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今年,大陆有制作一些发生在华南地区的片子,发生在潮汕地区,客家梅州,甚至是第一部讲闽南语的电影。
然而,以实现看到的成片,这些电影大多注重形式而抛弃了内容,甚至明明发生在方言地区,却依然在大讲普通话。
这种选择,总是令人存疑的。
正因如此,回头再看《幸福路上》,我依然认为,所有发生在大陆的怀旧成长、主打亲情家庭题材的南方谱系电影,都没有这部发生在新北市(台北卫星城镇)的动画片,来得熨帖。
短片版12分钟的动画短片《幸福路上》,拿下了2013年第15届台北电影节最佳动画片奖。
紧随其后,导演宋欣颖,又在年底金马50的创投上,获得了评审杜琪峰、陈国富、黄志明青睐,再次拿下百万首奖。
时间又过五年,《幸福路上》变成了111分钟的动画长片版,拿下了今年台北电影节的百万首奖、最佳动画片和观众票选奖。
有人甚至断言,它拿下金马55的最佳动画片也不无可能。
无往不利的战绩背后,是女导演宋欣颖拥有过人才华,亦或者《幸福路上》是现象级作品?
最终答案,恐怕会让很多人失望。
《幸福路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民意基础,故事也不乏平易近人的邻家气质,但动画片是一个集体作业,考验整个动画工业的梯队建设。
剧场长片即便耗费五年时间,带有深刻个人烙印的《幸福路上》,更接近单兵作战的《大世界》或者小团队的《麦兜故事》,而非中国影迷熟悉的《大护法》和《大圣归来》。
众多奖项肯定与前辈提携,更像是推动和褒奖导演完成了一部长片。
好比电影创投会的终极本质,并不能将一部电影的剧本,锤炼打磨得更好——那一直是导演自己的事。
所以,我们所看到的,最终完成版的《幸福路上》,就保留有很台很颜色的一面。
遭人诟病的桂纶镁配音,有挥之不去的大龄文青文艺腔。
抱歉,我不是对大龄、女文青或者文艺腔有敌意。
我认为,桂纶镁的配音,令年逾三十的女主角,依然像个没有长大的少女,无论是做往日的花痴还是今时的感悟,总害我跳跃出戏(即桂纶镁标签太明显)。
其他几个配音演员人选, 陈博正(父亲)、魏德圣(表哥)也有很浓的台湾情结,但代入感超强。
电影出现了大量闽南语方言对白,像阿陡仔庄贝蒂、沙发和蓬椅(PONGYI)、狗语和国语之类的调侃。
六岁时,小琪一家搬往台北县新庄市(今新北市新庄区)生活,作为包围台北市的台北县,家庭与学校的语言差异,似乎透露了一个信息:本省人的生活空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相较复刻台南某条街做背景,立意浅白无比的《小猫巴克里》,《幸福路上》无疑更靠近开放了自由行的台湾,那些社会民生和综艺娱乐,总能让人会心一笑。
《幸福路上》自搬家开始,以小琪的成长,引出了人生变幻时的诸多感慨。
从母亲与女儿的对话,到女儿自己也成为了母亲,最终步入小时候迷茫,且感觉遥远的成人世界。
相较其他同学的人生故事,小琪的际遇,对外婆的怀念与追忆,对新生儿到来的恐慌,并没有达到“短相聚长别离”的意思。
更准确的说,小琪的人生循规蹈矩,去了美国工作生活,博得周围人眼羡。
双亲在家辛苦,依然健在,也说得上好运气。
那《幸福路上》,到底在感慨什么呢?
这部有着缤纷颜色的动画片,像冰激凌,糖果屋和夹娃娃机器,反复出现相当粗暴的转场:哗——哇——嘢,是这样子噢。
固然,它可以被解释为少女的异想天开,但频繁的噩梦与想象力,总会让电影陷入一惊一乍的情境,更有种没长大的天真、惊奇与密室感。
如果再对比日本的《岁月的童话》和《辉夜姬物语》——都是关于女性在不断成长中,被迫牺牲和改变自我的寓言,我不可避免要想问:小琪,活了三十多年的小琪,她真的长大了吗?
