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之战

The Current War,电流战争(港),电流大战(台),电流之战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汤姆·霍兰德,尼古拉斯·霍尔特,迈克尔·珊农,凯瑟琳·沃特斯顿,塔彭丝·米德尔顿,马修·麦克费登,康纳·麦克尼尔,塞林·琼斯,贾森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俄罗斯,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电力之战》剧照

电力之战 剧照 NO.1电力之战 剧照 NO.2电力之战 剧照 NO.3电力之战 剧照 NO.4电力之战 剧照 NO.5电力之战 剧照 NO.6电力之战 剧照 NO.13电力之战 剧照 NO.14电力之战 剧照 NO.15电力之战 剧照 NO.16电力之战 剧照 NO.17电力之战 剧照 NO.18电力之战 剧照 NO.19电力之战 剧照 NO.20

《电力之战》剧情介绍

电力之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进之中,当时最知名的两位电力企业家分别是爱迪生(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和威斯汀豪斯(迈克尔·珊农 Michael Shannon 饰),他们将彼此视作是自己的死对头,势 均力敌,针锋相对。 爱迪生是直流电的发明者,他高傲,自大,野心满满,在当时树敌颇多。某日,一位名为特斯拉(尼古拉斯·霍尔特 Nicholas Hoult 饰)的男子发明出了异于爱迪生的交流电,为了抢占市场,威斯汀豪斯火速向特斯拉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为自己工作。交流电的出现再一次改观了人们对电力的理解,大大推动了革命进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天才进化论第二季四年二班无声无息刀锋战士你的传奇之危机四伏药笑24小时中华熊猫白种元的国民饮食假装我是美羽小姐利己主义狼灾记圣体网红我在等你回家下辈子我再好好过新年初梦SP俄罗斯玩偶血量子尸姬玄圆圈闯入逃离灵幻大师寻爱高中第一季杀八方七嫂告状拳王高校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警匪游戏亚迪他其实没有那么爱你母女情深

《电力之战》长篇影评

 1 ) 半部花拳,半部好片

导演试图将重点放在爱迪生,特斯拉和威斯汀豪斯的针锋相对之上,借助互相的商业竞争来展现他们发明家和不计手段者并存的矛盾形象,并给出这等伟人背后所牺牲掉的东西,还原立体而富有阴暗面的历史伟人。

在电影中,导演使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去强调两位发明家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这种高度对立情绪对周边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展现了发明家的某种悲剧性——他们不再是纯粹的发明家,并且因此丧失自己珍视的东西,无论是自己的初心、还是在意的家人。

首先,在第一个镜头,爱迪生站在一片白茫茫的虚无之中。

这个画面对应了之后威斯汀豪斯助手对他的评价,“他建立属于自己的现实世界”,从无到有去发明一个空旷世界需要的一切,正是对爱迪生发明家身份的强调。

但是,在这样的形象的另一面,爱迪生所表现出的阴暗面,也马上被揭示出来——与总统谈话时的咄咄逼人,以及随后对威斯汀豪斯晚宴邀约刻意放鸽子来羞辱的敌对表达。

可以看到,通过开篇的这两段,已经将爱迪生其人的两面性,都表现了出来。

行到这里,电影的表达都是非常顺畅而易于理解的。

但是,接下来,导演却似乎陷入了一种对于“视听化电影表达手法”的过度滥用之中。

在他的设计之中,爱迪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较差,由此才恶化了他对于其他发明家的针对态度。

在总统的一场戏中,导演安排爱迪生的儿子用摩斯电码与爱迪生偷偷交流,而后妻子的葬礼上也同样表现了爱迪生和儿子用摩斯电码的互相安慰。

另外,爱迪生对妻子爱意的接收,也同样要在妻子死后、通过录音机,才能够完成。

导演用“爱迪生与人的沟通需要拐弯抹角”的方式,来表现交流能力的低下。

但是,对于这一点的表达,导演只是一味地使用打电码的手指特写、听录音机时由虚化到清晰的变焦,这样的镜头语言,去强调阐述。

而相对地,爱迪生在与其他人的沟通中,具体是怎样表现出沟通能力差的,就只剩下了对下属和特斯拉的粗暴这种片段化的东西。

而对于维斯特豪斯与爱迪生之间的敌意,导演同样犯了这个问题。

当爱迪生接到威斯特豪斯的公司发展兴隆时,导演给到了一个“爱迪生爽约时火车在威斯特豪斯面前经过不停车”的闪回,来表现爱迪生心中针对情绪的重燃。

而威斯特豪斯这边,当他被爽约回到家中,导演也同样切入一个闪回,展现他“被枪支威胁”的回忆,并加入威斯特豪斯枪支的特写,来说明他此时感受到爱迪生敌意后反击以敌意的内心。

在这两段中,导演用了镜头表达的方式,但在剧情层面上却显得非常吝啬。

一切都以电影试听系统来完成表达,这就造成了电影观感的不通顺。

两段闪回,由于缺乏剧情台词的同步呼应,而显得有点莫名其妙且拖乱了节奏。

而威斯特豪斯那段闪回,更是剧情层面上无甚意义,前后缺失只有一个片段瞬间式的回忆画面,完全是单纯为了表现威斯特豪斯的敌意而设计。

同样地,当导演试图表现互相针对的敌意之战的全面化激烈化之时,镜头语言再次占据了绝大部分表达空间。

导演设计了一个“镜头拉近地图上的灯泡,来表现战事蔓延”的镜头语言规则,多次使用——首先是后接特斯拉的抵达美国,“特斯拉加入战局”;然后是“地图上灯泡点亮而后镜头拉近”,后接威斯特豪斯在美国的业务扩张,来表现战事在全国范围的铺开。

另外,导演也用了“电线杆密布而天空中乌云笼罩”的慢镜头、“城市地下电线工程全面展开”等画面,来表现电力对决的压抑放大和在城市内的蔓延。

但是,也同样地,导演再次抛弃了剧情层面的表达,而且有些地方更甚——特斯拉哪怕在笔记本上画图,都能够说明他加入战团的意思,但成片里我们在那个部分中甚至不知道他是谁。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对爱迪生之负面影响的表达中。

爱迪生沟通能力的差劲和对人的敌意,让爱迪生的妻子被迫受到同化,也表现出对人的敌视性倾向——与女记者一幕,拍摄二人侧面的正反打时,导演特意没有按照常规一样、人物放置在背向的边缘,而让二人的朝向上留出足够空间,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加强了爱迪生妻子对对方的矛头所指。

而这种同化和爱迪生造成的压力,也让妻子不堪重负,得病死亡。

而这里,压力的展现,仍然是镜头——针管的特写,而非而妻子在表现上的任何直接抒发。

而类似的“镜头画面强调针锋相对”的用法,也在“脸孔特写”上得到应用。

镜头怼到人面前,可以造成观感上的压迫,而表现出三个发明家间的互相敌视。

而类似的用意,也体现在了人物对话时的剪切上:刻意加快的正反打和全景切镜頻率,加大了一种针尖对麦芒的紧张味道。

在电影中,爱迪生对待发明的态度,是有变化的。

起初,他反对以发明杀人(军火发明的邀约被拒绝),而后因为对对手敌视的竞争心,让他接受了“谋取生命”——先为了打击交流电的危险性而电死马(同样拉闸前给马特写),后同意政府的电刑提议、让自己的发明带给人痛苦。

