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了五颗星的电影,其实是分两天看完的。
第一天,没能熬住前二十分钟,睡死过去。
但是睡前预感到很值得看,因为迷糊的同时,感受到美丽的小号配乐,舞台感极强的道具,以及开始蔓延的火药味道。
那种形式——一个封闭空间,几段对话,暴露冲突。
无疑就是舞台剧,用舞台剧的形式来演电影,也不是光光三谷幸喜想得出来,但是他拍得好,真的好。
人也对,如果不是冷酷的役所広司演剧本审查官,就没那么好玩了。
审查官向坂,小剧作家椿一,完全不搭的两个人走到一起,大概彼此都想快些摆脱对方。
如何审查剧本,通过或不通过,这是剧里两个人各自思量的问题,一拉锯就是七日。
生活不过由盖章组成的审查官向坂,哪里觉得有什么快活可言,只消面貌严肃,为政府效忠,一本正经执行职责就好。
喜剧这多余的玩意,不知道是哪个混蛋想出来的。
而以柔克刚的小剧作家椿一,虽然不断屈就权威,但是却在审查官的严厉要求之下,写出巧妙又更具备喜感的作品。
这就是秉性所致,毫无意识,下笔如有神助,天生的喜剧作家。
随着椿一君最为强大的喜剧天性逐渐渗透,无论如何都不肯相信这世界有所谓喜剧的向坂,终于也开始怀疑愉快感的存在。
向坂把椿一扔掉的废作品放进口袋,就像偷糖吃的小孩,不时拿出来舔一舔。
下班后的向坂,拎着包怯生生走向剧院,站在最后的人群中,看着台上鲜艳的表演,听着别人发自内心的笑声。
他流出泪来。
从那一刻起,他的人生开始改变了吧?
一定有什么使他变得幸福了。
恩,我也一直相信这世界的确是有愉悦感的,虽然有时候很辛苦,所以幸福才显得尤为突出。
所以说,椿一是个了不起的角色,他一定用自己的天才改变了许多个人生,包括向坂的。
使别人笑的职业,非常崇高。
随着剧本的不断改进,简直可以看见向坂由此而变得温柔的内心,让人感动得无以复说。
实际上椿一君的剧本到底如何搞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使我们发笑的本领,真是高明。
当然,不是在说玩手技或者口技的单纯取乐于人,老实说,对于那样的表演,我从来没觉得好笑过。
当要去参军的椿一把最后的作品交给向坂时,他已经无暇顾及是否通过审查。
“请一定要回来”分别时,向坂对椿一这么说。
也是对那个刚刚认识的自己说。
如此的离别无疑是痛苦的,这让我也忍不住流出泪来。
笑之大学导演把画面、剧情、音乐完美结合,导演在两人对话的场景,根据剧情的需要把,光线明亮进行调节,在配上音乐节奏的恰当的融化,随剧情慢慢推向高潮,细节处理很到位让处女座会觉得很舒服, 开片就介绍了时代背景昭和15秋,然后就细节的刻画,镜头给到手颤抖的翻阅纸张 然后切换到观众的大笑,一静一动,让观众印象深刻,在加上对许可,不许可的刻章单独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机械式的动作加上检察官刻板的脸,以及背景音乐的融入,立刻让观众带入了情景,了解人物。
之后有个细节让我多有感触就是关于提到之前向坂睦男说自己在满洲里做思想工作,椿一说那肯定不容易,而向坂睦男说我觉得反倒这里不容易,为什么战场上还要比没有战争的国内容易呢,无奈的让我想起1940年东北沦陷中国麻木不仁,日本人残暴横行,只要你听我的就杀死,大部分人都已经没有思想说什么听什么,这个小的情节然后我很是心酸,虽然可能导演并未想那么多,但作为中国人不得不多想,椿一在听见他在满洲里回来的时候明显吃了一惊,第一他觉得战场回来的那种人肯定不好搞定这回麻烦了,第二觉得在战场上做思想工作的人,思想本身已经很麻木让人觉得很有些同情,也是因为在战场的洗礼产生了向坂睦男极端的性格。
还有大爷最后哪一敬礼那个产面让人影响深刻,为什么要敬礼呢,有人觉得当兵了,致意一下,一路走好之类的,可并不然因为大爷没在他说自己去当兵之后去敬礼而是在一个特别的时间点,椿一和向坂睦男对话之后深深的敬上一礼,因为他们的对话打破了当军人的固有思想,拿为锅捐躯调侃国家,老大爷很惊讶,当作为一个老兵 他知道活着最重要,但真有人敢说出来,他可能对这份勇气的肯定。
整个电影有两条非常精彩的主线一条是话剧剧本上的,剧本最开始粗制滥造的模仿,然后到生硬的讽刺,后来硬加的情节和台词来搞笑,到后来合乎情理的安排自然而的台词,在到最后加上地方的特色,和语音的修饰,成为没有搞笑台词的喜剧,而另外一条线就是向坂睦男的内心改变,从最开始的刻板严肃思想单一,到后来的思想解放敢于去笑,被禁锢的思想彻底被解放。
很精彩的电影细节处理完美,画面音乐配合十分到位很棒的电影
一开始审查官的几个“不批准”特写镜头让我觉得有些拖沓,加上电影场景略显单一,看得有些压抑。
