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朋友推荐的这部短片,果然十分精彩。
浏览豆瓣上的影评,大多数都在讨论逻辑和推理方面的问题,个人认为短片的寓意才是灵魂所在——即审查者,表演者和窥视者之间的关系。
审查者从影片一开始,我们就十分清晰的感觉到了两个“审查者”的存在:男主人(这时我们还不知道他已死)和女主人(没有面孔,站在男主角身后)。
主人公明确的告知我们,男主人并非真正的审查者,背后的人才是。
紧接着,时间轴滚动到最初,主人公被置于一个音乐厅中,成为彻彻底底被审查的目标。
他想要赢得演奏比赛,可是他失败了,这个场景中“审查者”没有出现,可是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另一名审查者就是那位女邻居,也正是因为她的审查行为(打开门观看)使得女主人由一名“审查者”转变成了一名“表演者”。
表演者主人公是一名“表演者”,无论是作为一名演奏家,还是假扮成盲人,都没有脱离“表演”的本质。
作为一名“表演者”,绝对的准则就是必须将表演进行下去,无论这是否出于你的本意,否则“审查者”将会摧毁你的生活。
在片中,这一准则表现为:1、主人公因为紧张等个人因素没有完成演奏,他作为一名演奏家的梦想就被彻底毁灭。
2、从主人公和老板的对话中可以得知,如果主人公假扮盲人的事情败露,他的生活将再次被摧毁。
3、已经成为了“表演者”的女主人必须继续扮演“杀人犯”的角色,杀死主人公,否则她将面临牢狱之灾。
窥视者严格来说,“窥视者”应该属于“表演者”的范畴,因为二者都面临着“审查者”的审查。
主人公通过假扮盲人,非常巧妙的成为了一名“窥视者”,进而可以观察到所有“表演者”面具下的生活:一个老人的孤独,一个女人为美丽所付出的努力,一个衣着得体的上班族穿底裤的样子,一个女孩脱离衣物束缚的舞姿,以及服务员卑鄙的欺骗行为……主人公说他需要这些,正是源于他在“审查者”面前表演失败后,内心的挫败感。
他想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像表面上那样,时时刻刻表演得如此得体。
当他发现每一个人都有着如他一般真实但不符合“审查者”要求的一面,他坦然了,也因此而深陷其中。
“窥视者”在很多影片中都出现过,也被报以各种不同的视角。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爱情短片》中描绘的“窥视者”形象,脱离了对于肉欲和猎奇的渴望,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探索。
本片的主人公,不能说没有猎奇的心态,但也绝不仅仅是为了猎奇,他也在试图探索自己和他人精神的世界。
于是,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了人性美好的一面,当然,也有恶的一面……关于三者的关系主人公作为一名“表演者”,因为表演的失败,被“审查者”剥夺了做一名演奏家的资格。
他感到挫败,于是化身成为“窥视者”,发现所有的“表演者”身上都有不符合“审查者”要求的一面,也是所有的“表演者”极力想掩饰的一面。
主人公意识到自己所谓的“失败”,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可能发生,除非他们压抑真实的自我,继续表演下去……马路边,主人公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忘记了自己“盲人”的身份,要扶身旁的老人过马路。
从老人的表情中就能看出,他的这一中断“表演”的行为,决定了他之后悲剧的命运……影片的高潮段落,主人公来到一扇门前,先是装作盲人敲门,发现无人应答后,再次中断了“表演”(他拿出了记事本)。
女主人开门后表现得有些慌张,这也激发了主人公的好奇心,这时,邻居打开了房门观察他们,这样一个“审查者”的动作,使女主人立刻意识到自己“表演者”的身份,于是虽不情愿,她只能继续扮演“杀人者”的角色,并将一切隐藏下去。
关于女主人如何识破主人公的身份,以及相关的推理,其他网友已经描述的很到位,不再赘述。
这里只说一点:为什么杀人的凶器是一只钉枪?
为什么女主人会如此慌张,编造一个很容易被识破的谎言?
为什么血迹会洒落一地以至于需要用油漆来掩盖?
