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自己看片+其他人影评+自己胡思乱想+跟编剧的深度小沟通,所以有了以下这堆不知道叫不叫故事线的东西。
首先,故事应该是从女主角心蕊的角度讲的,是个倒叙。
影片一开始苏州女子心蕊来到男主角生活的潮汕,希望通过了解这个地方来了解他的过去。
然后故事就进入男主角的高中时期了。
男主角奕新在高中有个心仪的女生叫梦洁,在他眼里梦洁就跟刘亦菲一样,是他的女神。
基本上属于大部分人可能会有的情况。
奕新偷撕梦洁的相片被主任追,被主任教训,最后通过同学(这是 大boss)和梦洁联系。
中间电影为了好看,穿插了一些有意思的龙套和剧情。
比如,我比较喜欢的“你怎么不去死”的天才同学。
接下来,要到高考了,梦洁说要考中大,不想读师范。
又是很多人的想法,不想读师范。
于是,奕新报了师范,结果梦洁去了杭州。
奕新在渡口等待梦洁不来,笔掉在公车上是否暗示了他们应该不会在一起?
、?
上了大学,一起来就一封奕新写给梦洁的书信,他俩依旧保持着联系,只是没有说破。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梦洁写给奕新2封书信的内容没有,我仔细琢磨了一下。
第一次,梦洁听说奕新要演话剧《暗恋桃花源》,她说自己并不喜欢,更喜欢《红玫瑰白玫瑰》【小范围思想分歧】第二次,梦洁说奕新寄给她的文章,她觉得太深奥,看不懂【大规模思想分歧】第三次,梦洁说自己当初不想报师范现在想考教师证,然后换了演员。
梦洁变得成熟看起来已经不太单纯。
这样的人物变化,也许是为了突出人物的变化?
反正,一句话,梦洁已经不是原来奕新心里的乖乖女梦洁了。
也注定了,奕新一定不会选择梦洁。
回到奕新刚上大学,奕新迎来了新的世界,有了新的同学,新的空间,新的视眼。
就像他自己说的,世俗改变了他。
他也迎来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女主角苏心蕊他们通过试验舞台剧男女主角相识,喜欢看“两小无猜”这种类型的电影。
【认出3部片。
《两小无猜》《怦然心动》《小情人》】其他几部不认识很自然,他们产生了互相的爱慕,也可能是对彼此都感兴趣。
接着,男主角还展现了一些理性分析能力,男人魅力神马的,女主就坚定的爱上了他。
在和女主的对话中,就是讲述是否去北京的问题上,可以看出男主很想留在外面的。
到这个阶段要说下,男主的家庭。
高中阶段可以看出,男主爸爸身体不好,估计应该是长久住院型,男主妈妈是典型的潮汕勤劳妇女,照看2个孩子照看铺子(男主家开了间杂货店,小卖部)。
当大学看似你侬我侬的时候,父亲病重,男主回家探病。
男主在陪妈妈拜神的时候遇见老同学(隔壁班班花),隔壁班班花开始述说梦洁的改变还要了奕新的电话,奕新对待别人说梦洁的坏话表现得还是挺绅士风度的,帮她圆了一下。
可以看出,男主虽然不再爱梦洁,或许忘不了过去的美好,还是蛮爱护梦洁的。
这就是“一起长大”的好处了。
然后,接下来,妈妈来了,很自然看到女同学会想到奕新的“终身大事”,就叮嘱奕新不要找外省的,要看八字什么的。
这个地方很多人笑了,当然我想大家是会心一笑,潮汕普遍存在的现象非潮汕人会吐槽潮汕人封建,这是他们不能理解的,我认为这算是潮汕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吧。
当然,其实现在也不是所有家庭都会这样,片子里只能算一部分潮汕家庭的缩影吧。
作为孝顺的潮汕男人,奕新肯定也是受到影响了,所以当心蕊问奕新说,为什么不接受她?
