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的研究个体心理创伤中指出“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本篇的女主 Odette 虽说最终通过心理治疗的方式治愈了自己,但也是在经历了无数黑暗的日子,无数的痛苦与绝望之后,才慢慢走出来。
造成这个创伤的罪魁祸首当然是那个念童癖的变态,但别忘了还有女主的妈!
“……你不是已经得到你想要的了吗?
吉尔伯特被判刑了,你还想怎么样……” 对于来到心理医生这里进行沟通表示非常不耐烦;“……没有什么要调整啊 倒是该好好看看她给人带来多大麻烦,你爸爸活在深深自责之中……”表示对女儿的莫不关心,女儿十几年来一直被性侵,却还认为女儿给别人甚至自己带来麻烦,没有设身处地地从女儿的角度思考;“……你还想纠缠到什么时候,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
能不能别来烦我了!
谎话连篇,就为了折磨我,你还想怎么样?
有完没完?
……”从来不相信自己的女儿,只考虑自己的自私鬼,女儿因为十几年来一直被性侵,最终却得不到她的一个道歉和一个拥抱,这样的人妄为人母!
坏人无处不在,可能就在我们身旁,可能就是我们的熟人,为人父为人母,保护好自己的子女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不管你有没有准备好,既然孩子已经坠落人间,就算第一次当父母,也应该把这个责任尽好,不懂就该学,做错了就应该道歉,毕竟我们的孩子那么善良,只要你给个拥抱,他们就彻底地原谅了你!
而剧中的妈妈,到最终,我们都没有看到她给女儿一个道歉和拥抱,心疼!
这样的母亲,0分!
就很致郁。
虽然女主最后被治愈了,也勇敢的踏出了那一步。
但是我却觉得自己被抑郁了,看完电影,感觉自己哭的比女主还惨。
回忆可能会慢慢淡去,但伤痕却是永远的刻在了心上。
是一部虽然有些细碎但是非常能牵动人心的电影。
看电影期间,曾一度想把自己变成爸爸妈妈,去保护那个女孩儿。
后来就直接想把她妈妈从屏幕里薅出来,给她几个大嘴巴子,头都给她打歪!!
气死我了😡当父母不再能保护孩子的时候,他还够资格做父母吗?
可这就是现实。
甚至现实中的母亲,有些比这还要更过分。
有时候一个人的时候也会迷茫,为什么我们女孩子要承受这些?
就因为我们生来是女孩子,所以我们便做错了吗?
他有钱又家庭美满,性格好长得又帅,所以他不像一个变态。
那谁是?
难不成是那个刚满十岁懵懵懂懂的小女孩儿吗?
正因为有太多像片中妈妈这样的人 那些性侵受害者才不敢站出来 一辈子都活在心理创伤之中 最后他们还反过来怪你: “为什么当初不说” “为什么不拒绝”爸爸的态度也间接造成了这种伤害 我深刻的记得有个场景 吉尔伯特打电话来问能不能带小女孩去山里度假 小女孩的爸爸和妈妈因为意见不合相互争辩了几句 最后爸爸对妈妈说了句“你随便吧”很无力的四个字
父亲的部分表现得很少,代表着家长在子女教育中的缺位。
母亲的形象刻画得歇斯底里,甚至违背人之常情,是一种最极端的形象,代表着家庭对孩子的二次伤害。
影片中把父母的行为有放大化的倾向,更直观地让人共情到子女的遭遇处境,但也让我感觉有些脱离现实的虚假。
我可能还是会更偏向于,以细小的、含蓄的细节来展现伤害,例如罪犯狡辩的细节,但是可能还是期待有人站出来再把他的诡辩打回去。
✨不同于同类影片大多着墨于“伤害”情节的表现,本片更多描写受害者如何直面疮疤,与自己和解的过程✨救赎之路的两种表现形式:明线心理咨询,暗线舞蹈的自我表达——痛苦的小女孩,对爱人的依恋,娓娓道来的倾诉与释怀✨现实与回忆与幻想的交织:永远走不出梦魇的象征,超强的电影转场技法✨真实的悲伤:男友离开的时候,犹豫着不敢去追他,蹲在路边痛哭。
很难忘的镜头✨自私的母亲:比起关心女儿所受的创伤,更急于否认事实、担心旁人的眼光、责备女儿让自己陷入痛苦(想打人的冲动…难怪这个演员得了凯撒最佳女配)💡“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伊坂幸太郎💡据欧洲议会统计,每5名儿童中就有一名遭受性暴力。
每年,法国约有700名儿童因受虐死亡。
其实到现在也看了不少关于儿童被性侵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了。
