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之后发现这里面有一些让人觉得非常好睡的镜头,不是那种简单的,是那种真的好睡,听着声音,看着画面,闭着眼睛,三秒起睡,五秒包睡。
1 深夜树影婆娑照在床上和身上,听着外面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呼呼大叫的风声,呆在这辆在外面看起来特别小的车子里的自己这一小块的床上,加上灰灰的色调,别提有多让人入眠了。
2 巴士行驶在路上,轰隆隆地作响,中午时分,周围除了汽车的疾驰声再没多余的声音,看着外面一成不变的树,忽高忽矮的建筑,看着看着,就想躺着睡觉,躺着躺着就睡着了。
3 躺在房间里,看着周围的人都睡得特别香,盖着薄薄的被子,侧躺着,昏黄的台灯照出来的颜色越来越淡,不知什么时候眼睛给闭上了。
4 黄昏躺在一腿高的草丛里,身边草丛摆来摆去的窸窸窣窣,看着上面的蓝一块白一块的天空,远方传来几处听不清他们在讲什么的人生,突然一下就睡着了。
爸爸!妈妈!绑架巴士的人!直树!秋彦!三和井先生!和枝!事实上,世界没有想象的那么广阔,可是世界是有深度的,或者说,有着超越三维空间限制的存在。
这么几个人,足以构成一个天堂。
(因为人是上帝的集合体!)(过去-伤害-保护-未来-希望)(就像是狄金森的房间,她与上帝远航)开巴士离开,逃离的不是名字,它们作为回忆深锁在头脑里。
在路上这些名字暴露了,在仓皇逃脱的途中蜕下统领者的姿态,所以自由又回归了。
或者它们变形。
一开始在静止的房屋,后来的巴士旅行,人在绝对上移动,可是相对巴士里的其他人并没有移动,这很有趣。
一个个逐渐走出巴士,才推动了命运。
长镜头,夜晚。
青山真治把罪恶的夜晚拍成了人性沉默碎裂又拼合的夜晚,所有人的颤动都巨大有如惊雷,了不起。
在看似一览无遗的镜头下,人们都明知有着罪恶,人们又沉浸在罪恶的缺席里。
是一则寓言:三和井与直树一圈圈地骑行,质问自首还是杀人。
有点圣人的意味。
"你不一定要活着,但是也不要死。
"你能撑到准备活着的那一天吗?
那该是怎样的一天啊。
警察(一看见叔,还是会饿...)坚持三井会变坏,可是没有,变坏的是直树。
直树也没有变坏,他是被阴影逼疯了。
秋彦聒噪地照相时,他会抬起头。
他会给三井点寿司。
所以,我们对变坏知道多少?我们对夜晚知道多少?一般来讲,我厌恶涕泪横流地忏悔的情景。
在我们需要纯粹为美与爱的恶时我们也需要疯人脆弱的恶。
我们更加需要的,是"我拼死也会保护他"就像保护自己。
我们在理性的生和荒诞的死中被自发地拉拉扯扯。
我们被凝视着,追随着。
所以这部电影是人类在作为赝品的伊甸园尝试自我修复的记录,是在欺骗的棕色调影像下露出荒谬微笑的存在姿态。
我希望它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终止在和枝EUREKA!的那一瞬间,所有人的名字被喊出,所有人的耻骨埋葬在虚假的光明顿悟里。
然后一切像素坍塌,重建,从最初的一幕。
以上,是我脑补过度过分解读自我感动的内容。
我不知道哪一点触发了这样的想法,或许是该死的安静吧。
从她渺小的背影,到她复杂的眼神,从凝视到被凝视的转换,随着画外音的悄然响起,犹如来自天堂的召唤,走入其中,再无感知。