是不是只有同样文化地域背景的女孩儿才能融入他的家庭。
奕新没有给明确答案,但从奕新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很难启齿,或者说他在某一程度上是认同这个观点,毕竟母亲说不想找外地的,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他以后是要照顾妈妈和妹妹的,所以不能随便乱下决定。
这点我很欣赏他,至少不像一些男人看到美女就想着先谈谈玩玩再说,可以看出奕新对待心蕊或者对待情感是个负责任认真的男人。
他没有明确的答复心蕊,或者看似很回避的答复,其实是对心蕊的一种保护。
毕竟,让一个苏州的温室花朵植入他这种略显普通的潮汕家庭,他觉得心蕊会受委屈。
而,作为心蕊,她好像误会了,她以为奕新在乎的是远方的梦洁。
所以,她问奕新,一起长大很重要么,我想告诉心蕊,一起长大真的很重要,这是先入为主的,你抗争不了。
可是,你错了,你太低估自己了,你虽然没有先入为主,但你后来居上。
你让他为你动容,甚至让他为你烦恼,甚至让他不忍伤害你。
而且,他说:他对梦洁不是爱。
我想他说的是真的,没有任何欺骗。
就像他后面自己说,他喜欢的也许只是当时的懵懂的初恋,而不是梦洁具体这个人吧。
看完片子,特别是听到片尾,奕新内心的独白,他说他愿意把心蕊永远放在心底。
来回想这个场景,就特别感动。
这就是爱吧,太沉重的爱,太深情的爱。
可是为什么要有误会,也许梁静茹《勇气》那首歌唱得好,我们都需要勇气。
假如没有那么多负重,是不是能够长相厮守。
可是,没有。
奕新选择了拒绝心蕊。
然后片子回到了片头的场景。
心蕊来到了奕新的家乡,希望通过在这里生活下来,寻找答案。
小篇幅讲了心蕊在汕头生活的艰辛。
一首《血》又把时间拉回到奕新拒绝心蕊的那个时间点,就是剧场奕新离开的时间点。
奕新说自己后悔了,可以看出心蕊确实对他是重要的。
接下来,爸爸居然去世了!所以,这也应该是奕新没有立即去找回心蕊的原因吧。
在家办完丧事,奕新准备回广州,在汕头街头偶遇了心蕊。
两个分开的线又交织在一起,奕新最终和心蕊确立了关系。
然后他俩回到广州生活,从心蕊在咖啡厅打电话给奕新中出现了小蛮腰猜测。
时间应该是在毕业后了。
本来准备赴心蕊约的奕新,突然发现有人敲门(梦洁来了),结果爽约了。
【第一次爽约】梦洁似乎过得很不好,这点应该和她可悲的身世有关。
高中时期,妹妹对奕新说到梦洁不是亲生,还有妈妈说到梦洁父母不爱她什么的。
从梦洁来找奕新看出,她应该属于习惯性依赖奕新的人。
但是作为女性,我想说我很不欣赏这种行为,首先,不管你是不是对方的女神,请不要干扰别人的生活。
特别是你不确定你要不要跟那个男人的时候,就不要乱给机会。
接下来,奕新因为工作忙,各种原因,爽了心蕊3次约。
心蕊当初会起疑,于是,她发现了梦洁住在奕新家里。
心蕊愤怒了,但是她的愤怒是无声的。
我想这是绝望吧,想想为了一个男人付出了太多太多,居然还是这个结果,就像她对服务生说的,为了奕新做出了很多牺牲,却比不上一个“一起长大”,平时不在,也不关心奕新的梦洁,真够痛心的,所以,她决定走得干净。
也没有像平时电影电视剧那样,大哭大闹,或者责备男人,就是一声不吭的走了。
挺欣赏她的举动的,起码作为女人来说在男人面前有尊严不难看。
然后,中间有小段奕新和梦洁的对话。
我估计应该是素材剪断的原因,可能有些人会看的觉得跳。
我估计应该是,梦洁偷听到奕新和心蕊的电话,也知道对方不再有自己了,然后瞬间对奕新没有热情了。
然后两人彻底扯完,一起回了汕头,做了了断。
回到家的奕新,开始想方设法说服母亲和爷爷,自己想去苏州发展,可见他多么想追回心蕊。
假如不是家庭的羁绊,也许他后来一定会义无反顾的追去苏州,然后陪在心蕊身边,陪她到永远,用他的行动弥补心蕊的一切。
但是现实是,他不可能走。
作为独子的他,应该被家庭深深羁绊住了。
最后,他当了一名公务员,每天过着无聊琐碎的生活。
太痛心了,当初那个清高阳光的少年,那个和心蕊一起奔跑一起看海的年轻人,就这样每天听着街坊投诉,处理各种琐碎得不能再琐碎的事情。
也许,这就是一生。
在这一刻,我多么希望谁能帮帮他,让他和心蕊再相见。
或者心蕊能够再次给他带来爱和希望。
可是,没有。
最后,他居然和一个本来无关紧要,也就是前面那个邮递员(帮他高中给梦洁传递纸条的女孩儿)在一起了。
太痛心了,生活太残忍了,总是让有情人不能相守。
最后他不再写清高的文字,不再愤青,不再活力,然后平平凡凡的生活下去,这就是故事的结局……无力了。
也许用电影最好不过: 献给勇敢直面平凡的人!
