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L'Ultima Volta Che Siamo Stati Bambini,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追火车的孩子,The Last Time We Were Children,The Last Time We Were Kids

主演:阿莱西奥·迪·多梅尼卡尼奥,Vincenzo Sebastiani,Carlotta De Leonardis,洛伦佐·麦克格文·扎伊尼,费德里克·塞萨里,玛丽安娜·芳塔娜,克劳迪奥·比西奥,安东内洛·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法国语言:意大利语年份:2023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剧照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剧照 NO.1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剧照 NO.2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剧照 NO.3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剧照 NO.4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剧照 NO.5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剧照 NO.6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剧照 NO.13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剧照 NO.14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剧照 NO.15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剧照 NO.16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剧照 NO.17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剧照 NO.18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剧照 NO.19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剧照 NO.20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剧情介绍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3年的意大利罗马,四个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小孩在战火纷飞中玩着战争游戏并结成了“史上最伟大的友谊”。10月某日,来自富裕犹太家庭的里卡尔多被德军带去了犹太人隔离区,剩余的三个好友通过伊塔洛担任国家法西斯党干部的父亲的关系得知了他的所在,决心穿越意大利“英雄救友”。本片改编自同名畅销反战小说,通过儿童冒险喜剧的形式和孩子们的天真视角展现了二战对意大利这个国家及其人民的摧残,在全球冲突肆虐的当下更具现实意义,发人深思。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缩小人特攻队抠钱家族超能美少女黑道皇帝西游记后传联邦调查局:通缉要犯第三季女巫志气交叉点解忧杂货店三张面孔极速世界之战车神圣之家第一季悬赏特种兵之战狼归来思悼笑傲神探那一天的管风琴附身厄运印度教父黑钱胜地第三季法庭游戏依法相爱超能黄瓜软饭男OK老板娘我的佐伊你比星光美丽不要嘲笑我们的性纸牌屋第三季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长篇影评

 1 )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对抗邪恶最后的防线就是纯真

二战版的《伴我同行》(1986)。

整部电影都在为高潮的最后一个镜头铺垫,那一刻同时彰显了人类的伟大和卑劣。

1943年的意大利罗马,四个孩子结成了“史上最伟大的友谊”。

里卡尔多,犹太人,父母经商,家境殷实;科西莫,家庭困窘,父亲常常高调地对战争表示不满,不让他在外面乱跑;伊塔洛,父亲是国家法西斯党干部,他最爱带着小队玩战争游戏,盟军的坦克和飞机就是他的假想敌;旺达,被修女抚养大的孤儿,常常从孤儿院跑出来和三个男孩玩耍。

他们通过吐口水盟誓成为“勇士”团,男孩们用弹弓与敌人战斗,女孩作为护士照顾“伤员”。

突然有一天,里卡尔多和家人消失了,伊塔洛通过家庭渠道知道了里卡尔多被装进火车送去了德国,伊塔洛、科西莫和旺达决定沿着火车轨道去德国救回好朋友。

家人们很快发现三个孩子的去向,伊塔洛的哥哥维托里奥和修女阿涅斯决定去追回他们。

三人组和两人组一前一后踏上旅途,电影就此进入公路片模式。

四个身份迥异的孩子能长期玩在一起可能并不现实,电影通过这样的设定更全面地展现了不同阶层在战争阴霾下的生存状态。

电影以三个男孩讨论如何区分“犹太人”和“雅利安人”开始,生动表现出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对生活和文化的入侵,孩子们并不知道他们讨论的话题究竟意味着什么,但成年人的一切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