一场惨不忍睹的屠杀牵连起了三个无辜者的命运,与死亡擦肩而过的恐惧感侵蚀了单纯的灵魂,逐渐蔓延到了彼此的生活当中,接踵而来的是原生家庭的排斥和破灭,失去了言语和思考的能力,如行尸走肉般惶惶度日,无法摆脱的是迷茫、孤独和绝望,直至第四个人出现唤醒了他们的不知所措,吵闹只是片刻,宁静将是永恒。
冰冷审讯室里的追问,只得到一阵阵费力的咳嗽声作为回应,无人知晓的死亡,成为了残留下来的悬念,只待浮现。
昏暗禁闭室里的孤独,却用一次次的敲击墙壁来相互交流,隔着一堵墙的距离,没有答案的回应,依旧掷地有声。
寂静房子里的相依相偎如此沉闷,始终如一的单调生活如影随形,将自行车停在铁轨上感受死亡的气息,躺在混乱的杂物堆里消耗生命,走出死气沉沉的空房间,坐上熟悉的大巴车,踏上凝视过无数次的蜿蜒道路,试图重启人生的新篇章,去探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去感受内心深处的恐惧,重回故地,相机记录下的瞬间,如刺痛般深刻,如泡影般消散。
踏入繁华的森林坐听虫鸣,爬上陡峭的山坡眺望远方,触碰平坦的湖面感受平静,只存在于言语间的青森,无法企及。
车窗外的风吹动凌乱的枝叶,沙沙作响的杂音带着一种无形的恐惧,难以入眠。
无力的手指敲击坚硬的车身,细微的叮咛之音抚慰了内心的躁动,逐渐入梦。
黑暗将至前的黎明,因为迷失自我而选择伤害他人,他收到的惩罚是多年来的沉默和多年后的孤独,渴望去亲眼看到大海,却只能将这份渴望寄托在他人的身上,恶人永远都不能被原谅,但他只是个受害者,渴望蔚蓝色的自由。
破旧收音机里传来老歌曲的旋律,踏入布满沙砾的海滩边缘,岌岌可危的身躯,举步维艰的道路,遥不可及的距离,触碰到了冰冷刺骨的海水,感受到了生命将歇的幻灭,不再追逐。
一种人生,沉默不语,一种选择,无法退却,一种渴望,自由如风,一种结局,拥抱死亡,一种感受,孤独成瘾。
我们拼命追求的是内心的安宁,却失去了享受幸福的那份感知力,直到再也没有力气去反抗这现实世界的恐惧与不安、喧哗与骚动,任由孤独蔓延至每一个角落,聆听风声吹散不灭的火光,轻声道出心底的渴望:爱与自由。
第一遍·2022.9.26 在平淡的沉默中逃避现实的嘈杂,寄孤独于一切生命的律动当中,日常性的呆滞是为了掩盖恐惧的神色,凝视虚无缥缈的远方看见的是大海的咆哮,只在陷入沉睡的黑暗中才能短暂的忘却,那早已死亡的灵魂和埋葬门前的肉身,沉吟不语。
灰白的画面褪去了鲜艳的色彩,轻柔的配乐搅动浑浊的空气,缓慢的节奏勾勒出宁静的现实,刺眼的光线取代了明暗的交替,夏日的蝉鸣唤醒了消沉的思绪,划破长空的枪声击碎了烈日下的空灵,急促的电话铃声如恐惧来临前的诅咒使灵魂颤抖,雨水侵入心底打扰了隐藏的不安,忍不住咳嗽是为了不泄露隐藏着的秘密,夜晚时分的抽泣如此绝望,杂乱不堪的房子被沉闷的气息笼罩,活着是因为人体生命循环里微弱的意识冲动在挣扎。
在新世纪的伊始,它仿佛打开了一扇从未有人进入过的门,指引着天堂。
潮来潮往,我相信不久以后,一切将随风而逝。
1:宫崎葵太好看了,每次出现都想截图。
2:窗外灯光,窗上水珠,人脸在经过灯光时会现出轮廓,这个镜头很美。
3:导演非常喜欢在一个镜头内实现内景外景或是整个动作的调度,很简洁,可以学习一下。
4:情节简单,氛围塑造很好,节奏也不错,有时候还有些小幽默。
但有些人物动机难以理解和共情,比如为什么他们都想杀人。
然而这点对欣赏影片非常重要。
5:那4个坟是什么?
6:结尾的彩色,怎么说呢,好看是好看,但有点俗哦好像。
7:镜头焦距非常棒,好想知道是多少mm(看着像21-23左右?
还是16?
