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腕喝酒、大口吃肉,我们正在兴头上。
油嘴肥肠的电影大老板虽然美滋滋地目睹春光乍现,却也有一刻心惊胆颤。
万一搞砸了,怕是要饮恨剖腹。
即使缩卵,可钱袋子破了个大窟窿,就不仅仅是跌面子的事儿。
那可是另一个层面的“生计”问题,事关油脂。
宁浩的神兵天降让我们和他们都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另一丝曙光。
绕过文艺片矫揉造作的派头,避开臃肿虚华的大片模式,在中低成本的篱笆墙里耍钱,求个四两拨千斤的可能性。
即便栽了跟头,也不会落下内伤或隐疾。
划破肚子,还能缝缝补补回去。
于是,各式各样的年轻导演培养计划便一一低调出炉。
它是他们的后路,一不小心也许会成为出路。
既然老板意在“培养”,交交学费自然是免不了的,习作便是习作,谈不上超越什么,至多也就拾人牙慧、耍耍小聪明。
似乎这个口气听起来刻薄而不友好,其实拾人牙慧也没什么,学习嘛,简单学起,天才毕竟是少数。
没有蓝领工人的熟练,小白领也优雅不起来。
我们和他们和你们,都犯不着苦大仇深,以轻松一派的姿态,扫去沉重的阴霾。
要为电影小子解放手脚,才能伸进年轻主义的大钱包。
至于劳苦大众?
您就别瞎想了。
回看《夜•店》本身,相信熟眼的影迷都能瞧出不少桥段,在此就不一一细数了。
你说山寨也行,你说致敬也罢,不过活儿使得是有点僵硬,只能说是剧作出了问题。
定位喜剧,笑料却基本不走情节发展的线索,过于依赖台词,可惜又写得不够好,有点笨拙。
加上一些傻过头的肢体动作,给人感觉大多数时候导演都是在你全身使劲地找痒挠,却忘了装上准星。
前半部分,徐峥出场玩绑架超市的戏码,结果两边人都不太紧张,好像抢劫不是个事儿,稀里糊涂地就达成共识。
笑料一一挤上前,白痴过度的赵英俊则更是加剧了电影的儿戏气氛。
不黑色不荒诞,一群大人像是在办家家酒。
然后顾客走马灯、桥段强出头,导演的处理实在急躁难耐。
后半段职业劫匪的出现,似乎抓住了一条紧张的主轴。
只是关于抢劫犯的新闻滞后,伏笔刻意,难以造成意料之外的效果。
在这样一种单一空间里,承袭以往的观影经历,甚至是电影本身的情节,抢劫只能说是一种最普通的冲突设置,除非冲进来的是一只僵尸或是吸血鬼什么别的东西。
不过劫匪的涉入,使得导演易于把故事带向更有趣的情节与冲突。
笑声也变得自然和谐多了。
男女主角,一个窝囊、一个花瓶,最后乔任梁的奋起是呆到不耐烦的必然。
至于他的倒叙旁白,我只能说有点“面”的难听。
情节倒带、爱情回水,李小璐依旧很点缀、难动情。
不过毕竟故事需要一段爱情,年轻人的合家欢。
徐峥的角色则基本沿袭了其在宁浩电影中的状态,戏拉长了却也没见得更出彩。
一个傻胖、一个傻瘦,说是两个人物,不如说是一对耍宝道具。
导演似乎想在年轻人的电影里,搞搞时尚工程,可就像我国大多数的面子工程一样,“土”还是不期而至。
也许是刻意的笑料吧,反正内裤外裤都不“裤”。
我想对国产新导演的要求不能太苛刻,不能上来就要求有新意且技巧成熟。
电影只能算习作,手法与桥段都是现成的,概念先行,剧作稚嫩,故事也没什么自己的东西。
但是,作为一部给普通年轻人看的商业喜剧,乐呵半小时,也足够了。
09年的电影,我能理解当时部分豆瓣高贵人士的低分评价,但是时隔13年来看这部电影,只是感叹物是人非。
片中两位主角英年早逝,李小璐如今很难和pg1撇开干系,徐峥也已经是大佬了。
除了演员的巨大变化,颇感触动的是故事场景,夜·店,一家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
在那个时候,我还上小学,在我那18线小城市的家乡,估计除了某些特殊行业,好像没有24小时营业的店,更是很少见到超过九点的城市夜景。
