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名字,就知道和《黑鹰坠落》有关了:都是根据三十多年前发生在索马里的真事改编的。
不同之处是,美帝拍的是主动出击失败的故事,韩国拍的是被迫撤大使馆的故事。
共通之处是,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折射出在大时代前个体的渺小。
个体是渺小的,但人性可以伟大。
或者说,正因为个体的渺小,才成就了人性的伟大。
哪怕是在朝韩关系极度紧张的年代,哪怕是特工出身的姜参赞,在最后,都不再把北边的那些人当成敌人看待,而是需要他去保护的同类。
片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姜参赞和朝鲜人同处一个屋檐下,伪造投诚状被发现,在被韩大使质问的时候说“我必须要这么做,否则我们就违反国家安全法了!
”也就是说,整部电影是在韩大使他们违法的前提下展开的。
而且是国家安全法,听起来蛮严重的样子。
直到最后,韩国的这几个违法分子也没伏法,而且还干扰本方的执法行为,帮助朝鲜人逃出生天。
电影最后的镜头不是停留在韩大使被戴上手铐的时刻,而是展示了刚刚经历了生死之交的两个朝韩外交官,在明知道此生不会再见的情况下两个人也不再回头看对方最后一眼的决绝。
这个过程,电影给的镜头非同一般的长。
我看电影似乎从未有过这样的期待:在经历了比逃离德黑兰残酷一百倍的过程之后,最能让我感到刺激的竟然是一个男人能回头看另一个男人一眼。
腐女们可能会看出基情,但我看到的是,在原本渺小的个体迸发出人性的伟大之后,又被更大的时代给生生摁了回去。
前面真实发生的逃离总让我感觉过于魔幻,而这很可能是虚构的一幕,却让我觉得无比真实。
两个男人没有回头看最后一眼,似乎让我没有满足但又似乎让我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我踏马怎么这么懂这该死的生活啊,踏马的这才是该死的艺术啊。
人员配置: 南:3-4个外交官+文员,轻车简从,不拖泥带水。
北:10+,3-4个大家庭,带着3-4个孩子,不知道怎么想的,逃生的时候非常不方便。
危机应对:南:找政府军,花钱,请来军队保护大使馆。
阳谋。
北:找当地人,走地下关系,疏通。
阴谋(这里没有贬义,主要与上面对应)。
外交策略:南:报纸、媒体,指出对方卖军火给叛军,给外交官施压。
北:线人、打劫,抢夺财务,破坏会面。
家庭:南:子女在国内,时常通话,话题关于升学、家庭等等。
北:一个孩子要留在国内,作为人质。
对待当地人:南:真心, 平时给蔬菜水果,真正的关心。
被追杀的司机翻墙进来,给与人道关怀,不会置之不理。
北:利益,拿钱办事,主动打开大门,引狼入室,塑料友情。
一个小细节,给钱的时候还不痛快,要作弄一下。
(这个可能是是我想多了, 不过不是特别熟的还是不要来这一套)对待对方:南:一开始很犹豫,一旦做了,就负责到底。
北:一开始很坚决,要找对方帮忙,但是过程扭扭捏捏,随时想接管对方,或者不信任对方。
(不敢下筷子,都让你进来了,你还。。
哎)立场:南:我有时候意识到,可能有两个真相。
真诚、对话。
北:你以为我会妥协吗?
外交官也有尊严。。。
说教、提防。
--这里面小孩子的眼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朝鲜的小朋友是懂事的,知道爷爷需要糖,肯尼亚的不能说不懂事,他们拿着真枪,只是在吓唬,并没有真正的杀人,哈哈大笑,让人不寒而栗。
朝鲜的孩子,面对枪炮时,可能并不会被捂住双眼,但是奥运会吉祥物、韩国相关的画面,却被遮挡的严严实实。
意识形态的洗脑,有必要那么害怕吗?
还有这篇评论可以发出来吗,如果不行,那你们在怕什么?