)8:字幕库上的字幕别下那个单个的,是错误的。
那个压缩包才是正确的。
在九州的那片土地上,一场惨绝人寰的公共汽车挟持事件打破了宁静。
乘客们的生命在凶徒的枪口下消逝,唯有司机泽井和一对兄妹直树、梢侥幸存活。
然而,这场浩劫带来的伤痛,却如鬼魅般萦绕在他们心间。
司机泽井为了逃避那充满鲜血的回忆,选择远走他乡。
但记忆的枷锁却始终无法挣脱,两年后,他带着未愈的心灵创伤重回故乡。
在这里,他找到了同样被阴霾笼罩的兄妹直树和梢。
那场灾难让他们的性格变得阴沉孤僻,离群索居。
泽井的到来,使他们组成了一个特殊而又略显奇怪的家庭。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
一连串诡异的连环杀人案件接踵而至,泽井竟意外地成为了警察怀疑的对象。
《人造天堂》以其深刻的情感刻画和扣人心弦的剧情,引领观众走进这几个幸存者的内心世界。
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创伤如何扭曲了灵魂,又如何在黑暗中寻找着那一丝希望的曙光。
役所广司、宫崎将和宫崎葵等实力派演员的精彩演绎,让每一个角色都充满了生命的质感。
他们用细腻而真实的表演,将观众带入了这个充满痛苦与挣扎的世界。
这不仅是一部关于犯罪与悬疑的电影,更是一场关于心灵救赎与重生的深刻探索。
在《人造天堂》中,你将感受到人性的复杂,以及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力量。
整部电影是旧照片的色调,直到结尾才变为正常。
那时才发现车身是蓝漆,植物恢复了绿色。
电影可大致分为三段:第一段:奇怪家庭组合之前,也就是男主泽井住进父死母跑的小兄妹家之前。
第二段:奇怪家庭组合日常。
第三段:公路旅行。
有趣的是这三段的内容侧重也有个明显区别:第一段侧重剧情,以汽车挟持凶杀案为主,不同人物围绕剧情展开;第二段侧重人物冲突,奇怪家庭组合加入表哥,主要以人物互动推进剧情为主;第三段侧重人物内心,探索想法为主。
所以,如果投入不进去,观影时外在的刺激感是明显递减的,从一个紧张刺激的公交杀人案到家庭剧再到人物内心探索,这也是部分观众觉得闷的原因吧。
关于一部风格统一而又完整的电影,我们常常会用基调一词。
旧照片的色调(色彩),突出的环境音和底噪(声音),孤立无援、交流不多但关系融洽的兄妹(构图,人物关系)。
导演青山真治用了3分多一点,奠定了全片的基调。
色调这个不用解释,关于声音,很多场景环境音或底噪是大于甚至完全盖过人声,导演对于人物日常互动做了大量精简,尽量留在屏幕之外。
09:13—11:02这段拍了一个状态轻松而又嚣张的犯罪分子的一个连续而完整的动作过程,远景开始到通过演员走位达到近景和特写的效果,最后停在近景:晃动着的二郎腿上。
演员的走近,达到了换景别的效果(近景,特写来压迫观众,提高观众注意力),而随意走动这种行为又体现了犯罪分子的轻松与嚣张。
注意
这里剪是为了快点到中景,理论上可以不剪,有两种方法。
一,男主位置靠前些,但之后注意力全在歹徒身上,相比其他死人,男主留在画面中就很呆板,就算表演也很多余;二,推进拉远或变焦,但如果幅度过大就破坏了全片整体的运镜风格,而且根据这场戏的预算来看,为了一个连续的长镜头大费周章很不划算,且这个剪辑很自然没有破坏情绪的延续。
同样预算下,非要不剪的话,可以用近景开始。
不过话说回来,只要不破坏表达,怎么拍都无所谓。
一些追求极限的拍法,那仅仅代表了导演的技术,跟电影本身关系不大。
实际中要看预算。
24:34-25:40 这段哥哥没有等妹妹,对应了他的我行我素,但看到妹妹停在铁轨上,便停下来观察,可见还是关心的。
然后这段连续的大远景长镜头中,插了一段妹妹的戏。
我们无法确定妹妹在想什么,但她从容停在铁轨上,一个缓慢的变焦,镜头伸向远方,导演引导观众和妹妹一起看向远方,仿佛思考着什么,切至正面近景,我们看到妹妹的眼神,一种无所谓的眼神,带些许对远方短暂的想象,这对应后面妹妹主动上车的行为。