后来来到成都读书,也是慢慢才接触全家这些,渐渐很喜欢那种感觉,再晚也有一盏灯亮着,有着各式各样的东西,热的冷的。
有些我感受到的点:那时候好像还很喜欢称呼“哥“;李小璐的眼睛很动人,后来的《私人订制》范伟确实难过她这一关;李小璐害怕说想回家的时候,这段对白相较于那些细细推敲过的剧本确实略显苍白,但是苍白却又真实,就像回想起从前,那时候的回忆相较于现在的五彩斑斓确实苍白,但是有种令我心安的真实,随之也是无法回到从前的怅惘。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想回到过去,不知道原因,不知道以什么身份,不知道要不要回来,可能不是“回到”吧,是让现在和从前一样吧。
看了一下传说中“又”一部“好过《疯狂的石头》”的电影——《夜•店》。
为什么说“又”呢?
因为自打三年前《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赢得溢美一片以来,打着类似旗号的电影就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为什么“又”字要加上引号呢?
因为那些“后浪”实际上谁都没能真正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包括宁浩自己的赛车在内。
简单一点说的话就是,《夜•店》也同样如此。
作为一部“MADE IN CHINA”的电影,《夜•店》的优点显而易见:有故事,有笑点。
但作为一部电影,《夜•店》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故事有点扯,笑点有点缺心眼。
我的意思是说,《夜•店》其实不赖,比《无极》啊《赤壁》啊的值回票价,预计也将比建国啊大业啊的值得浪费时间,但咱看问题当然不能跟臭豆腐煮猪脚似的国足一般水准,一护球就往亨利身上扯。
倒不是说,《夜•店》跟《疯狂的石头》扯不上关系,事实上恰恰相反,就像李毅大帝跟亨利都是踢球的一样,某种程度上说,《夜•店》跟《疯狂的石头》确实是一路货色。
在这一点上,我应该检讨。
三年前,《疯狂的石头》刚问世那会儿,我曾经对“这块石头将开拓出中国内地电影一个崭新的天地”之类的说法很不屑来着,还跟人打赌说“这块石头只是昙花一现的异数,未来十年内都不会有更好的类似的电影出现”来着。
事实证明,我错了,错得离谱,根本用不着十年,三年内就出了一堆类似的MV式剪辑加恶搞风格的电影,当真是“砸”出了“一个新天地”。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的石头,分明就是“路见不平一声吼”,吼的是,翠花,别上酸菜了,咱另开一桌上点别的吧。
问题只是在于,这另开的这一桌上,头道“招牌菜”之后,接着上来的菜,味道都委实一般般了点。
另开一桌之后,就不至于永远都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的了,这当然是好事,可惜的只是,到底也颠覆不了那边的大桌。
个人的一点浅陋看法是,另开的桌数当然越多越好,菜式当然也越繁多越好,但恐怕还是得等到啥时候,还是原来的那个大桌上,让大家夹起粉条一尝,哟,这不是粉条原来那味儿啊,这是粉条么?
中国电影的那点儿事,就真的,成了。
昨天看了《夜·店》。
一路傻笑。
爬上来看豆瓣评论。
木想到居然满眼的谩骂。
同志们的口味现在越来越飘忽不定了。
看着同志们义愤填膺的指责垃圾、抄袭之类,我笑的比看电影时候还高兴。
蒸好玩。
打个比方,《夜·店》就是碗卤煮。
便宜但是管饱。
导演加编剧杨庆同志用少到不好意思的成本拍出一个故事及格,笑料不错的段子。
严格遵循着三五分钟一个笑点,七八分钟一个小高潮,直到最后收尾的时候再煽个情,还留个小悬念,钢牙兄到底死了没有呢?