但这些作品大多是受害者或者旁观者视角,我的迷惑一直没有得到解答:施害者是怎么想的?他们难道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是犯罪吗?他们难道不知道会给孩子带来多么严重的创伤吗?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是以年龄、身份的压制,对弱小的孩子们下毒手吗?他们难道不知道在这种压制下,孩子会害怕的难以表达拒绝吗?这代表他们自愿吗?我想知道他们到底怎么想的。
#雪碧看电影# 安德丽·贝斯孔/埃里克·梅泰耶 《不能说的游戏 Les chatouilles》2018:🌟🌟🌟🌟让人眼前一亮的娴熟转场,太惊喜了,想象力无极限,从前半段影片小女孩在排练舞台上飞起,影片流畅自如,穿插黑幕里女主角疯狂发泄般的舞蹈,压抑多年的心理创伤通过肢体动作得以短暂释放;小女孩被熟人性侵的故事让人看得心惊肉跳,母亲的麻木无疑给她带来成倍的二次伤害;好友和女主从夜店卫生间到探监室的转场再次给叙事按下加速键,全片节奏有张有弛,优异的呈现形式给影片带来如虎添翼的视觉享受,也更好地传达作者想要表现的童年伤痕,有些记忆太过不堪回首,只能加速;当成年后女主带男友和父母见面,旧事重提,母亲的态度把餐桌对面的她一下子逼回到童年时期那个无助的小女孩,她一言不发,选择沉默;救赎只能靠自己,最后走进那间卧室的门,没有人和她同行,没有家人,没有心理医生,没有爱人,只有自己。
这是一个关于儿童性侵的故事。
Odette从小就想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但因为童年被邻居叔叔侵犯所带给她的伤害,她的舞蹈逐渐成为了她表达情绪的出口。
她想要改变现状,于是咨询了一名心理医生,在对话和描述中逐渐克服生活中的混乱并最终鼓起勇气向父母坦白了这个事件并且报警…
这不是一个特别不同或很新的题材,但意外的因为她温柔活泼的叙事和特殊的剪辑方式及舞蹈的融合,让我感受到了不同的力量感,也让我在最后的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中泣不成声。
那些来自他人的伤害,使她度过了漫长的压抑又痛苦的岁月,无法继续的芭蕾事业,长期的药物依赖,疯狂的个人生活,因秘密而无法维系的亲密关系,与父母间的隔阂…本该是芭蕾公主的她失去是她对自己人生的控制。
她只能用她的肢体去一次次的表达压抑和痛苦,却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如何讲述。
导演太狠了,自导自演,那些充满力量的孤独的舞蹈,和富有节奏感的剪辑,简直让我汗毛倒竖。
那么残忍的事实她却用这些明亮的色彩,明快的音乐,快节奏的剪辑,若无其事的对话去呈现,就好像她不在乎的和心理医生的聊天一样。
最让我惊喜的就是专场!
回忆和想象与现实之间的交叉太丝滑了,又不会让人感到混乱,就仿佛在看舞台剧,简直绝了,久久回不过劲儿来。
也正是因为这些有趣又特别的讲述后面的事实如此残忍,才让人在结尾的时候无比的痛和心碎吧。
这个故事中我最恨的竟然不是那个罪犯,而是到最后都只是充当背景而没有抱住女儿的母亲。
她的残忍和自私让我看到女主难以启齿背后的原因和她被母亲终身折磨的苦痛。
如果一个孩子被侵犯是意外,是伤害,那么来自母亲的无视,不信任,和为罪犯开脱的一切行为就是亲手讲孩子推向悬崖的双手。
我看她的时候真的咬牙切齿,深切的感受到了,有人生来就不配为人父母。
电影结尾的数据触目惊心,意味着Odette不是个例。
那些无辜的孩子们被阴影笼罩的一生不知道是否能有机会治愈,又是否可以拥有一个拥抱自己告诉自己那不是她的错的机会呢。
“如果会怜悯我,又何必抓住我,为什么不偏不倚,选中我一个”——《负重一万斤长大》
负重一万斤长大9.5太一 / 2019小女孩奥黛特是一个像天使一样可爱的女孩子,在舞蹈上有着极高的天赋,原本可以拥有一个快乐而美好的童年,然而一切都在父母的好友吉尔叔叔提出玩那个不能说的游戏之时终止了……电影的剪辑真的太棒了,借以成年后的奥黛特找心理医生自救的过程,还原奥黛特负重成长的一路艰辛。
童年的阴影在成长的路上如影随形,摆脱不了、挣扎不掉,是充满愤怒的舞蹈、是自暴自弃的吸毒、是自欺欺人的逃避、是渴望救赎的幻想、是沉默不语的压抑、是卑微渴求的爱情…最让我感到悲哀和愤怒的是,当她终于有勇气把一切告诉父母的时候,换来的是母亲一连串的质问:“他那么优秀的人,怎么会是恋童癖?
