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看了《太阳帝国》,对美国拍摄的日本视角电影都心有余悸,尤其是这种战后题材的,因为西方人对日本的好感混杂在抗战背景会出现许多让国人愤怒的言论。
得知美国又出了一部《天皇》后,我也迫不及待地点了个想看,想看完之后来骂。
看完之后一查才知道,导演是英国人,还不是美帝的人。
LOST的美国大兵Matthew Fox出演男一号菲勒斯将军,一口现代美语让我感觉与40年代格格不入,倒是他细腻的表情出演这样一个深陷情海的异国人士十分适合。
Tom Lee Jones演的麦克阿瑟将军很有范,但出乎意料的是他的戏份并不多,只有最后与天皇会面多少有点看头。
故事用了双线的形式,可惜两条线均流于形式,显得有点浅薄。
与Aya的戏份对主线剧情几乎没有推进作用,倒是把菲勒斯将军这一Jap lover的形象刻画的很饱满。
最主要的调查部分,也只是蜻蜓点水,并无深入的探索,好像触发savepoint一般推动剧情。
在飞机上,面对麦克阿瑟表示对下机后是否安全的怀疑,菲勒斯说,天皇下令国民“承受无法忍受的痛楚”,同时他对日本国民队天皇的忠诚丝毫不怀疑。
在这里我就呵呵了,数不胜数的史实说明了有不少日军在投降后依旧进行毫无人性的屠戮。
当然,这也应证了菲勒斯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日粉。
从电影一开始,菲勒斯就表达了对广岛核爆的不安,毕竟作为“施暴者”,有这样的歉疚也是正常的。
随后拍到菲勒斯只身一人来到拉面馆,旁桌顾客、甚至面馆女主人对他的敌视,菲勒斯那忧郁的颜色很难不让人回想起Lost,太像了。。。
然后到了本片第二个触发我G点的地方,拜访近卫文麿,前日本首相。
导演借近卫文麿的嘴说出了两句名言,第一句是“这不是判断黑与白的问题”。
真的不是黑与白的问题吗?
作为日本的邻国,我们清楚这一个菊与刀的国度的矛盾性,我们也清楚天子作为世袭者对自身、当下命运的无力。
但为什么这不是黑与白的问题呢?
就因为没有确切证据?
就因为天皇亲手终结了战争?
用这种模糊的说法恰恰隐藏了本片的核心:天皇是否有罪。
也许民族性会干扰对这问题的看法,但毫无疑问,从人类角度来看,各族都是平等对待,无论你们民族有什么乱七八糟的问题,触犯了战争法就应该得到制裁。
而不是用隐晦的黑与白来混淆视听。
第二句更是让我呵呵,“我们的确侵占了中国,但英国、葡萄牙不是早于我们吗?
我们的确侵占了新加坡、马来西亚,但是从英国人手中夺来的。
我们没有从菲律宾人手中夺来菲律宾,是从美国人手中,而美国人是从西班牙夺来的etc”。
近卫文麿洋洋洒洒地说完上面的话,菲勒斯将军又一次Jack上身,回答说:我不用你来给我上历史课。
这种强盗逻辑的话语居然能让菲勒斯无言以对,正正反映了导演的思想:战争当中没有谁是正确的。
的确,日军残暴,美国人不也扔了原子弹麽?
正是这种恰似反战的思想,也进一步为天皇洗地。
既然英国也曾侵略过中国,那凭什么定天皇罪呢?
用这种理论来为天皇洗地,我表示深深不服。
导演用这种强盗的反战逻辑混搭日本“黑与白”特色组合成了组合拳,将混淆视听进行到底。
接下来菲勒斯被发现操控轰炸地点来保护情人,这一严重违反军纪的行为被麦克阿瑟将军一笔勾销了,考虑到保护天皇的成就,这倒是可以理解。
接下来是高潮,由于无法找到确切证据,菲勒斯报告给麦克阿瑟的居然是毫无理据的个人推论。
连麦克阿瑟都为此感到不解,仅仅凭借个人的推断来做这一个决定吗?