伊塔洛的语言最有代表性,他的语言中充满对犹太人和女性的歧视,“他们是犹太人,赚钱是他们唯一关心的。

”“女人就是负责在家做家务的。

”“女人是累赘。

”当被对方质疑时,他又无以反驳,他只是在照猫画虎,人云亦云。

伊塔洛的哥哥维托里奥决定去找伊塔洛时,修女阿涅斯也想跟着一起去,维托里奥条件反射一般地说道“女人是累赘。

”从这处前后呼应的设计我们可以想象到伊塔洛的充满“男子气概”的成长环境。

维托里奥因为勇敢杀敌负伤回国,被称为“战争英雄”,得到父亲的赞赏。

伊塔洛非常羡慕,他也想成为英雄,用自己的勇敢和力量赢得荣耀。

伊塔洛还无法区分语言、制度、文化乃至人性中的善恶,他有样学样地模仿着迎合着成人世界的规则。

反战言论显然是不受欢迎的甚至会被当做颠覆份子,底层民众的真实心声一直被压抑,科西莫的父亲就常常被伊塔洛“批判”,维托里奥和阿涅斯在小酒馆遇到的乡野村夫也在同声谴责法西斯,但看到穿着制服的维托里奥他们即刻沉默下来。

电影里对战争的残酷最突出的一次展示是一处火车隧道口被枪杀的两个年轻人的尸体,三人组看到了,两人组也看到了。

电影整体上是略带戏谑的轻喜剧风格,三人组的旅程虽然是为了救人,但也在“享受”着探险的乐趣,草地上野餐,望远镜找水,扒火车,搭帐篷,夜晚露营地的恐怖故事,伊塔洛偷了哥哥的钱,不知道物价的旺达买东西上当,去讨说法的科西莫偷了一只鸡回来。

他们把鸡当成伙伴,但当他们遇到同样饥肠辘辘的一家五口时,最终成为大家的盘中餐。

维托里奥和阿涅斯越来越像一对欢喜冤家,从开始的互相嫌弃到互相靠近,阿涅斯帮维托里奥处理了身上的伤口,因为发现钱丢了一起在小旅舍逃单。

河边洗浴一场戏,没了制服的维托里奥和没了修女服的阿涅斯“恢复”成两个普通的青年,为了躲避追逐者他们相拥倒地时,荷尔蒙在意志和信仰的遮掩下暗流涌动。

颇为黑色幽默的是,维托里奥和阿涅斯被意大利部队当做潜逃的敌人抓住,而他们因为没有制服和修女服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被收押等待处决。

人创造了符号,符号却超越了人,可以区分人,审判人,决定人的命运。

在即将相遇的前夜,三人组和两人组各自暴露自己最柔软的部分。

维托里奥的英勇故事其实是谎言,是部队惨败后为了鼓舞士气故意打造他为战争英雄。

伊塔洛一直生活在哥哥的阴影下,他希望像哥哥一样得到父亲的肯定,他不希望被父亲当成胆小鬼。

科西莫一直担心着被称为“颠覆份子”的父母,他害怕随时会失去他们。

最懂旺达的就是阿涅斯,她知道旺达一直想和三个男孩在一起是因为她害怕孤独,她期待关心和爱,期待家的温暖。

阿涅斯以此提醒维托里奥,孩子们之所以逃跑,是不是大人们平时做得不好,爱得不够。

三人组遇到了即将被处决的二人组,伊塔洛靠“秘密武器”救下了哥哥和修女——在父亲、哥哥和法西斯军官合影的时候,他偷偷冲了过去,留下了一张鬼马合影。

故事似乎即将结束,维托里奥和阿涅斯的故事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也许他们还将继续,也许他们穿上制服和修女服后又会回到原来的轨道中,不敢越雷池一步。

伊塔洛、科西莫和旺达也即将一起返回。

故事的真正结尾是,当三人组得知面前的火车会装满犹太人驶向德国,伊塔洛心生一计,他假扮成犹太人混在队伍里,登上车厢,带着被自己的聪明机灵所折服的骄傲表情,向两位小伙伴招招手,举着“秘密武器”,随着列车缓缓走向远方。