我认为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是一起意外事故,而非谋杀。
杀死丈夫的行为本身,就是作为一名妻子“表演者”不可饶恕的中断“表演”的行为。
夫妻之间发生过什么,事情的真相是什么,这些都不重要了,在你我的眼里,女主人已经成为了一个冷血的杀人犯,我们此时也成为了一个“审查者”,审查着女主人的罪行。
而女主人显然意识到了自己的这种处境,于是她只能将主人公杀死,来继续自己的表演……而主人公反复在心里默念的那一句“我弹琴的时候她不能杀我!
”也正是寄希望于自己这种继续“表演”的行为能够得到“审查者”的宽恕……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表演者”,为了“审查者”所制定的规则和要求,不停的表演着。
回到片头,主人公面对着的“审查者”——男主人其实已死,这正像是我们周围那些评判我们的人——父母,老师,领导,他们并非自发的行使“审查”的权力,而是处于那个位置身不由己。
真正的“审查者”是那些在我们身后,看不见的东西,就像父母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他们虽然虚无缥缈,却不知不觉控制了我们的思想,使我们也变成了一个“审查者”,不断评判着其他人“表演”得是否得体,一旦发现不符合规则的东西,就马上摧毁它……
这是之前写的一片声音分析的作业,和大家一起探讨分享一下。
影片开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段优美的钢琴音乐,此时音画同步,镜头聚焦在一台大型的三角钢琴的琴弦上。
产生一定的期待与悬疑效果。
与此同时的是主角的独白——内心独白。
可以发现在该影片中,内心独白多次出现。
它的作用不仅仅是交代事件的发生,在渲染一种悬疑的氛围,更多的是让观众得以通过第一视角去观察整个故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这段开头非常精妙,以倒叙的手法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吸引了观众的好奇。
而且讲整个故事中最重要的因素全都体现了——“钢琴”“盲人”“老人”“女人”。
深刻隽永。
戛然而止的画面,伴随一个类似于枪声或者是关门的声音,开始了正片。
此处的这一个声效也是在为后面做伏笔,也是很多人争论调音师究竟是否死亡的一个关键点。
紧接着一段,又是男主角的独白。
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前因后果,人物的过去。
——在他成为盲人调音师之前他是一个失败落魄的钢琴家。
而从01:19起,就出现了背景音乐。
这段bgm配合着男主角的喘气声,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体现了他的不安紧张。
场景切换到了咖啡馆。
男主与老板的对话,不仅起到了推动情节的作用。
可以发现,两人的对话是导演精心设计过的。
——“这社会不是偷窥癖,就是暴露狂”这样的话语,无不是在为之后的故事埋下伏笔。
通过两人的对话,我们可以得知调音师是装瞎的,而通过男主角的讲话,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更饱满的人物性格,甚至可以看见他的世界观——面对了失败后他濒临崩溃,选择通过欺骗来收割他人的同情,尤其是在他讲泰姬陵的故事时。
这些都在暗示着他后面的遭遇。
而当他摘下墨镜,露出隐形眼镜时,他表现出的那种骄傲自满,也使他的人设更丰富。
而在接下来他讲述扮演盲人的好处时,插入了几个他在做调音师时的镜头。
此时的音画不同步。
在前三个镜头里,始终用主角的旁白,而在最后一个场景中,出现了男主与另一个女生的对话。
通过这种方式,延伸拓展了剧情。
在对话的结尾,他要向老板表演如何通过扮演瞎子蒙骗他人时,导演将镜头切到了他行走在马路上的场景。
结账的对白配合他走往下一个顾客家里的场景,这是非常绝妙的剪辑方式。
不仅仅使情节更为紧凑,而且通过这种声画对立的方式,加强了影片的戏剧张力与感染力。
这种音画的冲突配上一段激昂起伏的bgm,也预示着高潮即将来临。
当男主角提出搀扶老奶奶过马路时,也暗示了此时的男主角已经对自己的演技洋洋得意,为接下来的情节埋下伏笔。
场景切换到了雇主家门口,这段男主的表现非常有意思,破绽百出,为之后的情节埋下伏笔,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与女主人对话时,他的语速很快,这体现了他的骄傲自满。