这一条持有发明而对待死亡的态度的线索,是电影里剧情层面上比较清晰的局部。

但这里必须要说的是,在这一块,导演有些失去节制地运用了试听语言:先特意闪回了绞刑死亡犯人的痛苦,然后更是用马、豹子、猩猩、人的动图平铺入画面,后接图中人自首并死于首个电刑的报纸特写,来表现“杀死动物(马)即等于杀死人和痛苦的给予”的信息,强调爱迪生为了竞争而扭曲的初衷——为了打击对手,他不再坚持不为杀生而发明,而杀死了马,而有了开端也就会马上进一步去“杀人”。

但是,在那一段之中,绞刑场面的突然冒出,实在是太过于突兀、且和主干剧情的表述割裂了,很容易让人难以理解。

因此,在这部电影里,充斥了太多试听语言先行而剧情薄弱的手法安排——再比如,导演想表现发明家的黑白两面性,就通篇大量用倾斜视角构图来拍摄人物,从而表现人物的矛盾性。

这个表达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在于:用的实在太多,而剧情层面的表现又略显单薄(只是三家互相逐步升级扩大的开战,三人不知底线的互相攻击),镜头本身就显得非常泛滥而刻意但又装腔作势了——这也是本片最大的问题所在:电影语言批发上场,剧情层面却难以充分对应,被孤立而又数量极大的电影语言表达,就只能变得语焉不详了。

在相当多的段落中,导演本可以轻易地给出更简单直接的表达方式——比如通过自述来表现妻子的压力、用交流的不畅来表现爱迪生的沟通困难、直接拍摄爱迪生为了利益交换而接受电刑应用——但导演却非要剔除剧情层面,用一堆特写慢镜和闪回来表现,仿佛为了抬高作品表达手法的层级而在绕弯子,“不说人话”。

但是,值得赞扬的是,在电影的后半段,剧情层面的问题得到了改善。

叙事分成了两个阶段来进阶,表现发明家改变的不同阶段:伴随着战争的深化,爱迪生和友商的敌意也让他们愈发走向黑暗化。

电刑事件和威斯特豪斯员工伤亡事件构成一个阶段,第一个主题是“死亡”——爱迪生对发明应用于杀人的认可,扭曲了本心,他也借用“死亡”来攻击对手的交流电事业,而威斯汀豪斯阵营由于追求与爱迪生的芝加哥决胜而酿成电死人事故,这一切都说明了二人之间斗争心愈发失去下限的膨胀、以及随之而来的初心目标的变质。

而作为另一条线索,商业巨头借助商业规则的涉入也改变着发明家们的世界观:特斯拉由于筹备公司时的商业合同,导致专利权丢失;威斯汀豪斯在交流电事业受挫的压力下被迫接受了巨头企业的收购、认同巨头使用直流电的决断,而面临对爱迪生的败北,但虽然嘴上安慰着自己“一直想与爱迪生”合作,但他的心里仍然不甘于竞争的失败---对妻子自我解释的一段中始终摇晃的镜头,点明了威斯汀豪斯此时内心的动荡。

而在这一段之中,由于剧情层面的表述的厚实,镜头语言的丰富也就不再显得泛滥、而与剧情表意呼应了起来。

在爱迪生发售留声机的段落,导演的手法,是为了拿下芝加哥而对技术上还需完善的留声机进行提前发售的爱迪生、与打台球时争强好胜的特斯拉的交叉剪辑二人斗争意识的再次加强:特斯拉被商业规则玩弄而沦落但仍然保有好胜心,爱迪生的发明家属性却开始屈服于商业性。

这样对比性极强的交叉,使得特斯拉的保有本心和爱迪生的变质形成了反差。

而到了威斯汀豪斯被爱迪生攻击交流电而打压事业之后,导演也用了一个漂亮的镜头平移,扫过交流电灯泡的熄灭和直流电灯泡的点亮、最后将镜头落在威斯汀豪斯的脸上,极其高效简洁地表现了竞争失利对于威斯汀豪斯的心理影响,而后又用一个对巨头职员的拉伸镜头,说明了竞争压力之下威斯汀豪斯的逐步商业化。

而“纯商业化斗争”的进一步深化,则成为了第二阶段:爱迪生为了取胜而接受西门子收购,而其他两人则以一个“利益永恒而非敌人永恒”的标准商人逻辑,联手做掉爱迪生——至此,三个人已经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商人,不再是单纯的发明家了。

在这一阶段的起始,威斯汀豪斯无法忍受竞争落败的情绪,而决定继续开战(此时镜头语言部分,配合以再一次的“被枪支威胁”的闪回)。

而另一边,爱迪生接到商业巨头的电话,被通知“仍然扶持威斯汀豪斯”,而竞争的焦虑开始迫使爱迪生更深度地拥抱商业,从而在竞争中获胜(镜头语言上,反复对爱迪生和投资人进行镜头拉伸,来表现“主导竞争胜败的商业”对爱迪生的步步迫近、逼着他逐渐深化的变质)。

而这种逐步深化的竞争以及其促成的拥抱商业的自我转变,才导致了爱迪生在“电椅制造获得官方支持”并且利用“杀人电”来攻击交流电的决定(“死亡”线索的进一步延伸:爱迪生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了),并最终引导出了对手的反击、最终二人在纯商业层面上、以合伙和并购为手段的互相攻守和胜负。

而与此同时,虽然本段中仍然有大量的镜头表达的使用(比如延续前半部的人物构图法:拍摄人物时的倾斜构图、将人物放置于画面一侧而非常规的中间,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以及逐步扭曲)。

以及,在威斯汀豪斯以商业标配的法律手段反击“杀人电”之前镜头给到的“美国地图上被直流电灯泡包围的唯一交流电灯泡”的特写来作为“竞争的压力对威斯汀豪斯影响作用”的表达,还有威斯汀豪斯被竞争对手影响的“闪回”的反复应用、爱迪生与秘书争辩自身原则转变时作为主照明光的“交流电的红光”,都是镜头层面上的关键表述。

但剧情层面的内容与其形成了良好的对应,使得所有的表达变得准确而又丰富了起来。

这就在剧情层面呼应上了镜头语言的表达:发明家互相之间的敌意深化和竞争扩大,是会让他们的初衷扭曲,从单纯的发明家变成一个无所不用其极的商人的。

作为电力大战的结局,导演将“杀死生命”和“商业化”两条线索进行了合拢,借助电刑和交流电点亮世博会的交叉剪辑(特别是两个推杆的同步剪辑),来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发明家扭曲“不为杀人而发明”的初衷,同时变得彻为了底商业化,一切为了竞争的胜利。

而在收尾的部分,导演又似乎给作品注入了一些希望。

威斯特豪斯对爱迪生发问:想想最初发明持续13小时的灯泡时,你是多么兴奋。

这一句话,就道出了导演想表达的根本:发明家的初衷,都只是为发明而雀跃(开头部分当威斯特豪斯夫人问到爱迪生对什么感兴趣,镜头马上转到爱迪生对着笔记本思考列出的发明),但在现实世界中,为了争取自己发明继续开展下去的平台和机会,只能被动地被情况所迫而扭曲成一个无下限而又对同行带有敌意的商人。

现实世界的客观情况,迫使发明家进行“战争”,而让发明家变成了黑白双面性极强的复杂人性,并深刻地影响了家人从而让他们失去自己在意的东西,成为了一出悲剧舞台中的主角。

