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The Man from Earth,地球不死人(港),这个人来自洞穴,来自地穴的男人,穴居人,地底奇人,长生不老,来自地球的男人

主演:大卫·李·史密斯,托尼·托德,约翰·比灵斯列,安妮卡·彼得森,阿丽西丝·索普,威廉姆·卡特,理查德·雷西尔,艾伦·克劳福德,史蒂文·利特尔,罗比·布赖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剧照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2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3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4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5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6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3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4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5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6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7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8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9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20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剧情介绍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个普通男人的秘密在他的辞职事件中开始显示出端倪。历史教授约翰奥德曼(David Lee Smith饰)说自己身上有一个让大家都匪夷所思的秘密,而为了保守这个秘密他不能在一个地方超过十年。他的朋友们试图去发掘他的故事中的秘密,这一举动让约翰非常生气,而他的朋友却发现约翰的故事是无法被否定也无法查证的,究竟约翰身上有着怎样的秘密?一幕幕碎片联系起来,带给我们一个意料之外的故事高潮。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愤怒的黑人女孩与她的怪物糜骨之壤反转街头2人帮假面迷情摇滚艾迪混乱之子第一季法国缉毒风云比天堂还美丽可爱的露易丝骗子危险的她书店圣哥传第3纪白蛇2:青蛇劫起荒野人魔为儿取名锵锵儿女到江湖红色皮鞋聊斋志异之瞳人语萨霍七月之后黑暗意识温柔杀戮再会亡灵机动战士高达雷霆宙域BANDITFLOWER熊出没之过年舞娘情缘暗恋99天小鬼特工队做爱做的梦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长篇影评

 1 ) 如何证明你活了XX年?

这个标题随着看管的年龄而修改,例如我就是,如何证明你活了27年?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一直非常好奇说服的过程。

说服一群大学教授相信有一个人活了14000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个好奇也伴随这看电影的每一分钟,可以说,里面的每一个问题我都会思考,这个好奇心让我真正觉得是参与了这次讨论,当然,只是以听者的身份,以我的认知程度来说,距离在场的各位教授不是一点半点。

看完之后我在想的问题就是,我如何证明我真得活了27年?

我说的一切历史,都可以认为是从书本上学到的;我所描述的任何确定事件都可以说是主观的想象。

就算我对很多客观时间的描述都是精确的,也只能说明我的历史学的不错。

更不用说我对于很多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年代已经无法记清了。

也就是说,当我面对标题问题的时候,我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相信我真得活了27年,除非在场的人正好和我的经历有过交集,就像片尾那样。

上面是对于历史方面的验证,还有心理、考古、生物学、医学、宗教等等方面的验证,我相信我不能像主角那样的都可以给出答案。

那么结论就只有一个,我不能证明我真得活了27年。

除非去专业机构做物理上的检查。

当然,我相信众人也不能驳倒我,就像影片里所说,既然他不能让我们相信,而我们也无法驳倒他,那么信于不信其实就是一个辩证的问题,选择哪一种都是你的权利。

 2 ) 超长影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看了三十几遍后的观后感

需要申明的是,我说电影看了三十遍,显然是虚指,我当然不可能看一遍画一杠,看五遍写个“正”字。

但可以保证的是,我说自己看三十遍只会少不会多,最近都回看了n遍。

此外我还把音频提取了出来,每天晚上几乎都是听着睡觉的。

当然,这些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只是先申明一下自己确实是在写真实感受,非为装逼。

推己及人的话,各位要是真心欣赏一部电影,自然也不会吝啬表达自己心中的喜欢,以及不想被别人误解,对吧?

另外就理性而言,影评自然也要保证真实,才能对大家有借鉴意义。

如果我只看了三遍,然后写篇影评自称看了三十遍,那么别人没看这么多遍的人就会形成错误印象:这就是看过三十遍的人的评价?

这就是误导人了。

即兴写的,没有存稿,但估计很长,大家随便看看。

下面先自介绍一下我个人(注意,只是我个人)观看这部电影的由来,准确地说,这段带有一定“忏悔录”的意思。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1》是本人观看次数最多的电影,不过我是直到片子拍了9年后,也就是前年(2016年)才看的它。

当时我自己情感上出现了一些危机,所以就沉溺于一些其他学科的学习以转移注意力,比如数学、历史学(这两门一直是我的最爱,有一定基础)、古生物学、法医学(小时候喜欢恐龙之类的,长大后喜欢看悬疑剧,但从没读过专业书籍,当然,这次也只是看一些简单的入门书籍,比如《古生物学简明教程》、《法医学概论》、《法医学彩色图谱》等),以及和我本身大学专业相关的社会学、政治学书籍(《利维坦》、《乌合之众》等)。

当然,以前我就是个比较喜欢读书的娃娃,小初时候读中国世界名著,高中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大学读得更乱,诸子百家、柏拉图、马基雅维利、牛顿、卢梭、弗洛伊德、韦伯、马克思等人的很多原著我都完整读过。

但平心而论,这种不成体系的阅读实际上带有很强的虚荣心驱使性质,一边是自我陶醉于“我又读了一本书”的成就感,一边也会渴望别人夸耀说“他真有学问”,除了涨了点见识外,实际上并不能学到多少知识和智慧。

那时候的读书是很浮躁的,当然现在也一样,只是终究还是好很多了。

至少,以现在读书的心态去看过去,能发现问题,那就是一种进步。

说这么多,一是反思自己的过去,二也是和影评直接相关。

很多人,无论是我推荐给身边看这部电影的朋友,还有网上的一些网友,都对《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有个这样的评价:看不下去。

对于此,我深表理解。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评价《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我们其实很难说这是一部电影,倒更像是舞台剧。

虽然我是本片的忠实粉丝,但挑刺也绝不含糊。

小成本制作的背后,《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暴圝露的问题非常多。

两个字总结就是“粗糙”,画面粗糙,各角色演技存在浮夸,BGM混乱(这点看电影可能感受不到,但我去掉视频只听音频的话深有体会,可以说直到讲宗圝教部分才有所改善,以及还好导演在后面有设计男主掏出贝多芬来取代BGM)……我当然也不敢说自己多么懂电影,但看过的电影也真心不少了,只能说凭第一感觉就觉得本片确实存在这些问题,也可能感觉不对,但至少我认为上面说的这些方面是难以称“好”的——我不赞成所谓的“喜欢一个东西就认为其毫无毛病”的态度,许多人热衷于造神运动,将一些有争议的细节自动脑补为各种各样的“正确设定”,然后说“不是人家不行,是你不能理解”——窃以为这样的行径是不理性的。

正因为有这些问题的存在,所以网上经常会有人拿片中某个角色的表情、神态的异常来证明这个角色就是所谓的“其他永生人”。

但我们观察全剧就会发现,这真的只是演员们的演技简单粗暴而已,比如爱慕男主的两个女人经常会给特写,但我的感受就是为了表达出两人相互吃醋罢了。

再比如,男主把他的“老儿子”手中的左轮手枪拿走后对着镜头打开弹夹,又有人发挥各种想象说这其中隐藏了这样那样的细节,但这难道不就是男主为了告诉大家枪里面没子弹吗?

