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影片是想传递深度的生命、成长的意义给观众,这也是促使我看到评论就毅然决然地买票的原因,但是进去影院看完整场以后,真的感觉就四个字“莫名其妙”,剧中的场景也不和平常影片一样,充满着另一个世界的感觉,一下子把人拉回了那个年代,但是就在我期待着故事的高潮到底是什么的时候,高潮出现了,却是以一个少女的嫉妒感爆发,这个点也不是不好,只是我觉得前后脉络没接好,导致观众会觉得莫名其妙,而且比较容易反感。
而且电影中很多剧情交代也不清楚,有的没了下文,有的不知道为什么发生,总之,所有的东西,就四个字——莫名其妙。
对于影片想要传达的主题我还是蛮期待的,期待导演下一部电影,希望这么微妙、引入深思的主题能加入更加细腻,深入的电影构架,给观众来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
看完之后更加确定我喜欢的电影类型是什么了,相比同时期上映的《一秒钟》,《除暴》,包括《风平浪静》,我更爱它。
一开场就被三个主角的演技所逗笑到了,一切都太自然了,流畅。
妹妹某些角度有点像杨紫,潇洒姐某些角度有点像江一燕。
有几个场景让我想起韩国电影,开头第一眼看到那个荒野中的小房子就让我想起《燃烧》,后来塑料棚下的韩国烧烤,又让我想起《请回答,1988》。
故事里其实有犯罪的成份在,但是没有作为主线,而是穿插进去,主要还是以妹妹的成长为主,后半段的撕裂与前半段的美好相比,更喜欢前半段。
录音机的使用是点睛之笔,可能是我本来就喜欢电波里传出来的东西。
唯一让我觉得和年代感有点违和的是服装,妹妹的衣服让我觉得有点新,但是白色羽绒服和耳朵套,围巾,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大哥的皮衣很酷,想拥有,大哥的白色摩托车也很酷。
舞厅那场戏应该是高潮,但是不如塑料棚下跳舞那段好。
可能是情节有删减,有些东西感觉没连上,比如妹妹的那个同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没说清的话,看那段同事在野外抽烟,就会觉得有点弄名其妙。
熏艾那段也好美妙,有这样一个疼人的哥哥真好,听着钢琴,肚子暖暖的,入睡,太舒服了。
很可惜的就是美梦过后的被冲击。
倒录音带有好几个镜头,有时候觉得多余,有时候又觉得留着这些看起来无用的美好也可以。
故事背景又是在东北,辽东,丹东,但是人物的东北话味道又不是那么重,特别好。
本以为十月去过秋天的齐齐哈尔已经不遗憾了,没想到看完这个片子又想感受冰天雪地的东北了。
彼时彼刻,友人在千里之外的电影院同我看同一部电影,那种时空上的相连让我觉得很美好。
最近看了梁铭导演的《日光之下》,整部片看完后,我不知道怎么动笔写出感受。
在自己冷静多天后,才开始写这一篇关于自己对导演处女作的想法。
该电影故事是发生在朝鲜族区域的一个普通家庭,家里只有兄妹二人,靠水产售卖为生,一次意外一个女人庆长闯进了这个家庭中。
当水产售卖因石油污染而停止,兄妹二人靠自己的方式维持生活,哥哥因庆长的帮忙在其父亲的码头干活,妹妹则在庆长父亲的对头开的酒店做服务生。
一盒磁带,一具尸体让这群人联系起来,故事也因此展开。
整部电影看完后,首先感受到的导演的叙事节奏,很缓慢的在推进。
开篇交代兄妹二人的出身,死去的父亲,遗弃两人的妈妈。
这点从当时的年代,我自己推测可能会如《黄海》中的朝鲜族一样,女方会去韩国打工,男方留在县城务工打鱼照顾孩子。
但这也只是一种可能。
这点疑惑伏笔深究其实也挺有意思,能让我们了解到底这二人是否是血缘关系上的兄妹。
之后根据镜头的缓慢推进,可以看到妹妹谷溪对哥哥谷亮的情感寄托,二人之间如父如母,像恋人又不像,这时候血缘关系就会在心中留下一个大大的疑问了。
