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个种族抗争的电影而已,看豆瓣评论却惊讶的发现很多人用与电影不相关的因素在打分,粗浅了解了一下让人莞尔,真是没有美帝的命却得了美帝的病。
如果导演涉及强奸,自然有法律来惩罚他,这和作品有什么关系呢?
我并没有替导演的人格申辩的意思,事实上如果强奸是事实,而由于司法程序(如oj辛普森)而得以脱罪,我会与大家同仇敌忾甚至更痛恨之。
但一码归一码,就如被强奸女孩的自杀不能归罪于导演一样,对导演的评价也不应影响对作品本身的评价,毕竟退一百步来讲,一部电影并不是导演一个人完成的,前前后后涉及到几十上百个工作人员,这样的评分对他们是不是不公平?
再退一万步来讲,伍迪艾伦强奸了自己的养女,波兰斯基诱奸了13岁少女,为什么你没有这么一窝蜂的抵制他们的电影?
乌合之众是情绪化的,美国很多大学常年来充斥着体育特长生强奸女生轻易脱罪的传统,但走上领奖台依然受大众欢呼,为什么一个黑人导演拍出了不错的追求族群公正的作品就要口诛笔伐呢?
美国奴隶悲惨的日常生活,在这部电影里得到很好的展现,真实的情形只会过之而无不及,很多人说电影在宣扬仇恨,可是事实呢,事实恐怕只会比电影中展现的更加残酷和血腥。
但我们是胆怯于面对事实的,我们只会如同很多美国小说那样把南方种植园完美化,可惜那些优雅的舞会和闲适的下午茶,掩盖不了棉花地和小木屋里的罪过。
别人政治正确(PC)了,你跟着政治正确,别人反pc了,你也跟着反pc,你根本就忘了自己的历史和自己是谁。
这不是比黑人更可悲吗。
在全球所有的华人中,说起来美国华人其实是最不争气的,在很多国家华人都可以做到商贾巨富,甚至左右一国经济,但在美国华人这里失效了,他们给整个国家的印象是躲在自己沾沾自喜的唐人街,日复一日的开着洗衣店和中餐馆。
中餐馆开了那么多年,也没开出一家麦当劳。
以至于到现在只能安慰自己说华裔智商最高,学习成绩最棒。
基本上就是书呆子的象征,聪明,却无能,离开校园在大人的世界里,基本是被边缘化了。
当然,在美华人说起来也是满腔血泪,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排华法案就是证明。
但是美国黑人呢,一直到60年代自己的公民权才基本落实。
如果华人因为自己的社会无能以被歧视和迫害来声辩的话,美国黑人更有为自己正名和声辩的理由,几百年被奴役的历史,一直到几十年前才在纸面上取得了平等,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绝对不是无病呻吟和没事找事的象征。
如果你觉得委屈,也去拍这样的作品,也去积极参与现世,争取最大的社会资源和舆论资源啊,可是美国华人偏不,放逐自我投靠白人,全然不计在别人眼里自己只是一个眯缝眼的奇怪家伙。
美国华人说自己被故意挤兑,黑人笑了,美国华人说自己人数太少,犹太人也笑了。
美国华人说自己是外来加入者,全体美国人除了印第安人全笑了。
只有跟母国穷亲戚比起来,华人自己才笑了。
可特么的你自己是美国人啊。
一个黑人牧师,与自己的主人相处和谐,虽然布道过程中见到了太多的施加在同类身上的罪过依然得过且过,直到有一天这罪恶也找到自己头上,一次两次。。。
上帝和圣经已经无力保护他,虽然他至死都对圣经深信不疑。
他抛弃了自己在自己族群不错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对同样拿着圣经的白人奴隶主举起了屠刀。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这种对人人平等社会公义的最根本追求,为什么在某些人眼里是残暴和无法忍受的呢?
撕掉奴隶主伪善的面具,长达百年的更加残暴和无数罪恶难道就可以视而不见处之泰然吗?