只是原本可以设计得更自然一点,制作方却没有考虑那么多罢了。

除此外,本片的大部分内容就是几个人围在炉边聊天扯淡,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聊的很多内容都涉及专业知识,这些知识又不是一般人平常所能接触到的。

比如一开场就因为一块石头引申出“鹦鹉喙”(有一定基础的朋友不要笑,这第一个词在有些人眼里还真是一个陌生的词语,当然这并不奇怪,不知道也并不丢人)、“錾刀”、“马格德林”三个专业名词,虽然随后科学家们就对它们进行了一一解释,但难免不会让人产生一种在上课的感觉。

我们都知道,对课堂的排斥是许多人的一种自然反应,尤其是应试教育盛行的中国,然而本片从头到尾都是这么一个主题,欧美大片的惊险火爆打斗枪战……这些许多人所期望的都不存在,以及最后一部分还是关于“宗教”这个距离中国人比较遥远、但西方人非常重视的话题,这就坑爹了。

换而言之,这部电影不但难以和大部分观众产生共鸣,而且还会引起许多人的排斥,再加上制作确实非常粗糙,所以看不下去是非常正常的。

理性分析我自己之所以能刷三十几遍,首先是因为自己本身对多学科内容感兴趣,这是引进门能看下去一遍。

但能一直看,是因为自己感情出了问题,心情极度低落,而本片恰好又涉及到与爱情、生命、永恒等话题,所以能让我产生共鸣。

最后,因为它在我精神比较脆弱的时候扶持了我,所以我会产生所谓的“情怀党”精神,这可以用来解释自己为什么后来会不断回看。

所以我这只是个例罢了,不足效仿,也不足批评。

理性分析的话,看不下去本片、看完一两遍后就留作记忆才是大概率事件。

回到电影本身。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剧情本身是可大可小的:一个大学历史教授突然辞职并离开了生活了十年的地方,几位其他学科的教授纷纷前来为他送行并对他的这一行为表示不理解。

与此同时,大家在男主家里看到了一些并不多见的玩意儿,比如非常像梵高原作的“赝品”画,石器时代的工具,一张普通人很难拉动的弓……这时在同僚们的不断询问下,男主终于吐露了一个秘密:自己是一个生活了上万年(估算为14000年)的穴居人,之所以要离开,是因为他的容颜不老已经引起了别人的注意,所以必须跑路。

当然,故事直到结尾都是开放性设计的,即你既可以理解男主是在编故事,也可以理解他真的是个长生不老的人。

但最后,老心理医生发现了男主所说的话确实不假,而且更让他震惊的是:男主是他爸爸!

经不住打击的他因为心脏病复发而去世,男主的设定也被彻底定性:这个男人确实是个穴居人。

ps:忍不住吐槽有些观众了,结尾都这么明显了,还有人在那里争论男主是不是真的穴居人。

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难道非要天空飘来五个字——“男主穴居人”你们才相信?

如果这点剧情都理解不了的话,那真心建议您别看任何稍微复杂点剧情的电影了,不然既不能感受到这些电影的价值,自己也看得伤脑筋。

之所以说本片剧情“可大可小”,是因为往“大”的方向说,本片的情节完全可以走那些所谓的大片的高大上路线:不死之人、永恒之恋、政府阴谋、科幻、魔幻……反正各方面都可以插一手,无论是拍电影还是拍美剧,都没问题。

个人认为,拍电视剧的效果可能更好一点。

有人会说不死之身的故事已经被拍烂了,但是我们要考虑本片拍摄的时间是2007年,电视剧在“永生”领域也没啥代表作,倒是电影,借助吸血鬼的壳,已经有《惊情四百年》、《夜访吸血鬼》等不少优秀作品。

一般关于不死者的设定大多带有各种奇幻设定,吸血鬼身份是最常见的,直接硬杠自然科学并不多见,而且也很难自圆其说——与其用科学进行解释永生,还不如直接说是某种超自然现象,带点魔幻更好,诅咒啊之类的,既简单又不会被喷。

但《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却在情节上直接和科学硬杠,而且非常成功。

但这种成功并不是它对“永生”这一现象的解释,而在其他方面。

实际上看完整部电影,我们在全片中也只看到了非常非常短的一段情节是设计给解释男主“永生”的,那是生物学家、老不正经的Harry说这可能是因为“完美的新陈代谢”所导致,然后……这个问题就被华丽地跳过了!

是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了“永生”类作品的最大问题:男主为什么能永生?

答案是:不知道。

影片中各个角色从一开始就在不停感慨:“这怎么可能呢!

”考古学家Art(就是泡学生妹的那个)一直在质疑男主,他和基督阿姨Edith很早就担心男主是不是疯了,亲儿子心理学家Will更不用说。

这就是全剧解决最大谜题的办法:大家使劲怀疑就行了,提问的时间越多,给答案的时间就可以越靠后。

这就是所谓的“土拨鼠去哪儿了”的故事:【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

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另一棵大树。

兔子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摔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最后,兔子终于逃脱了。

故事讲完后,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我们说:“兔子不会爬树;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

”“还有呢?

”老师继续问。

直到我们再也找不出问题了,老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去了?

”】与其给观众一个不能信服的答案,不如让观众身临其境“一直在疑惑当中”,去听别的故事。

等听完的时候:不好意思,全片结束了。

放任男主永生的原因这只“土拨鼠”四处乱窜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第一部最成功的地方,但留下的隐患也是无穷的——这主要是针对第二部而言。

第一部可以这么在情节上八十几分钟,第二部再这样玩就绝对没意思了。

当然,新出来的第二部大家也看到了,问题实在太多,但还指望几个学生也能制造出第一部那种感觉来是极其不现实的。

所以如果导演还想继续拍下去,抛弃第一部的手法是必然选择。

至少,第三部你总不能请FBI和大家一起路边谈话吧?

请喝茶还差不多。

另外《这个男人来自地球》难拍续集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第一部的传奇并不在于世界上有男主这样一个“永生人”,而在于:这本就是一部史诗,而不是悬疑片。

悬疑片的核心是有悬疑,但《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核心悬疑首先就不是“为什么人会永生”,而是“男主是不是永生人”。

第一个问题太难解释,而第二个问题却并不需要什么缜密的逻辑来填坑。

随着影片的推进,观众实际上已经默认了我们的世界上确实可能存在永生人,只是男主是不是另说。

正因为如此,大家完全忽视了最根本的问题:永生这件事说不通啊!

毫无科学依据。

连生物学家Harry都只敢说“人类理论上原本可以活到190岁”,14000的牛实在吹得太高了,完全说不过去。

但这就是文艺作品嘛!

