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sam被找到的时候,已经不是从前那个他了。
他说:“我还想回去,我已经开始想念我的兄弟们了。
"Hank说:“当我从越南回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无法跟你妈妈交流。
”Tina说:“他们是被训练去杀人,但别没有训练去面对人的死亡。
”Isabella说:"你为什么不是死在阿富汗!
为什么还要回来!
”Grace一直说:"What happened?"Tommy一直说:“you're my brother ."最后sam说:”I killed him.I killed Joe Willis."也许Sam是幸运的,他至少努力回到过去的生活。
也许James(《拆弹部队》)是幸运的,他回到了每天都有可能死的生活,对他来说那是真实而不困扰地活着。
也许Sam是悲哀的,因为去了灵魂回不来的地方;也许James是悲哀的,因为他不再热爱自己身为人的生活。
他爱拆炸弹。
我想我太依赖别人的评论了,以前看一部电影总是先到豆瓣上影影绰绰的瞄上一眼,瞄什么呢?
评分?
点评?
...,现在想起来,真他妈愚蠢。
我想一部电影,只要触动了你的心,那怕只捅了那一下,就足以了。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同感:大家在随意说着什么,却无意间某人的一句话触动了你,我相信这句话绝非什么名言,也绝非多怎么深刻,它只是触动了你,仅此而已。
其实每一部电影就是一面镜子,通过电影让观看的人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而已,能从镜子中看透自己就说明这是部好电影。
我也有个表弟,我很瞧不上他,他干的很多事也很操蛋,逼我看不上他,我想这部电影让我重新审视我和他的关系,虽然可能不会改变什么,但让我再一次明白(其实心里是明白的):不管怎样,他真真切切的,丝毫不差的,他就是我的表兄弟,不管他多操蛋,多不着我待见,他是我兄弟。
不管在IMDB还是国内的豆瓣以及Mtime,《兄弟》(Brothers,2009)的评价基本上以褒扬为主。
导演Jim Sheridan口碑实力兼具,他1993年的《因父之名》当年感人至深;还有三个目前好莱坞最当红的俊男美女,估计给高分的不少是他们的粉丝。
但是很显然,众多的赞扬者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原版,丹麦导演Susanne Bier2004年的Brødre。
与丹麦语的母版比较,Jim Sheridan这次的改编简直有点惨不忍睹,犹如当年《我的野蛮女友》美版给我造成的休克。
我已经开始担心正在进行后期制作中的Susanne Bier另一部电影《婚礼之后》(Efter brylluppet ,2006)的美国重拍版是不是也一样如此不堪了。
1、“我是你兄弟!
” 电影题目叫做《兄弟》,也许导演觉得自己在人物关系处理和矛盾设置上不能表现出这种手足之情,于是拼命的用吼叫来表示这种亲情的厚实和震撼力。
“我是你兄弟。
”当Tobey Maguire扮演的山姆由于怀疑和嫉妒失去控制拿着枪在院子里对着警察狂叫时,托米(Jake Gyllenhaal)对着他狂叫。
而结尾两兄弟复合时也是用“我们是兄弟”来表示前嫌尽弃。
很显然,这个“兄弟”在这里蕴含了两人之间的无限亲情,一切似乎都在不言中。
我之前觉得没有什么,觉得导演目的就是如此。
可是当我重看了一遍丹麦版本的《兄弟》时,从电影开始到最后的冲突,Ulrich Thomsen扮演的Michael和Nikolaj Lie Kaas扮演的Jannik之间从来没有称兄道弟,但在两个人的举手投足眼神表情之间却让能感受到蕴含其中的手足深情。
于是,美版中的干吼对我来说成了一个讽刺。
是兄弟就不会爱上兄弟的老婆?
手足相残的电影悲剧多了,何况又不是港片的江湖情义。
我反而想起了水浒里的武松,估计只有潘金莲向武松勾引时,武松才会大吼道:操你妈,他是俺哥!
