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不同时空的人通过某一媒介却神奇般有了来往,这类影视作品在韩国最多。
记得在大学的时候韩国电影周放的五部片子中有两部是此类型,他们反映什么样的主题已经记不大清楚了,只记得自己当年事事都跟命运相连,动辄上升到“人是无法摆脱命运”的这类的定论。
然而今天看到《触不到的恋人》,却很少想到那般哲学的要论,始终围绕自己的,是对孤独的深刻体会和真爱难得的绝望。
这种感觉的强烈程度以美国版的尤胜。
两个版本的故事大同小异。
一个湖边小屋,女房客离开的时候留下一封信给下一任房客,为门前地板上狗的爪印表示道歉,“那是在我来之前就有的,一直也没把它擦去,相信你过些时日就会习惯那些爪印”;同时她留下自己新的住址,希望如果有寄给她的信能帮忙转寄。
下一任房客都是一位孤单的建筑师,他的父亲实际是这所屋子的建设者,而父子之间都存在一些误解,父亲为了事业离开了家。
他并没有看到爪印,也没有理会那封信,直到一条流狼狗闯入他的生活,并在第一次见面就留下了那些清晰地爪印,他们的故事才真正开始,他们才知道互相之间居然隔了2年的时间。
屋前的信箱成了他们通信来往的渠道,这边放进去,那边取出来,虽然是同一个信箱,却是隔了700多个日子。
无意将相隔六年的两个版本拿出来进行比较,虽然韩版的有“野蛮女友”全智贤和“硬汉男人”李政宰梦幻演绎,但相比那情那景,那些音乐,那些色彩,我还是选择了华纳兄弟发行的,Keanu Reeves 和 Sandra Bullock 的“孤独”表演。
金黄的秋,雪白的冬,在大自然美丽的环境中,人们的生活却并不美丽,这不能不让观者心生无限同情。
剧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被一种叫做孤独的情绪包裹着,这情绪,来自不能和身边亲密的人表达内心感受。
Alex(Reeves饰演)兄弟和他一意孤行的父亲之间,深深的爱意要用死亡来宣布;Kate (Bullock 饰)与前男友与她约会一周就想跟她结婚,两年后依然为那个陌生人的一吻打翻醋坛,这不能说他不爱Kate,然而最后还是没能够得到;和Kate经常在一起喝酒的老同事,还清晰记得女儿在泥水地乱跑摔跤的情形,可现在女儿却已经念大学了;甚至连Kate的妈妈,当年也有心爱的男孩,最后却嫁给了Kate的爸爸……片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孤独之中,枯黄的色彩,预示着晚秋的凄凉心境。
Kate结束实习,离开男友,希望换个环境生活。
她在热闹的芝加哥某一医院做医生,跟周围的人隔离开来,可在工作之外依然不在其职而谋其政,为没能挽救一个车祸遇难者而深深自责。
她离开原来的环境却怀念那个透明的湖边小屋,那里的湖水,那里的树。
她经常一个人开车到那已经没人居住的小屋前驻足,她习惯了和两年前的Alex交谈,他们找到了现实中不曾有过的互相了解的共同心境。
他们策划见面,Alex却未能如约而至。
Alex说:我爱的人,都离我好远!
Kate说:我喜欢的人,都离我好远。
除了彼此,我们所爱的人,连这样的交流都没有,唯一的你,却又不能见面!
Kate拜托Alex在两年前的车站替她寻找丢的礼物;Alex在两年前曾参加Kate的生日宴会,并在那晚吻了她,带着深深的她还不知情的爱意。
看着他们以前的相遇,听着他们相知的交流,我一直在想,这样的故事真的是发生在异时空吗?
当年他们在错误的时间相遇,这只不过是心中的遗憾让他们渴望有这样一场时空错乱的爱情,希望能够校正历史,最终走到一起罢了。
用童话的方式,解除现实中难以救治的孤独。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孤独和寂寞不同,寂寞只要有他人在便可清理,而孤独,属于内心,她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然而财富积累多了,也会把人压垮的,我们都渴望能有一个挚爱相伴,能够诉说心里所有的苦恼,哪怕在别人眼里是微不足道的。
当Kate意识到2006年的情人节自己未能救治的那位车祸遇难者可能就是Alex的时候,她将信签放到信箱之后,靠着信箱无声地祈祷,祈祷Alex不要去赴自己相约在2006年轻人节的约,别去,别去,别去……我以为她再也唤不回Alex了,如同我看到李政宰飞出去后大脑鲜血汹涌,却歪过头来流着眼泪看着咖啡店里的全智贤一样,异时空的爱人再也触不到了!
