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早一点看到这部电影,我的年度十佳里也应该有它。
杰西艾森伯格越来越擅长表达,用最简单易懂的剧情和台词,击中观众内心。
两个堂兄弟的波兰之旅。
一个是典型的J人大卫,有时间观念,而且跟对方保持一直进度checking,极守规矩,尽力避免风险、意外和冲突。
(不得不说,真的很像我!
)一个是我眼中相当不靠谱的班吉,简直触到所有雷点。
不回复信息,随心所欲,极其散漫,是让I人很不安的性格。
但又充满创造性,在社交场合开朗幽默,能很快吸引人。
他们加入一个六人小团游波兰,这样旅行的背后又有极其沉重的历史——犹太人的苦难史。
我一直想,《真正的痛苦》是要表达什么样的痛苦。
涉及犹太人的二战经历,绝对是片中让人无法忽视的部分。
参观集中营那段,导演采取了最高明的拍摄手法。
由导游说出最简短的介绍,没有任何配乐来煽情,因为到了那里就能感受到那份沉重。
它本身就会说话(导游的原话:I think you’ll find this place kind of speak for itself.)个人的痛苦,也贯穿了全片。
来自纽约的单身女人刚经历了失败的婚姻,后来还提到她女儿一个月也不会给她打一个电话;祖籍卢旺达的黑人男子,竟是卢旺达大屠杀的幸存者;堂兄班吉肯定是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到中年还住在妈妈家的地下室,后面也提到回去以后帮朋友建房子,可见没有正式工作;主角大卫,大概是纽约小中产阶级,也许归功于严谨的性格,他家庭美满工作稳定,不过生活只是日复一日简单重复,并没有太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对堂兄不满的同时,又被歉疚之情折磨。
以上这些人,他们的祖辈也是从大屠杀中的无数个奇迹中幸存下来的。
相比较而言,那对退休老夫妇算是比较幸福的,好像片中没有提及他们及祖辈的苦难(第一代移民叔叔捡家具修好后再卖钱,这对中国人来说可不算苦难)。
所以片中的丈夫,没有别人那么强的共情,这也正代表了外界一些不同的态度。
就是这样一个小团体探访、感受和交流的过程,公路片的结构,片中演绎的歉疚感,却很好地展现了一个民族的代际创伤。
想到前人的痛苦时,班吉无法心安理得坐在一等车厢;想到班吉的痛苦时,大卫也无法心安理得。
因为有更大的痛苦,现代人就不配痛苦了吗?
因为祖母从屠杀中幸存下来,晚辈就必须一直健康乐观吗?
道理是这个道理,现实却没有这么轻飘飘。
故事最后有点像《晒后假日》那种开放式结局,也留下《晒后假日》里同样令人不安的猜测。
大卫回到家,继续自己的生活。
班吉的痛苦,依然无处安放。
#2025小卷儿电影清单#20250131 《真正的痛苦》之12025真正意义上看的第一部电影是蒋方舟在小红书推荐的《真正的痛苦》,Benjamin的饰演者基南•卡尔金获得了金球奖最佳男配角,他确实挺会演戏的,确实如电影呈现的是一个细腻敏感情绪起伏比较大,让人又爱又恨,诚实脆弱充满魅力的存在。
本来以为电影会像《海边的曼彻斯特》,没想到比较像《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风格很伍迪•艾伦。
卷毛杰西·艾森伯格自导自编自演,他真是个有才华的人,电影里他饰演的角色比较社恐,是一个被社会主流价值规训很好的人,住在纽约,有稳定体面的工作,美丽的妻子,可爱的孩子,靠跑步冥想缓解压力痛苦,生活很规律。
但他很关心他六个月前自杀未遂的堂兄弟,他们从小一起长大,犹太裔的奶奶对他俩关爱有加,为了让Benjamin散散心,Dave安排了一场波兰寻根之旅,也是在这趟旅途之中,兄弟俩的感情从开始的有点疏离,中间发生冲突,到最后越来越近,虽然不这么擅长表达,但最机场分别的时候,还是拥抱表达出来了,我们都很害怕失去你,我们都深深爱着你,甚至用像奶奶一样打你一个耳光的方式试图Awaken你迷茫的心,提醒你我们一直爱着你,希望你好好的。
在人生的至暗时刻,也许最终挺过难关靠的还是自己,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人陪着你,待在你身边,告诉你你是特别的存在,你是被爱的,你存在本身就很有价值,就已足够,这很重要❗️电影从头到尾也没展示Benjamin真正的痛苦是什么,为什么想要自杀,能有什么痛苦比得上作为犹太人的奶奶遭遇的痛苦,她能活下来是一个多么大的奇迹,但电影本身没有说教,没有比较,只是试图给他以释放和鼓励,人也没办法通过一次寻根之旅就能不再迷茫找到人生的方向,但希望它的治愈力能逐渐发挥出作用。
开头和结尾,坐在机场的Benjamin 一样的迷茫,他的镜头左边👈和右边👉分别有呼应的“A REAL PAIN”,也许痛苦无法避免,但希望他可以和痛苦共存,好好生活下去。
真正的痛苦到底是什么?
