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好几次半认真地说过:目标是活到80岁以上,指望退休之后把养老金收回本。
但随着闹得沸沸扬扬的“专家建议延迟退休年龄”,不免很担忧起退休之后的日子来。
所以是抱着“好奇”把这样“无聊”的电影看完了,完全是老年人视角,镜头缓慢甚至接近静止。
“观察样本”选的分别是男和女的没有子女的老年和青年。
老年女性勤恳工作,一直没有停下工作想自食其力,75计划的免费餐活动有一个中年男性带着他的孩子去领了,她的自尊告诉她她不需要。
虽然75计划说是“自由选择”,但没有提供给高龄人士的工作,房子也不租给没有工作的人,在操作电脑时遇到问题工作人员也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不愿意花时间指导怎么处理,没法依靠子女…有一天去拜访独自居住的友人,友人已经死亡几天发出尸臭…促使她不得不选择参与75计划。
高龄女性跟女青年去保龄球馆,打出了全垒打,旁边的其他年轻人还为她欢呼跟她击掌,她是爱这个世界的。
高龄男性到不同的地方做建筑工人,还常常献血,也是为他的国家把自己燃尽了。
最近也看到有高龄华裔在美国被殴打,又想回国找儿子帮忙养老的事件。
等到我70岁,就算中国能达到现在日本这样的发达水平,也无可避免地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更糟糕的是“未富先老”…
安乐死是否是一种自由的死,是一种选择?
是否是死得真的自由?
人是否完全属于自己,又或者说完全属于清醒的自己,是否完全属于过去做出决定的自己?
我们都有过上学、上班、失恋、失去亲人等等时候,也真有过死了一了百了的心情,但是当这真的成为一种可选项的时候,人类又会怎样?
加拿大的安乐死已经开始有这个趋势了。
集群自杀、不当宣传、要求线的滑坡、圈层隐舆论、道德风险、刻意引导,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和自由?
好的电影会引人思考而不是一味输出,《plan75》做到了。
岁月自珍 (2022)7.32022 / 日本 法国 菲律宾 / 剧情 / 早川千绘 / 倍赏千惠子 矶村勇斗
日本故事片《岁月自珍》片名本应为《75计划》,内容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完全是现实社会的写照,述说日本政府推出”75岁方案“,为7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提前走到人生终点的选择。
一位无力负担社会生活压力的高龄女士、一个务实的“75方案”推销员和一名菲律宾劳工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候的不同态度和行为。
出生和死亡,是人生同等重要的事情,虽然无法选择出生,但希望可以选择死亡。
每一个人都应该对生命存有敬畏之心,对幼小的生命我们总是充满爱怜,可以为孩子付出一切。
但是对于老人在社会性抚养还不完善或者没有的地方,老人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以及如何优雅地选择死去,其他人以及社会如何让老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以及有尊严的面对死亡,让老人不至于成为社会的负担和所有人想要甩掉的包袱,以至于被随便抛弃。
每一个人都要老去最终死去,所以,这是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应该思考的人生问题。
【2022金鸡影展】一种失望。
设定上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所谓“75计划”其实比《百年法》来得温和,文艺风摄影及青年饮弹、空巢老太部分是亮点。
但此片却可与《天鹅挽歌》并列,一起列入我心目中的年度最闷萎文艺科幻片。
两片可以说是相似的磨叽,它文艺风的摄影手法无法弥补三条线堪称空洞萎靡的叙事表现。
而本片更致命的是其所释放的社会问题与伦理矛盾正如片头一般既虚焦又错位,空有无力与焦虑。
它不如《漫长的告别》来得动人,也远不及肯·洛奇在《我是布莱克》《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那种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与对平凡者的关怀力。
尤其是,本片所呈现的“75岁自决安乐计划法案”的实施视点极其松散跳脱。
比如前后社会青年对老者态度表现刻画之苍白令人匪夷所思,菲籍护工、75推销员运尸的嵌入交错令人迷惑,客服共情点欠缺说服力……
这绝非是一个老龄化时代社会面“反常识决议”的深层思考推演,其内容表现之片面,叙事之散点,难以承载“PLAN75”这一看似宏大的片名(“岁月自珍”这个译名倒是贴切),反而更像是基于主创私家体验或个人创想的理想化圣贤叙事。
倘若如此,戈达尔在上,不羁如他的临终抉择想必更有人关注……
当死亡来临时,我们是否真的可以坦然面对?