文艺作品都是“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的,所谓完美的剧情设计,本就不可能。

但如果全片的主旨并不是悬疑,那么按照黑人人类学家Dan的话就是:“这种亵渎(用塑料杯子喝尊尼获加)是可以容忍的。

”或许我的表达能力不行,那我换个说法。

如果推理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写本推理小说,结果里面的推理乱七八糟,漏洞百出,这就是她的失败了。

但是如果是情感小说家郭敬明写了本都市小说,里面出现了一个刑事案件,结果情节非常简单、甚至也可能漏洞百出,那么对他的批评就理应、而且也应该会少很多——人家设计这个情节只是为了主题、为其他情节做陪衬罢了,比如你只要男主是因为这个案件而被嫁祸、女主因此对他产生怀疑甚至理她而去即可,至于他怎么被嫁祸的,嫁祸的手段是否高明,就不那么重要了,那是推理小说家们要想的事情。

同理,《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主题本就不是悬疑,男主实际上是“永恒”、“时间”、“人类”或者“文明”等抽象名词的一个人形化身而已。

整部电影是想借助男主这样一个不死之人的口,讲述人类文明的沧海桑田,同时探讨许多社会学、宗教学等方面的话题而已。

所以我说,这部电影是一部史诗,也是一部舞台剧,不似电影,更不似一般意义上的科幻、悬疑电影。

再来看电影中各个角色的设计,确实还是恰到好处的。

影片中出场人物不多,除去中间搬家公司的工作人员(三句台词的样子,我都没注意是一个人说的还是两个人说的)和结尾说了两句台词的警官,剩下人的身份的确非常有代表性:①男主John:身体35岁年龄、被认为45岁年龄、实际约14000岁年龄的历史学教授。

成熟稳重性格,颇有宗教传说中先知、圣人的感觉。

②黑人人类学家Dan:年龄似乎是4555岁的样子,思维非常理性,正因为如此,他在听男主讲述了自己永生的经历后认为这个故事合乎理性,所以逐渐变成了相信男主的立场。

Dan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男主的故事提供“正确性”,因为观众会不自觉产生这样的感觉:如果理性如他都倾向于相信男主,那我们也可以选择相信——现实中我们也会倾向于认可这种人的判断,因为没有强烈的倾向性,是单纯地用理性逻辑来思考问题。

③白人生物学家Harry:看起来年龄大约在40岁左右的样子,但此人心态十分年轻(近乎轻佻,会和女性开荤玩笑),所以实际年龄可能更大——片中他亲口说自己已有二子一女,再加上他和妻子,一家五口竟然有五种完全不同的宗教信仰。

Harry象征着现实中那些思想比较开放,能兼容并包各种观点,这和他的生物学家身份也是相印合的。

生物学家能日常解剖人类的躯体,所以对神学之类的观点很难盲从。

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在解剖学上的理解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起过重要作用,所以由生物学家来担任这个人设是非常合适的。

另外我们不要忘了,Harry也是最直接可以证明男主是否说谎的人,如果这个人是个老古板或者极端宗教主义者,那男主开篇没多久说不定就要被他给强制研究了。

而影片中Harry不但没有这样做,而且始终以“一切皆有可能”为信条,因此他的性格也是保证剧情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除了上面这些,Harry在剧中还以空手道偷袭男主,结果被放倒,此处也间接证明了男主确实“非比寻常”。

当然,这样的偷袭也只可能由一个喜欢开玩笑的人来做出,像Art那样的性情中人自然下不了手,Dan虽然看似高大强壮,面对危险也毫不畏惧(在心理学家掏枪的第一时间站了出来),属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那种人——另外三个女性当然更不适合演这出戏。

④考古学家Art:年龄最多40岁的样子,充满了活力,在剧中还泡了个学生妹。

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第二部,那白花花胡子的是Art?

这是在逗我?

Art是一个性情中人,说话直来直往,一出场就和学生恋人打情骂俏,但本人其实又有一些保守心态,比如Harry对他女朋友吹口哨就引起了他的不满。

刚开始各种挖苦男主,说什么“好像我们很在乎(你的去向)一样”,但实际上又非常关心对方。

一方面不愿意相信男主所说的故事,另一方面在最后男主说“我是在编故事”后显得更加愤怒,可能在他看来被朋友如此欺骗更加令自己难以接受。

Art在现实中就是那种表面无所谓、实际却非常仗义的朋友。

看起来没什么原则,实际上有自己特立独行的一套标准,而且控制欲极强,片中两次打断了小学生妹的话,情商似乎不高。

考古学在外人眼里是一门比较枯燥而严格的学科(这点男主和学生妹有轻微点到),这可能也是剧本设计Art如此性格的原因,可能符合外人眼里的考古学家形象。

至于现实中是否真的如此,这个我就不敢瞎说了。

此外既然男主是个穴居人,那么考古学家也是必须存在的一个科学家,所以Art的出镜是很合理的。

以上四人是“炉边讨论组”的四位常驻男性角色。

心理学家、男主亲儿子Will因为并非从头到尾出镜,而且身份特殊,我待会儿到最后再讲。

⑤与男主同为历史系的Sandy:正牌女主人设,年龄不大,至少35岁以下,可能更小。

参加工作是在男主来斯坦福工作后,也就是十年内。

离异家庭长大,有个比较悲惨的童年。

深爱男主,也深信男主,甚至愿意为他付出哪怕十年的青春。

结尾与男主一同驾车离去,但第二部没有出现……当然,本文只聊第一部,第二部剧情默认无关。

Sandy是典型的为爱痴狂的女性角色,小时候的遭遇让她的心态比较“佛系”,当男主说“我无法给你和孩子永远”的时候,她显得非常冷静,说:“永远有多久?

谁能真正获得它?

”女主象征着“真爱”这一概念,虽然没人知道这是什么,但我们都知道,现实中有太多的爱情因为各种原因而崩溃,生老病死更是无人能够摆脱了宿命。

Sandy在剧中义无反顾的表态,代表了最纯粹的爱情,她和男主的感情戏也是全剧的一条小支线。

当然,就理性而言,Sandy对男主的信任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因为全凭女人直觉的信任是最没说服力的。

但导演大概也是想表达这样的观点:也许人类最原始的第六感,反而是最可靠的。

所以Sandy成为了全片唯一坚定相信男主故事、而且最后被证明是正确的角色。

按第一部的设定,他俩应该是在一起了的。

所以这第二部……咳咳,当我没说。

⑥基督神学家Edith阿姨: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Edith年龄可能和男主的“社会年龄”差不多,45岁的样子,可能为斯拉夫裔(喝酒的时候用nazdorovye祝词),非常喜欢男主,但是也面临着两个极度的尴尬:一是两人原本是适龄结婚对象,结果十年过去了男主容颜而老而Edith却成了标准大妈;二是Edith是一个十分虔诚的基督教徒,而男主则是基督本尊。

Edith的存在是必然的,西方讨论社会问题最后一般都会从神学里找说法,中国由于缺乏宗教文化,所以对此并不能理解。

我虽然读过一些宗教和宗教解析书籍,但毕竟和人家从小接受这方面熏陶的人没法比,所以只能表示理解,却不能感受其中的味道。

Edith对男主也是真爱,这个看过电影的肯定都能发现,我就不赘述了。

她的角色的存在和爱情主题相关,但主要是Sandy的陪衬。

而全片更多的,则是以她的口来阐述神学与人类历史的联系与冲突。

神学与宗教是人类对未知事物恐惧与崇拜的产物,而由于世界的未知奥秘总是多于已知,所以神学和宗教也可能一直存在下去,只是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

男主也承认,一开始自己也是有信仰的。

那是早期的、原始的自然崇拜,简陋、不成系统,称不上是宗教。

比如他讲的那个有关原始壁画的故事(一个原始人会把部落打猎的收获画出来,结果有一次没画对,被敲掉了牙齿),这其实也是一种崇拜,崇拜“未卜先知”的能力。

可以想见,画画的那个原始人肯定是画对了不少次,所以才被大家相信的。

可一旦他失败了,就会立刻被愤怒所吞噬,正如历史上无数英雄人物失败后的下场一样,他们的雕塑被推倒,他们的画像被抹去……所以我并不认为第二部中学生们的举动是疯狂的,因为对深信宗教不疑的他们而言,男主就是另一个画壁画的人,只是他的壁画更高级,被后人称之为“基督教”。

但是现在男主却说自己并不是大家所说的那样,于是,杀戮便出现了。

第二部这个设计倒是没啥问题,有问题的在别的方面。

回到Edith的话题上来。

Edith聊天的设计其实从侧面反映了宗教在现代社会的尴尬,从她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自相矛盾的逻辑,比如她一边说自己相信《圣经》里的所有东西,一边又说自己不相信天使,说自己不认可梵蒂冈的行为。

而面对别人对宗教的质疑,她也无力反驳。

比如她说上帝让人类“并不完美,所以他努力让我们去理解自己”,结果就被Harry给怼了:“他不能一次性把我们设计完美?