电影给出的解释显然无法自圆,仅是一再强调天皇在停战中的作用。
其中包含着一股美国大兵的“I gotta go”的爽朗与无脑。
然后是片尾天皇对麦克阿瑟说的那席话。
有人看了觉得感动,或许真实的天皇确是那样的人物,但无论个体对罪责是否有愧疚,都与最初犯下的罪行毫无关系。
作为反人类的战争罪,更不是心怀歉疚就能减缓判刑的。
我无意探讨天皇是否应当定罪,我认为这是政治上的博弈,事实也证明这一做法对日本战后安稳重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我反感的是电影里的这种思想,用一个Jap lover来把政治博弈隐藏成个人定论。
世事往往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对于天皇也不是你我这种平民像他死就能死的。
但用这种看似人性化的手法来回放那段往事,我只看到了洗地,还不如像纪录片那样简单了当的讲述有关苏俄、日本多方的政治博弈,也让麦克阿瑟大大减分。
人们常常说勿忘历史,却总在这种模棱两可的时候模糊了自己的历史观,慢慢地随波逐流。
补充说一下,写这些是想吐槽美国人,没想到回复全部都在讲日本人。
如同一位网友所说,日本人现在怎么想怎么做,我们又能干些什么呢?
就算他们不知大屠杀的事,我个人干干嘛还是干嘛,喜欢看动漫,看J联赛,毫无影响。
对于纠结日本的讨论其实毫无意义,因为国人自己对于这些问题都没得到统一意见。
上网搜到一篇文章,http://www.aisixiang.com/data/8534.html,章益国:也谈《菊与刀》,大概表达了我的思想。
又到一年八月十五,感觉这些年来我们一点都没变。
人家说日本篡改教科书,就会有国人跳出来说“你不看看我们的教科书是什么样子?
”。
这都不算啥,我看过最奇葩的是“别老说南京大屠杀了,也不想想成吉思汗远征时屠杀了多少人”。
理性得可怕。
通过美国人的角度审视日本,审视战争。
如果一个政府真的为人民考虑,她就不会煽动民族情绪,仇视或者排斥外族。
如果一个政府真的为民考虑,她会愿意帮人名承担一切罪责与痛苦……不论,日本人,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只要是有良知的人,人性都是一样的!
片中那位日本大臣吟诵的日式短诗方式应该是从唐诗真正吟诵方式衍生的……
怎么看这部片?
想看看老美怎么羞辱天皇,结果非常克制,双方(不是一家人,一进一家门。
战争犯和战争贩)都很文明。
现实很侮辱,麦走的时候,天皇都哭着喊别走。
麦帅,来到日本,任务不轻呀:10天内决定天皇生死,要战争还是和平?
获取信任,提防起义,解决饥饿,重建经济,改造灵魂,美日亲善。
他都做起来了,史称 麦天皇。
男主和翻译一起喝酒,因为都丧妻呀。
都不让飞机炸学校了,恋人怎么还是炸死了,囧。
不要发动战争,容易狂热,会被反噬。
战后重建很难,几代人的努力。
究竟解放了日本的什么,方方面面吧。
重建想象力,日漫爆火。
重建经济,战后奇迹,发抗美援朝的战争财。
日本曾募集1825岁女性为美国占领军提供免费性服务。
1945/8/15,日本宣布投降。
18日,内务省就密电通知各地警察机构,为占领军筹备“慰安设施”。
筹建机构为RAA,每名日本女性每天“接待”1560名美军,直到美军性病激增而下令取缔。
对于日本的文化,我从小就很感兴趣,所以一接触到与日本有关的电影还是比较兴奋的。
记得在这个学期开始看了部《武士》的电影,也是日美合拍的。
可以看出,日美在文化交流方面还是挺出色的。
主要讲的是日本人面对美国的殖民侵略,所表现出来的日本传统文化的魅力。
就如《天皇》里面一个副首相说的,所认识的日本通过表面的,也就是现代化的一面,另一面是它内在的一面,就是他的文化。
武士的忠诚,的的确确是令人佩服,天皇的权威和神一样的地位,也让中国人有共鸣之处。
日本文化移植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部分,并把它保留和发展下来,形成了展现世人的日本文化。
炫丽的和服,复古的建筑,尊师重道,这就是日本。
如果把日本这个国家比喻成一个武士,那么他从古至今只效忠过两个主人。
一个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世界级强国——大唐,另一个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级强国——美国。
日本人很善于学习,也很重视传统。
当然,它也有很多值得诟病的地方,疯狂的殖民侵略,是永远磨灭不了的罪状。
倘若美国对天皇实行了绞刑,那么日本在当时国内必将大乱。
苏联的势力也必将渗透进入日本。
今日的日本也许没有这样的成就,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信奉共产主义的日本会是怎么样的?
今日中国不也各地在复苏着民族主义吗?
羁绊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有多么的重要。
一个保留着封建帝王的日本,不也是亚洲最民主的国家吗?
