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m与家人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中,并不是因为她吸毒,甚至也不是因为她失手害死了小弟弟,而是因为她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爱,也不知道如何接受来自家人的爱。
她自闭,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可同时又敏感而自卑,这种矛盾使她和家人隔膜,彼此用爱相互伤害。
姐姐rach的婚礼非常热闹,随着影片的进行渐入高潮,人们也越来越兴奋,可也越发显得kym茕茕孑立、形单影只。
刘德华唱到:在人多时候最沉默,笑容也寂寞。
唱的就是她。
在母亲离开之前,没有机会跟她说一句“对不起”,这也是她与家人关系的写照。
刘德华又唱到:在万丈红尘中,找个人爱我。
kym几乎找到了,伴郎理解她,愿意陪着她,也许他可以成为她的阳光。
影片的结尾,kym再次进了康复所,也留下了一个光明的尾巴,也许当她再回到家里时,与家人的关系可以为之一新吧。
影片感觉很真实。
这种真实感来自于类似纪录片的摄影手法和演员们朴实无华的表演。
安妮·海瑟薇凭借在本片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了奥斯卡提名。
最终没有获奖,因为她的对手过于强大,也因为她还年轻,提名已经是一种很大的肯定,至少在评委会看来是这样的。
影片所展示的rach的婚礼很热闹,也很温馨,真正是亲人和朋友的快乐聚会,不像国产婚礼那样喧闹和混乱。
这样的婚礼令人向往。
当母亲在姐姐的婚礼上告辞时,Kym追出门去,目送着母亲坐着她现任丈夫的车离开,她的眼神说:“I'm sorry, but please love me still."当打了架,撞了车,Kym鼻青眼肿地去敲姐姐的门。
这个爱闯祸的妹妹和差点迟到的伴娘不敢直视姐姐的眼睛,但当她惴惴不安地抬起眼睛时,她的眼神依然再说:“I'm sorry, but please love me still" 当Kym打点好行装准备回康复中心,她透过玻璃门看着那个无论何时总把痛苦往肚子里吞并竭力护着小女儿的父亲,带着哭腔不由自主的喃喃道:Dad...。
剩下的话在她的眼神里:“I'm sorry, but please love me still"这是Kym爱家人的方式,她的爱里永远怀着歉意。
弟弟死后,她可以带着负罪感活下来,却永远无法真正原谅自己。
她因为当不上伴娘、被忽视、被疏远而愤怒甚至指责、争吵但这只不过是源于一种恐惧――怕家人因为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而不爱自己了。
她一面在潜意识里相信这是对自己最合适的惩罚,一面又拼命反抗这种惩罚。
所以她对于别人的眼光特别敏感,总觉得别人在judge她,其实是她一刻不停地在judge自己。
一个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人最恨别人评价他也总觉得别人在评价她。
她最害怕又没有信心阻止的就是别人的judge,以及Judge后得出的结论:她不值得被爱。
她拼命想得到爱却又觉得自己不配得到。
她出口伤人,制造尴尬,如同一个为了获得父母注意而故意闯祸的小孩。
她嘴巴很硬,但眼神却不会撒谎,总是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寂寞及对家人的爱孤注一掷的渴求。
这部电影最美妙的一点就是描绘出了亲情的复杂。
我们每个人对亲人的感情都是爱恨交杂的,但是,爱总是多过恨,因为恨也是出自爱带来的伤口。
我们恨,只是因为恨让我们跟我们所爱的人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以至于当他或她做了伤我们心的事,我们不至于那么失望,那么难过。
然而,事到临头,我们最爱的人犯下错时,不论我们多努力,还是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疤。
所以我们在爱他们的同时,也会在心里攒下恨,这些恨会在导火线点燃时迸发为争吵。
但吵归吵,We love each other still. 这个still的份量是如此之重,让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都不至于太孤单。