理论上这段也可以不剪,也是大远景开场,哥哥过,然后镜头跟住妹妹,从后面绕道前面,最后升并拉远。
但还是看预算,因为插入的这段可以单独拍摄,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成本。
这段固定镜头的戏,以男主母亲拿酒开始,中间加入哥哥、嫂子与男主的谈话,最后以父亲听到男主想法了便起身走出画框打算去洗澡结束。
观众看着不同人物的反应,仿佛和男主一样虚化在前景,心思很重,行为却不重要,这样的构图对应着男主的内心。
观众看不到男主的脸对应着男主搞不清以后怎么生活一样,背身虚化加强了男主内心的迷茫。
占了近三分之一的面积,却接近黑色,表达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相同预算下,有人来点脸部特写(破坏),或手部特写(没必要)。
两年后男主散心告一段落,经好友介绍过上了积极向上的生活。
但又发生了年轻女子被害事件,这次轮到侄女前景虚化,但紧接着男主离开画面,暗示着他家庭地位大不如前,也为之后再次离家出走酝酿着情绪。
北野武式突然切换,晾衣式站位这三处情节确实突然,但完全符合情景,所以学得很到位,甚至产生点幽默效果。
另外,关于学,本片的长镜头有很多评论说学安哲,但用法相差很大,安哲喜欢让一些富有想象力甚至诗意的元素加入到原有的画面中,但本片显然不是,只是运动镜头相像罢了,但这不是安哲独创,所以很难说导演在学安哲,只能说导演有意识摸索着且成功地用长镜头表达出来了。
长镜头比较突出的几个,安哲喜欢加东西,塔可夫斯基喜欢延伸与返回(画面之外吸引着镜头),阿方索·卡隆类似游戏中第一人称视角,杨索喜欢和人物互动并自由穿梭。
这段拖鞋的戏,前面已经做好铺垫,喜欢男主的女人的拖鞋。
同样也是完整的过程,出现到最后被水草卡住。
用一只拖鞋代替了行凶过程。
《太阳照常升起》中姜文用一套衣服和鞋子在水中行进玩出了新花样,玩的水平高本片,但痕迹太明显。
两部电影形式和风格都是统一的,姜文的用法提高了情绪,而本片情绪和内容都有了。
久石让的音乐虽然好,但多个影片反复用有点重复了,国内认真做音乐的也有,还得多发掘,给点饭吃。
此处构图体现了一种压迫感,有些导演似乎有对称强迫症,为了形式放弃了构图的力量。
顺便一说,那矿泉水也是天然广告位嘛,甚至可以用扭曲的瓶身进一步提升画面张力。
男主把在牢房里学的敲两下墙壁沟通用于两个孩子,这种沟通方式全片仅用了三次,第一次看似偶然,第二次把三人关系拉进很多,最后一次安慰伤心的妹妹。
文学表达的话,这段肯定有其他的描写,而电影不需要,观众只要看着画面,听他们敲,是什么观众自己去体会。
整个电影有着这样的过程,观众无法和男主沟通,慢慢代入男主,代入男主后还要继续用困难的方式和兄妹进行沟通。
随着兄妹每人仅一次的开口说话,心结打开了。
这段是夜景山上,灯成了繁星,车仿佛行驶在天上。
(虚焦拍摄,车窗上弄点水)世间没有天堂,彼此惺惺相惜,一起活过,人造天堂。
这能算是剧透吗:主角猛烈的咳嗽声,传递出的不适和疼痛感有点太过具象了。
晚上看完,第二天头疼一整天。。。
这样的故事开局,不全灭简直童话故事级别。
使用旧照片般的单色画面,最后突然回归彩色世界,有一点老套。
少年兄妹无台词状态时的表演比说话状态下更有说服力。
影院坐牢三个半小时,值得。
但要舒适的观影体验,建议在家投屏,分成3个章节看完。
在九州发生了一件伤亡惨重的巴士劫案,巴士司机及一对兄妹幸存,车上其余六人遭枪击身亡,包括一名警察。
巴士劫案后三人身心都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深层次的伤害重塑了三人及其生活,当地平淡安静的生活中又发生几起年轻女性被害事件。
巴士司机载着兄妹开始了长途旅行,试图寻找他们的“天堂”,心灵救赎为本片的主题,如另外两个片名:浩劫余生、寻获人生。