每次看完韩国电影,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无论是什么主题,韩影总能赋予观众一种触动人心的柔软感。
早在十年前乃至二十年前,《蓝色生死恋》风靡大陆的时候,我们将韩剧韩影的感动称为“煽情”,车祸,癌症,误会,别离……让我们一次次跟随韩国影视中的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毫不吝惜自己的眼泪。
然而如今的韩国影视,却早已将“煽情”收起,影视剧中的人物不再是故事里的角色,他们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就渐渐走出荧幕,他们摘掉了“杀手”、“政客”、“商贾”、“职员”……各种各样的面具,在剧情中走近我们,走进我们,最后变成了我们自己。
所以,当微笑凝固,当掌声响起,当挥手别离,当眼眸低垂……每一时每一刻,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人物”,而是“人”本身。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在理性上多么高贵!
在才能上多么无限!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我却更愿意认为,人是复杂而又简单的杰作,是私欲、欺诈、恐惧,暴力的集合体,也是善良、诚恳,勇敢,友爱的包容物。
这样复杂的诸多色彩在人性中交错纵横,然而又会存留于同一个人的内在,你看到一个怎样的人,是他(她)选择了用生命的画笔着重涂抹了其中的一些色彩。
我想韩国影视总是带给我的那种触动人心的柔软感,就在于此,它让我在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中,看到的都是真正的人。
那个像明星一样派头十足地出场的韩方参赞姜信盛,表面自信倨傲,却在误以为非洲军方做出拔枪动作时第一个露了怯,当对方只是拿出了打火机时,又一次气势汹汹挺身站在最前面叫嚣,前后二十秒,《变色龙》的奥楚蔑洛夫式的喜感栩栩如生,然而作为人,他对死亡的恐惧不该在那一刻被掩饰。
同样是他,却在韩国大使馆即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时用自己的头颅死死抵住之前威吓过他的军官的枪口,换得了一分钟的话语权,最终争取到对方提供的警备兵力支援,这一刻,作为肩负一群同伴安危的人,他的勇气震慑了荷枪实弹的士兵。
那个一出场就油里油气的朝方参赞,指使非洲当地的无业青少年抢劫韩方准备送给总统的礼物,事成之后,他去和男孩交易,也不忘耍一耍那急于拿到钱的劫匪,假意作势把钱收回,男孩露出难色,才笑着把钱塞给他,后来给朝方缴械时,再一次玩起假动作,将作势交给韩方的刀具松手掉落地面。
精明狡猾,是这个人的代名词。
然而同样是他,在目睹身边的女性即将被暴徒凌辱时挺身而出,在非洲官兵的枪林弹雨中不顾性命地驾车往意大利大使馆赶去,并在最后一刻猛打方向盘,把自己驾车的一侧甩向火力大开的追击官兵,保全了其他人的生命,车门打开,走出的是朝方大使和妇女童孺,为了这些比他更需要被保护的人,曾经精明的他一次次选择了牺牲。
这样看似矛盾的人还有很多。
像那个一惯在人前忍辱负重的非佣斯瓦玛,却是反对暴力政府的“暴乱分子”之一,身负重伤时,为了活下去,他投奔了韩国大使馆,但当大使馆即将被官兵闯入而遭他牵连时,他又只身离开,最后被官兵发现后殴打暴死街头,这样的人,是懦弱还是刚毅?
还有那些高举着枪对瑟瑟发抖的朝鲜外交人员们发出恶作剧的起哄声音的儿童们,当他们看到对方终于一个接一个按着胸口佯装中弹倒下就开始满意地大笑,却又在临走前熟练地上膛对着屋顶一通扫射,这样的人,是否还符合你常规意识里的儿童?
这样的儿童,是纯真还是残忍?
