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日系电影,无论是从拍摄地点还是叙事节奏,但不一样的是电影打破了一直以来日影和动漫带给我们的日式阳光滤镜,展现给我们一个真实的旅日华人生活像。
主角李小李像是一根线,由他在日本的经历串联起了一个个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并缝制出一幅完整的旅日华侨日本生活图景。
在这个故事中,有迷茫女青年邱邱,中日混血,被父母双双嫌弃,一直爱慕邱邱,最后被遣送回国的“问题青年”赵青木,坚强勇敢不惧病痛的南国亭老板管唯,一家三口分居三国的黎莉莉,和母亲生活的爱笑日本中年女服务生,相濡以沫的日本老夫妇,还有长期和妻儿分离的“小气”厨师老万,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李小李获得了成长,从一开始羞于在超市穿着螃蟹装吆喝到最后走上街头为南国亭打气,他的内心在成长。
虽然电影的最后,纵使有千般不舍,他还是要走,但是李小李收获了珍贵的礼物—回忆。
在电影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两句台词,一句是管唯说初来日本的时候立志绝不看别人的脸色,结果到了南国亭之后天天看别人脸色,还有一句是邱邱对李小李说大家都不需要他的时候他来了,现在大家都需要他的时候他又要走。
其实生活就是无奈的,不管你想不想要,该来的总是会来,而人和人也总是要面对分离,就像王菲有一句歌词:相聚离别都有时候,没有什么能永垂不朽。
但我们相识过,并肩过就好,没有什么是无法释怀的,就算是99%的黑巧,也总能品出一些回味来,冬天过了,又是春天。
电影很好看诶!
刚开始小李和管唯错落抵首躺在房间里的那一幕,我心想难道又走入了一部小清新的青春片现场?
我瞄了一眼我朋友,好像还没有如坐针毡,不过也有点担心平时去影院大多看大场面商业片的他,如果又意兴阑珊地把手机掏出来玩,我立刻当场社死。
结果随着剧情的发展,电影的质感出乎意料地变成了店里的杏仁豆腐一般,既不寡淡轻浮,又不甜腻煽情,有一种恰到好处的踏实感。
特别是在表现死亡的时候,没有夜郎自大地堆砌金句,没有好为人父地猛灌鸡汤,只是简单地通过一颗橘子,几根豆芽,一张优惠券,就表达了在世者很深的羁绊,非常克制且感人。
(我旁旁边的女孩一直在哭)影片很多日式空镜头,随风翻飞的鲤鱼旗,飘荡坚韧的芦苇,孤独远去的电车,在给了我很多异乡漂泊孤独感的同时,居然让我闪回到陈可辛的甜蜜蜜!
不光是因为单车!
而是一种类似套了层淡化滤镜的感觉!
好想发短信问问导演有没有受到甜蜜蜜的影响!
在我看来就很高级!
而且不光是甜蜜蜜,几度还让我闪回李安的饮食男女!
明明都以为是模仿日本叙事节奏的一部片子,却有着中国絮絮叨叨的内核。
不光是因为张艾嘉!
这种内里散发出来的特质真的很让我心痒!
全片在我看来,怎么说呢,还贯穿着一种忧伤的乐观。
就明明都是不如人意的,甚至几乎可以说全是眼前苟且的琐事,但似乎大家都在用渊野边这么迷你范围的温情互相鼓励着。
有一种沈玉琳关关难过关关过的意味。
虽然大部分时候都不会前路漫漫亦灿灿,但看到小李最后一晚冲到街上举着招牌疯狂揽客的热血状态谁不感动呢。
(反正我感动了,不过偷看到旁旁边女生哭太惨,我是克制住了,只让眼角略湿润来表达了一下,陌生人休想窥探到我柔软的内心!
)最后是片名,好难记!
有一种在参加我爱记歌词的感觉!
仿佛朱丹下一秒就要指着我了!
是真的很难记!
英文名就很棒!
我一下就记住了。
拜托导演制片考虑一下大龄影迷退化的前额叶好吗!
我能承受的极限就是九个字了!
CMBYN和《以爱》真的就是极限了!
名字太长很难推荐诶!
ps. 朋友一出影院就说很好看诶!
比有些打来打去的爆米花片好看太多!