”是啊,如果上帝是万能的,为什么要做这种无聊的事情呢?

要么上帝根本就不存在,我们仅仅只是自然发展到某个阶段的产物,而且还是之一;要么,就是上帝存在,但压根就不是宗教里所说的,关爱人类——也许,上帝只是《黑客帝国》里那些操控人类机体而生活的机器人呢?

历史发展到今天,宗教自相矛盾的地方已经越来越明显,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的是,仍然有无数人和Edith一样,接受了高等教育,了解到了经书的不足甚至是错误之后,仍然坚定地相信神的存在和自己所信奉的宗教的至高无上地位?

不仅是普通人,像牛顿等伟大的科学巨匠,最后也沉浸在了宗教的怀抱之中,甚至更加的狂热,这又是为何?

我觉得,宗教原本就不是一个“合理”的东西,或者说,它是所有合理事物中最不合理的,又恰恰是所有不合理事物中最合理的。

在信教者眼里,它确确实实就是沟通理性思维和主观情感之间的桥梁,是最好的精神寄托。

为什么这么说?

大家想想,和经典无数、体系齐全、经受住时间考验、历史悠久的各大宗教比起来,生活中有太多不合理但却被人类所深信不疑的东西了。

比如所谓的幸运数字,所谓的护身符,以及各种胡编乱造的心灵鸡汤,它们难道比宗教合理?

这时有人又要问了:难道合理的东西不更具有说服力、更值得精神寄托?

首先,人类所能理解到的世界奥秘实在是太少了,不管哪个领域,科学探索到极致后所发现的也不过是合理的真理的一小部分,而更可悲的是,我们甚至既不知道已知的是否正确,也不知道未知的还有多少。

既如此,那么任何所谓的“合理”,都有漏洞。

就像《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部电影一样,与其给你一个有漏洞的科学解释男主不死的理由,反而不如直接“顾左右而言他”。

我们看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最后都是用未知来回答未知。

因为宗教是要设计另一个世界的,而这个世界又不是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所以宗教给凡夫俗子的答案,也只是相对正确的答案。

至于对不对,只有你真的去了那个世界才能证明。

可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你肯定早已放下这个疑问了,那么这个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

其次,合理的东西实在太僵硬,对于需要精神寄托的人来说,缺乏吸引力。

比如我就是心情不好、对人生绝望,所以才想将注意力转移开,这时候人的精神状态是趋于崩溃的,这时候人类不会将注意力放在已知的知识上,而更愿意相信那些玄而又玄的宗教观点,因为无论他们创造的世界多么不合理、多么虚无缥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天堂也好,极乐世界也罢,一定都比我们这个苦难的现世要美好。

而人,都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东西。

那么,我们所相信的,究竟是真正的神话,还是只是自己的幻想呢?

于是乎,无论是这部电影,还是历史上的人类,都将迎来最终极的反思自己的学科——心理学。

注:有些地方看着有点突兀,一是我水平毕竟有限,二是考虑到一些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所以我删掉了部分内容,还是那句话:只是一篇影评而已,大家将就看吧!

⑦心理学家(准确地说是精神学医生)Will:男主亲儿子,年龄在60岁上下,全片最老的一个人。

60年前男主在波士顿教学时与一个名叫Nola的女人所生,后因为男主不得不离开而被遗弃。

Will在片中表示“不大记得自己父亲长相”,所以男主离开时他还是个几岁小孩。

Will的出现有几个功能,第一当然是最后实锤男主身份,第二则是心理学家最后发现真相,颇具有现实寓意。

心理学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晚的学科之一,连男主都说过:“我有在座所有人的学位,除了Will你的。

”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心理学的出现必须依赖于其他学科,尤其是生物学、医学等的发展,二是因为心理学本身存在太多不确定性,所以从这门学科出现之初便饱受了各方面的质疑,许多人不赞成将其纳入科学体系当中。

但毋庸置疑的是,心理学对人类世界的冲击是十分有力的,小到对个人心理的分析,大到对整个社会群体心理的研究,心理学彻底改变了人类过去的理性思维方式,将浪漫主义哲学探索到的一些细节加以放大,从而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危机。

尤其对宗教和神学而言,心理学的出现几乎将他们判了死刑。

如果宗教和神学真的只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一种群体催眠手段,而且这种手段在各行各业都能实现,那么它们的特殊性又何在呢?

当然,由于心理学存在太多争议,所以Will本人也如这门学科一样,游离在现实与虚幻之间。

时而对男主的“穴居人”故事表示冷静接受,时而又联系自己的不幸经历而行为过激,甚至掏枪威胁男主。

当然,按剧情Will昨天才死了妻子,小时候又失去父亲,所以听到男主的故事出现不正常反应是很正常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可以被理解为心理学学科发展过程中的艰辛。

注:观众对电影解读未必真实符合导演的意思,所以我的许多推测也是如此。

此处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大家不必太当回事。

Will的姗姗来迟,以及中途退场,还有他在片中被男主问道“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相信自己是一个精神学医生?

”的时候,Will也提到了他有时候“会梦到自己是这个角色”,无一不是在与历史上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相契合。

至于其最后的死亡,是否也预示着心理学的最后归宿?

鉴于导演可能会说:来,你拍算了!

所以这个话题我们就暂且放下吧!

⑧学生妹Linda:大学学生,Art的女朋友,二十几岁的年纪,全片最小的孩子,也是颜值担当。

就全片主题而言,她的存在完全是可有可无的。

一可能是为了调节电影角色的颜值系数,二是为了突出Art的性情,三的话,可能也是为了让全片不要显得太学究,不然全是中年、而且知识丰富的男女大学老师的话就实在有些乏味。

Linda可以代表求知路中的年轻人,虽然知识少,但也更容易摆脱成见,接纳各种不合常规的事物。

所以Linda对男主故事的态度就是沉迷其中,偏向于相信。

但最后男主说自己是在撒谎的时候,她也没表现出太大的落差,仿佛像看了一部电影一样。

是的,Linda这个角色是最贴近观众的。

对大多数年轻人、甚至是大多数人而言,大家在知识道路上的探索肯定都不会如大学老师那样多,所以都可以视作是求知道路上的“年轻人”。

我们平时听到诺贝尔奖又颁布给了谁谁谁,也就只关注到此为止,至于那些获奖人的成就,又有几个人能看懂呢?

对一般人来说,顶级科学领域的事情,也不过是别人演出的一场戏罢了。

自己既看不懂,也没必要看懂。

而这,其实也能间接说明宗教的强大:如果Linda是一个和Edith一样虔诚的基督教徒,那么她会对男主的故事如何反应呢?

这大概就是普通人最容易动情的抽象领域了吧!