goro酱出场后,也以为剧情会在审查官的刁难和剧作家的改写中每日重复。
所以一开始是观影值低于期望值。
剧情的第一次矛盾点私以为在审查官开始主动扮演警察官那里,西装革履的检察官,奔跑的不体面,以及内心的狂喜,围绕着那张方方正正的桌子糅合在不停旋转的镜头里。
此处是我第一次感到电影的幽默,高级的幽默。
随后审查官版的和尚与椿一君的默契表演使得幽默水到渠成。
影片的后半段是矛盾的集中爆发点,不得不提椿一君和向坂君的对峙。
当我以为影片将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时,剧情出现了转机。
椿一君和向坂君的对峙,不再是两个互相欣赏的灵魂的对峙,在现实面前,它立马转化成平民与权力的对峙。
审查官听完椿一的一番肺腑之言后,恼羞成怒,事实上我以为内心里向坂是感动的,但审查官的身份使得维护权力的体面成为他思考的另一种本能。
这里的光线运用非常巧妙,从面向光的明亮到逆光的阴暗,导演很自然地完成了对向坂君“我”这个意识的转换。
另外人物对话时对画面的割裂,人物的走位,房间的布局,都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最后的矛盾是改完稿的椿一高速审查官他要去当兵了,不论审查官觉得剧本如何,椿一的喜剧意味着终结。
这时的审查官终于愿意诚实地面对自己:他终于会真正地笑,真正地感受到快乐了,他感谢椿一,感谢喜剧。
即使在战争年代,不管是谁都离不开喜剧。
而他的肺腑之言,此时既是向坂君对椿一君的感激,也是权力本身的反思。
结尾略微有些煽情,但也恰到好处。
04年的goro酱真是嫩得没的挑。
役所广司的演技令我钦佩。
就这么一个审查官,又使我感到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明明很欣赏一个人,却又时刻不忘摆出架子。
已经不是傲不傲娇的问题了,看了真是让人觉得他不累吗,哈哈哈。
据说《泰晤士报》称该剧为“当今世界上最高级的喜剧”,真的高级。
役所广司是有喜剧天赋在身上的,扮演警察那段笑死了,这么滑稽的角色也能驾轻就熟,无论是演黑帮还是忠勇双全的武士这种严肃题材的人物,还是农民、中年出轨男、厕所清洁工、等这种社会边缘性人物,每个角色都能贡献如火纯情的演技,自然不浮夸,真实不做作。
让一个伪满帝洲国的审查官来审查喜剧,亏导演想的出来,这不就是中国的广电总局嘛。
好的东西要过审固然不易,这是其一,但是反观现在中国内陆电影,真的应了金星老师说的,题材流量化、画面赛博化、圈钱常规化、老年钝感化。
国内搞喜剧的比如某麻花什么的真应该好好研究研究,搞笑不是生硬的抖包袱,艺术来源生活,就像警察说的不要突兀、不要硬凑、要自然、要从真实生活找灵感。
“我从来没有真正笑过,不是也到了现在吗”向坂这个时候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个天生的喜剧作家吧,拥有这个天赋的本源是向坂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要不然看似普普通通、波澜不惊的警察追贼这一段打酱油的桥段怎会如此让人捧腹大笑。
我想向坂在没有接触伪满洲国这一工作时,应该也是经常笑口常开吧。
喜欢他折磨椿一君时镜头给到他的面部特写,那邪魅一笑,不要太迷人好吧,就好像明明知道你是个危险人物,但是也要飞蛾扑火的去想接近一下。
看到回锅肉的废纸时的哈哈大笑又觉得不太妥,随即收了回去,到最后自己在剧本背面标注自己居然笑了80多次。
向坂终于彻底放飞了自我,这和日本一贯严肃认真、压抑的社会氛围真是背道而驰,尤其在战时时刻,当他发自内心的称赞椿一君的作品突然又说我们立场不同的那一段,一张脸几乎藏在阴影里,阴郁、严肃、冷若冰霜的眼神,从热情到冷却的这转瞬间的角色切换,立刻唤醒了他的另一面,一个彻头彻尾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奸盗之人。
役所大叔对角色的刻画真是入木三分啊,真是佩服。
“将来的事,你不要担心。
”“活着回来啊”结局又一次升华了电影的主题,果真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很喜欢这剧的配乐和电影简直是相得益彰。
生活如此美好,不要吝啬你的微笑。
致自己。
开头这段群像很喜欢,和配乐相映成趣;有点磕到了是怎么回事;笑死,我也跟着他俩一块浮想联翩;有时候人特别抗拒的东西,其实是出于一种对被极度吸引的畏惧吧;“如果他下次再耍坐垫的话,当场击毙!