他相信自己可以救回好朋友,带着英雄的勋章回到家乡,得到所有人的赞赏。

片尾字幕和旁白显示,被从意大利送到德国的两千余名犹太人无一生还,伊塔洛下落不明,他的名字没有出现在相关记录里。

多年后,两位老人带着孙女来到他们分离时的火车站,应该就是老年的旺达和科西莫,他们告诉孙女,这就是他们最后一次做孩子的地方。

成长永远有代价,最常见的代价是变成自己曾经不喜欢的人,最大的代价是有些人再也无法长大。

死去的良善在为活着的邪恶买单。

开始的童真越烂漫,结尾的戛然而止就越窒息。

用孩童的视角审视生活,成人世界的一切都值得怀疑。

长大就意味着穿上大人的衣服,接受秩序的规训,度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一生。

对抗邪恶最后的防线就是纯真,什么时候我们把纯真当做“幼稚”或“愚蠢”,那就是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2 ) 结局营造冲击力的方法论

电影的闪光之处,就是恰如其分地营造了它的不完整,即在常理上明明将近高潮的部分戛然而止。

传统的小说、电影的戏剧处理方式是开头→冲突→解决冲突,但是这部电影却无意“解决冲突”,原因或许不是有意的营造冲击力的手段,而是纯粹的出于历史性、客观性和个人的无力,这样的危机本来就无法解决,而三个没有经历过残酷现实打磨的孩子,从电影的一开始,就注定了踏上不归路。

然而,从客观上来说,这样的留白处理和戛然的切换形成的鲜明对比,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诚然,电影可以在高潮之处继续往后拍,拍胖子入德后的惨痛遭遇、拍四人踏上的徒劳救援,但是已毫无意义。

毕竟从历史的角度,结局所有人都知道,但每个人都会从电影的角度,心存大团圆的幻想,导演借此达到其目的。

这是相当聪明的做法。

 3 ) 平缓轻松的主线,最后的反差让我感到很揪心

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趣的、美好的,就像做游戏。

朋友丢了,那就去找。

快被枪毙了,就掏出秘密武器。

所有事情都可以解决,都能有一个好的结局。

三个小朋友在路上的种种经历,仿佛跟战争扯不上一点关系,只是一次郊游。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会破灭,直到他们不再是孩子。

小胖无所畏地溜上火车,剩下两个孩子也轻松的和他道别,这种天真的场面,和他最终没能回来,这种反差让我如鲠在喉。

 4 ) 小朋友的友谊可以让你拥有无数个快乐和感动的瞬间

瓦达,卡里达,伊塔洛,科西莫四人是好朋友,卡里达是犹太人,有一天被抓走了。

其余三个人一起踏上寻找卡里达之旅。

三人行,成人需要统一意见可是一件难事,在他们中间当有一人意见不同时,后续总会轻松达成统一。

遇到困难时每个人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没有退缩,都在想如何才能去达卡里达的地方,朋友在前方,他们都很有动力。

路上充满欢乐,也会有恐惧,还有勇敢,有时也会有放弃,但都在一起克服。

瓦达是一个聪明的小姑娘,从小在修女院长大,修女教导她的知识以及自尊自爱,路程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伊塔洛是三人中的领袖,军事家庭,总是会有些幽默的行为,但他自己可能没有这么认为,他不是个胆小鬼,他作为领袖很称职很勇敢。

科西莫,爸爸被当成叛乱被驱逐,有很多突发的小聪明,很机智。

卡里达犹太人家里很富裕,聪明,善良,对待未来的生活很积极。

当时战争的背景下总会有很多让你感动又会难过的故事,他们只是孩子,对未来很憧憬的孩子,他们并没有机会长大,他们的存在过即美好,他们是硝烟中的那一丝烟花。

电影的结局在还没有反应过来时,结束了推荐同类型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5 ) 当童真遇上战争:一部让你笑着流泪的催泪弹(附资源)