在这种特殊的情感状态下,随着剧情的推进,演员的情绪一步步在拔高,但一直到最后,我们都没有看到迸发,古溪的情绪一直都是极高的收着,除了拔牙这一小段。
让一直期待可以出大爆发的我的期望值降低了很多,没有很好的给与观众一个着陆点,就像憋在胸口地点一口气没法吐出来。
而情绪的收放,从谷溪三个梦境的表达就可以看出来。
哥哥与庆长结婚,哥哥与庆长去国外,谷溪寻找磁带。
这些梦让我看到了导演对于谷溪内心纠结的描写,把对于哥哥的眷恋与舍不得,以及占有欲表达出来了,是很小女生的那种自私的完全占有。
但这种梦的表达就如谷溪的牙痛一样,只是长大节点中的一个蜕变而已。
但这个蜕变却是整部电影的核心。
以少女的成长作为电影的主题核心,这在当下的电影片中往往不多见,国外倒是偶尔可见身影。
就像特别喜欢拍少女题材的岩井俊二导演,如《四月物语》、《花与爱丽丝》等。
讲述少女的情感成长,与爱情有关,与家庭有关,与梦有关。
但梁铭导演的《日光之下》的少女古溪,不是那么美好,但却很实在,就像我老家的某个女孩一样,是可以找到原型的。
其实在看《日光之下》看了一半之后,特别是三人在床上望着窗外,直到有人睡着时,闪现在我脑海的画面是《燃烧》。
《燃烧》里三人在屋前,也是望着天,而且是两男一女。
这短暂的画面一直挥之不去,有时候我也在想导演这样的目的是什么,但或许只是无意之作。
《日光之下》是导演的处女作。
在电影结构上我觉得是没什么大问题的,但在表达上,导演可能更需要下功夫,情绪的收和放不管考验导演的执导水平,也考验演员的演技水平。
虽略有瑕疵,无疑不是一部在家可以慢慢观看的佳作。
鼓励!
贯穿整部影片的主题就是谷溪对于关系认知的崩塌和重建。
影片一开始的搓澡、兄妹两人睡在一起,包括在影片中一些有意思的小互动都体现出谷溪对于男女,尤其是对于她和哥哥的关系认知或者说性别认知是模糊不清的。
片中她和庆长一起睡时的动作就体现其对于性别的模糊认知。
影片中并没有给出谷溪的具体年龄,但根据剧情猜测应该在18岁左右,再加上她黑户这个特殊的身份(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没有正常的社会关系),更加强化了其对于关系认知的模糊。
智齿在片中是一个强隐喻。
智齿通常发生在18至25岁的成人期,所以智齿也被称为立事牙,这一阶段也正是大部分人性启蒙和性成熟的阶段,片中通过智齿这个象征符的生长和拔除来切合主线剧情的发展。
包括片名的英文是wisdom teeth谷溪这个角色具有很强的“厄勒克特拉情结”,也就是佛洛依德所说的恋父情结,她对哥哥那种畸形的感情在片尾的那段画外音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和哥哥结婚这一在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中绝对不被接受的观念在兄妹二人的对话中竟然被轻松的说出来,包括在最后舞厅中对哥哥念出的诗句,都说明她对哥哥的迷恋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兄妹情。
片中的调度和镜头非常有娄烨的味道,包括在天台上三个人远眺、林中打雪仗的一段,加上丁可的配乐营造出一种《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春风沉醉的夜晚玩》或者是李沧东的《燃烧》的感觉。
#江湖观影团##日光之下[电影]#智齿的出现代表青春期的麻烦困苦随之而来。
之至谷溪智齿的消失,她失去了所有,亦是成长的代价。
结局中谷溪自己狠心的拔出那颗一直在折磨自己的智齿,鲜血充满口腔里,正如导演所说或许她想用身体的疼痛去代替心里的痛吧!