个人认为其实这就是一部单纯而简单的电影,只是通过公路片的形式来表现出来而已。
电影为什么叫这名字?
很多人看完也没明白导演这么做的意图。
有说反战的,有说什么心灵之旅的,有说男主背负了太多不如意的过去才会痛苦的……最开始我也以为这部是搞笑的或者剧情曲折的公路片。
最后看完,搞得我一点儿也不轻松。
其实我觉得这电影逻辑很简单,表面看似神经质的人,其实内心极其脆弱和空虚。
男主看似所谓的人来疯,可当只有孤独一人的时候,他连自己活着的方向也没有,所以该曲终人散的时候,他坐在机场发呆。
这才是真正的痛苦。
他经历的,其实无数人都在经历,他困惑的,也有无数人身在其中,可是大部分人都能继续自己的生活,继续前行。
而他,要不是通过这次旅行,话痨一样表达出来自己的某些观念和想法,甚至像个神经病一样让人不可理喻,可能他最终抑郁而终的时候也没人明白他,甚至他的结局会是自杀。
这样的人不讨人喜欢,也很难找到知音。
所以电影结局,杰西导演饰演的表弟,机场分别之际,除了能给他一个深深的拥抱,也无能为力。
表弟回家继续自己的普通人的生活,而他,又深深地陷入了迷茫。
这样的人,其实有很多。
自我意识太强。
在面对社会给普通人设置的种种迷宫时,大多数人选择随遇而安,找到自己的舒适区就这么活着。
而有些人,会固执地不接受,又没有能力去改变一切,最终痛苦悲剧收场。
直接转载附上我自己写的公众号推文,原文可能观感更连贯。
我喜欢这部电影,但还没到那种看完会忍不住鼓掌,或者希望别人也一定要去看的那种程度。
由于「summer camp理论」「社交网络」「旅行终点」「爱在罗马」「咖啡公社」他机关枪式的语速(真的很适配里约大冒险的鹦鹉)、他焦虑不安神经质、有点asshole的Jesse,让我一直很好感这个魅力有才的演员/导演/编剧。
对电影的感受感觉大家已经说了很多了,好的坏的我觉得大家说的都很好,非常喜欢Jesse将种族宏观大背景下的过去的痛与当代人生活中当下的痛联结在一起。
不高明,但非常真诚,很喜欢。
我三个月前怀揣着和电影主角类似的心情去波兰旅游,当然不是去为了纪念自己的犹太人祖母,主要是想要了解二战时期犹太人的经历,以及那段历史下人们的生活。
和电影相似,我在华沙和克拉科夫都报名了当地的波兰犹太人二战历史旅游团。
在波兰的导游是一个金发英语很好的华沙本地人,她很爱和我们聊她的家庭,她的公交车司机丈夫以及她的airbnb创业经历。
我们几乎和电影主角一样走了所有重要的纪念雕像,犹太人聚集地,二战博物馆。
导游说她当时十岁不到的祖母,和自己的家人就躲在华沙的郊区,和猪生活在一片猪圈里。
她的祖母和她说猪其实是非常干净善良也很尊重人的动物,猪会给祖母一家腾位置睡觉,还会用鼻子把睡觉的地方拱干净。
祖母笑说这可比当时犹太人的生活环境好太多了,没什么好不满足的了。
虽然她的祖母并不是犹太人,但就像Jesse说那样,能从那个时期走过来的人,需要的是一个又一个不可以想象的奇迹。
她不到十岁的祖母曾经在路上被喝醉酒的德国纳粹士兵击中腹部,直接倒在路中央,仿佛是奇迹一样,子弹穿过身体,没有击中任何器官,路边有医疗人员及时路过,捡回一条命。
这当然是真正的痛苦,这当然是无法忘怀的悲伤。
导游说她从小就在祖父祖母的教导中长大,她当然也无法原谅德国人和苏联人。
一个个听上去像是在《大鱼》里面才会出现的故事是她每天的睡前故事。
直到高中,德国政府和波兰政府的学生互换活动让她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认识到了真实的德国女孩,她们有一样的肤色,一样的头发,一样的长相,甚至,这个她怎么也看不惯的德国女孩也和她一样喜欢涅槃乐队。
她笑着和我们说:一个喜欢Nirvana的青春期女孩怎么可能是坏人了?