关于战争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友谊、成长和失去的故事。

开始就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几个小孩在阳光明媚的意大利乡间玩耍,天真无邪,对战争一无所知。

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候也是这样无忧无虑地玩耍,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多残酷的事情。

小胖是个将军的儿子,他总是自豪地说自己是个"法西斯"。

可是当他的犹太朋友被带走时,他却毫不犹豫地决定去救他。

小孩并不懂什么是种族、什么是政治,他们只知道友情的珍贵。

这种纯真的友谊让人感动。

电影里还有一条成人线,讲的是一个军官和一个修女之间若有若无的感情。

这条线虽然不是主线,但是却给整个故事增添了一丝温情。

我特别喜欢那个场景,

军官问修女:"如果我不是快要死了,如果你不是修女,我可以约你出去吗?

"修女回答:"我会答应的。

"这段对话虽然简单,但是却让人感受到了战争年代里那种压抑的情感。

整个电影的节奏很轻快,有很多搞笑的场景。

比如说小孩偷鸡蛋吃的那段,还有他们在路边乞讨食物的情景,都让人忍俊不禁。

但是在笑的同时,我的心里却有一种隐隐的不安。

因为我知道,在那个年代,这些看似轻松的冒险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危险。

就在我以为这会是一个欢乐的结尾时,电影突然来了个急转直下。

小胖为了救他的朋友,毅然决然地登上了那趟开往集中营的火车。

当车门缓缓关上的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被人狠狠地揪了一下。

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他们最后一次做孩子的时刻。

结尾让我想到《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同样是天真无邪的孩子,同样是残酷的命运。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给我的冲击更大,因为它用了整整一个半小时的欢乐来衬托最后的悲伤,这种反差实在是太强烈了。

在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孩子正在经历这样的事情?

在巴勒斯凌、在乌克兰、在叙利亚...他们是否也像电影里的小朋友一样,在战火中失去了童年?

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它不仅夺走了生命,更夺走了孩子们的纯真和快乐。

我希望这个世界能够和平,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长大,而不是像电影里的小胖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做孩子的机会。

虽然这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但它更多地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孩子们之间纯真的友谊,军官和修女之间克制的感情,都让人感受到了希望。

或许这就是电影想要传达的信息: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依然存在。

这部电影真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笑过,也让我哭过。

最重要的是,它让我思考了很多。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更是一堂生动的人性课。

追剧直达:电影咖啡

 6 ) 《战火中的童真友谊,你一定要看!》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2023)8.12023 / 意大利 法国 / 喜剧 / 克劳迪奥·比西奥 / 阿莱西奥·迪·多梅尼卡尼奥 Vincenzo Sebastiani这部电影背景是 1943 年的意大利罗马。

那时候战火纷飞,但有四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小孩,还在玩着战争游戏,并且结成了“史上最伟大的友谊”。

来自富裕犹太家庭的里卡尔多,有一天被德军带去了犹太人隔离区。

🌟剩下的三个好友,通过伊塔洛担任国家法西斯党干部的父亲的关系,知道了他的所在。

他们决心穿越意大利,来一场“英雄救友”!

这部片是改编自同名畅销反战小说的。

它通过儿童冒险喜剧的形式,还有孩子们天真的视角,展现了二战对意大利这个国家和人民的摧残。

在全球冲突肆虐的当下,这部电影更具现实意义,真的发人深思!

 7 ) 第一篇影评,送给“孩子”

从不觉得自己的文化修为够格评论这些苦心拍摄的佳作,所以向来只是打分不做评判,但我想从“孩子”开始,给记忆力逐渐衰退的自己留下些什么,所以如果刷到请忽略,权当是中年女文青流水账式观后感即可,无需在意。