我说对啊,很让人回味。
而且让我想起自己20岁放弃了去日本留学的机会。
残念!
不过我朋友都说如果我去留学估计早就穷得下海了。
估计就能在coat家找到我了。
ps2. 这张好像20岁的我啊。
😢 (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
)
“小赵”是中日混血儿身份认同困境的缩写,在片中他不止一次向他人要求称呼自己的日文名字“青木”,当李小李初入中华料理店打工时,小赵也特意操用日语以挑衅他,这是他试图融入日本主流社会的努力,然而另一方面,他痛恨家暴他的日本父亲,甚至不惜以入狱为代价偷取其存款打给自己的四川母亲。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国家”、“土地”与“母亲”是密不可分的,因而李亘导演这一安排也含蓄传达出小赵与中国难以割舍的情结。
“旁观者清”的异乡人视角——交换生李小李——结合导演的赴日留学经历考察,显然也有自身的投射,游牧主义的影像被装配于异国他乡,“家”的能指飘忽不定,但当店中人聚在一起时,他们似乎组成了一个超乎血缘关系的《小偷家族》式的家庭,在这家中餐店中,丢失的亲情又重新构建,内敛沉稳的影像风格切合日本的文化气质,李亘温柔的抚慰这些抱团取暖的异乡人,相比沉溺于自我风格的是枝裕和,《如》似乎比其更日系。
2022.8.24
刚搬到新的城市时,我和丈夫喜欢拿着拍立得在街巷里走走停停,偷偷记录下某个人物的瞬间。
有时候被那人吸引,甚至会常去蹲点,以期拍到一个精彩的“续集”。
在陌生的环境里,目光变得警觉而好奇,想象力被异质的氛围激活,在脑海中为那些擦身而过的人填充好一个又一个故事。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是导演旅日回来后的作品,细节繁多,若有海外生活经验,便能轻易从这部虚构的作品中触摸到真实的情绪质地。
你能感受到导演像整理拍立得相片那样,将自己曾看到的、经历过的碎片,耐心修补,稍作渲染,由点及面,最终连缀成一部完成度颇高的故事片。
它带有强烈的私人回忆色彩,却又在某种程度上是旅日华人生活的一个侧影。
片中主角李小李是交换到日本的大学生,不是留学,不是工作,亦无结婚定居打算。
和片中其他华人相比,一年期限十分暧昧,既没有长到足以和这座城市产生骨血相连的记忆,也没有短到如一场轻飘飘的旅行。
因此他身为异乡人的落寞感是淡淡的,对东京这座城市的爱憎也是淡淡的,加之他身处东京偏远之所渊野边,因此他对东京的观察,自始至终都是一种由直觉引导的观察,微观而琐碎。
导演估计是日剧日影的忠实爱好者,色调、配乐和叙事都有明显的日剧风——细碎而平淡,微微丧气,却又最终走向温暖治愈,就连齐溪的短发造型,也和许多日剧女主角颇有几分相像。
我很喜欢那些看似没有来由的闲笔,比如鲤鱼旗被风吹得几乎打了结,男孩在蓝天下扛着单车过天桥,打扮成水兵月的女孩“调戏”羞涩的服务生……它们均匀地分布在电影里,赋予了电影一种真实又浪漫的触感。
故事的轴心在一家叫“南国亭”的中华料理店,出场人物很多。
除了主要角色李小李、邱邱、赵青木、管唯和张艾嘉扮演的老师,还有许许多多举重若轻的配角,比如大厨万师傅、宋哥以及餐馆里来来往往的食客。
然而人物并不杂乱,亦不赘余,即使寥寥几个镜头,也能感受到创作者为每一个角色都创作了一篇丰富的人物小传,他们有粗有细,也有留白。
我并不觉得导演主要目的是为了塑造渊野边的人物群像,他们更像是导演生命中的吉光片羽,是他私人记忆的拾取与串联。
电影中最富魅力的角色或许就是唯姐了,逞强的外衣下包裹着巨大的脆弱感。
她来日本多年,四处打工以维持生计。
她想拿到永居,却屡屡被拒,暗示男友宋哥想要结婚生子却得不到回应。
更没想到年纪轻轻子宫出了问题,医生说恐怕不是良性,她拼命想要抓住一丝丝生育的可能,只为“和一个真正的亲人永远生活在这里”。
男友反问:“难道我不是吗?
