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很快就要过年了,作为职业与家庭一肩扛的女性,此时应该有很多事情要做。
事实也是如此,但我刚刚杨过,还在猛烈地咳嗽,便放纵自己一晌贪欢。
影片改编自梅根·吐赫、乔迪·坎托尔的纪实作品《她说:打破性骚扰的故事,帮助点燃了一场运动》。
故事围绕《纽约时报》两位女记者对哈维·韦恩斯坦的调查行动展开。
跟着两位女记者,我看到的是社会制度对男权的保护,对女性的不公,每个人都知道强奸难以取证,往往对受害的女性产生第二次伤害,但是总有勇敢的女性,她们会为了其他女性不再受到她们曾经受过的伤害,而勇敢地发声。
正因为有了这些先驱者,才有了后来轰轰烈烈的“me too”运动。
我们女性今天享受到的每一点权益都是前人用生命与尊严换来的,但还远远不够,就像影片中的记者们发问的:为什么总是发生性骚扰事件?
为什么总是不能解决性骚扰事件?
我们每个女性都应该继续努力,为了更公平的未来。
故事讲述两个纽约时报女记者如何挖掘报道哈维·韦恩斯坦性侵案。
电影拍得很好,克制的叙事和15年的《Spotlight》类似,除了同样细致还原调查记者抽丝剥茧收集证据的过程,《She Said》还很好地拍出了女性面对性骚扰的“恐惧”“羞耻“和“愤怒”,一种不止存在在事情发生的当下,而是像慢性毒药一样侵蚀人的自尊,带来长久的耻感。
我也很喜欢电影里对两位女性记者的刻画,除了是勇敢的记者,她们也是普通的女性,也会有恐惧,悲伤,愤怒,沮丧的时刻,但这不影响她们的勇敢,相反,这种就算害怕也要揭露,为了保护更多人的姿态才是真正的勇气。
也是因为最初的几个女性证人不怕被污名化,勇敢站出来实名指控,才能引起之后的八十二名受害者掀起的"me too"浪潮。
看完全片,印象最深的其实是中间的一个小插曲,两位女记者和女总编在小酒吧讨论工作,一个无聊的男人过来不依不饶地搭讪,根本听不进直接的拒绝,直到女记者对他咆哮“Fuck Off!”,才一脸“她疯了,真的开不起玩笑”地离开。
女记者吼完人之后回头和同事说“不好意思,我最近情绪太差”,又马上回过神“我不应该为吼他道歉”。
我们不应该总是道歉。
直视的勇气 当这一幕出现,你就知道它一定会被人反复提起。
直视的力量在这一刻代表了很多,勇气、担当、面对。
所有人都知道罪恶在发生,却鲜有人站出来大声说出真相,她们选择在当时隐辱负重,选择在之后委曲求全。
这并不是因为她们懦弱,而是勇敢的代价太大了。
而让勇敢需要付出代价,正是这群魔鬼能一再上演丑陋戏码的砝码。
剧中有一段录音,是Weinstein在诱使Gutierrez就范。
邀请、请求、承诺、否认、威胁。
这一切的套路就像Laura说的,让你觉得是你破坏了规矩。
他们习惯于对年轻姑娘下手,因为她们更不知所措,认为拒绝是不对的,让对方有将犹豫当成默许的借口,将不坚决的拒绝当做你情我愿。
而当一切结束,伤口只会留在受伤害的一方。
我们需要做的是站起来,直视他的眼睛,对他说出下面这段话。
大声喊出,滚你妈的
首先,《她说》的叙事方式是反套路的。
传统的好莱坞故事崇尚以 「图像,叙事,然而,《她说》的剧情发展却十分依赖于台词。
甚至可以说,全片几乎三分之一的镜头,都是两名女主在不同的人物通话。
这样做的好处是,故事的节奏极快,16 集韩剧的信息量被导演在两小时的时间里清晰地传达给了观众。
但既然是「反套路!,就必然有其缺点:就我的观感而言,电影 90 分钟的节点是有点失控的。
这仿佛不是一部电影,或者说我没有办法仅将其视作一部电影。
观影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巨大的痛苦、愤怒和迷茫,以至于在看完后我没有办法抽离出来去评价它所谓的结构,或视听语言,或叙事节奏。