我们中国也是民主国家呵呵。
依稀记得日本第一位访问中国的首相,田中角荣先生是,毛泽东送给他一套《资治通鉴》,并且跟他说,不要相信论语那一套。
“崖山之后,再无中华”,中国这个谋略社会从很多方面上来说,已经开始在民族主义方面向日本一样有类似的情节。
希望中日两国能够互相学习,毕竟在日本国土丢下原子弹的是美国。
是一部超越民族与民族间的影片。
影片站在人类面对战争的角度上去诠释,某一方胜了,可全人类输了。
如果我是一名日本人,为自己民族流的眼泪会让我忘记战争是自己发动。
如果能以这角度拍摄一部德国二战后的影片,想必盟友国会引起轩然大波。
日本国土未经历真正战争,政权也未被真正瓦解,反有受害国的意味。
当然,战争无论是对侵略国还是自卫国,战胜国还是失败国都会承受巨大的灾难。
但就像一个杀人犯,他可能是个孝子,但毕竟还是犯了恶行。
这片最关键,最无耻的洗白逻辑,就是反复强调:天皇是结束战争的人,所以天皇是爱好和平的人,所以不该受到清算。
等于说:B以为自己能打赢,就先动手要打死A,结果A太过强壮,B反被A暴揍,B眼看自己就要被A抽死了,大喊:“A爸爸,饶命”,A便饶了B。
结果最后B反说自己是和平主义者,是爱好和平的。。。
理由就是自己先喊“A爸爸,饶命”的,,所以自己才是结束这场打斗的人。
当真是我见过的最无耻的洗白啊!
天皇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苏联等国家要求废除天皇。
但是美国人吸取了教训,不想像瓜分德国那样,让苏联有机可趁。
这个时候的美国只想稳定,帮助日本重建。
借助日本来防范苏联和中国。
既然2战结束了,下面就是冷战时期了。
美国军官搜集了很久的黑材料,都没有找到实际的证据。
所以无法判断是天皇下令偷袭珍珠港的。
并且那些日本人还振振有词,强词夺理。
说什么日本的确袭击了中国,但那也是英国,法国先带的头。
日本确实占领了菲律宾,但那也是从美国人手里抢来的,不是从菲律宾人手里抢到的。
再说美国人还是从西班牙人手里抢来的呢。
当然美国军官无言以对,只能说我不想听你给我上历史课。
天皇在过去很多年里,都是一个国家象征。
真正的权利其实掌握在大将军手里。
经过漫长的幕府时代,明治天皇应该是第一个有实权的天皇了。
他的孙子裕仁1901年 4月29日出生于日本东京。
立为皇太孙,受乃木希典的严格教育。
年号昭和,就在他在位期间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可在美国人的帮助下,他却可以不被当作战犯,不用受到惩罚。
只是他的那些手下就没有那么好彩了。
电影里负责搜集黑材料的美国军官,曾经在美国大学里和一位日本姑娘恋爱。
所以与其说他是检察官,我看他更像是被告的辩护律师。
所以他搜集黑材料10天的时间,却没有找到一点点能证明天皇有罪的证据。
相反他却坚持要为天皇作无罪辩护。
辩方律师认为天皇无条件停战有功。
就差给他颁发诺贝尔和平奖了。
美国说天皇没罪,得到了日本民众的欢迎。
说明天皇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神一样的存在。
很多人认为这部电影是在洗白天皇,其实是角度有问题。
对于侵略的罪行,天皇是有责任的就如同任何一个日本人一样。
那些被审判有罪的战犯也有责任,那些没有被审判的同样有责任。
但是这些人,包括所有的日本普通的民众所担负的都不是最大的责任。
研究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就不得不从他们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等多个角度去学习和思考。
然而未必这样就可以得到最终的结果。
最终我们还是需要抛弃浅薄的善恶是非观,抛弃恩怨情仇去客观的分析历史留下的线索。
就如同我们必须坚信天皇是反对战争的,山本五十六也是反对对美国开战的,包括那东京审判的各位其实都也是有很多反对战争扩大的想法的。
但是究竟为什么这些人最终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呢?
