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08年由安妮·海瑟薇出演的惊悚大片。
另外两部《小岛惊魂》、《灵异第六感》是从豆瓣上搜出来看的。
很过瘾。
之所以放在一起说。
是因为这三部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死了的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并在影片结尾最终知道自己死了的故事。
其中最爱的是《小岛惊魂》,绝对可以堪称惊悚片的经典之作。
无论从叙事、结构、悬念、氛围、心理、演技等各个方面,都有独特而过人之处。
不足的地方就是《小岛惊魂》这个中文译名真的是烂之又烂。
完全表达不出原名《The Others》与本片的完美契合之处。
怪不得这么多年这部经典之作居然被我的惊悚片法眼漏过。
这么乏味而陈旧的中文译名怎么可能引起我的兴趣嘛。
《小岛惊魂》好评如潮,好话我自然就不多说了。
不过真的被编剧鬼斧神工般的叙事能力shock到。
后来查到这部电影的编剧兼导演亚力桑德罗·阿曼巴竟然在自己不到30岁的时候就有了如此惊人之作。
对一个导演来说,可算相当有天赋了。
一部惊悚片吓到人很容易,震到人却很考功力。
怎样处理好一个鬼片的结局就是导演需要面临的一个最棘手的问题。
九十年代香港系列鬼故事都是以把活人吓得死光光、最终以魔鬼阵营取得全面胜利为完美结局。
当年小小的我就是在一系列《阴阳路》的长发鬼脸、惊声尖叫中茁壮成长的。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一个人看恐怖片《夜半三点钟》,看了三分钟压根没敢再看下去。
而大学期间拍摄恐怖片《替爱》使得我的恐怖之路有了质的飞跃。
从此。
我在电脑前啃鸡爪爪,电脑里的恶鬼对着我嚼人骨头。
一样。
津津有味。
呃。
习惯性跑题。
后来《午夜凶铃》《咒怨》系列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使得日式恐怖风靡全球。
如果说九十年代香港恐怖片就是一栋布满了死板机械装置的鬼屋,那么如《咒怨》一样的日本恐怖片则是由活生生的工作人员扮演鬼神来吓唬游览者的恐怖城堡。
这样的日式恐怖兼具视觉惊悚和心理惊悚。
很有观赏性。
你总是对下一段恐怖场景如何恐怖充满期待。
如同期待《死神来了》里下一个目标如何死亡一样满溢着兴奋感。
这时候。
恐怖片的结局也基本形成了开放式收尾的风格。
往往是前半部分展示各种各样的灵异事件,然后主人公抽丝剥茧寻找真相,最终查出多年前死魂怨鬼的悲惨人生,之前各种谜团终得解释。
最后的最后,怨气得以平复,生活看似恢复如常,但新一轮的恐怖袭击悄然而至,影片也戛然而止,留下观众继续被忽悠。
这样的叙事设计在当时看来,的确是耐人寻味。
但现如今似乎已经变成陈词滥调了。
优秀的恐怖电影人已经在开发新的领地了。
再后来。
唯美的韩式恐怖异军突起。
穿着清纯校服的在校学生成为韩国恐怖片最热门的主角。
我更愿意把韩式恐怖定义为一种表情性惊悚。
也就是说,你并不是被影片里的恶鬼吓着了,而是被主人公被吓着时的表情吓着了。
特别是恐怖片里面色清纯的女生,柔顺的披肩长发、空洞失焦的大眼睛(一定要大,非常大的眼睛)以及神秘无常的眼神和皮笑肉不笑的脸庞。
大多数韩国恐怖片也没有摆脱上面所说的那种“翻查旧案,平复怨鬼”的叙事模式。
不过令人惊喜的是,也让我看到了好多创新的元素。
《老师的恩惠》开始用暴力和血腥挑战观众的视觉底线。
《血的期中考试》巧妙地把柯南式案件推理和开心辞典式的推进式答题融入悬疑恐怖的氛围中。
《灰姑娘》则利用最流行的韩国整形文化狠狠赢了一把。
而我的第一部韩国恐怖片《蔷薇红莲》则以唯美的风格以及文根英、林秀晶完美得无懈可击的脸彻底蛊惑了我的心啊。
看吧。
怪不得韩国媒体每年都要评选“恐怖女王”。
女主角的超强演技才是韩国恐怖片的精髓啊。
很多人都不喜欢欧美恐怖片。
认为那些都是集恶心、血腥、怪异为一体的视觉冲击片。
其实这类片应该称之为科幻片,如《异形》、《生化危机》之流。
这些片,看看活人是怎么被大卸八块的,怪物的口水是怎么滴下来的也就够了。
看完可以立马放回收站,注意,还得习惯性点点回收站的“清空”。
OK完事。
而你要真正看看欧美的惊悚片,也不乏经典之作。
经历了香港恐怖的“鬼屋”、日韩恐怖的“城堡”,欧美恐怖片中的优秀之作更擅于让你心底无中生有地想出鬼来。
也就是人们常常评价的“心理悬疑”。
同时,恐怖片发展到今天也不单单只满足于吓吓人了,引人思考、耐人寻味也成了恐怖片结局发展的一个方向。
2007年斯蒂芬·金的《迷雾》就是此类恐怖片的一出经典之作。
面对神秘雾气的威胁,人们在死亡线上作出了各自的选择。
是前进还是倒退,是拼搏还是守护,是查探真相还是坐以待毙?
而结尾360度的惊天大逆转不禁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命运的无常、上帝的捉弄为这部惊悚片涂上了一层悲观主义的色彩。
最终不得不感叹果然是拍过《肖申克救赎》的斯蒂芬·金才能拍出这样的恐怖片啊。
当然。
还有我爱的《电锯惊魂》系列也突破了一般恐怖片肤浅的内容模式。
谁能说用鲜血和死亡的形式拷问人性不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呢?