片尾关于这个故事在现实中的后续都不能让我释然,而只不过是让人进一步看清这团笼罩多年的乌云的全貌。
片如其名,《She said》,整部影片绝大部分的情节都是两位女记者奔走在一个又一个的采访现场,与一位又一位女性艰难地交谈。
我只能跟随她们的视角,沉默又坐立不安地聆听里面大段大段破碎的回忆和陈述,有的人恐惧,有的人回避,有的人愤怒,有的人羞愧,但更多人痛苦,很多很多的痛苦,是跨越数十年都依然能让人在刹那疼得弓起身子的痛苦。
哪怕她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已经远离了那个酒店房间,远离了那个职场,远离了那个对她们说这只是工作的恶魔,但伤口依然存在,伤口还在代替她们被扼住的喉咙无声地呐喊。
记得里面一位受访者说,她最不能忍受的是大家的沉默。
所有人的沉默,和那些精明到恶毒的保密协议,筑起了一道高墙,施害者被完美地保护在高墙内,而受害者在那一刹那也丢失了自己呼救的声音。
如同片里女记者说的,外面还有多少个韦恩斯坦,每天又会发生多少这样的事呢。
我很悲观地想,在性别、权力、阶级仍存在的一天,这种悲剧便永远不会消失,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女性们也许仍只能靠说个笑话,或者穿两条紧身裤,来尝试保护自己和摆脱困境。
但仍希望,未来她们的声音能被更多人听到,或者让她们的声音响亮到旁观的人们无法再保持沉默。
沉默是迷茫,是胆怯,是纵容,是自保。
受害者的沉默,是因为曾经没有人愿意听她们说,加害者的沉默是胁迫,用金钱和权力堵住悠悠众口。
花了两个晚上看完这部《She Said》,虽然整部电影没有过多出彩的镜头语言,拍摄手法十分的纪实,每个出场的角色表演场景都是用面对面交谈来进行,但是写实直白的台词真的狠狠地点燃了我的愤怒。
影片以马路上各种年纪肤色职业的女性众生像的镜头作为开场,在给了一个红灯标记为红色手掌的特写镜头后,两位主演登场,Mulligan和Zoe 扮演的两位女记者,生活里,她们是平凡的母亲和妻子(编剧把两位女记者的孩子也都设定为了女孩,也不是没有用意的),但是职场上她们是专业的新闻记者,她们不惧威胁,坚持不懈地进行调查哈维·韦恩斯坦涉嫌x侵与x骚扰的罪行!
,给了所有受害者的话语权,让世人听她们说!
此片是根据《她说:打破性骚扰的故事,帮助点燃了一场运动》改编,影片中提到哈维·韦恩斯坦曾经为了庭外和解,给出过大约812次封口费,金额高达数百万美元,但当报导发布后,却有82位受害者跳出来作证,我印象最深的是电影中是一位受迫害的女演员提到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哈维·韦恩斯坦和一群电影人侃侃而谈着电影,而她的两位助理却在一旁痛哭流涕。
不过道貌岸然的恶棍已经被判刑23年,这起案件也引发了后来著名的me too的运动,我记得当时这股风潮也把韩国忠武路的几个黄金配角老演员揭发了,不过最近也仍旧复出了[二哈][二哈],至于哈维·韦恩斯坦是何许人也,我去查了一下,就说两部著名电影《低俗小说》《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就是他公司制作的,当然这位好莱坞大亨不止如此,拿过N多小金人,虽然我对他的最近一次的认知就是河正宇亚洲电影奖影帝是他给颁发的🙃
哈维·韦恩斯坦的名号曾经威震好莱坞,但据说在圈内,他性骚扰女性的恶习与他制作的电影同样出名。
二十多年来他威逼利诱数十位女明星或女助理为其提供性服务,有受害者试图发声他就要么给封口费签保密协议(NDA),要么危机公关打击报复,居然每次都能成功脱身。
