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过程中不断和评审团主席说笑,“引进这个片子是为了第二个任期献礼,宏森属实别有用心。
”好在国内观众反映还不错,没让阴谋得逞。
团主还打趣道“此片简直就是在文化上一次对于美国的恐怖袭击。
”的确,客观一点说,此片在类型感上勉勉强强,而在类型上一塌糊图。
所谓类型要义——棋逢对手瑜亮之争,此片在视角选择上:多线并行警匪对弈,本是寻常做法,但是在波马时间的历史文本中就丧失了炮制主旋律合格品的第一零件——professional adversary—恐袭二人组并非塔利班科班出身,而是达茅学生,如此一来,虽然情节恶劣却是两光笨贼,根本没有反侦技巧。
这就形成了警匪双方势力职业性上的不对等,众所周知,和德尼罗做对的一定是帕西诺,和超级警察硬刚的一定是狂野悍匪,再不济也要和哈利系列一样是神经病人。
此片在真实事件取材上,就不利于传统好莱坞双雄二元模型的展开,更难以硬造“表现型放大”。
你总不能让美国吴京沃尔伯格去跟一学生打对台,谁看不起谁呢?
最起码也得是汉纳姆啊。
如此一来,就出现了此片问题——囿于事件中反派真实战斗力的限制,二元里就出现了活力不均,这会导致两个纰漏:一、官方兴师动众围堵二笨贼着实会压抑不住地流出黑色幽默内涵政府战斗力的气象;二、Hooper对于amateur的瓮中捉鳖和弱势一方的困兽犹斗会让观众在本能心理上不自觉的同情被围猎者,即便其恶贯满盈。
再一来,类型片最基础的表面行动(暴力)的造型性处理与感性化营造是不可或缺的,主旋律更要在场面活上大开大合,总不可能全片只在波马现场爆炸一次。
于是便在影片中段添加了一段二贼逃亡过程中与警察火并桥段,为了做场面效果让二贼以惊人的战斗力应对,二人街口巷战力敌一个分队警察,并且有大威力手制炸药,顷刻间将波市化为的黎波里。
的确在效果上,此段堪称看点,但在剧作上无疑是自反的:首先违背了原型事件和前半段对于真实事件一五一十的平稳叙述;其次,突兀地拔高了匪徒业务水平,与影片前段文本讲述相违背。
最重要的一点失败则在于,(应该是出于无意)此片在各种桥段实际上并没有突出波士顿警察或美国体制的优势,反而将缺点显露无疑:分权导致的掣肘,调查一个事件中央地方两层三机构的互相不负责:谁接管谁与谁指挥谁几乎全无安排自说自话,极低的效率导致了能被两个大学生耍得团团转还折了兵力。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美国警察势如劈竹,而不是因为互相不领导运转不灵。
当然,汤姆·克兰西大师对此体制性弊病有经典破解方法,在类型片中屡试不爽,已成固定套路,那就是汤姆大法后前两招:“局外人”和“下克上”。
而此片竟然全把这些东西抖出来,还不拆招解围,真是不漂亮。
影片最终结尾不落到默哀死者,而落到感谢警察和官僚的领导,或许会有被误解为官僚主义之嫌,不够稳健,也对死者和伤者毫无尊重。
所以啊,牛逼如史东能把斯诺登拍成主旋律,可又些导演却又把主旋律拍成斯诺登,但是好在,并不是所有观众都能看出来。
结尾处山呼“自由万岁,保护我们的社群!
”,叫得响亮一点,手舞足蹈者多安排一些,或许能救一下。
7.9He’s sad , the body is sad, nobody cares about them , no tears with crying, I want to.气氛渲染得实在太好 真实画面和拍摄画面穿插叠加 有一段我的眼眶里都是湿的穆斯林的洗脑真的牛 怎么做到的他们宣称是爱拯救了这一切 我总觉得这是人类说无可说时候的一种推脱 我不信 我相信的是人的精神层面 是正向的精神导致人们站起来 齐心协力一起战斗 去对抗大多的“不” 劫后余生的人们可以那样的站起来 除了内心的强大更重要的是有那样一个强大的背景支撑 这点特别重要灾难不会停止 灾难会一次又一次的降临 这是人类会一直需要承受的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沉迷于往昔的平静 现世的平淡 对未来穷奢极欲的获取时 可能 可能是他在提醒我们 停下来 坐那儿 请好好想想……还有一点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哈哈
1.劫后余生的亚裔小伙躲在便利店里向警察提供罪犯信息,紧张的话都说不清。
然而一口气报出了gps密码,警察一愣,这你咋知道的?
小伙羞涩一笑,我记性好背下来了。
2.在警察与两个炸弹男巷战,枪林弹雨汽车被炸的飞起的时候,旁边居民楼里窜出个胖大叔,大声问要不要帮忙。
我当时激动地想,快拿把枪出来,一起干死炸弹男啊!
等着等着,胖大叔从窗户里扔了一把斧头出来,大声喊到,警察叔叔们干死那两个罪犯!
那一秒我明明看到警察们的尴尬脸了。
哈哈哈,这些画风突转的笑点真是太好笑了!