试问这样的编剧功力,国内有几个大厨能搞出来?
是姓张的那个能还是姓陈的那个能?
别和我说石头,您们一样说那是抄的。
看电影和吃东西一个道理。
谁他妈天天吃牛排啊。
老外大多数时间也都是吃汉堡包三明治。
感谢D版,现在没事就能窝家里吃牛排,嚼龙虾,喝着正宗的路易,还十三的,于是胃口惯出来了,给个卤煮还吃不惯了。
非从卤煮里面挑,你这卤煮的制作方法怎么就这么像我那天喝的法式浓汤啊。
你毛病吧。
那是一回事儿吗?
话说也不是没导演试着搞牛排出来。
前面提到的张导、陈导,不都砸他妈好几千万,就为了做出来和外国人一样的牛排龙虾吗?
可结果呢。
那些垃圾您都买票看了吧。
越来越觉得,国内的小成本要远远比那些一开始就宣传的一塌糊涂的大制作好看的多。
起码诚意在里面。
您说段子老套也好,致敬抄袭也好,导演的目的很明确,我就是要让您笑的。
至于您笑没笑,和您笑点高低有关系。
不好意思,我笑点低。
我就是那傻B。
其实大制作的目的也挺明确的,就是撒开花儿的花钱,特效明星一个不能少,然后捧个馒头或者拿把剑给告诉您一三字经里的道理。
我相信那时候您们也都骂了。
合着只要是国产电影就都他妈一钱不值了。
让不让人活了。
这样,您试试吃完龙虾抹抹嘴冲路边嚼卤煮的大喊一声你们这群傻逼,看有人砍您没。
要真没有,算我没说。
1.男A偷拍是小勾子,接着警察进来买水,和女主聊天观众可判断出男A偷拍是因为暗恋女主。
2.男主哥们男B进来,夸张的造型和神神叨叨的性格是笑点,台词也为之后假扮劫匪进来埋伏笔。
3.讨债男登场,找老板娘要钱,老板娘不在,所以赖着不走,还有个傻同伙轮胎,俩人的傻是笑点,误以为要报警把座机砸了,哥们假扮劫匪来了,笑点。
4.抢男A手机,道具一 电流器 讨债男和轮胎占优势,威胁,男A提出卖东西都是讨债男的钱,有个小bug是这里除了男A其他人都不理解他为啥不借电话给老板娘打个电话又不一定会看到相册里的女主,但是没人提出什么质疑,尤其女主。
目的主要是为了推进剧情。
5.于是讨债男去收银,和轮胎假扮收银员,把二人绑进房间。
结果不会收银被大吼,又被误认为聋哑人被道歉,笑点。
放男A来收银,第二个顾客是长篇大论型,笑点。
第三个顾客是老同学凡尔赛,笑点。
讨债男误解男A,突然热血 一本正经说胡话 结果被打断是没付钱,笑点。
6.女主上厕所找到锋利东西,让男B引诱轮胎唱k转移注意力,好骗是笑点,自救。
7.快成功时男B嘚瑟失败,讨债男拿出更大号电流器。
老板娘回来,人设也带笑点,输钱暴脾气,打是笑点,被电击。
8.超市打折活动大促销,让讨债男一夜赚的差不多了,准备走时真正劫匪来了,来找放在冰箱里的钻石。
枪。
通过新闻报道得知身份。
打斗也有笑点,最后又是快成功了失败。
电流器没电。
9.警察来了找落下的手机,关键道具之二。
为后来解救埋伏笔。
10.男A最后英雄救美 心声袒露。
11.后续:两对感情圆满,问题呼应开头。
结尾超市呼应开头超市。
一个夜晚发生在一个普通超市的精彩故事。
低成本也能讲好故事,吊打很多连基本的故事都没讲好的大制作。
无论是台词 演技 表现手法都做到了让人粘在座位上想看完,这就是一个好故事。
即使套路。
评分不高,一看评论区好多骂声,这些人是没有自己写过剧本拍过东西,自己体验一下就知道这样的作品是不容易产出的。
文/关雅荻三年前的夏天,一部《疯狂的石头》以300多万的成本最后取得了2000多万的票房收入,媒体一片叫好声中,业内外普遍认为实现了一个小小“票房奇迹”的同时,也都认为“石头”是一个“不可被复制的个案”,而且原因林林总总,这里暂不列举。
后来的模仿者还是源源不断,三百万左右小成本“黑色幽默喜剧”似乎一度成了投资人热衷的对象,直到现在也应该是如此,但真正实现类似“石头奇迹”的影片却凤毛麟角。