2、抽取了原版中的精髓,徒留故事的躯壳。
在美版的故事中,并没有对着丹麦版一个场景一个场景的照搬,这很显然是应该的,新版总有些新意,但是问题在于改编后的电影中只留下一个空洞的躯壳。
在Susanne Bier的故事里,很显然《兄弟》是通过兄弟两人之间的误会来表现战争对普通人家庭造成的伤害,所以电影中才有获悉Michael牺牲后Jannik匆忙赶回家中,安慰正在收拾唱片的母亲,才有Michael回来后一身戎装去探望被自己杀死的战友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
可是美版的电影前一个场面剪掉了,将后一个场面用山姆听到了妻子和战友妻子的对话那呆滞的表情一笔带过。
或许是导演考虑将焦点集中在表现两兄弟之间的伤害,可问题是最后完全失去了电影原版存在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3、托米over-night的转变显得不太真实,缺少应有的铺垫。
一个二进宫的惯犯在知悉长兄战死后一夜之间转变成了一个好儿子,好叔叔。
这个转变电影其实有过铺垫,特别是托米和伊丽莎白以及和他父亲之间的那几场对话,言下之意就是因为托米在家庭中受不到重视,一直生活在兄弟的阴影之下所以才自暴自弃,电影并且很巧妙得用山姆的两个女儿来暗示父辈覆辙重蹈。
看似合情合理,但是较之于原版中那几个被删掉的场景,这个转变力量依旧显得单薄,不够说服力。
丹麦版中Jannik安慰母亲已见他良知未泯,之后葬礼上教堂里的诵唱可见他心潮澎湃;和父亲葬礼之后的那场争吵是他愤而离去,独自在酒吧埋头苦饮;而最后是隔天父亲对他道歉后的一番说教:你他妈的要不就帮你哥把厨房弄好!
较之于美版,这里的步步铺垫让最后他的转变水到渠成。
4、托米的那一吻。
这一吻在两部电影中意义相差甚大。
美版电影中托米和葛洛斯(Natalie Portman)炉前的那一番谈话,从音乐的共同爱好到抽烟,之后托米“禁不住”吻了嫂子一下;这里是托米主动。
丹麦版本中那天晚上的谈话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不过在嫂子的生日会上,莎拉(Connie Nielsen)被女儿拖到屋外看Jannik准备的生日礼物——一辆自行车,然后抱着Jannik吻了一下;这里是嫂子主动。
前者托米的那一吻已见小人之心,存有勾引之意;后者嫂子的那一吻,则有无限意味,有对他们母女的照顾的感激之情,有一种对Jannik重新认识的感慨,还有那一丝暧昧。
托米的那一吻来得早了些,和他在其他方面的改变显得不太融洽;丹麦版本中在Michael住院后Jonnik回来重新帮忙修理好厨房的那个晚上,莎拉在楼上洗澡,他有心上去却在门前止步,然后毅然掉头走人的场景更能说明此时小叔子已经对嫂子产生感情。
三人之间的感情在此时才到了复杂难言的地步,美版中很显然弱化了这点。
5、山姆的被俘。
在美版中,山姆被俘时屡次对着同伴吼叫“你要挺住,不要说任何事情”,英雄主义十足,而最后在威逼下突然发飚抓狂,砸死了战友。
丹麦版本中,Michael被俘时对着战友安慰时说的就是“我们会活下去的”,更是为了求得战友和自己能有水喝而向恐怖分子讲解武器的使用方法,当最后恐怖分子追问他时他的回答就是“我想活着”,没有英雄主义,只有生存下来的意念。
但是我们无法说他就是懦弱,因为电影中表现得就是他不顾一切要回家和妻女团聚的强烈求生欲望。
很显然,后者才让这部电影更具有现实意义,而不是那种空洞的英雄主义,不过这也无可厚非,美国战争片吗,哪能少得了表现一下。