”她沉默着不说话,那片沉默里装满了海外华人无法派遣的孤独。
到底要不要拼了性命去孕育一个孩子?
没有孩子的一生是可以接受的吗?
南国亭里的两位常客展示了命运的另一种分支。
这是一对老夫妇,常常来店里用优惠券消费最便宜的拉面。
老婆婆会先尝一口豆芽,若豆芽太老,便会提醒牙齿不好的老爷爷将豆芽挑出。
他们没有孩子,因为老婆婆年轻时子宫长了肿瘤,为了治疗而丧失了生育能力。
他们相互搀扶着消失在东京的人群中,小心翼翼又亲密无间,似乎和其他老夫妻没什么两样。
赵青木身上背负的则是有关身份认同的沉重议题。
他是中国人与日本人结合生下的孩子,却生活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之间。
他自尊心极强,坚持说日语,坚持让别人唤他的日文名字,拼了命想要在这个国家找到立足之地,唯独面对暗恋的女孩邱邱时,他才愿意暴露出来自中国西南部的乡音。
李小李就穿梭在这些人和事中,他的形象越来越淡。
他观望并试图介入那些人和事,产生了一些作用力,但最终还是如一缕风拂过水面,荡出一圈微波后又复归了原始的平静。
电影原本的名字叫《渊野边》,定档后改为《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乍看让人误以为是青春恋爱电影。
直到影片后半段,才感受到这看似松散的结构,实际上始终都有一个主题贯穿,那就是离别。
而影片呈现给我们的,恰是离别的各种形态。
老爷爷与老婆婆相濡以沫数十载,最后剩一人留在世上。
离别是阴阳两隔,是料理店赠送的杏仁豆腐从两碗变成了一碗。
先离开的那个人是幸运的,另一个要独自走过人生抛物线的最末端;对于邱邱来说,需要送别的是过去的自己。
她的人生已经驶上了一条无法掉头的道路,只能硬着头皮跑下去;张艾嘉扮演的大学老师,一家三口分别身处三个国度。
于她而言,离别是常态,是必须习惯的日常;而赵青木的离别充满了讽刺与悲剧色彩,比任何人都更努力想要留在日本的他,却被遣送回国。
他以自己最不愿承认的方式,离开了朋友和这座城市……圣诞夜南国亭的员工聚会,成为了全片的总结。
离别的惆怅,以及漂泊的海外华人的辛酸,都凝结在寥寥几句台词里。
“这里的人越来越少了。
”“你过两年要把家人接过来吗?
”“以前有这个打算,现在不敢想了。
”“他们不愿意来吗?
他们应该愿意来吧。
”一年交换期转瞬即逝,李小李也终于要告别渊野边了。
唯姐送他去机场的路上,像长辈般责怪道:“一年了一点长进都没有。
”李小李在这一年内当然是有变化的,但并非所有的青春电影都要去扣“成长”这个主题。
成长就意味着离别啊,意味着小鸟远走高飞。
在这样的语境下,“没长进”反而变成了一种期冀:我希望一切都维持现状,一成不变,这样我们就不用经历分别,不用经历那些伤感。
从服装判断,李小李离开日本的时间应该是冬天,但电影却以春天时他在理发店外与老爷爷的寒暄做结。
这种时间上的错位让人联想起雪莱的名句,给故事增添了一层浪漫的隐喻,弱化了现实的残酷色彩。
离别并不意味着结束,漂泊的孤独灵魂终能迎来暖春。
“春天要来了,一闻就知道。
”这的确是适合放映在春天的电影。
为了宋宁峰想看的片子。
我近几年迷上真人秀,跑男之类的不喜欢,喜欢妻子之类的,再见爱人很喜欢。
和看电影不一样,类似看电视剧,比之还更有参与感。
但我不想参与网上讨论,最讨厌辩论类的节目。
好,解释了我为什么喜欢宋宁峰。
但是我没有看过他的剧,我不认为他有什么好的演技,包括郭柯宇,好像豆瓣上有谁说他们之前就是一个圈子里的人,我还瞎想,说要不他俩演一部戏,看能撞出啥火花,原来人家早就认识。
其实齐溪的片子我也没看过,听说最近有点火,张婉婷一天到晚提到她,你说夫妻俩辛辛苦苦上个节目,把前妻给捧红了,我也是醉了。
所以好奇就随便翻了个片子看看。
这片子给我看得着急,我知道它应该有日剧的风格慢,但是东拉西扯不知道怎么就是按耐不住的想,为啥还没结束。
要是没有宋宁峰支撑,我是看不到最后的。
倒不是说他演的好,是出现的太少了,不看到最后我应该没有发言权。
剧情散乱,无非海外讨生活很不容易,还想讨论生死的问题,应该不是年轻导演所能把握的内容。