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
社会性抚养还未到来,我在plan 75里看到了社会性遗弃。
虽然是一个科幻的世界,但是整个影片里塑造了一个非常疏离、冷漠的世界。
镜头总体上是冷色调,偏保持着距离。
muchi作为一个78岁的老人,无儿无女。
整个社会你在75岁之后,就没有任何用人单位雇佣你了。
你没有经济来源,你的生活无法实现可持续。
周围接触到人,也只是老人。
没有其他人跟你交流,听你的故事。
你的小伙伴,还很容易因为其他因素而远离你。
muchi是被孤立的存在。
面对眼前一个活生生忽然在家死亡,尸体发臭的例子,muchi原本想要继续努力生活的动力和信心也被打得七零八碎。
整个社会唯一给你导向的就是去plan 75计划。
有人给你发钱,有人给你陪聊,有人请你吃大餐。
影片最让人感到恐怖的事情是:它是如此的贴近现实。
唯一几处温暖有亮点的画面,老实说,我也觉得挺悲凉的。
有muchi看小孩玩耍,muchi看到日出,侄儿给muchi一碗汤。
看过采访,导演说不希望大家在疫情期间看了觉得太过压抑。
但是实际上非常的苍白,没有更多的交流和改变。
muchi走出安乐死的阴影,面对它的还有非常沉重的社会现实。
她到底该如何存活?
影片中有三条线。
我觉得吸引人的只有muchi这条线。
另一条叔叔线,叔叔夜里站在路灯下,看着侄儿离开的那一幕也非常打动人心。
整个画面很干净,叔叔站在灯光下。
侄儿犹豫的慢慢走了。
没有回头,大概也是害怕回头吧。
整个镜头给我一种回头了就走不了的感觉。
我觉得除了muchi这条线之外的两条线的意义就在于塑造了一个社会的总体环境。
这个环境包括这么几个现象:1 堵住75+老人的生存空间,包括流浪在公园的长椅上。
2有人反对plan 75计划,镜头给到了背影和几个扔海报的结果。
但是这种声音在整个影片下看起来非常的微弱。
这种抗争好像除了情绪的排解,并掀不起社会的变化。
3。
榨干死掉老人的价值:包括骨灰;影片中让我感觉处理很不符合逻辑的就是遗物的处理。
我觉得这个可以发展出一个产业链。
甚至这应该是政府可以覆盖安乐死成本的一环。
当然,这可能是为了导演展现菲律宾女人和女儿面对生存的渴望。
整个影片除了展示这样一个社会的总体环境,还提出了很多潜在的问题:比如年轻人活着干啥?
影片里关于年轻人的叙事实在太少了。
我看着的时候总感觉一些悲凉。
年轻的时候,帮助老人安乐死。
等自己老了,自己安乐死。
活着有啥意义呢?