男主滑倒后,出现了悬疑紧张的背景音乐,渲染了气氛,使观众也和男主一样心情跌宕起伏,体现了此时主人公看到地上满是血后的惊恐但不得不强装镇静的心理。
主人公坐下后不小心碰到钢琴时发出了一串不和谐的音符也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他的慌乱恐惧。
当主人公在女人的注视下换衣服的时候,此时画面中只有大提琴的背景声,和主人公换衣服的声音。
平静下是波涛汹涌,这是女人与主人公之间的彼此试探,稍有不慎,主人公就要丧命于此。
背景音乐很好地渲染出了这种紧张可怕的气氛。
与影片前半部分欢快明亮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体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从骄傲自得到如今的紧张恐惧。
而当女主人将男主的墨镜摘下时,此时影片没有任何背景音乐,长达三秒的镜头没有任何其他的声音,始终在主人公的背面,聚焦在女人探究的脸上。
此时的静谧,完美地体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通过这三秒钟声音的突然消失,镜头的静止不动,使观众屏息,心也随着主人公起伏紧张祈祷,体现出此时两人间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是性命攸关的时刻。
此时的镜头切到了主人公沾满鲜血的双手上,伴随着几声刺耳的钢琴声和他安慰自己的内心独白,完美地呈现了他此刻的不安与恐惧。
随着女主人脚步声的靠近,她站到了调音师的声后。
三声“说点什么”的内心独白,将紧张的气氛推到了最高潮。
短时间的静谧将观众的心揪住,紧接着调音师就弹出了片头的那段乐曲——优美动人的钢琴曲舒缓了我们的神经,与开头相呼应。
将全片串联了起来。
电影又回到了开头的镜头,跳动的琴弦,舒缓的音乐,男人的独白。
镜头一点一点地向后推,推向了主人公背后站着的女人。
当镜头推到墙上的镜子里时——赤裸上身的男人,举着枪的女人,钢琴,这一切都被定格在了镜子里。
让观众从第三者的视角看清了这一切。
这段舒缓的钢琴音乐配上女人举着枪这一行为,两者的冲突相得益彰。
琴声也起到了欲扬先抑的作用。
然后画面就戛然而止了。
但钢琴声并没有停止,给人以十足的想象空间。
男人究竟死没死,谁也不知道。
这是一部至少要看三遍的优质短片。
一遍浏览大概一遍回味全局一遍深思咀嚼。
看过的悬疑类电影其实不多,但自认为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故事结构,短小精悍的调音师绝对算得上上乘之作。
浓缩的13分钟可以说尽显世间百态。
泰姬陵的故事也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生有很多种可能,失败的钢琴家说不定是成功的调音师;表面微笑的服务员或许疲于应付内心肮脏无比;带着面具的人类在毫无威胁的弱者面前可以百分信任卸下防备;我们做着各种掩耳盗铃的举动却自认为高明。。。
影片的开头就在设局,双眼无神的老者,穿着裤衩的弹琴者,只留出轮廓的暗中人,由琴声串连在一起,茫然不知其所以然。
琴声忽然戛然而止,终结声不知是枪声还是关门声。
这是最妙的地方,因为结局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的判断。
附带提示说,不要太入戏,诱惑越多越要勇于反省自我,知道适可而止,如果你觉得自己永远正确,枪声可能就在下一秒响;还有人说这是告诉我们任何事情一开头了,就必须得继续,即便是不喜欢也要装下去,这才有全身而退的机会。
百家之词,没有对错,全盘取决你看它的角度。
《调音师》那若有似无的结尾,很容易让观众对主人公是否最终被杀产生无限的探究冲动,这也正是许多影评中所重点谈及的部分。
而我关心的却是另一面。
喜剧之王里伊天仇,虽是一个跑龙套的,毕竟通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自称“我是一个演员”,心理素质也算过硬,他在匪窝里尚且直冒冷汗,错漏百出。
而阿德里安,一个钢琴师,凭借在钢琴比赛中证明过的极差的心理素质,和根本没证明过演技,何以如此自信的选择坐着等死。
从他滑倒的那一刻,到女主人拿着电钻对准他脑袋的几分钟内,作为一个四肢健全、明眸善睐的男人,本有无数的机会可以主动出手,甚至击倒杀人的中年妇人,他为何会鬼使神差地开始调音、弹琴,特别是当他意识到自己的笔记本落在了裤子里时,他还是选择继续演奏,难道他真的相信他的琴声能抚慰中年女杀手那颗刚杀完人的悸动的心?