影片分为两个部分,巴士劫案前后三位受害人的生活及一行人开车旅行。
有意思的是影片分为三个部分更有趣,一、巴士司机泽井搬到兄妹家前。
二、巴士司机泽井搬到兄妹家后。
三、巴士司机泽井载着兄妹踏上寻找心灵救赎之旅。
有趣且怪异的开始是,司机泽井毫无征兆与理由地住进了兄妹家,如果非要找个理由的话,他们都是被抛弃的孤独的人,或者泽井想照顾这对兄妹。
这就较符合影片主题,这也是《人造天堂》的救赎从无到有的过程。
案件结束后时间似乎停滞了,兄妹失语,泽井消失,两年时间转瞬即逝,当他再次出现,妻子离他而去。
兄妹的失语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敌意,他们拒绝使用文明世界的语言,说明他们已经远离文明,哥哥的暴力特征展现在那片齐人高的草地里,挥刀后,草枝缓慢流出了液体。
文明世界深深地伤害了他们,他们拒绝沟通,拒绝这个世界。
妈妈抛弃兄妹独自离开,爸爸也莫名其妙地离开了。
爸爸的离世是属于自杀还是意外,他们应该也不知道。
泽井就算消失,也不会对世界有任何影响。
停止的时间瞬间就过去两年,当他再回来,父亲把所有东西都给在市政厅的哥哥,并告诉他“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了”,父亲像是给他自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他其实被父亲抛弃了。
喜欢泽井的女人真的喜欢泽井吗?
这个从小父母双亡被亲戚争抢拿走保险金后被扔给孤儿院的女人,仅仅是喜欢泽井这样的人照顾自己?
受伤、被抛弃、孤独的人都希望有那么一个人照顾自己,兄妹也是如此,所以他们并没有拒绝泽井跟他们住在一起。
俯视镜头拍女人松开长发的橡皮筋,她深情地仰视着泽井,像是在乞求这个高大的男人给自己回应,镜头摇下女人翘起脚轻抚。
这时候画外音的水流得稀里哗啦,她的爱就像水一样,溢满流出来了。
泽井没有任何回应,女人穿上拖鞋,随后这双拖鞋就漂流在河面上,女人遇害,原本有希望与泽井产生联系的女人也离他而去。
妹妹和梢与泽井的信任已经建立。
泽井买了一辆二手巴士改造成房车,他是发起改变的人,响应他的就是和梢。
她第一个踏上巴士,坐上巴士意味着离开现在的环境,开启改变之路,但改变往往是痛苦的。
和梢信任泽井,她推进了一伙人踏上身心改变的旅程。
影片结尾让我如站山巅脚踏巨石般舒适。
享受着和风阳光,俯瞰城市、众生、生命。
此处不及上帝天堂,可又比芸芸众生高出许多。
轻快自然流遍全身。
完全超脱,不在乎温饱,不在乎荣耻,不在乎下一秒未知带来的担忧与恐惧。
这种感觉像重生,又像永生。
270分钟古旧棕褐色压抑的影像被释放,最后两分钟变成彩色的长镜头在空中盘旋——人造天堂,泽井就是“上帝”,这就是他造的天堂。
一切生机勃勃,沁人心脾的微风吹过叶隙,横扫草地,抚过睫毛。
和梢走向她的“上帝”,镜头俯瞰着他们开车在山巅的公路上,上帝笑了。
Eureka人造天堂 很喜欢翻译的的中文片名 比所谓的浩劫余生 对我来说更有吸引力 对于后者 总让我联想起 后天 这类灾难片 可能与自己的心境有关 看的很压抑 人造的天堂 人为制造的天堂 是不是意味着这一切所带来的虚幻性 极其容易破碎片子主要讲述了三个人在经历过巨大的精神创伤之后 如何进行自我救赎 如何走出内心世界的阴霾役所广司与兄妹二人的一同生活 对兄妹二人是一种精神上的陪伴 片子中大部分时间兄妹二人都沉默不语 眼神呆滞 行为麻木 如同行尸走肉 沉浸在自身的精神世界里无法自拔 役所广司的到来 给死气沉沉的生活带来了一点希望 虽然过程很困难 但是大家都一直在努力 其实 我觉的 对于广司来说 帮助别人 本身也是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片子中 役所广司 曾经问道 人是不是可以只为别人而活?