亚裔小伙买了奔驰,视频给爸妈看,说我要靠这车泡女朋友,结果就被劫持了。
哈哈哈。
幸好大家都智商能力在线,整个过程看的惊心动魄。
尤其是我们事先知道会发生爆炸案,然后爆炸案发生前看那些观众开心地看比赛毫不知情真是挺揪心的。
就主旋律而言,这部电影确实挺适合的。
然而,当男主警察在夕阳中说出类似“大爱无疆,众志成城”“我们要用爱来抵御伤害”的时候,我一面觉得感动,一面觉得还是有点膈应,这可能是我个人的问题,电影还是不错的。
看这部真实事件改变的电影的时候,我也在想,其实中国能拍的类似的题材也很多吧,例如云南车站砍人事件,当然砍人拍起来应该或许血腥。
类似纪录片的美国主旋律电影,除了三个低智商恐怖分子,其他都是洋溢着爱国之心助人之情的好警察和好公民。
从对这起恐怖事件本身的还原和纪念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部不错的纪录片。
但从电影角度来说,就只能给两星,因为它不是纪录片。
故事讲的不精彩,煽情煽的也不彻底,美式英雄的主角也没塑造出来,爆炸场面很小制作,一些搞笑镜头还带有那么一点拿亚裔口音开涮的意思。
开场分别介绍每一个人事发前的普通生活,结尾让真实经历者对着镜头讲述,现在几乎每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好莱坞电影都是这种套路。
因为故事实在没讲出高潮,所以这样的套路也就变的很无趣了。
今天很意外的和朋友一起看了这部电影,后劲比想象的大。
可能因为事情发生在波士顿,所以电影里所有出现的地名都很熟悉,熟悉到让我感到陌生。
为什么经常走过的那条街道就会这样爆炸?
为什么那个距离我那么近的地方竟然会有炸弹?
这种感觉太强烈了,以至于明明是10年的案子现在看依旧像是发生在身边和不远的时间。
看的过程中我的确因为跟随警察的脚步剥茧抽丝找到了凶手很爽很刺激,但等电影看完我反而缓不过来,整个人陷入了一种不知所措的茫然和焦虑,现在想想那些战争归来的士兵ptsd是不是也会有点类似的感觉。
所以,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
希望这个世界上不要再有恐怖主义。
ps:记得在家有事没事囤点东西。
此文被发表于2013年5月1日,也就是爆炸案后十来天http://group.mtime.com/hong/discussion/2521466/一个真实的故事 命悬一线 —— 波士顿爆炸案被劫持的中国小伙讲述自己的经历 转自译言丹尼是位身在波士顿地区的华人创业者,今年26岁。
上星期四晚上他正开着自己的新奔驰车在路上。
快到11点的时候,他收到了一条短信,于是他把车停到布莱顿大道的路边回短信。
就在此时,一辆旧轿车做了个急转弯,吱的一声停在了他的车后面。
一位穿着深色衣服的男子下了车,来到他的副驾驶车窗前。
那人敲了敲玻璃,急促地说着什么。
丹尼听不清,于是降下了车窗那人随即探手进来打开车门锁,拉开门坐进了车里:他手里挥舞着一把银光闪闪的手枪。
“别干傻事。
”他冲着丹尼说道。
他问丹尼知不知道星期一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新闻。
丹尼一直在留意那个新闻,他知道不到六小时前刚刚公布了犯罪嫌疑人的模糊照片。
“那案子是我干的,”那个男子说到事后确认他就是塔梅尔兰·察尔纳耶夫。
“我刚刚还在坎布里奇杀了一名警察。
“他命令丹尼继续开车向右拐上福特汉姆路,然后又向右拐上联邦大道。
一场从星期四夜里到星期五早晨的冒险就此展开。
对于丹尼来说,这段时间漫长得令人痛苦,他感觉死神的手就象一副铁钳向他紧紧压来。
在接受《波士顿环球报》记者的独家专访时,丹尼作为由察尔纳耶夫兄弟主导的、广为人知但此前却又语焉不详的劫车案的受害者,填补了自4月18日晚上近10:30麻省理工学院警官肖恩·科利尔被杀,到第二天凌晨1点沃特顿枪战结束之间的最后一段时间空白。
丹尼要求我们只用他的英语名字来提到他。
那一夜的故事简直就象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交织着令人惊悸的动作场面与黑色幽默,以及平常得近乎荒诞的对话。
这不禁让人想到,车里的那几个男子是多么的年轻。
从姑娘到学生的引用卡额度、从奔驰ML350车和iPhone 5的妙处到如今是不是还有人听激光唱片所有这些话题,在这个星期四晚上,都被这两个26岁的和一个19岁的小伙子在开车转悠时聊到了。
在丹尼口中,这是备受煎熬的90分钟。
开始时,弟弟焦哈尔开着第二辆车跟在后面,后来察尔纳耶夫两兄弟都进了奔驰车,他们在车里公开讨论开车去纽约的事。
不过丹尼听不出来他们是不是打算再做一次案。
在这整个过程中,他听从了他们的指令,但同时也默默地在心里分析着每一条威胁性的命令、每一段偷听到的对话,想要找出他们可能想要在何时何地杀掉他的线索。
丹尼回忆起自己当时想过:“我离死不远了。
”在这一刻之前,他的生活似乎蒸蒸日上:从中国中部的一个省到美国东北大学读研,再到在肯德尔广场有了自己的新创公司。
“我并不想死,”他想。
“我还有很多的梦想没有实现。
”在经过一番曲折周转,穿过布莱顿、沃特顿、又回到坎布里奇后,丹尼在纪念大道上一处壳牌加油站终于抓住机会逃生。
给他的命运带来转机的是四个字:“只收现金”这四个字从没有象此时这么受人欢迎。
当时,弟弟焦哈尔不得不走到壳牌加油站的食品铺里面去付油钱,哥哥塔梅尔兰把枪放到车门上的零物箱里,开始摆弄导航设备在潜逃了一个晚上之后,他终于出现了暂时的疏忽。
丹尼抓住机会,按照已在脑海里演练了很长时间的计划开始行动。
在转瞬之间,他松开安全带,打开车门,跳出车外,然后砰的一声甩上门,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沿着一个令即使神枪手也难以瞄准射击的角度飞奔起来。
“操!