也因为这个still, 妈妈在姐姐切结婚蛋糕时把手放在了Kym的手上,表达她的原谅;快要做新娘的姐姐打开了门,帮哭泣的妹妹洗了个热水澡,并允许她穿上扎眼的灰色的伴娘服;而爸爸,永远还是那个偏爱小女儿,无时无刻不含辛茹苦地为她操心工作操心生活操心一切的爸爸。
如果不是爱,他们不会受伤这么深,甚至怀有恨意。
但如果不是爱,他们不会原谅,不会让这个“still love”发生。
Love hurts yet love heals. 爱给了我们伤口,却又能让伤口愈合。
这种故事每一天都发生在我们与亲人之间,而这部电影只是其中一个片断。
我母亲不再爱我。
因我谎话连篇。
我还杀了她的儿子。
我父亲爱我但我总让他失望。
我的姐姐也恨我。
因为我总是骗她,还给她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我是个瘾君子。
我说谎。
我在戒毒。
i've been clean for 9 months.我因为OD杀了我弟弟。
我的生活一团糟。
我姐姐甚至不想让我做她的伴娘。
那我就更要表现的惹人讨厌。
我说那些蠢话只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
姐姐我爱你。
我妈妈打我。
然后我还击。
我试着跟她谈谈但她总躲着我。
切蛋糕时她的手在我的手上停顿了3秒便急急抽开。
我很麻木但我在乎。
我愿为你们去死。
可是你们不再爱我。
《蕾切尔的婚礼》让我大失所望,因为豆瓣上的推荐过于强烈,因为大眼睛的海瑟薇,我盲目的度过了两个小时,最终证明了,这是一部流水帐电影。
我一直在想,要怎么来描述这部电影,那不是纪实片,又不是记录片,他就像是我们的朋友,拿着DV,摇晃着记下日常点滴。
那平淡的,无味的生活。
艺术来自于生活,没有高出生活,也没从生活中提炼出任何精华,哪怕只是一滴。
没有场景,镜头摇晃,甚至没有情节,只有不断的对话和争吵。
这不过是生活的一部份,争吵,被放大的不断的争吵。
人物繁杂,婚礼前夜的预演,亲朋好友们拿着话筒一个接一个讲述他们最好的朋友,新郎或者新娘的好处,简直是个圣人,我忍不住要想,假如遇到个话唠,那可怎么办。
现在回想起这部片子就让我头疼,像一团乱麻在你脑子里绕啊绕,结果却莫明其妙的解开,皆大欢喜,甚至你还没反应过来,她们却在一边理所当然的对你说:姐妹情终于战胜了一切。
(吐血中想起了珠光宝气的“完美结局”)
2013-03-16在老美的很多电影中,都有所谓“互助小组”的存在。
似乎在互助小组中,坦诚的说出自己真实的故事,这种分享的方式似乎比隔着一层布帘对着神父说出自己的罪孽,更能感受到切肤之痛。
当然,也只有王家卫和梁朝伟才会对着一个树洞说出自己的哀愁。
没有太离奇的故事,讲一个足够大的家庭,在面对家庭中最大的喜事的时候,如何面对归家的游子和过往的伤痛。
接受了伤痛的存在,但是不能原谅,这是Kym对待Ethan死亡的态度。
虽然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往往去不到这个极端;虽然有时候也会出现母女相互掌掴的场面,但是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其和谐还是应该被维系。
但Kym在妈妈离开的那一刻,始终都没有赶得上说一句对不起之类的。
家庭的温暖有的时候会被一些莫名的意外所撕裂。
电影用很长的篇幅在展现一场婚礼的欢乐,还好,给了所有的阴暗一种平衡父亲Paul的角色我很喜欢,他在内心里想做到对两个女儿不偏不倚,但是事实上又对小女儿更加保护,因为后者更多的时候扮演了弱势群体的角色。
即使在西方人的世界里,如何处理家庭成员的关系也是难题,更何况在东方?
我喜欢这个电影。
没法喜欢这个姑娘。
虽然最后她要回康复中心的时候和姐姐拥抱我也会有点点想哭,可是我没法喜欢这个姑娘。
激烈的不喜欢。
边看电影的时候一个朋友劝我说别太认真啊。
是啊。
最近容易认真,容易对一个电影产生激烈的强烈的不满意感,恨不得和所有说喜欢的人大吵一架。
这姑娘太不懂事了。
太自我。
总想全世界都围着她转,总想所有的人关注她,关心她,格外的照顾到她。
她确实像她的姐姐所说,她不把姐姐和爸爸的情绪放在自己的顾忌里。
她最终是以伤害自己的方式,让爱她的人跟她妥协。
姐姐最后还是给她洗澡,她还是穿了灰色的伴娘服。
她去找她妈妈,是为了把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身上。
她做出极端的事情,然后再愧疚,然后再道歉。
而爱她的人必须原谅她,还是爱她。
这姑娘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
这姑娘是被父母教育成了这样,还是生下来就注定了是这样?