我不知道《小岛惊魂》是不是开创了“以鬼当人”的视角展开叙事的先河。
这是不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鬼故事”呢?
不管怎么说,它的确是提出了一个相当有趣的命题。
当一个人真的死了之后,他会知道自己死了吗?
还是浑然不觉地在一个与现世世界完全相同的空间里继续生活呢?
嘿嘿。
如果是我,我希望有人能通知我,我已死了,不然到最后自己发现自己已经死了,还真是蛮恐怖的嘞。
比起《小岛惊魂》《灵异第六感》和《乘客》就显得逊色好多。
后两者似乎太注重结局的震撼而忘记了一些恐怖片必备的元素。
悬念和铺垫做得不太到位。
《灵异第六感》在将近50分钟的时候才揭露了小男孩可以见鬼的秘密。
这时候。
整部片子的吸引力才达到了一个高潮的层面。
拜托。
太迟了。
谁会耐着性子用50分钟等一个高潮啊。
而《乘客》的叙事手法就更显拙劣了。
其实该片有的是悬念,有的是铺垫,然而方向铺错了。
之前的各种环节都在把观众引向一场飞机事故背后的权利阴谋。
片尾随着乘客名单的出现,剧情瞬间巨变。
然而观众却发现自己彻底被骗了,竟然是一群死人自编自导的一出戏。
而什么航空公司背后的秘密简直就是扯淡。
结局的确把人们shock到了,但转折生硬而不流畅,甚至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片中姐姐玛雅这条线索简直有点莫名其妙。
线索贯穿全篇,但最终作用好像只为了片尾卡片上的那两行留言。
在前面相当混淆视听,我老觉得这个没出现的姐姐肯定有什么不测,说不定结尾能牵出了一段什么重头戏。
妈的。
等到结局,姐姐P事没有。
又被忽悠了。
而相比《小岛惊魂》的悬念设置,就显得自然多了。
首先两个孩子见不得阳光这种怪病就够让人惊奇的了。
浓雾笼罩的大房子、女主人神经质式的举动、诡异而图谋不轨的三个仆人,这些交错复杂的元素足够紧紧抓住观众的心了。
而片中留下的最大伏笔就是三个仆人对女主人隐瞒的秘密,一直让我们觉得这三个人一定有着不可告人的阴谋。
(同样是阴谋,《乘》就直接把观众引向航空公司推卸责任的阴谋,而且是一个压根就不存在的阴谋。
《小》则是钓着胃口,只觉图谋不轨,却不知底牌到底是什么。
)最终三个仆人的真实身份由三座墓碑揭开了。
而他们一直保守的秘密阴谋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前面所有的人物对白、场景细节、情节铺垫都让人恍然大悟。
弯转得虽急,却合乎情理,让观众心服口服。
简言之。
《小岛惊魂》就是“哇,原来是这样啊。
”《乘客》就是“靠,怎么是这样啊?!
”《小岛惊魂》里妮可基德曼的演技被很多妮可迷大肆追捧。
的确。
妮可基德曼的气质和影片的氛围相当吻合。
但说到演技。
我真的要赞叹一下《灵异第六感》里当时只有11岁的海利·乔·奥斯蒙特。
从表情到神态、从眼神到气场,从说话的语气到语速,娘啊,这小孩简直就是为演员而生的。
并凭借《灵》获得金球奖、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双项提名。
他在《阿甘正传》中也有相当惊人的表现。
然而。
当我在网上看到他现在长大的照片时。
简直当场晕厥。
算了。
不贴丑照了。
破坏我美好的印象啊。
丈夫回来的那一段,首先确定丈夫是战死的,但是个人觉得结果丈夫离开他们并不是无法原谅妻子杀了孩子的事实,原因:1)丈夫同样很爱他们的小孩,都是死人,不会因为无法原谅而来开他的孩子;2)死后依然会守在曾经死的地方,从女主角一直守在家里,仆人回来可看出,丈夫只是暂时因恋家而来到这,最终还是会回到自己身亡之处;3)仆人他们说过,他(丈夫)都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说明死后会有另一个家,丈夫的这个家就是在战场继续厮杀。。
4)如果丈夫真的无法原谅妻子,就不会在临走前与妻子发生性行为,一般都是舍不得但又无法不离开才会出现这种状况。
本来觉得前面一个多小时其实都有点无聊,节奏比较缓慢,没有想象中的惊吓。
一开始其实怀疑过女主一家都已经死了,因为他们从没想过离开这栋房子,也没有什么和外界的交流,所有的一切都透着不同寻常的诡异气息。
还有后来加入的仆人三人组的反常行为,一开始以为他们是来迫害女主一家的,想要鸠占鹊巢,结果没想到,其实是为了保护他们。
最后结局的反转再反转,真的震惊牛了大逼了!
通篇不停地提到入侵者其实是埋下了一个伏笔。
原来他们确实都是死人,但其实一开始不停地提到的入侵者才是活人们,每一次试图入住这栋房子的活人们都被他们视为入侵者,被赶走了。
那个吓人的老太太原来也是活人,是灵媒。
以为是她附身了女儿,其实是女儿附身了她。
最后结尾的时候,女主和两个孩子知道了自己早已死去的真相,一起大声呼喊着我们没有死的部分,真的有点震聋发聩的感觉,又揪心又震撼,又惊悚!
很少看恐怖片感到震撼,这一部做到了!