但在这里,经由此发问,竞争失败的爱迪生和威斯特豪斯,却仿佛意识到了自己的堕落而达成了和解。

并且,这样的乐观也延续到了电影的最后一幕。

借助开头结尾的呼应,导演的处理是非常微妙的。

首先,他在悲剧里留下了一点希望,让爱迪生经历一切后承认败北(对自身本心丧失的醒悟),转去电影业继续发明,从而回归了纯粹的发明家。

在开头的第一幕,他身在一片白茫茫的虚无,似乎要如秘书所说,用发明填充整个世界。

这就是他的发明家初心。

而到了结尾,白茫茫消失,他身在瀑布拍摄电影——发明追求的新依托。

这种首尾的对仗,让爱迪生在电影领域里找回了本心。

并且,这样的首尾安排,就像电影里特别注重的运镜和剪辑节奏的处理一样,让电影在纯技巧层面变得“高级”。

与此同时,导演又在电影中放置了特斯拉这个角色---当然,任何谈及爱迪生和“电”的电影,都无法忽略这个人物。

而在本片中,导演并非完全“为了用特斯拉而用”,而是将他作为了一个符号:在竞争和商业化侵蚀之中,保有了发明家“醉心于创造”之单纯本心的存在。

即使他也被商业规则收走了自己的专利权和公司,但他的竞争心依然没有让他走上彻底的歪路,而仍然思路单纯、只以科学真理的事实为根据行事(在爱迪生为了打击对手而扭曲交流电事实的同时,特斯拉公布自己的发明从而维护了与自己没有利益关系的威斯汀豪斯)。

如前所述,特斯拉在本片中,起到了对爱迪生的反面衬托作用、去突出爱迪生的逐步迷失。

但是,在作品的结尾,特斯拉的意义更上了一层。

他与威斯汀豪斯合作,将自己的发明推广了出去,看上去这是一个乐观的结局。

然而事实上,熟悉特斯拉历史的人都会知道,这个天才的晚年遭遇了什么样的事情。

因此,当我们抱着这个被影片本体隐去的史实再次观看这个结尾时,威斯汀豪斯对特斯拉的合作也不过是前半段中特斯拉与商人合作的又一次重复、一次商业对发明家的再一次利用而已。

而特斯拉的命运,也必然会像前半部的结局一样,走向失败。

在导演对于特斯拉的运用之下,转投电影而似乎找回自我的爱迪生的最终命运,似乎也从希望变回了悲剧:单纯的发明家终究只能失败,而想要竞争胜利,则无法回避开对自己的扭曲。

虽然这部电影的后半部有所改善,我们也始终无法忽视影片在漫长的前半部里的问题:电影镜头表达过多,剧情层面的信息单薄,导致影片陷入了语焉不详和故作深沉的状态。

但这也并非是本导演的独有问题。

在艾德哈里斯和黛安克鲁格主演的《复制贝多芬》中,学院派出身的导演,就在《贝九》首演一场戏的拍摄中,施加了频繁而让人几乎呕吐的“镜头快速旋转”“快速剪辑”“人物表情大特写”“镜头巨震”,来体现这部横跨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交响乐巨作的震撼程度。

对于一部电影而言,前半部的地基和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陈述人物的基本设定、指引作品的主题走向,而本片的前半部由于剧情上的过于弱化、以及导演对镜头手法的深切沉迷,从而严重动摇了这个地基。

拍的很漂亮而完全含蓄,只是技法上的展示,而将一切表达变得清晰而精确,才是一部对公众电影所应该达到的目的。

镜头语言,其作用绝非“为了技术而技术”,而是在于提高表达和叙述的效率、并且避免太多平铺直叙的直白,就像电影后半部所做那样。

显然,如何恰当地平衡剧情层面和电影语言层面的表达分量、如何防止电影陷入一种创作者自娱自乐且故作矜持的技法卖弄的氛围,是很多导演都亟待提高的部分。

作为本片来讲,于镜头语言层面的精雕细琢,赋予作品以灵巧的表达和高端的技术,但前半部于叙事的单薄,又让这些技艺的精巧,变成了绣腿花拳,失之于苍白。

 2 ) 历史没有输家

看完这部电影,对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当我走出电影厅,看着屋里屋外平时不会过于在意的灯泡,以及里面闪烁的光芒,顿时心中充满了敬意!

诚如片中爱迪生所言,世界因此而改变!

作为一位电力公司的工作者,一直期待着这部讲述电力公司鼻祖故事的电影!

我想在那样一个辉煌、人才辈出的时代,这些天才有着自己独有的信念和精神,有着自己领域独有的天赋,他们的交锋一定异常精彩!

所以这次我想更多的讲讲电影中的这段历史。

电影主要讲述了爱迪生发明电灯后,希望用直流电来构建全美的电能网络,不仅用于电灯,还包括其他电力设备,因为他认为交流电没有直流电安全;而威斯丁豪斯,则一直认为交流电价格便宜,效益更高,才是电网长远发展的关键…二人之间商业化的电力之战是电力发展史乃至世界商业史上一段津津乐道的故事,最终威斯汀豪斯联合年轻的天才尼古拉特斯拉用交流电打败了为世界带来光明的爱迪生!

但历史并没有输家,虽然我们直到现在用的的确是交流电,但看到发光的灯泡我们想起的却是爱迪生!

此次“电力之战”结束后,爱迪生转而开始研究融合了其发明的留声机以及刚问世不久的摄影技术,随后发明了电影摄影机、改良了蓄电池等上千种发明创造;而威斯汀豪斯则把高压交流电引入了美国输电系统,是现代输电系统的鼻祖;至于特斯拉,虽然一生穷困潦倒,但却一直致力于电磁领域的研究,是无线电技术的鼻祖,还包括了X光、传真机、收音机等,影响深远,如今我们在马路上随处可见以他命名的汽车,以缅怀他的荣耀!

颇为遗憾的是,从电影角度来讲,本片并没有很好的展现出这些人物之间那种碰撞的火花,至少我个人感觉人物的表现是参差不齐的,电影的节奏展现也不那么出色,除了鲜明的画面感,以及真实历史本身的乐趣外,并没有感受到导演或者编剧赋予本片的额外亮点,对于不了解这段历史或者不感兴趣的人而言,看的可能会比较辛苦!

看着爱迪生与他秘书谈话时,就如同奇异博士带着彼得帕克一样…人物深度刻画还是有所欠缺,故事的线性推进也有些混乱。

本片最大的收获就是将我们带回到那段传奇的岁月,再一次回顾这些天才,回顾这一段电力公司的初始时光,让我们了解到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电力传输以及电网公司最初的发展史!

 3 ) 影评

节奏感在线,这么多的内容或许做成4-5集的迷你剧讲述会更好。

不过卷福这次不灵了,爱迪生应该是他最让人留不下印象的高智商角色。

是的 爱迪生发明了电影 才有了我们现在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和爆米花时光 要知道在影星出现之前 被人们熟知的喜爱的崇拜的仰慕的想得到签名的很多都是科学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 才雄辈出 如果你对特斯拉有好奇心 也不要错过本片 讲述1880年,“电灯之父”托马斯·爱迪生(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与铁路大亨乔治·威斯汀豪斯(迈克尔·珊农 Michael Shannon 饰)为争夺全美乃至全世界的电力供应系统,展开连场恶斗。

爱迪生发明了直流电发电机,威斯 汀豪斯研发了交流电发电机,当两大发明家明争暗斗之时,神秘后起之秀(尼古拉·特斯拉 Nicholas Hoult 饰)突然出现…三位电力巨人会如何改变世界

 4 ) 不一样的爱迪生

影片让观众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爱迪生。

在人们的印象中,爱迪生是家喻户晓的发明大王,是说出 “天才=99%汗水+1%灵感”的勤勉主义者,是课本上刻画的“将光亮带给世人”的先行者。

但《电力之战》中的爱迪生却是一个冷酷且固执的发明家,不近人情,还对竞争对手恶意抹黑,更不惜利用舆论压力污蔑对方。

电影中有一幕,特斯拉来到爱迪生的办公室应聘,爱迪生告诉特斯拉,若能将马达和发动机改良成功会支付他5万美元的酬劳(相当于现在的100万美元),特斯拉完成了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爱迪生却反悔了,爱迪生说,5万美元的酬劳只是一个玩笑,不必放在心上,谁能想到,“发明大王”实际上是个言而无信且压榨劳动力的奸商呢?