直到2017年10月《纽约时报》的两位女记者Jodi Kantor和Megan Twohey写出长篇报道(两人因此获得普利策奖),这位影视圈巨鳄才终于并钉上耻辱柱。
这么个娱乐圈大瓜,如此深远的影响,好莱坞当然不会放过。
至于拍摄角度,可以像《爆炸新闻》一样以受害者为主角,可以像《聚焦》一样反映记者的深入调查,也可以像今年的《阿根廷1985》一样展示律师的法庭辩论。
本片选择了第二种方式,事实上也是根据两位女记者的同名图书改编。
老实说这个角度没有第一种方式真实强烈,也没有第三种方式针锋相对,再加上她们并未受到人身威胁(不像水门事件的《总统班底》),所以容易显得平淡。
本片导演和编剧都是女性,应当说已经做得很好了,尽可能突出了受害者在类似事件中的弱势和顾虑。
但片中几位女性从不敢发声到实名举报的转变仍感突兀,甚至有故弄玄虚之嫌。
毕竟除了伸张正义,揭发性侵最常见的动力就是保证类似事件不再发生,包括两位女主都有女儿也是这个用意;但这个认知应该早就有了,并不能用来解释发声者突然而至的勇气。
至于男性,倒是各种反应都有,包括不可一世的韦恩斯坦和提良心发现的公司高管。
本片没有提到男明星,其实他们大多都对此事保持沉默,恐怕要么是怂要么是虚。
不过以记者的角度叙事有个优点,就是表现新闻自由的不易和力量。
韦恩斯坦不过是个大公司老板,就已经有能量压制报道威吓证人,何况是拥有更大权力的人和机构(本片以川普为引,算是巧妙还是碰瓷)?
但一旦新闻得以发表,其舆论和社会效应将不可估量,往往超越了个人和案件本身。
在韦恩斯坦事件曝光后的一个月内,曾经大而不倒的他迅速经历了公司解约、学院除名、妻子离婚、名人谴责的众叛亲离。
年近七旬的他目前被判23年徒刑,且仍在被起诉。
更重要的是,随后掀起的#MeToo运动产生了所谓的韦恩斯坦效应,大量名人的不检点行为被揭露,也大大改善了职场上与权色有关的不正之风。
扔一块石头到湖里,会激起一些水花扔一堆石头到湖里,会激起一大片水花而我,抱着的是悲观的态度当这些水花下去后,湖面恢复以往的平静石头不过是沉到湖底罢了我甚至第一反应认为拍这个片时就有类似事件嗯,就是这么消极从90年代至今,经历过的男凝事件数不胜数有的还不只是凝九十年代,那都已经是上个世纪了谁能想到下一个世纪的今天依旧每一天在经历男凝即使MeToo效应席卷全球,也改变不了什么每天店外面路过的那些猥琐男还是该干嘛干嘛凑巧前两天刷到一个台湾艺人的采访她曾经被性骚扰,请教前辈如何才能避免前辈说只要你打扮像个男生就没事了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也没有环境的支持就算你报🎩,也只会被和稀泥15天的行政拘留(甚至不用15天)根本不足以让他们停止既反抗无力,又不被保护,可不可悲?
说回到电影上,西方电影体系确实成熟,不管是声影音还是拍摄技巧都恰如其分,在看的时候都觉得人家轻车熟路,就算是每一步程序化了,至少还是赏心悦目,程序感不重。
片子没有在受害者身上做文章,不做戏剧冲突,走的是「聚焦」和「华盛顿邮报」新闻纪实寻找真相的路数,这一点点个赞,就算凯瑞穆里根演戏力道过大也不至于把片子毁了(她真的是演啥都过于用力)最后还是要说一句,如果没有人往湖里扔石头,大家会以为这片湖永远都那么平静,只有开始扔石头,才会知道底下暗藏的汹涌
是2024年2月6日豆瓣日历的头版电影,就在书桌的左边角,一眼可见。
于是利用晚上的时间看了这部电影。
是一部题材并不新颖、但亟需扩散到all walks of life的电影。
讲述大亨对女性的各种虐待,精神和肉体,电影很直接,很勇敢,用了真名,用了真实故事,讲了真话。
但是这就足够了吗?