而他的这些反应又与他比赛失败后所表现的行为是否一致?
当人遇到困境时会无意识地进入到自我防御机制中,从而起到减轻自我压力,保护自我的作用,而心理防卫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当阿德里安钢琴大赛失利,首先被激发的是反向作用。
参加钢琴大赛是为了功成名就。
但当失利之后,他却装成了一位为人怜悯的盲人,这本身就是对自己欲望和追求的一种压抑。
然后是自居作用,这可以从他和经纪人在饭店中吃饭的一幕中看出。
阿德里安认为自己装作盲人的行为相当高明,还向其经济人侃侃而谈泰姬陵的故事,并通过数次假装盲人调琴和饭店里获得免单的成功不断加强这种心理暗示,他走出饭店时脑中还在回味获得免单经历便可作为实证。
之后的一段,就是他进入杀人现场,当他滑倒在油漆和血泊的那一刻起,他就慌了手脚。
他明知自己错漏百出,还留着笔记本在裤袋里,却仍然选择不动声色,这是令一种作用——否定作用——的体现。
人会通过否定作用来应对外界的威胁,它的表现是否定事实,或者做出有利于事态发展的推测,比如阿德里安认为或许女主人没有发现笔记本,或许她在洗衣服,而他调完琴就能离开。
我不想揣测阿德里安是否被杀,我只想说的是,不论如何这些反应把阿德里安引向了极度危险的境地。
现在来分析一下之前提到的阿德里安的三种心理反应:反向作用,自居作用和否定作用。
这三种作用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逃避。
反向作用逃避失败,自居作用逃避自卑,否定作用逃避现实。
而逃避的结果,则是让阿德里安无处可逃。
不久之前学了一个英语单词:proactive.它的意思是前摄行为,是指在遭遇困境时,反过来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所牵制。
所以当遇到危境时,我们需通过快速思考和行动来掌握主动权,而不是一味消极逃避。
阿德里安的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地是,我们即便达不到像贝多芬那样掐住命运的喉咙,也应做到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女主人发现调音师假盲似乎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但一定要杀吗?
可以从杀和不杀的后果看。
杀掉的后果:调音师失踪,顾客在约,老板在找,调音师有自己的行程,邻居看到调音师进门……一切的一切都指向女主人自己不杀:1 调音师盲的话,没有威胁(基本可忽视这点)2 调音师不盲,一个男人VS一个女人,还是个老女人,谁会赢?
而且男的有很多抗争的机会。
而他没与自己抗争,为什么?a 这个男的蠢到极点、懦弱到极点、对自己演技自信到极点(最后这个显然不是,调音师已经很紧张了;此外,还有记事本);b 他将自己盲人的身份看得很重,甚至也许高于自己的生命(不想连累老板之类的)。
而调音师弹琴也许是在跟女主人说,“我不会说出去的”其他暂时没想到,那就暂时分析ab吧:a……算了,太无聊了,直接排除算了,或者算个小概率吧,要不真的太无聊了;b既然没反抗,那么为了维持盲人身份,调音师走后也不太可能会报案,洗完衣服、洗完手之后,别人也不会怀疑,还可以打消邻居的怀疑。
就算b中调音师可能会抽疯或者良心不安之类的 走后报案,那结果也跟1一样。
所以杀掉的话,很大可能被抓。
不杀的话, 大有可能 不被发现。
理智的人会放过调音师
故事一开头,诡异的氛围,暗沉的色调,赤裸着上半身的男人身后模糊的剪影,一切都预示着这个男人可能处于危险之中。
我的猜测是这个男人因为陷入什么秘密之中,所以正在被威胁。
黑帮?
职业杀手?
还是政客??
可惜我只猜中了一半。
只是一个老妇人。
根本就没有杀他的预谋,也没有任何高明的武器。
相信大多数看了一遍并开始回顾这个戛然而止的故事的人都有以下思考过程:1. 最后怎么样?
他死了吗?
于是翻看最开头,直到L'Accordeur这个字幕出现时令人猝不及防的那一声“咔”。
2. 搞什么!