同时,他的固执己见也让人大跌眼镜,他执意要让新公司和自己的名字挂钩,因为在他看来,爱迪生和电是同义词,他希望世人提到电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他而不是别人。

反观他的对手威斯汀豪斯,在处理名称一事上,表现的态度就友善了许多。

威斯汀豪斯是一个商人,但他并不冷漠无情,他忠实诚恳,原则明确,将亲友放在第一位。

他会为了员工的去世而感到悲愤,也会心忧自己的交流电是否真的存在致死的危害,他推广交流电是为了降低用电成本,希望将电力普及到千家万户,普通人都能用得上本只有上流社会才能使用的电能。

他的行为也和爱迪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他那句“电就是电,它不属于任何一个人”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他的胸怀。

这部传记片犯了不少的错误。

首先,片名为《电力之战》,历史上真正的电力之战是主张直流电的爱迪生和主张交流电的特斯拉之间的斗争,但是在电影中,特斯拉这个角色却被大面积弱化,实属可惜。

要知道,历史上的爱迪生和特斯拉就是美版的“瑜亮之争”,两人多年的恩怨情仇也成为了民间津津乐道的话题。

另一方面,《电力之战》片名中提到的“电力”也被弱化,整部作品呈现出来的感觉更像是资本金钱之间的角力,Current War(电力之战)也变成了Currency War(金钱之战),虽是一个单词的变化,但影响了电影的走向,剧情也变得苍白无力。

电影着重于角色的故事刻画,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导演没有提出超越角色本身的时代意义,也没有向观众提供震撼的历史影像,只给观众们看到了角色间的矛盾和冲突,感受不到大时代背景下的斗争的暗藏汹涌。

观众们在看完斗争之后想到的,更多还是角色上的内容,例如爱迪生的“人设崩塌”、威斯汀豪斯的心胸宽广等,但是电影并没有让观众拥有一个清晰的历史概念,也不知道这场斗争对后世的影响,作为一部传记片,这样的匮乏也不禁让人有些失望。

 5 ) 陈年往事与片面真相

尽管影片逻辑存在些许瑕疵,加上记不住歪果仁的小胡子,导致观感不是很好,但瑕不掩瑜,影片带我们走进了客观的陈年往事当中。

初识爱迪生,还是课本中那兴趣盎然地孵小鸡、坚持不懈地改进灯泡材料。

然而,课本却并没有告诉我,爱迪生还发明了骇人听闻的电椅,以及划时代的电影。

当然,这也离不开爱迪生背后的科研、商业团队。

而这,也让我从更高的角度俯瞰到——爱迪生既是一个富有感情的人,也是一台莫得感情的发明机器。

了解某种事物,谈起来确实简单,因为查找资料的渠道千千万,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就能了解到世上绝大多数的东西;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你难以辨别资料的真伪性,以及不容忽视的:观察事物的角度是否全面。

回想起社交平台戾气之重,不禁叹服矛盾与辩证之间的奇妙关系。

不过万事万物倒也有趣。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爱迪生为电力之战全力以赴,却一败涂地。

他无意间创造出有声电影,却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产业!在电力与有声电影的产物——肖申克的救赎中,我第一次了解到电椅,而电椅背后,我愕然发现其发明者——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缘,妙不可言。

(笑) 想必,这便是沉浸于知识海洋的魅力吧。

 6 ) 一场混乱的《电力之战》

多伦多的首映结束已经过了午夜,周围的人连Q&A都没心思看,没等Harvey带着一众演员上台,站起身就走了,只剩一帮BC迷妹。

韦恩斯坦最近几年押宝老是押错,横扫奥斯卡的辉煌早就没了。

中小成本独立电影成为新宠之后,他家不上不下的定位就略尴尬。

这部《电力之战》是韦恩斯坦今年的冲奥重头戏,选在近几年的奥斯卡前哨战多伦多举行首映。

不过目前就多伦多展映的新片来看,这部电影并不算出众。

《电力之战》,讲的是BC演的爱迪生,和珊农演的威斯汀豪斯“ 两大电力巨子就直流电与交流电展开竞争 ”(引自豆瓣)。

到底竞争什么呢?

大概有三条线:一是在全美普及电力的竞争,两人都要尽可能占领更多城市;二是用电椅对一个杀人犯执行死刑究竟算不算酷刑、以及交流电是不是有致死的危险的争论;三是竞争芝加哥世界博览会的电力供应商资格。

电影前三分之一都在讲第一条线,直到威斯汀豪斯这边因为事故出了人命,引入了第二条线,到这里还是比较巧妙的。

当第电椅事件终于暂告一段落后,爱迪生的公司被JP摩根跟其他公司合并成了通用电气前身,这才又冒出了第三条线。

到结尾,第二条线和第三条线交叉剪辑。

第一条线就随着另外两条,三局两胜似的,就算交代了,爱迪生就这么认输了,跑去拍电影了。

在三条线之间,还穿插了大大小小的花絮插曲,有些和情节关系并不大,显得很零碎,难以抓住重点。

散场的时候我身后的一个记者和同伴说,开演了20分钟我还不知道这电影到底要讲什么,就觉得不是个好兆头。

角色方面,两个主角喜忧参半。

剧情上看,爱迪生和威斯汀豪斯应该是双男主。

实际叙事的视角来看,以爱迪生独白开头和结尾,应该以他为中心角色。

但是看角色的发展和描写:爱迪生开头就自称伟大,中间做了一些不光彩的事,多方挫败,干脆转而研究电影,仍然自称伟大;而威斯汀豪斯,起初被新发明打击,被爱迪生蔑视,又跟上时代开发自己的电力技术,接着被爱迪生陷害,又揭穿了对方,最后和特斯拉联手在芝加哥博览会的竞标上打败了爱迪生——威斯汀豪斯这才是励志剧男主的发展线路啊!

爱迪生到底在干吗!

珊农得益于角色的丰满,这次发挥是演员里最亮眼的一个,威斯汀豪斯能准确说出每个人的名字这个点设计得非常棒。

而BC在夏洛克、图灵、奇异博士之后,再塑造这么一个unlikable narcissistic genius,太缺乏惊喜。

尼子的特斯拉虽然扮相不错,但戏份少得可怜。

荷兰弟演的助手更是超级酱油,换个路人来演也没影响。

至于女性角色,简直可怜至极,两个女性角色都是以“支持老公的好太太”形象出现,而且互相之间毫无交流。

导演阿方索·戈麦斯-雷洪前一部作品《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评价很高,但《电力之战》这样的题材和规模似乎对他来说还难以掌控。

开场不久威斯汀豪斯出场的一段长镜头拍得很有创意,但到后面开始出现大量和台词节奏完全不搭的快速剪切,不知道的还以为这帮演员连一句台词都说不连贯,半句就要切一下。

不仅如此,导演在这么一部古装传记片里,几乎全程手持摄影机,从头到尾摇摇晃晃。

倒不是说手持不能用,埃导在Baby Driver里用得就恰到好处,甚至《拆弹部队》手持晃到吐我也认了,因为符合剧情。

但是科学家站着讨论电力,有什么好晃的啊?!

