,而且他们也没有想改变的自我意识。
又名“我终于还是拯救了那个本以为高攀不上的女人”…
从精神层面看,其实挺神经的,两个社会活死人的爱情故事,多炸裂多恐怖的内核啊,但是结尾定调旋律给的非常光明且别扭,如果给园子温拍味儿就对了。我觉得老秦是一个无法再度融入社会的“改造人”,劳改给予他的程序残留造成了一种严重的精神短路,导致他只能通过擦洗厨房这样一种机械式的行为,去消解内心深处的不安。常娟对老秦来说,是唯一一次可能让人生重启的五彩斑斓按钮,但是这个按钮从一开始就坏掉了。一个像死去一样活着,一个活着却已经死了,所以这是两个活死人之间互救失败的故事,底色非常凄凉。从没活过和不想活了两种情绪背后的终极表达无非就是人间不值得,老秦擦拭常娟无法移动的身体,更像是一场无声的葬礼,用缓慢宁静去压抑内心的疯狂,活死人唯一要做的,就是为自己默哀。烟花再美,也不是放给你们看的。主题和成片简直天差地别。
明明从女主的角度去拍电影会更好看。相比男主完整脉络的形象,女主的形象更加薄弱且模糊,男主视角电影之下,前半段其实无法做到共情,反而会让我感觉不适,电影又利用女主极大创伤的真相剖出作为剧情的反转与情绪的泄口就显得非常残忍,不失为对女性角色的一种剥削。电影讲两个极端边缘个体的故事却完全囿于安全打造的个体小空间,没有任何对时代社会的笔触描摹,实在是偷懒。周冬雨又一次展现了惊人的表演能力,范伟老师稳定发挥没有惊喜
你看那总是居高俯视的镜头,总是下雨的环境,像不像那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老天爷的视角。
张国立做导演的实力还是在的,周冬雨演的很卖力,范伟还是那么强,范伟搭周冬雨,看起来甚至比周冬雨搭刘昊然更有cp感🤣前半部分有点日本电影的感觉,开始苦了之后就没那么好看了。看了下原来的真实故事,怪不得这片有种看完了也没有太多分享欲的感觉,原因就在于故事没怎么提炼过,原素材是什么样,几乎就是一样的。
这抖动的眼睛一般可学不来啊
年度恐怖片!!!中年男意淫巅峰,植物人女性已经沦为了toy,她的身体,意愿,尊严都不重要,一切服务于男性!他要成为救赎者,她就要残虐丑……这片像个拍了30年下海片的导演在院线片里含蓄输出xp ,我看完最大的疑问是,我会不会错怪导演了,他是在翻拍tl女的现实主义故事吧?不然,他是吃了多少吨的屎才这样拍女性
本片关注的社会议题绝不止刑满释放人员与底层人民的经济困境,电影还特别关注了人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周冬雨演的常娟便是一个消极偏激的女孩,生活没有给她好脸色,她没法读书,除了通过杀人进行复仇,她没有生活的意义和重心。一个无所适从、有自残和伤害他人倾向的女孩,为何如此,怎么治愈,而关于我们自己的内耗和消极情绪该如何正确处理,引发观众思考。
现在的豆瓣已经不是以前的豆瓣了,没有几个懂电影的,垃圾当道
范伟从踮脚步伐到“工作”场阈全程致敬被忽悠瘸了的范厨师,周冬雨最后直接还原隔壁吴老二非常6+7,小品化的抖包袱及硬煽情穿插交替,共同完成一出家务奴收获人生终极玩具的恐怖片。
很奇怪,有150w算有钱了吗,不算吧,但也不呈现主角如何工作求生,一心就想求子。导致范伟给我的观感很失真,不像老劳改,像小乡村企业家。/主要是让观众相信剧中人真的会爱上甚至只是尊重对方的某一部分,然后因为爱或尊重,各自放弃了一些东西,但这部分没达成。我感受到更多的是创作者的悲悯,然后因为主要的部分没达成,变成了自我感动。
故事还原度高
有点像《利己主义》+《窄路微尘》,但都没有讨论到那些真正具有现代性的情感问题,停留在一种老派的传统爱情之中,但也算能和角色本身背负着的负罪感合上,只是如何更进一步地去让角色“像个人”是创作者必须要植入的个人意识,有一种惊讶于这片离这些话题这么近、但又不意外没更多探讨的观感,不过爱情故事倒是因为这些花边更“可信”了一些。几个演员的表演都很好,周冬雨好几幕爆发出令人兴奋的野性,可以为表演归到4。
跳河,植物人,这瞎编的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就是底层无尽的苦难呗,互害互助,温情脉脉,太廉价了。
迷幻的视角,充满对歹毒男主的怜爱。现实里如果女主瘫了也得怀孕。
我以为是个互相救赎的故事,而电影并没有那么老套,导演没有想拍的煽情感动观众,只是客观的再现底层小人物出狱以后的困境痛苦,拍的很落地很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