“MeToo”对太多人来讲都太难了,因为社会形态和个人内在的各种束缚和桎梏。
希望这世间少一些恶劣的行径,每个人管好自己的身体和思想。
希望正义常常能占上风。
若是要评价这部电影的话,其实两个小时算是挺长的了,但是想要有头有尾地描述这个宏大的“犯罪故事”显然是力不从心的,所以很可惜,我会给电影立意10分,给平淡叙事和不够清晰的逻辑5分,给整个剧本6分好了。
看到了眼熟的演员,仔细一查,还真是熟悉的演员。
当然还是会动容,girls help girls。
两个女记者,背后有家庭,有丈夫和年幼的孩子,她们一起努力,去帮助那些同样有家庭,有孩子,但曾经被深深伤害,且一生都恐怕难以忘怀的女人。
《她说》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可重点都放在了两位女记者如果努力向世人展露真相的过程上,有些细节被迫丢失,其实整个故事应该是这样的。
哈维·温斯坦哈维·温斯坦到底是谁?
影片没有给出过多的介绍,隐约知道他是一个有名、有权的制片人。
可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权利?
他都拍过哪些电影?
这些观众都无从知晓。
哈维·温斯坦生于1952年3月19日,一开始和他的兄弟一起创造了Miramax,也就是影片中出现的企业。
这公司很厉害,在上世纪末创作了很多独立电影。
比方说《低俗小说》、《与灾难调情》、《天上的生物》等。
其中,1998年的《恋爱中的莎士比亚》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和其他各类奖项,暨此名声大噪。
后续Miramax被迪士尼收购,几年后,两兄弟就出来单干了,又开了一个公司,叫温斯坦公司,也是一个电影制片厂。
但人不能总是成功,在18年该公司宣布破产。
回到哈维·温斯坦,虽说早年风光一时,可影片中的报道发出来后就风波不断,先是被温斯坦公司开除,之后面临各项指控。
之前风光时拿到的各类名头也被先后收回,比方说法国的荣誉军团勋章等,落入了人人喊打的境地。
还记得影片结尾的文字么?
上面说哈维温斯坦被判了23年。
确实,这一点毋庸置疑,编号是20B0584。
并且在服刑期间🐑了,在20年初的时候。
后续其实有点小波折,22年6月,纽约市法院允许他进行上诉,果不其然,他在同年8月份开始上诉,但同时也面临着洛杉矶的引渡和审判,现在只能以年龄大了身体不好为理由拖着,后续结果暂时无法知晓。
女演员们影片中提到的几位女演员在原报道上可以看见真实的影像
图上这位就是艾什莉·贾德,还有罗斯·麦高恩,也出现在影片《尖叫》中:
这几位影片都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多赘述。
但有一位多次提到,但没有介绍:格温妮丝·帕特洛。
笔者看的时候就很好奇,因为哈维一直在重复的问记者有没有找她。
哈维为什么那么害怕?
后续一查才发现原来格温妮丝·帕特洛就是98年在《恋爱中的莎士比亚》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女主!
但是不是依旧很陌生?
其实她演的角色我们都看过,而且家喻户晓。
对,就是小辣椒!
哈维的害怕一方面来自格温妮丝拿过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另一方面是她在2008 年到 2019 年间都在漫威宇宙中饰演小辣椒,如此有名声的女演员如果提供对自己不利的证词将是一场绝杀!