突然觉得美国战争电影越来越像中国几十年前的战争片了,这是闲话。
6、演员。
美版电影中最大的一个败笔是用“蜘蛛侠”来扮演兄长这个角色,蜘蛛侠蒙着一副套头飞来飞去时带着呆滞梦游般的表情无可指责,但是在这部人物心理戏分量十足的电影里,Tobey Maguire根本让我找不到应该有的角色位置,从头至尾,都是那股梦游般的呆滞,即使爆发时也似乎只有徒有其表的抓狂。
还有就是他和Jake Gyllenhaal之间的化学反应不对。
很多人对扮演山姆的大女儿伊丽莎白的小演员Bailee Madison印象深刻,特别是最后餐桌上的那场戏,Bailee Madison表演确实老道,演技惊人,但是放在这部电影里却被导演有点滥用的嫌疑,过了点。
于此相反,丹麦版本中的几位演员不管是角色演绎还是互相之间的配合都显得天衣无缝。
我毫不掩饰自己对丹麦几位演员的称赞,我可以由衷得说,丹麦确实有太多好演员了,和很多所谓的电影大国相比起来。
7、镜头画面。
美版确实在画面上色彩饱满,空间感十足,有一种唯美的情调。
可是看了丹麦版本,尽管Susanne Bier道格码式画面粗糙,镜头摇晃,可就是采用了手持摄像机的跟拍以及聚焦的人物面部特写,才让演员更多的心理活动表现在银幕上。
不管是道格码作品《永远爱你》(Elsker dig for evigt,2002),还是《兄弟》、《婚礼之后》以及去美国拍摄的《往事如烟》(Things We Lost in the Fire,2007),Susanne Bier用不同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同样的故事,在(即将或者已经)失去爱人的时候,如何面对自己心里产生的对另外一个人的爱。
她擅长于让演员在这种道德焦虑和情感折磨的境况下,如何更为真实地将演员的内心活动呈现给观众。
所以她的电影始终带有强烈的个人影像风格,更重要的是,尽管她每次讲一个重复过的故事,总是能够依旧将这个故事讲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看了美版的《兄弟》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她的电影确实不适合别人重拍,特别是美国导演,因为如果连Jim Sheridan也失败的话,似乎已经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了。
阿富汗战争犹如一把双刃利斧,在东半球斩断山姆理智的同时,又在西半球差点了劈碎了他的家庭。
山姆曾是全家的荣耀,而汤米被父亲视为害群的羔羊。
一对迥异的兄弟,在战争的影响下,人生的航船驶向了不曾料想的彼岸。
虽然我曾一度误以为这部电影是《四根羽毛》的现代翻版而期待汤米上演惊天大营救,虽然整部电影从头到尾没有高呼的口号、没有模糊的血肉、亦没有恸天的哭泣,从剧情来看这应当还是一部反战题材的电影。
自《现代启示录》以来,反战片通常会刻画战争的血腥残酷,批判利益集团的阴谋,反应人类饱受创伤的心灵,而近年来的三部电影《艰难时刻》、《以拉谷》和此片都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战争对于军人的心理摧残和精神打击方面。
海明威曾说,战争带给一个人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
对于山姆来说,他无法愈合的创伤便是他困于塔利班手中时犯下的弥天大错。
