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年11月24日19:30地点:Scotia Bank影院事件:《澳大利亚》福克斯公司试映场由于本周末是美国感恩节假期,新片都提前到周三上画;自然,试映场也相应提前到周一举行。。。
从片名到导演再到男女主演,这部电影当真是如假包换的“名副其实”。
片中一号花旦妮可基曼近年接片颇烂,上一次值得称道的演出恐怕还得追溯到5年前的那部《冷山》。
巧得很,这部《澳大利亚》很有些《冷山》大手笔的味道,而她本次的表演又让人不由得想起她在《小岛惊魂》、《时时刻刻》等佳作的一些旧身影。
只可惜她想凭借这部电影翻身,前景并不很看好。
问题是,尽管有将近三小时的片长,可我们还是会觉得她的思想历程和感情转变总有些突兀。
同样的疑问也可以用在“金刚狼”休杰克曼的角色身上,我们姑且可以原谅他在影片一再地用粗犷不羁的扮相来耍酷或者借用温文尔雅的套装来扮帅,可在赢得笔者身前身后母性动物阵阵啧啧声之后,总得腾点时间把他的柔肠千转的脉络好好梳理一番吧。
巴兹‧鲁曼看来还只是舞台上的顶尖高手,导演一出凄艳无比的《红磨坊》或者是妖冶异色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后现代激情篇》都是其拿手好戏。
一旦移师到苍茫大地之上,就有些水土不服。
尽管,还是在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
总结陈词:影片长度方面有些冗长,导和演都有些小矫揉造作,而剧情则更是有些不出人所料,但气势磅礴的澳洲风光和浑然大气的配乐都能让人荡气回肠。
值得关注的还有那个扮演土著的小演员,演技朴实可爱,前途一片明亮。
《澳洲乱世情》:一部野心很大却没有任何激情的电影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优胜劣汰,物竞天择,这是大自然的法则!
优势劣汰,人竞血择,这是人类社会的道德法则!
人也是自然的产物,那么人的道德法则是否也应该建立在自然法则之下呢!
―――韩兮对于一部伪《乱世佳人》的影视作品,笔者在端坐了一百六十五分钟以后首先想的是这么一部没有激情的影片到底在讲述了什么?
当一个混血(杂种)小孩的画外音响起的时候,影片的画面充满了些许的魔幻色彩,使得笔者还算提起了兴趣,但随即而来便是过时的西方式的滑稽,在容忍之下,影片终于出现了矛盾的所在,一场奔牛的拍摄比《无极》显然是真实而有质感,农场继续经营之后,二战的销烟中竟然万事大吉,于是,笔者如同导演一样完成了对这个故事的认知。
其实,笔者相当感兴趣的是片中的讲述者这个角色,为什么会用到一个混血小孩,他的视角到底意味着什么?
故事发生的年代是处于澳洲被白人(即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土著人成为历史,黑人是受歧视的,而混血则是需要被同化的种族。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混血的孩子成为了影片的讲述者,他眼中的土著充满了神秘,而白人则处于善与恶的交锋中。
于是,整个澳洲其实是充满了变数的。
影片矛盾的起始是由于萨拉夫人的到来,这个坚强的又带有明显贵族气息的女人身穿着紧身衣出现在澳洲,这是一片荒漠,至少在当时来说是这样的,只有已经深受英国文化熏陶的达尔文港才有些许的人气,但也是充满了种族矛盾,黑人被严重地敌视着。
随之而来的便是一桩生意地争夺以及一段爱情的培养,这也是影片中最令人陶醉的前半部,虽然波澜壮阔甚至有些华丽的澳洲风景与气势磅薄的奔牛场面映入观众的眼光,令人有种惊叹之感,但所有这些人物之外的景深并没有与剧中人物达到真正的统一,于是,看奇瑰之景,看卑劣手段以及看情感升华便各自为营了。
其中最具有戏剧性的一幕无疑是混血小孩在悬崖边上止住奔牛的场景,这可以说是整部影片中内部矛盾的最大体显,关于善恶,关于生死,关于澳洲的神秘力量。
在这场戏中,混血小孩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体显,不但战胜了卑鄙的阴谋,也战胜了奔牛这种准自然的灾难,成为一个男子汉。
但十分可惜的是,影片中这样的交锋的确太少了,剩下的便是拖沓与琐碎,便开始了不痛不痒的所谓爱情。
当爱情阻止了夫人的回归,影片开始进入爱的责任阶段,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混血少年的戏份明显减弱,已经成为男子汉的他开始渴望成为一个成熟的男人,于是他被抓住了,那么,这个成为成熟男人的重任便落在了牛佬的身上。
影片的讲述者是混血少年,主角无疑是牛佬本人,他一直在逃避,无奈并且有条件地接受了夫人的赶牛任务,一时兴起地直面第二段爱情,但他的血液依旧是在逃避,逃避对夫人的爱,逃避自己对黑人的感情,更在逃避对混血小孩的责任。
爱情的天平一般来说都不会平衡的,于是,牛佬离开了夫人,而夫人继续着自己的爱,对人的爱以及对这片土地的爱。
这时候,外力开始作用了,日本人的飞机适时地来了,在战争中,牛佬完成了自己作为一个成年男人的成熟举动。
救下了混血小孩,也挽救了与夫人的爱情,同时一个小插曲是酒馆中他开始把自己对黑人的同情付诸于现实。
不再逃避,这便是牛佬的成长过程。
整部影片到这里,观众不禁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谁在成长?