他无法找到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动力他只是希望重新开始 所以 他回来了 但是身边的人却并不给他机会 妻子的离去 家人的不理解 使得一切都无法前进 时间在那一刹那被定格自身所背负的梦魇使得他只能去寻找与他有相同遭遇的兄妹俩 这应该是整部片子的线索吧三个人对自身存在感的焦虑 在片子开头便可以明显的感受到 妹妹在火车铁轨上的停顿 是不是在预示对自身遭遇的无法忍受 压抑 却又无处宣泄 妹妹没有在此刻死去 而是跟上了前面的哥哥 人是不是可以只为别人而活可以的兄妹两个人可以说活着是为对方存在着役所广司在知道直树杀人的行为后 说了让我在整部片子里最为感动的话你不一定要活着但是你都不要死不管你在哪里 我们都会去找你很温暖 真的很温暖 一切都会过去的 因此要坚强互相的陪伴是我们一直向前进的动力不要害怕 也不要怕孤单 因为有那么多人与你相同 与你陪伴嗯
我特别喜欢男主把堂哥赶下车的那段,那段仿佛揭示了这个片子到底在讲什么,仿佛揭示了他们为什么不肯说话。
他们幸福吗,他们当然不幸福,他们一点也不幸福,不要因为他们的幸存就觉得他们应该开心,应该是幸福的。
他们一点也不幸福,他们还背负了那些车上被射杀的姓名,他们闭上眼就会想到那天,他们如何幸福。
所以当堂哥说到那对于哥哥来说应该是最幸福的结果时,男主直接暴起了。
这也体现了那个堂哥尽管一直说是他们的一员,能理解他们的感受,但他不能,他从来没有能过。
他和另外仨人就是完全不一样。
重新开始何尝容易,这个片子是在讲重新开始吗,可能是,但我觉得这不是重点。
哥哥陷了进去开始疯狂杀人,他把他的不幸怪罪于妈妈的离开,于是疯狂猎杀。
哥哥可能从来没有走出来过,他甚至仿佛一直在看同一本书。
妹妹是整个片子里最难以琢磨的角色,我甚至会觉得妹妹和哥哥其实是同一个人的两面。
所谓“我不要求你活,但我不希望你死”更向是对某一种人格说的话。
看海的时候,妹妹说哥哥你看到了吗,镜头在点头,他们不用语言却能交流他们所见到的。
当然这个理解可能有点太飘了,但可以确定的是妹妹确实和哥哥是在两个不同的平面。
妹妹渴望逃离,渴望交流,但仿佛被哥哥压着,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是镜头飞向的远处的高山吗?
不过,结局男主竟然没有因为病而离开也是非常意外了。
这个片子镜头经常会给到在公路上从一端到另一端的画面,我觉得一定是有其深意在的。
这个片子用的色彩很有趣,这是一种区别于直接用黑白拍摄的滤镜,这种暗淡的色彩把整个片子给完全压抑了下来,尽管那俩兄妹站在门口不说话的镜头其实也是蛮滑稽的。
整个片子流逝得很舒服,尤其是在他们四个生活在一起的片段,有一种压抑的美好的感觉。
这可能也就是人造天堂的感觉,美好,但总感觉被什么给压着,他们可能真的就生活在人造天堂,毕竟他们都“死”过一次了。
2023-6-12看
前半段悬念设置的极佳,后半段变成了心灵之旅公路片,有点虎头蛇尾。
其实故事主题还挺好的 但展开铺垫真的太长了实在没必要 可能导演更追求镜头吧
啊青山真治好可惜,这部真的超棒啊。基本是半部默片,但不妨碍人物性格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动呈现,也不妨碍展开丝丝入扣的故事线索,看似惊人的事情背后都有大量细微的铺垫。声音也是惊人地好,用无声和对位把人物内心的无力呐喊(尤其是前妻那句“再会”)的力度翻了不知道几番儿。色彩:荒漠->绿洲。除了结尾稍显拖沓,其他完美。P.S. 感觉像是文德斯拍了一部鳗鱼
太概念先行了,人而不人。
如果你不忙著補覺、愛愛和賺錢,多少會從這裡面吸取點營養吧
凝滞节奏、概念化动作,中、远景长镜头下的复杂调度,形式上的选择是为表现人物内心难以解脱的情感状态。这本来没什么问题,可笑的是这个故事的核心之幼稚,创伤治愈的过程竟然是靠踩低他人抬高自己实现的。故事末尾男主殴打并遗弃男孩的理由是对方根本不懂自己,因此不配拥有和他们同车的机会(以此获得拯救)这种近似中二病的笑话发言充分显示出创作者根本无意直面这些痛苦,他只不过是籍此抬高自己身段来喂些心灵鸡汤而已。而鸡汤并不会因为烹调手法多么高超而改变其本质,于是以上那些形式就变成了一堆不可理解用来充场面的东西
说实话直到最后半小时之前影片一直都比较沉闷。最后的结局是说2人想要忘掉过去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似乎有点过于滥情了。
太长了 真的太长了 分了好几段看完
简直又臭又长!仅有的分数给摄影!