”哈哈哈哈哈哈哈!
(想到椒麻堂会里面的师长口头禅:“枪毙你娃”)观众会理解我的——抱着这样信念去做最大争取在规则里跳舞的导演有多少呢,再者,观众又要怎么理解呢…审核又如何会说:“我应该向你道歉”呢。
突然想到,是有勇敢去碰壁的人,他们高尚、不屈,让人欣赏和叹惋。
但也许在如今这样的形式之下,我更应该期待一些在规则内的精彩表演吧,可是细想感觉很少有这样的尝试,我只看到臣服或者碰壁,希望终有这种作品能让我欣赏吧。
“这就是,面对权利的,我的战斗方式。
”大概还有更深的东西,比如假设审核员从一开始内心深处就在期待,可是起初那个走廊上充满了各色各样的人,房间里有种类繁多的拒绝和妥协,到最后呢,只剩下年老的门卫敬了一个礼。
“不要为了祖国而死,要为了肉而死。
”本来是带有搞笑意味,但在结尾在编剧瘦弱背影的衬托下充满了悲壮的味道。
电影布景简洁,演员少而精,对光线的运用更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短短120分钟所表达的含义极深极广,无论是对军国主义的嘲讽,还是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探讨,都在一间小小的审查室通过喜剧编剧和审查官的一来一往中一层层地展现出来。
电影语言的巧妙设计使得深奥的内涵具像化,让观众一点点看清军国主义和官僚体制给艺术是如何一步步套上不可理喻的枷锁,而艺术又是如何戴着镣铐跳舞。
一个坚持自己的喜剧之道,天真又执着的编剧,一个体制内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官僚,立场上天然对立,最后却因为笑的艺术而在某个时间段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然而,也仅限于某个时间段,就像灰姑娘的南瓜车到了午夜12点就会变回原形,体制内的官僚再怎么喜爱编剧的才华,当编剧当面质疑体制的合理性,想用艺术来战胜体制时,官僚的愉快面孔瞬间消失了,换了一幅比之前严肃时更让让人恐惧的神情,“我就是这体制内的一部分,你攻击这体制,那作为这体制最底层的官吏的我该怎么办呢?
”这一段电影的镜头和光线语言运用得出神入化,阳光逐渐从役所广司演绎的审查官上消失,审查官完全陷于黑暗之中,所有的光芒都在编剧身上。
编剧那清澈闪亮的双眼充满了迷惑,他不明白这世界上有艺术和情感跨越不过去的鸿沟,那就是立场和利益。
他知道怎么让人们笑,却不懂得人心的复杂和矛盾。
这是一个孤独的编剧,他一个人在喜剧的道路上踽踽独行,对审查官提出各种无理要求都用笑的技巧和艺术去化解,既不放弃也不完全妥协,他选择了另外一条路-戴着镣铐跳舞,镣铐越多,跳得反而越来越好。
他感动了他的敌人-审查官,却招致了旁边人的唾骂和殴打。
对艺术的孜孜以求却换来了叛徒的称号,但最终只有审查官明白他的苦心,认可他的才华。
难为知己难为敌,最后最理解你的人是你的敌人。
真是天大的讽刺。
站着死是不是比跪着生伟大,我无法评断,但是放弃总是比忍辱负重要容易得多,也看起来更有气节。
即使没有审查官,编剧也一直在承受各方的压力,在可以的范围内尽力妥协,比如团长的下流段子和无聊的转垫子,为了剧团的氛围也不得不强行加入。
(怀疑这段是三谷的心声啊)看似胆小的编剧却有着一颗对艺术无比坚定和赤诚的心。
这种坚定的信念让他在小小的审查室里艺术和体制的无声的较量差点胜利,只差一点点。
其实最终也是编剧胜利了,他成功唤醒了审查官笑的细胞,唤醒了他作为人的温情的一面,当结局阳光洒在役所广司的脸上时,他就已经不再是那个体制内一板一眼的官僚,见过那个会笑的世界,就再也回不去之前那个冷冰冰的以体制为名的牢笼。
电影名字起得真好,笑的大学,笑真的是所大学,在开怀大笑间也学会了如何和人相处,如何生活。
三谷真是个鬼才。
因为《笑之大学》要改编成了中国版的话剧,叫做《喜剧的忧伤》,在北京人艺首都剧场上演了。
主角是陈道明和何冰。
在漫长等待话剧上演的日子里,把笑之大学看了几遍,最后却本末倒置了。
本来是为了更好地看戏做的提前功课,却把期待了一个多月的戏毁的一塌糊涂。
这是因为电影太牛逼了,牛逼的把同样也很不错的戏,硬生生砸在了地上:凡人怎能和天相比呢?