还好,导演不忍让我们孤独破碎的心彻底绝望,影片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结局,童话有了圆满的结尾,王子和公主有了共同的生活。
幸不幸福,我们已经不需要考证了。
这部电影我看了许多遍,是一周每晚都在看的许多遍。
虽然每多看一遍,都会找到一些情节上的漏洞或者小缺陷,但都不能影响我对它的挚爱。
太多想说的话我按住不表,只说最爱的两个镜头:1. 她想念湖边小屋前的树,于是他在夜色苍茫间用小卡车载着一棵树上路,为她种在公寓前。
这个镜头是从后面一点点推近树,进而镜头中树随车一点点远去。
我只能说,太美了,这个镜头太美了,导演将芝加哥的夜色拍得太寂寞了,因为这份寂寞而无比美丽。
我相信只有在寂寞岁月中等待心爱人出现或者归来的人才能对这个镜头的美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2. 他想跟她共同做一些什么事情。
她淡漠,因为知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在初春的美丽周末,她还是跟他一起上路了, 这个建筑师带着他心爱的女人一起逛着这座于不同时间属于彼此的城市。
喜欢这部片子里的桑德拉,因为她是沉默着的,与时间对抗,执着地等待;喜欢里维斯,因为他是那样的内敛,为爱而执着。
一直以来我在豆瓣上搜索,将那些评价这部影片为五星的他她加为友邻。
因为我想喜欢这部片子的人应该都是沉默而内心坚持的人,默默但是坚韧地在时间的光影中等待或坚守。
我花了二晚看了美版和韩版的:触不到的恋人对人来说.先入为主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其的判断能力.所以.我还是喜欢美版多点.感情真的是一个人的事.就算是你的至亲.也难明白.当KATE将的Alex信给其母亲看时.母亲的态度显然让她很是失望.尽管她一再向母亲强调日期..日期..但是.母亲只是平淡平淡然地说了句.只是细节罢了.呵.是的.对于局外人来说.只是细节.只是一件事情..一个人罢了.所以.若果你正经历一场爱得死去活来或者单恋的歇嘶底里的爱情时.不要期望他人能给你意见又或是建议之类的期待.你会很失望的..所以.我喜欢KATE接下来的行为..忙碌工作,闲时就去想ALEX.其实结局不是我想要的.我希望他们不能相见.不会真的可以回到小屋相互拥吻.我想KATE能一个人生活下去.寂寞时孤单时就想ALEX,给他写信.把他的信抱在怀里独自哭诉.这样是不是很残忍.是的.但是按照剧情来说.我觉得结局是这样的话才是最好的.才是最理所当然的.都说了.感情这东西.皆大欢喜当然是好事.但许多时候还是惨淡收场的居多.所以.凭什么KATE和ALEX能免俗呢.这年头,越是寂寞不堪的人越得不到所谓的现世安稳..ANYWAY.终归到底这只是一出戏..一出戏罢了.会有落幕时..而我.却在落幕那一刻.眼泪夺眶而出..不是为了他们的美好结局.而是为了自己的动情太深..是该醒了..然而..我希望..若我也要花二年时间去等待一个人的话..那么...我宁愿等不到..久侯未至的爱才是最真的.
如果你正置身于一片浅蓝色婉婉的海,如果你独自一人呆在那小小的船上,任它飘移,如果你的耳边响起了呢喃动听的钢琴乐声,和着那浅浅流动的水声。
那么,你最想要的目的地是哪?