就这样,当荧幕上的他们褪去了角色还原为彼时彼刻的人时,与观众的共鸣便于无声处油然而生。
也许电影永远无法变成医治我们心灵的药,但我相信,药就在这样的关于“人”的电影里,我们会认识自己,原谅自己,也会相信自己,因为,成为什么样的人,画笔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更多书评影评关注公众号“芦水喵语”
在俄乌战争胶着、巴以冲突再起,地球再次陷入战乱纷争的时候,来看《摩加迪沙》这样的外交撤侨电影,别有一番滋味堵在胸口。
可以拿来对标的是我们的《万里归途》,今年的韩片《非官方行动》。
《摩加迪沙》有几个特点:简单故事线,刺激类型元素,以及饱满真实的细节。
A. 简单故事线为了同更多的国家建交,以争取到进入联合国的更多支持,韩国外交官韩信盛进入索马里,准备开展外事活动。
结果他很快就被索马里混乱的局势教育得服服帖帖,索马里的政府军和叛军打得不可开交,别说正常的外事活动,能存活下去都是幸运。
一通折腾,好歹在韩国大使馆安顿下来。
不过另外一边的朝鲜大使馆却出事了。
失去了大使馆,朝鲜外交官带着一家老小连夜奔逃,无奈之下,只好到韩国大使馆寻求庇护。
接下来,韩信盛大使开始与同伴一起,保护着全部人开始驾车奔逃,目的是要找到安全的大使馆,登上第二天前来救援的飞机。
过程坎坷曲折,枪林弹雨,生死一线,南北朝鲜在猜忌中接纳,共同的民族血脉,分裂的两个国家,也让两边产生了诸多犹疑和感伤。
结果自然是安全撤退,不过各有死伤,最终各自走向两边的车辆,成为一个民族痛苦的伤痕。
B. 刺激类型元素如果同《万里归途》对比的话,我们的电影更倾向于文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外交智慧,在奔忙纾困的过程中体现团结协作的力量。
《摩加迪沙》自然倾向于展现韩国电影最擅长动作类型片要素,打斗、枪战、飙车,那是一个不能少,枪林弹雨,血流如注,死伤惨重。
还有路口关卡时的命悬一线,冲突堆积到最后一刻圆满解决。
这都是类型片的剧情套路,《摩加迪沙》自然不会少,整体看下来,有《追击者》《黄海》等片的紧张感,全程激烈,配合简单紧凑的故事线,观感自然是比较爽快的。
C. 饱满真实的细节值得一提的是,《摩加迪沙》用了许多细节,来表现人物情绪的转变,南北朝鲜的两国关系,看来颇为引人入胜。
比如不少人提到的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墙上挂着汉城奥运会的旗帜,朝鲜大使馆的孩子进入房间时,他们的母亲把他们的眼睛捂住,不让他们看到汉城奥运会的吉祥物小老虎。
因为朝鲜围绕着这届奥运会有许多迷惑操作,一开始积极联系韩国,希望共同举办本次奥运会,还自告奋勇地修了不少体育场,积极要求承办其中的几项重要运动的赛事。
遭到拒绝后,立马变脸,强烈抵制汉城奥运会,还企图拉拢中国和俄罗斯,结果遭到了拒绝。
所以,当时的集体撤侨,除了面临着索马里战乱,两国的紧张关系也是一大阻碍。
两国人员在韩国大使馆吃的第一顿晚餐,导演就用了许多细节来表现这种微妙关系。
先是放着一桌食物,朝鲜一方都不敢动筷子。
韩国外交官见状,直接抓过对面的一个罐头,吃了一大口,解除了对方顾虑,这才开始正常进食。
然后出现想吃同一块肉,筷子打架;又有韩国女人想分开一块菜,朝鲜女人默默用筷子帮她按住。
就这样在猜忌中悄然融合。
当然还是免不了一场打斗,不打不相识,信任也在伤口和血痕中建立。
然后是最后的奔逃戏,为了抵挡子弹,大家在汽车上缠满了书本、木板,挂起了沙袋。
结果还是未能避开索马里的子弹。
这当然完全是为了视觉效果,稍微想想,就知道这个办法多么不靠谱。
而且最终在片中也并未起到作用。
不过看上去确实精彩刺激了不少,挂着一堆书本和沙袋的汽车,还被投掷燃烧弹,搞成了一辆辆烈火战车。
最终是意大利大使馆解救了他们。