这不是个五大三粗四肢健全的汉子么?
又没真瞎,对方不过是个大婶,手头一开始连武器都没有,后来也拿的不知道是个什么玩意儿反正不是什么高级装备,完全没有理由这样坐以待毙啊!
3. 大婶去拿衣服的时候干嘛不干脆跑掉?
可是,当我们回过头来骂着这货是多么愚蠢,觉得这部电影多么没有逻辑可言的时候,有多少人在与主人公一同看到那具沙发上的尸体然后侥幸的觉得老妇人似乎并没有察觉到男主不是瞎子的时候,跟我一样,想着应该怎么装才能更像一点?
只要镇定的调好音就好了,如同过去每一次的伪装一样。
女主人会以为我是瞎子,然后带着他们对残疾人的同情和怜悯让我离开。
但是,这次遇到的是杀人啊,即便真的是瞎子也可能已经知道了秘密,即便是哑巴也能把秘密传出去,唯有死人才不会说话。
于是,大婶想:完了,他瞎不瞎?
希望他瞎希望他瞎,他是残疾人他是残疾人没有反抗能力没有反抗能力…………“咔”男主想:完了,她会不会杀我?
我是瞎子我是瞎子,我看不见也不会反抗我看不见也不会反抗不要杀我…………“咔”这就是故事的结局。
主人公满脑子都想着要怎样撒谎才能逃生,却忘了目的是逃生而不是撒谎。
你撒过谎么?
当我们全心全意去编织自己精致的谎言,有多少时候连我们自己也信以为真?
有多少暗示已经深入了骨髓??
一个人到底是骗自己容易,还是骗别人?
于是,当钢琴成了主人公最后一根稻草,他虽不是瞎子,却早已忘记了用健康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了。
接下来该怎么办?
我也不知道可是,只要我一直弹下去,她就不会杀死我吧…………
这是一部出色的短片,最出色的地方莫过于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虽说开放式结局的电影并不少,但大多属于伪开放式结局——譬如《盗梦空间》,导演只不过没把话说完而已,只要沿着逻辑推寻下去,结局是唯一的,并无异议。
《调音师》这部短片是名副其实的开放式结局,不管你的观点如何,都能说出道理。
下面我就说说我的观点。
我的观点是:调音师没死。
这个观点恐怕和大多数人不符,不过我有我的理由,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影片开头打出字幕时的那一声响是什么?
本片采用倒叙的拍摄手法,影片的开始就是结局的延续,所以很多人认为那一声响是女屋主发射钉枪的声音。
这样认为虽然有一定道理,不过如果真是这样,那这部影片就不算是开放式结局,给这么高的评分就有些说不过去。
我认为那一声响应该是关门声。
有人说女屋主之前锁门时发出了三下声响,如果女屋主打算放调音师离开的话,应该也是三下声响。
看似理由充分,其实是想歪了。
影片开头那一声响确是关门声无疑,但并不是调音师离开屋子后的关门声,而是下一段情节里调音师参加钢琴比赛,进入音乐厅后的关门声。
理由是,如果仔细听的话,会发现那一下关门声有很明显的回音。
案发现场的那间小屋子是不可能发出回音的,只有在音乐厅那样开阔的空间才会有。
此外,影片开头的钢琴曲在那一声响后戛然而止,如果那是钉枪发射的声音,就说明钢琴曲停在了发射钉枪的那一刻,而影片结尾的钢琴曲却顺利地弹到了最后。
所以,影片开头的那一声响并不是钉枪发射的声音。
二、那么女房主打算杀死调音师吗?
女房主智商很高,懂得权衡利弊,从她给调音师开门这点就能看出。
一开始,女房主是不打算开门的,这也是正常的反应。
但当调音师说自己是盲人之后,女房主打开了门,因为不开门的话,在日后警方调查时会留下疑点。
所以权衡利弊,她把盲人调音师放进家里,只要能应付过去,不被调音师发现异常,对日后洗脱嫌疑有很大帮助。
并且,在她开门之后,发现邻居看到了这一切。
这一个镜头看似无关大局,却是影片的关键。
像女房主这样心思缜密的人肯定明白,如果杀死调音师的话,邻居的证词将会起到决定作用,甚至可以直接判她有罪。
有人说,女房主可以先杀死调音师,然后把丈夫的死嫁祸给调音师。
如果女房主真这么打算的话,就不会朝调音师的后脑开枪——后脑中枪的人又怎么会是凶手呢?