除了人物,电影在许多情节上的处理确实也存在创新之处,最典型的,就是破除“永生人全能”的说法。

一般我们看到的永生相关的作品,主角总是以一副精通所有知识的形象出现,而且总能超越时代。

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的结论则是:任何人都无法超越同时代各个领域的精英,他们只是比别人有更多的学习时间而已。

按这个逻辑,在同一时间,永生人也只可能成为某几个特定领域(甚至一个都没有)的专家人士。

因为他们不是新理论的发明者,所以也只能在某个理论成为社会共识的时候才能接受并学习它们,而这时候的学习实际上就是“落后时代”了。

一个时代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发现新的理论,比如相对论刚发表的时候号称全世界只有三个人能看懂,这样情况下你活70岁、700岁甚至14000岁,并没有什么意义。

爱因斯坦发表论文的时候才多少岁呢?

同时代和他一样有天赋的人也数不胜数,但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永生人成为博学家的设定是很合理的,毕竟有太多时间可以学习了,但也仅此而已。

我看了一下,快万把字了,罗里吧嗦,还是早些写完结束战斗吧。

最后提几个剧情细节,一是男主学生打电话问成绩一事,他为了照顾这个学生家人的病情、以及“这个学生是学医学的干嘛要学历史”的现实,将其成绩从D改成了C,这里说明他的心肠确实很善良。

再一个就是男主迫于儿子压力,推翻自己的故事,称自己只是在撒谎之后众人的反应——最激烈的是Art,拂袖而去;一直理性的Dan直接骂娘;秉信“一切皆有可能”的Harry则感到十分失落;心理学家Will则很平静地认为这才是真实的;基督徒Edith掩面哭泣后松了口气;Sandy一眼便看出男主这才是撒谎;学生妹Linda则如前所说,如看过了一场电影,无太多反应。

Dan的反应最耐人寻味,他从一开始坚持中立,到逐渐相信男主,以至于最后成为仅次于Art反应最激烈的人,转变幅度是很大的。

不过在感叹自己“跳出了中国盒子”之后,Dan的理性又让他重新开始思考男主故事的真实性,所以我们可以说他仍然是仅次于Sandy、最相信男主的人。

Harry的低落似乎是来自对自己失去了一件新鲜事物的伤感,Harry毫不介意世界上多出了一件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事情,甚至非常享受这种事情的存在。

但男主的表态让他被拨动的好奇心一下子又回到了原点,好像泰格特的小说《窗》,当主人公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窗边病床上想看一下窗外的美景时——“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OK,废话太多了,就到此打住吧。

总而言之,《这个男人来自地球1》确实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也是一部人类文明史的简编,非常值得一看。

至于不喜欢的朋友,我既非常表示理解,也绝不批评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只要表达的时候别过度就OK。

一部电影而已,不是啥大不了的事情。

就这些,over.全言2018.1.29

 3 ) 一场不精彩的说教

  作为一个影迷,我无法将《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视作一部经典,甚至无法欣赏这部电影。

就电影技术上的基本元素来说,此片毫无亮点。

大多时间镜头只是根据对话需要机械地在每个角色之间转换;画面的构图无甚美感;配乐——如果有任何配乐的话——完全没有起到辅助叙事的作用;节奏掌控也乏善可陈;演员们的演技也普遍痕迹显著。

当然,作为一部以谈话内容为主要情节的低成本“科幻”电影,我们可以暂时抛开电影技巧的讨论,将重点放在片中的故事以及作者借以推销的世界观。

  本片故事按照一个核心线索展开,即这个世界上会不会存在一个人,可以从旧石器时代一路活了一万四千年,一直活到现在?

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人,他的人生经历又是怎样?

就这个题目,我认为更能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叙事方法应该是逻辑上推演的。

当你由于严谨的推理而不得不接受一个难以置信的观点时,心理上的抗拒以及震撼就要比仅仅是被灌输该观点要强烈的多。

所以如果本片的思路是:男主人公John提供事实和线索,周围的人通过逻辑推演,不断逼近事实真相——即John是来自远古的不死人。

那本片可能会更吸引人。

不过本片的故事采用了另一个思路,即男主人公John在故事开始不久就提出自己是长生不老的原始人,影片的其余部分则是在试图证实或证伪这一事实。

       这样的思路不会使故事引人入胜,原因就在于“事实”的证实或证伪都尽在编剧主观掌控,而不需要观影者头脑的参与:无论编剧希望John是/否原始人,他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供出不可辩驳的证据;观众只需要接受编剧抛出的事实,而不需要逻辑推理。

其实让观众(以及电影中的诸位科学家们)相信John长生不老这件事本身并不难,他只需提供证据证明他已经活了一百年即可——从违背常识的角度讲,活了一百年(而且看起来一直都是三十五岁)和活了一万年同样不可思议。

而凭借过去一百年人类的科技进步,这个男人过去一百年的照片和任何生活痕迹都可以证明他的存在。

正如影片结尾时,John轻易地通过回忆出生活的细节而让其中一位教授——后来我们得知他是John的儿子——意识到John真的不会衰老。

但是这个结局不会给我们任何心理上的冲击。

举个不很恰当的类比,如果《第六感》不是让观众在结尾才发现了惊人的事实(此处不做剧透),那么该片就不会带来如此大的震撼。

本片中我们不是很早就已经接受了John是原始人的事实了吗?

那么这个结局又有哪里是意料之外呢?

       于是整个情节的发展中,观众和影片中的科学家们一样,几乎没有什么困难就已经接受了John的理论,即他是一个一万四千岁的原始人。

影片的推进于是成为了John(背后其实是编剧)对于人类学、生物学、历史及宗教史发表个人见解的媒介。

作为一部科幻电影,本片其实更重视了“幻想”而少有科学的推理。

如果按照柏拉图以来的逻辑推演法,我们只能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通过严谨的逻辑得出结论;相反,在本片中,编剧任意添加的“事实证据”可以使这个故事更加圆满,但是却已经失去了“科学性”。

这也是我认为本片的故事情节失去了戏剧张力和矛盾冲突的来源,以至于观众很难感受故事的带入感。

       这样的情节设置也使得影片中关于针对John身世的质疑所作出的回应,大多诉求于两类解释,第一类是将历史个人化、故事化以求更可信;第二类则是通过与普通人的经历相类比,使John的行为合法化。

而这两类解释也都是编剧的主观演义,没有任何逻辑性可言。

       关于第一类的例子,比如当John刚刚透露自己是原始人后,谈到了他曾经和哥伦布一起航海,他说自己虽然相信地球是圆的,但是仍然害怕哥伦布的船会在某个地方从地球的边缘掉下去。

再比如后来有人问他是否曾经留下洞穴壁画,他讲述了一个关于LesEyzies壁画的故事,用以说明原始时代进行艺术创作也是存在风险的。

这些故事都不是在回答“John是否原始人”这个问题,而仅是“John是原始人”这一前提可能的推论。

它们都通过将历史事件个人化以求更可信的一种手段。

       关于第二类的例子则更是俯拾皆是。

比如当被问到普通人连小时候的事情都记不住,John何以记得几千年前的事情时,John通过类比人类对小时候的记忆来加以解释:他对于千年前的记忆和普通人对儿时的回忆类似,仅仅是片段式的。

当被质疑地球地理没有发生过变化,John何以不记得自己的出生地时,John通过类比普通人也记不清小时候居所四周的地貌环境得出“人无法回到家乡,因为家乡已经不在那儿了”。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赫拉克利特关于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见解。