期待二刷这部电影,能发现更多的细节@江湖观影团@电影日光之下
不晓得东北会否真有这样不怎么见顾客的真心大饭店,但随着空旷的饭店大楼向外望去,铺满的大片干草地可以有藏匿一个人那么高。
以及覆盖白雪的冷峻色调会有日系悬疑电影的感觉,虽然这样想有些奇怪。
各种娄烨我倒是真没怎么看出来,不过影片的犯罪题材和扭曲的人物关系确实会类似于《风雨云》,但甚至我会觉得这部《日光一下》更好看。
尤其是后半段,虽然有违于前半段的叙事逻辑和氛围营造,但结尾非常短促且生猛。
KTV念诗那段可以说全片最差。
虽然梁鸣导演在豆瓣上自说自话强行解释这个尴尬,但明显这场戏有很强的蹩脚感,从台词到群演的状态都不好,非常不足以表达其试图营造的那种共鸣。
电影拍的这个东西、这种杂糅题材、这种扭曲细腻的情感,都是很新鲜的。
整体上的那种氛围和底层百姓在这片土地上的烟火气非常舒服。
还有内心不断变化(或者说成长)的谷溪,到后面会感觉她的设定立不住,但前面关于兄妹二人的关系已做了应有的铺垫和解释。
只不过不是很平顺而已,可以说还可以。
21年就挺喜欢这部电影的 但是在微博上怎么也发不出去 突然想起来 所以搬运到这里——————分割线—关于《日光之下》 我喜欢犯罪题材的文艺片,或者文艺片中的犯罪题材。
因为二者之间衔接起来的是丝丝缕缕的感情,换句话说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断的对话、交往、联系,才有了在生活中的不停变化,才有了我们窥察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的机会,才会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上的种种情感和种种可能。
总体感觉:全片看下来还是很流畅的,铺垫的地方也很多,足以讲清楚这个故事。
有我喜欢的元素,东北、雪、海、船只,以及热腾腾的饭店和舞厅...挺喜欢的(还有吴晓亮老师哈哈哈哈) 整体节奏:后半段的问题,有人说没有第二幕和拼凑出来的第三幕。
我觉得谷溪在舞厅一段表演后,所有的情绪和感情全部迸发,这样看后半段的零零碎碎好像更能来展示这样破碎的关系。
前半段某一瞬间确实能看出《燃烧》的影子(估计是房子和晚霞比较像吧)而且人物之间那种情感微妙的变化确确实实很到位,还有一些辅助的元素也挺加分的,比如衣服,耳环,录音带。
片名:“阳光之下”这四个字很容易让我理解成《阳光普照》的内容,之前我也以为二者表达出来的情感也差不多。
但不一样。
阳光之下在圣经中还有半句:并无新事。
好像在说这样零零洒洒的事情和精密的情绪在生活中很常见,只不过是搬上了电影荧幕而已。
同时又透露出来一种很无力的感觉,抓不住流逝的时间,你阻止不了,谷溪可以倒着跑步,录音带可以在卷回去,可还是有很多东西,在阳光之下,你看着他一次次的重复,但你也只能在自己身上做出改变。
比如,拔下那颗无用的智齿。
日光之下无新事,而少女日日都满怀心事。
她对哥哥爱的深晦和拧巴,延伸到了周围的事物,也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电影最打动我的是真实,导演通过一个个生活小场境,聚餐跳舞,铲雪,闺蜜间的幼稚打闹种种细节的叠加出来很扎实的真实感,加上那些直杵着脸的镜头,看着演员的毛孔,呼吸,每个眼神的闪烁,这个故事一下就力住了,真实就很容易打动人。
而电影的声音非常细腻,除了传递真实还有一些浪漫色彩,和有些镜头一样导演不甘于表现真实。
有些故事后来才发现是梦境,但又有怀疑是不是真实的,电影越到后面,意识的东西、想传达的东西越多,真实的东西越少,到最后少女用刀自己拔智齿,这场面非常血腥残忍调动神经,很能反映少女内心的绝望,但在我看来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拔智齿很复杂,一般工具齐全的医生都要用半个小时,结果一个少女用刀就把牙齿拔下来了,即使用这种方式拔下来。
镜头只给了一个牙齿落到盘子里,盘子里不应该有血肉吗?
这一下子就把之前的真实感打破了,没有细节,而且拔智齿也没有少女牙疼啊之类的铺垫,显得很突兀,感觉不是基于少女的真实需要,而是基于导演想传达的意图。
所以这儿虽然是一个高潮,但这个高潮做的不扎实,挺可惜的。
纵观潜电影非常喜欢前半部分的真实,最近片子很少有了,就是想表现真实,也很少有电影能刻画的如此真实。
可惜的是后面这种扎实的画风弱了,很多小细节没跟上。
结尾还是很喜欢的,少女倒退,多想时光能倒流,这就很真实很细节地在传达。
采访/撰文:法兰西胶片“接受采访真的是另一种领域的工作!