演员们也就那么回事儿,连我喜欢的张艾嘉也就那样。
两个亮点:一个是万师傅那个演员有点意思,一个是女服务员伺候老年痴呆的母亲那个无奈的嫌弃。
其实好像也挑不出什么毛病,而且隐隐提到很多厉害的人生之痛和无奈,但是就是没耐心看下去,或者说没有让人想看下去的理由。
闷片很难的,就像我之前说的,杨德昌的我能看,侯孝贤的就看不了。
很难想象,疫情已经迎来第三个年头了。
新冠刚开始那会儿,即使封城禁足,我们好像也没真绝望过,总以为等举国清零就好了、等疫苗出来就好了、等病毒迭代就好了,甚至盼望着也许,等夏天天气热了就好了呢,像SARS一样,混乱一下结束,生活一夜如常。
但是,疫情后第三个夏天都要来了,我们还在一次次抗疫的胜利中煎熬着。
写下这个开头,是因为几天前去看《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首映,看到第一个画面,就有点恍惚:想起来,这可是疫情前拍摄的电影啊。
不是因为故事发生在日本,那时候还能出国游玩工作;而是因为电影里的人和事,还停留在旧日日常的喜乐烦忧里,没有生活秩序的崩塌,没有价值观的决裂,只有日复一日的琐碎,和在琐碎中淬炼的暖意:日子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只要努力,明天总不会更糟糕吧。
时过境迁,恍若隔世。
电影的故事不太复杂,交换生李小李到日本一年,在学友邱邱的推荐下,来到渊野边的一家中华料理店南国亭打工,遇到了身居异乡性格各异的同乡。
每个人都在坚持和放弃之间徘徊,有人考虑要不要结束一段说不清是搭伙度日还是相濡以沫的感情,有人考虑要不要把已然陌生的家人从故乡接来团圆,有人表白始终没有说出口,有人生离死别不期而来。
导演讲述故事的节奏,沿袭了日式小品的克制,就像小鼓慢敲,也不知道哪一锤,突然就敲中了心尖、敲开了泪腺。
最值得夸的是,一部处女作被完成得很充分,后制班底让人放心,导演李亘演员选择也非常成功。
齐溪扮演店长这种外刚内柔的角色特别稳当,她的坚强和脆弱都比观众预判来得早一步,你还在为她抹泪,她已经转头出发。
邱天出演的邱邱能让人想起《小偷家族》里的松冈茉优,是那种闪闪发亮,有点自毁罪恶又生机勃勃的美,最意外的是扮演青木的牛超,很好的把握了登场油腻到落幕真诚的细微转变,很难想象这是他第一次银幕表演的经历,就更觉得松弛真是当演员的一种天分。
刻画几位中国同乡,生动有趣倒还在想象的范围内。
我尤喜欢的是导演对两组日本家庭的白描。
一个是混在中华料理店的日本店员欧巴桑,她的牛肉便当、小蝴蝶装饰、还有她和又爱又嫌弃母亲关于“镜中鬼”的对话,是观察细微才能呈现的日式幽默。
而因病就医的老妪和她的老伴则是电影里的催泪担当,“以后只会是我一个人来了”、“她可真是个爱贪小便宜的人啊”这些质朴的台词,以及东京铁塔的小设定,落在日式的体面里,很难不让人破防。
爱是很小的琐事,却是很难的修行。
三年前其实看到过这个剧本,当时没顾忌地提了些自己的建议,准确说是不客气的意见:电影里出场众多的人物都有着平凡动人的瞬间,唯独看不太到男主角李小李的存在,他人物的动力被忽略了,宛如过客匆匆地辗转在南国亭众人中。
直到看完全片,这个疑问仍然保留,但好像也释然了,李小李原本就是那根穿珠子的棉线,朴素但坚韧,他被挤得密密的珠子完完全全地遮盖住了,但是你知道,是他的执念,串起了这些珠子,也或许,他把自己的困惑与选择均匀地留在了每个角色中。
首映出来,同看的同学与我闲聊,感叹影片的感动细碎绵密,但有些“被动”,是生活中细心但无序采撷的累积。
大概是人到中年,我也不是太能反驳,年纪变得长,心变得硬,感动确实很难满足阅读、观影、对话的全部需求,甚至让人保持某种警惕。
但必须坦诚,就算武装了点生活阅历的盔甲,自己看完这部电影,仍觉得像是淋了初春的雨,吹了山间的风,岚山雾气侵入盔甲、浸染发肤,是导演的诚意和角色的善意,让我松垮了意志:也不是每个创作都一定要披荆斩棘,温柔也可能是无敌的武器吧。
我看剧本的时候,还不合时宜地提过一个问题,这部讲述留学生的电影未来的观众会是谁呢?