在影片的前半部,混血少年的成长是极具魔幻色彩的,从一个捕鱼的小孩变成了一个赶牛的少年,甚至是独自面对势如奔牛场面,这个少年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
但接下来的故事,成长的主角便变成了牛佬,以爱情为外壳,作为一个男人的成长过程,那便是责任的成长。
其实作为电影,这样的成长结构并无不妥之处,但混血少年与牛佬的象征意义却令影片在前后部分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牛佬是一个生活在澳洲具有开明思想却没有勇气面对的男人,所以他所代表的只是一个白人群体,而其成长的过程更具有个体化,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是属于那种相当文艺的故事,而爱情或说责任的外壳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而混血少年却完全不同。
前面说过了,影片是以混血少年为视点的,之所以采用这样的视点在于对澳洲本身的认识,神奇的土地,种族矛盾,以及具有历史感的魔幻与现代冲突。
这时候,孩子本身也极具象征意义。
影片中有一个暖昧的,甚至是令人有些疑惑的亲缘关系,那就是土著爷爷,白人父亲以及混血少年这三辈的关系。
按照剧情所给的这三代关系,我们只能模糊地去接受他,但事实上,这是一种隐喻,是对澳洲大陆的种族阐释。
所有人都知道,澳洲最早只生活着土著人,后来随着欧洲蓝色文化的侵入,白人开始统治澳洲,在各种种族的掺杂下,澳洲的人成为混血人种,这与美洲的历史比较相似,也就是澳洲家族的三代关系,是非现实直系性的。
而影片中混血少年所谓的白人父亲是一个坏人角色,他妄图霸占牧场,阻止其它白人对有色人种的同情怜悯,这无疑也是白人初登澳陆的强盗脸谱式的描述。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混血少年的象征意义便极为明显,他不但是今后澳洲的主人,更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
相比起来,混血少年的象征意义远比牛佬要广阔深远了许多,但影片却从混血少年的成长转到了牛佬的成长,这样一来,一个深远史诗性的意境被完全破坏了,被一段个人经历所替代,这无疑便是所谓的高开低走了。
一部本来要讲述澳洲血统论地史诗性巨片在编剧及导演失控的制作下终于沦为一部小品电影,而影片中的细节制作又显得是那么拖沓与平庸,这不能不让人对逝去的一百六十五分种尤感珍贵!