(当然,这个问题每个观众也可以自问)我知道,电影要表现她的觉悟,以外婆的死,以决念的生,选择并告别美国的生活,归来台湾,陪伴父母。
可是,少女时代的惯性,哪怕小琪停下脚步,她都好像没有真正摆脱。
她寻找到了友情,那个由表姐带来上学的庄贝蒂,留下了一个与美国有关的善意谎言;她看禁书,却没有早恋;她升读了北一女,却无比迷茫;她跌跌撞撞成了美国女儿,回到幸福路上,只是感慨大家都变得那么老了… 《幸福路上》有不可思议的地方。
像80后的我,可以无缝对接台湾1975年生的学校记忆(尤其是上学紧张)。
其实刚好就是,大陆社会经济的起步发展,晚了台湾十余年那样子。
有些细节,却是我所诧异的。
那条名为大排沟的小河流,居然是从垃圾污染,变成了被整治的清洁。
小琪居然喜欢工厂飘出来的有颜色“毒烟”(汽车尾气),就好像那股烟的味道,可以让她随时进入异次元世界。
这种桥段,难道是怀念经济腾飞的七八十年代?
1975年4月5日。
蒋介石去世。
1975年4月5日。
小琪出生。
《幸福路上》更想做的,是把小琪当做一个不断参照他人变化,目睹父母老去的国民小代表。
所以,她这一生,是父亲口中的心肝仔(回高雄六龟扫墓),要遇到阿陡仔(最终是小琪自己去了美国),被熊孩子称呼为番仔(一个来自花莲的原住民外婆),还有怀春小说中的台词,“你这残忍的小东西”。
她的童年点滴,得有吃槟榔,猪哥亮,和“飞啊飞啊小飞侠”。
她的于心不忍,是看父亲年纪一把,当夜间保安,却永远买不上一张对的彩票;是念叨着资源回收爱地球,捡瓶子和垃圾赚零花家用的母亲,自知没有跟上社会与时代。
她厌恶三姑六婆的七嘴八舌,又怀念实际上相当短暂的小学同学友情。
《幸福路上》的野心,是明晰的时间线:譬如1991年国中毕业,考入北一女。
那个时间点前后,台湾解除戒严,政治局势风云突变。
1999年的921大地震,博士的家大楼倒塌,数十人死亡。
2001年的911事件,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倒塌。
这三个时间点,小琪分别遇见了陈水扁的女儿陈幸妤(北一女的学妹),她不快乐;一路从乩童扶正成车行老板兼圣恩法师的老同学,他走了;还有代表独立自由美国梦的表哥,结果呢,小琪放弃了。
最终,曾是阿陡仔的庄贝蒂,与美国女儿的小琪,又在幸福路上相遇。
放弃精神美国与现实美国的台湾女人,以单亲妈妈的身份,选择了她们的家人,以及生长的土地。
路直路弯,她们继续着生活。
堆叠的细节,与释放的政治气息,还有不断点亮的时代标记,令《幸福路上》的小琪,变成了一个围观者,而不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我甚至感受不到她强烈的情感驱动)。
幸福一词,貌似鸡汤,但我在北京生活的社区,就名为幸福村;每年驻扎上影节的固定地盘,就有一个幸福里。
就连我去做活动的山东烟台,都有幸福路,东、西、南、北的幸福,不过代表国泰民安的纯朴愿景。
小琪没有走上追求幸福的那条路,她选择了从没有离开的那条路。
但,这就是幸福吗?