从提出问题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这个影片达到了目的。
虽然我非常想要吐槽它的结尾。
就在我内心看到侄子带着叔叔的尸体在去往火葬场的路上被交警拦住,muchi逃出来看到日出的时候,我就在想结尾不会就停在这吧。
结果还真是。
他们生活的世界还是一个一样的世界。
一个一样残酷的世界。
即使叔叔没有死,侄子也不太可能带叔叔回家,赡养他或者和他有任何更多的交流。
我是否该说幸好剧情这么安排,要不然如何收场。
很多的愤怒,词不达意。
但是暂停下来,这就是必须面对的现实世界。
你要如何珍惜活着这件事情,你要如何对待你年迈的父母,你要如何面对即将年迈的你。
不止你,还有你你你。
p.s muchi在安乐死执行到一半跑出来,能否继续健康安全的存活下去 这个问题感到好奇。
就去查询了一下安乐死的药物。
发现真正执行安乐死的药物,挺多都是针对病人的,所以用药方案不一。
反而是执行死刑的药物配方可以参考,可能是plan 75的方案。
执行死刑的药物里面包括苯巴比妥,肌肉松弛剂,氯化钾。
应该是要用苯巴比妥和肌肉松弛剂,muchi才可能存活下来。
肌肉松弛剂应该是第一次服药的时候用了,让人放松。
苯巴比妥就是神经中枢的镇静麻醉剂。
所以muchi最后挣脱的时候,显得用尽了毕生的力气。
但是觉得不符合逻辑的点是居然没有用氯化钾,快速无痛的结束老人的生命,不符合这个政府和75计划的调性。
最符合逻辑的结局就是muchi想要活,挣扎,但是75计划执行之好,之快,让她没有了生的希望。
2023.02 金鸡国际影展(北京)春季展映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对老龄化和安乐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Plan75是自行选择还是大环境在逼迫走投无路的老人“选择”?
电影的戏剧冲突电影围绕日本社会的老龄化问题,讨论社会环境和个体/特定弱势群体的抗争。
这里强调“日本社会”也因为电影中展现的诸多细节和人物心态似乎在东亚文化环境,尤其是日本社会,尤为常见。
在我看来本片情节冲突:女主最终是否会选择plan 75?
本片角色冲突:弱势群体在老龄化社会被排挤的困境。
本片主题冲突:老龄化问题需要人为介入解决吗?
免费安乐死能解决问题吗?
本片之妙与美中不足从整部片子穿插了社会不接纳老年人的多个桥段、老年人自嘲被迫选择安乐死的台词、社会为了摆脱老龄化降低免费(甚至是奖励式)安乐死年龄的设定、以及最后女主逃出plan75的结局来看,整部影片的立场基本上很清晰了。
日本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能够拍这样的电影直面问题,聚焦老年群体,够直白也够悲伤,诸多悲情色彩浓郁的细节和设定也尽显创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影片中,社会对老年人的不接纳,老年人们产生了“自己成为社会负担”的想法,身边人纷纷去世,以体面或不体面的姿态。
平时他们没有说上话的人,忍不住找客服倾诉、分享日常,但因为时间到了不得不卑躬屈膝在电话那头致歉,对着空气多次鞠躬。
这种压抑和窒息与其他电影里体现出来的不同,以一种很温柔很干净甚至有些表面上岁月静好的“日式”生活场景呈现出来,连去赴死时的天气都正正好的。
像是风平浪静下,大家把明明是群体的慌乱、不安紧紧裹在自己一个人的心里。
电影对人物的心路历程也展现得很到位,基本上主要人物行为动机都很明确,男主的转变和女配的行为,动机都铺垫得很明确。
女主对plan75的态度从一开始抵触(很明显当有人愤怒关掉宣传片时,女主是带着支持的笑意的),到后来被公司辞退时的无助和看到自己老友在家中死去时的动摇,又到最后坚定地拔掉设备,离开plan75中心。
不过,美中不足大概就是菲律宾劳工这条支线让人感觉还是有些鸡肋,没能太扣题,没有多余剧情支撑起她的故事,关于她的那些情节也有些偏题了。
里面的人物没有反派,甚至连plan 75的工作人员都是礼貌且克制,大家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但在我看来还是存在一个“反派”,罪魁祸首就是影片中出了问题的日本社会。
结语日本作为一个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发达国家,其实对老年人、独身人士的社会关怀以及基础设施在很多国家的人看来都是比较完善的了,有这么一部电影的输出,直面问题和弱势群体困境,也算得上关怀的一种。
如果这样的电影能引起更多人更广泛更深入思考,也不失为一种“对解决的推进”。