The pain is always real and it can never be forgetten. But still, it may be healed. Maybe with time, maybe with trust or maybe by Nirvana.
大家似乎已经对奥斯卡没什么兴趣了,尤其是今年。
全年电影作品的整体质量,算是小年中的小年。
颁奖礼之前,除了《真正的痛苦》和《某种物质》,别的作品我都没看过。
《某种物质》让黛米·摩尔在金球奖拿到了表演类的奖项,而《真正的痛苦》让基南·卡尔金拿了很多的最佳男配角。
尽管有人说他在这部作品中的戏份过多,有点胜之不武的感觉,但整体上看,他的表现还是很动人的——尤其是在这样一部似乎没什么大起伏的小制作作品之中。
基南·卡尔金今年43了,最早是作为《小鬼当家》中麦考利·金的弟弟为人所知,后来出演《继承之战》,拿到了金球奖和艾美奖的最佳男主,也算是大器晚成了。
那么,“真正的痛苦”到底是什么呢?
电影中做了一些呈现和讨论,但并没有给我们具体的答案。
毕竟痛苦是一种私人体验,有很强的主观性,难有外在的显形。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兄弟两人乘飞机去波兰,参加导览团,同时去参观已经去世的奶奶的故居。
这次出行有一个前提就是,兄弟二人如今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大卫有漂亮的妻子和孩子,本吉至今还睡在母亲的地下室,还没有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
后来的情节里我们得知,本吉曾经有过量服用安眠药的经历。
也正是这次“意外”,让大卫放下忙碌的工作,促成了这次本来已经计划、但时间待定的旅行。
痛苦有比较级吗?
是经历过集中营的人更痛苦,还是对集中营里的苦难无能为力更痛苦?
是职场996更痛苦,还是失业但自由更痛苦?
是父辈的物质匮乏更痛苦,还是当代年轻人的不被理解更痛苦?
是上岸后的被规训更痛苦,还是自由职业市场的不稳定更痛苦?
实际上,每个人对痛苦的感受和承受能力都是独特的。
不管是生理的痛苦还是心理的痛苦,每个人所能感知的都不一样。
拿失恋来说,有的人觉得失败的关系,是对自己付出的否定;但也有人觉得,失败的关系是让下一段关系变好的必修课。
这甚至跟心态没有关系,痛苦本身就是具有相对性的存在。
当然,毋庸置疑的是,比较会带来痛苦。
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可能会因为看到他人的富裕生活而感到更痛苦。
但同时,比较也会消解痛苦。
经历了重大灾难的人,可能会对日常生活中的小挫折感到不那么在意。
这种“不在意”异化之后,在东亚文化中极为常见。
因为有经历,可以让自己更豁达,很好;但是因为有经历,而对别人痛苦的无视,很容易转化为“爹味儿”。
很多孩子向父母倾诉痛苦时,父母常以“我们那时候比你这个苦多了”作为回应。
这一方面否定了孩子的自我感受,一方面固化了痛苦的认知,很容易让家庭陷入“自我怀疑-被否定”的恶性循环。
痛苦的不可比较提醒我们,尊重他人的痛苦体验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试图通过比较来评判谁更痛苦。
将痛苦进行比较,可能会导致对他人痛苦的忽视或误解。
为什么比别人幸运也会感到痛苦?