小时候的灾难,对她尤其是折磨,可是对大家也都是折磨,能不能请她懂事一点不要再继续折磨身边爱她的人,尤其她的爸爸。
片尾她走了,姐姐居然小跳了几下,看来果然故作的体贴忍让和温情,还是不小心泄露了长舒一口气的轻松。
我担心不懂事的人恐怕这一辈子都会是不懂事的人,长大了是不懂事的大人,老了是不懂事的老人。
我有点小担心这种激烈的不喜欢,是不是小妒忌。
自己也有这样任性和逃避的心情但没胆量像她一样把天捅破把自己伤害大方了来达到被关注被宠爱被原谅的目的。
不过没事啊,道理我是懂的,我在,努力懂事,努力爱那些爱我的人,不辜负她们对我的淳淳期望的康庄大道上行走,恩,这是对的。
走的歪歪斜斜别别扭扭也好。
美国导演Jonathan Demme的《蕾切尔的婚礼》与他以前那些严肃、沉稳、阴郁的电影很不一样,虽然片中很多元素还能让人想起来《沉默的羔羊》或《费城故事》的影子,但影片整体是明亮的,温暖的;加之创新性的使用了大量的纪录片式手提长镜,给人的感觉耳目一新。
我很喜欢看表现婚礼场景的电影:《岳父大人》,《婚礼歌手》,《我的盛大希腊婚礼》,《季风婚宴》,《喜宴》…… 我喜欢那样祥和美满的气氛,虽然其中不免要经历小问题小插曲,但结局总是温暖熨帖的,像冬夜里喝过一碗热腾腾的杂面汤,再寂寞的人生都能被暖活过来。
Jonathan Demme的婚礼一样,又不一样。
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让婚礼过程充满了真实感。
影片从Anne Hathaway饰演的Kym在戒毒所被父亲接走参加姐姐蕾切尔的婚礼开始,一路下去都是家庭琐事,常人口角。
这一家人的人物形象都极丰满,Kym是羊圈里的黑羊,成长轨迹劣迹斑斑,表面上一副什么都不在乎的顽劣样子,可内心脆弱,要关怀,要目光,要自暴自弃,又要改变、振作、坚强;姐姐蕾切尔(Rosemarie DeWitt)对Kym又爱又恨,态度在不断的摇摆,千头万绪前尘往事,平衡点究竟在哪?
爸爸保罗(Bill Irwin)既要看住不令他放心的神经质的Kym,又要照顾婚礼大局,还得安抚怒气冲冲的蕾切尔,这个老爸当得何其不易!
如此的婚礼场景,美满中隐藏着焦虑,混乱中也排列着秩序,戏剧性事件发生前总被化解,看似平静祥和表层下却又潜流暗涌。
作家Jenny Lumet的剧本把冲突正好安排到不上不下有解又无解的程度,笑是半声,泪也是半滴,搔得人心里痒又不痒,坐立难安。
加上Jonathan Demme的纪录片式拍摄手法,看着看着,我的思路突然跑到好友诺娜身上……有一年感恩节我去诺娜家小住。
她家是传统的犹太大家庭,父母两边都亲戚成群。
我们先在明尼阿波利斯与诺娜母亲短暂相聚,然后开车去绿湾会诺娜父亲一家,在诺娜祖母处正式过节。
诺娜的父亲杰罗克继承了家庭药房,当了个药剂师。
业余时间杰罗克弹得一手好钢琴,也算小城的本地明星之一。
诺娜受家庭熏陶小小年纪就演起了音乐剧,和妹妹两个本来都要走上艺术之路,可没曾想,十几岁上叛逆年纪,父母突然离婚——原来诺娜的老爸杰罗克,竟是位同性恋。
家庭的变故让诺娜突然信起了哥特教,黑衫黑唇墨色刺青蓝色疏离;大学时候更是跟七十年代的嬉皮一样跑了半个地球追星追到苏格兰,连职业音乐剧都放弃了。
诺娜的老爸离婚后一直与一位华裔菲律宾酒鬼混在一处,诺娜提到这个家伙总是满脸忿忿,完了还不忘啐一声“呸!