联想到最近美国混乱的舆论形态,很难让人乐观,美国特殊论已经卷土重来,白人至上也计日可期。
印第安百万亡魂的诅咒,黑人百年为奴的血泪,美国短短几十年的政治正确还没来得及清洗这种历史的污点却又有了走向老路的趋向,那些歧视和压迫的苗头依然在鬼魅的闪烁,这种时期内出现这样的作品是很及时的,认真去反省历史才能回到历史,在这片几百年来充满罪恶的土地上,永远不缺乏追求正义与公道的人。
希望美国华人也能够认清自己的位置,抛却那些傲慢和旁观心态,好好团结黑人兄弟,为自己在自己国家内的族群地位,为社会公平和正义贡献一份力量。
至于国内的中国人,就别再套近乎了!
精神美国人还不够,精神美国白人才行是吧,你咋不上天呢
本部影片不仅在当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影响了后来电影艺术的发展。
格里菲斯在本片中使用了同时异空的平行蒙太奇叙述了美国内战时的深交至深的两个家庭,这两个家庭一南一北,一边是北方资本家,一边是南方种植园主,在政见上是完全处于对立立场上的。
南北家庭的情节分列表现,并逐步发展,最后两条支线汇聚成在一起,这在今天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甚至在制作粗糙的电视剧当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这样的表现手法,但是在1915年可谓是是一种首开先河的创举。
艺术大师是能够在理性与感性中找到一个完美支点的人,而格里菲斯这样的做法和瑞芬斯塔瑞尔几乎无二样,尽管在艺术上他们的杰出成就让人佩服,可是在意识形态上却无法让后人认同。
格里菲斯在我眼里会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而永远不能成为一位艺术大师。
看到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这样描述美国,美国是一个由知识分子建立的国家。
“这些开国元勋都是智者、开国元勋、科学家、教养高深之人”,这让我想起来这部电影里,那位很有教养的女主人。
她代表杰弗逊民主主义的平等,民众的思想。
电影最后,当男主得屠刀看向她是,我想起了一句话,“当你凝视着深渊,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
一。
1915年。
电影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第一部史诗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诞生了。
一个国家的诞生,这个国家即美国。
华盛顿领导的独立战争,引导了美国主权的独立,国家的诞生。
而林肯领导的内战,则是彻底统一了一盘沙一样的美国,在民权发展上让美国脱胎换骨,等于重塑了美国,国家再一次诞生。
1915版《一个国家的诞生》讲述的就是美国内战前后,国家重塑的过程。
美国内战因黑人奴隶而起,《一个国家的诞生》则让内战因黑人而结束。
当时,内战导致南北冲突,生民受到严重牵连。
影片故事的设置中,南北战事结束,林肯被刺杀,国会派遣黑人林奇前往南方,组织曾经的黑奴参与投票选举。
但林奇却是一个野心家,想借助自己的影响,操纵选举,力图建立起一个自己的独裁王国。
因此,南方再度陷入暴力混乱与种族冲突之中。
于是,影片的男主角奋起建立了3k党,努力打击黑人势力的膨胀,并在最终完成了胜利,使得南北终于再现和平。
在1915年的时代,这部片恢弘豪迈,气贯长虹,让影片不再是之前窝在剧场里的小家子气,而是拍出了史诗的风格,因此备受好评。
但是,用今天的眼光看过去,1915版《一个国家的诞生》明显的政治不正确,3K党早就臭名昭著声名狼藉。
而且早在1871年时任美国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就专门签发文件,强行取缔了这一组织。
但这版电影却为3K党的建立立传,鼓吹3K党的“正义”性,还明显地鼓吹种族分裂,大肆丑化并污蔑黑人。
要知道此时已经距离内战结束过去半个世纪了。
居然拍出了与林肯追求的宗旨相违背的故事,也是够了。
说是国家的诞生,其实展示的恰恰是国家的分裂,在种族鸿沟上难以逾越。
当然,目前我们所看到的美国,实际上是二战后又一次得到重塑的美国。
甚至目前整个世界的版图与格局,都是二战后重新树立的。
美国黑人的平权运动也是二战后经过马丁·路德·金、马尔科姆·X等人的努力,一直到1960年代才见出成效来。
拿现在的眼光去评判二战前的故事,的确有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的视角。