一直对“最后一刻揭示真相”的影片情有独钟,之前也看过不少。
在搜《禁闭岛》《恐怖游轮》类似影片的时候搜到了《小岛惊魂》。
一直以为这是一部跟《禁闭岛》类似的精神分裂型的影片,直到看到最后一刻才明白,这是一部“生死反转”的影片。
首先赞一句,妮可·基德曼的演技真是太棒了。
配合暗室、音效和悬疑的剧情,很好地做到了“惊悚”二字。
下面是我对影片所设悬念的一些理解。
1、女主为何惊悚地醒来?
2、诡异的笑声引出了古怪的“仆佣”三人组,老头所说的“像大家一样,死了”是什么意思?
还有那个“哑巴”,眼神里透出的不安和恐惧预示了他们隐藏着一个秘密。
这个“秘密”是什么?
3、为什么“打开一扇门之前要先关上另一扇?
”孩子们的出场方式为何如此古怪?
(让我险些以为吸血鬼要出场了,呵呵)4、Anni口中的“出事了”,“妈妈疯了”,是怎么回事?
佣人们一周前全部失踪了,一周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5、征佣广告都没发出去,三个人怎么会来到这栋房子的?
当女主开门时,米太太想要告诉她的“truth”是什么?
不过米太太所说的“来这里碰碰运气”“当仆人”似乎也能说得通。
6、女主跟两个孩子读圣经讨论生死,她教育两个孩子不要苟且偷生,这段相信大家第一遍看的时候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有这么一段剧情。
7、也是女主的疑惑——“哑巴”为什么变成了“哑巴”?
米太太点到即止,没有明确回答女主。
8、女主听到的小孩儿哭声是怎么回事?
Anni说那是那一小男孩在哭,那个小男孩想把女主和两个小孩儿赶出去。
那个小男孩是鬼吗?
Anni有阴阳眼吗?
9、门是谁开的?
不是米太太,不是哑女,难道真是女主忘了关门?
10、米太太为什么要为Anni求情?
窗外久久不散的大雾是怎么回事?
到底是谁在女主头顶的房间跑来跑去?
11、女主住在这间房子5年,没有让一个纳粹进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2、女主终于发现事情有些不对劲儿。
开始追究原因,于是她找到了死人相册。
死了那么多人,还有全家福,还有小孩,是什么原因导致同时死了这么多人?
米太太所说的肺结核可以解释这一原因。
难道米太太跟相册里死去人的是同一时代的?
仆佣三人跟死去的死人相册里的人们有什么关系?
米太太所说的“离开了,又从未离开”是什么意思?
13、老头掩盖的墓碑是谁的?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14、大兵怎么会突然出现?
传言已经死去的大兵怎么会再次出现?
大兵到底是死是活?
15、餐桌上,为什么女主会对Anni的问题避而不答?
为什么女主会突然生气?
为什么Anni会急促呼吸?
16、为什么米太太对Anni说的话深信不疑?
为什么她说等到女主发现真相,everything will be different?
17、Anni为什么突然变成了老太婆?
真的有鬼?
Anni为什么会说“她不杀死我就不罢休?
”难道之前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18、女主角为什么听到女儿陪着爸爸会那么吃惊?
女主角的头痛药又是怎么回事?
米太太为什么说“你不能把整个家抗在自己肩上”?
19、大兵说他回来只是为了跟家人道别,短暂相逢后匆匆离去。
为什么?
“战争已经结束了。
”“战争还没有结束。
”这两句对白是什么意思?
20、窗帘是被谁收走的?
21、米太太三人被赶了出来,他们说的“忍无可忍了”是怎么回事?
22、两个小孩儿躲在衣柜里,听到急促的呼吸声又是怎么回事?
所有悬念的解答:1、女主角醒来后,首先忆起的是自己杀了两个孩子,然后开枪自杀,自己应该已经死了才对。
2、这个不用解释了。
3、这个没什么深意,只是因为孩子们生前的怪病。
4、小女孩不知道自己死了,她只记得“那一天,妈妈疯了”,想要杀死自己。
这实际上是小女孩生前最后的记忆。
5、人死了之后,就会跟其他的死人生活在一起了。
“仆佣”三人组一开始其实是来拜访他们的新邻居——刚刚死去的女主角母子三人,顺便告诉女主,他们母子三人已经死了事实。
6、这其实是在影射女主角杀死两个孩子的时候给他们的解释,希望他们勇敢地面对死亡。
7、“哑巴”之所以变成哑巴,是因为她被“自己应经死了”的事实给吓到了。
米太太不希望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女主角身上,因此选择暂时不把真相告诉女主角。
8、小男孩一家刚搬进这栋房子,小男孩做梦梦到了女主角母子三人,被吓哭了。
Anni为什么能看到小男孩,并且只有她一个人能看到,这个需要好好解释一下。
从母子三人讨论圣经的过程可以看出来,姐姐年龄毕竟大点,对于是非曲直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
而弟弟还小,非常依赖他的妈妈,妈妈说啥就是啥。