”诺娜的弟弟道格几年前得了癌症,好在发现及时,但诺娜不得不休学一年回家照顾弟弟。
经过了漫长了化疗过程,道格总算万幸痊愈,随后还娶了城里眼镜店主的女儿,干起了眼镜店买卖。
道格没什么学历,可仰仗女方家境殷实,一家三口小日子过得比普通中产还好,至少远超过心智学历才华都胜出的诺娜。
诺娜对道格心有微词,这不言自明。
我很为这样复杂的家庭关系迷惑,不知道诺娜这样敏感细腻又心直口快的家伙,怎么处理这些难以安放的情绪。
我们去道格家参观他的新房子,他的中产阶级审慎生活,我们在回来的路上心不在焉的立誓要向缺乏个性泯灭灵性的郊区美国梦宣战;我们高唱着歌,以90迈的时速飞奔在威斯康辛州一望无际的荒凉冬原上;我们在诺娜祖母家的客厅里抱着巨大的盘子拼命啃蘸了红莓酱的火鸡腿,电视机里绿湾橄榄球队赛事正欢;我们在熄了灯的夜晚偷偷下楼听诺娜小时候保存的杰罗克钢琴演奏录音,我问她:“你恨你爸吗?
”“恨”,诺娜回答,半晌,又说:“但他是我爸。
”影片中Kym这样的女孩子,个性鲜明讨人喜欢,又缺乏安全感任性得厉害,让人难以忍受。
我想责怪姐姐蕾切尔对她不够耐心,但想想这是蕾切尔的婚礼,想想这家子经过的那段地狱时光,又觉得蕾切尔已经仁至义尽——她这个姐姐又不是自己的选择,难道就得忍一辈子,一辈子让着不成器的妹妹,难道就因为她是妹妹?
然后再看父亲保罗,他才最值得同情,过去的家庭悲剧是心上永不卸下的十字架,而眼前这两个孩子哪个都得他庇护安抚,他不打起精神强作欢颜,还有谁支撑到底?
Kym与蕾切尔的母亲就像道遥远的来自末世的阴影,小心翼翼沉默疏远。
所有的人都在竭力逃离往事,逃离那可怕的吸干人骨血的冰冷黑洞,默默挣扎也好,激进爆发也罢,精疲力竭后,阴影犹在,婚礼继续。
婚礼继续。
那是多么盛大的婚礼!
黑白人种结合,亲戚朋友乐队服务员杂得一塌糊涂;印度服装西式礼仪,嘻哈乐流行乐并行,甚至还有巴西狂欢节。
该解决的问题依旧悬而未决,不能愈合的破洞疤痕尚新。
Kym终于没对母亲说出她的歉意,保罗继续擦着眼泪什么都不抱怨,而蕾切尔与Kym的矛盾也终归棱角依旧。
然后,Kym回她的戒毒所,生活继续,生活继续,什么都没改变。
这样的家庭关系,多么让人迷惑;——可是,可是哪一种家庭关系又不让人迷惑?!
血缘关系实在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就因为共享着部分相同的基因,我们隐忍,缄默,甚至放纵着那些难以承受的血泪史,坏脾气,怪性格;我们大声抱怨,指责,甚至有时候大打出手,可到头来终又和解,哪怕是表面上的客客气气。
但亲情并不仅限于血缘,夫妻,老友,甚至宠物,原本陌路的个体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因为种种原因有了交集,于是都不得不忍受彼此的阴暗一面,有时候放纵渲泄,有时候缄默不语,还有时候明明爱着,却又恶毒的张开全部的刺,用彼此伤害来证明爱的存在。
所谓家庭,就是这样磕磕绊绊彼此隐忍容忍相互扶持下去的吧。
寒夜里的热茶,濡暑天的手巾,寂寞时的歌声,疲乏处的肩膀;这些都是,却都还不够:恩惠与感激是家庭的起点,却并不是家庭的根本。
家庭是一段紧紧交织的生命,是根茎相连的喜乐与哀痛,是荣辱与共,是唇亡齿寒。
血缘可以构成这种大同;没有血缘的亲情爱情也能构成这样的大同。
家是一段不能丧失的记忆,是“我”的有机组成部分,容忍挣扎妥协,包括自我原谅,到最后,终是因为生命里不能缺失这个人,不能缺失这段记忆,终是因为“我”代表的是记忆碎片的全部整体,想要完整,只能妥协,只能原谅,必须原谅。
前年冬天我去明尼阿波利斯参加了诺娜的婚礼。
作为伴娘,我和诺娜的妹妹站在礼台上看着她挽着父亲一步步走向那个她托付终身的人,诺娜的妈妈坐在第一排微笑着抹眼泪,道格举着摄像机一丝不苟的录像,她的外公外婆,她的祖母都在近前又哭又笑——这样的一家人啊!