直到去年一部山寨喜剧《十全九美》拿下了近5000万的票房,再次让人看到了对国产喜剧片的新希望,虽然依然未完全摆脱“不可被复制的个案”的结论,但已经让人对国内电影市场看到了各种令人欣喜的可能性。
最近看到年轻导演杨庆的处女作《夜·店》,我认为国产喜剧片已经慢慢找到了跟主流市场的契合点,喜剧类型在国内市场取得的成功正在从“个案”变成“可被复制的范例”,这是《夜·店》身上我所看到的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夜·店》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晚上,一间24小时超市便利店里一群社会上的普通小人物之间的惊险、离奇而又幽默的小故事。
影片风格是偏夸张和闹腾的,但因为整体视听语言的鲜活和灵巧,并没有让人产生烦躁感,反而不少小桥段和台词都充满了智慧。
而且因为影片采取了单一场景和单线索推进故事,所以观众的代入感相对更容易建立。
而且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任何层面都没有背负说教的包袱,你会感觉这个故事从根儿上就轻装上阵,以娱人娱己为己任,而且所有人之间的尖锐矛盾,都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和搞笑的情节给消解掉。
但从功能性上来说,《夜·店》做为一部喜剧,整体上是完成任务的。
通过《夜·店》让人能看到越来越多像杨庆这样的年轻导演,在第一次拍摄故事长片的时候,从题材选择到目标观众都直接针对主流院线市场,而且影片最终还能真的直接投放到市场上,接受观众的评判。
简单说,现在国内很多年轻导演起手第一部电影就是类型片,从迈入电影行业的最初就开始用最直接的票房数字来给自己找定位。
这正是中国电影市场大踏步向前走的明证,而且在过去几年电影人对类型片不断摸索中,也渐渐开始找到了感觉,正在重新找回“讲故事”的能力。
去年有一部小片叫《即日启程》,我认为基本各方面也都达到了合格的水准,应该把它做为“60分电影”的标杆,《夜·店》显然是超过了这个标杆,而且很可能再次提高观众对国产片的要求和期待,这当然是一件好事。
有位业内前辈曾简单指出国内受欢迎的电影的特点是“故事简单,情感丰富”,显然《夜·店》是符合这个标准的。
虽然7月底的电影市场竞争激烈,多部国产新片上映,但我还是对《夜·店》的市场前景相对比较乐观,而且影片成本比当年的“石头”都还要低,但看上去却并没有那么“廉价”,这应该是一部能让投资人、发行人都赚到钱的电影,这对一位完成处女作的年轻导演是多么的重要。
但如果一定要鸡蛋里挑骨头,前面提到的“不背包袱”是影片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软肋,因为影片除了娱乐效果,似乎也不剩什么了。
显然在个人表达如何与娱乐性保持平衡方面,国内年轻导演里似乎也只有宁浩在过去两部电影里完成得还算不错,这一点很值得国内其他年轻导演借鉴。
当然,我或许也有点过于求全责备,但需要注意的是,国内往往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强调“不说教”就直接走向极端的反面。
还是看人家好莱坞,个人表达和娱乐观众从来都要达到一个平衡,比如眼下上映的《冰川时代3》,比如《博物馆奇妙夜2》。
如果有人说这些都是大制作,那再比如同样超低成本的美国科幻片《那个男人来自地球》和美国战争片《冰雪战士》。
从这个角度,我想问《夜·店》其实到底想说点啥呢?