这是一部构思巧妙又不失温度的小电影,制作成本绝对不算高,场景就那几个,但是越看越觉有深度。

但凡能选中该片观赏的人,很大比例都会对“集中营事件”有所了解,所以通篇并未对此做赘述,整个情节都围绕本片主体事件和人物展开。

从人物的构建上就会感慨,人生处处是矛盾,但矛盾本身就是戏剧化的表达。

一个是法西斯崇拜的“军二代”小孩,一个是父亲被前者放逐的贫民窟小孩,一个是在修道院长大的“孤女”。

三个不同身份地位背景的孩子,竟然为了救一个犹太男孩而走上冒险之旅。

另一边,一位是代表爱和唯心的修女,一位是代表着杀戮和唯物的军官,他们的同行就是矛盾的延续。

两位成年人寻找三个小孩的路上,所经历的种种,无不反衬出人性跟出身没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犹太血统真的带有原罪吗?

当然,对荣耀和权威的偏执却是军人家庭固有思维下的坚持,也正是这样,才让整部戏收尾时因“次子”最终还是偷溜上开往集中营的火车而推向高潮!

 8 ) 孩子?

四个小孩一起玩,其中一个小孩里卡多是犹太人,他也是一个小法西斯。

当时正值罗马把犹太人转移到集中营,以此讨好德国加固政治同盟,犹太小孩也被转移了去了集中营。

多日不见,几个朋友去家里找里卡多,发现桌上字条,于是就开启了去德国寻找他的旅途。

副线剧情是,朋友圈中,一个小男孩的军官哥哥和一个小女孩修道院的修女姐姐结伴来找这三个孩子。

旅途中的一系列冲突包括法西斯和老百姓,信仰与现实,宗教禁忌和爱,性别带来的约束,勇敢与懦弱。

 9 ) 用他们的生命,换他们的成长

从儿童视角讲述二战故事的电影并不少,比较经典的作品比如1997年《美丽人生》和2008年《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等,这一类都是通过儿童的角度,以低身份的视角描绘战争的残酷和恐怖,这种“低身份”包括作为受害者的儿童的三观和理解能力,对成人世界和意识形态的错位认知,以此来表达反战思想。

而这部电影用了另一种更有趣的叙事角度来表达战争对儿童的影响,且这种隐含的持久的影响造成的冲击力在电影的结尾爆发,彻底改变了他们从前的世界。

故事发生在正值二战的意大利罗马境内,四个身份迥异的小孩撇弃身份偏见,饱含天性地玩在一起成为兄弟团,然而其中一个犹太人小孩家庭在一夜之间被转移到集中营,剩余的三小只决定凭着一张简单的手绘画沿着铁轨去拯救他们的小伙伴。

如果这趟旅程没有肩负这一“使命”,那整个过程的快乐和有趣都真正反映孩子们淳朴和天真的人物性格:一顿就解决了为路上准备的所有食物,自信喝死潭水遭罪拉肚子,走累了扭头像回家,所幸遇到经过的火车借路继续前行,

本来打算吃掉偷来的鸡,又给鸡命名以此鼓励大家坚持,恰巧遇到一个窘迫的家庭,和这家人把鸡分着吃,晚上躲在帐篷的三人被外面的狂风吓得惊魂失魄,小胖子的青蛙制服被抢走,暖心的小伙伴们用餐巾缝制新的制服,让小胖子司令重整状态。

但拯救小伙伴,远不止三小只认为的那样简单,正如在后面一直追赶的小胖子的军人哥哥和修女,他俩就如一双无形的双手在试图抓住逼近真相的三小只,让他们重新回到被裱上色彩的童年世界里,而真正存在这个成人世界的,只有前往集中营的单程票和路边的尸骨,导演不忍心破坏三小只的美好世界幻想,只出现了唯一一幕血腥的场景:穿过隧道映入眼帘的是两个刚被枪决的男性。