灾难事件发生以及之后的影响是几近于窒息的黑(棕)白双色,《人造天堂》是巴别塔倾倒后的世界景象,人们陷于沟通的不能以及负罪的意识,在影片的前二分之一,庶民剧与小镇生活变得不可能,盐田明彦X是枝裕和的新教养主义=非原生家庭的共同体始终无法构建,因为无论是闯入的杀人案件还是随着役所广司饰演的三和川,齐藤阳一郎饰演的秋彦作为杂讯的不断闯入之后,“内部”处于一种缺失。青山冷酷,极简的暴力风格融化于史诗般的电影时长,又潜在地接近一个黑暗的事实,但一如影片结尾的一转彩色,《人》却有着某种美国基督教精神的内在,在影片最后的一个小时内,导演终于将公车之旅建构为一场诺亚方舟或是愚人之船,异质的罪人前往救赎的未来,因此不难理解弥漫全片的远景+调度,召来美国式的空间想象以及姿势诗学的同时,也召来暴力与乐观主义。
致郁的治愈向
黑白压抑的讲述一个复杂的命题。虽然很长,但故事戏剧点的铺陈很考究,镜头调度平和却暗藏张力。
字幕差得令人发指,许多错误是直接能造成误导的,幸好那边的方言不难懂…以及看这电影坐牢感太强了,主要是无内容的远景和人物交互以及特写间的穿插既不是逻辑式的也不是直觉式的,甚至连第三视角窥私的碎片化叙事都达不到,因为日常时间的流逝绝不是片中那样。看完不好说是不是没必要剪那么长,但导演为什么这么剪我是属实想不通,许多概念化的场景(主要靠宫崎葵实现)也是达到了无内容的巅峰。果然时长3小时以上就容易让人产生敬畏之心啊…
#SIFF23 @大光明电影院1号厅1。上影第十三部。看前:慢片又不是没看过,要静下心来才能真正欣赏。看后:我已经快到极限了,怎么还有一个多小时啊啊啊啊啊
从一片苍凉灰暗到最后5分钟的色彩,宛如新生。心灵悠长的钝痛犹在,但终会迎来缓慢的治愈。十五岁的宫崎葵。
影片长度,整体氛围,胶片效果都是导演的有意设置,这种写意的双刃剑其实考验的还是观者的心境状态。虽然画面漂亮的像一幅幅的旧照片,但连续看三个小时会很伤眼。
适合一个人看的慢节奏电影,三个不同年龄的人经历公车劫案后,他们以及他们的家庭被世俗和舆论彻底搞垮,电影的绝大部分展示了他们如何从困境中,找到原来的自我,恢复本真的过程。99%的黄沙色镜头给人更加压抑,最后绿色镜头出现的一刹那让人瞬间看到了希望。
默尔索传染病
@2021-12-23 01:08:52
1.剧本真的略显冗长。三个小时40分钟的体量,勾勒了巴士劫持案的恐惧阴霾。2.年轻的宫崎葵都不用说一句话,那些举止,也表明了小女孩的释怀。但是到何种程度,也无法断定。3.黄色色调在最后几十秒转变成绿色普通色调,过于累赘的设定,前面三个多小时的忍耐会为了一时的新鲜而而是欣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