”临到分别,眼前这位平遥最佳导演羞涩地笑着,为他的“新工作”叹口气。
拍完电影还要做采访,不能说重样,还要讲出新的深刻,为什么啊,也太难了。
梁鸣获最佳导演奖一不留神,就和他聊了两个小时,按照第一导演(ID:diyidy)的惯例,这位新人的前半生又被掏个底掉。
他是成长在东北萧条时代里的幸福的悲观者,他是中学里的王牌播音员,他是一个用外星人语调朗诵《海燕》而考入传媒大学却差点在大一退学的表演系学生,他是被娄烨开启一切电影认知的“怎么拍怎么被删”的导演御用演员。
今年他升了大官,当上了导演,拍了一部外观上好像是今年第三部娄烨电影,但内里又藏着一本关于他前半生的解惑书。
《日光之下》,导演梁鸣,名字反过来读,是一部韩国卖座片。
梁鸣说实话,颜值作祟,就和那位《铤而走险》导演一样,自称导演时,会稍稍有点“出戏”。
他言辞腼腆,毫无扩张自己谈话领地的欲望,但《日光之下》确实是我在平遥看到的,属于管虎那句“好的处女作有很多毛病但就是那股劲征服的你”的电影。
东北这块地儿,除了刘老根,怎么拍都是干燥寒冷懒惰埋葬,但你依然会对《日光之下》里的东北质地感到新鲜,它封闭地存在于一个开放得无人问津的空间里。
再说伦理道德上的抓马,听了故事设定,你好像就能预判自己会得到什么,但,他还是超出了你的想象,同时贡献了几位演员的高光。
这绝对不是一部灵感之作,这是一部“蓄谋已久”的电影,是单纯的厚积薄发。
当然了,梁鸣的故事还要从“一个演员的修养”讲起,就好像这次做采访,渐渐地,他产生了对策,而对策,供给了创造。
01还没开窍的演员《春风沉醉的夜晚》40分钟戏份一点点全删光了,但娄烨让我知道什么是电影(大学期间)有一些剧组会去选一些小角色,电视剧、电影都有。
2004年左右,我也演过一两次古装戏的小龙套,好像是香港导演拍的武打戏,穿盔甲,演个什么长官。
当时觉得(片场)乱成一锅粥,这么假吗?
前景可能有人在设计动作,后面全都是哈哈哈哈,感觉特别愚蠢。
(当演员收入)不稳定,那时候跟今天不一样,今天有网剧了,电影、综艺、广告整个市场是活跃的。
后来再拍戏也没有太多的感觉,只知道学表演毕业了,就应该当演员,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意识。
最让我觉得这才是电影的,就是《春风沉醉的夜晚》。
当时《春风》的一个副导演在选角嘛,我们之前合作过电视剧。
我知道娄烨,也看过《苏州河》,接了《春风》以后补看了《颐和园》。
当时见了娄烨导演,我还挺意外的,常规剧组都是试戏,他没有,问你平时看什么电影,喜欢干嘛。
他就通过聊天来判断你能不能演戏,挺厉害,挺特别。
娄烨一直在颠覆你的一些认知,比如我们问不化妆吗?
他说不用啊。
我说那头发总得抓吧?
他说你睡醒了是什么样就怎么样过来。
后来他跟我们说,选了你,你就是这个人物了,你干什么都是对的。
那个角色,我做的最大准备就是健身,他是个体育生。
(后来剪的只剩)黄轩的一个背影,就是陈思诚从谭卓家里出来,跟黄轩擦肩而过。
因为黄轩演的是谭卓的弟弟,谭卓要负担弟弟的生活费和学费。
(我的角色和黄轩)不是恋人,是假期打工偶然碰到的,他们是同一个学校的,两个不同的系,之前不认识。
等到(假期)结束,两个人发现有一点不舍,不舍是什么?
不知道。
就是我有女朋友,我怎么会对你(一个男生)不舍呢?
我们俩的戏应该是将近40分钟,那整条线只有我们两个人。
因为被法国的公司限制时长,40分钟删到30分钟,最后删到8分钟,他觉得不是他想要的,就全删了。
当时是制片人耐安老师给我们发短信说的这个事,在去戛纳之前,我跟黄轩还想,怎么还不通知我们俩办签证呢?