韩兮2009-2-4于通州
喜欢的男孩的类型,其实这些年都没有太大变化。
喜欢像牛仔一样的男孩,冒险、独立、桀骜不驯、有沉醉的嗜好,习惯于依靠自己而不夸夸其谈,用行动说话而不是言语,走入一片旷野,有长草和风,有沉寂不羁的孤独。
喜欢过的人多半有着独行侠式的个性。
可以和人打成一片,但并不倚仗人际关系来生存。
可以玩得自得其乐,可以肆意奔跑,但即便跑成第一名,也不吆五喝六笼络控制一帮人溜须拍马跟在身后。
曾经幻想自己长大以后也像牛仔一样生活在一片荒芜人烟的旷野里,与冒险、小路、未知和广袤做伴,与众不同,有自由、原野、拓荒与天高地阔。
那时侯喜欢看武侠,但不喜欢江湖。
喜欢仗剑走马的快意,但不喜欢帮派。
十年之间,生活从幻想变成真实。
在一步一步变得坚实的日常世界,开始知道自己将不会按照幻想去活,开始走入红尘世界里正常丰满的俗世生活,虽然心甘情愿,但那种幻想却并没有忘记。
旷野的图景内心深处幻化成一种精神意象,化成远离人群、独自漂流、自由自在的一切身份象征。
那种幻想充满装腔作势的文艺小青年特征,说出口极易受人鄙视,但在心底深处记着,在眼前看到清楚的幻象,未来的生活就能获得一种难以言传的极为实在的精神力量。
昨天去看了《澳大利亚》,电影的后半开始拖沓,战争场面、失散与相聚、爱的追逐都和珍珠港、赎罪等等战争爱情没有多少差别,但前半段却让我看得心动不已。
仍然是西部片式的典型设置和人物,一眼可以看出结局的老套故事,但还是喜欢,看到那片荒野,看到那些奔驰的马,看到那种牛仔式的笑容,我还是像小女孩一样心动了。
人长大了不会轻易心动,除非是看到什么让她回到小时候容易心动的年龄。
喜欢福克纳《我弥留之际》里面那一段驯马的描写,喜欢海明威笔下的沉默的私酒贩子,喜欢那一个年代美国各种作家电影人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漂泊感,那是我对美国文化仅有的眷恋。
这些年美国西部片消失了,场景换到了澳大利亚。
很多人说西部片死了,就像说小说死了、历史死了、上帝死了。
记着一句台词:我不隶属于任何人,也不被任何人解雇,人最终的财产是故事。
不想评论其中的历史问题,因为实际上这个片子并未能达到讨论历史所需要的深沉厚重。
整个片子并不算新奇深刻,但我仍然给了四颗星。
为了这片今年新年刚刚到过的广袤的土地,也为了自己曾经所有的爱情。
序幕:观影结束后的思考《澳洲乱世情》已经看完,心中思绪万千。
关于这部影片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将其与美版《乱世佳人》相提并论,认为它是澳版的乱世佳人。
开始:相似与差异的探讨不可否认,二者在某些方面的确有相似之处。
然而,这部影片终究没有《乱世佳人》那种史诗感和浑厚底蕴。
《乱世佳人》长达 4 个小时,观影后却让人觉得故事仍在延续,而《澳洲乱世情》则缺乏这种感觉。
它更像是一部商业化气息浓厚的作品,有着标准的反派与好人,以及大圆满的结局。
过程:观影中的诸多疑惑在观看《澳洲乱世情》时,我发现了许多问题。
比如那个老法师,我不明白他存在的意义,为何从头至尾贯穿始终,也不理解小孩最后离开的缘由,影片的镜头语言没能让我明白这些。
还有男女主之间的情感,时而离开时而回来,桥段处理得生硬,一些细节没有做到位,导致我在观影过程中有很强的抽离感。
高潮:对影片内涵的质疑此外,影片开头也让我觉得有些嘲讽意味。
这明明是讲述澳大利亚故事的影片,但里面却似乎充斥着某种优劣之分。
它在嘲讽一些东西,而澳大利亚竟让它制作完成并上映了,这着实有趣且让人感觉怪异。
结束:整体评价与感受总的来说,《澳洲乱世情》有其独特之处,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它或许在商业上有一定的价值,但从深度和内涵来看,与经典之作仍有较大差距。
这部影片留给我的,更多的是思考与疑惑,以及对电影艺术的进一步探究渴望。
战争与爱情的结合是个永恒的主题,这类电影通常都是通过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爱恨交织融入到整段历史事件中,以惊鸿一瞥折射历史的车轮,并加以导演自己的思考.最经典的例子是乱世佳人和英国病人.这类题材及易出彩,成为经典,但是也极易沦为炮灰.没有多少人的观点能总揽全局,这也就很容易造成片面的陈述,所以也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再者,这类的电影实在很多,大多都是一个角度,歌颂真善美,爱情力量的伟大等等,角度的单一也是无人待见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时而战争时而爱情的叙述很容易造成故事的脱节,事倍功半.近年来的这类影片也就冷山和去年的赎罪能称得上成功.所以澳大利亚,顶着澳洲版乱世佳人头衔的电影,有很大的压力.当然这压力也有1.5亿美元的投资.感谢verycd..感谢shooter..终于让我看上了这部史诗..170分钟的片长确实很骇人..