你也许不会知道Il Mare,——它不过是一个意大利词汇。
可当你抬眼,看到咫尺之间那幢建在海上的房屋时,你便会一瞬间明白,原来Il Mare就在这里。
时间,是很便捷,很顺手,很好拿来做文章的东西。
因为不管身在何处,它脉脉含情的双手都能够触摸到你的肌肤,一寸,一寸,真实,深刻。
跟时间对话,无论你选择真话还是谎言,它都不会计较,一切,早有安排。
你我受着它的蛊惑不得不前进的过程里,转眼,彼此便白发苍苍。
而在这所有预示着结束的每一个小褶皱中,错过,也就必成定局。
即使是Il Mare 小屋里时光倒换、错位的偶然,也逃不出最后的命中注定。
一直以来就很喜欢细腻柔和的影片,大概是本身就偏爱安静的缘故吧,我变得很喜欢去琢磨那些看起来不事雕琢却能留人不断回味的画面。
《触不到的恋人》是草草推荐给我的,她是如水一般温润的女子,所以我抱着很大的期待去看它。
果真,时间流逝中,我已被那小小的细节、温和简单的画面所感动。
星贤和恩澍的爱情就因为Il Mare小屋前一个能连接时间的信箱,——他们在两年的时间差里不自知地酝酿出淡淡的情愫。
浪漫的感情,牵系着唯美的心动。
这并不是科幻片,东方人的审美角度注定不会纠缠于未知的时间与空间。
这只是在诠释一种心理上的默契。
毕竟它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这就是时间的妙处。
它将一切都设计妥当,然后,就躲在角落里,看一场场精心策划的好戏次第上演。
你还要问,为什么我明明和他一个城市,为什么我和他都要经过相同的地方,却屡次擦肩而过?
为什么一直陌生的她突然间成了我最知心的朋友?
为什么亲密无间、你侬我侬的他却不告而别?
其实本就没有原因,一切只是时间的褶皱在作怪。
无论有多大的生存空间,只要有与你相关的事物,一息尚存,那么,它便会不露痕迹地牵扯住你的步伐。
无论你是否在天涯,他是否在海角,你们,都能抛开所有的束缚,相遇。
是谁说的,从生命形成的那一刻起,结局就已写定,只不过你的眼睛被蒙了起来,——结局没人知道,所以就有了过程。
请不要指责我的宿命。
因为即使你不能肯定,至少也没有能力否定。
星贤和恩澍在时间的缝隙中偶然相识,星贤知道她,恩澍却不知道有他。
于是,一次次没有缘分的擦肩而过,一次次满怀悲哀的默默离开,即使体味过彼此心中认定的快乐,剩下的也只是一层浓似一层的落寞。
当星贤遇到车祸时,他是最后一次与恩澍相遇,——恩澍的玻璃杯从空中坠落,鲜红色的果汁洒落,如同星贤脑际溢出的鲜血。
然后,是两滴泪,微笑着绽放在星贤的眼角。
那些快乐与悲伤,你都无法视而不见,因为它们彼此紧紧相连,快乐得彻底,悲伤得也彻底。
当清蓝的海水吞没恩澍的手套时,当清蓝的海水容纳星贤的小鱼时,一切都像试图定格的画面。
“我在这里等你,只要一个星期,可你那,却要两年。
”若,平视远望那一片茫茫的海水,我们彼此的心中,到底有多少东西可以坚定不移的把握?
或许吧,我们都可以把时间拉扯过来,暂时顶替彼此的罪过。
可惜,转弯不见的瞬间,那个属于各自的背影却注定是无比清晰的真实与残酷。
大概吧,收纳完美的始终只有镜头,只有文字。
周末最适合看美剧,一口气看完不用一颗心老悬在半空中。
如果没有美剧,那就应该看爱情片,因为爱情片需要耐心,不能老按着X2快进。
只是到了周日晚上就不能看了,应该转去看动作片或者恐怖片。
这叫预习,周一上班的时候才有充分的心理承受力。
这个周末我看了《触不到的恋人》(The Lake House),主演是基努.里维斯和桑德拉.布洛克,金童玉女,人过四十都还那么有说服力。
据说这是韩国电影《触不到的恋人》的美国版。
韩版我没看过,但是美版给了我极大的享受,证明就是最后男女主人公接吻的时候我觉得非常伤心。
作为一名理科生,我很喜欢其中的平行宇宙概念:2004年的Alex Wyler(基努.里维斯饰)收到了2006年的Kate Forster(桑德拉.布洛克饰)的超时空来信,当时Kate离开了湖边小屋,因此把一封留给未来屋主的信放在了邮筒里。
结果整个宇宙不知道为什么在那个邮筒里发生了扭曲,导致信件被直接传送到了2004年的Wyler手里,他是湖边小屋的第一任主人。
对此他当然非常奇怪,于是两个人就开始透过邮箱开始写信。。。。。。
在我看来,这种事情非常危险。
因为两个人分享的“现在”,其实在时间上相差了整整两年。
那么他们就等于是生活在两个平行的时空间内,糟糕的是Wyler所在的时空对于Kate来说是“历史”,由于邮箱把两个不同的时空联系了起来,这就导致Wyler的行为能够影响到Kate的生活。
如果这一点完全符合逻辑的话,那么Kate的世界不可避免地要被毁灭。
比如说wyler从Kate处得到了两年以后的股票行情,那么他能够迅速成为亿万富翁。
这时候,Kate的世界里就突然出现了一个原先根本不存在的名人,所有这个世界里的事情都被重新写一次,以适应这个变化。
那么,Kate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魔幻世界,随时有人出现或者消失,事件发生或抹去。
如此超自然的一个世界,其实完全不合适人类居住。
假使Wyler如我一般经常童心大发,用不褪色的笔在Kate脑门上画一只小乌龟呢?