不光晃荡,还要以各种诡异的视角仰拍俯拍斜拍人物近景,一个个脸全都拍到变形。

加上导演喜欢镜头远近来回变化,很难说观众在这个故事处于一个什么视角。

这种手法放在现代青春片里或许合适,但在这部电影里就有些怪了。

导演在放映前还特别说,有几处后期特效还没做好,希望不要因此影响观看效果。

但看完全片我觉得,问题远远不是几处特效缺失——其实有几处特效还是挺酷的。

场景的设计和服装也很有美感。

另一个亮点是配乐,作曲真是使出了一百八十分的劲儿,从蒸汽朋克到古装励志全有了,就是跟画面的风格搭不上。

有几处配合特效和转场剪辑还挺带感的,等音乐停下人物在寂静中说对白,感觉变成了另一部电影。

总得来说,电影最终呈现的结果有些可惜,没能把这么好的演员阵容完全利用上。

不过既然后期还没完成,也有可能还会根据观影反馈再做修改。

只不过目前看,韦恩斯坦回归奥斯卡霸主之路还很坎坷。

 7 ) 适合所有人观看的物理电学历史科普活教材

2019美国剧情片《电力之战》,根据真实历史改编,全球累计票房1221万美元,定级PG-13,豆瓣评分6.5,于2020年8月28日引进国内上映。

本片的观众评价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负面评价说本片平淡无奇、平铺直叙、流水账,我的感受倒还好,没有有些观众说得那么不堪,剧本编写得的确有些流水账,没能跌宕起伏,不过导演对节奏的控制还是挺好的,毕竟真实历史就是如此精彩,所以就算是平铺直叙,观赏性和娱乐性也还是蛮高的。

本片的配乐非常与众不同,也是观众评价两极分化的元素之一,我觉得本片的配乐不错,将一个史实流水账衬托出惊悚紧张的氛围,有效地提升了剧情的紧凑感。

不过,本片的配音更适合惊悚片,对本片这样的史实剧情片来说确实有些不太搭。

对于不了解电力之战这段科学史中的经典故事的观众来说,本片是一部非常好的科普电影,尤其推荐青少年观众观看。

我对那段科学历史只是有所耳闻,并不非常了解,通过本片很涨知识,也深深体会到我们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本片以我们耳熟能详的爱迪生为主角,讲述了三大科学家之间争夺未来主导权的故事。

通过本片,可以让人更加熟悉那段难忘的科学历史,了解真实、人性、并不完美的爱迪生,了解我们今日司空见惯的“电”曾经波澜起伏的经历,让我们知道爱迪生不仅是个发明家,也是个靠发明致富的企业家。

既然是企业家,必然就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正是本片的主线。

本片让我们以影像的形式重温小时候了解到的那些爱迪生的发明故事,除了直流电、交流电、电灯、留声机、电影、发电机、马达以外,还可以了解到人类历史上第一把电椅的来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电刑处死的罪犯,还有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人工电力电死的动物(马)。

本片中有中国元素,在最后的世界博览会上,有一个老妇在用毛笔书写汉字(虽然写得实在是不咋地,愧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我想是本片的导演对中国书法不了解的缘故,所以随便找了一个能写毛笔字的路人甲)。

本片有大量CG特效参与,主要体现在用CG特效还原了1880年前后的美国场景。

 8 ) 半部花拳,半部好片

导演试图将重点放在爱迪生,特斯拉和威斯汀豪斯的针锋相对之上,借助互相的商业竞争来展现他们发明家和不计手段者并存的矛盾形象,并给出这等伟人背后所牺牲掉的东西,还原立体而富有阴暗面的历史伟人。

在电影中,导演使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去强调两位发明家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这种高度对立情绪对周边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展现了发明家的某种悲剧性——他们不再是纯粹的发明家,并且因此丧失自己珍视的东西,无论是自己的初心、还是在意的家人。

首先,在第一个镜头,爱迪生站在一片白茫茫的虚无之中。

这个画面对应了之后威斯汀豪斯助手对他的评价,“他建立属于自己的现实世界”,从无到有去发明一个空旷世界需要的一切,正是对爱迪生发明家身份的强调。

但是,在这样的形象的另一面,爱迪生所表现出的阴暗面,也马上被揭示出来——与总统谈话时的咄咄逼人,以及随后对威斯汀豪斯晚宴邀约刻意放鸽子来羞辱的敌对表达。

可以看到,通过开篇的这两段,已经将爱迪生其人的两面性,都表现了出来。

行到这里,电影的表达都是非常顺畅而易于理解的。

但是,接下来,导演却似乎陷入了一种对于“视听化电影表达手法”的过度滥用之中。

在他的设计之中,爱迪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较差,由此才恶化了他对于其他发明家的针对态度。

在总统的一场戏中,导演安排爱迪生的儿子用摩斯电码与爱迪生偷偷交流,而后妻子的葬礼上也同样表现了爱迪生和儿子用摩斯电码的互相安慰。

另外,爱迪生对妻子爱意的接收,也同样要在妻子死后、通过录音机,才能够完成。

导演用“爱迪生与人的沟通需要拐弯抹角”的方式,来表现交流能力的低下。

但是,对于这一点的表达,导演只是一味地使用打电码的手指特写、听录音机时由虚化到清晰的变焦,这样的镜头语言,去强调阐述。

而相对地,爱迪生在与其他人的沟通中,具体是怎样表现出沟通能力差的,就只剩下了对下属和特斯拉的粗暴这种片段化的东西。

而对于维斯特豪斯与爱迪生之间的敌意,导演同样犯了这个问题。

当爱迪生接到威斯特豪斯的公司发展兴隆时,导演给到了一个“爱迪生爽约时火车在威斯特豪斯面前经过不停车”的闪回,来表现爱迪生心中针对情绪的重燃。

而威斯特豪斯这边,当他被爽约回到家中,导演也同样切入一个闪回,展现他“被枪支威胁”的回忆,并加入威斯特豪斯枪支的特写,来说明他此时感受到爱迪生敌意后反击以敌意的内心。

在这两段中,导演用了镜头表达的方式,但在剧情层面上却显得非常吝啬。

一切都以电影试听系统来完成表达,这就造成了电影观感的不通顺。

两段闪回,由于缺乏剧情台词的同步呼应,而显得有点莫名其妙且拖乱了节奏。

而威斯特豪斯那段闪回,更是剧情层面上无甚意义,前后缺失只有一个片段瞬间式的回忆画面,完全是单纯为了表现威斯特豪斯的敌意而设计。

同样地,当导演试图表现互相针对的敌意之战的全面化激烈化之时,镜头语言再次占据了绝大部分表达空间。

导演设计了一个“镜头拉近地图上的灯泡,来表现战事蔓延”的镜头语言规则,多次使用——首先是后接特斯拉的抵达美国,“特斯拉加入战局”;然后是“地图上灯泡点亮而后镜头拉近”,后接威斯特豪斯在美国的业务扩张,来表现战事在全国范围的铺开。