这是聚焦老龄化和老年人群体的“老”电影,也是一部用着新角度去看新问题的“新”电影。
#HKIFF47 第4⃣️场还记得前年刚刚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时,对75计划的概念感到很震惊。
这是何等荒谬的政策。
75计划,它光明正大地宣称只是一项服务,并不是什么强制性一定要遵守的制度。
不一定到了75岁就非得接受安le死,只是提供了这样一种选项供你参考。
然而什么情况下老人会自愿选择这项服务呢。
一定是已经在苟延残喘,觉得自己走投无路的时候。
有了这项计划,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忽视老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帮扶政策。
然后为了社会更光明的未来,让他们被集体主义裹狭,让他们被社会逼着去死。
这项计划巧妙的利用了那一代人努力创造价值、不为人添麻烦、自尊心强的特质。
当他们老到无法继续工作,又不愿接受综援的时候,就可能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有尊严地离世。
女主角就是这样一名老太太,直到78岁还在酒店做客房清洁,因为年纪太大被辞退后,还在努力找下一份工作。
房屋中介提议她去申请综援,她说,我想再努力一下。
她还想继续做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好像申请援助就是自己输了,成为社会的负担,就将被抛弃。
老太太是一个非常认真活着的人,离职的时候会仔细擦拭自己的储物柜,安乐死之前会打扫房间把物品收拾整齐。
活得那么认真,却因为不再有能做的事,不再能养活自己,放弃继续活着。
还有那个刚满75岁就急匆匆递交申请的叔叔。
他曾到全国各地去建房子造桥梁,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办献血卡。
可是他一天都等不下去了。
他们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都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影片中提到,计划推行三年后,拉动了许多产业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
甚至负责处理遗体的护工,能够拿着死人留在钱包里的钱,给她的女儿做手术。
讽刺的现实就是:老人的死去,真的可以产生价值,减少社会成本。
影片的细节处理非常优秀,通过人们的表情和他们周围的环境暗示了心理活动。
推销这个计划的工作人员、负责倾听安抚老人的客服人员、负责处理后事的菲律宾护工,他们显然都在认真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意识到了有什么不对。
以致于试图对自己的工作作出一点点背叛,来拯救那些老人。
然而他们的能量极其微弱。
因为无人能打破,老年人被社会拒绝的困境。
我们国家现在老龄化面临的情况也是越来越多,家中有80多岁患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折磨家人数年,轮流照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负累重重,此中艰辛,难以言表。
如果有plan75,是不是会有漏洞?
比如老人已经没有自主意识,家人为了摆脱负担或许会把他送去,换作我们会不会这样选择,生而为人……
金鸡国际影展第二部 | 老年人被社会排斥,背负着强烈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为了不拖累社会而选择安乐死。
整部电影感觉是压抑的,迟钝的,滞后的,无力的,窒息的。
直到最后mushi挣扎出医院,迎着阳光唱歌,才让整部片子有了些许的人文关怀,感觉到了人的主观能动,苹果树歌就像生的颂歌,对生的期待可以战胜死的压迫。
印象最深的是弘载着死去的叔叔被交警拦停时,滴落在车窗上的雨滴和雨刷器的画面,叔叔说自己去过全国各地的略带自豪;一摞一摞的献血证瞬时在脑海里映现;雨滴一滴一滴滴落,诉说他过往的种种事迹,雨刷器也重复运作,把这一切湮灭…但是菲佣线有些突兀,感觉抽掉也可以?
把这部和Death of a Salesman结合起来看,会发现很有意思。
Man is not an orange,you can't eat the fruit and throw the peel away.