听说是第一部潮汕话电影 ,感觉很亲切,也很迫切想看,不知为什么,自从离开潮汕,当了几年外省仔,对潮汕的东西都越发地热爱,也许只需是“潮汕话电影”这几个字,我都会去支持一下。。
对于拍电影的胶几人,很欣赏他们的才华和热情。。
不过看完影片,感觉这影片的要表达的东西跟我是多么不一样,没有多少共鸣。
在我看来,潮汕人的观点和一些精华被拍得一无是处,那个男主角没有多少特别能代表之处啊,那个梦洁的形象也体现不出潮汕女孩的特点。
片中那个爷爷的形象塑造挺不错的,但是描述出来的潮汕父母辈的观念也不是很有代表性。
就像是影片中那台window95系统的电脑和那个“传真”公务员一样,都是很过去的东西啊,看到这些,感觉是20年前的潮汕可能会贴切一些吧。
实在没能从这些古董中找到共鸣。
很不喜欢那个宣传片里面说的传播潮汕文化。
在我看来,这个直接就是让别人来误解潮汕吧。
影片中男主角的态度,表达出来的更多是对这些传统更多的只是反感,或许你们想表达潮汕孩子的无奈和责任、对拜妈祖、潮剧、算命更多的是否定。
就你们那个“七星伴月”、“以为是弟弟吧?
”,这些都是潮汕的传统,你们不能只是用来让人嘲笑的。
偶是越来越觉得这些传统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男主这么孬种,那苏州女主这么好都受不了,以后哪里的女孩子还敢嫁潮汕啊。
请别再说你们在传播潮汕文化,它不具代表性。。
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以前看别的电影从来没有这样的习惯,但是上星期看完鮀恋之后却让我有了打开电脑留下感想的冲动。
我不是一个潮汕人,但是这部电影里面家庭的羁绊,爱情的抉择,现实的无奈,都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我文笔不好,就随便写一点感想。
奕新走过了青涩懵懂的青春,把他心中的梦洁留在了那段时光里。
走过了逐渐懂事的大学,把心蕊留在了那段时光里。
青春莽撞后,和曾经不起眼的普通的女孩晓楠在一起了。
想到这里,觉得结局不免有些残酷,但这恰恰就是现实的写照。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这样,沉醉过,执着过,迷惘过,然后选了一条普普通通的路,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经历普普通通的快乐或是痛苦。
在未来的某一天里,你突然回想起曾经你暗恋过的女孩,想起你曾经执着过的梦想,想起一段曾经以为会天长地久的恋情,想起逐渐在你世界里褪色的人或事,你可能只会笑一笑,便把他们搁置在记忆的深处。
我觉得鮀恋已经并不是潮汕人的自娱自乐,而是发生在这一个特定地方的青春。
可能潮汕人看到里面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会心生感触,泪流满面,但是这并不代表一个没有经历过这些的人无法看懂其中的苦涩。
其实我非常佩服心蕊,她虽然是一个女孩,但是为了不确定的爱情可以付出那么多,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去,认识他的城市。
可以为他改变,为他牺牲。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
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因为周末没事做去参加了一个小型比赛,遇见了W,她是汕头的。
当时她穿着黑色的裙子,白色的上衣,扎着马尾辫,带着黑框眼镜,在走廊上打电话通知报了名参赛的人。
从侧面看过去有点可爱,有点傻。
W并不是很漂亮,但是却给我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很舒服。
