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九月到来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便会盘旋起一段旋律:“我依然看到那个少年,站在九月新学期操场”。
这是许巍的一首歌,《少年》,它在我毕业之后的许多年里,不断带我回望那段理想飞扬的青春。
在这个属于开学季和教师节的日子,一部讲述百余年时光流转中,代代“师者”与代代中国青年师道传承的影片《无负今日》与观众见面。
它是百年中国理想者飞扬青春的剪影,也是一曲关于师者的激荡长歌。
《无负今日》以三个不同时代的故事串联而成,分别是“大学”“师说”和“青春”。
但准确来说,它其实是一部四幕剧,分别选择了黎锦熙、王梓坤、余华和莫言四位具有代表性的师者作为切入点,讲述了他们为青年学生授业解惑的故事。
影片最巧妙的地方就在于,它跳出了作为“电影”的常规叙事方式,没有选择以编年叙事百余年来的师道传承,而是落子于细节——比如近代国文教育的奠基,故事竟然从鲁迅在黎锦熙课堂的后门驻足,被误以为是迟到的同学而被叫进教室开始。
鲁迅先生、黎锦熙先生与青年学生围绕着鲁迅的新白话文展开讨论,从课堂延续到了下课的路上,随着钱玄同的加入,近代国文教育改革的大幕,就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平常午后徐徐拉开。
更具实验性的是,《无负今日》在现代故事段落中,大胆抛弃了“叙事”,直接以“授课”的形式展开——余华老师在讲台上讲述小说《活着》的创作过程,以及书名的由来,向青年学生拆解“活着”如何成为他心目中最具力量的汉语词汇。
作为一部致敬“师道”的影片,我想或许大概没有什么叙事镜头,是比一堂妙趣横生的大师课更加直观和充满力量的了。
莫言老师的部分则更加倾向诗意化的表达——首先莫言讲述了他小时候家里的老猫,为了照顾小猫,即使是被送到了二百多公里外的地方,断了尾巴,但还是千里迢迢地找回了家。
故事讲完之后镜头便随着提问女生的视角穿过花园和课堂,在朗朗诵读声中,影片带领着观众仿佛回乡的猫一般回望着串起几个时代的师者的共鸣,不同的人物和事件构成了一曲意味深长的交响。
当然,抛开实验性和诗意,《无负今日》的主演,王劲松、乔振宇、曹磊等诸位优秀演员静心打磨,用最精湛的演技,带领观众沉浸在一幕幕大师与青春的对谈之中,振聋发聩。
王劲松老师饰演的王梓坤先生,在给学生的最后一堂课上,讲起他被自己的老师影响,进而改变了一生轨迹的故事。
他眼眶中若隐若现的泪光和喉结上暗暗压住的哽咽,是整部影片叙事部分的巅峰。
王梓坤先生的校长室里,悬挂着一幅字:“无负今日”,这幅字在影片中多个场景出现,它不断激励着师者,也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们。
今日之重,譬犹泰山,影片中的那些大师如泰山北斗,照亮了泱泱中华的山川道路;今日之美,譬犹阳春,又如影片中一张张青春昂扬的面孔,新笋初发,万物蓬勃。
与其说《无负今日》是一部电影,不如说它是写给校园、教师和青春的一首长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薪火相传,其光永耀。
“先生,您说的希望是什么?
”“是青春,也是恐惧”吾辈自当惜爱年华,无负今日。
短短一小时介绍了北师大的一些历史,鲁迅那几句话,简短中饱含力量!
虽然只是个网络电影,虽然只有短短一小时,但是选角上毫不马虎,都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艺术家!
余华老师的亲身讲课一点都没有演技痕迹,应该就是课堂实录,感觉太舒服了,轻轻松松的语境就把《活着》的背后故事讲述了出来,几十万字背后怎么会那么简单!
最后还Q到了莫言在《活着》上签余华跟自己的名字,这一刻太感动了,什么是活着?
是生死疲劳。
什么是生死疲劳?
是活着!