另外,导演也用了“电线杆密布而天空中乌云笼罩”的慢镜头、“城市地下电线工程全面展开”等画面,来表现电力对决的压抑放大和在城市内的蔓延。

但是,也同样地,导演再次抛弃了剧情层面的表达,而且有些地方更甚——特斯拉哪怕在笔记本上画图,都能够说明他加入战团的意思,但成片里我们在那个部分中甚至不知道他是谁。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对爱迪生之负面影响的表达中。

爱迪生沟通能力的差劲和对人的敌意,让爱迪生的妻子被迫受到同化,也表现出对人的敌视性倾向——与女记者一幕,拍摄二人侧面的正反打时,导演特意没有按照常规一样、人物放置在背向的边缘,而让二人的朝向上留出足够空间,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加强了爱迪生妻子对对方的矛头所指。

而这种同化和爱迪生造成的压力,也让妻子不堪重负,得病死亡。

而这里,压力的展现,仍然是镜头——针管的特写,而非而妻子在表现上的任何直接抒发。

而类似的“镜头画面强调针锋相对”的用法,也在“脸孔特写”上得到应用。

镜头怼到人面前,可以造成观感上的压迫,而表现出三个发明家间的互相敌视。

而类似的用意,也体现在了人物对话时的剪切上:刻意加快的正反打和全景切镜頻率,加大了一种针尖对麦芒的紧张味道。

在电影中,爱迪生对待发明的态度,是有变化的。

起初,他反对以发明杀人(军火发明的邀约被拒绝),而后因为对对手敌视的竞争心,让他接受了“谋取生命”——先为了打击交流电的危险性而电死马(同样拉闸前给马特写),后同意政府的电刑提议、让自己的发明带给人痛苦。

这一条持有发明而对待死亡的态度的线索,是电影里剧情层面上比较清晰的局部。

但这里必须要说的是,在这一块,导演有些失去节制地运用了试听语言:先特意闪回了绞刑死亡犯人的痛苦,然后更是用马、豹子、猩猩、人的动图平铺入画面,后接图中人自首并死于首个电刑的报纸特写,来表现“杀死动物(马)即等于杀死人和痛苦的给予”的信息,强调爱迪生为了竞争而扭曲的初衷——为了打击对手,他不再坚持不为杀生而发明,而杀死了马,而有了开端也就会马上进一步去“杀人”。

但是,在那一段之中,绞刑场面的突然冒出,实在是太过于突兀、且和主干剧情的表述割裂了,很容易让人难以理解。

因此,在这部电影里,充斥了太多试听语言先行而剧情薄弱的手法安排——再比如,导演想表现发明家的黑白两面性,就通篇大量用倾斜视角构图来拍摄人物,从而表现人物的矛盾性。

这个表达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在于:用的实在太多,而剧情层面的表现又略显单薄(只是三家互相逐步升级扩大的开战,三人不知底线的互相攻击),镜头本身就显得非常泛滥而刻意但又装腔作势了——这也是本片最大的问题所在:电影语言批发上场,剧情层面却难以充分对应,被孤立而又数量极大的电影语言表达,就只能变得语焉不详了。

在相当多的段落中,导演本可以轻易地给出更简单直接的表达方式——比如通过自述来表现妻子的压力、用交流的不畅来表现爱迪生的沟通困难、直接拍摄爱迪生为了利益交换而接受电刑应用——但导演却非要剔除剧情层面,用一堆特写慢镜和闪回来表现,仿佛为了抬高作品表达手法的层级而在绕弯子,“不说人话”。

但是,值得赞扬的是,在电影的后半段,剧情层面的问题得到了改善。

叙事分成了两个阶段来进阶,表现发明家改变的不同阶段:伴随着战争的深化,爱迪生和友商的敌意也让他们愈发走向黑暗化。

电刑事件和威斯特豪斯员工伤亡事件构成一个阶段,第一个主题是“死亡”——爱迪生对发明应用于杀人的认可,扭曲了本心,他也借用“死亡”来攻击对手的交流电事业,而威斯汀豪斯阵营由于追求与爱迪生的芝加哥决胜而酿成电死人事故,这一切都说明了二人之间斗争心愈发失去下限的膨胀、以及随之而来的初心目标的变质。

而作为另一条线索,商业巨头借助商业规则的涉入也改变着发明家们的世界观:特斯拉由于筹备公司时的商业合同,导致专利权丢失;威斯汀豪斯在交流电事业受挫的压力下被迫接受了巨头企业的收购、认同巨头使用直流电的决断,而面临对爱迪生的败北,但虽然嘴上安慰着自己“一直想与爱迪生”合作,但他的心里仍然不甘于竞争的失败---对妻子自我解释的一段中始终摇晃的镜头,点明了威斯汀豪斯此时内心的动荡。

而在这一段之中,由于剧情层面的表述的厚实,镜头语言的丰富也就不再显得泛滥、而与剧情表意呼应了起来。

在爱迪生发售留声机的段落,导演的手法,是为了拿下芝加哥而对技术上还需完善的留声机进行提前发售的爱迪生、与打台球时争强好胜的特斯拉的交叉剪辑二人斗争意识的再次加强:特斯拉被商业规则玩弄而沦落但仍然保有好胜心,爱迪生的发明家属性却开始屈服于商业性。

这样对比性极强的交叉,使得特斯拉的保有本心和爱迪生的变质形成了反差。

而到了威斯汀豪斯被爱迪生攻击交流电而打压事业之后,导演也用了一个漂亮的镜头平移,扫过交流电灯泡的熄灭和直流电灯泡的点亮、最后将镜头落在威斯汀豪斯的脸上,极其高效简洁地表现了竞争失利对于威斯汀豪斯的心理影响,而后又用一个对巨头职员的拉伸镜头,说明了竞争压力之下威斯汀豪斯的逐步商业化。

而“纯商业化斗争”的进一步深化,则成为了第二阶段:爱迪生为了取胜而接受西门子收购,而其他两人则以一个“利益永恒而非敌人永恒”的标准商人逻辑,联手做掉爱迪生——至此,三个人已经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商人,不再是单纯的发明家了。

在这一阶段的起始,威斯汀豪斯无法忍受竞争落败的情绪,而决定继续开战(此时镜头语言部分,配合以再一次的“被枪支威胁”的闪回)。

而另一边,爱迪生接到商业巨头的电话,被通知“仍然扶持威斯汀豪斯”,而竞争的焦虑开始迫使爱迪生更深度地拥抱商业,从而在竞争中获胜(镜头语言上,反复对爱迪生和投资人进行镜头拉伸,来表现“主导竞争胜败的商业”对爱迪生的步步迫近、逼着他逐渐深化的变质)。

而这种逐步深化的竞争以及其促成的拥抱商业的自我转变,才导致了爱迪生在“电椅制造获得官方支持”并且利用“杀人电”来攻击交流电的决定(“死亡”线索的进一步延伸:爱迪生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了),并最终引导出了对手的反击、最终二人在纯商业层面上、以合伙和并购为手段的互相攻守和胜负。

而与此同时,虽然本段中仍然有大量的镜头表达的使用(比如延续前半部的人物构图法:拍摄人物时的倾斜构图、将人物放置于画面一侧而非常规的中间,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以及逐步扭曲)。

以及,在威斯汀豪斯以商业标配的法律手段反击“杀人电”之前镜头给到的“美国地图上被直流电灯泡包围的唯一交流电灯泡”的特写来作为“竞争的压力对威斯汀豪斯影响作用”的表达,还有威斯汀豪斯被竞争对手影响的“闪回”的反复应用、爱迪生与秘书争辩自身原则转变时作为主照明光的“交流电的红光”,都是镜头层面上的关键表述。