我特别喜欢Jenny Lumet对《蕾切尔的婚礼》故事结局的处理:什么都没交代,问题没被解决,矛盾依然存在,但一切却又悄悄变化着,发展着。
四季更迭,光阴消逝,生活依旧,生命继续。
我想电影没有说出来的,也许就是那首英文短诗:“原谅我生活中不能没有你原谅我爱你的躯体与灵魂原谅我要与你一起慢慢变老”原谅我,原谅我生活中不能没有你。
这绝对是一部值得五星推荐的好影片。
不过像我这种连业余级都算不上的影评者,是无法用文字表述这部剧情片中的人物关系和感情纠葛的。
建议还是自己慢慢去看下来。
虽然是部剧情片,但整个故事一点不拖沓,虽然一开始可能有一点看不明白,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慢慢一些事情也会理解的比较清楚。
起码不是部让人瞌睡的剧情片。
影片采用大量纪实般的跟踪长镜头,似乎带领着你跟随一个刚从康复所因为姐姐的婚礼获得假期的妹妹,体验这次大家庭的聚会还有彼此之间关于亲情、友情的纷阂。
妹妹曾经因为吸毒而造成了一场车祸,导致年幼的弟弟身亡,心怀忏悔也希望能得到谅解;姐姐因为妹妹的不良和叛逆行为,一直是又爱又恨,甚至在弟弟的事情发生之后,对妹妹的恨更多一些;父亲则扮演着疼爱两个女儿的慈父形象,细节中却不又能掩饰丧子的伤痛;而离异的母亲则似乎一直拿妹妹当成失责的挡箭牌;因为姐姐的婚礼,一切原本掩盖地近似无暇的家庭关系此刻被带着忏悔之心的妹妹的返家,而变的暗流涌动。
妹妹一直尝试着改变,她希望能有这么一个机会能得到家人的原谅,但却如同晚宴上那段让众人尴尬的致酒辞一样,变得苍白而无力。
片尾,当妹妹坐上监护人员的车返回康复所时,姐姐笑了,神了个懒腰,走进花园看着BBQ的丈夫和朋友,背对着屏幕,良久。
主演安妮海瑟薇,本人近期喜欢的女主角之一。
喜欢她站在姐姐身后,听到看到”you may kiss each other"之后喜极而泣的表情。
很感人。
PS:庞大的家庭成员,让人看了有些妒忌。
很少在看电影的时候会哭了,奇怪的是《蕾切尔的婚礼》并不是一部催泪弹。
Kym从戒毒所回来参加姐姐Rachel的婚礼,这意味着她要回归自己已经远离的家庭生活。
可是Kym的回归并没有给家人带来欢喜,却揭开了这个家庭曾经的伤疤。
在这样一个热闹,忙碌,喜庆筹办婚宴的过程中,Kym却像个局外人,没有她的位置,没有人需要她,她极力用自己的方式想得到所有人尤其是亲人的谅解,可偏偏总是弄巧成拙。
所有的聚会,欢快都没有她的份儿,作为新娘唯一的妹妹连伴娘的资格都是通过强烈的争取才获得的。
Kym看起来很可怜,可换个角度想想,她的偏执,神经质,活在过去,钻牛角尖常常会使她失控,她为了掩饰自己的软肋三句话离不开自己曾经是个瘾君子得事实---与其别人胡思乱想,还不如先发制人的自己说出来。
殊不知,这看起来更像一种挑衅,或者一种对于错误的毫不在乎。
残酷一点说,Kym的确是个trouble maker。
影片的高潮在Kym和姐姐Rachel的冲突,口不择言中提到了弟弟曾经的意外死亡,这简直把Kym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个家庭不愿提起的事情就这样变成一件争吵的理由被堂而皇之的摆了上来。
Kym的自责,悔恨,无奈,悲痛一股脑冲出来,她哽咽着语无伦次的时候,她冲出家门时,还有爸爸坐在沙发无声的哭泣时,我哭了。
不是为弟弟的死,是为Kym这种犯了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错误,这种绝望无奈悔恨的感觉。
我发现很多伤痛是无法过去的。
Kym指责母亲把弟弟交给自己这样一个瘾君子照看,伤痛让母女都歇斯底里,甚至拳脚相向,Kym失望的发现她的回归是个错误,连家庭都无法容忍的人活着是多余的。
可是亲人之间有什么事情是不可原谅的呢?
何苦要较真似的争论谁对谁错呢?