自从那以后,我偶尔会在她的微博上留言,qq上聊一下天,但是一直没有勇气去追。
我一直都尝试着去了解W,听她喜欢听的歌,看她喜欢的动画,了解她长大的环境。
这次去看鮀恋也是找了个借口跟她一起去的,结束之后有一种寒假就一个人去汕头的冲动。
就在前天,晚上11点过的时候,我和朋友约出去骑车,经过宿舍的时候看到了她和她前男友走在一起,然后就想着,这个故事应该有结局了。
看了前三十分钟觉得还是打四星吧,看到后三十分钟略显抓马的剧情还是打三星好了。
十年前这片子上映的时候还在读小学,今日视线上看到了这片,后来读了金中上了大学,想起来还有这片,看一看以此回忆一下高中的岁月。
高中我们一般也不会穿礼服上课,不过的确比较好看。
片中赋予主角的悲剧色彩以唤起观众同理心,这是正常的,但用的是整个潮汕大环境的影响,我担心这会造成文化误读,问题虽然存在,但没有上升到这个层面,有时候我想,刺痛我的可能不是具有攻击性的概括,而是某些被点破的现实。
导演确实是非常有想法,有些安排有炫技之嫌,但无可厚非,但整体影片的节奏并没有把握得很好,呈现先松后紧,看起来比较奇怪。
剧本写作显得有些仓促,有点为了拍片而赶路的样子,本身有些bugs,但还是过去了,主要是结尾关乎大走向的抓马剧情实在是难以忍受(为此必须要降一星)。
台词的写作尴尬得很成问题。
演员的表演其实才是全片的最大问题,让许多没有什么说服力的剧情显得更没有说服力,念白时也经常有棒读感。
但影片的整体看下来,大概还是够格的。
零片酬的情况下,可以想象到拍片是多么困难了。
必须要进行鼓励。
整个故事的脉络,以奕新展开,主题我还是喜欢,这种情感逐渐成熟的过程,故事驱动的几次情节本来也还好,但也有刚才说过几次的抓马,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怀念那一段还不够成熟的岁月。
电影其实还是显得小清新的,这也是区别于现在新出的潮语电影的重要表现。
上映十年了,真想知道当初那些演员和幕后工作者们现在怎么样了。
很早就听说过《鮀恋》,应该也是12年的时候,我的书法老师朱海彬告诉我最近上了一部潮语电影,片名就是他写的,让我们去看。
当时我才12岁,对这种节奏缓慢的残酷青春电影根本看不下去,所以就搁置了。
没想到多年后,我居然自己读了电影,自己也想为汕头拍部片。
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回头来再看一下《鮀恋》,为什么第一部潮汕本土电影就这样扑得无声无息。
开头的海湾拍得还行,但从场景转入金中开始我就倒吸一口凉气。
我也是金中的,对那里太熟悉了。
哥姐们这个拍法好像就没有打光也没有做美术,直接扛着机器带着演员就去拍了。
诚然画质也很不太行,但这不是画面缺少电影感的关键。
个人认为电影感最重要的来源就是灯光和美术,这两者做好了,画面不会拉到哪里去。
很多镜头是没有信息的,愿称之为废镜头,对叙事完全没有帮助。
感觉分镜就没有磨好,不过第一部长片,经验不足情有可原,我在这里也是说风凉话了。
声音也是大问题。
电影是一门视听的艺术,录音的讲究不必摄影少。
它不是把对白录下来就完事,这片子里很多声音听不出空间关系,音色也“不实”。
所以听起来就会让人不适。
调色!
太糟心了!
好像直接套了个黄色的阴间滤镜!
来中传动院找找人,五千块绝对能调一版更好的!
演员的台词功底太差了,尬到让我很害怕,潮汕没有好演员可怎么办呢?
当然了,我知道这些问题哥姐们肯定都努力想要避免过,肯定是没有办法才留下的遗憾。
但是我写下来,是想提醒自己如果要拍的话,可以做得更好。
不知为何,潮汕地区的电影人很少。
我在学院读书,很羡慕他们那些“长沙帮”、“河南帮”之类,一个地区的同学总是互帮互助,可以拍自己的家乡。
但我好像真的是整个学院唯一一个潮汕人,想要回家拍片,也知道汕头当地没有影视资源,困难重重。
所以不管《鮀恋》拍得怎么样,我钦佩哥姐们的勇气和毅力,为你们喝彩!
希望未来潮汕的电影人可以越来越多!