昨日已逝,逝者如斯,明日未至,前景何知,唯今日握在诸君手中,尤应呵护之,珍爱之,记挂之,驾驭之。
今日者,当下也,此刻也。
今日者,居于宇宙时空之中。
此中者,菲庸庸碌碌,不进不退之中,实乃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之中,有昨日之积淀,传承、孕育,方有今日躬行、奋进、改造,遂有明日。
今日者,荡涤昨日之旧我,建设明日之新我,唯笃行,唯耕耘,唯进步也。
一切事业皆自今日始,一切学问皆从今日作,一切法想皆与今日起,一切志向皆在今日立。
今日自强,则明日宏阔;今日蕴聚,则明日丰沛;今日努力,则明日可成;今日有为,则明日可期。
无今日之涓滴,则无将来之汪洋;无今日之册页,则无将来之典章;无今日之苞蕾,则无将来之繁花;无今日之土石,则无将来之重嶂。
识今日之有限,追将来之无穷;驰今日支白驹,御将来之腾龙;汇今日之小我,成将来之大公。
今日之重,譬犹泰山,万仞登临,踊跃跻攀,一寸一进,一步一前,巍哉其势,我为峰巅。
今日之美,譬犹阳春,新笋初发,雨露氤氲,万物喷薄,时序更新,昔时勉励,岁不待人。
今日之华,譬犹年少。
宝剑锋铓,青春乐好。
死生亦大,忽然将老,有花堪折,莫待枯槁。
今日之实,譬犹开卷,革旧兴智,求索修远,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明明德,止于至善。
一朝一夕,即日即逝,一时一刻,今日须惜,今有一语赠诸君,何惧流年匆匆,但求不负今日。
我们大概总是会有一些仰慕的人,可能或多或少会追一些星,我也曾试图想象在大师的课堂里听一节课是什么感受,无奈想象力算不上好。
幸好《无负今日》给了一些答案。
当他推门而入的那一刻,阳光洒在先生的身上,我似乎穿过了屏幕,似乎穿过了时间,坐在了那群好奇回望的女学生之中,我想,这大概是一种蛮幸福的相遇。
台上的黎先生用着图解法分析《故乡》中的句子,而台下的原作者坐在教室的最后排,安静翻着书页,而那位站起来提问的女学生问出了“希望,真的是手制的偶像吗?
”的问题。
这或许就是当年课堂的模样,它是严谨研究的圣地,同样也是自由讨论的乐所。
在梁启超演讲的那一幕中,我们看到了可爱的婴孩,也有皱眉细听的僧人,还有花脸都没卸调的角儿,他们可能并不能听清楚,甚至也不一定能听得懂台上的梁启超在说什么,但他们仍然是细细地认真地听。
我相信这是在那个年代会有的场景,毕竟那是个民众渴望甘霖的时代,毕竟所谓大学,可以是众声喧哗的讨论场,同样也是没有围墙和阻拦自由之地。
我读过很多余华老师的书,也曾听过余华老师的课,他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把我们的注意力聚集在他的身上。
他讲的话都是那么有趣,就像有人会问为什么是“活着”这个名字,“这个书名很吉利”,余华老师就是这样解释着。
而且他对“无负今日”这四个字的解释也是好懂极了:无负今日,能够做到无负今日的话,肯定过去做的不错啊!
三个篇章展现了三个时代的课堂,这些课堂有沉静的时候,也有活泼的时候,共同构成了我们关于那些课堂的记忆,或许曾在师大读书的前辈就如片中一般认真地问出过许许多多的问题,或许今天在师大读书的学子们风姿应如是,或许这个学校的精神气质,可能就是在一次次课堂中沉淀了下来。
2022年9月8日,是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2022年9月10日,是第38个教师节。
如此特殊的时刻中,《无负今日》的播映,的确是一份包含了深长意味的祝福。
正如我们看到的,《无负今日》是一份轻盈、精致又温暖的礼物。
《无负今日》没有按部就班地陈列一百二十年的风云变化,避开了惯常艺术形象类影片的叙述窠臼,而是以三个篇章串联起三个时代、三个故事、三代师者。
《大学》《师说》《青春》的互相勾连与相互诠释,构成了一种巧妙的互文性关系。
细心看来,一个场景内出现的意象,皆是不同篇章中时时内烁的身影。