但剧情层面的内容与其形成了良好的对应,使得所有的表达变得准确而又丰富了起来。

这就在剧情层面呼应上了镜头语言的表达:发明家互相之间的敌意深化和竞争扩大,是会让他们的初衷扭曲,从单纯的发明家变成一个无所不用其极的商人的。

作为电力大战的结局,导演将“杀死生命”和“商业化”两条线索进行了合拢,借助电刑和交流电点亮世博会的交叉剪辑(特别是两个推杆的同步剪辑),来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发明家扭曲“不为杀人而发明”的初衷,同时变得彻为了底商业化,一切为了竞争的胜利。

而在收尾的部分,导演又似乎给作品注入了一些希望。

威斯特豪斯对爱迪生发问:想想最初发明持续13小时的灯泡时,你是多么兴奋。

这一句话,就道出了导演想表达的根本:发明家的初衷,都只是为发明而雀跃(开头部分当威斯特豪斯夫人问到爱迪生对什么感兴趣,镜头马上转到爱迪生对着笔记本思考列出的发明),但在现实世界中,为了争取自己发明继续开展下去的平台和机会,只能被动地被情况所迫而扭曲成一个无下限而又对同行带有敌意的商人。

现实世界的客观情况,迫使发明家进行“战争”,而让发明家变成了黑白双面性极强的复杂人性,并深刻地影响了家人从而让他们失去自己在意的东西,成为了一出悲剧舞台中的主角。

但在这里,经由此发问,竞争失败的爱迪生和威斯特豪斯,却仿佛意识到了自己的堕落而达成了和解。

并且,这样的乐观也延续到了电影的最后一幕。

借助开头结尾的呼应,导演的处理是非常微妙的。

首先,他在悲剧里留下了一点希望,让爱迪生经历一切后承认败北(对自身本心丧失的醒悟),转去电影业继续发明,从而回归了纯粹的发明家。

在开头的第一幕,他身在一片白茫茫的虚无,似乎要如秘书所说,用发明填充整个世界。

这就是他的发明家初心。

而到了结尾,白茫茫消失,他身在瀑布拍摄电影——发明追求的新依托。

这种首尾的对仗,让爱迪生在电影领域里找回了本心。

并且,这样的首尾安排,就像电影里特别注重的运镜和剪辑节奏的处理一样,让电影在纯技巧层面变得“高级”。

但是,与此同时,导演又在电影中放置了特斯拉这个角色---当然,任何谈及爱迪生和“电”的电影,都无法忽略这个人物。

而在本片中,导演并非完全“为了用特斯拉而用”,而是将他作为了一个符号:在竞争和商业化侵蚀之中,保有了发明家“醉心于创造”之单纯本心的存在。

即使他也被商业规则收走了自己的专利权和公司,但他的竞争心依然没有让他走上彻底的歪路,而仍然思路单纯、只以科学真理的事实为根据行事(在爱迪生为了打击对手而扭曲交流电事实的同时,特斯拉公布自己的发明从而维护了与自己没有利益关系的威斯汀豪斯)。

如前所述,特斯拉在本片中,起到了对爱迪生的反面衬托作用、去突出爱迪生的逐步迷失。

但是,在作品的结尾,特斯拉的意义更上了一层。

他与威斯汀豪斯合作,将自己的发明推广了出去,看上去这是一个乐观的结局。

然而事实上,熟悉特斯拉历史的人都会知道,这个天才的晚年遭遇了什么样的事情。

因此,当我们抱着这个被影片本体隐去的史实再次观看这个结尾时,威斯汀豪斯对特斯拉的合作也不过是前半段中特斯拉与商人合作的又一次重复、一次商业对发明家的再一次利用而已。

而特斯拉的命运,也必然会像前半部的结局一样,走向失败。

在导演对于特斯拉的运用之下,转投电影而似乎找回自我的爱迪生的最终命运,似乎也从希望变回了悲剧:单纯的发明家终究只能失败,而想要竞争胜利,则无法回避开对自己的扭曲。

虽然这部电影的后半部有所改善,我们也始终无法忽视影片在漫长的前半部里的问题:电影镜头表达过多,剧情层面的信息单薄,导致影片陷入了语焉不详和故作深沉的状态。

但这也并非是本导演的独有问题。

在艾德哈里斯和黛安克鲁格主演的《复制贝多芬》中,学院派出身的导演,就在《贝九》首演一场戏的拍摄中,施加了频繁而让人几乎呕吐的“镜头快速旋转”“快速剪辑”“人物表情大特写”“镜头巨震”,来体现这部横跨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交响乐巨作的震撼程度。

对于一部电影而言,前半部的地基和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陈述人物的基本设定、指引作品的主题走向,而本片的前半部由于剧情上的过于弱化、以及导演对镜头手法的深切沉迷,从而严重动摇了这个地基。

拍的很漂亮而完全含蓄,只是技法上的展示,而将一切表达变得清晰而精确,才是一部对公众电影所应该达到的目的。

镜头语言,其作用绝非“为了技术而技术”,而是在于提高表达和叙述的效率、并且避免太多平铺直叙的直白,就像电影后半部所做那样。

显然,如何恰当地平衡剧情层面和电影语言层面的表达分量、如何防止电影陷入一种创作者自娱自乐且故作矜持的技法卖弄的氛围,是很多导演都亟待提高的部分。

作为本片来讲,于镜头语言层面的精雕细琢,赋予作品以灵巧的表达和高端的技术,但前半部于叙事的单薄,又让这些技艺的精巧,变成了绣腿花拳,失之于苍白。

 9 ) 谁能为这个世界带来光明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爱迪生在冰天雪地之下,用自己发明的摄影机拍摄。

爱迪生说他的奇思妙想这辈子都不能做完。

经历了一个“失败”,他还有继续甚至再开始的勇气。

爱迪生用了15年发明出了灯泡、电、直流发电机,这三样让他能够为这个世界带来从未有过的光明。

他本来以为靠这些发明能够成为全美乃至全世界电力系统的提供者。

没想到半路杀出来一个程咬金——威斯丁豪斯。

威斯丁豪斯本来一开始就想和爱迪生合作,用交流电这种低成本方式为这个世界提供电力。

但爱迪生不善交际的个性让两人错失了一开始的沟通机会。

从此这两人开启了冤家模式,但其实这两个人都是想用科技改变这个世界,并不是不顾任何代价只想获取金钱的商业家。

这一点其实两个人的本质是相似的。

但等到威斯丁豪斯用交流电发电机也提供了电力系统之后,爱迪生认为他剽窃了自己15年的心血成果,对他无比的痛恨。

而且爱迪生坚持认为,交流电的使用存在特别大的安全隐患。

两个都特别聪明且有创造发明能力的人,因为失去了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他们的想法和一些做法都被改变。

这个电影其实不只是爱迪生和威斯汀豪斯之间的竞争,特斯拉其实也是电力之战中的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

但他一开始并没有被爱迪生所重视。

他的才华不允许他继续在爱迪生的公司继续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修发电机的工人。

当他最后和威斯汀豪斯推广了交流电发电系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虽然因为商业模式的种种原因没有盈利。

但因为他我们才能够拥有如今这个世界所需要的电力系统。

这三个人之间的故事值得被拍出电影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电能带给这个世界的巨大改变,还因为这三个人值得大家好好的去发现、了解。