所以这是一个随时可能崩溃掉的故事,因为逻辑上它不能自圆其说。
不过这影片非常幸运,刚好是一部爱情片,而爱情从来不需要自圆其说,也经常有人莫名其妙地出现或者蒸发,有事情莫名其妙地发生或者是被遗忘。
如果这么说的话,这片子倒是完全符合爱情的视角,在这个角度里观察到的世界的确充满了各种超自然现象。
通过信件,两个人相爱了。
但是他们始终见不上一面,因为时空错乱。
所以,任何一个约会都惊人地漫长。
wyler约了Kate“明天”见面,那么他就得等两年。
这当然也非常浪漫,比如说去定桌的时候可以告诉服务生,我定两年以后的明天,需要一张两人台。
而Kate去到饭店的时候,女招待能羡慕她到眼泪纵横。
让我崩溃的也就在这个地方:wyler在这两年里肯定不能闲着,还得写信给Kate,而且一写就是写两年。
他写过去,Kate自然也得回。
问题是对于Kate来说,“明天”他们就见面了,见面了就在一起了。
那么她还要写什么鸟信?
这就是说,她终于见到了自己的恋人,两人紧紧拥抱,从此幸福地生活下去。
但是,每天她还得起早床,到门口的邮箱里收发信,给同时也存在着的那个他去信。
这就是说:她有两个恋人,一个永远在写信,一个现在就在她身边。
我除了崩溃还能有什么选择?
好吧,让我放弃这些愚蠢的想法吧,还是回来看电影好了。
既然相差了两年,那么就存在一个很明显的问题:等待。
这是影片的主题,由于两个人的时间都在等同地流逝,所以他们只能约定时间,然后一起等待。
由于wyler失约,Kate这个等得最短暂的一方率先提出要分手,让她回到现实生活中去。
而 wyler为了能见一面爱人,得到她的拥抱,准备进入Kate两年前情人节目击的那场车祸中去。
他觉得不能没有Kate,所以宁可被车撞,然后倒在 Kate怀里,死去。
这时候超时空的因素就起到了作用,Kate及时发现了这一不良动机,因为她获悉wyler死了,就在两年前的这一天。
所以她再次启动邮箱,要求对方不要焦急,等着她,她就在湖边小屋等着,这几分钟就要决定Wyler的生死。
Wyler收到了信,这一次他很冷静地等了两年,走到了在湖边焦急等待着的Kate身边。
回过头来,如果这种爱情物理学真的成立,其实他们要见面其实非常简单:Kate搬到湖边小屋里住着,死等。
那么他们很快就能见面,能就此在一起。
但是,要能彼此一直守候,存在这种信心,不会中途变卦,需要的异常强烈的爱。
所以,这个故事尽管漏洞百出,但是却道出了物理和逻辑所不及之地的真理。
故事的背后是人生,人生的前面是故事。
THE LAKE HOUSE故事背后是有现实蓝本的。
当我看到湖边的那个玻璃盒子,第一时间想起了包豪斯和现代主义建筑;王受之在给力讯的出版楼书《纵情现代》里提到的密斯与他的范斯沃斯住宅。
然后我兴致勃勃。
想看看电影如何演绎大师的故事。
因为在我心中密斯的这段完全可与萨特与西蒙·波伏娃,希特勒和爱娃·布劳恩划上等号。
绝对重量级。
影片中大师密斯成了美国移民,他平生中设计的为数不多的独栋作品出于取景需要被放在湖边(其实是在森林里),女主角的职业也被隔代嫁接(按照电影的亲情关系,男主角的妈妈该是医生)。
其实影片里的玻璃盒子是建筑史上著名的范斯沃斯住宅,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1949-1951为自己心爱的女人---女医生艾迪斯·范斯沃斯设计的,正如影片中所见该住宅通体都是玻璃幕墙,白色的钢铁架构,8根钢柱支撑整个建筑,简单到无以复加。