带你看真实的中国电影
光看片名就知道,這部片正是想探討何謂「幸福」。
整部片裡很多兒時的回憶與歷史的痕跡,那個人人的志願都是考醫科當醫生的學生時代;那個人人都相爭著想穿上小綠的求學記憶;不太乾淨的臭水溝;吃著檳榔把林淑琪從棍子底下救出來的阿嬤,一切都真實地溫暖到我。
解嚴後的動盪、選舉輪替、各種遊行示威,大時代背景也歷歷在目。
然而一向善感的我反而沒哭得太慘烈。
整部電影似乎不太能那麼深刻地牽動我的情感,我不太能對主角感同身受。
細膩的動畫、導演的誠意能感受到,可惜整體給我感覺是一部平鋪直敘的作品。
何謂「幸福」?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電影好像給我一種搔不到癢處之感。
老子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所有的概念都是相互比較而來,因此幸福也有相對幸福與絕對幸福之別。
為物質而生的幸福感是短暫易逝的,比較競爭永遠沒有盡頭,這一刻因為擁有比別人更好而來的「幸福」,下一刻就會因為被另一個人超越而失落,「幸福感」消失殆盡。
因為一時的喜悅而生的幸福是次等的浮泛的「相對幸福」。
所謂「絕對幸福」意指因為內在的富足,心靈的充實,因此覺得活著這件事本身就是幸福的,明白一時的情緒只是情緒,而不是幸福與否的指標。
真正視野寬闊的人才做得到知足,因為看過更開闊更前瞻的世界,明白向外的追求是永無止盡的,所以不再拘泥於功利的戰場與世俗的追逐,而是能清楚自己的求與無所求,設立停損點。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過度的狂熱都會大量耗費掉生命,積存太多就會惹來覬覦,知足才是恆常的真諦。
為了回報而做的付出最終都只是傷害自己的心靈,因為我們都在期望外來的回饋,目光鎖在別人身上,隨著別人游移擺盪,可是所有的付出本就不是為了得到什麼,付出的本質是為了那個對象的幸福,再無其他。
所有的情感所有的大愛小愛都是一樣的,愛情亦然。
張愛玲在《半生緣》裡的名句說得太透徹:「你問我愛你值不值得,其實你應該知道,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
」愛一個人、愛一群人,乃至愛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都是一樣的,值不值得,在我們願意付出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答案。
也因此愛的力量才會如此強大,能帶給人改變、自制、反思、成長。
我想幸福是,我知道我要追求的是什麼,窮其力去追求卓越;我知道我不需要的是什麼,寬其心去感受生活,在我的自適自在裡望著我的日子與足跡。
剧情:63分。
演员颜值和演技:64分。
画面:60分。
服装道具:50分。
音乐和音效:60分。
综合评价:6.2分。
剧情方面:从小就是乖乖女,习惯服从家长,虽然得到了看似不错的留洋生活,但文化的不同注定与美国老公走不到一起。
从抗议游行到女主的一些政治和权益主张,从陈水扁到连战再到马英九。
作品主动将政治带入作品,且未加入明显的“台独”主张,可以感受到作品的善意。
情来,感人,接地气,但并不是很吸引人,剧情水准中等偏上一些。
演员方面:人物外在形象很一般,面部表情还算细腻,动作比较自然,配音水准还是可以的。
画面上:画面效果制作上很一般,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左右的水准。
对于景物的呈现也很一般。
服装道具:就是一些常服,没什么可以说的。
音乐与音效:音效比较逼真,ED还行。
所以综上所述,本剧推荐指数:三星半,可以一看。
那個人人都相爭著想穿上小綠的求學記憶;不太乾淨的臭水溝;吃著檳榔把林淑琪從棍子底下救出來的阿嬤,一切都真實地溫暖到我。
解嚴後的動盪、選舉輪替、各種遊行示威,大時代背景也歷歷在目。
然而一向善感的我反而沒哭得太慘烈。
整部電影似乎不太能那麼深刻地牽動我的情感,我不太能對主角感同身受。
細膩的動畫、導演的誠意能感受到,可惜整體給我感覺是一部平鋪直敘的作品。
何謂「幸福」?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電影好像給我一種搔不到癢處之感。
老子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
幸福是什么?
看到这个电影题目第一时间想问的就是这个问题,《幸福路上》啊,是啊,走在幸福的路上,那什么又是幸福呢?