值得一看的类型电影,也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战乱国家的危险与动荡。
就像俄乌战争,就像巴以冲突,我们远远看个热闹就好。
千万不要在自己的国家上演,那就成了彻彻底底的悲剧。
《摩加迪沙》。
8分。
柳昇完编剧、导演,金允石、赵寅成、许俊豪主演作品。
自然想起《万里归途》,实则《摩加迪沙》在前,但都是同一类题材。
如实讲,虽然我内心里更喜欢饶晓志导演,但《摩加迪沙》确实更胜一筹,它用最简单的人性触碰了一个最敏感的话题。
金允石饰演的韩国大使希望通过努力拿到索马里政府的投票,让韩国得以有机会进入联合国,这故事听起来似乎十分年代久远,但现实是这就是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的。
很遗憾,在即将达成目的那一刻,索马里发生了惨无人道的政变,反叛军席卷而来要推翻哈里政府。
大部分外交使馆都惨遭围攻,韩国、朝鲜无一幸免。
好在韩大使与意大利大使馆一直有交流,于是他们必须穿越封控区去意大利大使馆避难并寻找机会回国,而最最艰难的是,朝鲜使馆的大大小小也找了过来,寻求帮助。
人性是一切之首。
这样说起来,老百姓呐,还是希望大家在一起的!
“下了飞机,就装作不认识吧。
”这是一部韩国电影,本片挖掘了一段保密30年的历史,以“大使馆撤侨”的模版下的南北韩合作逃离战火纷飞的索马里,明明是地理位置上的兄弟般的邻国,讲着同一种语言,写着同种文字,有着同种习俗文化,但因为政治立场不同,在下飞机后奔向了不同的世界。
在人物心理活动方面比较真实,极端环境下的人性,善恶分明,拍出了正常人都会有自己的心思,没有过分的浮夸和煽情。
本片一直给我一种南北韩是关系不好的亲兄弟,从敌视到理解和最后的离别时眼中的含情脉脉。
如同一条河被人分成两条支流,而在远方,重新交融,血脉相连,同生共死。
“愿世界和平,愿战争早日结束,愿孩子们都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长大”!
反观现在的“伪男权主义者”、“伪女权主义者”,为了谋取私利,套上男或女权的帽子,在网络上浪费公众资源,甚至不少十几岁的孩子深受这些“伪”主义的影响,也开始在网络上“打拳”。
那么他们是否明白什么是男权、什么是女权,男女权行为本是在弱势情况下的一种反抗行为。
“伪”则是性别游戏本身的剥削产生的(参见拉康与齐泽克对LGBT女权主义的理论)。
这是否是我们文明的退化?
《摩加迪沙》更准确的片名应该叫《逃离摩加迪沙》。
这不是爽片,没有紧张刺激的双方对战,有的是狼狈逃窜,卑微求生,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当身在异乡的同胞面对共同的灾难,即使曾经剑拔弩张,也可以互相搀扶摆脱危险。
关于南北韩题材的电影我们看过不少,如《共同戒备区》或《隐秘而伟大》,而《摩加迪沙》因为有着真实事件改编而更让人深有触动。
同样的民族,一样的饮食习惯,相同的语言文化,因为政治,多年来互相仇视彼此敌对,可是当危及生命的灾难来临时,他们都表现出对同胞莫大的同情,大家冒着枪林弹雨同生共死,可惜,个人的惺惺相惜终究左右不了国家的对抗,下了飞机,依旧只能装作不认识。
当相互对视都成了奢望,彼此心底留存的感念,才是最刺痛人心的部分。
本该坐在教室读书的年纪,索马里的小孩却端着枪烧杀抢掠,可是他们佯装开抢杀人的模样明明还是个孩子~残酷的战争,让人性泯灭,让世界灰暗。
世界本就是求同存异的,但和平真好。
韩国电影给我的感觉一向很好,最起码一些知名的电影,演员跟剧本都完全在线。
但这部电影,尤其是后半段的车戏,一帮人对着几辆车扫射愣是一人未死,7.62子弹可以射穿车的任何一个部位,更别说你那几本破书了,那是一帮人近距离扫射啊,看愣了!