青春梦想、大学之道与师者情怀,或许是一个同义的故事。
感动人心的故事下,自然是交织了浪漫与现实的情怀。
然而,它并不仅仅是一个用文学讲述的故事。
诗意盎然的艺术氛围之外,它更有坚实的现实素地与厚重的历史积淀。
从鲁迅的《故乡》到余华的《活着》;从大山走出的校长,到走进大山的学生。
巍巍师大,一脉相承的是一种文脉,一种文心,一种情怀。
时空的措置,经由故事镜头的千回百转,方才让历史和现实成为了一首动人的现实诗篇,向过去、也向未来。
尽管我们有无数种想象过去与未来的方法,但仍不能忽视今时此刻的意义。
漫漫长路上的拼搏与奋斗固然可贵,但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难能可贵的是“进取不忘其初”,惟有不忘其初,方能拼搏、方能进取。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无负今日》展示的是“伟大的平凡”与“平凡的伟大”。
如何不忘其初,如何方得始终。
一如鲁迅的《故乡》,它从第一句开始,从最后一句结束。
跨越历史的长河,师者的精神,才是北师大赠予天下人的礼物。
一百二十年过去,北京师范大学走过了两个甲子的历程。
如今,我们正是站在今日,也是第三个甲子的开始。
今时此刻,北师大校园内的猫儿仍在菊圃悠游。
历史正如那只贯穿全篇始终的猫儿一样平易近人、亲切可感,它辗转腾挪在阳光之中、在希望之中、在每个人之中。
光绪二十八年,梁启超发表了题为《新中国未来记》的政治小说,围绕“今日之中国”,想象了中国在未来六十年的巨大变化。
某些构想,已然烛照了历史的重要走向与文化的发展道路。
时流乱潮下,他的“时间意识”,尤为意味深长:“国家人群,皆为有机体之物,其现象日日变化,虽有管葛,亦不能以今年料明年之事,况于数十年后乎!
”1902年,横空出世的新鲜事物,不只有这部深具文学史意义的作品。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正式成立。
后人可知,这同是梁启超投身国民教育的功不可没的成果,为开辟近代师范教育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小说虽未成,却埋下了育人育民的种子。
作为影片题名的“无负今日”,正是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董梁启超先生,在1925年为北师大学生题写的赠言。
与此同时,梁先生写道:中国之采用新式教育,其首注意者,则师范也,而南北两高师成绩最良。
北高师在首善之区,俊士咸造,所成就益重。
比以时势之要求改建大学,而范君静生为之长,学风益以振厉,全国属耳目焉。
然而政府弗恤,经费无著,范君以去就争,至今未得。
当新造之师范大学,盖儳焉如不能终日,而一九二五年级之同学,乃于此时奋自淬厉,褎然各毕其所业。
诗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推斯志也,何艰阻之不可胜,而物务之不可成哉!
诸君制同学录,而乞言于余,余谨以“无负今日”四字为赠。
昔孔子思吾党小子曰:“进取不忘其初”。
夫惟不忘其初,乃可以进取。
诸君念之矣。
过去已过去,未来未到来。
如今,两个甲子过去。
先生赠予北师大的箴言——无负今日,伴随着一百二十年时空,激荡出心灵共振与精神回响,经由影片中各位师者的重新阐述,它也不断焕发出全新的内涵。
譬如鲁迅眼中的希望,是今日此时的道路;黄少诚心中的执着,是雨夜行路的一盏灯火;王梓坤未来的愿望,是值得一生铭记的殷殷期盼;余华笔下的活着,是生而为人的力量;莫言手心托举的铜驼,承载了学者身上敢于跋涉的治学精神。
诚如梁振华老师《无负今日说》所说:知之行之,无负今日。
这是知与行的方法,也是梦与想的坦途。
一代先贤念兹在兹的“未竟之事业”,最终相传到“今日之少年”身上。
试问,今日未尝辜负少年,少年何敢耽误今日?