他挥动铁管的一瞬间似乎便被推向道德拷问的边缘。
然而,在一圈AK-47的伺候下,挥还是不挥铁管的选择已无关博弈、无关道义。
饱受折磨又无比虚弱无比绝望的山姆,在同时受到视觉、听觉和直觉上的死亡威胁后,精神已经达到崩溃的边缘,他大脑中的神经突触在这一秒内是过载短路了的,而随后的所作所为也与癫狂的疯人无异。
事实上,这绝非是两难抉择对于山姆道德的终极考量,而是无情战争对于普天人性的残忍迫害。
战争因人性中尚未进化完好的兽性而起,以将人类变为自身残忍的野兽为终。
山姆在雪地中对汤米的一句质问让观众发现他的人生观已经彻底改变,或者说遭到扭曲。
在这次质问中,他的言语始终表达着对不伦行为的容忍,而容忍背后却隐藏着他对人性当中善良本质的绝望。
人性的奉献、仁慈统统在他身上消亡,他也因此变得多疑,不再信任人性中的善良一面。
在他眼中,人类行动抉择的源动力是动物本能,因而现代社会俨然与动物世界无异。
在《艰难时刻》中,贝尔扮演的角色选择了自杀,而此片最后,山姆同样也举起了手枪,只是汤米的一句“你是我哥哥”让他即将熄灭的希望之火重新燃起,他心中尚存的手足情谊终结了一场悲剧。
尽管汤米的戏份不多,但却是导演掌控剧情发展的一枚重要棋子,他是山姆人生变化的一个鲜明对比。
在战争中,一个杰出军人被摧残得失去理智,而在和平生活中,曾经深陷牢狱的浪子渐渐走上生活的正轨。
导演在山姆身上毁掉的东西,统统在汤米身上慢慢重建起来,而他通过这种对比告诉观众,爱是治愈我们心灵的良方。
最后谈两句演员。
托比•马奎尔天生有一股甜美气,所以演“海饼干”、蜘蛛侠的角色总会少些刚毅,当他顶着一个“锅盖头”在此片中以硬汉形象示人时,天真的嗓音总让人感到格格不入,也许荷马•威尔斯才是最适合他的角色。
杰克•吉伦哈尔看上去倒有那么一点像托比的兄弟,只是他要比托比刚硬许多,眼神也更加忧郁,不知他们的角色互换一下会如何?
娜塔莉•波特曼对表演一个情感和精神不断经受极限冲击的军人妻子的拿捏颇为到位,半长的头发让她平添一份成熟美感,另外,明眼的观众大概还能一眼看出她同以往的最大变化。
isabella这小东西明显早熟嘛,一句话简直使兄弟之间剑拔弩张。
绝对是一颗新星,用她极具杀伤力的语言点亮紧张的夜空。
《兄弟》,2009年上映。
主演阵容相对强大-蜘蛛侠Tobey Maguire,早年的王牌萝莉《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Natalie Potman,再加上JAKE。
实质上属于反战电影的范畴,侧重对参战军人经历战争、回国后的心理变化和家庭关系进行刻画。
蜘蛛侠这一回依靠在此片获得了当年金球奖的提名,总算在冗长的《蜘蛛侠》系列之外有所施展,也得到肯定。
这一次战争背景是阿富汗。
Sam和Tommy是兄弟,哥哥Sam在阿富汗服役时战斗机被击落,阵亡的消息被传回国内,家人悲痛万分。
实际上他只是和另一个战友被俘虏,受尽折磨,动人心魄的是他在被胁迫情况下用铁棒亲手打死了战友。
不久后在美军的一次突袭活动里他被救并回国。
弟弟Tommy自小顽皮不思进取,长大后仍然劣迹斑斑,影片开始便是他刚获得保释被哥哥从监狱接回家。
在死讯传来至哥哥返家的期间里Tommy在悲痛之余“开始思考”,并以笨拙地带兄弟重新装修嫂子家的厨房开始,尽己之力陪伴嫂子和两个侄女,一起滑冰、堆雪人、策划嫂子的生日,甚至令始终厌弃他的父亲也流露出欣慰的神情。
但是,Sam重新回到这个家庭之后,艰难建立起的平衡开始崩塌。