”“你为什么不早说?
”“你确定不是你想多了吗?
”“你有考虑过他的妻子和孩子吗?
”可是,你想到了那么多人,为什么却不来救救我!
来自最亲近的人的二次伤害,是如此的轻而易举。
“据欧洲议会统计,每5名儿童就有一名遭受性暴力,法国每年约有700名儿童因受虐死亡。
”影片最后的文字说明瞬间拉回现实,性伤害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近得多,而性教育的缺失增加了这种伤害的可能性。
性侵最大的伤害从来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自我否定。
所以我喜欢影片的最后,成年的奥黛特缓缓走近那个独自在黑暗里画画的小奥黛特,跟她说“我不应该把你一个人丢在这里这么多年,这不是你的错。
你没有错。
”是跟自己的和解,是对自己的再次接纳,也是重拾自我。
我也好想抱抱小奥黛特跟她说,“你没有错,你仍然是最最纯洁、美丽的小天使,你的生活不会永远灰暗,它必将绚烂多彩!
”是的,你们没有错,是这个世界没能保护好你们,愿所有人意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愿所有的父母都能保护好你们的心肝宝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2021.03.04 中国电影资料馆 观后感
或许每个小孩或者大多数小孩多多少少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但自己选择了忘记 因为害怕。
当他们看到这些电影时 早已长大成人 或许以为类似的事情仿佛发生过却又像是一场梦。
长大了 有了自己的生活也就选择原谅、不计较、或是继续遗忘 因为他们也不确定到底有没有发生过。
孩子往往是人一生中最脆弱、最弱软的时期。
而电影中的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她并不关心孩子的想法,甚至可以说她只是一味站在作为一个“家长”的角度在处理女儿的事情。
直到女儿说出真相,妈妈的态度依旧违背了一个众人心中应有的母亲形象。
她似乎不仁慈 或者说对自己的女儿过于残忍。
连一个简单的拥抱与安慰都没有 反而还责怪自己女儿考虑的太少,从而破坏了别人的家庭。
若是对人性或者母爱依旧抱有希望,从这样的角度或许能看到的是母亲或许后悔了 自己以前的不细心、自私没想到让女儿失去了像自己求救的机会。
妈妈怪女儿让自己的孩子陷入了一生的自责,或许有那么一点点的可能 她也在自责。
有一个镜头 high angle shot is used to her mother.伴随着女儿的舞蹈 她飞了起来。
导演这里的隐喻仿佛就像是 她想要逃离 逃离自己的母亲,她想追寻自己的梦想 因此她才能飞那么高 而这是常人所做不到的。
在那个时刻 在她跳舞的时候 她妈妈在high-angle shot下是那么的渺小,她不再被自己妈妈束缚。
是父母亲自把孩子推向深渊,自责根本毫无意义 因为他们无法替自己的子女受害,他们只会后悔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好孩子。
那又如何,这部电影的妈妈就是对现实生活妥协的典型代表。
她就像熔炉里小男孩的奶奶,好像不得不对现实所低头,似乎没什么比活下去更重要了 尽管奶奶留下了泪。
伤害了就是伤害了,无法因为任何形式抚平孩子们受伤的心。
但她们无能为力。
而父亲则是呈现另一种 他似乎看起来想要为女儿出口气 因为他很懊恼自己没有发现。
他其实跟妈妈一样 由于对女儿缺乏关心 才让他们的朋友有机可趁。
跟熔炉的手法虽然不同。
熔炉更具有视觉冲击力,不过大致的限制了观众的想象,引导观众在一个特定区域中。
我们能看到孩子的无力、脆弱、恐惧,以及那些大人面目可憎的模样。
对这些镜头尤其是其中对校长面部特写的镜头到现在依旧记忆犹新。
电影中许许多多的场景 让观众直面了孩子受害的全过程 被暴力或是被侵犯。
即便是他们最后选择了断的结局。
而这部不能说的游戏,多是给一个暗示,比如门后的厕所,疯狂的舞蹈,女孩的人生变化。
我们看不到那些真实的镜头,但却同样也能在脑海里想象到那些场景,或许这样的拍摄更可怕因为每个人所幻想到的情况或是严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不一样程度的拍摄给了观众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的确前者更能激起观众愤愤不平的心情,因为观众不需要想象太多画面,电影已经以它尽可能的残忍去展现了。
不过有时候后者却能让观众看到更多的可能。
最可怕的不是这些电影的出现,而是每当我看到这些类型的电影,都在想现在世界上究竟还有多少这样的孩子在受到伤害。
国内的一线城市或许少,但那些穷乡僻壤像熔炉那样的地方,国内会少吗?