)        而当我们更细致的检查这个看似自圆其说的故事本身时,我们可以发现故事的内容都没有逃脱出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范畴。

本片很难说成是一部“科幻电影”,因为全篇唯一的创造性的事实就是John活了一万四千年这个前提,剩下的则都是通过人类在生物学、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心理学方面掌握的知识来解释;甚至故事中最大的颠覆:关于基督耶稣以及基督教与佛教关系的另类解读,也不忘要从印度教和希腊神话已有的知识当中寻找论据。

稍有科学素养的人,就会发现编剧从零星的证据出发就“推导”出结论这一过程是多么的没有“科学依据”,也是有违科学的严谨的。

当我们考虑到人类已有的知识是多么匮乏的时候,就不禁会觉得影片中的世界观过于狭隘,甚至要怀疑编剧的想象能力之匮乏了。

我们看科幻电影的时候往往会抱着一点预期,可以得到关于看待宇宙的另一种不同的见解,但是在本片中我们遗憾的发现只是得到了一个个人色彩严重的、主观臆断的人类知识演义而已。

       整个故事(如果可以算作是故事的话)更类似是编剧关于个人的哲学思考和主观的价值取向的宣讲。

如果是其他类型电影,这一点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作为一部科幻电影,这种说教就难免招人反感。

影片开始的讨论即在为John这个旧石器时代人寻找生物学上的支持(旧石器时代的人和现在的人在解剖学上没有差异,也没有智商差异等等),这里暗示着作者是相信进化论的;但是从后面John对于是否有神存在的讨论中,我们了解到John不相信任何已有的宗教理论,但是并不排斥可能有神存在。

没有得到科学上严格证明的进化论以及无法进行科学证明的神学,同等地作为解释这个世界的“可能性的”理论,编剧没能说服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前者而不是后者。

在这一方面,编剧的判断是个人色彩浓厚的,甚至是武断的。

从编剧对于赫拉克利特早期辩证法理论以及进化论的引用中,我们不难想象编剧自己可能是略带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的自由主义者。

但是编剧没有说服力地灌输个人信仰,就容易引起任何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头脑的怀疑和反感。

       影片中最重要的理论颠覆,即关于基督教理论的“演义”,更是充满了个人色彩。

影片的编剧JeromeBixby自己很可能就是一名佛教徒(虽然我没有查到他明确的信仰,但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比如他写过一部叫做<禅>的小说),所以他一整套关于基督教教义起源自佛教教义、耶稣本人就是佛教徒(就是片中的原始人John)这样的解说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这个理论也不是编剧的原创,但我们可以想象编剧本人就认为佛教作为解释世界的手段更为高级和玄妙,于是简单粗暴的将佛教凌驾于基督教之上,以为撼动了西方文明的基石。

但有意思的是,佛教教义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无神论的(释迦牟尼从来都没有说他是神或者神的儿子,实际上我们知道他就是一个人类的儿子,而且还曾娶妻生子。

而且人人都可以成为佛,这本身就使佛与一神教的神不同了),而且佛教的教义并没办法解释宇宙的起源,禅宗的关于世间万物的思考充满了辩证……这些理论和John本人——我们可以想象就是编剧本人——的信仰非常相近。

编剧甚至直接忽略了基督教出现之前数百年古希腊哲学直至斯多葛派的思想与基督教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直接将基督教的神学与东方的佛教(编剧信仰的佛教恐怕还是后世传入中国后被改良了的)等同在一起,稍有西方哲学史知识的人,都要禁不住嘲笑编剧的幼稚可笑吧。

       于是看完影片,如果那些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头脑还没有被片中掉书袋似的专业词语搞懵的话,也很难获得类似看完《2001太空漫游》等电影之后的关于宇宙观上的震撼,而更像是听了一场并不吸引人的演讲。

 4 ) 一个佛教徒的自白

一个房间,一个场景,一个故事组成的电影,原本我能想到的只有《十二怒汉》,现在在这个榜单上又加了一个名字《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如果说《十二怒汉》是表达了人性,公平以及“美国为什么强大”,那《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则表达了更为宏大和深邃的主题,影片充斥着关于时间与空间的思考,人类存在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宗教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这部上映与2007年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位35岁的哈佛教授突然辞职,在离开的午后,他向来送别的同事宣布了一个秘密,他已经活了14000年,之所以走是因为他每隔十年就要去一个新的地方,他不想让身边的人发现这个秘密。

这个由人类学家,哲学家,生物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组成的送别的队伍,没有从他的故事中找到丝毫破绽。

他们的对话包含了艺术、历史、文明的发展,对宗教的探讨把故事推向了高潮,原来这个男人就是耶稣。

这个男人真的活了14000年吗?

有可能。

随着故事的进行,他的同事(包括观众)也越来越相信他的故事,特别是最后心理学家认为这个男人就是他失踪几十年的父亲而突发心脏病死去的时候。

可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影片中用一个故事暗示了这个悬念将一直持续下去。

他的朋友问他有没有和他一样不死的人,他回答说,有。

在和对方聊了两天两夜以后他们都无法从对方的语言和行为中找到破绽,但是由无法否定是不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学者在和彼此开玩笑,主人公还强调他们双方都有这个感觉。

男主角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和当下发生的事是如此一致,无法否认也无法肯定。

这个男人不信宗教吗?

显然他在说谎。

他是相信佛教的。

这是片中一个明显的矛盾点,他的同事问他信教吗?

他的回答是不信,他见过太多形形色色的宗教。

而所谓的宗教是很多人假借某种神或者先知来传播个人的思想。

他在用一种历史学的方法看待人类和宗教,宗教不是某个人创生出来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宗教是在一系列的历史发展中不断的聚合,分散,重组而成的。

为什么我会觉得他信佛教,因为他的谈话中多次流落出佛学的思想,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是在回答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唯有佛教是例外的,佛陀教导弟子们要安心修行,不要去思考这些深刻的哲学问题,佛陀把这些问题合成为“十四无记”,教导弟子们不要去讨论十四无记的内容。

所以当他的朋友问他,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时候,他采用了类似十四无记的回答。

就连回答是否信教也是标准的佛教徒的回答,他不回答自己信教,正如佛陀教导的那样“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他是基督吗?

我更愿意相信他是佛陀。

佛陀不是一个人“众生皆可成佛”主人公曾经说过,他在佛陀时代遇到了佛陀,听佛讲经说法,学会了佛陀的道理,其后五百年他都在传播佛陀的理念和修行的方法。

五百年是在佛教中有一个特殊的含义,佛后五百年称为正法时代。

为什么是五百年?