现在再欣赏并能够接受1915版《一个国家的诞生》所演绎的内容,多少需要回到100年前的氛围里去,才能体会得到其中传达的情绪。
影片依旧是史诗级,但解读的眼光不同,就会得出明显不同的答案。
1915版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现在讨论的人并不多。
但100年后2016版《一个国家的诞生》,就远没有100年前那版那么幸运。
电影之外的批评,使得这部影片的走向转了一个超大的弯,沸点还没有燃起,尚未来得及成为史诗,就突然被扼死在了襁褓里。
二。
争议留到后面再说,先说电影。
2016版《一个国家的诞生》,明显是针对1915版《一个国家的诞生》相应拍出来的。
1915版讲扑灭黑人运动,美国才能诞生;2016版则讲唯有黑人发起运动,才能真正重塑美国,新美国才能诞生。
而且,两部影片在历史上都有迹可循。
1915版里的3K党运动,最初由内战中被击败的南方士兵组成,他们发起的大会也由前南方邦联军队乔治·高登准亲自起草章程,首任领袖也是曾做过奴隶贸易的前邦联军队将军内森·贝福德·福瑞斯特。
旧版影片从中汲取灵感,以内战结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性史诗作品。
2016版则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前移,放到了美国内战爆发的前夕。
而且,讲述的是一个真人真事,围绕着黑人牧师奈特·特纳率领的黑人暴动进行。
而这一运动的发生,恰恰是南北内战爆发的导火索之一。
我们都知道,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内战爆发的导火索之一。
但作为改变历史的大事件,引发美国内战的原因不一而足。
战争的时间是1861年4月12日至1965年4月9日,而奈特·特纳率领的黑人暴动发生的时间则是1831年8月21日至8月23日。
暴动的时间比内战早了30年,但正是这次暴动,引发南部各州出台更为严厉的惩治法规,并发布了一些明确的禁令,禁止黑人学习文化,禁止黑人组织集会与游行等,这等于是在已经激起的矛盾上火上加油,进一步激发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对立,让种族压迫变得更加让人无法接受。
等于就此埋下了一颗超级大的地雷,威力在等着林肯上台时集中爆发出来,加快了平权运动的推行。
奈特·特纳史有其人,出生于1800年10月2日,出生地位弗吉尼亚州南安普敦县,是当地种植园主B.特纳的黑人奴隶,浸信会传教士。
对于弗吉尼亚州,值得多说几句。
弗吉尼亚州是美国最古老的州之一,属于最早的13个独立州之一。
而且该州出产过多位总统,因此也被称为“总统之母”。
尽管从目前的地图上看弗吉尼亚州位于美国版图的中北部,但它却是传统上属于保守的美国南部地区。
而且,前期弗吉尼亚州还包括肯塔基州与西弗吉尼亚州,其中肯塔基州分裂出去较早,而西弗吉尼亚州恰恰是在内战时分裂出去的。
西弗吉尼亚州支持合众国,弗吉尼亚州则支持南部联邦,因此在战争爆发初期就导致了分裂。
当时,南部联邦还将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作为联盟国的首都。
美国内战的许多战役也在弗吉尼亚地区展开,包括战斗了7天的“巴尔朗战役”、“钱斯勒斯维尔战役”,并以“阿帕玛托克斯法院战役”宣告内战结束。
奈特·特纳所在的南安普敦县就位于弗吉尼亚州。
弗吉尼亚州反对奴隶制度的运动,不仅有奈特·特纳领导的奴隶暴动,还有发生于内战前夕1859年约翰·布朗领导的“哈帕斯渡口袭击”运动。
只是,约翰·布朗是一位白人,奈特·特纳是一位黑人。
奈特·特纳是一位极为虔诚的信徒,他声称他曾看到过上帝的幻像,并得到了上帝的指示。
1831年8月21日晚,他率领四位奴隶(亨利、哈克、纳尔逊和山姆)在耶路撒冷村附近疯狂地杀害沉浸在睡梦中大人和小孩。
第二天,他的追随者发展到了76人,其中包括黑奴也包括自由黑人。
当他们将运动向周边乡村发展时,希望解放更多黑人时,闻讯而来的邻近地区的民团及3000士兵组成军队对他们展开了围剿,起义旋即失败。
随后,有28名黑人被逮捕审讯,16人被处决,另有100多人无辜黑人遭受杀害。
特纳本人则在围剿出逃出了重围,他力图重新起事,却没能再集合起支持者。
在流窜两个多月后,于10月31日被捕,然后在11月5日被判处绞刑,11日就义。
绞刑之后,尸体被剥掉了皮,并被分成了四块。
《一个国家的诞生》就以奈特·特纳的一生为蓝本,以期演绎出一部《勇敢的心》一般的悲壮的史诗。
很大程度上,这部影片做到了。