对于女主角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孩子,第六条解答已经交代了。
但姐姐读过圣经,知道没有“小孩的地狱”,她有着自己的判断,不太相信妈妈说的话,因此小女孩死后,有一丝残念或者说是怨念留在人世间,因此她能看到新搬进来的小男孩Victor(对于Victor来说,是小女孩闯进了他的梦里)。
而弟弟完全信任妈妈,因此被妈妈彻底洗脑,死后也没有任何残念留在世间,甚至连“那一天”发生的事情都忘了(其实没有彻底忘记,只是受女主角影响,不愿想起)。
9、门其实是新搬进来的Vctor一家开的。
人和鬼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的,只不过互相看不到而已。
米太太也说过:阴阳两地,根本就是同一个世界。
10、米太太是知悉所有真相的人,她知道小女孩Anni是无辜受罚,因此不忍心看小女孩受罚。
窗外的大雾跟最后一刻Vctor一家离开时的晴朗形成对比,电影里有没有雾是死人的世界跟活人的世界之间的区别。
在女主角头顶跑来跑去的当然是Vctor一家。
11、女主角说这句话的时候很激动,其实就是因为当初纳粹占领了整个岛,将要闯进这栋房子,女主角才选择杀死自己的孩子,然后开枪自杀的。
12、肺结核导致人们一个接一个地死去,照片里死去的人其实是米太太生前所服侍的主人。
因为他们把米太太他们这些仆人当家人一样看待,并且这里有着米太太和他们最美好的时光,因此米太太三人从未离去,直到他们也感染上肺结核,最终死去。
“当挚爱的人死去,人们就会做傻事。
”这也是对整个故事至关重要的一句话。
13、老头掩盖的墓碑是他们自己的,就是三个仆人的。
他们不想让女主角看到,想找机会再告诉女主角真相,怕女主角被吓到。
14、大兵这时还没有死,不过离死不远了,也就是生死游离状态。
他“满身是血”,“非常虚弱”就证明了这点。
他死前最大的牵挂就是自己的老婆孩子,因此他的游魂穿过大雾,走回了自己的家。
前面已经铺垫过“人和鬼只有在永恒的尽头才能相遇”,大兵生死游离的状态刚好符合了这个条件。
15、女主角潜意识里一直都知道事情的真相。
但是她太爱自己的孩子,对于自己杀了自己的孩子这件事非常痛苦。
因此她选择逃避,她用假象营造了一个美好的肥皂泡泡,她宁愿相信大家都没有死。
她已经知道了家里有“入侵者”,而又在此时矢口否认,并且对小女孩发火,其实就是怕小女孩弄破了这个泡泡,然后他们面对的只有痛苦。
至于Anni为什么急促地喘气,有人说是影射女主角杀死他们的时候小女孩一直在急促呼吸,其实不是。
如果是,女主角的表现不该这么平静。
急促地呼吸其实是因为她开始被招魂了。
16、这个也不用解释了。
17、显然,这里能看出Anni确实被招魂了,她被巫婆附身了。
Anni说“她不杀死我就不罢休?
”其实是因为她一直都记得“那一天”,她的妈妈就试图杀死她,也能看出,小女孩也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
小女孩以为上次她的妈妈想杀死她但是没有杀死,这次又想杀死她。
18、她怕女儿对大兵说出“那一天”发生的事儿。
她连自己的头痛药都忘了,说明她已经不头疼了——人死了,病也就好了。
米太太的话就是在劝女主角别再自欺欺人了,想让她赶紧醒过来,面对事实。
然后女主角就怒了,只要有人想捅破与真相之间的这层纸,她就会发怒。
她用水冲掉了头痛药,配合当时的音乐可以知道,女主角在真相和自欺欺人之间再一次选择了后者。
19、大兵知道自己的家人都死了,奄奄一息状态下支撑他的最后一个信念也没有了,因此这次他是真的要死了。
至于那两句对白,其实是对战争的控诉。
战争不会消失,家破人亡的悲剧也不会停止。
女主角与大兵之间的对白,道出了女主角死前最后一丝残念,也是自己作为女人,作为一个妻子,对战争的控诉,和对丈夫的渴求,当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将要死去之时,大兵作为丈夫并没有陪在母子三人身边。
“你不是去从军,而是想离开我,对不对?
”,这一句话也把一个小女人情怀体现的的淋漓尽致。
一个如此强势的女人,只有在自己的丈夫面前,才会表现出如此的小女人情怀。
女主角的泪水里,包含了太多太多。
有亲情,有爱情,有小家,有大家……不善情感分析,此处省略500字。
20、窗帘显然是新搬进来的Vctor一家收走的。
Vctor一家发现总有“人”将窗帘拉上,不胜其烦,干脆卸掉了所有的窗帘。
另外,两个小孩儿在阳光里醒来,说明他们已经不怕阳光了。
21、米太太一开始是为了不吓着女主角而不告诉她真相,现在她不想看女主角再这样自欺欺人下去,因此“忍无可忍了”。
他们将墓碑挖出来,想让女主角赶快觉醒。
然后,女主角和两个孩子同时发现了米太太他们早就死了的真相。
于是他们以为米太太他们是鬼,不让他们进门。
枪也打不死他们,因为他们早死了。
22、这次是他们俩都被招魂了。
Anni捂住弟弟的嘴,却发现自己也开始急促呼吸了,然后巫婆就出现了。
跟前文呼应,急促呼吸是被招魂的征兆。
后面就没什么悬念了,女主角冲过去,撕桌上的纸。
镜头突然拉远,女主角竟然变成了透明人。
这一刻揭示真相,原来“鬼”其实是人,母子三人才是鬼,生死大反转!!!