因为这个悟道着来到了西方,来到了罗马。

所以在东方的佛经中正法时代只有五百年。

他说不信教,是因为他看透了宗教所谓的祭祀,祈祷,崇拜的饼干和酒,他相信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教和其他宗教另一个最大的不同是,佛教没有神,佛教是教人解脱,也就是教人成佛,不用天堂来吸引人,也不用地狱来恐吓人,涅槃以后彼岸到底是什么佛陀没有告诉我们,也不想告诉我们。

以上内容是我看了电影之后的根据电影的揣测,如果有关于宗教的讨论还请致电电影的导演和编剧。

 5 ) 非常聪明,但邪恶

我一看快500条的评论,我就知道我无法一一看完以便找到和我想法一样的朋友,还是自己写点等着别人找到我得了,而且我十分怀疑我写东西的能力....这是最近看过最有意思的、最聪明的对话了。

几个对话的人的身份先把大家都唬住了,都是哈佛的教授耶....内容本身其它的帖子和已经说得很多了,我更加有兴趣的是几个谈话的人对话题的1)内容的反应;2)自己提出什么问题。

话题的内容没有什么特别的,唯一比较特别的是用一个历史的见证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串起来,给予一种真实感。

谈话的高潮部分是宗教。

这也是常常所说的“除了死亡,没有其他更加严肃的(哲学)问题”。

死亡是时间的见证人,时间用死亡彰显自己的存在:而事实上,时间不过是一直错觉(在绝对的意义上)(请不要抬杠问是否真的有“绝对”这种东西.....)。

其中有些细节是有意思的(大概其他的朋友都提到过了)。

1) 维护基督教教义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位女士的反应;2)黑人一直保持了相对更加开放的态度;3)最终和John一起走了的女人似乎在暗示女人抓住真理的能力大大超过其他人(几乎所有男人和除了她之外的其他所有女人)4)做为John的儿子的精神病学家的,专业水平的确不错,但还是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5)贝多芬音乐以小成本挑战大话题,这个片子很成功。

话题本身无解,而且也过于沉重和艰难,溜掉(就像剧中的那几个人最终选择的一样)和及时打住(就像片子和我现在正要准备做的一样)都是最好的选择:1)言多必失2)过犹不及,保住给大家聪明的印象和...成本。

末尾的歌曲不错...=========================================补记:本来以为写到上面的地方就完了,但我在回家的路上还在想这个电影,总有种感觉,一种什么地方没说出来的感觉。

现在我想说:小心这个电影,它可能会使得你1)变得虚无;2)种下丧失信仰的种子(只要假以时日)在这方面,我甚至想说这个电影是邪恶的。

对于宗教意义进行虚无解说或者解构的后果是可怕的(电影标题“The man from Earth”也不过是就简单的对“The God from Heaven”的直接对应和攻击:“没有什么上帝,他和你我一样,不是来自天国,而是就生在这片土地”)。

对比下伯格曼的《第六封印》,差别巨大。

真正的思索和兜售思想毒药快餐之间,高下立分。

《12猴子》,《银翼杀手》《第六日》等,都更加真诚。

而这个片子iu一味玩聪明。

当然,它的说服手法是可以学习的,包括说John也会生病,避免了大家要他展示神迹的可能(当然这逃不过某个网友提到的死亡概率的问题,但只有事后,类似的疑问才会有。

但这样的疑问似乎有点不在点子上)还有很多其他的,自己找找看了。

我的建议是:就把它当作一个好玩聪明的对话,别把其中的说法当回事,如果你沉迷于对它的各种意义的分析,我想说,打住,去请女友吃点好吃的大概比较靠谱!

 6 ) 浪费

这片特别奇怪。

演员,点子,拍的都过关。

可是这帮教授完全讲不出一点看上去不像通识教育的东西。

我是不讨厌清谈片,况且这个topic也超赞。

如何证明眼前这个男人确实活了14000岁。

观影过程和后劲也挺足。

感觉也很美好。

唯独内容太糟糕了。

一开始铺好的梵高那座桥没用就扔了。

接下来就是很有《金枝》感觉的一些对话,不过是弱化版的。

神学方面根本就没有什么涉及。

那个最终trick也是个我看过三四年的陈年旧物。

他的反向版本也听过很久了。

生物学胖子的话相比起来最有意思。

俄国老太相当的萌。

 7 ) 悲壮的风景

曾经不止一次想到这个世界“可能性”的问题。

一部片子的好坏不在于大家都能看到的表象上的东西,不是所有人在片子中感受到的共性,我想应该是每个人看完后体悟到的只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不属于别的任何人。

就是那句话“我有我的信仰,但我也让别人活”或者“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这部片子让我感到人类沟通的无望性。

这个历史上有太多的沟通绝望,人们永远也不会真的互相理解。

所以这是人类几千年来悲剧的产生原因。

这些构成了人类历史上所有悲壮的风景。

前一阵子在天涯上看到一篇帖子叫《精神病人的世界》。

(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16/635451.shtml)我相信这是真实的病人口述经历。

因为这些不是多玄妙的事,它们完全有可能存在。

我唯一震惊的是每个人眼中的世界,竟然如此不同。

说他们是精神病人,我大概明白这个定义的界限,他们的思维或许不适合在目前的世界和人类社会里生存。

其实哪个人能完全剔除心中奇特的思维部分?

只不过所谓“正常人”更会隐藏思想,因为这个世界的居民,确实还没有做好准备接受那么多的奇异想法。

片子的最后,JOHN说抱歉,那些只是一个故事。

他看到他面前的教授和朋友们,世界观已经快要在他的话中瓦解。

所以他明白这么多年做的第一次尝试,是确定了对于别人既定思维的侵略性造成的后果,明白了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世界。

人们对未知好奇,但他们不想打破自己世界的信仰;人们追寻历史是为了寻找存在感,如果历史带给他们的不再是安定感,如果人们的世界观被颠覆,那么人们完全可以有理由和权利作出选择——不去相信。

我想这个片子和天涯的帖子给了我一些极好的视角,让我能够有幸从这些窥镜里去看这个宇宙。

 8 )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有哪些有趣的设定?

我上周刚看,发现一个小细节,就是故事一开头的酒。

腾讯视频里的中文是「乔治沃克绿牌15年」,我喝过同牌子的红牌(一百块的廉价威士忌)。

英文名叫Johnnie walker,故事的主人公叫John,约翰;酒名叫Johnnie walker ,约翰行走。

是不是也在暗示主人公在天地间行走,居无定所。

😃

 9 ) 这个编剧不是天才就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手

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非常非常喜欢,一口气看了两遍仍觉得回味无穷要知道那段时间我有多忙,而且压力又是多么的大啊,我居然把这部电影看了两遍!

第一, 大家都说了很多遍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优秀之处:编剧太牛B了,如果编剧是一个人,那他得是个多么杂学旁修、爱好广泛的杂家啊。

我很喜欢这样的人,而且我也有一副求知欲炽烈的心肠,见什么新鲜事儿都想搞一搞,什么学科都想弄一弄,但统统的又都是叶公好龙,浅尝辄止,虽然浅尝,但绝对保持了超过三分钟的热度,我保证!