”他听到塔梅尔兰在背后叫道,感觉到对方的手差点揪住他的衣服。
但对方并没有下车追他。
丹尼跑到马路对面的美孚加油站,这里就是他的避风港。
他躲进储藏室,高声招呼店员拨打911报警。
当局说,他思维敏捷地逃出生天,使得警方能够迅速追查到那辆奔驰车,使纽约市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攻击,并导致了在沃特顿的一场激烈枪战,枪战的结果是一位警察受重伤、塔梅尔兰被杀,而重伤的焦哈尔在那附近躲藏起来。
第二天晚上,焦哈尔被捕获,大波士顿地区动荡不安的一周终于结束。
丹尼在他位于坎布里奇的公寓里语调温和而镇定地接受了2个半小时的采访。
在场的除了一位《波士顿环球报》的记者之外,还有一位东北大学的犯罪学教授詹姆斯·艾伦·福克斯。
曾在东北大学读完研究生的丹尼后来去找自己的工科导师,(经导师安排)福克斯现在在为丹尼提供法律顾问。
丹尼提出接受《波士顿环球报》采访的唯一前提是不能透露他的中文姓名,他说他不希望引起众人关注。
不过他猜测,假如他需要在审理焦哈尔·察尔纳耶夫时出庭作证的话,届时他的全名很可能还是会被透露出来。
“我并不想成为一个上电视讲话的名人。
”双手叉在一起的丹尼说道。
他只跟很少几位朋友讲了自己的事情,他们对他的赞誉让他有些不好意思,有的朋友还鼓励他公开露面。
“我并不觉得自己是个英雄……我就是想保住性命。
“被作为工程师教育出来的丹尼,在自己的脑海里精确地记下了每处经过的路牌和周边细节尽管他服从了塔梅尔兰的命令而没有端详对方的脸。
“不许看我!
”塔梅尔兰曾对他吼道。
“你还记得我的脸什么样吗?
”“不,不,我什么都不记得了,”他说。
塔梅尔兰笑了起来。
“这就跟白人看黑人一样,他们觉得所有黑人看起来都是一个模样。
”他说。
“没准你看所有的白人也都是一个模样。
”“没错,”丹尼说道,尽管他心里并不这么认为。
在很多时候,双方就象是在进行一场精神博弈,丹尼强调他在美国是个外国人的身份,绝口不提自己的财富他声称那辆奔驰车的年头比较久了,并且在提到每月付的车款时低报了数字并希望这样做能让自己的性命能保存得更长一点。
丹尼是在2009年到美国来读硕士学位的。
他在2012年1月毕业,然后回到中国等待返美的工作签证。
两个月前,他回到美国,租赁了一辆奔驰越野车,搬进一座高层公寓楼与两个中国朋友同住,同时启动了自己的新创公司。
不过,他告诉塔梅尔兰他还是一个学生,到这里还不满一年。
巧的是,塔梅尔兰连听懂丹尼说的“中国”一词的发音都有困难,因此他似乎相信了丹尼的话。
“哦,难怪你的英语不是很好,”他终于听懂“中国”这个词之后说道。
“明白了,你是中国人……我是一个穆斯林。
““中国人对穆斯林非常友好!