更别说重机枪近距离扫射小轿车,还能再离谱点吗,够韩国人死十回了。
妥妥的浪费时间,男二不就一傻屌吗,太作了。
韩国电影一向把朝韩题材的影片拍摄的十分细腻,商业片也不例外。
《摩加迪沙》同样是改编自真实案件,故事发生在遥远的索马里。
这个海盗猖獗的东非小国是这场外交闹剧的主舞台。
韩国和朝鲜的外交官同时出现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他们操着同样的语言,有着同样的历史和文化,却成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处处显示出一种镜像对比——朝韩两国的外交官、他们的参赞,以及两位外交官的夫人。
就在两国外交使团互相使绊子、揣测对方来意时,索马里爆发了内战,整个摩加迪沙扯下来文明的外衣,回到了野蛮和混沌。
韩国使团用钱雇佣政府军保护,暂时得到了安全。
而朝鲜使团在混战中选择冒险逃往中国大使馆,却在追捕中来到了韩国大使馆。
同一个民族,操着同样语言的两拨人,大使馆墙里墙外,生死之间。
戏剧张力被拉到了顶点。
电影毫不回避战争的残酷,但是在讽刺的同时却保留了足够的悲悯。
在生命的威胁下,前一秒还在互相诋毁的人们后一秒就只能抱团取暖。
意识形态的隔阂也在饭桌上被一口一口吞下。
朝鲜女人帮韩国女人用筷子压住紫苏泡菜,韩国男人和朝鲜男人在月光下促膝长谈。
残酷战争中是被屠杀的警察和那些举着枪的孩子们。
内部的矛盾则落在朝韩两国的参赞上。
两位参赞就像是两国大使外在情绪的表达,他们不需要维持表面的体面,一见面就要大打出手。
但是在他们经历了重重磨难,终于抵达意大利大使馆的时候,镜头随着韩国参赞看到了车内满脸是血的朝鲜参赞,死在黎明之前。
非洲壮美的日出中,是朝鲜参赞的葬礼,这是整个影片最美的镜头。
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向我们阐述了民族主义的构成,简言之民族是地缘文化凝聚的产物,是一个逐渐建构的过程,并非自古有之。
附着在民族国家之上的意识形态便是更加单纯的“政治性共同体”。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类便开始在这些建构下分裂、对抗,甚至发展出战争。
在战争这种极端的环境下,理性又开始丧失作用,活下去变成了唯一朴素的真理。
当朝韩两国使团得到了救援,回到了安全的文明世界,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恢复如初,并肩作战的时光换成头也不回的冷漠。
这种看似荒谬的剧情却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真实地发生着。
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走了狗屎运,无意中沿非洲西海岸踅摸,结果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某地,当地人告诉他,你们算个球,几十年前东方的一群黄种人就已经来了好几次。
是的,没有错,15世纪地表最强舰队郑和宝船一行曾于公元1417年、1421年和1431年3次远航到达非洲的木骨都束。
这个地方,今天就是索马里的首度,摩加迪沙。
随同郑和远航的费信在《 星槎胜览》卷四中描述此地为:"木骨都束国,自小葛兰(印度的魁郎)顺风二十昼夜可至。
其国濒海,堆石为城,垒石为屋四五层。
厨厕待客俱在其上。
男子卷发四垂,腰围梢布。
女人发盘于脑,黄漆光顶,两耳挂络索数枚,项带银圈,缨络垂胸。
出则单布兜遮,青纱蔽面,足履皮鞋。
山连旷地,黄赤土石,田瘠少收。
数年无雨,穿井甚深,绞车以羊皮袋水。
风俗器顽,操兵习射。