其实类似的情况很多很多,比如汪精卫。
这些人在历史的潮流中显得无助,只是被潮流裹挟着走。
而刚好他们有在一个历史的特定的时间点,和特定的位置上,于是他们最终成了历史的祭品。
我们应该追究究竟是什么形成了这种反人类的历史潮流,并且这样的潮流让一个民族长期的处于一种不健康的思想形态下。
其实说起来也简单,那就是他们的美德。
他们的美德,被我们所称颂的美德,被他们所认可的美德。
那些所谓的忠诚,所谓的团结,所谓的坚持,所谓的勤劳,所谓的细致,等等如此。
而因此当有一天,日本都开始自私而不是团结;懒惰而不是勤劳;无情无义而不是忠实可靠;不要廉耻而不是待人以诚;只有到了这样的时候,才是他们真正的开始从根本上反思了历史罪行的时候。
这样的一个民族,这样的一个国家,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如果不从根本上摧毁其一切的美好和希望,那世界就是没有希望的。
想不到搞了半天精华是最后几分钟。。。
🐶🐶🐶🐶🐶🐶🐶🐶🐶🐶🐶🐶🐶🐶🐶🐶🐶🐶🐶🐶🐶🐶🐶🐶🐶🐶🐶🐶🐶🐶🐶🐶🐶🐶🐶🐶🐶🐶🐶🐶🐶🐶🐶🐶🐶🐶🐶🐶🐶🐶🐶🐶🐶🐶🐶🐶🐶🐶🐶🐶🐶🐶🐶🐶🐶🐶🐶🐶🐶🐶🐶🐶🐶🐶🐶🐶🐶🐶🐶🐶🐶🐶🐶🐶🐶🐶🐶🐶🐶🐶🐶🐶🐶🐶🐶🐶🐶🐶🐶🐶🐶🐶🐶🐶🐶🐶🐶🐶🐶🐶🐶🐶🐶🐶🐶🐶🐶🐶🐶🐶🐶🐶🐶🐶🐶🐶🐶🐶🐶🐶🐶🐶🐶🐶🐶🐶🐶🐶🐶🐶🐶🐶🐶🐶🐶🐶🐶🐶🐶🐶🐶🐶🐶🐶🐶🐶🐶🐶🐶🐶🐶🐶🐶🐶🐶🐶🐶🐶🐶🐶🐶🐶🐶🐶🐶🐶🐶🐶🐶🐶🐶🐶🐶🐶🐶🐶
日本哲学家梅原猛,曾与首相中曾根康弘谈及一个不可思议的日本神话:“大国主神转让国家。
对新的入侵者转让权力。
这个神话,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
在遥远的过去,绳文人住的地方被弥生人侵占,绳文人就把国土让给弥生人。
神话是这个记忆的复苏。
”1945年8月30日,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元帅叼着玉米芯烟斗君临日本,沿途数千日军荷枪实弹予以卫护,影片《天皇》忠实地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9月27日,裕仁天皇拜会麦帅:“我对战争中所有的政治、军事决定和行动负全部责任,我把自己交由阁下代表的盟国裁决。
”“大国主神转让国家”的神话再次显现。
面对有史以来唯一敢以国家形式入侵美国的日本,美国对日本的戒惧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一味强行压服,而不从文化、制度、价值观的层面彻底将这个强敌改造成自己的盟友,谁敢说珍珠港的噩梦不会重来?
为桥本以行《日本潜水舰队覆没记》作序的美海军中校爱德华•比奇,其观点颇具代表性:“日本人精明强干、英勇善战”,“把日本的现有实力逐渐引向保卫自由,日本就会成为我们在远东的强大盟国。
”《天皇》以菲勒斯将军对日本女友的回忆和寻访串联整部影片,着意表现战争、核爆给日本带来的苦难,敌视美军的平民和尽为废墟的街道、学校,于爱出风头、表演欲望强烈的麦帅多有讽刺挖苦,甚至出现日本瘪三群殴美国将军的天方夜谭。
可以说,英国导演彼得•韦柏对历史的解读幼稚得可怜,随便找个日本人都能当他的启蒙老师:日本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在2005年广岛纪念核爆60周年的致辞中提醒国民,核爆前日本对中韩等国犯下了暴行;日本前首相米内光政认为,迫使日本投降、日本因而免遭覆灭的核爆虽为悲剧,但给日本和世界带来了和平。
为减少改造日本的阻力,麦帅对天皇个人极为体谅、宽容,但对战争的根源天皇制深恶痛绝。
解散军队、搜捕战犯、新闻自由、教育自由、和平宪法(天皇丧失一切实权,主权属于日本国民)、民主选举、土改,几乎在一夜之间,天皇制耐以存在的法律、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基础被叼玉米芯烟斗的“天皇”连根铲除。
昔日国民引以为傲的皇军,成了过街老鼠。
黑泽明的《野良犬》(1949),对战后退伍军人备受歧视的凄惶表现得非常到位。