我们无法让他们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严重后果,正是因为他们所处的世界无处不在的纳粹思想,小胖子引以为傲的意大利军官父亲,同时仰慕着自己的军人哥哥,希望自己也能像哥哥一样拥有一枚象征勇气的勋章;卷毛小弟的父亲因为参加社会革命下落不明,他困惑于自己的连带身份,又想通过找回伙伴获得原谅和认可;而小女孩期待着拥有自己的家庭和伙伴,基督教宣扬的爱与和平让她成为伙伴隔阂的粘合剂。

导演从未嘲笑过孩子们的纯真和勇敢的行为,反而处处在讽刺成年人和这个世界的颠倒:开头德国军官批评意大利这个盟友拖后腿,军官哥哥和修女被意大利军误抓且差点被处决,好在小胖子拿出“秘密武器”——一家人与德国军官的合影照,才让这场闹剧终结。

原以为这场冒险会在两位成年人的带领下回到罗马,然而整部电影最大的反转就在最后的10分钟,三小只看着停靠的一辆前往集中营的火车,重新燃起了拯救小伙伴的希望,而小胖子自信满满使了个眼神,随后眼见他混入了列队的犹太人里,成功踏入火车后,三人兴奋的对视和呐喊,手里揣着的合影似乎成了他们即将胜利的“秘密武器”,在两个小伙伴的注视下火车缓缓启动,驶向这群犹太人和小胖子的生命终点。

这一幕的出现,彻底的撕裂了整部电影透露出来的童话底色,没有余地的跨越了童年世界到成人世界的界限,此刻所有曾存在于三个小伙伴心中的纯真与美好都裸露出原本的模样,那些他们一直坚信和以为的真理和正义都荡然无存,电影所嘲讽的依旧不是他们的善良和天真,而是怜悯他们活在一个颠倒黑白是非对错的世界,心里仅存的那点简单的社会逻辑在巨大的无情规则齿轮下,瞬间被瓦解和碾碎,正如片名《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他们最终被迫接受和陷入真正的世界,成为一个与世界共沉沦的人,望向无尽头的轨道另一边,永远不回头的火车。

 10 ) 经历了残酷才知道战争并不是游戏。

二战题材电影,用儿童视角展现战争的荒谬和残酷。

题材不新鲜,但通常以孩子和动物为主角的电影风格一般都比较轻松诙谐,观影体验不差。

影片从黑白窄幅画面渐变到正片的设计,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正好与结尾两位老人的回忆相呼应。

视觉上画面精美,没有硝烟却处处体现了战争的存在;几个孩子个性鲜明,符合不同成长环境的出身和背景。

叙事结构是“公路电影”类型,双线并行,按时间线推进。

三个孩子延铁路找里卡尔多,哥哥和修女延铁路找孩子们。

孩子们在街上玩着的是战争游戏,但是当里卡尔多忽然消失,他们踏上找寻之路的时候就真正被裹挟进来,在经历了各种令人感到不安的事件之后,完成了对亲情、友情和生命的体验。

写实主义的镜头里,孩子们的纯真和善良表现的恰是成人世界里战争的血腥和恐怖。

战争是不能忘却的历史并且从未停止,是人类文明的耻辱,所以凡主打反战与反思的电影一律满分。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短评

二战时期的儿童也很幸福!三个小朋友真幸福!不管是战争还是和平年代,童年都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结尾小胖踏上了开往集中营的列车,真的好傻!心疼小胖啊!

10分钟前
  • 人生如戏
  • 还行

小孩子能这么勇敢吗?

11分钟前
  • Moonsorrow
  • 还行

故事很无趣

16分钟前
  • ZitzuT
  • 还行

不错

17分钟前
  • 山那边,还是山
  • 推荐

小孩的视角诠释意大利下的法西斯,不同小孩的缩影和人物关系成为了世界关系

18分钟前
  • 藏马erik
  • 还行

前面都是嘻嘻哈哈的,甚至小胖子摔跤"中弹"我都知道肯定不会有事,没想到最后结局是这样,有点伤感,但细想也不突然,在战争年代挺正常的。

20分钟前
  • 声嘶力竭
  • 推荐

后部分被捕又死里逃生太儿戏了

24分钟前
  • moodyblues
  • 还行

竟然用了这样一种轻巧的方式写了个反战片!儿童公路喜剧!穆勒先生果然还是品味绝佳!