有一个情节令我印象深刻:大卫说自己很幸福,有幸福的婚姻和漂亮的孩子。
但正是这种幸福感,让他在对比本吉的一无所有时,带来了莫名的痛苦。
这种比较,另一条线索就是祖母作为大屠杀的幸存者,或许也充满了对遇难者的愧疚。
PTSD中有一类,就叫“幸存者内疚”。
亲眼看到自己战友中弹的场景,会让很多幸存者背负一生的“过错感”。
当然,大卫说自己幸福的背后,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一种被社会规训之后的自由丧失,一种对虽然在坚持但对工作意义的怀疑,一种看似情绪稳定的理性背后,说不出口的不安和疏离。
他所谓的幸福,实际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没说出口的痛苦,是他对本吉率真与直接的羡慕。
祖母作为大屠杀的幸存者这段历史,是幸运也是创伤。
最终酿化为家族隐痛。
但他们的痛苦却与祖母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大卫的焦虑源于职场压力与家庭责任,本吉的躁郁则来自对人生意义的虚无感。
这种割裂映射了现代人的困境:当个体痛苦无法在宏大历史叙事中找到合法性时,它便显得“格格不入”。
正如本吉质疑的:“经历过集中营的祖母,为何会有想自杀的后代?
”幸福,有时候是一种幻觉,也是一种悖论。
光看贼吃肉,没看贼挨揍。
平衡才是永恒的真理。
而且,幸福感是存在递减性的,或者可以用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益递减”理论来解释。
相同的幸福体验带来的满足感会减弱,人们需要不断追求更高目标,而这一过程必然伴随压力与痛苦。
更何况,人们还会有对失去幸福的恐惧呢?
不歌颂苦难,但要肯定苦难的价值。
苦难作为人类生存的常态,其存在具有不可选择性。
人生本质是“累大过逸、苦多于乐”,天灾人祸、生老病死等苦难构成生命的基本底色。
但苦难本身并非价值,其价值在于个体如何通过主观能动性实现转化。
“不歌颂苦难”体现对生命尊严的维护,而“承认其价值”则彰显对人性韧性的深刻洞察。
真正的智慧在于:以谦卑之心接纳苦难的必然性,以勇敢之姿探索转化的可能性,在承受与超越的张力中书写生命的意义。
但有些人,提早停笔。
比如李玟。
“快乐至上”的舆论环境使负面情绪污名化,“必须永远阳光”的自我要求或许会带来另一种痛苦。
交织身体疼痛、婚姻背叛与职业身份认同危机的她,终究没能打开这个死结。
过往的痛苦,要遗忘,还是要负重前行呢?
心理学有一个出名的关键悖论:越是试图遗忘痛苦,记忆反而越顽固。
接纳是疗愈的起点,承认痛苦的存在而非逃避,就能减少心理抗拒。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接纳情绪,能降低杏仁核的过度活跃,缓解记忆的侵入性。
“重新框架法”建议从积极角度解读痛苦。
例如,将失败视为成长契机,而非单纯挫折。
这种认知重构能改变记忆的情感属性,削弱其负面影响。
当个体将背叛经历解读为“筛选人际关系的机会”时,痛苦程度显著降低。
心理学建议我们,既不盲目背负痛苦,也不强行遗忘,而是“将其转化为可控的“经验档案”。
通过接纳情绪、重构认知、善用支持系统,痛苦记忆可以从情绪负担变为心理资源。
正如尼采所言:“杀不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大”。
《真正的痛苦》想要表达的,或许可以这样理解:真正的痛苦不是奥斯维辛的集中营,也不是现代生活的焦虑,而是个体在历史与当下、自我与他者、真实与虚伪之间的永恒挣扎。
这种挣扎虽无法消解,却构成了人类存在的
影片首先引导我们思考何为“真正的痛苦”。
不同于表面的、暂时的不适,真正的痛苦是那些触及灵魂深处的体验,如失去挚爱、理想破灭、自我价值的质疑等。
这些痛苦往往伴随着深刻的心理冲突和情感挣扎。
影片通过几个生动的故事,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我们感同身受。
在这些故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些曾让我夜不能寐的困扰和迷茫,在屏幕上被真实地呈现出来。
影片进一步解释了为何“不去想就会消失”。
这一理念并非让我们逃避现实,而是提倡一种心理调适的方法。
通过注意力转移、情绪自然消退和认知重塑,我们能够逐渐淡化痛苦对自己的影响。
其中,注意力转移这一方式让我印象深刻。
影片中,一位失去亲人的女士通过投身于志愿服务和园艺,逐渐从悲伤中走出。
她将注意力转移到帮助他人和自然之美上,从而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疗愈。
这种方法提醒我们,生活有太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投入,当我们把视线从痛苦中移开,便能发现新的意义和希望。
影片还提供了一些实践“不去想”的具体方法,正念练习、积极投入生活和寻求社交支持等。
正念练习通过冥想和呼吸训练,帮助我们专注于当下,避免陷入对过去痛苦的回想。