影片中隐去了建造房子的动机,而那个长方体玻璃BOX也不过是个道具,至于密斯的影子也不过是为了给男主角一个才华横溢的建筑师世家特例独行的公子身份。
影片中男主角亚历克斯提到其父与柯不西耶、赖特相交甚欢,证明是同年代的大师无疑。
密斯泉下有知也该安息了,因为导演让他多活了35年,直到2004年才去世。
他临终前设计的美术馆正是柏林的新国际画廊。
故事发生在芝加哥,密斯伟大的湖滨公寓正是矗立在芝加哥湖畔。
我想影片之所以用湖边住宅作为线索正是因为密斯的设计初衷及寓意吧!
影片中隐约把玻璃盒子当成了某种代言。
密斯想把最好的住宅给自己最心爱的女人,范斯沃斯住宅是他的凝神倾心之作。
采用密斯建筑中极少用的白,单纯、纯粹,通透、毫无隐私可言,充满着爱意。
这大概是爱情的代言---没有一丝杂陈而寄人终生。
美如盛夏的水果极易腐烂和变质,维护成本高昂,比如容颜。
密斯的玻璃盒子也是。
无视功能和造价,无视心理需求(奋斗里的陆涛有点他的风范)。
史上范斯沃斯因为不满意自己的隐私暴露无遗令密斯更改设计,密斯拒绝,遂被告上法庭,二人从此交恶。
范斯沃斯住宅因此成为密斯建筑设计生涯中伤心的一笔。
很多人的爱情观都是平面的,电影通过时空的错位令它立体起来了,也许表面上很亲近的人实际来自从不同高度与世界,屈就很辛苦,高攀有风险;同一高度和世界的人又视而不见;放开眼界也许有更适合彼此的人;而在同一世界的也许就只有自己的影子。
人们最终该关照的还是自己的心灵。
因为只有内心愉悦了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
所以徐志摩说在茫茫人海访其唯一灵魂只伴侣。
得之,其幸;不得,其命。
萨特和波伏娃是幸运的,影片中亚历克斯与凯特也是幸运的。
亚历克斯在他的2004年里悉心照顾着凯特,2004年预定好“海”餐馆于2006相见,2004湖边移植的树,2006在凯特俯拾失物的刹那已经能遮风避雨。。。
但当凯特不想再和他联络的时候他坚铭约束。
这是我欣赏的爱情唯物主义立场,关照心灵而不唯心。
照顾到自己内心是出发点,考虑到别人的感受是原则。
来自同一高度并相互欣赏的人并不容易。
来自同一高度相互欣赏又是先通过笔友的方式相知更不容易。
来自同一高度相互欣赏又是先通过笔友的方式相知而且没有彼此视而不见就是难上加难。
我唯一不喜欢的就是结局,他们居然真的可以穿越时空在湖边相拥,虽说看戏的是傻子,但傻子看来如此喜剧太没真实感,亦没有悲剧深刻,美丽的东西还是该在它正当美丽的时候消逝。。。。。
“悲伤的往昔夹杂着今生仅剩的欢愉永恒的奔跑依旧要面对空乏的明天”--李志《罗庄的冬天》剧情俨然与韩国版的《触不到的恋人》一样,可基努·里维斯和桑德拉·布洛克已不再那么年轻。
虽然容颜依然美好,但是岁月的痕迹没有东西可以掩盖,第一次看到他们,是十年前,那年的夏天,我第一次看《生死时速》,那年的夏天,我还看了《惊情四百年》,从此基努•里维斯一直是心中的挚爱,而那年的夏天,我初中才刚刚毕业。
十年的光阴,如果自己拒绝承认,但伴随你的电影和人却可以告诉你,年华逝去得可以有多么快。
我热爱美国电影通常给我们的温暖结局,虽然很多时候我矫情地偏爱欧洲艺术电影的伤感。
在这里,爱情不是重点,时空中那某个神奇的结点才是整个故事的轴心。
如果也有人在未来给我提示,我这十年是不是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如果时空真的有阴差阳错的那一刻,我们是不是该耐心地等待奇迹降临的那一瞬?