似乎什么都没有说。
对《夜·店》的“求全责备”就当是我随着最近国产片质量一起水涨船高的期待标准吧。
09-7-22[每周影评].0703.夜·店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4MDYyNjcy.html
作为青年导演杨庆的处女作,《夜·店》这部电影虽然是用高清机器拍摄的低成本影片(据导演介绍影片成本不超过300万),但已经达到了值得关注的水准。
它即将公映,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电影院观看,从消费角度和观影角度都应该不会让人失望。
这部电影也许不会象当年的《疯狂的石头》那样让观众和影评人都惊为天才之作,但是它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电影,固然有缺点也无伤大雅,基本上能够对得起买票捧场的观众。
这部电影的英文片名叫做《One Night in Supermarket》,如同这个简单直白的名字一样,这个故事就是讲述了一天晚上一群人在一间24小时超市内的故事。
这样的结构对于现在的中国观众来说并不算新鲜,因为现在还能有兴趣关注国产中小成本影片的国内观众,基本都是阅片无数的电影爱好者,估计痞子昆廷都比不过他们。
如果只是从尝鲜的角度来看此片,《夜·店》算不上新鲜,但我觉得它胜在味道足够地道。
在很潮流的MV剪辑手法和现代感十足的音乐包装之后,这个电影仍然有一个算是接了地气的故事。
由于成本限制,由于题材限制,由于创作思路的限制,国内很多低成本影片在费尽心思地耍技巧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低成本电影最应该关注一个的事实,那就是对现实生活的映照。
由于低成本影片受制片成本限制,无法或很难在视觉和叙事上给观众构建一个完全虚幻的银幕空间,如果再不重视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和思考,那么过于花哨的叙事就会彻底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对于《夜·店》这部电影来说,这个故事在照顾到技巧的同时,也做到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尤其是在前半部分的剧情中,一系列的生活小细节虽然有些琐碎,但在营造叙事氛围和影片质感方面,可以说已经合格。
不过有意思的是,恰恰有部分观众会觉得前半部分在叙事节奏和强度上有些拖沓。
而到了后半部分戏剧性冲突十分强烈的时候,这个故事的编造痕迹就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不过好在足够强烈的娱乐性以及足够快的剧情发展掩盖了这个小缺陷,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这一点应该不是什么值得困扰的问题。
对于本片的演员来说,徐峥的表现毫无疑问是本片中最抢眼的。
在这种群戏结构中,徐峥作为一个串联所有故事的主线人物,他的稳定发挥和表现为本片贡献了最大的娱乐性。
其他诸多演员中,还值得一提的就是乔任梁扮演的店员小钢牙。
之所以专门提到这个角色,是因为我的一个朋友在上海电影节观看此片时的诡异感受。
《夜·店》在上海电影节期间进行了一次公映,但是当时场内观众中有一个数量相当大的特殊群体─乔任梁的歌迷。
当乔任梁在银幕上每一次出现时,这些歌迷都会在电影院内集体尖叫,其气氛之热烈和诡异,以至于让我这个朋友完全无法信任自己当时的观影感受。
就我自己的观影感受而言,乔任梁作为一个表演方面的新人,在片中的表现当然尚显稚嫩,不过也还算合格。
但是他的黑框眼镜和钢牙造型让我觉得有些浪费─很明显乔任梁在片中是被当作一个人气偶像来使用的,那么为什么不发挥他本来的优势,还故意将这一优势掩盖呢?