这样的编剧的出现比DV的发明更为伟大,他让对电影有强烈爱好的人实现梦想成为现实,就在那80多平米的房间内,几张沙发,几个名不见经传的演员,甚至连背景音乐都那么平淡无奇,就能拍出一部令人追着剧情欲罢不能的电影,这就叫水平高,听人扯淡容易,扯成一部吸引人的电影就不易了,九十分钟,有铺垫有高潮又有让人意犹未尽的结尾,这个编剧不是天才就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手。

第二, 这种感受可能是出自我自己的虚荣心,是我的一点儿小爱好,小理想我想像当中,最惬意最舒服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老了以后找个大学蹲着,每天能和几个这样的老哥们儿他们也同我一样在某个领域里是个教授,一样在大学蹲着安度晚年---端着一杯John Walker(我春节时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二天,碰巧搞到一瓶John Walker,不过是Black Band,好像是12年的,喝了点儿,很烈的威士忌,喝着很爽,但喝完很快就晕呼呼的了,如果有人聊天肯定谈性大发)聊自己的学科,这样的人群有着对自己所钟爱的领域的热爱和自嘲,有着对人生的达观态度,互相揶揄又互相尊重,谈天说地,论尽半生,到了傍晚,天气渐凉,生起一堆火(客厅里最好有个壁炉),向火而谈,火光和酒精映红几张兴奋的老脸,那该是多么温暖的下午啊。

我愿意用一生等待,有这样的大学,有这样的几个老友。

最后,那个从石器时代过来的长生不老的怪物,扯到100字解释《圣经》时,我明显感到背后那个幸灾乐祸恃才放旷的编剧,小手颤抖了一下,鹅毛笔停顿了一下,似乎有点扯不下去了,挺离谱的,但他很快就放弃了对这个话题的探讨,继续转向他最熟悉的考古,对话里最多的还是考古和心理学,关于宗教,毕竟不敢太过放肆,但我还是非常喜欢那个长得有点像杜鲁门卡波特的演员说的那句对白:『这有啥难的,我还能用十个字总结《十戒》呢:Don’t! Don’t! Don’t! Don’t! Don’t! Don’t! Don’t! Don’t! Don’t! Don’t!』

 10 ) [影评]The man from earth:一个没有必要的假设

有人问我:作为一个搞哲学的,你对这部电影怎么看?

我首先回答说:电影中讨论的问题,以及讨论到的程度,对于一个搞思想史的人来说,都没有什么新鲜感可言了。

对方仍旧追问我:那你的看法是什么?

我想了想,这样回答了ta:古希腊人说过:“死亡是哲学的缪斯。

”哲学是从人的有限性的存在开始的,倘若不死,就不会有哲学,也不会有对意义和价值的追问。

所以,我对永生这件事是连想象都没有的。

进而,如果不是永生,而只是比别人活得长一些,那么,一些基本的问题不会有多大的改变。

要知道,长短是个相对的概念,哪怕14000年,相对永恒来说也不过是个瞬间,而相对一般人,我只能说,那这个长度就真的活得不耐烦了……如果只是一个个体活得特别长,长到了超出了人类之前的界限,那其实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因为所谓“经验”,是社会性的,单独的个体无法构成什么“经验”(何况就算有,他的“经验”对任何一个他人都没有意义。

比方讲,一个七八十岁的人说:等你到我这年纪就怎样怎样,多少还有些意思,但一个14000岁的人说这话,难道不是很扯淡吗)。

他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只会停在八九十岁左右,他不会变得更有知识(如电影中所说,他不会比这个时代最渊博的人懂得更多),也不会更有智慧,换句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七十八十之后,他不会孤立地创造出一个更高的境界。

(这个道理其实只须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足够了:无论是这部电影的导演还是演员,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因此无论里面谈到的领会多么高深,你觉得那需要活14000年才能获得吗?

)说到底,电影不过是用这种假设来反思我们有限的人生罢了,而这种反思方式,在我看来,是过于戏剧化因而反倒显得相当笨拙的。

借用一句西方哲人的话:我没有作这种假设的需要。

而我们的古人说得就更加直接而痛快了:老而不死是为贼啊。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短评

剧本好,其他没什么特别的

5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早年看了个开头就被剧透光了,最近翻出来又看了一遍,剧本确实不错。只不过呢,作为以前学分子生物学的,只觉得与其坐那儿空谈,不如赶紧研究研究这位朋友的端粒酶调控通道,才是正经事啊!

8分钟前
  • 力荐

1、这不是科幻,是学幻,学术幻想电影;2、如果不是最后刻意制造的戏剧性高潮,整部片子就是乏味浅薄的百科全书浏览,神似“一片两片三四片……飞入草丛都不见”;3、永生是极好的题材,完全可以像穿越一样写成类型,比如,我就想写一个乾隆生人一直活到现在,其个人际遇反映近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9分钟前
  • danyboy
  • 还行

还可以,个人不是很喜欢

13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只要有无穷的想象力,一个小破房子,一张沙发,几个人也可以拍成史诗巨作。

16分钟前
  • 多情总被无情恼
  • 力荐

搞了14000年还是要继续搞 不愧是男人啊

19分钟前
  • cao
  • 力荐

我们看电影是追求一种“电影感”的东西。这种“电影感”使电影区别于其他的艺术门类。连续剧、《今日说法》、《走近科学》等等在“电影感”的面前显得拙劣而无趣。嗯,作为一个低端影迷,我没有在这个电影里面捕捉到一丝一毫的“电影感”。

20分钟前
  • 哪吒男
  • 较差

看的时候觉得好牛,看完觉得什么都没记住,讨论的点太多,大多又没什么意义。

24分钟前
  • Wingsu
  • 较差

编辑 | 删除 挂“科幻”,卖“反宗教”-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477366/

25分钟前
  • 摇滚玄奘
  • 推荐

2007年的《科幻世界》推荐过一部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当时很自然地把它归类成了科幻电影,下载之后甚至连看没看完都记不清了。很偶然,今天从头到尾重温了一遍,完全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哲学电影,却令人感到极致的精神舒适。会感到羡慕,并愿意相信。老电影也容易让人想到老朋友。我的注意力一度被片中人手里那瓶绿方所吸引,快看完时才想起,和老陈在凌晨的办公室里喝过这瓶酒,在美妙的2017年。

26分钟前
  • 天亮天黑
  • 力荐

低成本电影 夸张的想象力 夸张过头了

30分钟前
  • 很差

相信是一件彼此配合的事情,就像催眠。

34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脑洞不是一般的大的科幻片,同时富含人生哲理。

39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对于没有关心过宗教中与万物间联系的可能性的自己,片子魅力减了大半。不应该扯太多“名人”的八卦,被唬弄的感觉。anyway,只是另一种世界观而已

44分钟前
  • ama
  • 较差

低成本的宗教片 所谓科幻的部分就是一人长生不老 14k年没发生意外没战乱遇害真是奇迹 野人部分着墨模糊如书本 历史部分都是点缀只有耶稣长篇大论 几个装逼犯带头表示没见过脑洞这么大的一群跟风狗点赞以示智商达到装逼犯水准

45分钟前
  • WSi
  • 较差

1.揭示小叙事具有与元叙事相当的合法化功能,解构了元叙事却没有解构“合法化”本身——合“理性”所立之法?2.主人公的经历似乎只意味着对历史的印证或反驳,而未进入生存论视域加以考察。从生死两端中抽去死的一端,不仅仅是生的无限延伸,更从根本上颠覆了向死而生的历史性此在。

49分钟前
  • Cory
  • 还行

YY出来的东西,这么高分?????

50分钟前
  • 马邦德
  • 较差

事件是发生在CONTEXT下的。而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和CONTEXT发生影响后的状态,我们本身又无法从自身的CONTEXT下剥离出来。

51分钟前
  • 无梦快乐酣睡者
  • 力荐

实在有点看不下去,感觉整个都比较胡扯,虽然都是些专业领域的教授级别,可是问的问题都有点生硬和肤浅。宗教那一段本是本片高潮,客除了配乐是亮点外,也没有太大出彩之处了。

52分钟前
  • Mercedes
  • 较差

3.0 在賀奕的推薦下,看了這部電影。雖然只是在一個小屋子里發生了整部電影,卻覺得內裡空間感是很充裕的。我更喜歡主角說這一切都是他說的故事而已那一段,情緒飽滿,但整部電影就話題本身吸引人,靠的也完全都是劇本吧。

57分钟前
  • 大佑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