”丹尼说。
“我们都对穆斯林都非常友好。
”在这事刚开始的时候,丹尼盼着这只不过是一场短促的抢劫。
塔梅尔兰向他要钱,但丹尼只有放在车座扶手上的45美元现金和满是信用卡的钱包。
劫了一辆价值五万美元的汽车,却只能拿到这么点现金,塔梅尔兰显然很失望。
他命令丹尼开车。
另外那辆旧轿车紧随其后。
丹尼紧张得几乎无法开成直线。
塔梅尔兰对他说:“放松一点。
”丹尼回想着当时的情形,说:“我的心砰砰地跳得飞快。
”他们绕过布莱顿,穿过查尔斯河来到沃特顿,沿着兵器厂街开。
塔梅尔兰翻着丹尼的钱包,问他银行卡的提款密码丹尼用的是一个朋友的生日。
丹尼按照命令把车开到沃特顿东部一处安静的小区,在一条陌生的小街边停下。
尾随的那辆轿车停在他身后。
另外一个男子走了过来体型偏瘦,头发蓬松,正是调查人员当晚早些时候通过照片和视频公布的“2号嫌疑人”塔梅尔兰下了车,命令丹尼坐到副驾驶的位子上,并警告说,如果丹尼想耍什么滑头的话,他立刻就会开枪。
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这两兄弟把一些重物从另外那辆小汽车里搬到丹尼的越野车上。
“是些行李。
”丹尼当时想。
接下来是塔梅尔兰在开车,丹尼坐在副驾驶位子上,焦哈尔坐在丹尼背后。
他们在沃特顿中心停了一下,以便让焦哈尔可以用丹尼的卡从美洲银行的提款机上取些钱。
丹尼因为恐惧而有些哆嗦,但他自称是因为觉得冷,请求对方让他穿上外套。
此时看着他的只有哥哥塔梅尔兰一个人,丹尼在想能不能利用这个机会脱身,但他向四周一看,看到的都是上了锁的店面。
有一辆警车开了过去,警灯灭着。
塔梅尔兰答应了丹尼的请求,从后座把外套给他取了过来。
丹尼解开安全带,穿上外套,然后想把安全带从他身后绕过去系上,这样接下来逃命会更容易些。
“别这样干。
”塔梅尔兰端详着他,说道。
“别干傻事。
”丹尼想起了他那羽翼未丰的新创公司,还有他正在暗恋着的那位纽约的姑娘。
“我想,'噢上帝啊,我没有机会再次见到你了。
"他回忆说。
焦哈尔回来了。
“我们俩都有枪。
”塔梅尔兰说道。
但丹尼从来没有见过第二件武器。
他听见他们俩用外语对话“曼哈顿”是他能听出来的唯一一个词然后他们用英语问丹尼,他的车能不能开出州界。
“你们这话是什么意思?
“丹尼不明所以地问道。
“比如去纽约。
”那哥俩中的一个说。
他们沿着20号公路继续向西,朝着沃泰姆和95号州际公路的方向开去,中间路过一处警察局。
丹尼试图通过意念通知里面的警察,并想着从车里跳下去滚到路边。
塔梅尔兰让他打开收音机,并示范如何调台。
然后塔梅尔兰很快地听了几个电台的广播,似乎有意在避免收听新闻。
他问丹尼有没有什么光盘可以听。
丹尼回答说没有,并说他从自己的手机上听音乐。
油箱快要空了,他们在一个加油站停了下来,但那里的油泵已经关了。
于是他们调头又回到沃特顿丹尼见到路牌上写着“费尔菲尔德街”从先前留下的那辆汽车里取出一些东西,但这次没有动后备箱。
他们拿出一张音乐光盘开始播放,在丹尼听来,那音乐象是在召唤礼拜。
忽然,丹尼的iPhone嗡嗡震动起来。
他的室友用中文给他发来短信,问他在哪里。
塔梅尔兰吼叫着让丹尼教他用一个英汉翻译的app写出一条中文答复发了出去。
这条回复短信说:“我生病了。
我今晚睡在一个朋友那里。
“很快又来了一个短信,然后是一个电话。
没有人接电话。
几秒钟后,电话又响了。
“如果你说一句中文,我就会立刻杀了你。
”塔梅尔兰说。
丹尼听明白了。
打来电话的是他室友的男朋友,他在讲普通话。
“我今晚在我的朋友家睡觉。
”丹尼用英语回答。
“我得挂了。
”“好孩子”,塔梅尔兰说。
“干得不错!
”越野车朝着灯光明亮的战场路开过去,然后拐上河街,来到两家尚在营业的加油站。
焦哈尔用丹尼的信用卡去加油,但很快就回来敲了敲车窗。
他说:“只收现金。
”至少在那个时段是如此。
塔梅尔兰抽出50美元。
丹尼看着焦哈尔走进小铺,在心里纠结着这是不是一个好机会最终他不再琢磨,完全象条件反射一般行动起来。
“我想我必须要做到两件事:以最快的速度解开安全带和打开车门跳出去。
如果我没有做到这两点,他会当场杀了我,一点不犹豫地杀掉我。
“丹尼说。
“我豁出去了。
我动作做得非常快,左手和右手同时使用,打开车门,解开安全带,跳出车就跑起来。
“丹尼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穿过奔驰车右侧和油泵之间的空间,头也不回地冲到街上,朝着美孚加油站的灯光跑去。
“我也不知道那个加油站是否还营业,”他说。
“在那一刻,我在对天祷告。
”那俩兄弟开车跑掉了。
在短暂的混乱过后,店员用手机拨打了911,然后把电话递给了躲在储藏室里的丹尼。
911的警员告诉他做个深呼吸。
几分钟后,警方来到现场,记录下他的经历。
丹尼提醒他们,可以通过他的iPhone和奔驰车上的卫星接受装置跟踪到那辆汽车。
过了一个小时也许更长当沃特顿爆发了枪战并开始大搜捕之后,警方带丹尼到沃特顿做“车内甄别”,即坐在警车里从大街上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面前经过,确认他们的面孔。
他一个人都没有认出来。
他整夜都在跟警方和联邦调查局的人员交谈,一位好心的国民警卫队队员给了他一个面包圈和咖啡,他对此心存感激。