其实那会儿已经被剪掉了,但他们不知道怎么跟我俩开口讲。
我和黄轩依然是很好的朋友,但因为他工作越来越忙了,所以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
他挺不错的,该拍文艺片的时候也在演,该拍流量电视剧的时候也都可以。
他有今天的成绩我不意外,因为第一眼见到他,我就觉得他能火。
黄轩那会儿2008年,他的形象还挺特别的,有点像韩国男明星,单眼皮嘛。
如果放在20多年前大家喜欢周润发的时代,可能是不一样的。
但他的出现,也是大家的审美到了今天这种状态,而且他有很独特的东西,大导演很欣赏他。
还有谭卓,拍完戏好几年,她经常给我发短信说,有个什么组我推荐你,去见见吧。
她很热心,后面圈里不是说吗,哪个导演想拍文艺片找不着钱的话,就找谭卓,她会帮你找钱。
《春风沉醉的夜晚》谭卓 02表演已满足不了“电影欲”第二次遭遇戏份全删后,成了娄烨的副导《春风》之后,我就跟自己说以后不拍电视剧了。
连续三年,我都没去见过任何电视剧的剧组,就是想等电影、想等好角色的到来。
但是现在回想,我是想的单纯和简单了。
有一些电影导演他会打听,说娄烨这次又用了哪几个新演员,包括后来王小帅导演我也去见过,好像是《我十一》,但没演成。
非常焦虑。
2010年,(跟《春风》)隔了两年吧,娄烨的助理给我打电话,说导演要回国拍几天戏(《花》),有一个角色想让你来演。
我那天下午好兴奋!
《花》 其实很快,一下午的时间,就几场戏,相当于女主角回忆的故事。
她在北京的中学时期有一个男同学,两个人彼此喜欢。
我们都穿着校服,没有什么过多的台词。
我因为她被罚站,在操场旗杆底下,她在楼上的窗户那看着我,后来两个人在自行车棚里依依不舍,拥抱。
然后在街上一起吃冰棍,走回家。
后来整个回忆都被剪掉了,不仅仅是我,还有另外几名演员。
那么重的角色都剪掉了,你都已经承受过了,所以(这次)就没觉得怎么样。
其实又很鼓励我,觉得那个下午特别美好,以致很多年后,我也能回想起那个下午的气息和味道。
2011年筹备《浮城谜事》的时候,娄烨的选角副导演就联系我,让我给一些最新的照片。
有一天,我去找娄导,他没在。
耐安老师就带我去导演的办公室,说你的照片又挂上了。
洗出来挺大的,跟那几个演员在一起,我当时看到心里的滋味还挺奇妙的。
我跟耐安老师说,如果没有合适的角色,我不演也没关系,能不能让我跟你们一起去拍戏?
让我做什么都可以。
她就说跟导演商量一下。
可能因为他们太善良了吧,不想伤害我,我是开机后几天就去了(当副导演)。
当时我没有当导演的想法,是带着跟娄烨拍电影的念头去的。
他对电影的专注度、每天的处理方式,潜移默化地都会影响到我。
他的电影一直挺写实的,写实的基础上又有诗意和浪漫,我也不是模仿或者怎样,就是他用的这种方式恰好也是我所认同的。
最重要的是他对电影的理解,他觉得演员的表演是最重要的,非常保护演员。
(娄烨放弃了《浮城谜事》的署名)我会觉得他非常尊重自己的作品,尊重所有人的创作,不像接了活拍的那种东西,每一部电影都是他的作品。
03虐恋处女作很多独生子女,会渴望有另外一个人跟你一起生长《日光之下》是我很多年来一个最大的梦想,我觉得我实现了,并且它成为了我导演生涯的一个敲门砖。
中学时期,我有想过(要一个兄弟姐妹)。
我们80后很多独生子女,可能你会渴望有另外一个人真的跟你一起生长在。
东北会说表姐表哥就已经是最亲的兄弟姐妹了,你会看到父母那辈兄弟姐妹的相处,我们是没有的。
电影一开场就是哥哥给妹妹搓背,我想要观众直接进入他们俩的生活,我没法用一个词两个词去准确定义他们俩。
我觉得哥哥很坚定地认为这就是妹妹,有时候人是有种莫名的道德上的控制的。
就像妹妹跟庆长在牛棚那段戏,她说哥哥有时候像爸爸,我有时候也像他妈妈,就是像某种夫妻,或者是母子、父女,是非常丰富的。
导演讲戏兄妹已经长这么大了,过往一定会出现另外的女孩子,庆长不是第一个。
那么庆长的特殊性是什么?