我们自以为自己生在太平盛世,庆幸自己生在这个和平的年代。
是,我们所看到的是平安幸福的生活,但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或许正有很多很多的小孩深处在这个看似太平的乱世中饱受折磨。
他们没有错,我们也没有错。
错的或许是因为生而为人 注定饱受折磨。
生在这个现实的世界,我们没办法去救每一个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孩子,但我希望伤害孩子的大人们不仅仅只是得到所谓的“法律”的制裁…我们都害怕 害怕所谓的公平后面藏着多少肮脏的交易…孩子们 我若能遇到你们 我希望我可以保护你们 、每一个。
电影《不能说的游戏》观后感喜欢跳舞的小女孩奥黛特,在八岁那年被父母信任的朋友性侵。
成年后的她看似正常的生活下掩饰着从未愈合的伤痛,直到在心理医生和家人的帮助下走出了阴影。
虽然是个沉重的题材,但这部电影并没有压抑沉重的感觉。
转场技巧太高明了,在过去和现在、现实和想象中穿梭重叠。
里面的舞蹈内容也非常打动人心。
心理学的线索也很专业清晰。
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用心之作。
我想聊一下几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
(一)真正的爱奥黛特第一次遇到莱尼,相约当晚去看她的演出。
演出结束之后,她直接问他:“去你家吗?
” 看起来奥黛特已经很熟悉这样的节奏,当有男性表现出对她的兴趣的时候,她就会理解为是想和她发生关系,而她也不拒绝,愿意配合对方。
这可能是来自她小时候的创伤吧。
即使鼓足了勇气说不,当面前那个成年男性对她说“你让我很失望、很受伤…”的时候,就莫名其妙地放弃了对自己的保护。
可是这一次遇到的莱尼是她人生中的天使。
他想慢一点,想一起吃饭聊天多了解她,他还愿意支持她跳舞的梦想。
他给奥黛特的才是真正的爱。
混乱的爱,对方考虑的只是自己,自己的欲望和要求;真正的爱,是互相的尊重和理解。
每个女孩儿在一生中都会经历过一些情感,如果带着童年的伤痛,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学会分辨这两种爱的区别。
(二)回应奥黛特一直把童年的伤痛深深掩藏起来。
那是因为每一次表达的尝试,都曾给她带来糟糕的体验。
小时候的拒绝会被母亲看作逆反而强行镇压。
成年后跟朋友倾诉,不那么熟的人会很尴尬,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愤怒得要去杀人。
这些都无法帮她解决问题。
舞蹈课上,老师看出了她舞动的情绪里有一个受伤的小女孩。
当她看见这份看见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她想敞开更多,但老师又只管自说自话说起大屠杀,完全看不到她眼里的光芒瞬间消失。
最难接受的是母亲的反应,会考虑到对方妻子孩子的感受,考虑到别人对她的议论,唯独考虑不到自己女儿遭受的痛苦。
这些体验:否定、忽视、过激、不信任… 这些来自周围人的回应,也组成了她的痛苦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值得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我们是否也在不经意之间伤害到了别人。
(三)母亲影片中奥黛特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逐步敞开了自己,敢于勇敢说出自己的经历,寻求正义的审判。
但还是有一个心结没有打开,就是和母亲的关系。
在心理医生那里,两个人互相嘶声力竭大吼,母亲说“你不知道我都经历了什么?
”母亲到底经历了什么,电影没有交代。
也许这并不重要,奥黛特在这次争吵之后终于敢于走进那扇记忆之门和童年的自己和解了。
作为观众,我很想继续追问,母亲到底经历了什么?
是什么让她忽略亲生女儿的感受,是什么让她如此自私… 弹幕里大家都在骂母亲,但是我突然想到,我们每个人身上难道不是也有她的影子吗?