在第二天下午,他们把丹尼送回了坎布里奇。
“我想,塔梅尔兰死了,我觉得挺好,显然更安全。
但他弟弟我说不好,“丹尼回忆自己当时的心情说,他担心焦哈尔会过来找他报复。
但警方当时已经知道他的钱包和车证仍然还在那辆已弹痕累累的奔驰车里,也知道受伤的焦哈尔可能不会走多远。
果然,当天晚上,他们在船里找到了他。
当焦哈尔被捕获的消息传出后,电视机前的丹尼室友赶紧叫他过来。
丹尼当时正在电话上交谈。
电话那头的,正是那位身在纽约的姑娘。
可视作好莱坞警察主题主旋律电影,与国内同题材电影相比,《恐袭波士顿》明显更胜一筹。
该片根据2013年发生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改编,讲述了恐袭事件发生后,FBI与当地警方在102个小时内缉捕真凶的全过程。
片子的特殊之处,在于前半个小时花费大量笔墨描述波士顿城市的日常,警察、留学生、市民、极端犯罪分子,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节奏,一片安详谐和。
这是一座天使之城、体育之城。
这段类似城市宣传片的叙事,有影评人觉得拖沓冗长,我倒是觉得正好。
因为观众已经预知即将发生一件震惊世界的恐袭事件,长段的平静的铺陈并没有打散不安的气氛。
当爆炸的一刻终于来临,影片节奏立即转为紧张、急促。
由于片子忠实于案件原型,且导演在故事片中又交叉剪辑了许多原始监控录像,使得整体呈现出一种纪录片式的风格。
但与此同时,好莱坞警匪片的强情节没有变,如追车、火并等视觉奇观依然频频上演。
一座城市的力量最终被大大地激发、凝聚。
经过创伤而后自愈自强的波士顿已经不是之前的那个波士顿了。
人物情节设置上,在忠实事件原型之余,影片最大胆的手法是虚构了全片中心人物——警员汤米。
汤米被降职到波士顿马拉松现场负责安保,随后参与了整个事件。
这样一个虚拟人物起到贯穿全片主线的作用,但又不影响整体的纪实性和真实感,私以为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昨晚上看了这部片子,看完之后感慨蛮多的。
从几个词语来总结。
1.感动 当荧幕上出现爆炸场景之后,旁边的所有参加活动的马拉松选手、观众并没有各顾自己逃生而是大家都在一起抢救伤员,大难面前,这就是爱,爱可以战胜一切邪恶。
2.捍卫自由,保护自己的城市。
剧中市长和FBI领导怒吼道,这是我的城市!
这一句真的是扎心了,这是一位伟大的市长,有担当的市长,人民的市长!
3.当罪犯仅剩最后一位的时候,全市所有市民一起来抓罪犯,在枪战的时候,一个大爷从自家门口扔了一把锤子给警察去反击恐袭者,全民捍卫自己的权利、自由。
之前老是说美国不禁枪,我明白了他们对自由的理解,对自己权利的捍卫。
在面对危难不是逃避,而是反击。
刚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以为这又是一部由于美国人的被迫害妄想症而虚构出来的展现美国人民反击恐怖主义的美式主旋律电影:影片开始就登场窝囊警察是郁郁不得志的主角,带着主角光环,在结尾成功地把当地美国民众从恐怖分子的手中解救出来,成为人民的英雄,同时收获了美女的爱情和超级大人物的认可,即将走向人生的巅峰。
影片开头有几组人物相继等场:妻子和总是纠正她口音的丈夫,研究机械狗的女学生和年轻男警官,窝囊警察和他的妻子,和父母视频的华人男青年,年轻的穆斯林兄弟一家,远郊社区的老警官,他们都在展现着自己日常的一天,平静无波澜,彼此之间毫无关联。
在华人青年登场之前,我还没有意识到这部影片的特别之处。
直到看到随着华人青年说话声一起出现的字幕:早晨6:34 马拉松开赛前3小时,以及之后登场的穆斯林兄弟一家,我脑海里突然出现几年前在新闻里见到那些恐怖又混乱的画面,也终意识到这不是一部虚构的电影,而是一部改编自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恐怖袭击这一真实事件的电影。
随着剧情的推进,原本毫无关系的登场人物们渐渐聚集到了马拉松赛道附近:警察去维护现场秩序,夫妻去围观比赛,穆斯林兄弟俩则带着炸弹在赛道旁伺机而动,看过新闻的人应该都知道接下来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
而女学生和年轻男警官,华人男青年,老警官依旧在自己的生活的轨道上,过着自己平静的生活,虽然从新闻等渠道知道了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但似乎没有关联,仍是一片静好。
美好的情景都是为后面的悲剧做铺垫,所以越是看到青年警官和华人青年各自和心仪的姑娘愉快交谈时,内心就越发紧张,不知道刚刚尝到爱情甜蜜的他们将会经历什么。
他们的脸上约喜悦,我的内心就约纠结。
果然在青年警官白天刚刚和女孩约好去看演唱会,晚上执勤时就遭遇了逃窜的恐怖分子袭击身亡,而华人青年己的车也被恐怖分子夺走,自己也被押为人质,一起奔向纽约进行下一次恐怖行动。
而这里也是整个电影让我觉得最惊心动魄的一刻,华人青年成功逃脱了恐怖分子的控制,并成功报警,为警方提供了有力的线索。
而这之后故事也推向了高潮,警方最终逮捕到逃亡中的恐怖分子,成功的阻止了另一场悲剧。