但是这一阵子经历了本杰明巴顿奇事,调包婴儿,米克传等长片的狂轰滥炸之后,这也不算什么了..澳洲大陆很美丽,澳洲人民也很热情,秋冬万物息声,广袤的土地一望无际,雨水一来,风景美不胜收,看过之后很想身临其境..嗯,澳大利亚给该片投资的5000万算是没白投,活脱的澳大利亚宣传片,该片全球上映之后的影响力应该不亚于当年的悉尼奥运会..影片很长,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讲述一个英国贵妇莎拉如何从一个家庭主妇成长为一个有所作为的农场主人的心路历程,这里包容了很多元素,文化冲突,种族冲突,白人与土著的对立,男人与女人的对立,科技与自然的对立,现代与传统乃至西方现代文明与澳洲古老文明的对立,莎拉成长的过程也包括了对陌生土地由抵触,到接触,相容,最后深爱的过程.第二部分,人物交代清楚之后当然乱世中的重头戏 战争就要登场了,1942年日本袭击达尔文港,剧中的一家三口由于使命,身份的不同各奔东西,当然最后的结局是历经磨难,恶有恶报,真爱战胜一切的大团圆结局.这是一部爱情史诗,注定要客观的刻画历史,但是我喜欢里面有一些魔幻色彩的设置.小奶油和他的爷爷是土著人的代表,他们有自己的信仰,他们会为自己要保护的人唱歌,他们可以"通灵",他们喜欢流浪,他们坚信成长需要开口的视野.影片中有几处细节,如小奶油让1500头牛停止奔跑,还有处处冥冥之中的保护,让这种魔幻色彩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不是自圆其说,这也不是搞怪,这个信仰是澳洲土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让澳洲大陆充满神秘色彩的源泉.影片之中充满了各色人种.莎拉是典型的欧洲贵妇,牛老是澳洲本土人,但不是土著,他是白人,小奶油的妈妈,爷爷还有一个阿姨,是土著人,莎拉家的厨子是亚裔(由元华饰演),(特别要说的是其实小奶油就代表着他们即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他们有白人的血统,所以白人把他们集中到教会管理,不愿让他们在黑人家庭中长大.),澳洲本事土族人的家园,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已经生存了上千年,但是最后土著的文明还是敌不过侵略者的武器.澳洲也是各个人种移民的天堂,所有人都被这片神秘的大陆深深吸引.各色人种的交织本来就是很有戏的,种种爱恨交织构成了本片故事发展的基础.随着故事的发展,莎拉与牛仔之间产生真爱,莎拉与小奶油之间产生了深深的亲情,莎拉接受了这片土地独有的文化,莎拉也体会到这片土地的魅力.莎拉证明了一个女人也可以做许多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莎拉演绎了一个独立女性依靠自己的聪明勇敢,善良,充满的爱的本质度过了一段艰辛岁月的故事.妮可基德曼的表演应该说是很成功,可以说光芒四射,所有人,包括饰演牛仔的休杰克曼都沦为了配角..弱弱地说一句..huge就像个大花瓶嘛..可以听出妮可努力说了一口英国口音,她的骑术也应该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训练,总总努力的结果是我们在荧屏上看到一个鲜活的,活泼的,有血有肉的英国成功女性莎拉..还有就是..她也换了太多衣服了吧..简单数数也有10套..而且都是雍容华贵,甚至还有两件旗袍..这再大多数时间都在做赶牛人的戏里是不是有点点夸张..呵呵..不过这确实是初澳洲风光外的另一大视觉享受...当然..对于女生来说huge绝对也是个看点...我说了..大花瓶嘛..画面很美,每个镜头都有油画的效果,每个镜头的处理也都极其讲究,很工整..这也让澳大利亚的风光尽收眼底..山脉,河流,大海,森林,草原..美不胜收..特别是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一组万物复苏的镜头剪辑...像是再电影中插播了澳洲旅游广告片..很美很讲究..个人觉得电影有些故事线索很无力,像坏男人的老婆(想不起名字了..)那个上尉,还有坏男人的老爸人物的刻画就让人抓不住头脑..既然没有那么多戏,为什么还总是让他们出场呢..还总有一些貌似要延续下去的线索,,所以这些时间不如省下来,还有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部分也没有必要出现..所以拍成170分钟应该是导演的失误,再缩短了半小时控制在120130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总的感觉他没有超过冷山与赎罪,男女主角的爱在众多叙述中显得苍白无力,战争部分也没有控制得很出色..比珍珠港,没有那么宏大的轰炸场面,比赎罪,没有那么有技术含量的长镜头..只能说中规中距,没有突破.但是看过之后有立刻想冲去澳大利亚的冲动,这部电影的目的就达到了吧..整部电影都在对你说Welcome to Australia.