其富民附舶远通商货。
贫民网捕海鱼。
"《明史》 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第二百十四 这样记载:“国滨海,山连地旷,硗瘠少收。
岁常旱,或数年不雨。
俗顽嚚,时操兵习射。
地不产木。
亦如忽鲁谟斯,垒石为屋,及用鱼腊以饲牛羊马驼云。
”由于靠近海岸,摩加迪沙一直是个繁荣的港口城市,葡萄牙人一度想攻下但始终没有得逞。
摩加迪沙一直处于索马里人的控制下直到桑给巴尔苏丹在1871年时占领摩加迪沙,此后摩加迪沙便处于格勒迪苏丹国与桑给巴尔苏丹国的联合控制下。
19世纪中期,在伊斯梅尔总督时代,埃及人继承了土耳其的衣钵在索马里北部沿海地区扩展势力。
1882年,英国征服埃及后,摩加迪沙等索马里沿海港口自然落入其手。
1887年英国建立了索马里保护地。
意大利人插足厄立特里亚,发动一系列军事行动,加紧对内地的控制。
1894年,意大利与英国签订一份协定,确定了双方的势力范围,今日索马里的东部被划为意大利势力范围。
此后意大利从未消停。
1935年意大利一举征服埃塞俄比亚。
墨索里尼宣布建立包括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意属东非帝国”。
索马里的疆域扩大到了欧加登和豪德地区。
1941年欧加登并入埃塞俄比亚。
二战当中,英军于1941年2月26日攻陷摩加迪沙。
1949年联合国决定把意属索马里交给意大利托管,10年托管期满,之后意属索马里改为联合国托管地,并于1960独立,同英属索马里合并,建立了索马里共和国,摩加迪沙随即成为了这个新生国家的首都。
索马里独立后动荡岁月符合非洲大陆独立浪潮国家建立的共同特征,独立之后就开始内讧。
1969年10月21日,索马里将军穆罕默德·西亚德·巴雷发动军事政变,坐上索马里总统宝座,开始了他长达22年的社会主义路线统治。
1990年时,叛军攻占摩加迪沙,四面楚歌的巴雷不得不宣布退位,并出走尼日利亚。
原先联合逼走巴雷的几支叛军终于反目,索马里陷入了持续至今的军阀混战,摩加迪沙进入了无政府状态。
索马里90年代爆发的内战,就是本片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情境。
电影里描绘的战乱、野蛮、杀人放火场景,仿佛这就是非洲全部,从郑和起那个历史悠久的非洲,主流叙事就是不说。
即便非洲兄弟曾经把我们中国抬进了联合国,我们现在好像也忘了。
做人不能太陈世美。
摩加迪沙,乃至整个非洲大陆,在好莱坞式的叙事中,都被刻画成带有特定意义的政治符号。
远离现代文明、人性泯灭、天天战乱、发达国家用以证明自己正义和高等的一片大陆。
对我们中国人而言,传统的非洲,是毛时代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非洲兄弟们,他们争取民族独立,我们援助坦赞铁路,第三世界国家团结起来。
四十年过去了,我们关于非洲的画面,就已经被好莱坞改造成地狱般的世界——美国没枪战么?
美国没有烧杀抢掠?
好莱坞说这是非洲专属,就是帝国主义叙事。
《战狼》系列没法看,就是因为其本质就是帝国主义的叙事,就是个香蕉电影。
不知道非洲兄弟们看了《战狼》,是否会对一带一路产生什么别的想法。
韩国电影遵循好莱坞的商业逻辑,本也无可厚非,但有趣在于,一个强国拯救生命、匡扶正义、致力于摆脱掉战争和混乱的叙事背景的虎口脱险情节,按说是属于大国强国的专属剧本。
韩国人硬是也来了一出cosplay,当然都是文戏,是逃难,不是吴京。
这从逻辑上就是一招险棋了,如果你是吴京、是杰森斯坦森史泰龙,端着枪和非洲叛军硬刚,活下来是有概率的;但是你拉着两车妇孺逃难,一点武器没有,全靠智取。
后来就牺牲了一个北朝鲜同志,这未免也太小看索马里叛军的战斗力,太高估了东亚人种的智力和体能。