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当感到焦虑和痛苦时,一次深呼吸往往能让我恢复平静,重新找回内心的力量。
积极投入生活则鼓励我们参与各种喜爱的活动,让生活充满色彩和活力。
影片中,一位失业的艺术家通过旅行和绘画,重新找回了自我价值和生活热情,他的故事深深感染了我。
影片最后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面对痛苦,我们需要学会适时放下,用健康的方式去应对和化解。
真正的痛苦,不去想就会消失,这不仅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生活的勇气。
这种勇气让我们在风雨过后重拾阳光,继续前行。
通过这次观看,我深刻体会到,面对生活中的痛苦,我们不应沉溺其中,而是要勇敢地走出来。
通过转移注意力、调整认知和积极生活,我们完全有能力化解那些看似无解的痛苦。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获得了心灵的慰藉,也让我学到了应对生活挑战的有效方法。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力量与韧性,能够在经历风雨后,笑对人生。
reviewed from my letterboxd.
“I move forward. Because I know my pain is unexceptional so I don't feel the need to burden everybody with it!”first movie of 2025. so many things to process and words to say but finding it hard to get them out.great performance by both jesse and kieran and while kieran is exceptional i really believe it wouldn’t be like this without jesse, and of course, the script. even though the last part was a bit rushed it was still an amazing and organic one. i laughed so many times too. cinematography has a calm movement to it and the undercurrent felt increasingly heavy as the movie progressed. can’t wait to see more of jesse’s projects.the characters, i really really relate to their feelings and that restaurant and rooftop scene with the saturated red light on benji’s face and david’s words made me almost ugly cry.and i don’t even know what to start with all the pain and grief in this. all were just so hidden and out and true to a point that i wonder did jesse eisenberg read my mind. this made me rethink ‘is pain comparable’ that’s been in my mind forever. still haunted by how the movie began and ended almost the exact same — grief isn’t linear.
据说片子很有WoodyAllen的风格,还有卷西,吸引而来。
影讲述美国两犹太表兄弟一起参加主要由犹太人构成的波兰跟团游(a tour about pain),在最后一天拜访他们祖母故居的故事。
非常细腻的人物描绘,真实尴尬的旅程相处,伴随着肖邦的奏乐,就喜欢这种移民第三代“无病呻吟”的real pain。
另外波兰好美看了两遍,第一遍你也刚认识这两兄弟(david & benji),带着主观初印象,后来慢慢了解,原来他们两人的个性,羁绊与痛苦是这样的。
第二遍发现,他们一开始就是这样的人,只是你起初未读懂罢了,原来他们如此珍惜这段旅程。
两人小时候曾经形影不离,虽然个性迥异,有时无法理解或赞同对方,如今几年不见,变了又没变,依然很惦念在乎彼此。
涉及剧透david 典型礼貌内向的好孩子,敏感并在意他人的看法,所以做事循规蹈矩。
benji带给他活力,带领他做些叛逆的事。
他觉得benji如此的有魅力,令人欣羡,为什么这样的benji会选择自杀,他为此担心痛苦。
就是这样循规蹈矩的david在告别时狠狠扇了benji一巴掌,用拥抱告诉他,我很在乎你,好好活着好吗。
也是这样的david,吃药控制着OCD,运动冥想,说 isn't everyone in pain in some way?