本来我对《澳大利亚》的观影是不具备多少进入阐释所需的知识,幸好 风间隼 的评论提供了一个微型的百科全书,让我尝试从某些入口进入这部显然是在建构所谓“澳大利亚性”鸿篇巨制:http://www.douban.com/review/1668676/1,drover 和其他,drover是影片叙事中最重要的行动发出者,或者说hero:他是将女人和黑人带入酒馆(象征传统殖民统治秩序)的发出者,而这一情节对于从种族主义到多元主义的隐喻,风间隼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第一个段落中,萨拉为了完成亡夫的意志行动,而真正能完成这个行动的还是drover,赶着1500头牛穿过风景壮丽的北领地到达达尔文。
亡夫的不在场,和后来drover对亡夫位置的替代,使得drover从一个桀骜不驯,“不为任何人工作”的赶牛人,在电影中进化为一个澳大利亚性所需的标准父亲。
第二个段落则更加明显,drover的营救行动,土著哥们作为“帮手”的牺牲。
所以,全片真正的行动主体是drover,从历史出发,一种当下需要的澳大利亚性是怎样在他身上建构出来的,成为我特别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在我看来,一个最重要的安排,就是drover与fletcher的拆分和对立。
有趣的是,影片的英雄和反派都是“澳仔”,他们是逃犯和早期移民的后代,在澳洲这个白人女性稀缺的土地上与土著交媾,生下混血,争夺权力和土地,建立国家。
影片将drover和fletcher从这个“澳仔”历史中生成出来,把恶的部分结晶成f,善的部分结晶成d,用它们的自我分裂,f的失败和d的胜利,使得我们所需的那部分从暧昧不清的历史中被提炼了出来。
d是对自己死去的黑人妻子深爱有加f虐待自己的妻子,试图杀死自己的海子d是一个忠诚的赶牛人f居心叵测 不择手段d有情有义f无情无义于是,作为“黑暗历史”的f被乔治王的飞矛秒杀,作为标准父亲的d在重构的历史地平线上升起。
2,莎拉作为母亲乔治王说,莎拉是“彩虹大蛇”(澳洲土著的神),她的到来会让这片土地重获生机。
女性来到这个大陆和女性的行动,似乎就隐喻了这块大陆历史的转变,从父权统治的殖民地到和解的多元文化之地。
一种父权的统治方式,被母性所替代,而这种母性并非来源于土著女性(在影片中,土著女性只是意味着牺牲和服从),而是白人女性的包容和善良。
影片的最后,莎拉对混血孩子的放归,正是隐喻了一种文化和权力上的让步和和解,这是澳大利亚性中母性的一面。
3,土著被偷者的一代作为讲述者,好像当下的澳大利亚人在讲述“我的父亲母亲的故事”。
如果说,“混血儿的被救”仅仅是在表征片头对“被偷走的一代”的道歉,仅仅是对先前种族政策的否定。
那么,“混血儿的远行”则往前更推进了一步,表征了当下澳大利亚性中更深层的文化身份,我认为这才是澳大利亚性独特于西方性的一个核心。
混血儿被交还给乔治王,似乎传达了土著文化不再是被看做他者,而成了澳大利亚性中的主体成分。
而远行,成为了一个更具有隐喻性的意象,从远行中成长,习得属于澳洲自己的独特的古老文化和技能,而不是去西式的学校接受所谓现代性的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一种新的“澳大利亚人”的身份在“远行”这个意象中被呼唤出来,从这里,澳洲的历史不再被书写为止于库克船长登岸的殖民史,而成了直接源于大陆古老身份和新移民融合而成的更“悠久”的独特文明。
4,瞎扯还是回到吉登斯所说的,现代性在全球范围的全面扩张,使得现代西方失去了自己身份的独特性。
身份焦虑带来了新的身份边界的重构运动,怎么样在一个现代性全面扩散的世界重新标识“自我”,甚至是重新标识一种“领先的”和“厚重的”的身份,成了这一身份运动的直接目的。
在戴锦华看来,一方面是从历史中重新发现西方,发现欧洲作为西方的真正文化源头,美国代表西方的时代,正在被“中世纪”欧洲所取代,指环王和哈利波特近年来的热映,正是从历史中唤醒西方,从魔力和“非科学”中唤醒西方,唤醒那个在现代性话语中被贬斥为“黑暗”的中世纪。
而,澳大利亚,在我看来代表这这种身份运动的另一种思路,欧美以外的西方世界通过“多元”这一话语来构筑一种新的现代性模式和文明模式来标识“新西方”的独特性。