就是庆长的家境、身份,给予兄妹俩接纳的心态。
妹妹谷溪在那个年代所接触的关于性的信息是非常闭塞的,但她内心肯定是有着某种渴望的,她渴望获得爱。
当发现哥哥和别的女人发生性关系,我想那一刻谷溪是很厌恶的,她没有目睹过这种场面,无法预料自己是什么的反应。
我们拍这场戏的时候,就跟很多朋友聊,有些人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期撞见父母的这种场面,极其尴尬,很多天都没法面对父母,说不出来为什么,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冲击。
作为妹妹而言,她觉得哥哥已经完全被占有了,那个占有完全超出自己的想象。
妹妹的牙疼是不规律的,隐喻她和哥哥情感的危险,大的危险里面包裹着小的危险,暗流涌动。
她最后拔牙是蓄意想要去破坏,智齿在东北叫立事牙,脱落之后,你就长大成人了。
拔牙那场戏我就不揭穿怎么拍的了,说出来会影响观感,哈哈哈。
《日光之下》片场照电影里三个主角决裂那场高潮戏,拍得挺辛苦的,因为我们之前来了一个长镜头,但后来掐掉了一大段,因为有节奏问题,在那个时间点,那个夜晚,会显得太漫长了。
但纵观全片,谷溪那天她不需要再酝酿了,她到了KTV就需要释放。
她的酝酿就在她撞见哥哥和庆长发生关系时,跑出去在雪地上摔倒哭泣,已经完成了,她爬起来,回头望去,那一瞬间,其实是想看哥哥和庆长他俩有没有追出来。
其实《日光之下》这部戏在后期过程中,越来越踏实,怀疑越来越少。
我曾经想过这三个主角最后的去向,原以为人口普查是一场“驱逐”,可能在下一次人口普却把妹妹落户了;哥哥经过一些审判,又重新放出来了,妹妹一直在等着他;庆长可能在韩国,她经常会想念这对兄妹。
吕星辰是有巨大能量的演员,吴晓亮和王佳佳我们都是很多年的朋友,包括黄轩,晓亮就是黄轩介绍的,佳佳是通过晓亮认识的,大概2009年左右就渐渐地熟悉了。
吕星辰
吴晓亮
王佳佳另外,磁带是这片犯罪元素的一个线索,那是我从小最爱玩的东西之一,我小时候甚至把所有零用钱都花在买磁带上。
谷溪家里有一个镜头,是她的写字台侧面放着整排的磁带,几乎都是我的。
电影里还有一些基督教的元素,但它不是这部戏的宗旨。
宗教的功能,是能让我们开启智慧,不管是基督教还是佛教,它们都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自己,与自己对话。
毕赣的姑父陈永忠客串了庆长的父亲,他的气质很独特,我们找到他,他说可以来试试,可惜我们拍摄的时间太短,如果他待的时间久一点我一定会拍得更有意思。
对,他出来接活了,有点奇妙。
其实我都不认识毕赣,我也不知道他知不知道姑父演了我的戏,哈哈。
陈永忠04童年与求学播音主持我肯定考不上,就选了表演 我现在能想起的人生最初记忆,是姥姥家那个院子很大,种了好几棵果树,还有很大的一片菜园子。
当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果子,东北土叫黑豆果,类似于黑加仑,小小的,还酸溜溜的,每年夏天就特别期待那一簇。
然后院子里的李子树和沙果树,秋天都丰收的特别特别好,果实是一种记忆。
整个家庭给我很多爱,一直在被满满的爱包裹着。
黑豆果 小时候的空余时间,要么在打篮球,要么就在练书法,要么就是听磁带。
书法从小学就开始拿奖了,全国的优秀奖、优胜奖,都是第三名往后的那种。
那会儿会邮过来叫大喜报,贴到学校的走廊。
好多80后,大部分都会提到古惑仔系列。
我们租录像带,后来租VCD。
那会儿谁有VCD呢?