如果约定可以跨越时间,誓言是不是依然可信?
如果ALEX拥着KATE跳舞时那滴眼泪是真的从心里流出来的,我们是不是该只爱陌生人?
如果生命可以改写,我们还会不会记得最初的愿望?
如果电影总是这么美好,我们是不是该暂时忘了俗世的烦恼?
In the silence of the garden Moss arizing on the wind And the beast is pondering love love love 'Till the rusty nail grow dim I can't seem to make you mine Through the long and lonely night And I try so hard, darling But the crowd pulled you away Through the rhythm and the rain And the ivy coiled around my hand So I lingered with the people In the silent August glade But the rain has brought the night And the night has brought the rain
很少看老美拍这样的爱情片,淡淡的像清茶一样。
Keanu演得蛮好,喜欢他在片子里的素净造型(说到这个,不得不提,Keanu真是适合演建筑设计师这类角色,比那个什么matrix强多了!
不过最喜欢的还是“康斯坦丁”,点根烟穿行地狱人间,太有型了)。
SandraBullock也不错啦总之此乃好片,无需我多言,题材不算独特但拍的角度好,比纯科幻的胡编乱造和韩版的哭哭啼啼都强几百倍……最后的结局也比较照顾观众的脆弱心理,总算是没把Keanu彻底弄死,要不我那天晚上肯定彻底睡不着了 总体说还算可以不过太不现实��
一场没有悬念的电影,经好莱坞包装,少了东方的含蓄,口味变的清淡,简单直接。
像一个网友说的:就是正餐后一道可有可无的清粥小菜。
没有看到韩版悲式而神秘的结局,这样的Happyending倒是全片让我很意外的地方。
尽管逻辑的枝节上,不尽人意,但还好故事是清澈的,音乐是贴切的,剪辑是流畅的,主题还是温情脉脉的。
一个关于时间和等待的故事。
2004年的他相遇2006年的她。
一个穿越时间和空间的信箱,隔开了730个日夜,却拉近两颗同样寂寞的心。
他们彼此都在等待。
等待各自的理想,各自的幸福,各自生命中那个也许在天涯海角的人。
电话响起,那头却不是等待中的他。
直到最后,他也还是没有如约而至那家两年前就订好了的餐厅。
时间流淌过我们的身边,不告诉我们原由,只任我们去等待,我想问,又有多少事情值得去等待。
MY BLOG:http://zfyu.blogbus.com
这个故事设定在2004年与2006年左右。
我那时才初中,没有手机。
初三家里买电脑之前,我的业余生活主要是看电视和看书,现在想起来是多么无所事事的虚度。
没有发展爱好,没有思考人生问题。
偶尔周末玩过了头,周一早晨早早起来去补作业,补完作业还好,心情舒畅,心里庆幸逃过一劫;要是没有补完,还会在心里默默祈祷老师不要上午收作业,中午然后再继续回家补。
那时候哪知道这叫“逃避”,哪里知道“责任”二字是有千金重。
只知道,每周六要坐在电视前准时看《快乐大本营》,和小伙伴们放学后偷偷跟踪我们最爱的班主任。
那时候知道的不多,更或者说,自己是在“笨小孩”时代。
主人公Alex和Kate之间通过写信与真实的见面来联络感情,这是现在人少有的。
Alex性格温顺、平和、沉稳,整个人又干净富有男人味,深得人心。
而Kate也是温柔、有同情心。
两个人都会思考人生,活得有深度,或者至少平和而顺畅。
不是那种轰轰烈烈,一群人狂欢过后继续狂欢。
而且就想The Lake House一样,静静在伫立在湖上,四季变化,朝阳暮夕,设计她的人有一个善于观察而忠于职业忠于自然的心:Alex的父亲,而选择居住她--一个四面都是玻璃几乎没有隐私的湖滨小屋--的人,也是颗热爱自然而活得自然的心。