一、关于泽西岛泽西(Jersey)是英国皇家属地,位于诺曼底半岛外海,距离法国海岸线约20公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泽西岛被德军占领自1940年5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止。
二、关于时间影片开头交待是1945年,根据主角格蕾丝说 “在被占领的整整五年里,我都没让一个纳粹踏进这间屋子(For five whole years during the occuption,I managed to avoid a single Nazi ever stepping foot in this house.)” “战争结束了” “屋子里没有电因为战争时德国人把电断了,我们也习惯了” 等,以及最后才交待的维克多一家的状态,可以推测故事具体发生时间是二战结束后,而不是战争期间。
女儿说爸爸在法国打仗,那应该是1944年6月盟军诺曼底登陆或之后。
格蕾丝说丈夫去了一年半没音讯,再看电影里展现的天气和自然环境,也可推测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差不多是1945年秋季之后了。
三、关于孩子格蕾丝要求孩子所在的房间必须拉上窗帘、开一扇门之前必须关上前一扇门,是因为她的儿子和女儿生前患有 “着色性干皮病(XP)”(后来看了导演花絮知道的)。
这是一种先天性的非常非常罕见的皮肤病。
可见从女儿出生之后没多久格蕾丝就开始被孩子的病情所折磨,然后儿子出生还是遗传了这个病,这些对她的精神打击有多么巨大可想而知。
四、关于丈夫大雾中遇到丈夫,踩着树林里满地落叶的脚步声中,还能隐隐听到铁链的碰撞声,呼应了之前女儿说鬼都是穿着白袍子戴着铁链。
格蕾丝问你这么长时间都去哪儿了?
丈夫回答:在外面,寻找回家的路(out there,looking for my house)。
格蕾丝又说你大不一样了(you'er so different),丈夫回答:有时我会流血(sometimes I bleed)。
——丈夫已经阵亡了,这是他的鬼魂。
丈夫明了自己已死,但心有挂念想着回家看看,想着看到妻儿们活得好好的,就能安心去另一个世界。
谁知道在雾中遇到妻子,他居然能 “看见” 妻子,说明妻子也死了(影片设定通常情况下活人死人是看不见彼此的)。
所以他当时的反应十分反常,并没有像格蕾丝那么激动,更多的是错愕、疑惑、惊恐,欲言又止。
回到家,又看到米太太还看到女儿和儿子,丈夫崩溃了——孩子也死了,还有陌生鬼魂跟他们在一起(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丈夫认出了米太太,因为以前他看过那本相册)。
所以,丈夫把自己关在卧室里,不愿下楼。
他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更恐慌的是他不知道自己的妻儿和这栋房子发生了什么。
在孩子卧室,丈夫的表情跟见到妻子就不同了,因为他明白了家人都死了。
丈夫问孩子你们俩都乖乖吗(have you both been well behaved)?
你们俩对妈妈好吗(have you been good to your mother)?
这是为了搞清楚发生了什么,因为他知道妻子患有精神疾病。
后来女儿因为被灵媒老妇人附体而遭到格蕾丝攻击,受到惊吓而坚持要跟爸爸说话,在卧室两人单独谈了许久之后,丈夫应该是从女儿所说中明白了之前发生的事情。
所以,在格蕾丝进卧室后,他说了“你应该为那件事道歉……向孩子们道歉……不是那件事(格蕾丝攻击女儿)而是那天的事……”。
丈夫发现妻子还是保持着之前的精神病态,且没有意识到大家都是亡灵了,他不愿意跟妻儿一样,决定离开。
五、关于格蕾丝我觉得格蕾丝本身就有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只是以前表现得没那么明显或强烈。
格蕾丝说自己不喜欢屋子里有噪音,听到会偏头疼(migraine),很多情节都表现出她或蛮横专断,或神经兮兮,或暴躁易怒,或歇斯底里。
这些并不是她死后才产生的,而是生前的状态。
结婚后先后生育两个孩子都患有极为罕见的不治之症,多年费心费力保护和照顾孩子,丈夫又参军打仗还失踪了,而且1940年德国入侵前她的家人就都离开了,从此音讯杳然,感觉是被家人抛弃了,这些都导致格蕾丝的病情不断加重。
格蕾丝在卧室跟丈夫的那段对话,其中:“我不知道那天发生了什么。
仆人们趁着夜色离开了。
他们没有勇气当面告诉我。
他们知道,我不能离开家。
他们知道。
” 这里,我无法断定是那天悲剧发生后的 “当晚” 仆人们离开了,还是因为格蕾丝的病情加重导致仆人们忍受不了这位难伺候的女主人而集体静悄悄地离职。
我略倾向于后者,一是因为这是格蕾丝被丈夫质问那天发生什么之后的解释,正常逻辑下人都会先说事情发生前的情况以作为理由或借口,二来后者更能说明格蕾丝因被仆人抛弃而不得不一个人面对照顾孩子、看管大宅的巨大困境,导致精神状态急剧恶化,为随后的杀子自杀做足铺垫。
还有,“他们知道,我不能离开家,他们知道” 似乎暗示了之前仆人们对这位精神不正常的女主人,很可能已经表现出了愈来愈明显的歧视、怠慢和欺辱。
再看米太太等三人登门应聘以及后来雇佣关系中格蕾丝对他们说话的语气、神情和做派,不难发现格蕾丝对仆人真的极不友善,之前的仆人们对她有敌意也就不奇怪了。
有一处令我疑惑的是,格蕾丝对丈夫说她宁肯比孩子们先死——这句话在卧室夫妻对话中出现得很突兀,难道她其实是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不愿承认不愿面对?
格蕾丝特别厌烦孩子发出急促低沉的喘息声,为什么?
而两个孩子似乎也是在陷入极端情绪时才会发出这种声音。
难道这就是她用枕头闷死孩子时,孩子发出的最后的声音?