以下是一个非电影爱好者的业余人士的絮絮叨叨。
一、看起来不大像电影,我必须时不时地提醒自己这是部电影。
原因我想有以下几点:1、剧情衔接生硬,并且和所想表现的潮汕民风没能很好地融合。
民俗的片段拍得太像纪录片,很突兀。
整体的镜头节奏没处理好,看上去疙疙瘩瘩的。
2、大约因为是业余演员,表演还是比较生涩的,特别是饰男主角少年时期的那位,常常让我觉得他有点半含羞的意味。
片中女孩子的妆偏浓,话说现在屏幕上看到的多数是裸妆的效果了,感觉有点穿越。
也正是这些原因,让这部片显得非常质朴,且非常的有诚意。
3、个人原因,轮渡、金山中学、中大的场景,都是我所熟悉的。
二、想表现、表达很多东西:潮汕的习俗和日常(饮食、老一辈的传统、迷信、固守、排外等等)、高中以及初恋的单纯美好、城市的变迁、关于成长、爱情、回乡与走出去的矛盾、家族的观念家庭的责任等等。
让一个苏州女孩来回忆,这个切入点很特别,但处理得不够好。
大部分内容不完全从她的回忆和视角出发,叙事显得混乱,很多情节和细节带有明显的主观意图,没能很好地融入剧情,太生硬。
总之就是,串得不好。
三、剧情进展很依赖解说,习惯的表现很依赖对话,而非一些有特色的细节,所以易流于刻板和表面。
表现心蕊在汕头受排挤的那段,太夸张刻意了,潮汕地区很多老师都是外地人,十年前我读书时就这样了。
四、作为一部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青春电影,能感觉到创作者的真诚以及强烈的情感,最后一幕即是如此,但不够顺理成章,不够浑成,那样的感动像被架空似的。
创作者应该更多些思考,更高些高度,汰去空浮的情感,多一些客观和冷静,也留给观者更多的余响。
想表现的东西太多,是很难驾驭的。
片子里一些日常的片段让人想起《天水围的日与夜》,但整体的距离,究竟在哪些地方?
五、个别小片段还是拍得很见心思和灵性,天才少年、心蕊和奕新对的《暗恋桃花源》的台词、市井的场景等,是这些片段在闪光。
最后说一句,这样一部自筹自编自导自演的片子,背后应有许多旁人无法了解的困难,虽然说拍得并不够理想,这份行动力,也确实很让人充满敬意和感动。
有很多人看了预告片和mtv后都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片子非常像潮汕版的《那些年》。
不可否认片子很有台湾小清新的风格。
不过话说回来,这部片三年前就开始拍了,那时《那些年》还没出呢。
难道这才是小清新的鼻祖。。!
试映会的版本中,《鮀恋》比《那些年》残酷多了。
《那些年》即使最后两人没有成功,起码回忆总是美好的。
而《鮀恋》试映会版本看完后,我脑海里不停地重复一句话:你喜欢的只是初恋的感觉却误以为是真爱。
让你会不停想到更现实的世界。
片子所讨论的主题其实在生活中很常见。
我想起我一个朋友说起的一件事儿,他初中还是高中喜欢一个女孩子,当然可以说初恋咯。
两人互相写了很多信,后来男的去外地上大学,女的留在本地上大学。
可能是大家后来面对的世界不一样了,见识的东西不一样,导致话题越来越少。
后来我朋友说,最近见到那个女孩子,看到她的谈吐举止,不知道为何觉得那么俗气,那么无聊,甚至有点冲动想删掉她的联系方式。
他一直感叹为何当初还跟对方通了那么多的信。
在片子里,上了大学的林奕新也在努力修复和梦洁那种渐渐缺失的默契。
可是越修复越感觉距离远,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他们价值观世界观变了。
你也许想批判其中某一个人,可是到头来,你会发现其实自己何尝不是这样。
有一些朋友有一些曾经对你很重要的人,当两个人所处在的境遇让两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或者通俗说品味习惯发生了变化。
也许陌生的不是你们之间的关系而是默契,拉开距离的不是地理位置而是心灵的感觉吧。
我甚至会想,你十几岁喜欢的那个人,也许你喜欢的不是那个具体的谁,而是那种懵懂的爱的感觉。
那时候我们第一次意识到爱是什么的时候,而有一个人很符合你对爱的定义,于是你爱上了对方。
可怕的是有一些人像林奕新一样,固守等待初恋的那个人,却在长大后残酷的意识到,那个人完全不是自己想要的人。
也许青春的残酷就是这样的直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直白的残酷我们才成长了起来。
我喜欢试映会那天,门口宣传板上那句话:“一直以来的这种坚持,走到了最后。
”浮躁社会里,少有的坚定执拗,被一帮80后年轻人诠释的很彻底,因了几个激荡人心的标签或字眼——“全体非专业、历时3年、自筹资金、回溯青春、留住这个城市的回忆”——让许多人还未目睹一个电影画面,心里就已经生发出温暖和感动。
我总感觉这就是《鮀·恋》这部电影带给所有汕头人最初的触动心弦的感觉。
许多的人,期待了3年,其中最幸运的少数人,等来了60分钟的试映影片。
那天我坐在小小的试映厅,主持人的声音响起,灯光暗下来,梦想和青春被一再撩拨,一种很奇怪的情绪在发酵和蔓延,是温暖、青涩,是按耐不住又无处诉说的淡淡忧伤,是对旧时光的眷恋,是对沉淀在这座城爱与忧的纠结,其中应该还夹杂着不可名状的对追梦团队的赞叹和向往。
就是这种复杂的情绪,带领我们在现实和电影画面间交叉穿行。
礐石轮渡的汽笛声、如火红棉、摇曳烛光、锣鼓声起……我会偷偷告诉你,直到心蕊一直重复那句:“是不是只有同样地域文化背景的女孩才能融入你的家庭?