在影片刚一出炉的时候,就引来赞叹连连,好评如潮,并在圣丹尼斯电影节上收获两项大奖。
其发行权甚至被疯抢,最终被福斯探照灯以175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创造了新的纪录。
至此,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出尽风头,人们几乎都相信,它会复制2014年《为奴十二年》的成功。
但随后爆出的新闻,却彻底毁掉了这部影片。
这些新闻与影片本身的成色没有太大关系,而是有关影片的导演、编剧兼主演内特·派帕克,因为他年轻时期的新闻而再次发酵,终于影响到了影片,最后落得一个无声无息地死掉的悲剧命运。
三。
2014年奥斯卡上,《为奴十二年》赢下最佳影片的大奖。
但在随后的2015年,奥斯卡变成了全白色,黑人演员没有获得重要提名。
其实这顶多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却引发了政治不正确的批评。
接下来,《一个国家的诞生》横空出色,在电影成色上,它甚至比《为奴十二年》更为出色。
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更胜一筹。
在圣丹尼斯电影节上的表现,也让人刮目相看,都以为在接下来的颁奖季里,基本上十拿九稳,狂掠大奖。
结果,大热必死,死在了节外生枝之上。
要说这部电影有无值得批评之处,当然有。
首先它对故事的改编,对人物的篡改,就值得说一说。
譬如,为了增加人物的个性魅力,为他身上加上了几颗痣,并增加了神圣的解释。
还有,在特纳杀死自己的主人后,在屋后有一个呕吐的镜头,以展示特纳是一位热爱和平反对暴力的人,而且片中被杀的白人基本上都是成年人。
但实际上,特纳起义是一场极为暴力的行为,其行为让人发指,被特纳等人杀死的55名白人中,只有10位成年男性,其余的包括14名成年女性,和31个婴幼儿童......而且,历史中,他的主人B.特纳对他相当不错,远不是影片中那种将其视为赚钱的工具,对他任意打骂。
不过,艾米·汉莫饰演的主人相当不错,按照剧本很好地演出了影片想要呈现的效果。
当然了,电影是一种艺术,对现实进行改编是有必要的。
包括《勇敢的心》,对人物原型也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改编,美化了原型,但这并不妨碍影片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一个国家的诞生》中,黑人领袖奈特·特纳被塑造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呼吸,能够感受他的爱与怕,能够感受到他的痛与怒,还有他的担当与责任。
而且,他的行为对于掀起个性觉醒,对于不合理制度的启迪,都拥有相当正面的意义。
与奥斯卡最终获奖作品《月光男孩》相比,完全不落下风,甚至拥有更重要的意义。
但是,一切都毁在了场外的新闻上。
内特·派帕克,花了7年的时间,用心地打磨剧本,最终自编自导自演,撑起了这部电影。
原本,他应该收获更多的赞誉与支持。
但是,在影片尚未大规模上映前,发生在他年轻时候的一则新闻被发掘了出来。
1999年,正在读大学的内特·派帕克和室友(本片的另一位编剧)Jean McGianni Celestin被指控犯下强奸案,他们涉嫌在将一名醉酒的白人女性强奸。
案发几周后,受害人报案。
但是,因为内特·派帕克之前就已经与该女性自愿发生过关系。
因此,针对他的指控,法院没有接受,他被无罪当庭释放。
而Jean McGianni Celestin则被定罪,但他随即上诉,并在即将服刑之前将案件推翻,他也于再审中被判无罪。
按说,美国法院的判决,已经为事件定了性。
但内特与室友却在受害人报案期间,对其进行骚扰。
他们多次打骚扰电话对受害人进行恐吓、辱骂,致使她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最终患上抑郁症而自杀,年仅30岁。
这无疑让内特·派帕克背上了骂名,刑事免责,道德枷锁却无法取下。
尤其是,《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主人公特纳发起暴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自己的妻子被白人恶棍轮奸。
影片之内,对轮奸行为发出最严厉的批判,影片之外自己却做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龌龊事。
于是,舆论对他纠缠不休。
终于,《一个国家的诞生》彻底沉沦了下去。
四。