不过即使没有小辣椒也没关系,正义的制裁终将会来到——在报道发出后,七八十位女性先后声称遭到韦恩斯坦性骚扰或侵犯: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Metoo运动报道发出后,许多公众人物开始对哈维口诛笔伐,其中一位女演员——艾莉莎·米兰诺,在小蓝鸟上开启了MeToo话题,跟微博的#xxx一样。
于是,一场史无前例,旷日持久的反性侵犯与性骚扰的运动开始了。
仅10月15日“#MeToo”就在推特上出现了超过20万次,到次日更是超过了50万次。
而脸书上,最初的24小时内就有470万人在1200万条状态中提到了该标签。
据脸书统计,45%的美国用户至少有一个朋友发布了带该标签的状态。
无数女性回复了艾莉莎的推特,同时还有部分男性也表示他们也有被性骚扰的经历。
而另外一些男性则通过“#HowIWillChange”(我会如何改变)来承认他们对女性的无理行为,暨此引发了各种针对该类事件的讨论。
不仅在美国,该话题在全球至少85个国家中流传甚广,根据不同语言翻译出了不同的内容。
且针对该问题,各国都出现了对应的运动,许多不为人知的案件被公之于众,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正在席卷全球。
许多相关话题也跟随着“#MeToo”话题衍生开来,比方说“#HimToo”话题,从字面就能看出来,该话题用于性骚扰和性虐待中的男性受害者,但后续貌似被用在了不太好的地方。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其他温斯坦效应是的,你没看错。
因为哈维·温斯坦性侵事件还衍生出了这个专属名词。
该词指公开指控名人的性行为不端,而且引发公司及组织的反应。
起因也是因为哈维·温斯坦性侵事件影响范围太广,自他被爆出来后,引发了在许多不同产业,一连串的性行为不端指控。
因为其影响范围太广,所以“”温斯坦效应”应运而生。
女权电话还记得影片中莫名其妙的女权电话么?
一开始打了一次,女主给挂了
后续又一次女主问了问大家
其实这是哈维的计谋。
他雇用了以色列私人情报公司Black Cube,试图让二位女主停止对他的报道,这就是这个莫名电话的由来。
据报道,Black Cube 的私家侦探使用虚假身份追踪并会见了记者和女演员,尤其是指控温斯坦强奸的罗斯·麦高恩。
韦恩斯坦还让Black Cube和其他机构“瞄准或收集数十个人的信息,并编撰侧重于她们的个人或性历史的心理档案。
”,换句话说就是抹黑证人,证人如果不清白公信力自然大幅下降。
看电影时总觉得这个情节的出现没有任何前因后果,原来是剧外的真实故事,哈维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
艺术总是源于生活,这句话果然还是没错。
影片的重心放在了二位记者为寻求正义而不断努力的过程上(少不了同事和上司的帮助),但影片之外的故事,往往更加复杂。
参考文献1. Wikipedia——#MeToo2. Wikipedia——哈维·温斯坦性侵事件3. Wikipedia——温斯坦效应4. Wikipedia——Harvey Weinstein5. Wikipedia——The Weinstein Company6. IMDb——Harvey Weinstein7. Harvey Weinstein Paid Off Sexual Harassment Accusers for Decades8. How 'MeToo' is exposing the scale of sexual abuse9. Harvey Weinstein, Hollywood’s Oldest Horror Story
7.8目前看过最具有时效性的调查记者类传记片,从川普上台这个黑暗时代的开始为头,以发表揭露韦恩斯坦罪行的文章为尾,通过一次次的采访和奔波串联起了被羞辱,被侵害,被污蔑的女性被害者们,让她们亲口诉说出罪恶的往事,不需要过多的情绪渲染,言语就是最有力量的武器。不够振奋人心是必然的,就如结尾不同文字的“她说”汇聚在屏幕中央,一场斗争才刚刚开始。
girls help girls的力量与联结有点太流水线了,苦难与抗争都显得非常单薄。
- 过于自恋的聚焦,更像是为了完成人物而进行的写作;某些短暂的姿态依旧具备力量
最大的看点便是事件本身,电影的观赏性非常有限,称之为流水账并不为过。三星。