无负今日,即是无负百年。
一般般,不感动。
1.穿过斑驳的树叶,阳光落在身上。
今日此时,便叫希望。
2.众人同行,愿为星光。
3.秋意已浓,匆匆流年人生庸碌,吾辈自当惜爱年华,无负今日。
4.只要你抓得紧今天,再远的路你都跟得上。
5.师者是什么,耕耘在今日,收获却在未来。
6.抓紧今天,所有的未来都有可能。
7.肩住了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从此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8.写作,想的很清晰,就缺少了一种意外的惊喜。
9.写作像水龙头,摸到开关的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不断的写,写的不对再换一段,再换一段。
10.遇到困难的时候,说明要进步了。
一帆风顺的时候,可能是在原地踏步。
所以不要害怕,遇到困难,说明命运在向你招手了。
11.活着就是生死疲劳,生死疲劳就是活着。
12.青春是此刻的欢欣是欢欣自如,是体验未知的茫然和兴奋,是勇敢的奔走,也是生长着的无拘无束的希望。
13.小秤砣14.昨日已去,逝者如斯。
明日未至,前景何知。
唯今日握在诸君手中,尤应呵护之,珍爱之,驾驭之。
15.今日之重,譬犹泰山。
万仞登临,踊跃跻攀。
16.今有一语赠诸君,何惧流年匆匆,但求无负今日。
17.知之行之,无负今日。
无负今日——贯穿整部影片的思想,从《大学》、《师说》到《青春》,跨越百年时空精神与传承不变。
“穿过斑驳的秋叶,阳光落在身上,今日此时,便叫希望。
”鲁迅先生在竹林前阳光下坚定的回答深深地打动了屏幕前的我,梁先生的演讲仿佛也穿越时空回荡在耳边。
王梓坤老师将从恩师处点亮的灯火又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耕耘在今日,收货在未来。
”老师是用自己的生命点燃另外一个生命的人。
“我们能够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就是现在,但是如果现在没有过去和将来的话,它是很单薄的。
”余华和莫言老师站在今天的讲堂和校园中,承载着过去的文化和记忆,给代表未来的学生以启迪。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在明明德,止于至善。
一朝一夕,今日即逝。
一时一刻,今日须惜。
今有一语赠诸君,何惧流年匆匆,但求无负今日。
有幸参加电影《无负今日》的首映礼,第一次看到了大荧幕上的莫言和余华。
他们是作为北师大文学院教授的身份出现,谈写作,谈人生,以老师的角色与大家见面。
映后交流时余华调侃莫言泪点低,看到曾经的北师大校长王梓坤的故事就掉眼泪。
突然间有一种传承感扑面而来,大师从来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孙猴子,不是凭空降临的,《无负今日》呈现出的就是如此代代相传的一百二十年。
一百二十年的北师大,听起来就是无比恢宏雄伟的历史,然而开启电影的却是一只1925年的小小橘猫,懒洋洋地趴在深蓝斑驳的老北京的窗棂上,不经意间闯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的教室,听黎锦熙讲鲁迅的《故乡》——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 如今我们熟读的名著经典,对于当时刚刚从八股文中解脱出来的中国人来说还是新鲜事物,黎锦熙要给学生讲解其中文法,为的是普及白话文,也是为了让千千万万老百姓接触到知识的润泽。
到了王梓坤校长这里,则展现了他和老师黄少诚深刻的师生情谊。
黄老师在王校长年少时便资助他学习,最终他从小山村走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讲堂上,而教师节就是由王校长倡议设立的,每年的9月10日都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前人的心血,我们从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世上。
到如今莫言独坐北师大校园里,凝望的仿佛还是百年前躺在女子师范大学窗台上的那只猫,手中把玩的是已故北师大教授、书画大师启功的小铜骆驼镇纸,然后等镜头一转,又见莫言诙谐一笑,说这不过是后人的复制品。
逗乐全场观众。
大师们一个个落在地上,落在我们身边,我瞬间明白了《无负今日》片名的含义,它本是取自百年前时任北师大校董的梁启超给毕业生的手书寄语,貌似波澜不惊的四个字,却蕴含着一代代人奋发图强的振奋精神—— 无负今日。
整部电影正像一篇散文,如鲁迅《故乡》般清新隽永。
像是黎锦熙与鲁迅在教室遇见的那场戏,几句对谈看似简简单单,但紧接着教室里一群长辫子白衣的女学生站起来,无尽鲜妍美好的模样,这画面本身就蕴含无限深义。
要知道那是中国最早接受高等教育的一批知识女性,是前无古人的青春之光!
片中借鲁迅之口提到青春,青春自有无限希望,有时也是令人恐惧的,“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也因着这恐惧,促使大师们撒下无数文明的种子。
一百多年后余华分享《活着》的创作幕后故事,同时告诉讲台下的学生们:我们能抓住的只有现在。
而下一个画面切到曦园,从余华教室里走出来的女生碰到莫言,想要个签名,不好意思地拿出了《活着》:“我只有这本了。
” 但见莫言不紧不慢地翻开扉页,把余华和自己的名字都签了上去。
大师难得展露不拘一格的顽皮一面,不禁怀念起自己与余华的青春岁月。
两位大师的“隔空对话”不仅于此,在电影结束后,莫言上台笑称余华可以做专业演员,仿佛是直接从大银幕上走下来了。
《无负今日》无意铸造丰碑,它更像是一条河,故事还在延续,只要我们着眼于今日,着眼于这一分,这一秒,抓住这最微小的一瞬间,抓住无数的过去和渺远的未来所交织的现在,那么我们也就加入到了这条河里,这条由黎锦熙鲁迅莫言余华们编织的河里,哪怕只是一片小小浪花。
昨日已去,逝者如斯,明日未至,前景何知?