可是关于电影,我却不能说更多的东西,因为想说的反而太多。
所以贴上剧评,对比之中,看得清楚一些吧:我看不懂你的喜剧,也不明白哪来的忧伤我在剧场,忍住了至少十次,没有咆哮出来。
但我知道这是我自己的原因,与戏与他人无关的。
先说好话。
就《喜剧的忧伤》而说,如果它和原著《笑之大学》和改编电影一点关系没有的话。
那么最好能排进我的年度十大。
喂,《哥本哈根》也不过如此。
可惜的是,我看过改编电影了,那个在我心目中排上人生前五的神作。
这有什么办法呢看完《喜剧的忧伤》,我突然明白了它为何叫做笑之大学。
戏是一所大学,一所关于笑的大学,一所关于戏的大学,一所比天大的大学。
到电影结尾,编剧奔向远方,鞠躬,再见。
我这辈子值了!
可是陈道明与何冰,虽然我对他们的表演没有意见,但却把一部环环相扣,曲折中走向高潮的戏,演成了七部半喜剧和半部忧伤。
我从头开始就骂道明叔你麻痹,有那么猥琐和匪气吗?
装什么装,拿什么拿阿!
何冰更惨,一边藏着人物的热血,或者苦逼,或者娘娘腔。
还有观众,起妈逼哄阿,能在结尾一次鼓掌吗。
能不说两句就鼓掌吗,这是演说吗?
电影里的第五天,审查者沉浸在喜剧中,放肆而夸张地奔跑,被道明叔演得猥琐而讽刺。
可这他妈应该热血阿,像海贼一样,两个人物为了至生羁绊拼命奔跑阿!
没有这里,怎么解释忧伤,怎么诠释戏比天大的视死如归。
结尾处道明叔还说收着剧本等你回来演,这里我本该笑着热泪盈框了。
可是…好吧,你毁了神作最神的一笔。
我一直说,戏比天大。
因为它是《笑之大学》的中心。
戏是主角,人物和演员是合适的工具。
这才符合我的世界观。
可是认真我就输了。
《喜剧的忧伤》你赢了,你继续喜剧,然后忧伤去吧。
啊对,因为没有合适的条目,这里标记的是改编的话剧剧本《喜剧的忧伤》。
一、剧本梗概喜剧编剧为了通过剧本的审查来到审查官的办公室,审查官不断向他提出无理的修改要求,而在连日来不断的剧本修改之中,审查官的态度逐渐软化,两个合理创作出了一部引人发笑的剧本。
二、幕场分析总体结构大纲第一幕主要讲:审查官对编剧的剧本感到不满,提出将人物和背景改为中国的要求。
第二幕主要讲:编剧完成了修改工作,还加入了审查官的话语。
审查官再次提出要求,让编剧删去接吻的情节,同时加上局长这一正面人物形象。
第三幕主要讲:编剧又一次完成了修改工作,审查官仍想挑刺,但为了剧本的完整又决定保持原状。
审查官在配合编剧演戏的过程中逐渐被感染,甚至说出“戏比天大”,决定将局长这一形象删去。
第四幕主要讲:两人合力完整了剧本,编剧这时告知审查官,自己被征兵入伍了,而这部戏也不会再有机会上演了。
审查官不再执着于家国大义,而是要求编剧活着回来。
总体结构分析第一幕是故事的开端:交代了这出戏的核心设定,即改剧本。
审查官和编剧之间初次建立对立关系,编剧要想办法通过审核,审查官要提出无理的修改要求。
第二幕、第三幕是故事的发展:在剧本的不断修改中,由于这些意见的提出和编剧想方设法的弥缝,剧本真的越来越好笑了。
除了这条故事线的发展,人物状态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审查官的态度逐渐软化,甚至愿意去配合编剧演戏,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也感受到了喜剧的魅力,开始不对剧本做无理的干预,认为“戏比天大!
”第四幕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到了剧本完成的一天,审查官已经在内心里欣赏起编剧和他的工作来。
编剧这时告知审查官,自己被征兵入伍了,而这部戏也不会再有机会上演了,而审查官抛开了自己作为国家机器的立场,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要求编剧好好活着,活到剧本能够上演的时候。
第一幕编 剧 您好,审查官先生,自我介绍一下,鄙人……审查官 不必了,编剧的名字我已经划掉了,为了避免公事私办。
所以,今后,我们就以职务相称吧。
编 剧 明白了,我叫编剧。
审查官 我呢?