这并不特别,我不需要别人来承担我的痛苦。
benji 非常善于交际,有感染力,但有时候言语带着冒犯而让人感觉边界被入侵,也有点情绪化。
他被旅行团的人喜爱又嫌弃,能带着他们在严肃的地方拍有趣的集体照,却也常常出岔子延误行程(the most fucked-up sense of priorities),或毫不掩饰地说些尴尬的心里话。
但不得不承认,边界感的入侵能让彼此距离更近,旅行团结束时,导游对benji说了很郑重感谢的话。
这样一个会观察兄弟的脚指头形状并夸赞的人,一定很热爱生活吧,他怎么会自杀。
就是这样的他出发和回来时都选择在机场坐了几个小时,看着机场人流涌动,眼神时而不安,时而空洞。
我们的痛苦来源于何,有时甚至无法言说,我们也许无需他人去承担我的痛苦,憋在心底,但也无需否认它的存在,尽管各不相同,但的确又是寻常的,因为谁不痛苦呢。
大卫在晚餐时问了一个很厉害的问题,三代的犹太移民,为什么无数个生存奇迹居然造就了一个人去自杀?
两个堂兄弟的人生故事其实不陌生,比如很要好的高中朋友,性格、家庭背景、爱好都很像,都很投缘,但你会看到大学毕业后,有人正常的融入社会,成家立业,积累财富,网上晒娃,周末度假,而有些人就适应不了社会,逐渐消沉,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不知道有个例子合适不合适,我觉得比较典型的算是窦唯。
他有音乐天赋,但他的作品没有具体的对象,也就是不够商业化。
贝多芬也好,拉赫玛尼诺夫也好,柴可夫斯基也好,这些大师并不是闲着没事儿为自己写作品,要么是给交响乐团,要么是给芭蕾舞剧,要么是给歌剧,这些作品是要被现场演奏出来给观众评价的,而且是很直接的用脚投票,你的音乐不好,格局不好,芭蕾舞剧不好,每人买票,几次以后就每人找你作曲了,你也就不是大师了。
这个电影中背景音乐用了很多肖邦,肖邦离开波兰以后,也面临这个问题,但他有艺术赞助人,他做了很少沙龙音乐,只给一小部分人听,也算不错的成果。
但是窦唯那种的,你给他商业合同,让他做一整套电影配乐,提各种各样的要求,他可能根本就没法满足这一整套的要求,不能像配乐大师威廉姆斯一样。
回到电影里来,有句话:就像为了吃牛排,假装看不见屠宰场一样。
作为一个社会人,自我就不能排第一,大卫也想像如少年时那样做自由自在的夜游神,什么都不需要创造,就是漫无目的的游玩,但他为了得到恋爱中的喜悦,不得不对对方承诺,对方也会对他承诺,然后就是履行承诺,承诺从一样变成两样,得到的人从一个变成两个,他变成了丈夫,变成了父亲,他又有了更多的承诺需要去履行,吃了牛排就不要去想屠宰场,想到屠宰场,就不要去动下单点牛排的念头。
最直观的一点是,本吉的这趟旅行有了大卫的陪伴会比没有陪伴效果好很多,但大卫真的有义务来陪伴本吉吗?
大卫其实不需要请假调整日程来陪伴本吉完成这次旅行,但他知道自己作为堂兄弟的义务,也知道作为一个孙子的义务,他也是克服了很多不情愿,只为了让本吉好过一点,尽快的走出人生低谷,看似轻松,只需要跟老板请假,跟妻子说一声,但凭什么就只有本吉是痛苦的,别人都是轻松的?
我懂,本吉这样的人如果能做到融入社会,就不会这么别扭,这也是电影的核心之意,real pain就是指的这一类人,也可以指被纳粹选择的犹太人,不同于敌我双方那样的受害者,犹太人的被大屠杀是不被国界线阻隔的,就是被选出来从人类中剔除。
各种有社会适应不良症的人,算不算这样的异类,有没有人有过想法把他们剔除,他们自己就想把自己剔除,本吉不是半年前自杀过一次吗? 那么多人返回波兰去参观大屠杀遗迹,不就是想不要再重复这样的事情吗?