(这个其实也就是澳洲和加拿大),政府通过文化政策将这种努力制度化,在这个运动中,原本处于“西方边缘”的地区反而获得了一种比现代性模式更先进的“文化自信”(张旭东语),进而同构为一种“国民自信”。
在世界“其他地方”开始自己的现代性狂飙突进,追赶“西方人的幸福生活”时(以我朝为代表。。。
),自身的原发文化正在被现代性摧毁。
而这时西方反而掉过头来“拯救”这些被自己的逻辑摧毁的“知识”,以反思现代性的姿态,从这些知识中为自己的未来开辟新的道路,为自己的身份构筑新的边界。
联系到西方对西藏文化的关注,这么说似乎是靠谱的。
在拉萨时,一个藏族学者对我说,藏传佛教的研究中心在欧洲,在维也纳,美国众多大学都会邀请喇嘛去讲学和作为客座教授,在哈佛有个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喇嘛高僧对话”活动,在那里,诺奖得主的知识并没有比喇嘛“高明”。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统治和魔力(或者说自然力)的崇拜被收编在了一起。
这样看来,跟澳大利亚比,我们不仅仅是不会拍国民电影,我们不会的东西远比这严重,我们的自信正在被自己杀死。
(这个文写的非常意识流,请以诗歌方式阅读。。。。
)
合格的国族认同主旋律爆米花电影,除却类型混搭,简直就是一场新的共同体仪式。
札记:ashley,为混血小孩用语言描述《绿野仙踪》,却混搭组团赶牛英伦女性被凝视换装小游戏想象的共同体,英国人、本地三代、华人、aboriginal。
土著的神秘主义也是混血儿,两边都不是。
涂黑去看电影《oz》,他乡与归家。
混搭风格,爆米花电影drover vs 舞会,黑人or谁竞拍会上的"收养混血儿"谈判休杰克曼与基德曼的"screwball comedy"?性与家庭的仪式,在后三分之一重新崩塌。
驯服的马 与 选择土著成人礼远行的孩子老巫医外公:你已经经历了一段旅程,现在该回家了 回到my country,our country。
mabo决议与"被偷走的一代"
影片里的老派爱情故事与种族问题的结合看似有些过时,但却无法掩盖巴兹·鲁尔曼的才华。
《澳洲乱世情》就好比是一辆豪华的劳斯莱斯轿车驶在凹凸不平的村野之路,路途间免不了颠簸碰撞,可你却无法埋怨自己的坐骑。
导演在片中着重凸现这一段发生在危急动荡时代的命定乱世爱情有多么浪漫与动人,而有如史诗般的整部作品则更像是好莱坞一贯的战争、爱情、社会伦理影片的融合,只是这次,演员们换上了澳洲口音。
导演的主旨是好的,只是所有的努力未必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但影片中俊美的主角们、澳洲迷人的风景、剧中小男孩的深情呼喊,最重要的是导演的用心良苦都极具说服力,即便观众并没有对此片一见倾心,但也还是会在影片结束后感到不枉此行。
《澳洲乱世情》不失为一部倾力大作,可却难以刮起流行之风,距离它所模仿和致意的经典电影业差距甚远。
这部电影下了有段时间,一直放在硬盘里。
下午得空看了。
看完立刻删除。
如果没有《燃情岁月》,如果没有《末代独裁》,如果没有《伊丽莎白》,如果没有。。。
或许我还能给个四星。
但是整个影片的内容相当薄弱,有位童鞋说有史诗的架子,无史诗的内容,对此我相当同意。
影片中包括的元素太多,以至于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
何为“遗留的一代”?
指混血的土著吗?
还是指战争后遗留下来的子民?
我也很难想象澳大利亚现在都是土著人的后代。
从一开始的商业竞争到后面的战争,中间穿插着一些土著人具有神秘力量的暗示,以及爱情,种族,人性等等等等。
如果导演想像《燃情岁月》那样表示一个人史诗般的一生,那么中间穿插着的神秘力量又为何?
是歌颂女人的毅力吗?
看看也不像。
爱情?
或许。
战争或者政治?
但仅仅拿四分之一的篇幅来说是否太显薄弱?
从头到尾,我感觉导演要歌颂的就是那种神秘的贴合自然的歌声。
又不想拍成部悬疑恐怖片,故给了它个牛气冲天的名字《澳大利亚》。
即便如此,又有必要劳师动众耗费巨大物资把战争都扯进来吗?