十来年前的故事是否已与时代格格不入,如今看来倒要一并检讨下,大概每个人都应该来看看这部电影,倒不是“异乡客”这个概念,只要有城市就会一直存在,而是时代正在悄无声息地掀起巨浪,疫情不过是个催化剂,我们都好像李小李一样,需要拼命汲取别人的一点能量,才能面对日常更大的无常。
只是,李小李是限定生,一年为期终将离开,而我们就像被困在疫情里一样,欲知归期未有期。
好久不提笔还是决定写点什么,除了电影的上映,还有今天上海电影院全部停业的消息。
比起这部电影长长的中文片名,我更喜欢电影的英文片名:Before next spring, 在下个春天到来之前,如果我们无法离开,大概也只能鼓足勇气把自己活得善良些、认真些,用平凡的努力,也活成别人的勇气。
“小李赴日”导演说,电影的原名叫作“渊野边”,是他去日本做交换生时生活的地方,也是南国亭中华料理店的真实所在地。
电影的开头是有些拘谨的,就如同刚刚来到日本的小李一样,甚至有那么一瞬间我有些担心,这不会又是一部过分关注自我、用媚俗的镜头语言花两个小时阐释自己如何自恋的青年导演作品吧。
然而让人惊喜的是,这一场小李赴日随着街道上升起又降下的电车栏杆、女孩的裙角和围巾、还有四季的变化徐徐展开。
像是翻开一本一笔一划认真写下的日记,也许是有很多不够完美,但是正因为这些小缺憾,才得以将导演的赤诚表达,也让故事更加完整。
我并不喜欢过分煽情或是将感情直白地外露讲述出来的故事,大抵是因为人生并不会有那么多戏剧时刻,更多的都是不好意思说出来的感情和心思,以及没机会说出来的遗憾与悔恨。
可是渊野边的地下室里,尽管发生在南国亭里的一切都是深沉厚重的,可是故事的叙述者却没有将这样的记忆变得矫情刻意。
就如同电影中的小李是南国亭的闯入者一样,这一刀切下去,我们也不过是数场生活的旁观者。
而人与人的际遇也大多如此,漂泊在外,每个人都有些手忙脚乱自顾不暇,所以产生的羁绊也总会是浅浅的。
电影的真实之处也在于此,没有大开大合的感情,只有点点滴滴的日子。
真实有万钧之力但是只要是羁绊,就总是会有重量。
在一分一秒的岁月中,也许我们并不会感受到这种重量,正如同导演所说,当时他在南国亭打工时不时盯着钟表,只盼着早早下班。
沉默少言的小李也是这样,他慢悠悠地擦餐具,鼓起勇气去和客人讲话,抱怨点错单的饭需要自己吃掉。
在地下室忙碌的小李当时并不会意识到,性格坚毅的店长、总找自己麻烦的青木、一直在课本上画画的邱邱、还有站在讲台上讲一门大家都是选来混学分的课的老师,这一个个与自己的命运画出交叉线的人,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如何念念不忘的印记。
电影里关于为期一年的留学交换的故事淡淡的,让我想起的是在标准日本语中级课本的对话中,主人公小李在机场好心提醒一位日本男士笔记本掉了,不想在到市中心的磁悬浮上又遇到了他,两人随便聊聊草草告别。
第二天,佐藤さん到新公司报到,上司给他介绍他这一项目的中国地区负责人——小李出现,两人认出了对方。
渊野边的电影所讲述的,仿若就是这样平平淡淡却又有些“真巧”的故事。
而到了标准日本语高级课本中,小李和佐藤组建了家庭,开始讨论给孩子庆祝生日。
就像南国亭的故事结束后,小李回国继续着自己的生活,告别时随口说了自己都不大相信的“我会回来看你们的”。
可是没有想到,这群人就这样留在自己心中再也不走,于是十二年后,有了这么一部电影。
真实,有万钧之力。