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不是最后的胜利,幸存者的拥抱的场景,而是爆炸发生第二天,那个因爆炸身亡的8岁男孩遗体被运走事,守护他的警官和在场所有执勤人员向他行礼告别。
爆炸发生后,因为男孩身上可能留有炸弹残片,会是有力的证据,为了防止现场被破坏,所以他的遗体一直被留在现场,那冰冷的地上。
他是爆炸案的受害者,而是爆炸案的“英雄”,因为他警方才能掌握恐怖分子的情报,所以当他的遗体被运走,守护他的警官眼含泪光,向他行礼致敬,现场人员全部行礼致敬,默默送他离开去安息。
在这部电影里,警察的形象不在是无所不能的,坚强的,铁石心肠的,他们面对惨案也会脆弱,面对自己生活的城市安全受到破坏,面对自己的生活失去安全,面对自己的亲人可能会死亡,也会失去安全感,会哭,会脆弱,会崩溃。
但他们也是这个城市安全的捍卫者,不同级别,不同工种的警察在恐怖袭击发生后迅速站起来,救护伤者,排查线索,发挥着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寻找犯罪者的蛛丝马迹,有条不紊,又紧锣密鼓,在事件发生后,迅速锁定并成功逮捕恐怖分子。
影片中还有一个人物让我印象深刻,她就是两个恐怖分子中哥哥的妻子,她在兄弟俩出发前的与哥哥的对话,以及她在被捕后的反应,都让我觉得也许她才是这一事件的鼓动者。
这部电影拍摄手法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采用了有许多监控摄像头拍摄的镜头,这是因为当时锁定恐怖分子就是通过监控摄像的影像。
从爆炸案发生前,恐怖分子出现在第一个监控镜头里,整个电影的气氛从马拉松大赛即将开始的那种激动氛围,一下转换成非常压抑和紧张的感觉。
影片的最后,在当地橄榄球队的主场上,所有警察,救护人员等等都登场向民众致意。
影片除了再现这一场景,也用了真实的纪录让我们看到了爆炸案相关人物:警官、FBI探长、市长、失去双腿的夫妻、华人青年……他们原本都是波士顿的普通市民,突然一个事件,他们成为了新闻的焦点。
恐怖主义,原本生活秩序被破坏,安全感丧失,他们包括整个波士顿的居民没有失去重新开始生活的勇气, 在废墟上重建生活,这种巨大的勇气,是我们人类内涵的巨大力量,帮助我们在天灾人祸中不断重新站起来。
这篇影评不大像我写豆瓣的风格了,因为看这部电影纯粹有点自找二次创伤的感觉,不得不写得更个人一点。
看本片跟看《阿波罗13号》或《93号航班》等这些电影不同——那些是我没经历过的,我可以评论说,那些电影对于知道结果的真事悬念氛围拿捏的不错,戏剧化的同时不缺乏对现实的尊重,感动得很厉害/流泪了说明拍好了等等。
我没办法客观的评论这部电影给观众产生的效果,因为有可能它拍得再烂,我也可能产生它把气氛拍得不错让人很紧张的反应,因为电影在我身上产生的效果更多是记忆的触发,不管怎么样我都会流泪的。
于是,我想通过回忆和经历,并结合电影中的一些元素,讲一讲我的反思。
一、人们喜欢使得自己感觉自己很重要,有必要对虚荣心自省我这么说是因为即使前几天跟朋友在地铁上看到这个电影的预告,我的第一反应还是讲,“那个时候我就在几条街之外,我的很多朋友都去跑了……全市戒严那天我冰箱里毛都没有,饿了一天……整个好几天魂不守舍的,读着新闻流眼泪,然后像着了迷一样在微博上天天揭露和反驳虚假报道、不实传言,好像别人一张照片用错了就是对我自己的侮辱……我去了吕令子的追悼会,会上有些中国人言论太自私,我回来写了篇文章……”回想一下自己说的这些,貌似一件悲剧,又被我拿来显摆自己的阅历了,我现在感觉有点害臊,就连看电影的时候我都在反省——你这是又犯了虚荣的老毛病了,觉得自己碰巧住在那里就了不起了是吧?
对自己这么感动,要不要给自己献一束花啊?
当然,我在波士顿经历了很多,非常艰苦的一个学年,这辈子做的最难的事,至今亲密的朋友,飓风关家里出不了门,暴风雪关家里出不了门,恐怖事件关家里出不了门,这些经历让我至今对波士顿感到非常亲切,因为在时不时的紧张和恐惧中,那里的人都很强悍。
我对马拉松有非常个人的归属感、对 “Boston Strong” 的依附感、对波士顿的自豪感,这些都因为亲身经历而烙在我的灵魂里了。
但再次看着那些受伤的人的画面,看着无辜的人生被强行的改变,看到警察们的牺牲,我还是觉得那份自豪和骄傲应该有度。
应该为那时大家共同支持安慰的凝聚力而骄傲,应该为身边的人的坚强而骄傲,应该为前线的医生和警察们骄傲;但别为自己在跟亲自跑过的人做过模拟庭审而骄傲,别为自己是目击者而骄傲,别为自己住在当地而骄傲。
别把自己作为自己所经历的世界的中心。
二、自卑、安全感、男子气概这里所讲的一点,有可能是电影杜撰的——恐怖分子兄弟二人之间的互动。
我不知道CIA在讯问弟弟的时候有没有问到这些细节,我也不知道剧组有没有在调查中看到这些细节。
所以,大家在看电影、或者看我下面的话的时候,应该保持一点怀疑态度,因为我们不知道两个人当时到底是否有过类似的互动。
单独调出来一个细节的话,就是当中国车主跑掉之后,当哥的马上对弟弟讲的话——“你分散了我的注意力,所以他才跑了。
这是你的错。
”弟弟觉得莫名其妙的——他妈的,我明明去买东西加油了,你自己跟他在车上让他跑了,倒还怪我?!!