每个人说话,做事情的方式都来源于自己的内部,可举动却常常无法精确的表达自己所想,太多善意的语言,行为的表达都被人错误地视为一种有意的伤害。
其实都是误解而已。
Kym太渴望爱和理解,却常常不能控制自己做错,她是个失败者,失败者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比别人要难得多,因为旁人习惯性的目光以及自己做过的永远无法弥补的错误,不管你怎样绝望,怎样伤心难过,现实会经常打击你的勇气,那些“一切都留给过去,开始新的生活吧”都是美丽的谎言。
可是亲情是血浓于水的,影片的最后Kym鼻青脸肿的回到家,Rachel无声的帮她清洗穿衣,她还是作为姐姐的伴娘出现在婚礼上,感受着众人的欢乐,Kym从心底为Rachel感到幸福。
或许到了影片的最后Kym和姐姐和解了,也得到一份爱情,还是没得到母亲的原谅,可是真实的生活中,一个婚礼的结束不意味着所有事情尘埃落定。
Kym以后的生活或许还有更多曲解和艰辛,也或许渐渐明朗看到阳光。
我想重复刚才说的一句话,请不要将善意无心的表达视为一种伤害。
我们都怕看到所爱的人失望的眼神。
安妮海瑟薇剪去一头长发,以清新短发造型上阵的样子,真的很有瘾君子的模样,同样让她具备瘾君子气质的是她脱胎换骨的演技。
在看这部片子之前,只是知道安妮海瑟薇凭借此片被提名了金球和奥斯卡双料影后,尽管注定会是陪奖的结果,但是这第一次的双料提名已经足以证明海瑟薇演技方面的大迈进,再加上金球开奖前两小时在官网上摆出了海瑟薇夺影后的乌龙戏码,更是说明了让我想要一睹安妮海瑟薇在《蕾切尔的婚礼》片中的表现,究竟会是怎么样的精彩。
还有让我相信她演出出色的原因就是,“蕾切尔的婚礼”这名字怎么听都觉得像是个典型好莱坞式温情喜剧的片名,凭借一部喜剧被提名,就更是厉害,要知道,奥斯卡那群学院派的评委向来对喜剧角色有偏见的。
片子一开场的几句对白下来,我就知道,这个片子不会让人轻松,但是会很有气质,果然,当金姆的父亲开车来接她回家的时候,镜头开始明显显现出手提摄影技法,于是,这部片子有了类似纪录片式的生活片气质。
在看到金姆开车装进树林的时候,那场戏的拍摄取景让我想到了《沉默的羔羊》开场的部分,看后查看相关资料,原来是同一个位导演乔纳森黛米。
没怎么看过他其他的片子,但是《羔羊》和这部《婚礼》都是相当不错的片子。
最后我想说的是影片留给我的思考,片尾金姆再一次回去戒毒所,但是她满脸笑意,她应该是差不多在心里把难过的部分隐藏的差不多够好了,所以她的新生活该是开始了。
影片还留给观众了一个悬念,到底金姆和姐姐蕾切尔遭到了变态叔叔怎样的性侵犯。
个人最近喜欢有留白的片子,所以十分赞赏导演这样的设计,同样的留白还有《虐童疑云》的结尾,当然,《虐童疑云》这个翻译名称是否欠妥,至今依然是大家争论很热烈的话题,不可否认的是,这两部片子都是去年美国产的两部好电影,他们坚持自己的路子,坚持自己要表达的表达,不媚俗不装清高,所以获得好评是意料中的事。
安妮海瑟薇转型之作
其实看完以后,我没太看明白
勉强两分。上次看这么一群人尬聊还是《大寒》吧?优点仅仅是记录体运用的还可以,婚礼现场的那些歌手唱的也不差。毒瘾妹妹回家参与姐姐婚礼,一两天时间里就是撕逼啊一群陌生人扯淡啊什么的,海瑟薇的人设是公开讨论自己型加戗人停不下来型,总之很傻逼了。台词写的破,八九成都是废话
杂乱无章~欣赏不来~也有可能是翻译字幕太差的缘故嘎
可能对我来讲太晦涩了
看的我很烦。
无聊
比同类型的奥色治郡差好几个档,太讨厌了镜头一点都不干净
看到了不同以往的安妮·海瑟薇
家的痛是真的痛
没试过一部电影看的我耳朵疼。。。
平淡的电影不是好电影。拖沓得比电视剧还苍白。
乏味
不离不弃.
镜头晃啊晃,弄得我晕死~~~
纪录
文化差异··
演的都非常非常自然,也许是cinema verite的拍摄方式使然,以至于我在看的时候极度放松,但看完之后再细想一下,故事有很多部分都很虚情假意
另一种风格的家庭问题片。。。hathaway演的真不错
anne在这戏感觉很gay,y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