导演李亘与小李的生活就这样在戏里戏外相互辉映着,他们回到南国亭小小的店面筹备电影,在医院的戏份中,齐溪拍摄所用的病床正是她所饰演的唯姐当年躺过的那一张。
小李的生活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海岸线的那一边,这一群人的生活也在戏外继续着。
故事与现实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而正是这种模糊,让观众感受到了真诚的力量。
给生活以侧写电影中所描绘的群像,并没有大段的陈述与对生活的过分窥探,反而是随着每一个角色的视角移动,将观众带向不同的场景。
这一个又一个不经意间偶得的人生切片,像是岩层的截面一般,将每一个人物的一生展示在三言两语的对话间。
日本大婶回到为了自己年迈糊涂的妈妈贴满各种提示语的家中,换掉疲惫的表情,耐心地给母亲夹好蝴蝶发夹——“可是太累了,我宁愿妈妈已经不在了”,这是她只有在地下室的后厨才有勇气说出来的话。
拼命打工赚钱的小赵一遍遍嘱咐大家喊他青木,赚来的钱全都寄给在中国的妈妈——但日本的父亲喝醉了酒就家暴他,无论是哪一边的身份,都不是属于他的家。
不能拥有自己的孩子的唯姐,离家太久已经不知要如何面对家人的老万……而在这昏暗的店铺里,来就餐的也大多是囊中羞涩的食客,但无论是孤独或落魄,还是平淡与快乐,大家都在这一餐一食间坚守着、经营着自己的生活。
影片的场景总是在夜里,每一张脸庞也都被生活拉扯着不断下沉、疲惫倦怠,但即使是这样,他们也愿为了在灯牌下筑巢的小鸟不被野猫吃掉,而熄灭黑暗中为数不多的光源。
当然有很多人会注意到片子背后强大的制作班底,感谢名单中的田壮壮、许鞍华,作为摄影指导的姚弘易(难免让片子的视角带了一些侯孝贤的影子),担任艺术指导的文念中,以及齐溪、张艾嘉等演员的演出。
拥有强大班底的电影年年都有,可是能将成熟的制作团队、流畅的镜头语言、以及新老演员各不相同的对角色的诠释,全部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部片子里,让每一个音效、每一段音乐、每一个空镜都能尽量为故事服务,却十分不易。
作为第一部电影长片,能在技巧性和艺术性上拥有完成度已经十分让人惊喜,而无论是讲故事的人还是演出的主创团队,每个人都在这部片子中尽全力展现出的诚意与对影像表达的热爱,就连过长到有些平庸的片名,也无法掩盖这个故事本身的光芒了。
作为处女作已足够好。
像水,观众是鱼。
错过了片头1-2分钟,情绪也能很快进入。
真挚又克制的感情借由顶尖港台日影班底制作,得到了很好的演绎诠释,还带有一些混血般独特又熟悉的质感。
个人认为有些情节和意象的设计还是过于工整了,每一处细节和台词都能得到互文,就会显得有些刻意和虚假,不必陷入前后呼应的窠臼,生活就该像有些人突然消失一样自然。
太喜欢张艾嘉老师了,真的好可爱。
映后导演连线加分,不知是因年轻还有些敏感稚嫩,李亘毫不避讳自己的身份和缺点,以及所有正常人都会有但如今作为公众人物可能不会选择表露出来的消极想法,如此真实,毫不犹豫地主动将自己剖开与大家分享。
哪怕是在场观众逻辑错乱毫无共情能力的批评,他也安静专注地听着,目光仍旧真挚热烈。
张艾嘉老师写信告诉导演要解决问题,可面对问题本身已足够难能可贵。
可惜因为时间问题没能与导演对上话,期待您的下一部作品。
看这部电影的契机,还要回到上个星期。
重看路边野餐,在里面发现了一个电话号码,奇怪的是这是我第三次看这电影,为什么前两次没注意这串号码?