哥哥马上就动用了片子里与弟弟互动中最极端的暴力,用手掐住他的脖子,重申,就是你让我分心了,他跑了是你的错,我!
没!
错!
这是典型的缺乏安全感,通过暴力、通过展示传统概念下的雄性、通过打压别人,来填补自己安全感的缺失、隐藏自己的弱点。
这是非常懦弱的表现。
重申一下,我不知道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我觉得如果你告诉我真实的哥哥就是这么一个人,我一点都不会吃惊。
世界历史上任何独裁专断的、通过暴力、强势来压制他人、搪塞他人、封锁他人、贬低他人的政府、组织、个人,他们大都是非常担心害怕的——害怕自己有缺点被点出来、害怕自己被瞧不起、害怕自己失去权力以及权力所拥有的安全感,并且大部分是害怕被人说“不够男人”的男人——其实他们最害怕的是自己,最瞧不起他们的是自己。
我觉得反思这一点也很重要。
尤其是我们自己面对当别人点出自己的缺点、甚至让自己出丑,当别人跟自己有不同的感受和意见,还有一种情况,是当自己害怕别人怎么看自己的时候,在伪装自己的“强势”、在贬低攻击别人、在使用暴力之前,我们应该反思,是不是又安全感太低了?
握着拳头、爆着青筋的,夸张不,可笑不?
这样很强大吗?
三、“我们很不安啊,所以一切手段当然是必要的喽”我之前写过很多文章,讨论人们因为不安和不信任,而一步步放弃自己善的原则。
在9/11之后,美国的动作片在灾难性规模上都普遍增大了很多。
在《钢铁之躯》里,为了讲一个故事,整个城市都快没了,很多人的感觉,他是超人啊,他肯定做得是对的,为了救地球啊,所以这样是没问题的,一切都没错啊。
但我看到的Clark是一个一上来就打的,很少救人的莽夫。
这只是一个例子而已,《复联》也有很多随便杀人的画面。
就连诺兰最好的《黑暗骑士》,观众在看他的声呐监控系统时,也基本都给了他足够的信任。
他是Batman啊,他最终会做出正确的事情的,他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没问题。
到底怎么看待这样的叙事、是否应该选择接受,这是主观的,但同时,也涉及对于“framing/故事的构造? (咋翻啊)”的思考。
9/11之后,现在这个时代的超级英雄电影里,超级英雄们很少去救人了,因为人们貌似对救人不感冒了,更多的,他们都是在阻止一场毁灭世界的大灾难。
相应的,当一个超级英雄被打到一栋楼上,只是摔一下,出点裂缝不够了,慢慢的变成了从窗户飞进去玻璃碎片乱飞,再慢慢的变成了一碰什么东西就是大爆炸,典型的,就是在BvS里,Clark吸取黄日光再生后,飞回来第一个动作戏,就把整个发电厂全弄炸了——空前的大爆炸哦,没有关系,没有后果(据说这里没人),大家在保护世界啊,It's all okay...但在叙事上,这次爆炸也没有任何效果,有没有这场爆炸,观众对战斗的危机感、人物的胜算等等的理解,不会有任何影响。
不过那又怎么样呢,英雄在救我们啊。
他最后牺牲了自己了啊,他击败了恐怖怪兽啊。
所以一切都没错啊。
艺术反应现实也影响现实,这样的风气,反映了9/11后人们的世界观,也巩固了它。
在这里想说的,大概跟这部片子有些地方或者整体上感觉基调把握得有些松散有关。
首先,Melissa Benoist 对妻子的表演非常棒,但电影在对她的参与程度的展现非常模糊的同时,又让我感觉是在刻意让观众认为她支持恐怖行动。
我感觉这样拍有些cynical。
接着,Melissa的角色没有得到Miranda警告,没有任何法律援助。
作为律师,我知道第四修正案里面有一条例外,就是涉及到公共安全时,Miranda可以暂时不保障。
但这样的例外需要执法人员格外的谨慎,在这个情况下,究竟是否违反这个妻子的宪法权利,是比较有意思、可以发人深思、促使大家走出来持不同观点进行讨论的情景。
但电影对她的刻画,以及那句,“Honey, you ain't got shit” 仿佛是制作人刻意搭建出来的一个想要使得观众叫好、鼓掌的时刻,总归让人感觉非常奇怪。
还有,Peter Berg显然是想更加突出“爱”的主题,宣扬爱的力量比我上面提到的恨、自恨、自卑、死撑、强行暴力等等更有益、更有威力。
但是电影里面同时有好多有关反恐政治、宪法权利的放松、美国警察的用武程度——比如最后一帮人对着船乱开枪——这些有趣的、按说应该是放进来让人思考的细节,但却又没有什么落脚点、没什么尾巴的,让我怀疑大部分不成天把宪法挂在嘴皮子上的观众们,是不是会看到这些细节、是不是会感受到这些复杂的情形对自己价值观的挑战并对此思考呢?