所以,只要调音师没有暴露自己不是盲人的身份,女房主是不会杀掉他的。
三、那么调音师有没有暴露身份呢?
有人认为调音师身上沾满鲜血,味道也好,触感也好,不可能不会发现,即便女房主认为他是盲人,也会杀人灭口。
其实,调音师身上沾的并不是血迹,正像女房主说的那样——是油漆。
注意看死者的伤口——在太阳穴附近,血管并不密集,并且钉枪射击后,枪钉还留在头部并没有拔出,这样的伤口是不会喷出鲜血的,更不可能让调音师染得浑身都是。
所以,女房主才没有急于拿出钉枪,而是先观察调音师,看他脱衣服的动作是否自然,以及拿下眼镜检查眼球,看调音师是否真是盲人。
有人说,仔细观察的话,是能看出戴隐形眼镜的。
这倒不假,不过得离对方眼睛非常近,而女房主观察调音师眼睛的距离是看不出隐形眼镜的。
其实如果不是像观众早就知道真相,谁能想到一个正常人会无缘无故地装瞎子呢?
而关于调音师的记事本,是唯一一个可能导致调音师露馅的地方。
而女房主很可能发现了记事本,不然她都没有拿出钉枪的理由。
但记事本有可能不是盲人的,也可能是盲人自己写的,让别人帮着读一下,所以女房主也只是怀疑调音师不是盲人,并不能确定。
否则,她会迅速地杀死调音师,而不是端着钉枪站在他的身后。
四、那么女房主最终会开枪吗?
这完全取决于调音师自己,就像调音师说的“我弹琴的时候她不会杀我”,其实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只要我不露出破绽,她就不会杀我”。
而事实正是如此,前面已经说了,邻居看到女房主把调音师放进家里,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她是不会杀死调音师的。
而她并不能确定调音师不是盲人,也可以说她希望调音师真是盲人。
所以她才会一直站在调音师的身后,迟迟没有开枪。
如果调音师露出破绽,她就立即开枪;如果没有露出破绽,就放调音师走。
五、那么调音师会露出破绽吗?
我认为不会。
这也是影片想要告诉我们的核心宗旨。
调音师起初是一个极具天赋的钢琴师,由于在比赛中太过紧张而一败涂地。
这是因为他太在乎一些东西,被执念束缚,无法正常发挥自己的真正实力。
其实这世上很多人都是如此,太在乎别人的眼光,才畏首畏尾,没法潇洒地做好自己。
“这社会不是偷窥狂就是暴露狂。
”我认为这句台词很经典,对号入座的话,调音师在舞台上的时候就是暴露狂,而观众就是偷窥狂,他战胜不了这种压力,在众人面前把自己的弱点暴露无疑。
而他后来装扮成盲人后,从暴露狂的地位转变为偷窥狂,其他人放松了对他的关注,也不忌惮暴露隐私,在调音师面前反而成了暴露狂。
位置的变化影响了心态的变化,调音师躲在镜片的后面把这个世界看穿——其实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他才会对老板讲出泰姬陵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当你一无所有、无欲无求的时候才会找到自我。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调音师赤身裸体地坐在女房主面前,被女房主拿枪指着脑袋时,他又从偷窥狂变成了暴露狂,不同的是,经过之前的历练,调音师已经不是当初的自己了。
他的举止有一丝颤抖吗?
没有。
他的表情有一丝踌躇吗?
没有。
他的琴声有一丝紊乱吗?