如果有看到,按照我的风格,是一定要加个微信试试的,打电话就算了,毕竟我也没有表可以修。
没想到微信居然真的存在,并且通过了,当然觉得很好玩,激动得马上给朋友讲了这件事。
看他朋友圈,应该是个执行导演,我现在都没还没搞清楚他叫什么名字,干脆备注成花和尚。
最近几天花和尚朋友圈都在宣传这部电影,上映了后自己跑去电影院看了。
买的周一下午场,选座的时候以为自己包场了。
摸摸索索赶到电影院,电影已经开始了几分钟,发现订的座位后面一排坐了一个男生,就我们两个人。
赶到座位坐下,正好在他的前面,一想到最近重庆的疫情,我想了想,往前坐了两排。
但是一坐下,就有点后悔,感觉自己这样会不会有点冒犯呢,明明已经坐下了啊。
但再坐回去,显然不合适。
百丽宫的座椅真的很不舒服,脖子很难受,电影后三分之一我都是在扭来扭去中度过。
最后电影结束,我们都“默契”地等到报幕完毕,灯光亮起才走,清洁阿姨老早就等在入口处。
想想其实还蛮奇妙的,和一个人陌生人看了场电影。
其实电影,还不错,鲤鱼旗,是日本在五月五日男孩节这天会悬挂在自家门前的一种装饰。
导演挺幸运的,遇到圈子里一些不错的老师,能把自己成长的故事拍出来,并且反响还可以。
成长,还是群像,确实是很纠结的问题,但我是觉得解决得还不错。
把小李当成主视角,去发现周围的人,都那么鲜活。
成长又不能闭门造车,透过群像,反而能更好地反射出自己。
凭自己是很难去证明自己的吧,我想。
这是一部日系电影,无论是从拍摄地点还是叙事节奏,但不一样的是电影打破了一直以来日影和动漫带给我们的日式阳光滤镜,展现给我们一个真实的旅日华人生活像。
主角李小李像是一根线,由他在日本的经历串联起了一个个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并缝制出一幅完整的旅日华侨日本生活图景。
在这个故事中,有迷茫女青年邱邱,中日混血,被父母双双嫌弃,一直爱慕邱邱,最后被遣送回国的“问题青年”赵青木,坚强勇敢不惧病痛的南国亭老板管唯,一家三口分居三国的黎莉莉,和母亲生活的爱笑日本中年女服务生,相濡以沫的日本老夫妇,还有长期和妻儿分离的“小气”厨师老万,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李小李获得了成长,从一开始羞于在超市穿着螃蟹装吆喝到最后走上街头为南国亭打气,他的内心在成长。
虽然电影的最后,纵使有千般不舍,他还是要走,但是李小李收获了珍贵的礼物—回忆。
在电影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两句台词,一句是管唯说初来日本的时候立志绝不看别人的脸色,结果到了南国亭之后天天看别人脸色,还有一句是邱邱对李小李说大家都不需要他的时候他来了,现在大家都需要他的时候他又要走。
其实生活就是无奈的,不管你想不想要,该来的总是会来,而人和人也总是要面对分离,就像王菲有一句歌词:相聚离别都有时候,没有什么能永垂不朽。
但我们相识过,并肩过就好,没有什么是无法释怀的,就算是99%的黑巧,也总能品出一些回味来,冬天过了,又是春天。
看这个电影的感觉,就像星期一大清早在学校操场晨会上,没睡醒的我穿着洗得袖口和裤管口都有点松掉的肥大学校运动服杵在台下,听一个家里给学校捐了2个多媒体教室的学生会干部,激情澎湃地朗读他写的关于自己在乌干达勤工俭学两星期经历的小作文。
太难得了 新导演愿意只拍人与人之间的交错和离别,不言其他,而一切又尽在不言中。我们都是鱼,游搁在陌生而狭小的水域,呼一处的氧气,食相同的微粒,尾鳍却划的是各自的圈,拨开异类的水痕。我们到底不是一类人
叙事太散了 感觉是把很多真实感受的碎片生硬地拼在了一起 人物也比较扁平 日剧感重
青春的过客、他乡的寂寞、众生的挣扎,构成略有过时的留学烟火气息。
电影结尾"你怎么待了一年没什么长进啊?"我想说的是,你讲一小时了怎么没什么重点啊?