如果不会,如果大部分观众在“Honey, you ain't got shit”这句话后感到很振奋,如果大部分观众不认为机枪扫射小船的场景有些荒诞,那么这部电影就丢掉了它原本可以有的复杂性,它可能会跟以上所说的超级英雄电影有类似的效果。
我记得,当天我终于听说他被抓到了,我终于可以出门买饭吃了,我高兴的哼着Lonely Island的“I'm On A Boat”出去买Pizza了,并明显的记得自己当时的情绪非常...vengeful,就好像复仇心很重、解恨是关键。
这部电影里面,很多波士顿硬汉的出场对话,都带着一点仇恨的味道,或者让我回忆起来了当时自己的某种心情。
对我来说,很主观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影最后对于“爱”的力量的烘托,让人觉得有点矛盾。
所以,最后的最后,评论电影不是什么人生大事,但如果能带走点什么的话,还是切记人性里面的有些常见弱点, 时刻自己带一面心灵的镜子,不要逃避比较难应付的情绪、理念,动脑子,敢真的爱,真的关心他人,多一点同理心、同情心,少一点为了自己而甘愿要求他人的牺牲吧。
看见那个机制的中国人老出戏到他演的硅谷
Zz编导们能不能别在末尾安排MW吐出一坨陈腔滥调的说教啊,gross;唯二的亮点是确定凶手过程中MW的路径回忆,个人hero以及KB的FBI干探形象;又见这对荧幕CP我还没从家庭计划里缓过来🤣😂
想起来前年巴黎恐怖袭击时三联出了一本特刊,封面是是被子弹击碎的咖啡馆的一扇玻璃,弹孔上面插了一支玫瑰。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动人,在血泊和苦难中开放的玫瑰,在悲痛和恐惧中重新站立起来的人们。
普通
真棒!虚实结合的混剪分寸把握极佳 哪怕我只是个外国人 也确实被电影感动得一塌糊涂 把一切伤亡责任揽上身的警察们 劫后余生重逢时的深情一吻以及群众从心底呐喊的一句“Thank you Boston”。还有伤痛过后的人重新站起来向前跑的结尾 人生啊国家啊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啊不是吗
恐怖少年开大奔,横冲玩转波士顿。善与恶的交战,爱与恨的斗争。恐怖袭击会造成一时的民众恐慌,社会动荡,但同仇敌忾的目标又会让警民更加团结,互助互爱。但善与恶、爱与恨,在战乱和稳定国家又难以分得清。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受伤害的是民众,民与国之间的迫害,受伤害的还是民众。大国欺负百姓,百姓欺负百姓。强者欺负弱者,弱者欺负弱者。。。开头很多相关人物的描述不能感同身受,结尾的说教又是老套的爱这爱那,中间亚裔小哥的副驾逃跑和街头警匪的炸弹枪战很是刺激。我一直在想,紧急情况,解开安全带卡扣并打开副驾拉手逃出去,到底能有多快?
很多无聊拖沓的情节
这部电影的恐怖主义者实质就是懦夫,他们没有能力和勇气过正常生活,只能仇恨这个仇恨那个,害死别人害死自己
D+ / 可以看作和敦刻尔克相似方法论的作品,注重观众对恐怖事件的感性体验。影像上对真实的追求和剧本上几处过分的戏剧化分裂。''Nobody cares about me here.'' ''Then put on your seatbelt.''两句算是全片最大惊喜。
你就算杀了我,也别想得到我的恨!白左婊
外國電影可以主旋律,但是中國電影不能主旋律 也是搞笑的評分
他妈的种族歧视 华人总是是个聪明有钱唯唯诺诺的一脸猥琐的形象. 马克演的跟一个大傻逼一样
Masterpiece!年度最佳!
代入感强烈。
3.5。最终的落点不大行,其余的都很行。
味同嚼蜡
波士顿爆炸案,沃尔伯格演得不错,但拍的真的很一般
这场恐袭是推我跑马的动力之一。私人情绪太浓,爆炸场面一到就眼泪哗哗。本片没走反恐套路,通过BPD的视角,将现场救护,拼死守枪,绑架逃脱,小巷激战,全城戒严,这些大片的元素拍出了一座城市最普通的人最朴实却动人的情感。成就了一场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好人”vs“坏人”的战斗。
1. 爱国主旋律,街头巷战的时候,感觉恐怖分子火力非常强劲,警察有些跟不上。2. 奔驰车主,中国小伙子,有勇有谋,非常关键。
始终觉得这个故事就停留在纪录片的形式就好,因为转化为电影后,总会难免有很多预设性的表达和过分解读的嫌疑。最终的成品来看,又觉得完成得还不错。Peter Berg在讲了墨西哥湾漏油案,平稳出色的完成了另一个时政热点。这样的本事说明着或许他应该来掌控《美国罪案故事》,而不是Ryan Mur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