场外的声音毁掉一部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是明证。
其他,像《金钱世界》,原本由好莱坞怪咖凯文·史派西主演,却因为他曾经爆发过的性侵案,而最终在即将上映之前被替换掉了角色,由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代替,才算没有连累掉整个影片。
华语世界里的《捉妖记》也曾发生过这样的事,当时男主角柯震东的戏份已经拍完,结果柯震东吸毒案案发,最终他的角色被井柏然代替,来了一次重拍。
最终,《金钱世界》与《捉妖记》都还不错。
《一个国家的诞生》就彻底沦为了悲剧。
所以,当PGone与李小璐的新闻爆出时,各路人等都一路掩饰,包括马苏都跳出来进行作证,可惜时间却没能对上。
毕竟,一旦被坐实,谁都没有好果子吃。
毕竟吃的偶像饭,屁股最好还是擦干净为好。
现在信息社会,没有谁不是透明的。
可怜了《一个国家的诞生》,也不知道内特·派帕克能否再次崛起。
《一个国家的诞生》正如谭嗣同所言,革命必须以鲜血来唤醒。
我一开始还以为所谓的特纳,就是马丁•路德•金,或者其他的黑人宗教领袖。
没想到这本来就是一个革命最初的悲惨的牺牲事件。
电影讲述了1831年由奈特•特纳领导的著名奴隶暴动故事,这也是引发美国内战爆发的最重要导火索。
放在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还是有很多启发的。
这样的电影,容易使我们想起我们的《国歌》。
首先,如果不想被奴役,一开始就必须保护自己的国家,不管这个国家谁是统治者。
一旦沦为奴隶,牺牲的就不只是一代人。
看着片中那些奴隶所受到的毒打,虐待,侮辱,我们绝对不想起经历那样的人生,当然也更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去经历。
其次,被努力,只能是团结起来才有希望。
正如片中,那个黑人小男孩,本来不应该去跟白人通风报信的,他为什么那样做了呢?
一个小孩子,看到黑人们在半夜里把主子拉出来砍头,就跑去报信,导致特纳的革命,很快就被枪炮扑灭。
尽管他应该看到白人如何奴役黑人,但是可能他也像特纳一样,曾经受到白人的一些恩典,这似乎让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这就是问题,革命向来就怕内奸,内讧;所以压迫者总是采用“分而治之”的手段。
因为只要有一个人会打小报告,就行了。
联系到刚看的《法老与众神》,摩西密会犹太人长老,结果就有两个犹太人去跟埃及总督告密,而获得的奖赏不过就是“不杀他们”。
再想想之前《被解救的姜戈》里小李子的黑人管家。
我一开始想到的,还是缺乏智慧,因为特纳只接受了宗教教育,没有读更多的书,尤其是革命运动所需要的历史书和军事书。
因为我还猜测后面特纳是利用“布道”,暗暗联合各个庄园的黑人奴隶,然后统一时间起义的。
最后,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
没有人想以血还血,毕竟这是违背人性的。
但是,像特纳那样,服务白人,利用宗教却约束那些黑人奴隶。
却看到种种血腥的行为(当黑人以绝食抗议,白人居然拿锤子撬开嘴,然后塞进事物),遭遇各种侮辱,妻子无辜受到几个白人的蹂躏,自己因为给一个白人施洗,就遭到一顿毒打。
最终解放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革命,以血还血。
《圣经》也可以有两面的教育,因为文字承载的智慧不可能只有一面,人性的本质也不可能只有良善忍让的一面。
17.2.10
中国不是多种族国家,实在是没什么共鸣,导演的功力也有限,只觉得他一腔怒火,无处发泄。
倒是导演戏外的各种八卦,对我来说比电影有意思。
在导演的黑历史被翻出来以前,这位兄弟被黑人同胞们诟病的地方是:娶了个白人妻子,后来丑闻愈演愈烈,更是割裂了本来支持他的人群。
长剧Law and order的前三季,曾经有一位黑人检察官,后面偶尔出现转换了阵营,变成了辩方律师。
他说对他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Are you a black lawyer, or a lawyer who is black? 对导演又爱又恨的黑人女性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吧:Are you a black women, or a women who is black? 一面是种族主义的切肤之痛,一面是身为女性的无力与无奈。
在我看来,真正锤死导演的他那篇毫无忏悔的facebook道歉信,广受批评,他本人也又重新道歉。