六、关于女儿女儿安对自己死亡似乎是有一点模糊的感觉的。
她总是喜欢问关于死人、鬼魂的问题。
因为被灵媒附身而遭到格蕾丝的攻击,不停地冲格蕾丝喊叫 “你想杀了我” “你不杀了我就不罢休”。
晚上弟弟问她的时候,她说妈妈又发疯了跟那天一样。
而弟弟什么都不记得。
安或许是有联系阴阳两界的特质,或许是因为和灵媒老妇 “沟通” 多了而知道了一些。
七、关于那天的事以下是我以个人理解来梳理的解释:格蕾丝本来就有抑郁症,因为婚后生育孩子都得了奇怪的不治之症而病情加重;丈夫受不了她而离家从军,一去不返生死未卜,更加重了她的病情;丈夫离开后,仆人们也越来越看不起她嫌弃她,令她病情进一步严重。
终于仆人们不告而别,他们 “趁着夜色离开了”,暂且认为是半夜吧。
(鉴于格蕾丝说了德国占领期是五年,说明她死后对时间的理解是没有问题的。
这是一个预设前提。
根据格蕾丝说,她给报纸寄的招聘启事应该在米太太他们来的5天前登报,而邮差是每周三来送信取信,之前的仆人是米太太他们来的一周前离开的。
由此推算,如果当周周三邮差来取走寄给报纸的招聘信件,报纸第二天即周四便登报,5天后即下一周的周二米太太等上门应聘,则之前的仆人便是于当周的周一夜间离开。
而当周周三邮差没有来取信,说明这时格蕾丝和她的孩子们已经死了,所以悲剧应该是发生在当周的周二。
)早上醒来的格蕾丝发现仆人都不见了,面对空荡荡的大宅子,想到要独自面对生病的孩子,顿感压力巨大、不堪重负,陷入了深深的焦虑、惊恐和无措,以致濒临崩溃边缘。
恰巧,那天两个孩子不知为何又很吵闹,在房间里用枕头互相打闹持续不休,进一步重击了格蕾丝脆弱的心理防线。
格蕾丝劝阻无效,终于彻底崩溃,发疯的她用枕头将孩子闷死,然后开枪自杀。
死后,格蕾丝的鬼魂又看到两个孩子在卧室里拿着枕头打闹——可以理解为格蕾丝鬼魂的意识将最不愿面对的那段事实给主观遮蔽了,刻意把记忆或印象定位在悲剧发生前;也可能是两个孩子的鬼魂在 “惯性” 地继续着死前的游戏,——在 “看到” 维克多一家和灵媒后,格蕾丝搂着孩子坐在卧室外的走廊上,自言自语说这是上帝的大慈悲,让她能有机会再来过一次,这次她不会那样做,而是要继续爱孩子照顾好他们。
这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死后格蕾丝的病就好了,她的思维不再受疾病的影响,心智恢复正常了。
可参照老园丁说他亲戚有风湿病,突然有一天就不疼了就好了——其实就是死了嘛。
米太太三人(我觉得他们是一家人)死于1891年的肺结核病大流行。
他们三人是那时候大宅子主人的仆人,主人后来搬到伦敦越来越少回来,其他仆人也就逐渐离开,加上肺结核肆虐,最后就只剩最热爱最留恋这块土地这栋房子的他们三人。
然后他们都死于肺结核,被埋在了房子附近的大枯树下(片中可见那里只有三个墓碑)。
他们的鬼魂不愿意去投胎——米太太对格蕾丝说 “我们曾在这里工作过……那是我毕生最美好的时光……这房子对我们意义重大”——选择了继续守在这里。
我觉得他们一直就 “住在” 后来格蕾丝安排给老园丁住的那个房子后面的仓库棚屋里。
他们知道怎么处理和同空间内活人的关系,包括后来搬来的格蕾丝一家,所以50多年都相安无事没啥问题。
而当格蕾丝杀死孩子又自杀后,因为拒绝接受这个事实,不承认自己和孩子都死了是鬼了,结果与新搬来的维克多一家发生不必要的联系和冲突。
为了维护原本和谐的阴阳共存关系,米太太等三人不得不显身试图引导帮助格蕾丝了解状况接受现实,进而恢复阴阳两界和睦相处的良好局面。
终于,在维克多一家请来的灵媒 “找到” 了孩子时,格蕾丝第一次 “看到” 了阳间,她想起了那天发生的事情,接受了自己和孩子都已经死亡的事实。
然后,她选择了带着孩子继续留在这里。
希望他们六位在他们眷恋的地方能开开心心地平静地 “生活” 下去,不管之后还有没有新的 others 住进来。
结尾,维克多一家离开时,户外并没有雾也不是阴天,而是阳光明媚。
江城子疯病袭人死何诉,母亲唤,父亲呼,严疼慈爱,声声入空屋。
一家四口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
先觉忠仆行救赎左大叔,右哑仆,同类大爱,亲历死也足。
只盼死屋无人住,有亲情,同欢呼。
话说王先生也不容易啊……不过这片子就是为了表现“纵做鬼,也幸福”嘛
我非常喜欢这本片子,因为我一直是有鬼论者,片子里的所有假想,其实我早都深信不疑。
我一直相信我们与亡灵生活在重叠的世界,只是因为体质的不同,互相碰不到感觉不到。
就像与平行世界互相不能触碰一样。
每天有无数人、鬼、平行世界在同时运行着。
有一次我告诉木神,另一个世界里有只小动物,跟我的兔子大小差不多,它从厨房穿过客厅一路狂奔来差点撞上了我,木神说,每天生活在充满鬼的房子里,还有一个鬼老婆真是很可怕。
LOL 这部电影观后,一切都很简单了。
有趣在以鬼的视角来拍人对他们造成的困扰。
Grace杀了孩子们再自杀后,发现仆人一夜蒸发了,其实因为自己阴阳隔世了啊。
开始感觉闹鬼了,因为新的住户搬进来了。
新仆人也是死人,想重新生活在老房子里。
在森林中迷途的丈夫其实早就迷失在二战里了。
本来生死两界的人不会互相碰到的,可是这栋房子里,活人与死人不小心就互相打扰了起来。
中文名翻译得很糟糕,the others是多好的直白的名字。
相对另一种形式的存在,我们都是the others。
电影有一点讽刺意味在,Grace那么笃信上帝,还是做了不能被宗教所允许的事自杀,导致自己和孩子们的灵魂都被困在了这个世界无法上天堂了。
丈夫,还有三个仆人大概都是因为对此生尚有迷恋,所以也都困在死去的地方无法离开。
观毕,重新问自己,希望死人rest in peace,在天堂无忧无虑,还是希望他们徘徊在这个世界呢?