”在一瞬间让我掉下泪来。
我们好似看的不是电影,一幕幕回放的是我们的过去。
那些背着书包上学的日子,午后校园广播里青春跳跃的音乐,课堂上的秘密纸条,还有青春年少懵懂的心动和深情……哈妮说她看前半段,在里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仿佛那就是自己小时候的校园生活;中年导演说他记忆深刻的是奕新兄妹坐在门口吃草粿/龟苓膏的那个平实场景,还有奕新和爷爷一起并排走远的背影,那么生活化就像是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我,感同身受地被不同地域文化的情感纠结紧紧抓住……有那么一刻,我想我们都是带着厚于故事原本情感脉络的感情在看电影,我们不断在熟悉的画面里切入自己的经历和情绪,我甚至觉得不是电影故事在带我们去感受青春、回望过去,反而是人们对这座城的深情对旧时光的怀念对这个追梦团队的感动促使我们那么用力地去关注这个影片,去细细品味这个艰辛过程中的每一个切面,情感的推动力到了这一刻大过了影片带来的冲击感,就像编剧业青曾经说的:““电影里的情节,百分之九十都是真实的,是发生在不同年轻人身上的集合体。
”所以我们在充盈心间的感动和温暖中,各自找到了故事里属于自己的那部分真实的回忆。
是这座城市这里的文化这里的过去留给我们的不能磨灭难以忘却深入骨髓温暖人心的记忆碎片。
只是有时我们迷失了,忽略了。
以为自己不记得了。
以为自己是不爱这里的。
现在,这种感觉越发强烈,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在讨论一部本土电影,我们在讨论追梦的青年。
不断的、越来越多的人期待电影的上映,除了想一睹里面潮汕元素的诠释之外,我感觉另一种更实诚的情绪是,他们是想见证“一群追梦青年历经3年千辛万苦的成果是什么样的”。
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它是好的,因为那些坚持的过程,更像一部写实的纪录片,给了年轻的浮于燥世的我们鼓励和信念,当然结果最好也是美好的、成功的,那样,让所有摇摆的、迷茫的人相信坚持、相信自己、相信一些美好的与钱财奢华无关的东西,叫“梦想可以实现”。
电影结束之后,人员各自散去,主创人员在收拾会场,合力把桌子搬进去,一起挤电梯,一起意气风发地走在路上,那一瞬间,i我恍惚感觉这也是电影里的画面,那种温暖感动的力量在这个秋意渐浓的黄昏微微震荡。
末了,我必须诚实地说道,不能因为它带给我们太多的情感冲击,就抹去有待完善的部分,60分钟的试映,未完待续,在我看来,它确确实实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但它也还有生涩、不自然的片段,没有成熟到无可挑剔,它比业余制作好太多,它还在向一部成熟影片迈进的征程上,,但它已经具备好电影的力量,电影无非就是引起观者的共鸣,让我们有所感悟,定省自身。
如今看来,它也已经超脱了一部电影自身的意义,除了给观者带来美的享受、情感的冲击之外,它的象征意义也被反复讨论,影视人认为这是撕开了汕头本土电影拍摄的第一个口子,让这个被视为文艺沙漠的城市出现了一片绿洲,盖起了第一个小房子,又或者换一个角度,如导演智敏所说,“到后来,我们更想说的不是如何拍电影,而是告诉人们如何勇敢地去追寻梦想。
”《鮀·恋》不仅仅是一部影片,它温暖人心的力量,更依附于它背后年轻的团队的执着信念和追梦勇气。
(写于2012年10月28日 夜)
字幕升起——献给所有勇敢面对平凡的人。
片头造势说:这片子看哭的多是大老爷们。