在好莱坞年轻黑人演员和导演奇缺的背景下,Nate Parker本能一展宏图,走上人生巅峰,现在只能草草收场,刚摸到了名利的门就被踢出去了,对此,本道德婊觉得,真是大快人心,导演活该。
他应该庆幸,这些事儿在Me Too之前被翻出来,要是现在,真的点一首“凉凉”给他了。
今年圣丹斯电影节,一部由黑人主导的电影被评价为秒杀今年奥斯卡提名影片,同时包揽美国剧情片单元评审团大奖和观众奖。
作为一部黑奴题材电影,「媒体」说, 它“比《为奴十二载》更深刻。
”英国「卫报」评价: “「一个国家的诞生」就如《勇敢的心》那般震慑人心。
” 影评人评分上,Metascore平均分77。
烂番茄上线后指数96%(因为某些原因拉低了分数,文内有解释); 另外媒体评论中一条差评,理由是:血腥、暴力场景太多。
估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并不受到影响..这就是《一个国家的诞生》
一个国家的诞生海报 电影讲述了黑人反抗白人奴役的故事。
更准确的表述是1831年,黑人牧师奈特·特纳领导南方庄园黑奴暴动,这也成为了美国内战的导火索。
整部电影拍摄花了7年时间,导演、编剧、制片人以及男主角,都是同一个人:内特·派克。
而这个人,这部电影联系在一起,观众们也就很容易会想起发生在内特·派克大学时期的强奸指控事件; 2012在美国某戒毒所里,一名30岁左右的女性自杀了——她尸体旁,散落着两瓶安眠药类似物。
内特·派克与他妻子 4年后,2016年,死者的弟弟找到《variety》杂志,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人就此联系起来。
内特·派克,强奸,被害白人女性自杀。
1999年,19岁的内特·派克就读于宾州州立大学。
他与室友让·麦克詹尼·西莱斯坦(《一个国家的诞生》编剧)被指控犯了强奸罪——受害者是同校18岁白人女性,她在醉酒的情况下遭到强奸。
内特·派克被判无罪,西莱斯坦被判强奸,判处6个月有期徒刑。
内特·派克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已经多次谈过那件事,我也会在不同的场合予以澄清。
但在这个地方(多伦多电影节),大家都是为了电影而来的,大家来到这里是为了看电影,而不是为了我。
”内特·派克表示,在这次的电影节上,他更希望多谈谈自己的导演处子作,以及拍摄这部影片的过程。
本有可能成为经典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现已经因为丑闻被差评,拉低了评分,甚至大部分观众有抵触心理;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梅尔·吉普森曾因为公开发表反犹太言论,被好莱坞整整封杀8年之久,没有人敢为他投钱拍电影,他也因此一蹶不振。
他接受采访的时候曾表示:“感兴趣的电影没人敢投资,最近也没筹备什么大的项目。
” 吉普森和派克,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似乎拥有相同的遭遇。
那么种族主义,或者是曾犯下的罪行,是否妨碍他们成为好导演、好演员呢?
梅尔·吉普森有经典的《勇敢的心》,电影怕是至今激励着渴望自由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看电影的时候,该不该抛开创作者个人道德,把目光集中在作品本身?
现状已经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一个国家的诞生》在美国电影学会的放映被取消,同时取消的还有映后采访。
同时,多伦多电影节放映场的媒体采访也被取消了。
在近期内,派克应该不会再出现在公众面前,而这部新片10月7日上映后能否保持口碑,票房大卖,更是不容乐观。
到此,对你来说,这算是个让你痛快的结果吗?
我们真要要因为一个导演因为涉嫌强奸,就要拒绝一部好片?
可以理解那些抵制的人,同时也认为,应该把作品和作者分开,尽管我们不可能完全做到。
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这样一种常识:艺术家不是道德家,在公共领域,一个艺术家的价值体现在他对艺术做出的贡献,他对艺术负责。
而《一个国家的诞生》这种绝逼的佳作,不应该因为个人道德上的问题,影响我们观众对艺术的追求与欣赏。
【来自微信公众号:快手电影V,微信ID:ksdyvip 转载请注明】
时间没有重来。
如果你是他,如果你是个像牲口一样活着的生物,你会怎样。
也无需赘述历史,就换位思考下,如果你是他们呢?