这种看似违反逻辑的事情,其实背后的逻辑,是韩国处理南北题材是永远的用爱发电的主题:人性、同胞手足情是可以战胜一切的。
《共同警备区》 《铁雨》 《柏林》 《摩加迪沙》……韩国电影只要处理南北问题,就不会材有黑暗或者令人失望的处理,悲剧也要强行向往光明。
永远给人以希望,仿佛不管现实多么残酷,大家心里都是充满阳光的,南北互相友善、心向统一。
稍微理解一点国际政治的人都知道,这是做梦。
不是北方同胞不爱你,只是北方同胞想要生活、路子要走宽一点,只能拿南方同胞开练,这不是他们没人性,而是他们真的拿中美俄日一点办法都没有。
实力决定一切,69年苏联要核平中国,大战略家毛主席的应对之策就是全民涌入苏联打游击+中国核武器打美国,没错,在苏联对我有绝对碾压优势的前提下,苏联核我,我就核美国。
用爱发电,这个逻辑再往根上说,就是一神教可能产生的一种副作用。
韩国几乎全民基督徒,新冠时刻聚集在一起用神的旨意增强抵抗力的事情也是大量发生。
所以,我觉得这部片子逻辑上有问题,和这个因素或有关系。
把南北问题置于国际政治热点和前沿,电影《柏林》操作了一次,《摩加迪沙》又来一次。
通过外部矛盾冲突,加深内核矛盾冲突烈度的方法,这是高明之处;韩国作为美国仆从,自己想cosplay爹地在非洲大开杀戒全身而退的剧本,换个方法用爱与和平从战乱中全身而退——我觉得这是在侮辱非洲人民:你们不仅爱动乱,人们粗野,还战五渣。
美国人是不是比较诚实?
《黑鹰坠落》起码写实地刻画了US marine被索马里民兵收拾的一些情节。
站在非洲人民的角度看,你们南北不能统一一本血泪,非洲人民被奴役几十年现在还苦苦挣扎就不是血泪?
南非当年也派兵参加朝鲜战争了,他们拍一个南非黑人士兵从战乱的朝鲜带走心爱的姑娘,身后是打成垃圾场的朝鲜半岛,你们韩国和朝鲜观众什么感受?
你们要拍民族和解,就好好在半岛环境里拍,你跑到柏林、索马里拍民族和解,是家丑喜欢外扬,还是觉得你们朝鲜民族比较有爱心?
别人就都是兄弟相残的禽兽?
你们这种泡菜帝国主义叙事,比美国人在别人土地上直来直去的突突突还要坏。
这还不是最生气的,想到《战狼》,想到《战狼》通过帝国主义叙事给年青一代呈现的非洲,就觉得其整个主创团队完全没有政治和历史意识,满眼都是票房。
非洲在帝国主义眼中是地狱,于我而言,确实必须团结和争取的第三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期待中国关于非洲真正好的电影问世。
意大利人没想到,02年世界杯被韩国黑惨了。
两个对手遇上同一场劫,一起扛了下来,各自回到另一个家,眼中的恨依旧存在,心里却生出另一种无奈,是患难的兄弟,也是陌路的同胞。两双筷子夹了同一道菜,同时收了回去,各自夹了另一道菜,嘴里的菜没了味道,心里却泛起另一种苦涩,是当下的尴尬,也是历史的痛楚。我们同享一片天,却终不能说再见。几乎和《战狼》同样的剧作逻辑,吴京玩的是“大国风范与个人英雄主义的革命样板戏”,柳昇完玩的是“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在战争中的久别重逢”,技高一筹。如何在不依靠动作戏码留住观众的前提下,完成一部精彩的战争题材类型片?那就是:宽阔的视野(儿童视野与战争残酷的多角度呈现)生活化的描摹(双方一起吃饭的细节)扎实的人物刻画(果断、小气、多疑,高辨识度的人物群像)充满想象力的华彩(车身绑满书本)。继《铁雨》之后的又一部现象级作品。
中国拍就是红色,棒子拍就是好片,这剧情不就是战狼吗。顺便还能归化一下北面。