没有。
他已经完成了自我升华,摆脱掉了内心的执念,成为一名真正的钢琴师。
所以,我认为调音师并不会死,而是在无懈可击地弹完钢琴曲后被女房主放走。
当然,作为开放式的结局,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我不打算让别人也能接受。
不过我认为,这个结局也是对观众的考验,如果你相信调音师,他就会生;如果你动摇了,他就会死。
所以嘛,要说调音师真死了的话,杀死他的人也不是那个女房主,而是作为观众的你。
当莫高王朝的皇帝沙贾汗的妻子去世后,他痛苦万分,下令召见当时最伟大的建筑师。
在知道建筑师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之后,皇帝说:“那我下令处死她,这样你就能感受到我的痛苦了,这样你才能为我的妻子建造世上最美丽、最奢华的陵墓。
”于是皇帝处死了建筑师的妻子,建筑师建造了泰姬陵。
这是《调音师》开始不久后,由男主口述的一个故事,我猜这也是全片想表达的核心——失与得。
男主是个在比赛中失败了的钢琴师,后来变成了一名以盲人身份工作的调音师,在男主定制的隐形眼镜的伪装下,人们以为他失去了视力其他感观会更发达,听觉更是无与伦比,小费更多、更加友善、戒备减少,男人、女人毫不设防地在他面前换衣物,直到他走进了一个凶杀现场……失去了爱妻的建筑师为皇帝建起了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印度明珠”,男主自以为自称失去视力可以得到无穷好处,其实他只是在欺骗中失去了真正的自己,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这部只有将近14分钟的短小精悍的短片,男主帅气逼人、声音混厚,音乐充满魔力、动人心弦,导演用他的创意、镜头语言、营造的氛围带给了人们不亚于好莱坞大片的震撼和刺激。
本来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也无需评论什么,表示赞赏即可。
但我看了一些大家的评论,觉得很好玩,所以也来说几句,凑凑热闹。
首先,一个基础的问题:这是电影,不是现实,所以电影展示的情节是虚构的,有很多地方经不起推敲是很正常的。
而如果要把电影的情节当做事实基础来做案情推敲,就等于是在虚构的基础上做事实推理,这个,,,结论可想而知。
然后,既然是凑热闹,大家娱乐一下也无妨,那我也说说自己的看法:1、调音师是谁预约的?
可能是老男人(稍后有推论)。
至于说故意要找个瞎子来做证人的想法很滑稽,因为盲人是不能证明屋子里没有那个老男人的。
相反,如果老女人认为调音师是盲人,那调音师的到来只能证明屋子里面至少有一个可以发出女人声音的人。
这样不在场的证据,哪个个法官会采信?
2、找盲人来调音,是因为预约人相信盲人的听觉更敏锐,更能调好音。
理由是泰姬陵的典故,顺便说一下,本片花了10%的时间来讲这个故事。
3、刚开始出现的咔嚓声,有人说是门的声音,有人说是钉枪的声音。
我倾向于:管他什么声音!
那声音出现的时候,正好是本片的片名出现的时间,后期剪辑的安排,这个声音只是一个音效而已。
并不至于如此影响情节的发展。
我也不知道大家为何对这个感兴趣到如此地步。
4、老女人迟迟不开门。
是因为她杀了人,不想在自己还没有处理好现场的情况下有其他人进来。
否则哪个神经病会在自己杀了人的情况下,还故意搞得那么大动静,引来邻居围观。
本以为叫门人会在无应答或者被拒绝后离开,但谁知道调音师执意要进入。
也正是因为担心有纠缠而引起邻居注意,所以在得知对方是盲人后才准其进入,也所以她确实不知道预约的是盲人,进而推断是老男人预约的。
因为如果是她自己预约了盲人,那她一听到是调音师的身份,就不会有过多犹豫才开门。
而且事后她还叫他脱衣服、取眼镜,以确认之。
5、有人说老女人故意要与调音师在门口纠缠对话。
说是为了让邻居听见她说她老公不在家,以此来证明他老公当时不在家,也不是被她杀的。
那我只能说无语了——如果她有这样的思维和镇静,那她为何不再演的随意一些:比如哼哼唧唧、嘘寒问暖一下,而且让邻居看见?
反而却要在邻居开门目睹两者之后,贼眉鼠眼的放调音师进门?