看开头我挺期待这是又一部聚焦的,只能说很遗憾吧,这个题材选的特别好,现实意义很大,但没有拍出厚积薄发的力量,主角间的火花不多,大部分时间各玩各的,大篇幅在讲受害者遭遇“和解”后不敢现身,调查感不强,大段静止对话看得人了无兴趣,很多模板电影的通病
虽然很明显教育意义盖过影象价值,但这仍只是一部真人出演的纪录片,还是特别平庸的末流。其所试图传达的发声之艰辛,调查之不易,女性集体对抗系统之恶的震撼体悟,在廉价的煽情虚构和滑稽的替身出镜之下达到的温和甚至保守的观点输出远远不如纪录片的体裁和视野所能展示的能量,标准惊悚配乐的节奏切割更是雪上加霜。即使放低到演员冲奥的角度,聚焦表演的篇幅都被冗长重复的对话冲散。相比于现实中事件之于女性言说的重要意义,本片力度的轻描淡写几乎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稀释了这个历史性的胜利时刻应有的高光呈现,也是对广大勇敢直言或依然缄口的受害者群体一次不负责任的再度消费。片头Plan B的标志打出就似在预警。
中规中矩吧,相对于事件本身的爆炸性和影响力来说,电影真的太过平庸了。
女主的形象和过去相差太大了,无法直视,剧情也黑暗,看不下去,放弃了
太无力了 这么好的题材拍出来软绵绵的, 形式“理性”至极 drama emotional在哪里。像产后抑郁的话题蜻蜓点水一下,用大段冗长繁杂的对话推动情节,受害者的monologue流于形式,比如回忆不同历史之间记者和采访者的反应/回应神情竟然类似 甚至就是保持一个简单的复述/求知的态度。有这两小时看多几个新闻会更难过,这电影真的很难触动我。//评论说体现女性职业、专业所以这个片好 额谁说保持rational 面对sexual abuse 不喊不叫不闹才叫做职业、专业啊。。。
它是怎么做到让这个不错的题材最后呈现出这样一种全方位的难看的?…尤其讨厌Daisy之外的那个女记者,从她去采访却对受害者家属泄露了受害者隐私,还自己坐在车里跟同事哭诉那一幕开始对这个角色心生无限厌恶。必须打出一个不及格,现实题材明明是有格外的buff,成品太垃圾了。
以一位资深记者的观感来说,讲实在的,这片拍得太水了,基本上是一篇流水账。事件很重大,但故事讲得很平庸,两位女主的表演也没太多亮色,看得让人有点昏昏欲睡。对于不知道me too背景的观众来说,可能会一头雾水,这个她们要揭露的韦恩斯坦是谁啊?到结尾几个人围着电脑看文章,然后点击一下“发表”键,真是太没有表现力了。可以说,好好一个题材,被导演拍得平平无奇了。
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走路、上下班、和张三李四说hi
女性导演女性编剧讲述女性故事,全场节奏很好也很用心处理非常trigger的场景,尽管却因为制片人皮特家暴蒙上一丝阴影,是啊,父权不死暴力不止,一个韦恩斯坦倒了还有皮特德普波兰斯基川普etc未被held accountable for,但metoo运动确实开启了新一波的社会正义运动质疑整个不公正不合理的性别歧视系统而不仅仅只是满足于打倒作为个体的一个恶人,凯瑞摩里根真的太会演质疑系统性不公正的角色(《前途似锦的年轻女人》《她说》),那个对韦恩斯坦的不屑凝视真的绝了。后metoo时代追求solidarity,正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信念让一个个孤独害怕的个体站出来实名指认加害者,向每一个克服恐惧站起来的女性、少数派致敬,solidarity with her, her and her
类似的题材前有《聚集》《华盛顿邮报》甚至更早的《总统班底》这一部不论剧作还是手法上并没有超越前面那些佳作 反而有点无聊
讲出来,好重要
观感真的很不行,90%的时间都在对话,受害者abcde,工作人员abcde,跟看纪录片似的…还夹带私货阴了特朗普一段,想把他跟韦恩斯坦搞捆绑?民主党能不能先把亨特拜登屁股擦干净再来搞价值输出?
两星半。这一整套推拉摇移一板一眼的学院派视听(也就是我一直说的视觉强奸派)正就是穆尔维所说的patriarchal production system的体现。好莱坞制片体系内哪里能真正拍出反映系统性歧视的电影
属于是那种“懂想要表达的意思就行,没什么看的必要”的电影
能扳倒好莱坞大鳄韦恩斯坦着实不易,性侵后能勇于站出来更为不易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年性别议题的电影大多是形式大过内容。更期待看到类似揭露恋童癖的冷峻深刻的观点。嗯,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