我想,每个人心中对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
电影所带给我的“幸福”是来自于家庭,来自于亲情、友情以及社会。
真的是特别羡慕林淑琪这样的女孩,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着浓浓的父母爱的家庭下长大,羡慕这个随时随地充满着想象力的女孩,在一个充满着爱的家庭下长大,所以也是一个毫不吝啬爱的女孩,把爱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所以结识了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好朋友贝蒂。
电影的前半部分是温暖的,伴随着小琪的想象力,电影一直在温柔的慢慢展开叙述着这幸福一家子的关系,随着社会动荡,电影也慢慢趋于阴冷一些,小琪也终于长成了一个充满着成长青春烦恼的女孩。
这里提及的电影中提到的影射社会问题的情节,你看啊,人的一生不就是在跟着社会一起成长吗,虽然看的过程中感觉跳到社会情节这一方面会有点突兀,这也是比较多评论诟病的一方面,不过,我个人认为是挡不住那些让我感动的那一方面的。
写一篇文章如果把它当成任务来完成的话,这篇文章写的应该很糟吧。
整整半个月没有把这篇文章写下去,还写什么幸福呢,这就感觉根本就不是自己想要的幸福吧。
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可以是那个给自己立无数flag的人,却也是那个永远都做不到的人,这说出去多可笑啊,也不是给自己找各种借口,人生就是这样啊,就是给自己下定无数个决心去改变他。
你看啊,林淑琪,长大之后的林淑琪,走进社会之后的林淑琪变得再也不是那个永远充满阳光笑哈哈的女孩了,因为我们啊,每一天都是烦恼的被社会推着走着过着这每一天都重复的日子,离开家乡,前往美国,是她为自己做出的努力,为自己做出的改变。
可是啊,仅仅做出一次改变,生活就可以开始变得顺风顺水了吗?
就能没有困难了吗?
那我是真的很羡慕这样的人生啊。
战胜一个困难挫折,又会马上迎来下一个困难挫折,你问,上帝啊,你替我关上一扇门时,还要为我打开一扇窗,我很感谢你,可是是不是一开始就不要把我那扇门关了呢?
这个时候的林淑琪就特别想她的姥姥,每个人在自己最难受最困难的时候想到的那个人,一定是在自己内心柔软深处最依赖的那个人,是像山一样可以一直依赖的人。
但是啊,人这一生啊,最不能做的就是太依赖一个人,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你依赖的那个人会在那一天忽然离开你,然后你就会发现,你就什么都没有了。
你想想,把自己的生活寄予在一个人的身上去活着,这本身就是一件这么冒险的事,这可是拿自己的一生去赌去冒险的一件事,要是输了,不仅什么都没有了,这剩下的日子自己能好好过吗,还会有幸福可言吗?
为什么要把自己置于这么冒险的位置呢?
明明换一个角度,就会是一个不一样的人生啊。
本来是想好好写幸福的,不知不觉,又开始越来越丧了。
生活中,是一个会把自己所有的快乐都带给身边的人,不想看到大家那么伤心,所以是一个甘愿扮演小丑角色的人。
小丑说,小丑是最难扮演的,哪怕哭,也一定要笑着哭出来。
电影里有一个情节,家里的人因为过节杀了小琪最爱的小鸡煮着吃了,小琪很难过,姥姥却对小琪说:“人要活下去,就是要吃,既然这只鸡被牺牲,所以要好好把它吃完,这样才是尊敬它的生命。
”人要活下去一定不能紧紧的惦记着一个地方不松手,你要朝前走啊,这一路没有人会帮你,只有你自己,所有的事情只有自己才能解决。
幸福是什么,幸福真的就是自己放过自己。
放过自己,放松心态,努力的朝前走,往幸福的方向一直一直走,走在前往幸福的路上就是幸福路上啊。
在one上看到过一句话:忘记从来不是一件可以彻底完成的事情。
记得是常态,忘记才是偶尔。
心是不可逆的人,人和事只要来过,便是永远住下了。
所以有时候只要能短暂忘记一小会,就已经是命对人最大的仁慈。
来自颜卤煮。