看多了韩国商业片,经常有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既视感,真实事件改编勾兑类型片技巧外加永不过时的南北问题,就炮制出了一个选送奥外的“年度力作”?前一小时出场的人物都是漫画式的,构建的那种国族之间的冲突和张力也过于简化,好在最后的撤离戏稍微做出点紧张感来,但生理刺激之外,所谓人道主义关怀足够诚挚与深厚吗?所以它和《战狼2》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在最政治正确的题材上收割民族主义情绪罢了。
多难看啊
明明都是人类还是要向左走向右走
即使同源,在远方相汇,最后也只能是天各一方;那些打量同侧的目光,终究会遇手掌,遮住所有的好奇与张望。民族的海浪打在每一个小人物身上,只余沉默与不声张。
你为什么不找京哥演韩国战狼直接给你带出去呢?这种韩国主旋律真是浪费时间
节奏紧凑,场面紧张,适合影院观看,形象立体,故事完整,并展现战争的残忍和对平民的伤害,有反战意义,顶。
电影没有站边,很公允。索马里内战中没有站边:执政党内部是相互勾结的裙带关系,吃拿卡要是贪腐政党处理外交关系的食利方式,所谓执政党无非是特殊利益集团,搜刮本国资源、榨取劳动力,再将自己子女送去发达国家过好日子;号称要民主与自由的起义军则烧杀抢掳,大批童兵端上机枪送上战场,成为枪靶和子弹,同样看不到正义。朝韩关系也没有站边:比如朝方几乎所有民众都是独裁政权的人质,仇恨教育、不看不听不闻的锁国教育、忠诚教育,都是东亚相关政权熟悉的配方;而韩方似乎也有一种傲慢,金钱至上、挥舞资本的指挥棒、将朝方的投奔视为叛逃的成果以证明体制的优越性。各打五十大板。最后考验人性的往往是求生的本能,协作和结盟虽则是为了从摩加迪沙逃出去,双方心底里真正将彼此视为人类、出生入死所种下的真情实感的种子却并没有被政治所绑架。
3.5。个体的人能从饭桌对坐到飞机上并肩,但是还是要经典向左走向右走,这部分设计没什么新意。反而最有意味的一个设计是,用书(意识形态)来自我武装,可是书也被打得满天乱飞,管你是红色宣言还是美韩协定,纸就是纸,人才是人。妙着。
本质是个怪兽电影,不管是索马里政府军,还是反叛军,还是别国政府,都成为缺少主动性的外部机制。重头戏没压在情感和谋略方面的升级和斡旋(这方面仅体现在部分台词中),而让渡给了街头赛车和枪战,虽然成功营造出索马里地区战乱的荒蛮、文明的缺位、秀才遇见兵般的绝望,但仍显得有些功能化程式化而短平简单了,人物没能真正塑造起来。叙事方法取经于好莱坞,同样是主旋律的价值输出,虽然表面上给予了南北上方同样的质量,但或直接体现或通过镜头语言提示,既确保南韩稳稳站在了道德的高处,也准确踩在了人道主义的安全区,避免了战狼式、口号式、标语式的尴尬。最后一幕尤其提气,众人齐心协力逃出生天却又要背道而驰渐行渐远,表面故作自若内心暗涛汹涌,令人唏嘘。整部电影就是为了这个时刻,也确实做到了。
赵寅成演技太寒碜
很成熟的商业片
在事变之前,两边都认为疏离是源自对方的虎视眈眈,可最后在机场,他们害怕的其实是自己人。
韩国zz感召片 说立意高的也是醉了 这么zzzq且高大标榜hgr形象的叙事。。
朝鲜一方逃到韩国大使馆后的第一场戏居然是所有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太妙了。这场戏一铺,后半段所有的互助道别都变得非常可信。
Chase scene is good
冷知识:那个年代韩国竟然还没被联合国接纳、摩加迪沙竟然是索马里的首都。
7.5分。索马里政府军和叛军,韩国和朝鲜,都是同胞,却是不同的立场……最后那部分,开向相反方向的车辆,互装不认识的两群人,是韩朝之间几十年的悲剧。(前面拍得挺不错的,那种混乱无序的索马里,最后飙车感觉不过瘾,但想到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又感觉又不可能是动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