如果鬼魂还在这里,怎么样能指引我的那一个找到回家的路?
各种没去成天堂的游魂互相遇见又搞不清状况岂不是很可怜?
可是如果去了天堂,各种宗教所述,大体都是直到judgemental day都再也互相见不到了,这样的话曾经的爱恨恩怨又都消失到何方?
有很多事,我感觉不出,找不到答案。
电影全片用钢琴演奏配乐,在展现恐怖气氛的同时又带有一丝古典和高雅,与那个时代相匹配。
而音乐在电影中始终以先慢后急、先低后高的节奏,画面和音乐结合的也是相得益彰,电影中始终是昏暗的色调,白雾弥漫,好像导演将这间别墅独立出来,将观众慢慢的、 一步一步的引向故事情节的发展,沉浸在故事中无法自拔。
在这里不得不佩服《小岛惊魂》的导演亚历桑德罗·阿曼巴,竟能将电影的节奏和配乐搭配的如此巧妙。
全片并没有杂乱无章,而是通过有序的节奏来展现电影的进程,这一点真的处理的非常完美。
导演在电影中通常用脚步声、东西的移动声来促进情节,又以舒缓的钢琴奏乐在适当的时候来舒缓观众紧绷的精神。
每当电影进程相距大约十分钟时,电影便有起伏点,适当的时间、合适的氛围,既使吸引观众的身心融入电影情节无法自拔,又使得不会让观众精神一直紧绷,视觉疲乏。
如:在十三分钟时,在当格蕾丝向贝莎米尔丝太太讲述房间的规矩时,音乐显示出低沉、缓慢、略显恐怖的钢琴奏乐,好似格蕾丝对贝莎米尔丝太太的警示。
同时,格蕾丝决定留下三人,也是故事的正式开始。
然而到了大约二十五分钟时,安向弟弟尼古拉斯介绍维特时,随着尼古拉斯恐惧的呼吸声,配乐逐渐紧促,而当安向维特对话时,配乐则缓慢、压抑,两者相互交加,将恐怖的气氛推到了一个新的顶端,当维特的手摸到尼古拉斯的脸时,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一下子爆发出来,高昂、急促的音乐伴随着尼古拉斯的哭声将观众的情绪提升到了极致,给观众一种受到压迫、恐惧不安的感觉。
在三十二分钟时,格蕾丝听到楼上脚步声和移动桌椅的声音,以为是莉迪亚发出的声音,但是当她看到莉迪亚正站在屋外和贝莎米尔丝太太交谈时,才意识到楼上另有其人。
音乐始终展现出悬疑、不安的效果,压抑的钢琴声配合风铃声、好似鬼哭的风声和踩在地板上“咯吱咯吱”的声音,反复渲染紧张的气氛。
这里应该算是整部电影的高潮了,格蕾丝意识到除了她们还另有人的存在,电影由此开始紧张起来。
在四十二分钟时,也许是为了紧张情绪之后的舒缓吧,导演让格蕾丝和贝莎米尔丝互相讲述了彼此的故事,配以悠长、舒缓、略带悲伤的钢琴曲,格蕾丝在片中多数以严厉、悲伤、神经质的形象,而此时也体现出格蕾丝更多的人情味。
而且让观众了解到了她们的故事的同时也为莉迪亚哑巴的真相埋下了伏笔。
在大约五十三分钟时,格蕾丝为了去找神父,独自出行在迷雾中,背景一片白色,除了脚步声就是格蕾丝急促而恐惧的呼吸声,远处有人缓缓走来时,音乐变得使人紧张,好像把心脏都提到了嗓子眼;而当格蕾丝确认来者是自己的丈夫时,音乐由紧张转变成了悲伤,我想这也揭示了他(她)们两个都已经是死人的伏笔了吧。
大约六十六分钟时,安身穿白裙,头戴面纱,结果格蕾丝透过面纱看到了一个怪眼的老妇人,情急和恐惧之下,格蕾丝掐住了安的脖子。
此时随着安的挣扎,音乐又高昂到了一个新的顶点,凄惨、悬疑、恐惧。
在七十五分钟时,伴随着安的睡醒,突然发现窗户上的帘子都被摘了下来,一声尖叫后,电影发展到了最激烈的桥段。
剧情、画面、音乐、声音,一切都变得非常急促、紧张。
将格蕾丝夫妻俩相聚、分离的悲伤感冲的一干二净,导演在剪辑上果然干净利落,不会让无用的情景多出一秒。
在九十分钟时,也是影片最终的高潮所在,全片所有的矛盾点都集中在了这短短的十分钟里,格蕾丝和她的两个孩子发现了真相。
“我们没死!