Sam怀疑妻子与弟弟有染,他无法融入几乎所有形式的家庭团聚,他由一个对妻女充满爱的家长和令父亲骄傲的好儿子变成疑心重重、孤僻少言、不能自我舒解的人。
他甚至对上级要求重返战场,因为“他们全都不了解,没人能了解我”。
影片的戏剧高潮出现在他拿起一根铁杖砸烂弟弟装修好的厨房,接着掏出手枪冲出家门与警察对峙甚至频临自杀,最终被弟弟Tommy以“我们是兄弟”的轻语相劝阻止。
影片最后一节,妻子去探望被扣押的丈夫,再次追问“发生了什么”,可怜的战士终于在流过两行清泪(原谅我的不严肃)说出“是我杀了他”。
两人相拥。
完。
Tobey在我脑海里作为蜘蛛侠“飞”了太多年,一时之间还挺难让我入戏的。
得承认他演得不错,角色要求这个男人要又闷又憋,还要在忍不住的时候彻底爆发抓狂一下子,这些他都办到了。
让我惊叹的是他刚一出场时,典型的JARHEAD头一下子就从昨天看的片儿里找到共鸣,另外他简直和JAKE像极了兄弟-眉眼和嘴角真的很神似。
还有很让我克制不住的想法是,他们都太适合去演孙悟空了。。
Natalie表现无功无过,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种很标准的“军嫂”,什么都理解,哭的时候都那么无辜。
虽然考虑到他们是青梅竹马的校园爱情,根基牢固风雨不摧,但我还是很好事儿地觉得一个妻子总是如此全盘接纳显得很无趣。
在得知丈夫死讯的初期阶段她也会一次次拨打电话只为听到丈夫声音,她和孩子们看过去的家庭录像彻夜无眠,她半夜熨烫丈夫的衬衫怀念那上面的味道,她给装修工翻找替换的裤子结果把整个衣柜的衣服都送了出去。。
种种种种,可惜,在看完P.S.I LOVE YOU这部催泪情感大片之后,我太遗憾了我对这些情节都免疫了。
我也不是对她的表演不满意,我只是在想,要表现一个女人的各种情绪,只用一个法宝“泪”是不是太单薄了点儿?
高兴-泪,错愕羞愤-泪,委屈-泪,隐忍-泪,伤心-泪,失望-泪,就连悲喜交加,也是-更多的泪。。。
但是,我很期待她今年的新片儿《黑天鹅》,据说她开拍一年前就开始苦练芭蕾,开机前更是每天八小时训练,为此受伤无数。
本着关爱演员的好心,我认为最好不要这样虐他们,但是本着看“角儿”的愿望,我希望电影界多出一些《霸王别姬》《艺妓回忆录》《色戒》的变态级虐片。
顺便提下,此片扮演大女儿的小盆友,她要么是一枚冉冉升起的新星,要么是个早熟过度的妖怪-和爸爸雪地里对峙及餐桌上蹭气球的戏,就像评论纷纷狂赞的,那简直是奥斯卡级别的表演-对于一个娃来讲。
下图的妹妹也挺不错,看着特别眼熟。
比较赞的另个方面是Sam经历巨变的前后对比,很怀疑演员为此专门减肥或自虐,要么就是化妆师功夫好。
前后判若两人,去之前是个温热的活人,回来后是个徒具人形的非活人。
最后的最后,再来粉一下JAKE。
JAKE已经彻底脱离男孩的队伍,也无须捧着“诗意少年”“敏感纯情”的偶像饭碗行走江湖了,他像模像样地续起我钟爱的胡须,表演起一个代替兄长承担家庭责任的勇敢的男人。
这部片子里他还有些抓头、深情凝视的小动作,但已经没有抿他那杀人的性感嘴角了,越来越期待他更好的表现。
其实主角把罪恶感投射到他人的行为与他父亲在车边说的内容形成呼应:战后我无法和你们的母亲沟通并把所有痛苦发泄在你们兄弟俩身上…只可惜父亲意识不到艰难放下姿态浅浅冒出的两句话,早已无法直达儿子满目疮痍的内心。
而主角对两个女儿无法自控的态度也恰好映衬了父亲多年对兄弟二人的折磨过程。
估计这也是为什么大女儿和叔叔更能亲近的原因。
而我们的80、90何尝不是背负着父辈甚至祖辈的沉重存活。
关于故事叙述顺序,如果能抹去蒙太奇,在讲述完家人恢复阶段倒叙至男主角阿富汗经历,张力应该会更强也不至于有点落入俗套了。