1985年风靡中国的日本连续剧《阿信》,有这样一个细节:土改之后,日本农民摆脱了实质上的奴隶地位,阿信的昔日恋人浩太感叹:“一回忆过去就感到寒心,我为土地革命牺牲一切均无济于事,可美军占领日本之后,不费吹灰之力就大功告成。
”《天皇》化了不少篇幅证明菲勒斯将军的报告左右了麦帅的决策,编导真该听听尼克松对麦帅的评价:“现代政治史上无人能像麦克阿瑟那样被称做法典制订者。
这是一个半神话式的人物,政治上高瞻远瞩,按照理想的模式独力改造一个社会。
”影片在天皇晋见“太上皇”的高潮部分总算恢复了理智:双方都显示出应有的素养,天皇表示愿意独自承担一切惩罚,麦帅回答:“谢谢,陛下。
但现在不是讨论惩罚的时候,我需要您的协助,让日本重新站起来。
”1946年元旦,裕仁天皇发表“人间宣言”,承认自己是人而不是神;“对日本国民拥有无限制的权力”、引领日本走上宪政民主之路的麦帅,在日本享受着神一般的恩宠:1950年1月26日,麦帅70大寿,日本民众纷纷向其献花表达祝愿。
1951年4月麦帅解职归国,“日本很多地方陷入一种近乎哀悼的状态”,日本首相吉田茂向全国发表讲话:“麦克阿瑟将军把我国引上恢复和重建之路,使民主精神在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牢牢扎根。
”上百万日本人自发为麦帅送行,不少人痛哭流涕。
2002年麦帅被选为对日本影响最大的外国人,成为大和民族的英雄典范。
2007年BBC发布“最受尊敬国家排行榜”,日本高居第二;2012年BBC“全球最受欢迎国家调查”,日本独占鳌头,麦帅与有荣焉。
(新民周刊)
废不废黜天皇是当时基于复杂因素考虑,战后稳定、抵御共党、甚至麦克阿瑟的个人性格。这个片子的其中一半搞得和纪录片一样假模假样的调查一番,另一半的情感戏,其结局和主题的纽带也是一头雾水,得知女友惨死让主角顿时同情起天皇,完全看不懂。。琼斯倒是把麦sir的狂气拍的不错。。
个人比较喜欢的题材。日本是一个很顽强的民族啊。
日本人的逻辑就是天皇第一,征服者第二。
美日同盟的由来
虽然有点矫情,尤其是日本女友的事,不过这片让我补了815叛乱的知识。
日本战后只被美国一国占领,麦克阿瑟一个人就能决定天皇制度的保留并不绞死天皇裕仁,由此也奠定了如今美日同盟的基础,日本狗一面舔舐美帝的菊花一面迅速的从战败中恢复过来#还算冷静的看完了全片#
男一毁在脸上。政治就是一种妥协的艺术。日本上映了吗?
美国人拍摄的表现二战日本战败景象的影片,想从中窥探历史的一角
今天的日本的就是最中肯和有力的评价。
大历史与小恋情,扭捏的结合。
天皇洗白录,美国人这是在告诉日本人,你们的神天皇的小命是在我们项目经理干了你们女人后捡来的
实在无法接受英美鬼畜在轮了霓虹人大米之后的反思和重新寻找政治正确的虚伪气氛。以前曾买过一本《占领日本》的小说,也是大概的调调。
期待很久的电影让我大失所望,汤米李琼斯明明是个打酱油的,整个影片烘托出的主角就是去日本找女人的,完全没有高潮,纯洗白片。因为站的角度不一样吧,但是听到电影里说日本人民是受害者,天皇为结束战争做出了贡献就特别想爆粗口。你都战败了不投降么,明哲保身不懂么!PS:不加感情戏是不是会死!!
天皇都能这么被洗白,美国佬果然有一套
站在战胜国美国的角度处置战败日本,这是电影一个很少涉及的历史题材。但也是一部非常真诚的历史反思片,Tommy Lee Jone把麦克阿瑟将军的傲慢演得活灵活现。
Revenge is not the same thing as justice.
倒也老实,美国只会做出有助本国利益的选择,美日大可冰释前嫌,没东亚诸国发言权,个么自然搞到现在还搞不清。爱情线碍事,西田敏行和夏八木勋的英语太好了,倒不是没口音,而是表情达意非常自然,真田广之你学学前辈。
人们常常说勿忘历史,却在这种模棱两可的时刻,模糊了历史观,慢慢的随波逐流
「看電影補歷史,這是我喜歡電影的一個原因。至於這部電影所講的歷史是否有失偏頗,至少給我提供了一個切入點,讓我去鑽研。就故事而言,片中的愛情在戰爭面前,太勉強、太脆弱、太站不住腳。」
一开始刚看开头我觉得会是五星,看着看着出现爱情片段我觉得也就四星。到了唱短歌哪里,我觉得三星都是抬举……但到最后字幕看到“renounced his status as a God”这种胡说八道,我觉得我有责任给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