对于《夜·店》这样的低成本影片来说,类似乔任梁这种主打青少年观影群体的人气偶像无疑应该是对本片有所帮助的。
尽管他们这样的非职业演员并不能在表演方面做到什么样的水准,但在一个合适的故事结构中,这样的角色还是有足够发挥空间的。
起码在《夜·店》这部电影中,乔任梁扮演的小钢牙这个角色,足够完成剧情所赋予他的任务了。
乔任梁作为一个演员来说,他在《夜·店》中的表现,已经超过了《大灌篮》中的周杰伦。
所以就一个偶像派演员来说,能不能做到足够好,还是要看用心不用心。
据说原名是超市,改成夜店后,确实更夺人眼球片子一个半小时,徐铮当仁不让的是全剧的灵魂人物没有他,这部片子就撑不起来.小钢牙是全剧的线,虽说是'扮丑',但大荧幕上看一点都不丑. 算是'扮丑'失败,不过这样也更吸引女性观众吧!老人小孩也很喜欢这个角色.看上去呆呆的,偏偏关键的几个举措都是他想出来的.包括打折和英雄救美.朱辽一声声的'哥'绝对是本剧的笑点,又贱又好笑老板娘的出场绝对的彪悍,拿着个塑料袋装上可乐就开砸,把水哥砸得抱头乱窜,印象太深了!被劫匪一把扯掉的假发也逗得不行.没看过疯狂的石头,看过几分钟疯狂的赛车,因为方言的关系,没有看下去.所以和这些前辈的作品也无从比较.但普通话配音的夜店让人没有距离感.甚好!这部片子真的是一部老少皆宜的绿色幽默片.电影院里阵阵笑声,好像很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这么多人,一起开怀大笑!这个暑假,去电影院乐一乐,让枯燥或者沉重的生活多一点色彩.夜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大家看这片的前提条件,是别把心中的评判的标准定的太高。
虽然这部片子有很多貌似雷同的搞笑元素,也有些经不起推敲的细节,再加上一些俗套的情节,但仍旧不妨碍我将它视作石头后,中国又一部能看的喜剧片了。
这部片子中有傻冒、有呆子、有美女、再加上写乱七八糟的人物和一个还能够说通的剧情,我觉得虽然夜店的名字,让我一开始想到的都是些少儿不宜的其它玩意。
不管总体来说,它能让我笑了,我想作为一部电影,它也就成功了
夜店挺不错的,美国也有这种类似的电影,如在一个停车场,在一个公寓,在一个房间,一个电话亭围绕展开没有离开的电影,但绝大部分都不是搞笑,多是恐怖,逃窜,惊悚类,所以夜店的搞笑让我眼前一亮,完全没有看不下去的逆反心理,感觉很顺口,看着也舒畅,电影也就是这种,带给我们老百姓自己的幽默
很有时间感..
垃圾片 搞笑手法很拙略很幼稚
至少饶有兴趣看完了
乔任梁演得太差了!
就为了片尾的花絮……
钻石多大的?O 哈哈哈~~~
无聊 中途睡着2次
挺无聊的,有点刻意想模仿疯狂系列的电影,又学得四不象~囧
比较...扯
内地的NC电影
导演该知道东施效颦有多可笑。
我笑了啊!
虽然让人有种模仿《疯狂的石头》的感觉,但是故事讲得还是很好,很不错。
看起来像别人的电影,不是导演自己的电影
个人感觉没那么搞笑,演员表演也不够到位,手法稚嫩那更是肯定的。冲着首次自编自导的高涨热情,给三星吧。
无聊打发时间的,可是我时间宝贵啊,所以,浪费了……
大陆拍这样也还凑合。有模仿《石头》的痕迹。
这么烂的片我居然也看下来了
是不是小成本?
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