(仅个人观感🥹)评分是因为不喜欢整片节奏,三星打给Tobey的演技。
虽然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对月亮青睐有佳,不吝溢美褒赞,可自从400年前开普勒揭示了宇宙真相后,我们才知道原来无论月光多美,那也只不过是太阳赏赐的余辉,掩饰了崎岖的环形山,装扮出赏心悦目的朦胧柔美。
不过就算如此,光亮的那一面无论阴晴圆缺,总显得风韵万千,任凭栏举杯对酒当歌吟诗作赋临风起舞,怎么看都顺眼,可那光芒照不到的月球背面呢,倒真鲜有人问津,似乎就真的融化在黑漆漆的夜空里,消失不见了。
有时候真希望在我们看不见的月球背面,也有另一颗太阳,可以用温暖的光芒眷顾它,就算无人喝彩,起码也能孤芳自赏。
看Jim Sheridan的《兄弟》Brothers,感觉除了有比《拆弹部队》更深刻的战争反省,还多少透露出导演对人生成长史中公转自转的独到理解。
渺渺众生,就好比宇宙中亿万颗月亮般的小星球,无法自身发光,只能因世俗的评判而忽明忽暗,或有背运者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被照耀到,就如同我们一直无法看见的月球背面。
在所有人眼中哥哥Sam品学兼优,又有娇妻爱女,令人艳羡,而弟弟Tommy则曾身陷囹圄,身无所长,家人给他的关爱只因血缘上的习惯,这对兄弟的一明一暗合成了完整的月球表面,如果没有后面的意外,注定了明的那面继续耀眼夺目,暗的那边愈发沉沦晦暗。
可偏偏意外的发生,改变了惯有的月球盈亏轨迹,Sam的死讯令原本明亮的那面早早谢幕,而Tommy则不得不完成挑战自我的转身,让那颗小行星继续能够光亮下去。
这时候人们才恍然发现,原来月球背面也不是想象的那么阴暗和丑陋,在同一片阳光下,还能映射出比过去更令人陶醉的月光。
关于习惯...当Sam习惯了与家人一起享受幸福时,因为战争他离开了家,远离了亲人。
当他费尽苦难终于回到家人身边时,他发现他已经无法习惯这里的生活,他又想回到战场。
当Tommy结束了囚禁生涯后,他努力去习惯这个新的环境,当他通过努力几乎完全融入这个全新的家庭之后,Sam回来了...当Grace与孩子们习惯了失去丈夫与父亲的痛苦,接受了Tommy之后,这个已故的父亲突然间复活了,Grace与孩子们又要开始习惯这个新的Sam。
当Isabelle对父亲吼着:Can you just stay dead?
时,可以想象习惯是一个多么困难的过程。
然而,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无奈,当你努力习惯了一种生活,也许就是另外一种生活的开始。
当你习惯了一个,那个人也许就要离开...关于信任...当Sam对Grace说:I think you fxxking Tommy时,我想这段感情已经结束了。
信任是情感的基石,当基石不复存在,感情将何去何从?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一定要相信她。
或许她会欺骗你,但你仍会相信她,只要是她说的你就信,这么做不是因为你傻,是因为你爱她。
当你开始不断自我反思或质问对方是真是假时,这段感情的结局注定会是个悲剧,因为基石一旦坍塌,情感注定消亡。
关于战争但凡有利益冲突的地方就有战争,人类存活了上百万年,但还是最擅长用暴力解决问题。
既然所有的战争都开始于杀戮,结束与谈判,那为何不一开始便丢下武器,坐下来谈?