唯今日若在诸君手中,尤应呵护之,珍爱之,记挂之,驾驭之。
今日者,当下也,此刻也。
今日者,居于宇宙时空之中。
此中者,非庸庸碌碌、不进不退之中,实乃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之中。
有昨日之沉淀,传承,孕育,方有今日;有今日之躬行奋进改造,遂有明日。
今日者,荡涤昨日之旧我,建设明日之新我。
唯笃行,唯耕耘,唯进步也。
一切事业皆自今日始,一切学问皆从今日作,一切发想皆于今日起,一切志向皆在今日立。
今日自强,则明日宏阔;今日蕴聚,则明日丰沛。
今日努力,则明日可成;今日有为,则明日可期。
无今日之涓滴,则无将来之汪洋;无今日之册页,则无将来之典章。
无今日之苞蕾,则无将来之繁花;无今日之土石,则无将来之重嶂。
识今日之有限,追将来之无穷;驰今日之白驹,御将来之腾龙;汇今日之小我,成将来之大公。
今日之重,譬犹泰山,万仞登临,踊跃跻攀,一寸一进,一步一前,巍哉其势,我为峰巅。
今日之美,譬犹阳春,新笋初发,雨露氤氲,万物喷薄,时序更新,及时勉励,岁不待人。
今日之华,譬犹年少,宝剑锋铓,青春乐好。
死生亦大,忽然将老,有花堪折,莫待枯槁。
今日之实,譬犹开卷,革旧兴纸,求索修远,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明明德,止于至善。
一朝一夕,今日即逝。
一时一刻,今日须惜。
今有一语赠诸君:何惧流年匆匆,但求无负今日。
感动的是电影吗?不是,是那段历史是历史里一个个鲜活的人“无负今日,无负今日”诸公百年前的言语文字,今日依然行知有效而我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缥缈的一粟,不可自命清高,不应自甘堕落。
签名好熟练
我觉得学校宣传片就不要随便拿出来公映了,北师大是不是看着人家清华拍了《无问西东》,也要赶着时髦拍学校的电影?找一群演员走过场有意思吗?是觉得曹磊的鲁迅火了,才非要有这三分钟的迅哥吧?余华和莫言还真是为母校拉下脸了。你们不如拍个纪录片,都比这种片段稀碎的东西有意思。
PPT很无聊的
原来签名并非真段子而是出自这部校庆电影啊,小猫可爱。
更像宣传片之类的吧……行为世范,学为人师。今年是我作为一个籍籍无名的师范生被学生叫老师的第二年。
太宏大了反而没有那么喜欢,是个歌颂片
之前清华大学有《无问西东》,现在北师大又出了这部《无负今日》,现在学校宣传片都流行当电影来拍了,也许这是趋势。《无问西东》宏大了空间,同时也渺远了时间,《无负今日》则把时间逼仄到了一瞬的精彩,历史是由无数个“这一瞬”构建起来的,这个意境拿捏得极其深远,可惜口号一喊,好不容易构建起来的意蕴就都没了。
虽然莫言余华最后出现了但是仍然抵挡不住拍的烂
一个念头:当年我也能遇见像王梓坤先生的老师一样的老师,那该多好~一个巴掌:那你能像王梓坤先生一样吗?你也配??
吾辈自当惜爱年华
北师大的宣传片,穿过百年时代的沧桑,寄语年轻人无负今日,朝气蓬勃,老师们率先垂范,奋发有为。
就看这个阵容,都不好意思打低分,但是直接拍一个3分钟的mv行不行,这不是浪费大家时间吗?
北师大宣传片。
知道了教师节的由来,温习了北师大的一些历史。何惧流年匆匆,但求无负今日。现在的价值在哪里?就在于它有过去,还有将来。曦园真美,猫猫抢镜。
这是给北师大的献礼片吧。
拍的最差的大学宣传片了
怀念母校啊!
北师大宣传片,前两个故事有拍出民国时期的文化繁荣
导演没有能力把故事讲好。三个篇章,散是满天星。想用猫猫来当暗线,但是过于刻意,很影响观影体验。无负今日的点题,也显得很刻意。光影,质感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