就是家里做买卖的同学。
但我看的少。
那会儿没有(喜欢电影的)概念,因为电影院就是工人俱乐部,放《雷锋》那种片,学校集体去看。
我记得施瓦辛格的《真实的谎言》(内地引进的第一部大片,1995年上映),但并没有开启我的电影之路。
然后读完高一,我转学了,去了伊春市重点中学。
高一就有点不太爱学习了,打篮球、听歌、看书。
妈妈就问我到底想干嘛。
我说我挺想学艺术的,不喜欢学这种枯燥的东西。
那会儿萌生的念头就是当主持人、播音员。
因为高中篮球队、广播站在招人,妈妈说你去打篮球就当业余爱好,你已经很大了,不可能走职业,但去广播站可以锻炼锻炼口才。
我就进广播站了,很快主持了一档节目叫《休闲时光》,每天课间操之后有15分钟,朗读文章。
也开始主持演讲比赛、运动会、迎澳门回归的演唱会…… 很多人鼓励说,你以后可以去做播音或者主持人,然后才知道了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
当时是在哈尔滨考的,考了浙广(浙江传媒学院前身)、北广。
最后考表演是因为,招生的老师问我文化课能达到多少分,我还往高了说能达到400多,老师说播音主持至少要500多,它属于艺术类,但文化课要求最高。
那我肯定考不上,一问表演那个分没有很高,那就同时考吧。
考试挺有意思的,准备自我介绍,打了一段拳。
朗诵是高尔基的《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没几句,老师说停,你能用外星人的语言说这段话吗?
我当时就懵了,外星人?
得快速反应嘛,就编造一种语言去伴着朗诵的节奏。
你看我们聊了那么多,我的成长环境挺幸福的,但其实我一直挺悲观的。
比如说小时候妈妈下班到点了还没回来,我就开始担心了,是不是妈妈骑自行车摔了或者怎么样?
挺奇怪的,我长大了之后它依然存在,比如说我打电话的时候没接电话就觉得怎么了,担心某种安全上的东西。
05一切的开始妈妈给我一种自由、灵活、开放的教育方式 小时候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我有朋友他是朝鲜族的,我从小就没见过他妈。
后来有一年回家聚会,他拿手机跟一个女人通话,那人在讲韩语。
我就问他你跟谁说话呢?
他说那是我妈。
我说你还有妈啊?
我一下子觉得,怎么回事?
你父母离婚了吗?
他说没离婚。
我说那她当年为什么要去韩国?
他说我也不知道。
这就是最真实的答案。
他就很正常,后来去当兵,然后在外面再生意。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曾经渴望过真正的答案,我无从得知他最真实的想法。
我妈妈对我的教育挺特别,她是老师,我爸爸在政府上班。
我小时候,大家在东北都过农历生日,记事起妈妈就给我过阳历生日,5月4号,她说全世界都在用阳历,只有中国人习惯用阴历,阴历每年日子不一样,你还得去查。
小学我们学汉语,可能写智力的“智”一写写一页,小时候经常晚上停电,就点蜡烛。
我妈一看点蜡烛就过来说,你会了就得了,不用写一页。
我说这是老师要求的。
我妈就说,你只要会了就行了。
她觉得太刻板的东西没必要,点灯熬油伤眼睛。
我是文科学生,她教高中生物,夏天有晚自习,我在晚自习之前跟几个哥们打篮球,一身汗。
有一天是她的晚自习,她看我们汗流浃背地在那上课,就走我旁边说,你们几个去洗澡吧,多难受啊。
我就给两个哥们使了个眼色,还去隔壁班叫另外一个打球的哥们,说走,洗澡去。
他说哎哟。
就很有意思。
妈妈给我很自由、开放、灵活的教育方式,她觉得学习成绩不代表什么,就算成绩不好,你将来也可以在别的方面大有作为。
她是鼓励式教育,我们很多同学,包括一些师哥师姐都很喜欢我妈妈。
上了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表演系),我一度想要退学。
给我妈妈写信说,我跟大家根本不是一个起跑线上。
因为普通高中进到表演的学生特别少,大部分之前都是学艺术的,比如唱歌、声乐、舞蹈、表演,都已经被熏陶很多年了。
我怎么追呢?