因为贪婪的人们总是这样,没有受过伤就不知道痛,没有失去过就不知道珍惜。
我喜欢这部片,真的不错,这是我刚刚看完就开始写的。
首先说说三位主演吧,托比马奎尔,杰克格莱恩哈尔,娜塔莉波特曼。
我个人认为TM后半断好于前半段,尤其是从战场回来以后,心里各种情绪的积压,愧疚,自责,猜忌,不信任,孤独等等,使它整个人发生很大的变化,问题是前半段他没有很好的诠释出一个人人羡慕的好大哥,好儿子,好老公的形象,可能在蜘蛛侠里待久了吧,表情还是那样呆呆的,感情没有张力,没有起伏,给人一木然的感觉。
这种表演放在后半段还可以。
后半段就好多了,复杂的心理可以从他那表情中可见一二,一直到后面的爆发,可以说演技十分到位,很喜欢。
总的来说表现的很好,比在蜘蛛侠里的表演好太多,但是可以更好的。
NM其实没什么好说的,不是不好,是一贯如此的好,各种角色她都能完美的演绎,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个嫂子,她都拿捏的很到位,不能说完美吧,但是无可挑剔。
尤其喜欢结尾的拥抱,TM说过,为了回到她身边什么都愿意做,ANYTHING,开篇的时候记得吧,所以当他说他杀了那个士兵的时候,NM出了惊讶之外,马上就理解了他的行为,给了他一个拥抱,而且热泪盈眶,影片也就此结束。
感情戏虽不是很华丽,浪漫,但是贵在动人,真诚。
JG这个角色稍微有一点打酱油,但是导演把影片处理成三足鼎立之势也可以理解,他的表演中规中矩,因为这角色本身的空间就不大,但是可能是因为是JG的原因吧,他也抢足了戏份。
最后说说影片的主题吧,虽然名字叫兄弟,但是我更喜欢我从中看出的战争对人的伤害,肉体的还有心灵上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个家庭,以及周围的人。
战争这话题太沉重,但是又不可避免,我们只能说但愿世界少有战争。
“只有死者能见到战争的结束”“我已经看见战争的结束,但问题是我能重生吗?
”顺便说一句,扮演他大女儿的小演员,实在太好了,小小年纪,演技确很好,不得了呀
要是兄弟俩搞上了才有看头==。。。
only the dead have seen the end of war
上夜班要么啥也不干闲呆着 要么就看这种玩意 你仿佛飘在尿桶中 又有人迎头泼上一堆屎 要么潜进尿桶躲避 要么直面来屎 真是个难题
看的时候一直都很顺,以为是很棒的5星片子。可是尾章部分很奇怪。SAM的心理状态因为怀疑妻子是否和小叔性行为而暴躁不堪。!?~什么编剧。
兄弟俩没有火花啊!我看完才发现是蜘蛛侠演的……美国真狠啊,派蜘蛛侠出去打仗
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也许永远无法愈合,所幸他还有一个深爱他的妻子和血浓于水的兄弟。蜘蛛侠的演技比起波斯王子来还是有相当的差距,当年的小玛蒂尔达已经是孩他妈了,依旧这么惊艳
人物塑造几乎毫无铺垫,兄弟情塑造更是基本没有,后半段持枪那晚强行用兄弟点题非常sb,虽然有tobey超强发挥也救不回来这想当然的剧本,每一段的情感冲突都相当突兀,整个片子感觉好赶。另,Tobey瘦起来真的好适合演变态反派啊
all too soon.........
当Grace读那封Sam临走前写的信时,在她心中那个丈夫确实死去。感情线上处理的太薄弱了,明显是朝着战争这根线走的。战争给一个家庭带来的变更。蜘蛛侠和大女儿很抢眼,JG和NP很养眼。
有点点压抑,结局还是不够到位。
三星半。总觉得主角在选择杀掉同伴的时候还是太简单了些。
战争,到底给人带来了什么?片中强壮友爱的哥哥在阿富汗战场上被俘了,一段炼狱般的生活后,所幸回到了老婆女儿们身边。可惜女儿们看来更喜欢亲切的叔叔,老婆也像是爱上了小叔子,而他自己,更无法回到出发前的状态。他消瘦多疑没有安全感,他痛苦却无法呻吟……托比和娜塔莉的演出,让我感动得哭了!
that's why i hate children. 哼。这片子不拖泥带水 很好 剧本很好 演员也很好 没白期待
战争催生了一批电影
原本不抱希望的爆米花片,却看的我有点沉重!三个角色都很喜欢,人物非常饱满!
蝙蝠侠大哥哥把我弄的灰常压力啊
三星半
tobey大爆发!样子真惊怂!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没有任何惊喜。BTW:弟弟的人设太讨厌。
纯粹看新生代们飙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