的确,潮汕的传统,核心是深深的家庭观念,内外有别,这是一种固守,是一种文化束缚。
肩上的责任太重,长大之后,自己当初的梦想便渐渐越排越后,直到再也找不到了。
影片的基调是沉重,但反映的是一种真实,存在即合理。
.今晚在汕大的礼堂里看完了《鮀恋》。
虽说是电影,但是面对这样的作品,去考究镜头剪辑配音等细节已经没什么意义,心里满满的是感谢,感谢有人记录下这个时代的一些情景。
起先想看这部电影,原因很简单,想看关于金中的一切。
后来听爸爸说,入读金中的第一天晚上,妈妈在家里哭了。
她担心我去到那里吃不好睡不好,甚至还总叮嘱我要多跟同学去吃饭,不要一个人独来独往太自闭。
我笑她太多虑,她笑我太年轻。
后来报考志愿的时候一心想报北京,叔伯们都鼓励我出去闯世界,妈妈却没说一个“不”字,而是努力压抑着满脸的不快,奶奶也旁敲侧击地劝说我,语气淡淡却又字字心长,她们仿佛就等着我“幡然醒悟”。
后来妈妈又希望我去广州,离家近一点,可是我对广州无感,妈妈叹了口气,转身走进厨房。
后来第一志愿组全都落空,补录的时候来了汕大,怎么说也没掉到二批去。
全家人都很高兴,除了我。
三年的时间里,能发生很多事。
为了社团利益和团委老师吵过架,顶撞过自己很尊敬的师兄,在别人洗澡的时候盛凉水冲他,把暗恋的女生名字写在上铺的床板下被室友揭发,晚自修巡查阴暗的宿舍时互相讲鬼故事,晚上和同学探秘学校幽暗少人的角落,在他借地小便的时候为他放风,帮别人写情书,偷偷录下别人夜谈会时候的真心话,同桌瞪着我语文课上左手诗集右手情书很无语,晚上躲在没开灯的社办里听庄XX的脚步滑过,在角落里心惊胆战地交往过密,为了劝一个人别退社写了几张纸的长信,也因为月考考得奇差坐在床上哭,为了一个政治问题争得脸红耳赤,时而澄海腔时而潮阳腔众乐乐着……还有很多很多为了应试而学习是件乏味的事情,我们成了能不断为自己找乐子的人。
还蛮喜欢影片讲的故事,但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不是那句盛传的“只有相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女生,才能融入你的生活”,反而是那句“一起长大的人有那么重要吗。
”是的,一起长大的那些人,早上叫我起床读英语的人,睡不着的时候窝在一起听歌的人,在社办里互相击掌鼓励互相指责斗嘴的人,在成绩榜前嘲笑我的人,拿着相机一起在校园里发现美的人,一起坐在图书馆天井的玻璃上看脚下人来人往的人,偷偷爬上宿舍天台喝酒的人,互相沉默着走过观海平台的人,互相写着长长的信述说近况的人,周末在QQ上聊得火热在校园里装作疏生的人,被我辜负的人,抱成一团一边说不要哭一边哗啦啦地哭的人,读了我的博客后来关心我的人,读了我的意识流长博文然后留言说拜托写直白点好不好的人……很多很多这些人和故事要向谁说呢,曾经模仿李丽丽陈俊才装饰熊滚水弟的模样,用潮汕普通话说“汕金学XXX号”“秀长很yong幸”等经典话语而笑得前俯后仰,这样的场景如昨日之事栩栩如生,但是要和别人谈起,还得费尽一番口舌讲谁是滚水弟。
正是这些人,才有最精彩的文化冲突。
家里有钱的,家里当大官的,家里开工厂的,家里种田的,父辈是小白领的,父辈是官位不大不小的公务员的,父辈是文化人,各色人等,都被压制在这个高密度的空间里。
甚至有一天几个人闲聊打屁的时候有人蹦出一个结论“澄海腔最好听”而且“潮阳人最喜欢说普通话。
”一度有段时间很抗拒周末返校,看着路灯和霓虹招牌在身旁后退,总觉得被人抛弃了。
但是想到还有那些人,想着新一周会有新剧情,心里又有了期盼。
那个奋战如困兽的自己,那个不知道怎么去爱的自己,那个戴着牙套不敢舒心咧嘴笑的自己,那个那时候的自己,在来回的轮渡和公车上,在日日夜夜里,不断刷新着自己。