远离女导演远离女导演远离女导演
故事内容太稀了,撑不起来三条线
@金鸡影展北京放映 高概念设定的伦理片,想表达的很多,也能让观众带入思考,但是三个主线人物关系与表达过于发散了,更多的还是看倍赏千惠子的表演吧,恭喜拿到蓝丝带影后
不理解这种题材能拍成这样
还以为有什么巧妙编排,结果却是一盘散沙而稀碎,呵呵
只是有点像纪录片罢了。
设定,75岁可选择安乐死虽然有可字,但已经算半强制了,法律做不到的由社会压力和道德来强制。我以为挺好的,然后我站在那个不想死的老奶奶的角度来看,对于她们来说是太残忍了:她只是想活下去。她有什么错。何止电影说他是科幻电影,我却从不这么认为,这就是写实得可怕
还好是虚构的
并非科幻片。
其实说它是“软科幻”是很勉强的。这个设定其实根本没有发挥好,没“幻”起来,对老龄化社会也没有充沛的现实意义,除了几抹人道主义光辉。多线叙事也没拿捏好,剧情清淡而无张力。但是倍赏千惠子不动声色的神级表演丰满了文本残缺的内容,纠结与痛楚尽在微表情之下,太绝了太绝了。
译成《七五计划》也不一定那么多人关注,《岁月自珍》更有韵味,每一段人生都值得珍惜,被大时代抛弃是孤独的,自我抗争也是很无力。等我老了我要在我们村里安度晚年,耕一片菜园,坐在摇椅上享受夕阳。话说过了人口红利的我国,同样面临着老龄化趋势,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以孝为本的大国,我们的政策是什么。后口罩时代的做法着实不妥,也许是我片面了。现在有砖家喊着延长退休,多交医保,努力的榨着,可见这窟窿深不见底!
好无聊一片子
《楢山节考》的文艺复兴作品,近百年后,在落后的生产力面前,文明依旧显得如此无力。
中國有句古話:“老而不死是為賊”;另一句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齡化社會近在眼前,當老年人和年輕人不能和諧共處時,如何坦然接受死亡,如何彌補應盡的孝心與責任,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戛纳补课|这个plan75的设定和剧作几乎没啥关系,属于硬套了个壳子(有点像某日剧企划)多线平行和结尾的山顶日落很像《海碳市叙景》,但是路子不太一样,音乐过载,使得全片很多不错的moment失去了自然的化学反应。影像直觉还是可以的,三个人物的视点游移不错。
#WEB(4.5/10)#戛纳补课03旧电影,没有建立空间的能力与自觉。//很好奇首作是怎么能做到这么老成,这么死板的,和当下最无聊的那类社会派映画差距不大。
2.5⭐ 议题选的很好,所以抱了更高的期待走进影院,但是不得不说没有完全达到预期。不至于差,很喜欢一些镜头表现。挡风玻璃上不断滴落的豆大的雨滴,划过的水痕,摇摆的雨刮器擦去又重复湿润,驾驶座上挡着眼睛没有哭的男人。金摄像机奖给的是合理的。但是不得不说,灰暗的画面、平缓的节奏、安静的音轨、中段不甚清晰的故事线。多重叠加导致影片在传达压抑的过程中也压制了观众的接受感官,昏昏欲睡和难以理解同时袭来,成为共感影片情绪道路上的一堵高墙。还是很期待导演后续更成熟一些的作品。
概念很好,但是拍得有点疲了。很喜欢倍赏千惠子这条线,配乐也不错,不喧宾夺主,有些末世的感觉。
#2800 以一段年轻人的自辩开场点破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困境,借此引出七五计划却也被高概念的设定捆住手脚。针对老年人的仇恨犯罪已经将避无可避的代际问题呈在纸上,又试图通过三条线交织出的关系网来完成一场生命的接力,态度表达上的保守一览无余。即使抛开七五计划这个核心设定,剧情也完全成立,这是电影最为尴尬的处境。倍赏千惠子还是交出了非常让人心疼的独居老人形象。努力工作仍被年轻人取代,楼下贴着住宅的拆除通知,和同龄人诉说着「我们都很孤独」的现实。借由客服的电话才能满足对过去的追忆,但记忆里也无非是被安排的婚姻和不健康的孩子。在保龄球馆,老人难得享受了众人欢庆的场面和舒心愉悦的模样,可好景不过一秒,热闹的氛围还是立刻被残忍地转到了冰冷的尸房。
金摄影机特别提及。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