似乎现在一扯上战争就能获个什么奖似的。
但是从去年的奥斯卡来看,怎么着,导演的如意算盘还是打错了。
总之,此片除了尼克十分养眼的身材之外,无一可取之处。
实在失败!
(芷宁协约2009年2月18日)一部被寄予厚望来势汹汹的影片,一旦有或马失前蹄或语焉不详或缺乏梳理的“毛病”,就很容易遭遇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何况其明星效应下的男女主角的表演并无多少突破之处,导演的七年之痒还貌似“痒”出了技能不足的嫌疑,于是,在北美好片云集的岁末年初上映的由澳大利亚人倾情打造的《澳大利亚(Australia)》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欠佳典型”,自上映之日起,批评之声就不绝于耳,几乎和之前的期待成正比。
本想略过该片不谈,于是晃了些时日,不过,或许因最近一不留神地也跌进了被骂的行列(小女子何德何能啊),不由得同情起为此片热诚劳心了很久的导演巴兹·鲁尔曼。
但是,同情归同情,不足之处还是不能忽略的,虽然此君有为家乡打造一部鸿篇巨制的拳拳之心,也在片中显露出了欲包罗该国万象的野心——历史、殖民、爱情、阴谋、战争、罪恶、种族、生存、自然、蛮荒、文明,甚至包括移民政策等等,但想法太多,难免顾此失彼,很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还很可能造成既努力错了方向又没踏在点上的结局。
如此看来,具有不俗舞台艺术感和审美品位的鲁尔曼似乎更适合制造类似于01年《红磨坊》那样瑰丽多姿的眩目歌舞片,一旦船头掉得幅度太大,反而容易倾覆,即便踏上了家乡的土地也可能水土不服。
然而,如果说视觉效果是鲁尔曼的强项的话,那么该片的最终呈现连这点也丢了几分,虽然片中不少镜头画面色彩丰富,精美浓烈,但总给人虚拟之感,一些技术层面不高的电脑特效,部分虚拟场景还隐约露出后期合成的痕迹,实在不由得为那花出去的一亿四千万美元感到冤。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鲁尔曼的老婆、美术指导凯瑟琳·马丁为该片所做的服装造型,其中妮可·基德曼的那款改良中式旗炮,红色曳地鱼尾长裙和头戴白色栀子花的造型十分抢眼,既显精致典雅又表随性自然,以服装提点了那场戏中妮可所饰英国贵妇兼澳洲寡妇萨拉所应具有的特质,而那款有点暧昧的贴身红色也仿佛暗示着情感高潮的来临。
把该片宣传为澳洲版的《乱世佳人》,实在是个馊主意,因为诚然影片有向昔日经典《乱世佳人》、《走出非洲》等片致敬的意思,但这一不当比拟却坑苦了它,仿佛被诱哄进了一个注定挨骂的陷阱——此“噱头”不仅转移了公众的关注点,还令影片较薄弱的情感戏分被过分聚焦,反而凸显其空洞与单薄,更使这个种族混杂国度里其他人性故事的呈现显得潦草而尴尬——既没足够的整合梳理,却有一箩筐的“史诗”诉求,还没个绝对中心引领,难免令影片呈现出混乱而杂糅之气。
凭心而论,该片所营造的爱情戏,尚不及很多西方言情小说的桥段,貌似编导们的兴奋点太多,没法集中精力编织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于是情节设置呈现出简单而俗套的一面,而男女主角的性格似乎也被固化,在每个需要心绪转换的地方又显得过于直接。
而就整体而言,爱情似乎又是个招摇的幌子和想抓人眼球的借口,于是,这两个相互吸引的成年男女似乎沦为了混血土著小孩纳拉的“陪练”,而全片以小孩之口述说的旁白更强化了这种倾向。
按理说,如果爱情戏不够新鲜,那么还不如放手去打磨土著小孩的奇特身世和坎坷际遇,去碰撞出另一个更为博大的情怀,然而,编导们似乎也没能把这条线完成,只是做了个大概,结果两头都未达成,于是形成了成品缺乏清晰主线的境况,而战争这个双刃剑的搀合将这个缺乏又加剧成了散乱。
另外,影片对于这么个冗长拖沓又无充沛情愫的故事明显缺乏必要的梳理加工,剧情转换又常显得过于突兀僵硬,且分段感强烈,至少按明显的分段法可分为“澳北牧野篇”和“战争来袭篇”,而前篇的初来乍到、赶牛之旅似乎还明显比后篇“战争与离合”的架构清晰点,抛开和后续情节转变、人物塑造有着断档割裂感的略显滑稽的“初来乍到”不谈,虽然片中部分赶牛之旅的沸腾场景很容易令人想起一些老片,但至少还算呈现顺畅,而后篇则杂乱松散得多,常常语无伦次又语焉不详,仿佛不知着墨于哪点才算稳妥,结果令这部付诸了期盼、心血和重金的影片距离一部经典越来越远。