现在的人,特别是青年一代,电子产品的崛起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前几天和高中同学一起去看雪景,那是难得的每半年一次的见面,晚上大家一起吃饭前,每个人都各自看着自己的手机,时不时的说两句话,然后继续看手机。
我说:我们来玩游戏吧,他们回绝了。
我也喜欢电子产品,它们为我们生活带来了无数便利,也为我的专业注入了无数动力。
但是我们现代人不能忘的应该是,除此之外,我们其实还拥有很多。
你可以喊上一两个朋友出去旅行,去用眼睛和思维看世界,而不是单纯刷微博看世界各地人的生活。
你可以无论天气如何,带一本喜欢的书,静静得看一整天,做点笔记,感受这种静的乐趣。
大学期间,有几段最快乐的日子:大一下学期学德语和大二期末考试复习。
学德语的时候,每天一有空,就会坐在自习室里看语法书,做练习题,或者在楼道里练口语,求知与对职业的热爱让我投入其中并无比快乐。
那时经常会熬夜到一两点赶语法点,而第二天早晨还有课要上。
可是自己也没有抱怨过累。
因为你的关注点不在累,而在笔下,脑中的新事物新知识。
记得一次指导老师问起自己德语学得如何了,我说还不够好,模拟题也做的很糟糕。
然后老师说,听你同学说,你特别刻苦,每天学习到很晚。
还是要注意身体,德语方面也加油。
那时候这一小点点肯定,我也觉得很甜。
而大二期末考试复习期间,自己每天早晨6:20起床晚上11:00前休息。
每天有14小时时间来复习,而有11小时左右都在自习室。
把整本书从头到尾系统的复习,不懂得知识点反复把玩,直到弄透的一瞬间获得小小的满足感。
说这么多,东拉西扯这么远,还是主题那句话:性格好大过一切,生活方式是重点。
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里曾提到要发展“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而这东西不应该是手机,不应该是电脑,当你走出电子产品,去需找感受真正寄托心神的事物,无论你在路上,还是已经找到了,我只想说:这更像是真正的,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活方式。
情节很好,表演我不喜欢。
没韩国版的好。
印象中当时很烦这个~~~~很无聊的叙述~~~浪费时间
==穿越鼻祖中的鼻祖~
情人
不够漂亮的女生只能靠演技555
大團圓結局的悲劇
看起来会很感人的电影名字,没被感动到..但男女主角我还是蛮喜欢的
刚看完时还觉得挺感动.而后就没有感觉了.
好吧,都怪我大学物理相对论那章学得太差,这片看得我有点逻辑混乱了…
我可以忍受小虐心一下,但我不能忍受这个时空理论的不完整。
哈哈哈哈哈哈为了预告里面的somewhere only we know买的碟看的,然后前天看the class里最后一集jonny就看的这片子,还以为是生死时速,结果最后看哭了哈哈哈哈笑死我了
亚洲人与欧美人对待感情的表达方式从这两版电影中可窥一二。我喜欢基努和布洛克的搭档,对他在电影中等待多年的爱情所感动。
多少女后他们再合作,都有了中年人的魅力啊
#适合一个人看的电影#选择了Keanu Reeves和Sandra Bullock的这个版本而不是全智贤的版本,也许是我更喜欢这两个演员吧。两人在1994年上映的《生死时速》里的表现就已经很惊艳了。话说这部电影倒是平平,很多桥段是可以预测出的。
因为棒子版的很好看,所以对这个版本报有太大的期待.但这样的故事叙述起来,始终还是棒子版的比较好.
有时候会看的很混
三星半,配乐不错,女主角要不是桑德拉·布洛克就更好了
基努哥是挺帅,但剧情太狗血,最重要的是女主角那逼样让我没法入戏啊。。。搞不懂这女的怎么出名的
爱情片里的奇葩,虽然最后难以圆说,但想法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