学会忘记吧,学会放下吧。
虽然开头有点像樱桃小丸子的温情,但这不是一部给孩子看的动画片,完全是一个70后中年女子的沧桑回忆录。
我不知道别人看了什么感觉,我看到了通篇的彷徨和迷茫。
小女孩的成长史,就是整个TW的政局变化史,当地四十年间所有重大社会事件都囊括在中。
对于当权者的话语,小女孩由深信不疑到摇摆不定,当中尝试用心用智慧去感受,到了后面却发现蓝绿阵营里都充满了谎言。
阿美族的阿嫲说:不一样就是力量。
于是小女生一直在寻求这种力量,去让自己强大。
力量也分破坏力和建设力,过于强调不一样,不存异求同,带来的就是灾难。
走马灯式的权力更迭,谁上任就把前任往死里踩,朝令夕改,这条幸福路上并不幸福。
为了展现自己这一代人的不一样,她愤世嫉俗,她不愿意顺从父母的意愿从医,她觉得这才是自己的人生。
她一度无比向往花旗国,那是年少以来的梦想,在那里才有自由的空气。
事实上游子如信鸽,放飞了终归还要落叶归根。
海外生活貌似风光,内心依旧孤寂无比。
归来时孑然一身,连怀孕的事都不敢告知丈夫。
兜兜转转,她终不能跳出这个方圆,这种噩梦一样的失落感贯穿了全片。
回想起来,阿嫲更常挂嘴边的是另一句口头禅,“有饭吃就好。
”幸福是什么,是哲学问题,老百姓更关心的是能不能吃饱睡好。
ZZ家们的宣传口号一个比一个好听,留下的都是虚妄与半途而废,肚子能饱得起来吗?
面对摇摆的政局,这方面动画片是没有给出答案和主张的,只能用一句“你相信什么,你的人生就是什么”去搪塞,用一点家庭的温暖去掩盖了这份焦虑。
赖以庇佑的父母已老去,蓝绿皆不可深信,老外丈夫随时将离,能相信谁呢?
“幸福没有永远”是这个电影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话。
我们一直在追逐幸福,我们也被告知要珍惜幸福,但是幸福并不可能一直都在,苦和乐,相伴相生,幸福就在凸显在我们日常的烦恼忧虑之中。
小的时候,我们不懂什么是幸福,那是因为我们还不懂辛苦。
影片里长大了的女主人公对小时候站在桥上品尝“蛋黄”晚霞的自己说“为什么你能够这么幸福呢?
”那是因为小时候的“我”不懂辛苦也不懂幸福。
回过头来,当我们长大之后才发现,原来小时候才最幸福。
少年不知愁滋味,当然也不会理解幸福的概念。
只有品尝过成长的苦,才能体会到幸福的甜。
成年人的世界总被纷纷扰扰填充着,我们渴望幸福,渴望一切顺心,但是人就是一个欲望动物。
总是不知满足,所以说“幸福没有永远”。
人无远虑,也还有近忧。
影片中,女主人公在地震住院回到家里后,父母知道她有了小孩,把整个家打扫得焕然一新,准备迎接新“客人”。
女主还无法说出口的离婚和怀孕,父母却完全洞悉。
当她哭着靠在父母怀里,忧虑着,从美国离婚回到台湾,她要靠什么维生。
这时父亲安慰她说,先别想这么远,还是想想下顿吃什么吧!
这似乎就是一句随口的安慰,但在瞬间却让我醍醐灌顶:我们只要活着就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不管大小。
所以,幸福只是一时,并不会是永远。
尽管女主的老公从美国飞来台湾挽留她,但最后女主还是选择了离婚,选择生下小孩回台湾和父母同住。
幸福存在于女主新婚时的美满,存在于家人对女主的理解,存在于女主朋友和她的两个孩子之间。
幸福也是建立在,婚姻的裂缝(女主父母生活中的争吵;女主与老公的人生目标,生活态度的不一致)之上。
正是因为有了种种“不幸”的对比,我们才能理解到幸福的定义。
不幸与幸福是双生子,所以阿嫲说的对——幸福没有永远。
在我理解来,所谓的“幸福生活”,只是对你整体生活的一个评价,当生活中你感受到的幸福多余不幸时,你就是幸福的。
活在当下,快乐时尽情享受,痛苦时极力挣扎解决。
苦乐相伴才有“幸福”。
小琪 (桂綸鎂 聲演) 生於蔣介石逝世當天,成長過程正是台灣社會經歷最劇烈轉變的時期。
小琪六歲那年舉家搬到新北市幸福路,為了滿足父母期望,她力爭上游,但也許幸福本來就沒有捷徑。
她一步步走上當初沒預期的路,到美國工作、結婚,走到人生的瓶頸,因外婆去世,重返老家,回首童年過程中,慢慢思索自己走過的路:「長大了,我有成為理想中的大人嗎?