编 剧 对不起,审查官先生。
审查官 不对。
编 剧 长官?
审查官 再想想?
编 剧 那……审查官 你是想叫我瞎子还是独眼龙啊?
编 剧 没有,我没这么想过。
审查官 说实话。
编 剧 可您不是瞎子啊。
审查官 那就是独眼龙了?
编 剧 没有,我真没这么想过。
审查官 没关系,我之所以这么问你,就是想看看,你能否对我说实话。
坐下。
开场即建立起两人的形象,审查官此时的态度还是公事公办,甚至有些不客气的,而编剧则有些畏缩,两人之间有一定的对立。
审查官 我可把丑话说在前头,我本来对当这个文化审查官就没很不满意,我凭什么要和你们这些人打交道啊?
文化审查,文化需要审查吗?
在我看来,应该禁止一切的娱乐活动!
现在是什么时候?
啊?
前方的战士,在那儿抛头颅洒热血,你们带着大家在后方笑?
我还可以告诉你,我刚从前线回来,知道我这个眼睛是怎么瞎的吗?
再一次突出审查官的人物形象,对于喜剧本身是厌恶的,也为下文的百般刁难做了铺垫。
审查官 你现在心里是不是在想,碰到一个不通情达理的审查官?
编 剧 没有,我没这么想过。
审查官 这就好。
你刚才说,这个点心是在哪家店买的?
编 剧 广场南边第二家。
审查官 哦,你还挺会买。
编 剧 对不起,我带回去。
审查官 实话跟你说,我是从来不吃豆沙这种东西的。
可也怪,我家老太太吃起来确实没完没了。
编 剧 审查官先生,其实要叫我说,就是点点心,您就给老人家带回去呗?
审查官 嗯?
嗯。
编 剧 明白,明白。
(递上点心)审查官 你现在心里是不是在想,他还是收了?
编 剧 没有,我没这么想过。
审查官 脸上写着呢。
编 剧 您冤枉我了。
审查官 说实话。
编 剧 就想了一点。
我……我还是带回去吧我。
审查官 放下。
编 剧 您看我还不如不买了我。
审查官 放下。
编 剧 我带回……(送回点心)审查官 真倒霉,碰到一个不讲理的了。
编 剧 我真没这么想过。
审查官 你要是这么想就对了,我就是个不讲理的人。
依然是两人之间的矛盾,且局面完全由审查官主导。
审查官 那个时候我还不是审查官。
再说了,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故事被你们写完了吗,你现在弄个洋娘们在这儿谈情说爱,你什么意思?
我问你,文运会的六不五要你们剧团传达了吗?
编 剧 传达了。
审查官 第四条。
编 剧 不表现浪漫情调。
审查官 第五条。
编 剧 要以本民族的立场创作。
审查官 这还不明白吗?
此时的审查官还是恪守纲领规则的形象。
审查官 对不起,编剧先生,这个剧本不符合文运会的精神,这样的剧本,我不能通过。
从你家阳台下来吧。
编 剧 您说哪儿有问题,我改啊。
审查官 问题很简单,就两点。
第一,把外国主人公变成中国人,把外国的故事背景变成中国的,只要你达到这两项要求,这个剧本,还有可能通过。
前面是对这个剧本的大致呈现,可以看出其实没有多么好笑,而其真正的作用在于与后文不断修改完善的剧本形成对比,在逐渐的失控和由此产生的莫名的喜感中变得成熟;而审查官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修改意见,算是确定了之后几幕戏两人对手戏的一个模式,即剧本内容、提出意见、修改要求,而两人关系的变化,尤其是审查官的态度变化,也就在这几幕中这种模式的细微差别下呈现出来。
第二幕审查官 熬夜了吧?
编 剧 凌晨打了个盹。
审查官 辛苦啊。
编 剧 我习惯了。
感同身受,叹息扼腕。
审查官 有!
我就是那个导演哪!
你指桑骂槐,含沙射影,你以为我听不出来啊?
你看,第三页,“德国,吃的着炸酱面吗?
希特勒能做炸酱面吗?
谁敢给希特勒做炸酱面哪?
”你不过是把窝头换成了炸酱面,其他的话还不都是我的原话?!
反正我是从这里开始笑的,也开始进入这个戏剧情境之中。
后面的情节也类似于此,在审查官的意见之下这个剧本逐渐有了生命力和笑点,这也是打动审查官的一个原因所在,即亲自让一出好戏成形。
编 剧 我就是对您那句话我印象太深刻了,对不起审查官先生,我删了它!