(天生受虐狂除外)。
谁都有可能变成他们啊。
电影最后还问他你有什么话要对这些good people说,镜头扫过那些白人。。。。
确实也无话可说,对“good people”。
影片画质不佳,由于没有对白而比较枯燥,加上3个多小时的片长,影片不愿细看,用翻页浏览了一下。
根据影片在影史上的重大意义,感觉应该适合那些电影专业人士作为电影资料研究。
他所创造的电影拍摄技巧,早已经被后来的许多作品超越,所以仅是意义不凡而已。
如果从纯粹娱乐的角度欣赏,没有必要浪费精力。
过度的政治正确很让反感。
影片也没讨论出黑人的出路。
暴力血腥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不过求婚的场景在时代背景下显得很温馨,其他暴力内容看的真的有点累,剧能看是能看的,我看完后的感觉就是不想再看关于黑人种族类的电影了~杀主人的那个场景不太喜欢,他的主人是剧里白人里面感觉还不错的了~其他就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对了结局是失败的,按照我朋友说的,没有灵魂,正解
彰显神性的至高无上以及政治正确,对于同名默片来说是一个有趣的回应;作为处女作来看显得十分踏实平稳,有几个很漂亮的画面。三星半。
单看电影不说影人,这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处女作。
昆汀让黑人在《姜戈》里大开杀戒,高喊:“niggar”,似乎也只是一种戏谑,而这种派克老兄,给我感觉是他完全不在意真的动几次手,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了,讽刺的是,电影里激发男主角反抗的动力也正是被**的妻子,动人的故事背后是虚构的历史,修改历史修改的越多,底气也就越不足。从一个到诞生走向另一个诞生,好莱坞好像也在驶向某个新的极端。
不咋地
影片刻意与与格里菲斯1915年作品同名,似乎是为被其恶意丑化的黑人正名,虽然政治正确,但故事本身乏善可陈,有些情节交代不够清楚,尤其是出现过多次的反抗演讲,好似廉价的牧师布道,失去了应有的振奋人心的力量。(PS:不希望内特·派克的强奸案成为评价影片成功与否的标准)
我给满分,也许历史过去了。但精神常在
戏一场一场看没问题,连在一起看问题太多。导演是散播种族仇恨,培养激进情绪好手,您别拍电影去帮政客拍宣传片吧,大家把它理解为平权电影,其实反而种族主义者才会把片子拍成这样吧。
原本号称奥斯卡头号大热门,现在看仅仅只是一厢情愿。白人压迫黑人,鞭打,吊刑,还在以上帝的名义镇压黑人,反抗只是时间问题。黑人打击白人,斧头砍杀主人,种族战役触目惊心。编剧导演在一边倒的抨击白人,难免令人反感,剧情上的诸多不合理,更显得煽情像是娇柔造作。
将及格的小学生作文。
一部好作品,很可能被一群不明真相妄下判断的所谓正义者抹杀在襁褓中,可叹人的吐沫星子真能淹死人……
哪有什么绝对正确,生活里到处都是偏见
载舟也覆舟,绝对不是烂片。对信仰的主观利用比钢锯岭更有说服力,音乐很灵魂,难以想象是长篇处女作。真遗憾有关导演的话题让人没办法正视电影。
4G蓝光
对这种黑人政治正确片真的审美疲劳,对,全世界都欠你们的。
一般。就算没有丑闻影响,也不觉得影片在颁奖季能有什么收获。这剧本完全支撑不起奈特帕克的野心,第三幕展现的尽是黑人的残暴与愚蠢而非勇气与智慧。
白眼
本以为看的是格里菲斯有赞美3K党嫌疑的影史,结果是黑人的解放,很有趣的重名。很好的处女作啊。
本着不给导演/主演送钱的态度去看了免费预映,结果发现看免费的都浪费我时间。俗套又造作的台词,模式化的平板人物,混乱的节奏构图,除了宣扬种族仇恨什么都没说。另,片中女角色唯一作用就是被强暴好让她们的男人怒而造反,确实不愧是rapist拍的。圣丹斯那些争抢这片版权的片商真是瞎了狗眼。
人渣的电影,绝对的抵制。
就影片本身,无可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