有一次路过写满高校录取名单的龙虎榜,突然觉得那像个巨大的墓碑,那些相识的人在这个校园里只剩下一个名字,真想献花给他们。
时代在变,金中也在变,也许再过几年学生们已经没有了写BBS的习惯,但不变的是他们还有一群知根知底一起成长的人。
汕头在变,不许找外地媳妇的母亲要问生辰八字的母亲毕竟越来越少,至少我的妈妈不会。
当汕头变得越来越像其他城市,在这个没什么特别的世界里,特别的就只有这一群人了。
高三时一个下午吃饱饭走回课室,看到师妹拿出相机对着晚霞狂拍,心里蓦然感觉“三年里,金中已经被拍完了,似乎没什么好拍了。
”金中是个符号,那些人和事的集合,那群人走进回忆以后,还剩什么呢。
我隔着荧幕寻找过去的自己,只是我不会站在21岁的渡口感伤,拾起记忆的碎片,总会扎伤自己的手。
现在最可惜的是没有在学校里打过架,哈哈。
有故事但是没有剧情,这只是青春的一部分。
回想起来,就像《As time goes by》唱的那样,情感浓烈而语气浅淡地: You must remember this A kiss is still a kiss A sigh is just a sigh.
题材是不错的,但是剪辑分镜演技叙事脉络都太业余,打感情牌也不好接受。
中国电影有没有未来啊?
好吧。潮汕人,金中,中大,公务员,隔壁班的班花...
居然是在投毒事件知道这部电影的- -问老爷、八字、圣杯、金中、对父母的听从、排外、潮剧、牛肉丸粿条汤、薄壳等等这些传统的潮汕东西,外人是无法理解的。尽管剧情不足、剪辑混乱、演技生涩,但我还是被它的诚意打动。
关于潮汕的现实主义电影,我觉得对于小成本而言真的挺了不起。虽然我一厢情愿地觉得有些地方特别是中间排外的那一段有点对汕头妖魔化了。我讨厌那种用血缘纽带束缚个人自由的畸形关系,我更觉得男主的自私在于自己甘愿做传统卫道士还把责任推脱给家庭。那男生是绝逼配不上那么好的女孩。
相同的地域文化背景让这部电影变得特别,许多细节的触动很大。不能以专业的水准来要求,影片共鸣与感触足以弥补那些不足。PS:男主的“得失说”竟同自己感慨过的一样,连句型都一样T.T“也许失的本来就不应该得到。”——他最后的结论。
若你的爱必须束缚我,请不要爱我。《岁月神偷》
两星给潮汕元素,原片大概两星。故事情节没什么张力,各种画面也是一般。但潮汕话电影这个点,就难能可贵了。希望有更多,但别太烂。母语真是有感染力,有些情节很有共鸣。
男主角是我哥朋友..... = =
因为ex是潮汕人而看了这部 因此更加坚定分手的决心 业余水准
愿意为剧情会很白目,没想到还挺有深度的,就是中间衔接的不太完整而已,其他满分!诚意之作,所有一切零报酬,为幕前幕后工作人员致敬!
“我爱了我想象中的梦洁 很多年”
支持家乡片!故事是很多潮汕后生一代的缩影,选择这东西做起来比说起来难得多,因此苏州妹子的果决让人钦佩,男主的蛋疼也并非不可理解。梦洁究竟哪里变了交代不清楚,存在感实在太低,甚至比不上中气十足的男主他妈。男主的损友,信差妹子和男主他妹是亮点
演技太差了
没有选择的人生
一分给少年奕新 一分给工作人员的不容易 其余给剧情 一个因为现实不断迫使自己改变初衷的少年
友情赠送一颗星~
配音太造作了吧,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感觉
最终每个与林奕新相似的潮汕孩子都变成回答时第一个字都是好好好的人。不再去争取自己心中最向往的了。
果然喜欢有共鸣的电影,如果叙述得不要那么乱就可以打5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