」
这片,很难让人共鸣,但却有那么多人好评,看来我并不孤单.小女孩长成大人,可以写自己的故事了,表扬加鼓励.由于直叙,电影会表现很多很杂.相对的也会不深入,弱化主题.父母在,不远游,这话是对的.打拼?在努力挣脱父辈的阶层后会发现,虽付出了努力,到了另一种层次,但这个层次在现在的格局中却与父辈的格局中的阶层是一样的.这表面是人生的无常,其实是环境的决定作用.摆脱过去的阴影,将过去好的升级让它长大.勇敢的走此时此刻自己认为对的路.错了也不会后悔,因为错误是自己造成,与人无关,而对自己,又何必把自己逼上梁山.梁山也是山,都一样.但我不理解,为什么都要把孩子生出来,说坚强好听,看不到希望是真的吧.人生,傻傻的,笨笨的,更容易幸福.
最怕有人情味的电影,感动是家常便饭——幸福路上最近看到第20届台北电影节中有一部获得台北电影奖 百万首奖,最佳动画片,观众票选奖的动画片,而这部人气动画片竟然是台湾本土的,引起梵叔的注意。
给人的感觉,台湾动画都不怎么出名,电影也是以文艺见长,看豆瓣的评论,更有搞笑的网友说,台湾动画再不得奖,就没人做了。
这部电影开始看的时候,一看画风,着实很像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但是仔细看下去,你会发现,其实背景更加的细腻,背景的商店名称,社会上的标语,都一一画上,把那个年代的背景勾勒得更加细致。
故事的背景是发生1975年4月5号的台湾,那也是主人公小琪 (桂綸鎂 声优) 的生日。
那天也是蒋介石离世的日子,标志台湾的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向比较开明的方向发展的起点,但是具体该如何改变呢,当时谁也不知道,变革总是伴随着不安动荡。
小琪六岁那年,全家都搬到新北市幸福路生活了。
故事是双线发展,明线是,中年的小琪,收到外婆离世的电话,特地从美国赶回台北奔丧。
现在的小琪也不幸福,日复一日的上班族生活使她厌倦了,美国的丈夫是丁克一族,很害怕小孩,偏偏这个时候小琪已经怀上了,她谁都没有告诉,打算离婚后,自己回台湾独自抚养。
满怀心事的小琪,回到家中却是看到年迈的双亲,害怕自己的打算会增加她们的负担。
殊不知,父母只是简单希望小琪幸福,怎么都好,小琪常常见到离世的外婆,口头禅就是能吃饱就是幸福咯。
暗线是,时常会穿插小琪的小时候的回忆,下飞机见到父母时,回忆起全家刚刚搬来幸福路住的日子,见到老同学,回忆起第一天上学尿裤子的女生庄贝蒂和爱捣乱的男生许圣恩。
回去奔丧的时,回忆起外婆来台北家中做客的趣事,也想起到外婆家求学业高中的趣事。
贝蒂是一个美国混血儿,一头金发,常常被嘲笑,没有父亲,妈妈在台中打工说存够钱就接她一起住,现在寄宿在卖槟榔的表姐。
许圣恩,家里很穷,常常帮忙家里当圣童,忽悠街坊邻里挣点小钱补贴家用。
没过多久,就退学混社会了。
外婆,是一位很慈祥的老奶奶,有点小迷信会点小法术,但是内在很明了,知道真正的起作用是人心。
在小琪考试不好的时候,会弄点小祭台,作一场小法事,帮助小琪找自信。
当小琪真的考好了,电话报喜的时候,外婆说,其实不是祖灵的保佑,而是你自己相信什么,你的人生就会是什么。
通过回忆,和再次遇到成年后的贝蒂和许圣恩,小琪也许明白了幸福其实就是和家人一起粗茶淡饭吧。
其实故事还有一条线,就是政治线,揭示了那个巨变动的台湾,对于这点批评的网友很多,这里梵叔想说,大可不必对这点吹毛求疵,因为这是一部文艺作品,它想尝试透过那个年到揭示什么是幸福,描述到政治环境是很正常的,而且作者也没有什么很明确的政治倾向。