平平淡淡,但很温暖,也有那些动人的时刻,每个异国他乡留过学的人都会感同身受吧
《渊野边》(有老乡的地方,就是故乡)有爱情的女人,就是春天。
一個如《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般的故事,卻沒有犯前者的錯,把矯情丟到一遍,言辭質樸、情感真摯地寫一首情詩,送給每一位平凡人。當第一次看到鯉魚出現時,理所當然的想,那是男孩成長的象征,然而,之後才發現象征的不止於此,如魚得水的小溫存,如魚失水的孤獨感,在那一個小小的南國亭裡,每一條魚都在各自逆流而上,卻又不得不面對離別。電影外,齊溪和宋寧峰離婚了,電影裡,兩個人的角色看起來還有破鏡重圓的可能,那也挺好。
第二次看牛超老师演歧途少年,和上次在营里小剧场一样精彩,但也看到他的进步。牛超这个角色本身还有他的表演,像后面点评嘉宾说的,情感克制但不疏离。他是挺克制,我克制不住哇,口罩都给哭湿掉!!电影本身也很打动人,平凡生活的悲欢离合在异国他乡会更凸显。只是主创交流有点拉垮,抠搜的北影节连个座儿都不给,后续没什么实质交流也可以预料。本来想听主创对电影、创作过程和角色本身的理解,基本没有。个别发言嘉宾表达能力太废,对比后高下立现。最后希望更多人通过本片,关注和喜欢牛超老师!
“那不是孤独,那是显眼”
上映一年后,今天忽然有了一场映后见面活动,来了导演李亘,齐溪和牛超。挺舒服的一部片子。不过确实在气质上很像一部几年前台湾爱拍的日式人生况味片。但这是导演自己确实的人生经历,是来源于他自身的人生况味。
太真实了,当代青年的生活写照。能在孤独时刻陪伴着你的,往往是工作的伙伴、合租房子的室友、社交软件上结识的本地网友。当代人的羁绊形式也决定了亲情、友情、爱情是有时空局限性的,我们经常觉得,独自在外的游子们,就像一个临时组成的家庭,但这样的羁绊注定要经历别离。影片极其细腻地表现了这样的关系,灵动而清新,可爱而有趣。生活流的镜头充满着细节的呈现,无时不刻让人看到在外漂泊的自己的影子,剧情没有大起大伏,但优美的配乐加上清新的画面,已经足够温柔治愈。
观后感:产生一种原来做导演和编剧这么简单的错觉
无聊和浅浅的自嗨,不否认导演想体现的主题,但没有体现好。很多情感外露显得突兀,因为想刻画的太多,留给每个人的画面和铺垫太少。
看不下去
从一个略显木讷和社恐的交换生视角展开留日生活的景象,打工人的辛劳,留日身份的焦虑,一群完全陌生的人在这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互相取暖和暗生情愫。这是一次日系生活散文的创作,主角的目的不在于追寻梦想,而在于经历生活,突破到敢于"吆喝"的自己。
为了文艺而文艺、为了温情而温情、总体又无趣又别扭,为了提现友情、爱情和异乡人们的互相温暖,可惜,画虎不成反类犬,而且显得很冗长,精简到一半可能效果会更好。有一些片段,行为,镜头,看似唯美,实则乏味。
我觉得这才是小人物,没有苦大仇深,没有卖弄情怀,有的就是平凡的乐观
导演说:鱼在泥泞的水里也在鼓腮,和所有漂泊的游子一样,所有的鱼都想游回家,但不是所有的鱼都能游回家乡,但至少都在向前游~
无旁白版《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开头收东西还蛮好玩,有种私人情感即将迸发的感觉,但之后直到结尾就真的是白开水到感觉连说大无语事件发生都没办法说……日本留学生那么多问题,但基本还是在拍家庭、绝症、同族裔这种换个国家城市也能说一下的话题,顺便再暗自里觉得人家都会人就是看不起外地人了啦,然后一年过去每个人的日语还说得那么@&#¥*,实在没有感受到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