生活的压力、烦躁的情绪、爱面子,配偶之间的沟通不畅不信任,孩子逆反时心里的怒火…人到中年,每个人都体会过吧?
这种觉察让我心惊。
这些负面情绪就像家庭里潜藏的风险。
只有把这些负向的能量清理出去,才能让真正的爱流进来,让家变成安全的港湾。
每个母亲都活在爱和幸福里,就会把每个家都变得充满爱和幸福。
罪恶和不幸就无法遁形了。
以上就是我的三点感受。
儿童性侵害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立法严惩、需要性教育…在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些是我们可以立刻马上从自己做起的。
那就是让自己活在真正的爱里,从每一次真诚的回应做起,从下定决心让自己活在幸福的感觉里做起…
#Cannes71# metoo根本不是重点,重点是“film as brain”,如何处理记忆、幻想与伤痛,精神分析的大结构玩的飞起,差不多达到「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的级别了,而且法国人更会来事儿……舞蹈也很有表现力。非常讨喜的一部片,有个奖都不意外!
女孩子还是要保护好自己
无聊的时候看看电影真好,跟着剧情喜怒哀乐,不错,有和我一样的吗?
三星半,转场和剪辑挺有意思的,这种类型的电影做家长的都应该看一看。
一部心理分析式的电影,导演借着让女主角见心理医生的过程,将她的过往、幻想和伤痛一并展开,用摄影和剪辑重塑角色脑中的幻想,重回童年时被性侵的现场,成年后如何用幻想去掩盖痛苦,害怕去面对童年的心理阴影,以及性侵对她的舞蹈生涯和感情经历的影响,最后直面性侵者的部分了,跟童年的自己和解也好了,对比一下,母女线处理的就非常法国电影了。导演视听的部分很惊艳,但情感上的力度多多少少被花哨的形式冲淡了。
用舞蹈来串场,剪辑和转折颇有新意。除此无亮点。
3.5 性侵题材与思维现场的双重花哨包装。隔靴搔痒,仅此而已。
看不下去 总之就是学会自我保护
其实花哨的形式倒没有多合我意,就是最后进到“卫生间”去找童年的自己呢块儿我真是不行了,眼泪止不住地流。其实不是说只有性侵,每一个童年不快乐的小朋友长大后可能都想去抱抱当时呢个无助的小小的自己,拍拍她的背亲亲她跟她说声:don’t cry, its not your fault, don’t blame yourself,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babe. ps.98mins version
第2667。有的小孩真是不敢告诉父母,就像片中的父母,只会指责,顾及自己面子。
儿童,行为艺术,街舞,你TM到底想讲一个什么故事!!... = M =
3.5星吧。未击心灵。结尾字幕说每5个孩子就有1个遭受过性侵这个比例会不会太高?但也许是真的,很多不为人知罢了。庆幸我们都顺利长大了。女主漂亮些就好了。9th BIFF 北影节D6-9美嘉欢乐影城中关村店 最熟悉的故地重游 亲切的双螺旋 中关村萧条成这样 这影城还活着也是个奇迹了 2021-3-4: 资料馆1号厅78成满 看完2号厅的《天字第一号》后去大厅等小付,顺便把这片子最后半个多小时站着二刷了下,一开始都忘了看画面直犯愣,到后面那个歇斯底里又拧巴的女主的妈发飙时就想起来了。最后女主和童年的自己和解,比第一次看时感动多了。还说呢,这才两年(还以为更久些),美嘉欢乐影城中关村店已经到了
警察局外女主抱着爸爸哭,爸爸不停道歉的那段,泪目了……
施暴者给的痛苦是长久的,但母亲的不作为不维护的伤痛更是难以接受的。最恶心的是电影封面还在用与施暴者同框,不知道的总觉得是部温馨的电影。
性教育最缺乏的就是中国父母,那个母亲垃圾绝了
小演员很漂亮
这个当妈的太逆天了。
D / 无助于人物塑造最终越绕越封闭的花哨文本穿梭一例。
【北京国际电影节观影】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一扇门我们不敢推开,人生的路上会有各种各样的经历,快乐成长每一天才是今天的我们想对过去的『我们』想说出来的话。【字幕还算清楚,小瑕疵是一句话完了一直挂到下一句开始,目测有空座位】和去年一样看了一部还算新的電影,去年是女同片
电影以对话加回忆的形式,只是表达方式太艺术化了不太能欣赏得来。“我的人生已经抛在身后了,但是你的人生还在前头。父亲会永远支持你永远陪着你”这句话可能也给了女孩一点点安慰和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