这部作品看完更多的是对于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的个体在那个时代不知道怎么选择而不安,一切都是为了小小的幸福而已,之所以不安是不知道哪个是最好的,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需要本片免费高清资源,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梵高影视梵高影视 拒绝烂片
接着用爱发电
⒈「幸福是没有永远的。」→看到Kiki的短评第一句也用了阿嬷的台词,这巧合真让我惊喜;⒉作为动画,技术有欠缺,但故事挺真诚,不过多线索交叉叙事的剧情有些复杂,三种语言且没字幕辅助下,想必一起观影的外甥女和小董事长时不时会听得一头雾水(我呢?普通话>台语/闽南话>英语);⒊听到片尾曲才想起蔡依林的《幸福路上》原来是这部动画电影的主题曲呀!……
人生越长大越知其苦,不若和相亲相爱的家人在一起,吃饱穿暖,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讲了一个外f如何爱上美国 嫌弃中华文化的故事。比大陆电视动画还要粗糙的制作 是唯一能把你代入到三十年前意境中的东西
内容很多但是又都讲不太明白,有人的成长和对人生的思考,也有对台湾时代变迁和审美观念的呈现,另外还涉及一些政治敏感议题,如此多的主题包罗在一部动画电影中,导演显得能力与野心难以相匹配。
2018/1/24(三)18:10高雄奧斯卡影院
特别多意象表达,当然这也是动画形式的魅力。我特别喜欢这样的电影,将个人成长与社会的变迁结合,里面串起了特别多的时代事件,小琪个人经历,正如每个人的个人经历,不同但是本质相似,是很温暖的动画。
一部个人成长记录,也是一部台湾政治简史。这个世界多么痛苦和美好,有幸福,但没有永远幸福,有幸福,却好像总是差一步。原谅我在最后一刻哭的稀里哗啦,个人终究是时代背景下难以选择的卑微的存在,但是并不妨碍在幸福路上寻找。
原来长在台湾是这样的感觉!Queens真的是所有异乡人的家
連著歷史一起講述的故事,我會比較喜歡,還是想提醒一句,美國對你們好,和你們親近,安的甚麼心,要想清楚
可以,这很台湾。但喜欢这个画风。而且如果拍成真人版,然后穿插一些动画。我可能会更喜欢。
过于平淡
不错哦,很有人情味
两星半
台湾版岁月的童话,但是不如其流畅,还能看到春宵苦短的影子。情感和画面都可以,但是剧情太流水。
在台北读书的第三个月,学校的国际动画节影展上播的影片。播完后大家静静地等片尾放完,报以相当热烈的掌声,散场的时候听到众人泪眼汪汪地吸着鼻子,对影片交口称赞。还有人表示自己看了两次了,还是觉得很好看、很感动。只有我混在人群里一脸黑线,要不是系上必修,我早就退场了。台湾太小了,包括台湾人最爱跪舔的日本也太小了,导致台湾人的世界观太狭窄了,当然这种无处不在的狭隘感也体现在这部片子上。不管怎么说就是一部让身在他乡的爱国者非常不自在的影片。
完全是一部台湾当代史:国语教育,蒋公的故事,番仔,解严,党外运动,台湾钱淹脚目,家庭代工,政党轮替,另外难得的始终在对美国爸爸祛魅。内核很政治,也给个人的温情叙事留有余地。结尾回归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但似乎也预示着台湾当下的精神困境。
家,就是这样,让人很想逃离,却怎么也无法逃脱,最终,你还会回到起点,或者说是原来的轨道上,父母希望你走下去的路上。
这个社会真复杂,但我们可以把人生,过得简单一点,也就幸福一点
主题歌很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