6、关于红色液体。
有人说说油漆,有人说是血液。
我想说的是,无论编剧者安排的是血液还是油漆,那个安排本身其实是个瑕疵。
因为不论是血液还是油漆都不可能短短几十秒之前还是湿润的,然后当调音师调琴的时候,手指却不会在白色的琴键上留下丁点痕迹。
相比之下,编剧更可能安排的是血液,因为油漆比血液干得更加慢,而且无比粘手,你试试就知道了。
所以如果编剧不是白痴,那设计是血液就更加合理。
因为老女人自己不是瞎子,所以当调音师问“这是什么”的时候,她下意识的用红色的油漆来欺骗“盲人”那是血液——因为她慌乱了,首先就会从自己的视觉感官来推断”红色的油漆“接近”红色的血液“,而不会考虑盲人没有视觉。
也正是由于她的慌乱,所以在短暂的突发时间段,她把盲人当做”无感官的人“(没有视觉以及嗅觉),也许当她几分钟后缓过神来才会知道自己错了。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安排血液更有可能性,也姑且说得过去。
7、调音师会不会被杀?
这个是编剧设置的悬念。
这个悬念的设置依据是:她翻到了衣兜里面的记事本,一定翻到了。
因为编剧刻意强调了笔记本的问题有三次之多:第一次是在门外的时候,另一次是调音师画外音部分,而且还有墙上的”影子“做佐证。
这三次,太明显不过了。
反过来,从老女人的角度,她翻到了笔记本,所以她有理由怀疑这个人不是瞎子。
于是她拿着钉枪站到了调音师的后面,但是她为什么不立即动杀手?
一、她怀疑对方不是瞎子。
因为哪个瞎子会在身上放一本写了字的笔记本?
这很明显不正常,不是瞎子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她用钉枪对准他的后脑;二、她又不敢确定。
因为调音师的眼球确实异常,很像瞎子(她又不知道他戴了美瞳),而且如果不是瞎子的话,一般人看到死者在现场早就尖叫了;一般人不会在如此震撼的场面下装得那么淡定(脱衣服、不逃跑)。
所以她没有能够很快做出判断并动手。
8、调音师会不会死,取决于他的演奏技巧和演奏心态。
“她不会在我弹奏的时候杀了我”——这是调音师一个很合理的推论,当然也是我上述观点的推理来源。
老女人基于对自己怀疑的不确定,想要进一步验证此人是不是瞎子。
如果真是瞎子那他刚才就没有看见死者,也就不会惊慌,也就会顺利、娴熟的弹奏完成,而不是突然中止弹琴。
而这一点,恰好也是本片想表述的一个主旨:真正成功绝伦的演奏,不是当年主人公失败的那种钢琴比赛,而应该是像诸葛亮演绎的“空城计”那样:需要成竹在胸、全情投入的演奏。
那才是生死攸关的挑战,需要绝对的实力,之前那种骗骗餐厅服务员的表演只不过是耍滑头的小儿科!
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1388212855/Musiques.
开头便是结局
好的短片会有很悠长的后味,这短片前味还没怎么开始就结束了。
你们都懂了么?
法国片子不装逼会死吗?!!!!!!!
这部片子应该想表达。。无论你想逃避到哪里,不要自作聪明
好好的片子又被豆瓣众2B的脑残想象力给毁掉了。
叫你玩,玩出火了吧!
内心强大的男猪脚。。。
6
是欺负肤浅的人儿么??T T
3.5
有人物有故事有转折,但也太过誉了吧。
其实我真心认为男主角实在可以在那个女人检查他衣服的时候进行殊死搏斗,但是遗憾他入戏太深,并且深信自己的演技可以获得奥斯卡。如果搏斗还有胜算,命保下来了,但是将要面对的就是良心的不安,是以前那些顾客的谴责,会被质疑道德底线,会惹上官司,会被开除。所以有时要装就得一直装到死。
看第二遍的时候听到那”砰“的一声心都凉了有木有?!尼玛第一遍以为是合上钢琴,第二遍才知道那是打钉机。微电影真心赞!
another over-rated one
捧太过了吧,此类桥段希区柯克的小故事里随手皆是。
说实话,这男的有点弱,他遇到的又不是什么肌肉壮汉或者嗜血狂魔,我脚着他完全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搞定那个老太太啊,没必要在这种完全不处弱势的交锋中还为了活命装盲弹琴期待奇迹出现吧?
他到底怕什么?
所以 到底想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呢?
可能这样没有结尾的悬疑片真的不太适合我,我还是喜欢有始有终的片子。。。戛然而止让我有种被坑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