26分钟前
  • 我叫杜大力
  • 推荐

情节太弱 小胖的条纹睡衣男孩式结局淡淡的… 小朋友们表演还行 士兵和修女还挺好磕有点可爱

30分钟前
  • 还行

20250222天真有代价!孩子们的天真不能剥夺,我们只能惋惜,希望往日不再来。

32分钟前
  • chucklen
  • 还行

标准的意式二战电影,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以乐景衬哀情,与《美丽人生》的故事安排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言的结局如今想来,依旧还是那么心痛

34分钟前
  • 无复烟火
  • 还行

孩童视角的反战片,优秀的地方是孩子拍出来是孩子的样子,结尾干脆利落,但没有更多的新意。

39分钟前
  • Mignon松弛地
  • 还行

穿越长长的洞穴,沿着长长的轨道,何处能找到朋友的踪迹,爬上轰鸣的列车下一站又是何方

43分钟前
  • 一杯小啤酒
  • 还行

当我们还是小孩儿的时候,我们可以和任何人成为朋友但后来,我们的敌人越来越多为什么呢?

48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holocaust电影拍到2024年,讲述的不再是集中营的恐怖,而是人在战争面前的脆弱与坚韧。不明白究竟怎么回事却坚定对朋友的承诺,这不是愚蠢,而是人性中很可贵的一种天真。片尾小胖上了火车,正是把这种天真演绎到了极限,很动人。

49分钟前
  • cherry it up
  • 力荐

笑的有多开心,哭的就有多突然。画面一转,这是他们最后做孩子的地方。小胖子坐上了不能回头的火车去救他们的朋友,刚出发就知道了里卡多去世的消息,而小胖子是什么时候死掉的呢?没有人知道,因为犹太人名单上并没有他,他的“秘密武器”那张法西斯军官合照也没有救下他来。

51分钟前
  • 栗子keke
  • 力荐

并没有太大野心的一部可爱小品,经常看此类题材的话,孩子们的旅程伊始就能猜到终点有什么在等待着他们,明快的色调与轻盈的配乐反衬着犹太人命运的悲惨与绝望,孩童视角所完全看不到的在观众一侧也得到了补全,三位小朋友以及哥哥与修女的选角都不错,确实将可爱进行到底了,但相对于文本的短小和简单,节奏方面则稍显拖沓,同时可爱也确是一把无害的双刃剑,而为不捅破梦幻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全片始终悬浮在儿童与成人之间

53分钟前
  • 小旗
  • 还行

这结尾太惨了

58分钟前
  • 沈精病
  • 推荐

从意大利的视角来拍二战,还是以几个法西斯儿童作为主角,儿童视角弱化了意识形态立场,反而将重点放在了救助朋友的主题上,形式与结构都是非常典型的公路片模式,剧作工整,细节呼应,旅行途中各种童趣的表现还是有不少乐趣的,反而双线叙事中的爱情线却显得俗套了,而成人与儿童对于战争刻画的对比还是不够深刻。而前面看得多开心,结尾则有多残酷,小胖的名字消失在的历史中,却成为了玩伴们永远的英雄,而离别的车站则是他们最后一次做孩子的地方。愿世间再没有战争。7.8

1小时前
  • oozy
  • 推荐

又是儿童+铁路,感觉都可以专门衍生出一个类型了;主线不够突出,而且选择儿童做主角又没太突出儿童对境况的独特认知;把法西斯对意大利普通人的影响端给人看,但是考虑到意大利是轴心国,感觉缺乏说服力,而且主角还是法西斯狂热份子,美丽人生 乔乔兔选犹太人视角就好很多;结局加大分

1小时前
  • ტఝ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