审查官 别删。
编 剧 不不一定要删。
审查官 不能删。
编 剧 必须得删。
审查官 不要,不要删,就这样!
你想啊,这个炸酱面,噎得死他吗?
改回窝头,改回窝头!
编 剧 明白,明白。
审查官 这样才能体现导演意图啊。
编 剧 改好了。
审查官 哎呀,你干活怎么这么糙啊,这儿还是炸酱面呢!
编 剧 其实我也觉着呀,这个窝头它一定比炸酱面噎人呀,我要是一个字不改照抄您原话不是怕您不高兴吗。
改好了。
审查官 嗯,不错。
审查官开始注重戏剧本身了。
第三幕审查官 唉,这么短的时间里,让你憋出这么个邪玩意儿,也不容易。
你念念怎么改的?
编 剧 许山伯的词,“我为国而战,为国视死如归,为国战死沙场。
”审查官 这样不很生硬吗?
编 剧 我知道,可我实在想不出别的来了我。
审查官 这个戏如果这么改的话可就没意思了,这么生硬地加为国,我看还不如为锅呢。
编 剧 您喜欢为锅?
审查官 我没说喜欢为锅,我是说两者比较起来,似乎为锅更合情合理。
编 剧 明白,马上改回来!
审查官 哎,我没说我喜欢为锅。
编 剧 我知道我知道,马上改着呢!
(趴回改剧本)您看,都改成为锅了。
审查官 嗯,合情合理嘛!
编 剧 可我们就是没有为国呀。
审查官 你怎么就不明白呢?
这个……民以食为天吧,这老百姓也做饭哪,要拿锅做,国以民为本哪,这民就是国,国就是民哪,那么为锅就是为国,为国就是为锅啊!
审查官开始为了喜剧本身,甚至忽略掉自己先前提出的,基于“正能量”的修改意见。
审查官 哎?
我倒是有个小想法,不行不行,我是外行。
编 剧 您说出来呀,也许会有帮助的。
审查官 那我说了,你别在意。
如果这个局长他是抓犯人上来的呢?
比如说他抓小偷,然后路过这里,造成他们两个的分开?
编 剧 可以呀!
审查官 我这可是随便说说。
对喜剧的热情逐渐高涨。
审查官 不好不好,这时候局长再自我介绍啦!
删了删了。
编 剧 不能删,删了局长该不高兴了!
审查官 什么他妈局长,戏比天大!!
删!
编 剧 漂亮。
前面的铺陈最终过渡到了这里一句“戏比天大”,审查官在创作热情的驱使之下无视无理的修改要求。
审查官 对!
换个好看点的男演员演,只要你这个剧本按照我的思路来改,我可以睁一眼闭一眼。
编 剧 审查官先生,我必须由衷地说,您是个天生的喜剧作家。
审查官 嗯,是吗?
编 剧 是,我这就回去改,对您的帮助,万分感谢!
审查官 还有呢!
编 剧 还有?
审查官 明天,把你们的服装道具都给我拿来。
万一,你们在里面走手脚呢?
编 剧 明白,明白。
审查官先生,明天见!
心态已然发生转变。
第四幕审查官 等等,等等,等等!
你得回来,你得活着回来,你不是会演戏嘛?
我教你,到了战场上,敌方的枪一响,你趴在地上装死,或者干脆当逃兵,无论如何你得活着回来,这个剧本我给你留着,等你回来上演。
编 剧 您说这话合适吗?
审查官 这是秘密!
但是我必须要谢谢你,这几天,你让我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让我知道了笑还是件有意义的事情,你的剧本我看了很多遍,在家里,办公室,甚至在路上,我笑了笑得我腹肌都发达了,我对于你的热情对于你的才华对于你的顽强我打心里边佩服,我要看着戏上,我要看你写的书,我要看你编的戏,让我更愉快吧!
所以,你必须活着回来。
审查官与编剧的关系也发生了转变。
编 剧 明白了,您现在是以审查官的身份在跟我说话吗?
审查官 这还重要吗?