”三人爆发出无力、惶恐、恐惧的咆哮,这也是电影中音乐最后的激昂。
电影中除了扣人心弦的配乐外,大多数时间异常寂静,只有互相对话声和脚步声,没有多余的声音。
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床头低语一般,可以更好的沉浸进去讲述一件故事,不会使观众有过多的急躁感。
叙事风格总体相对平缓,并没有过多的视觉冲击和刻意地营造恐怖气氛,但潜移默化的剧情和配乐大大提高了影片的故事内涵。
令人欲罢不能,回味绵绵,不禁叹息感慨。
不得不说导演实在是太有天赋了,竟然能展现出如此精彩的剧本,而支撑剧情完美发展的除了演员们的演技外,毫无疑问,是能够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其中的配乐。
看美国的惊悚片会有恐惧感,但是是那种很痛快地恐惧,怕就怕了,吓就被吓了,不像这部,心中一直很压抑,反而恐惧倒像是次要的了。
那阴沉的天,不见阳光的房间,灰色调的衣装,还有尼可那煞白的脸,全是沉闷的元素。
就这样,在这种压抑的感觉下,一段恐怖故事上演了。
感觉这种手法很不像是从前看过的美国惊悚片了,印象中,只有我们东方的,特别是日韩的惊悚片中,才会这么注重对观众内心的渗透,才会造出这么种种深达内心的情节。
而欧美的影片,感觉大多都是注重视觉的震撼(比如造出一个个可怕甚至让人恶心的怪物),以及听觉上的冲击(比如那阵阵尖叫)。
这部影片算是一个创新,感觉还是很有水平的,算是一部不错的惊悚片吧。
另外,尼可的演技真的不错,很入戏!
这部电影在我电脑里放了很久 因为有次打开一个名叫荒岛惊魂的傻逼电影看了两分钟就关掉了 误认为是一部电影呢 都没有去看 后来想着是妮可演的 评分不低 就看了下 很多人拿这部电影和灵异第六感相比 个人觉得 灵异第六感 更具现实性更温情一些 记得当时结尾的时候 那个问题 Do i make her proud?.... every day. 感动的我一塌糊涂在鬼吓人 人吓鬼 鬼吓鬼的剧情中 感觉妮可把女主的无助和神经质演的很到位 妮可太美了 单就这个演员的气质和美貌 也得三星以上 人死了 却以鬼魂的身份存留于世 期待有再来一次的机会 期待那是一个梦 有时候梦真的是梦 醒来就安全了 有时候 梦不是梦 却不肯接受现实 妮可最后抱着俩孩子说出是她杀死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 觉得难过还好我们都还有很多机会
今年看的,以现在的眼光看,既不恐怖又有些俗套
除了最后结局看着还有点感觉(类似第六感),前面都太过冗长。看的我毫无耐心。相比第六感,吸引力减低了很多很多。很多地方只是故弄玄虚,很没有意思。妮可的演戏的感觉,还真是很符合她的长相。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总觉得抬手之间,有点话剧一般的大起大落,在电影里这种演法显得很不自然
看的有点无聊,因为不觉得惊悚,但是妮可演的很好,四星......PS,站在成人的角度看的话,那个女儿有时候的有些行为真的是会气死人的.......
n陪我看的。有人陪看起来就觉得一点也不可怕内。妮可基德曼身材太好,演的女人很坚强。小女孩演的不错。
不能被剧透的悬疑类型//虽然有点刻意但氛围营造得挺好 压抑且隐秘//中文译名太烂了//妮可好适合Grace这个名字
不喜欢。都说结局很奇葩,但我认为很容易就猜到麻
一星给Nicole Kidman的身材,一星给叙事方式
因为看之前先看了电影的剧情简介,所以觉得一般!不过想法还是不错的!不要先入为主。
片名让人有先入为主的烂片之感。。。其实创新佳作
230924宛平/谢谢大家和我一起尖叫出声
如果不是之前就知道这是另一部《第六感》,悬疑和惊悚的成分还会更浓一些吧。
人吓鬼。结尾惊喜反转。
类似《第六感》的意外剧情,但不仅仅是悬疑,更是现实人性的疗伤。当然,比起《禁闭岛》就真是差得多了,太多小演员的戏份注定这是部平庸。
还记得当时看完的震撼,谁能预料这个结局。妮可基德曼那张脸真是上帝的杰作。
活人和死人是相对的。讲了一家死人的故事,或者说,就是钉子户鬼魂赶走活人的故事-__-这房子估计永远卖不出去了。仨仆人特地跑来告诉女人要活人死人和谐共处……结果分明从阴间角度拍的……
亡灵的自我教育:如何维护其房屋产权~~
和乘客与第六感一样,讲的是主角是鬼,最为最后的大包袱的!但比起另外两部来,它更抽象也更专一,没有铺开去讲一些其他的东西,专一地跟你讲述一个鬼故事!这个阿曼巴既深海长眠之后又一对自我的完美突破!
是我看得太晚 结尾放在十几年前的确是神来之笔
B. 氛围大于故事,情绪重于情节。运镜与布光是经典的希区柯克风味(几场楼梯的戏尤甚)。循规蹈矩的铺垫+颠覆性的视角,确实有点反类型片的意思。只是“类型”部分无论剧情或配乐都过于俗套,反倒让很灵的结尾显得突兀。全片更像妮可的演技大赏:含蓄,精准,让人目不转睛。她真的是为大银幕而生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的鬼屋故事,其实我也看过不少鬼片了,内容都大同小异,但其中优秀的更多是胜在表现手法上,本片的运镜,配乐,场景,表演,当然还有剧情,全都营造出浓浓的压迫感,情节也足够吸引人,哪怕知道会发生什么还是愿意继续欣赏,这些已经足以让本片成为一部优秀的恐怖片,哪怕结局没有反转,也不会影响本片的精彩程度,这是看B级恐怖片时很难有的感觉。对于未知的恐惧比直接的视觉刺激要更可怕。我曾被人剧透过本片的结局,但观看过程中一度以为是自己记错了。其实不是很喜欢这个结局,感觉有点像看了个寂寞,但整体而言还是非常喜欢本片。妮可·基德曼美翻了,小女孩很可爱,演技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