当时很困惑,妈妈就回信鼓励我。
她觉得没关系,你不用跟别人比,也不用管别人是怎么样的,只要自己能够有一些收获就够了。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
“日光之下”这部电影,也是我第一次看,从电影开头,故事的发生,就已经奠定了谷溪兄妹相依为命的感情,电影描写的还是比较细腻的,在那个年代,那个东北小镇,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用梦境和现实交替展示了人物的心路以及故事最后的结局,每个人都会成长,这是必然,同时我们的选择也会让我们不断的失去和获得。
曹阳包场
或许正因为另一条线索失败,反而让微观情感铺满了银幕,一部可以和日本新生代导演相提并论佳作。
片子里有不少的细节,当你想开脑洞时都给关上了。看完发现是表现这位少女的羡慕嫉妒到醒悟的过程,可能女生观众会喜欢一些这部电影。音乐很有特点,后半部分节奏有些慢,三个主演都很有戏,那一片东北林场看着不错。
竟然是黑龙江的电影~!亲切~~!!作为处女座感觉挺合格的了,就是舞厅的那个戏…………emmm 三位主演的表演都好灵啊。
越往后越不知所云。
这么文艺的嘛~~真是岁数大了,几个段落看的我好害臊。
这就是典型的让人感到不适,想要退避三舍的新导演的处女作。啥都想说,东一榔头西一棒,啥也说不明白。没有一个角色立得住,没有一条线捋明白。不是所有的能力不够都可以用“留白”“意象表达”“文艺片”来凑的,国内优秀的新导演处女作也不少,多看看别人的,就知道自己为啥不行了。看这种片子真的是痛苦+折磨,一大早一人包场我独自撑,以后真的不能看“朋友圈影评”买票了,没有人说真话的……
算是一段很特别的感情,爱上自己的“哥哥”,但故事还是太平淡了
#PYIFF#惊喜
敏感的漏油事故?户口制度?东北经济?基督教?兄妹乱伦?搞拉拉?悬疑凶杀?安妮宝贝?导演每个地方摸了一把。本事大的看到后来我连BGM出来的时候连音响都想打。
能说很一般吗?看到评论讨厌女主我满意离开。感觉导演什么都想抓住,但又都没抓好。如果是短片可能还好,真没必要浪费1h45的时间去看。所以难得按下了快进键。整体有些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感觉装逼失败。建议剧本上再下点功夫,摄影能不能多用点灯?牡丹之下全用蜡烛也行得通啊!
这类片子凭立意,起评分60分,然后因为出现了智齿、月经、小动物、尸体、边缘小镇、三角恋这六大要素,每一项扣十分也就零分了。何况演员、场景都不太得劲儿,拍给谁看呢这是?
虽然有的地方第一次没理解 但很明显这是艺术手法好的电影 。好羡慕他们三个人的友谊 我想有这样的哥哥 PS星辰真是个很美的名字。腾讯视频上的肯定不是完整版 这部电影是看《日暮》的时候送的海报 坐我旁边的人跟我提起的一个情节我没看到
当一种思想进驻了人的心,就像石油泄漏进海洋,只有时间和逃离可以保全自己。这是一个女孩的爱和她想要改变自己的定位的故事。剧本拍摄成熟,演员都很好,对我来说差一个答案。
有点理解不了6.4的评分,这部电影在我眼里无疑是一部佳作。拔不掉的智齿成为青春伤痛的完美切入口,四人酒桌和三人行虽有着很重的模仿痕迹,但在日光之下都被淡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emm觉得有点矫情dbq
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节获奖影片,故事、拍摄、剪辑、表演都特别好。尤其是三人在山顶那段戏,非常精彩。细节也很棒,看完研究了半天《我是女子,她亦是女子》和圣经,很值得回味
吹爆!!!
这段不寻常的三人行爱情就像石油泄漏到被污染的内海和没被污染的外海。日光之下无新事,竟是爱情愈接近愈幻灭的旧事。
电影弥漫着一种安妮宝贝的质感,优点与缺点都很明显。全片最喜欢的场景,要数伴着《一起恰恰恰》的音乐跳舞,暧昧又复古,在禁忌的边缘试探。王佳佳演技很好,看好导演梁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