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情漩涡
Maelström
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
主演:玛丽-乔西·克罗兹,Jean-Nicolas Verreault,斯蒂芬妮·摩根斯顿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法语,英语,挪威语年份:2000
简介:碧碧安年轻貌美,身兼好几家服饰店的老板,不过故事开始的时候,她运气坏透了:不小心怀孕堕胎、做生意赔大钱、老哥对她摆臭脸色、有名又有钱的老妈从不出面慰问一下。碧碧安只好在酒吧里嗑药鬼混,随便找男人上床,生活除了空虚还是空虚。一天晚上,从酒吧里出来神智不清的碧碧安驾车回家,却撞倒了一名路人,她想都没想就快快把车开走,..详细 >
杀鱼的画面真的引起了强烈的不适(这种隐喻跟关系网又很妙)但是其它镜头下的画面又真的很好看色调也很漂亮所以导演是真厉害
谁没有黑历史呢?hhh这部电影镜头语言真的比较糙…不过剧本还行。所以发现维伦纽瓦的癖好从处女座就开始了。第一次看维导拍床戏,有趣。至此维导的电影都看了七七八八了,期待他的新作品吧。
7.6 应该是最可爱的一部维伦纽瓦了,各种柯南堡式的各种恶趣味,说书的🐟太亮了,而整体的色调和艺术设计又难免让人想到《蓝》,我就忽略剧情上的狗血了。(维伦的电影女主都很美啊!)
果然人都是成长的 要先跨过《迷情漩涡》才能有《焦土之城》
不喜欢这种卖弄的腔调
一部关于生死以及人生抉择的电影,喜欢主角决定自杀前在车旁矗立的那一秒钟镜头,还有那些甩镜头和特写。维纶纽瓦是个十足的影迷,在他早期的电影里很明显能看到其他导演的影子,《囚徒》中的大卫芬奇、《宿敌》中的林奇、《理工学院》中的范桑特、还有本片中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甚至还有一丝戈达尔。
多次的非線性的剪接,但又不覺得有任何違和感。那條會說話的魚的戲真的太奇怪,極其類型風格。(如同之後的《宿敵》)前二十分鐘不知在搞甚麼,後面進入正規還可以。潑骨灰那場戲很爆炸。
Vellenueve早期作品,许多新人导演常见的做法:年轻人话题,有一些怪才炫技画面,但剧作浮在表面。
维伦纽瓦的步起得很好 那条说书的鱼绝了
可能配乐的趣味会跟人一辈子啊,自始至终。这电影对我而言就是有种魔力,在该昏昏沉沉的段落,我也跟着昏昏沉沉。直至片尾的海上,我退回去看,秒睡,退回去看,秒睡,退回去看,秒睡……
那条讲故事的鱼是真丑。。。
看不进去。。
说书的鱼倒是有意思。
鱼的隐喻牵强附会
和水有关的镜头还不错
此片和《下一层》之间竟然隔了整整8年,个人觉得是维伦纽瓦《宿敌》以外的二号佳作。
我说怎么一个情色片质感看起来会这么好。。原来是你,,但依然没让我感觉对导演意外,真的是怪怪的
让砧板上的鱼串场讲故事,思路也真够怪的
维式慢镜头已初现端倪,前一个小时基本上是女主的独角戏,颜值忽高忽低的,蓝眼睛很漂亮,就是某些角度有点像贝尔伯克……男主后半段才登场,长相有一种野性美。案板上的鱼意义不明,最后泼骨灰那里把我看笑了。P.S.“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出乎意料的喜欢,维纶早期电影青睐符号指涉以及概念化用。在《8月32日》中就直接以片名影射日程规划外的特殊生命体验。而在《迷情漩涡》里更是将“鱼”做出了多重意义指涉,首先用鱼脱离海水被捕暗示女主性生活失调(鱼水之欢),其次又用鱼腥味寓意女主杀人后的心理愧疚(车上闻见鱼腥味),最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所形成的相对性和与死循环最终被爱情所消解。并且,维纶在这部电影中将概念符号所指涉的隐性文本与显性文本进行倒置,而形成了一种随心所欲的质感和人物情感逻辑全然浮空的无限游离可能性。从这部电影就能看出维纶的天赋异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