编 剧 告诉我您叫什么吧。
审查官 就叫我独眼龙吧。
再次给出这种转变,与开头形成呼应。
三、主要人物分析我觉得这部剧最打动我最让我感觉牛逼的地方就在于,它明着只是在讲一个剧本的修改过程,但真正的细腻的暗线,就是一个原本身为国家机器的人,如何被一个美的事物,被创作本身所打动,最终回归到一个人。
审查官开场时是不报自己的名字的,只拿“编剧”称呼对方,让对方拿“审查官”称呼自己,姓名的缺失意味着身份的抽象化,个体被更大的事物代表,也即,国家的文艺审查机器审视国民的文艺创作。
到了最后一幕,我们看到,审查官让编剧称自己为“独眼龙”。
值得注意的是,他原先提到独眼的事情时,是有一个悲惨的前史的,也即被日本兵弄成了这副模样,他开场便对“独眼龙”这种绰号有着抵触情绪,甚至主动警告对方不许取这种绰号,而到了最后,他主动又把这个绰号搬了出来。
这里有两点可以挖,一个是,“独眼龙”而非“审查官”,说明审查官不再将自己当作一个身份认同的象征,不再是官僚体系中的一部分,而是一个个体,他和编剧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再是开场时的冰冷隔阂,而是心意相通的朋友,或者说道友;二个是,审查官不再觉得这是什么心魔了,这是可以开玩笑的事情了,这种事情可以被自己当成好笑的事情了。
所以除了回归个体这一主题,还有一个主题,就是戏比天大。
整部剧到最后,就是为了说明一件事,即,什么是真正好笑的事情,审查官走到最后的一个人物弧光,除了从国家机器变成个体,就是,从不好笑变得好笑了。
我们看到那个编剧和审查官合力攒出来的剧本,许多的笑点都来源于审查官的意见,或是为应对无理的要求而生改给改出来的别样的包袱,或是他主动提出的,应该如此的好笑的地方。
在改剧本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审查官的一次能力的训练,剧本写完了,他也有了笑的能力,他对于喜剧的创作,有了自己“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不可撼动的准则。
所以在改到兴头,情绪顶上来,他才会高呼,“什么他妈局长,戏比天大!
”局长,又是一个国家机器的象征。
于是到了这里,我们提出的两个主题就能够串联起来,也即,一个国家机器的象征是如何为了喜剧对抗国家机器,重归个体的。
就像结尾那句,“就算要死的话,也是为了锅,为了妈妈的锅,为了,妈妈锅里的肉!
”为锅,不是为国,其实就是,为小我,不是为大我。
看到这里其实就在想会不会三谷幸喜老师的原作会更好,这里批判那种军国主义的意味会更浓,编剧入伍的那种酸涩感会更深。
现在这样也还可以啦,但是毕竟是削弱了这层意味,显得就有点违和。
我还蛮喜欢这种似乎有些不正确的内核的,就像我虽然不太喜欢赖声川老师的相声剧,但《千禧夜,我们说相声》里有一句我印象很深:大清国没有大我,只有很多很多个小我。
最后还要说一句,三谷幸喜老师真是厉害啊,这应该是我第二部看完会有嫉妒感的剧本,第一个是《枕头人》。
这么说起来,两者之间还是有不少共同之处的,也确实都是我想写出来的那类剧本。
继续努力吧。
虽然口头上要保持不喜欢日本的姿态但不可否认 我们这群80后是深受日本文化影响的一代前段时间在某处看到这么一段话:有些人觉得看动漫很幼稚。
一般听到这话,多是一笑了之。
我不会去反驳,但我很清楚,动漫教会了我很多东西。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我迷失了很多东西…可是动漫给了我希望和勇气。
那些关于正义,关于亲情友情爱情,关于梦想的理解又谈何幼稚?
动漫我会一直看下去,直至生命完结呵呵 好像有些跑题了但这正是我想表达的 从日本那里我学到了很多 从这部电影里也是我学到了锲而不舍我学到了曲线完成任务我学会了不可能的事是不存在的 只要你懂得坚持 懂得一点一点去争取我学会了搞笑是一件因为困难而显得伟大的事情 尤其是在那个年代 尤其是困难不只来源于自己创作的能力 还来源于外界的干扰 更来源于自己是否有颗坚定的心我学会了纵使自己从事的一份表面正经光鲜实则黑暗虚伪的工作时 如何平衡 如何参悟 如何追随自己的心我学会了也许所有的努力都付出后仍然要面对一个不会改变的结局时 依旧要对自己说希望依旧存在 付出无怨无悔最后为每一个尽自己的天职 努力付出的人致敬吧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自己不愉快也不想让别人愉快,另一种是自己不愉快也要让别人愉快。
这两种人在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在进行着坚持不懈的斗争。
《笑の大学》里面検閲官向坂和座付作家椿一就是这样一个组合。
跳出影片来看,作者和观众之间也维持了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
和三谷幸喜的另一部《有顶天》一样,这是一部构思缜密,主题沉重的经典舞台剧,正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部悲剧,但唯独不是喜剧。
头脑天真的观众如我,总是抱着我善良你友好的心态去对待眼前的银幕,然而严肃规整的7幕剧结构,役所广司的精准演技塑造出来的人物现实性,台词与台词之间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紧迫感,其他出场人物的脸谱化带来的阴郁气氛。。。
每一个环节,都在你张大嘴准备开怀一笑时又被暗示“你真的觉得好笑?