爱迪生一个坚持不伤害生命,想要改变世界的人。

威斯丁豪斯——光明正大的竞争,不使用下三滥手段的人。

特斯拉希望才华能够被看见,自己的梦想能够实现。

这个故事伟大但又很平凡,伟大的是他们为这个世界带来的改变,他们做事的原则没有被打破。

平凡的是他们终究拥有共通的善良、勇敢、坚毅。

你也能看到被这个世界所铭记的伟人他们身上也有缺点,正是这些缺点让他们在银幕上显得更活灵活现。

电影的节奏把握的不是特别好,爱迪生第一次成功照亮了城市之后的片段,节奏显得比较着急。

后面还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因为电影时间线跳得比较快,我对于剧情的感受还没有到位的时候,就又被推进到下一个剧情。

但这部电影很优秀的就是画面的拍摄,还有镜头的运用,都特别的流畅和优美。

还有不得不说的就是本尼的演技真的特别好,一个热爱创造的发明家、失去妻子的丈夫,本尼真的完美诠释了这个角色。

 10 ) 电力之战 “您可以不建栅栏”

电力之战10分 我看哭了 伟大的人 伟大的思想 伟大的时代 如同特斯拉所说的推动人类进步的是思想爱迪生聪明 能言善辩 发明无数 出名早 骄傲固执己见,内心不够宽广 始终认为对手一开始窃取了他的研究成果,但这不能就说他人品非常差,因为 人性本来就是多面的 很多研究人员、领域专家、天赋过人或是过早成名的人往往都有着强烈的自信 很难接受别人的质疑,更别说成为竞争对手了。

所以他会在交直流电竞争过程中利用自己的名誉声望打压 诋毁 甚至抹黑对方。

他的对手铁路大亨 乔治.威斯汀豪斯(george.Westinghouse),一个实业家 发明家,一个忠厚 诚实 正直 格局高 淡泊名利 心胸宽广的人最终用事实和行动赢得了电力之战,这部电影的意义之一就是告诉后人 人类历史每前进一小步,都不是一个人(最出名的)的功劳而是一群人一代人的共同竞争 努力推动发展的。

神秘的特斯拉 有个性的特斯拉 帅气的特斯拉 电影没有讲述太多,但他最后孤独而终 负债缠身,我们可以想象他在研究发明创造的一生中公开的未公开的 成功的失败的 惊人的成果一定不会少愿每一个研究人员 知识分子能够像Westinghouse说的那样 “您可以不建栅栏”,知识产权需要保护,但是心理上假想的栅栏还是少些,格局高些。

《电力之战》短评

對於我,所有的看點都在於還原歷史故事本身。欣慰的是導演和演員們都非常有誠意。一個很簡單的事實:愛迪生的名利靠的是不擇手段。特斯拉的格局靠的是才華橫溢。

8分钟前
  • IMPcore
  • 力荐

19世紀的美國人還是很有英國人的紳士做派的。客觀地反映了電力之爭,沒有偏袒愛迪生,摩根倒是體現了好萊塢對銀行家的厭惡。企業家在改變世界上居功至偉,過程也足夠激動人心。

13分钟前
  • 横丫肠
  • 推荐

7.5——基本上是你可以看到的最好看的那种颁奖季传记片。这个导演原来是《me earl and a dying girl》啊,难怪片子里镜头那么流畅。给迈克·珊农打call,太有魅力了。还要再补充一点——这么个历史片用的是电子乐配乐啊,酷毙了。。#tiff2017

18分钟前
  • PureSucker
  • 推荐

前15分钟,我觉得它扑街了.剧情非常碎,人物不深入,不从头讲.后来越看越好看,卷福饰演的狡猾恶劣的爱迪生比科普的文字生动多了.另外用2种颜色的灯泡展现电流之“战”真的太合适了.顺便我百度了一下电刑多少伏,2050v

20分钟前
  • Aさん要娶润宝
  • 还行

虽然爱迪生那边有奇异博士+小蜘蛛,但是我还是站刘备……哦不,威斯汀豪斯,毕竟尼古拉斯豪特帅的合不拢腿,ps迈克尔珊农演技碾压bc,bc很适合拍传记但演起来感觉都差不多,这部很有大片气质,尤其是配乐,如果没那么流水账会更好,两个半小时我也能接受,还是模仿游戏好看啊

24分钟前
  • 咸鱼王腐loli
  • 推荐

感觉像是删减版

29分钟前
  • 月如霜
  • 推荐

挺平庸的事实记载电影,都不能算传记。电力之争的故事还算有趣,西屋和通用电气的起始,特斯拉的奇思妙想。感觉荷兰在里面的角色不算太出挑,比较喜欢尼古拉斯霍尔特这个配角。看得时候电影卡壳,修了挺久才恢复。。。呃

32分钟前
  • withnothing
  • 还行

的确是有点扑街,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毫无亮点,就这么毫无波澜的演完了…演完了……小蜘蛛有5场戏吗

33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较差

中规中矩之作,演员卡司本身令人瞩目

38分钟前
  • 烨明
  • 还行

精致的流水账。

42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还行

影19310:最后略有升华。两大发明家在书法“天下太平”前握手言和,合作共赢。前大半都很流水。特斯拉打了酱油。

47分钟前
  • Timing
  • 还行

爱迪生和威斯汀豪斯之间的“电力之战”,虽说作为传记电影,创作大方向上不能违背历史事实。但导演对两名重要角色的塑造,不论以发明家的方向,还是资本家的角度,都没有提供足够精彩又扎实的信息输出。非常浅表的展现二者的对抗和困境,完全没有一丝“成功人士”该有的格局和思维能力。而作为第三方搅局者的特斯拉,也没能盘货如此乏味又僵持的局面。在剧作里沦为可有可无的空洞角色,完全的叙事流水账。演员再出色,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50分钟前
  • 土嗨八贤王
  • 较差

Boring

51分钟前
  • Shin
  • 较差

爱迪生 VS 威斯汀豪斯,前者戏份更重,特斯拉出现的时间并不多。跟那些把特斯拉作为主角,爱迪生塑造成“反派”的故事比起来,这又是另一种视角了。构图运镜剪辑非常讲究,单看画面也是很享受的

53分钟前
  • Niqa
  • 推荐

描写美国当时交直流电力之争的那段历史,将当时的著名历史人物均纳入故事之中,尤其是爱迪生与特斯拉。可惜特斯拉只是露了寥寥几面,而爱迪生在影片中显得愚蠢。其实,这样的真实事件只要照实拍,就会很好看。但导演却玩得太过了,反让影片节奏失衡,剪辑混乱,风格诡异,叙事模糊。

56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还行

额....浪费好题材

57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剧情有点混乱,导演的大量角度怪异的镜头无疑是在炫技。但是故事讲的却非常一般。

1小时前
  • zip
  • 较差

I will make you so rich that you would look back on this time and you may wonder why I was so disgustingly poor. It was like baby Jesus playing Mozart. “邻居盖围墙,瞬间一道变两道。你也有了围墙,只是有个问题,一边的人设计了它,一边的人搭建了它,一个人付了钱,另一个人却得到了漂亮的免费围墙。”“平分围墙的费用,或者根本不盖围墙,院子就会变成两倍大。”

1小时前
  • 我是大皮哥
  • 推荐

我知道摄影的水平很高,剪辑的水平很高,但这样来回切换真的有必要吗?反正我很讨厌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还有请卷福以后不要再演这种狂妄自大到令人厌恶的角色了行吗?真的已经觉得恶心了。还有我帅气的达西先生,真是岁月不饶人啊……

1小时前
  • lsjanus
  • 较差

流水账,夹带私活

1小时前
  • 薛定谔之猫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