此次妮可的表演有着了用力过大的迹象,面部拿劲儿过足以至于显得发僵,而很多戏份的塑造又似丢掉了一个“魂”字,既无惊喜又无感动。
至于第三个“曼”,休·杰克曼的男主角,很多可爱的观众被他那不吝啬裸露的性感健美身材吸引,从而忽略了其表演上的简单游离,此君虽美则美矣,但也似丢了“魂”般的游离于角色之外,且随着剧情的发展愈发严重,如果仅仅被设定为一个阳光沐浴型男+牧野牛仔的话,那么的确很难唤起一场百转千回的爱情。
片名为《Australia》,似乎憋着要以某个震撼人心的角度去诠释一个国家命运的跌宕起伏,但以该片的成色和火候来看,显然不够,且不太着调。
而其中所表现的土著文化又带有一丝神秘色彩,其中那个可爱混血小孩的土著外公总如鬼魅般频繁出没,还常常预言歌唱,和这个看似现实的题材又有点不搭,其实要反应澳洲特有的土著文化,也不一定非用这招,当然,该片的不协调之处也不止这点,何况这还算是其中较小的不协调。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9525458_d.html
Nicole依然那么漂亮,Hugh Jackman太他妈性感了!当他把衣服脱下,露出肌肉偾张的身体时,我几乎屏住了呼吸,电影院里一阵微不可见的骚动,肉欲!太有肉欲了!烂俗片加搞笑片,那个金鸡独立的老黑人,每次都能让我笑场,太无厘头了!
可以看的出導演的野心,將很多元素都納入其中,包括了愛情、親情、戰爭、種族議題等等。看似內容充實飽滿,其實卻犯了一個錯誤,就是焦點過多且雜!不過還是不可否認,這部電影的運鏡和取景,實在是很美輪美奐,讓人看的心曠神怡無不享受!
昨天HBO上放的 看的时候觉得快完了 洗了个澡 出来还没完 读完伤逝 头发都干了 出来又扫一眼还没完 真该叫它没完没了
小孩妈妈在水塔里淹死的情节即突兀,又没有意义。看到一半就再也看不下去的电影能给几星?
俗中之俗 俗不可耐 怎么还有人拍这种片儿 阿门
让我对那个地方的地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巫医是我向往的职业
算不上史诗级吧,跟霸王别姬这种还不太一样,主要是爱情因素占了太多,又爱情又亲情,不像是史诗,还是更喜欢霸王别姬
拖拖拖....两个人的感情描写太 空.
这片真他妈不容易!!!
我觉得画面很赞,爱情很养眼。虽然史诗感弱了些,可能我最近泪腺比较脆弱。。
男一很帅!!!尼可好喜欢演怪怪的片子。。。美丽而广阔而神秘的澳大利亚。
其实这部电影不是讲战争,不是讲爱情,也不是所谓的真正的澳洲版乱世佳人.电影谈论的是关于lost generation,那些混血而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民族的一代孩子们.
这电影的本质是个童话吧……妮可在里面看着很舒服,像红磨坊的状态!也许她真的跟这个导演很合~~~休就不用说了……帅气……肌肉……胡子……白西装……啊啊啊金刚狼什么时候出啊啊啊
不指望经典,但作为大片还是狠好看的.MONLIN ROUGH的手法+GONE WITH WIND的故事的两者削弱版
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你会失去的是什么,把握住身边的人,永远不遗弃,不放弃,信任,坚持,那么在哪里都是天堂~
风光无限好,只是剧情糟。
前四分之一很好看 后面很无聊
前半部三星 后半部四星 women are born for love but men are not. men don't know love when they are young. 用女人的爱与信念hold住全场。大场面。虽然能用心守护家园和家人永远是女人的责任也只有女性能够做到。但她还是远不如Scarlett O'Hara。
"We're all heading home, to my country, to our country."
妮可呆呆的样子减分 妮可歇斯底里的莫名叫嚷减分 妮可注射肉毒杆菌的脸减分 群牛狂奔让我想起无极减分 剧情拖沓减分 特效虚假减分 旅游局炒作倾向太明显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