”而重新陷入一种被尖刻威胁的尴尬气氛。
即使是像椿一那样的心胸开朗,百战不挠的人,最后还是被折磨得一脸颓丧,无论他讨饶还是努力都被证明只要是斗争就会不被许可,最后他在被通知入伍的那天晚上,做了自毁式的修改——写出了一部86次笑点的剧本。
这一次向坂却饶过了他,其实不是因为他的这次剧本真的特别好,关键在于他要入伍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只有在死亡面前,一切身份、立场、尊严、嫉恨。。。
人心叵测的部分隐去,人类又成为一个善恶共存体。
向坂跑出办公室向着椿一离去的背影喊道:“不要为国家,要为吃肉而活下去!
”的时候,我原谅了所有的人原谅了所有的电影,为他们回归朴实善良本原的这一刻。
悲剧的核心就在于知道没有结果还义无反顾的去做,从这一点上来说笑点很奇怪的《笑の大学》其实背负了一个悲剧的主题在给观众讲一个笑话,而且这个笑话真的不太笑得出来。
如果再强演不好笑的东西 当场击毙!!!役所广司🐮
看完这部电影我算明白了,国产电影编剧一栏应该填上 广电总局。
對censorship 浪漫主義的解構,真實性和在真實世界的合理性顯然於本片並不重要。影片在讓人感動的同時,也有一絲對集權主義和軍國主義大徹大悟後的決斷。當然片子裡還是保留了不少顯著的日本(或泛東亞)性,如支配與被支配者的關係始終未變,編劇的「戰鬥方式」也很「東方」。影片絕大多數場景在室內,由兩位男演員完成。在所有類似這樣的室內戲劇電影中,屬於完成度和可看度都很高的。好片!
黑色喜剧。
看了将近一小时,想笑但是笑不出来。放弃
为肉捐躯,台词好评。看到最后终于明白,三谷幸喜真的不适合我,基本没戳中笑点=。=
1.用喜剧方式来控诉军国主义,这一次是高级的;2.笑点基本get不到,我偶尔几次在役所广司的脸上发现笑点,仅此而已。
太拖了吧。。。。
是高度话剧的,也是高度电影的。片名就取得很精彩,笑也是一门学问。军国主义不能剥夺笑的权利,喜剧作家的战斗方式是让作品更有趣。尽管是封闭空间、小格局,但节奏的拿捏、镜头的剪接都近乎完美,唯一的不足是情绪过于饱满。役所广司真是个亦庄亦谐的好演员,真正出色的作品能融化审查官心底的坚冰。
《喜剧的忧伤》预热,期待陈道明何冰的表演。“国”之下,人们失去“笑”的权利。
总觉得和现实之间也是有关联,电影行业的乱象实则也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荒唐和真实不过就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罢了。笑从来是人生最为重要的事,追寻快乐应该作为毕生使命去坚持,这也能拓展生命的宽度。有时候觉得悲喜从来都是相通的,生活中众人欢笑的时候,也会因为能看出其中的悲凉之处而实在是笑不出来。娱乐至死但并不能盲目,人还是该保持清醒坚守原则,去更好地完成这趟人生旅程。
三谷幸喜的剧本确实很棒,可是电影更像是舞台剧,如两个人说相声一般,没有《魔幻时刻》的爆笑,讽刺却很尖锐,在电影里,艺术还是赢了政治。
三点。1. 窥见憨豆忧郁的端倪了吧 2. 书生是不是只能曲线救国 而且还必须加上悲壮的牺牲 3. 小空间出大电影
喜剧的忧伤就是根据这部改编的,又是一部带着眼泪的笑的佳作
那种自我感动的劲儿还是得在解构一下。
本子的编剧功力了得。前半段定向推给光腚种菊欣赏,后半段略煽情过度,但剧本的张力则得以更加凸显。有限的空间内,两人的对手戏很是过瘾,而年迈的门警亦是亮点啊。其中,第七日开头,镜头的推进中,二人分居两个铁窗之中,不着一字而冲突立显,寓意自明,赞一个。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commentlist/id/999815/time/1
役所广司的表演很有深度,稻垣就弱得多。中后期的讨论太浮于表面,结尾的达成还是感人的,会日语的话趣味大概会比较强。房间外的布景仍是三谷幸喜风味,反而比三谷幸喜自己的片子要可爱一些。总的来看还是觉得空间利用太平板单调,张力靠硬撑啊。
即使是昭和15年和希特勒墨索里尼站在一起的日本,其审查制度也还是有人味儿的。
一个很平常的剧本如果一直给予苛刻的条件也是难不倒天才的编剧家的,只可惜最后他必将在战场上死亡,最好只是身体上的死亡,如果是艺术上的,那就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