犹太人不是德国发展不爽的原因,剔除了犹太人,德国不是还是战败了,同理,剔除了所谓的社会适应不良症的人,还是会产生,复杂的原因,也许是遗传变异,总有人天生的敏感,不能适应社会,人类总是太贪恋的关注自我,再富有也还是觉得自己穷,不愿意让渡资源去关爱自己的同胞,什么时候人类才能进化到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是无比珍贵的,伤害一个,就是伤害全体。
3.5星,主题略浅显,无非想表达人人都痛苦,且悲欢并不能相通的老理儿,所以不用尝试去理解benji,他就只想一个人在机场待会儿。
能给到四星半,deep theme with a sharp sense of humor. 杰西不仅自导自演,还是署名的唯一编剧,太牛逼了,Benji演员和剧本相辅相成。纽约电影节艾玛斯通作为制片人来了,杰西困在了布达佩斯没在场,今天还是他生日!
能看出来创作者想表达一些东西,但影片呈现的结果是nothing。这部电影的摄影和音乐还是很加分的。ps, 还是那么快的语速……
喜欢这个平实有意思的故事,一部让我想到有过的旅途和遇到过的很多人的电影。很多时候我都想和David说一样的话:你这么有魅力,我真的很羡慕!你点亮整个屋子,却又走进来毁了一切。你渴望别人走近你,却又拒绝真正产生亲密的机会。我真的喜爱你又为你心碎。如果再也不会见面的话,希望你们再快乐一点的生活吧。
杰西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还挺巧妙的,不知道凯利·蕾卡德是不是给了他灵感
非常伍迪艾伦,文青的碎片化对话和吉光片羽的思绪,处于顾影自怜和自我探寻之间。喜欢最后结尾的字幕,真正的痛苦在独处时浮现,又在人群的相处中消散,共享一段记忆,共度一段旅程,然后奔向各自的人生。
当代人的意识囚牢,曾经波兰犹太人的奥斯维辛;艾森伯格“艺高人胆大”的通感式痛苦分析,用通篇不合时宜的喜感凝聚深层创痛,惟余基南恰到好处的表演与首尾呼应的独自等待艺术化点题。
重温完末路狂花后再看这种白男伤痛文学有点想笑
是我非常不喜欢的一种电影类型,每个角度看都是我非常讨厌的感觉。很刻意很“表演”很耍小聪明式的讲大道理。这类电影应该都能归类成我心中无病呻吟的典范。
真正的痛苦 可能永远也消散不去吧
舒缓的钢琴配乐像一个旁观者。可以是主角们口里的奶奶的音乐陪伴形态。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什么狗屎。犹太人苦难宣传片?奶奶去世吸大麻的孙子尽孝之旅?城市太复杂我要蹲在航站楼避世独自美好?结尾还特意搞几个亚裔面孔,恶心谁啊。生前不尽孝,窝在地下室吸大麻,奶奶死了内心世界崩塌了?搞笑。抑郁症就吃药,旅行治愈不了。
没有这个结局的话,1星。两个主角的形象都没有魅力…其中一位有点亮整个房间的人格魅力…???
Jesse在餐厅那场戏最好看了。他说,i take pills for my OCD. I move forward. 既爱又恨的感觉拿捏得好。how does it feel to light up a room? I want to know how it feels like. 那个三代移民的笑话好精彩。
十三月的肖邦,揍得出淡淡的忧伤。第一分钟就确定是我喜欢的调调的影片。两个男主把他们以往各自作品里最典型的角色性格,汇合到一部堂兄弟旅行寻根故事里了。
还行。
emo版Roman Roy。I be like有这么洒脱不羁的躁郁症粪青犹太男吗? 古典钢琴名曲原来可以这么用,舒适又有点戏谑。福田知盛的英国口音有点迷。
太喜欢了!看完居然在电影院稍微哭了一阵子。“我吃药控制我的OCD,我有一份工作一个美丽的妻子一个可爱的孩子,和真正的痛苦比起来,我的痛苦多么的微不足道,何必去麻烦他人呢” Jessie Eisenberg真的太会写millennials的虚无感了。我们都是products of a thousand miracles,但无人在意的机械人生却是日复一日的real pain。
Oh我好喜歡。QA完更喜歡Jesse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