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大航海

主演:罗嘉良,唐国强,杜雨露,于小慧,余小雪,孙强,马骏,蒋昌义,钱学格,章玉善,章劼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9

《郑和下西洋》剧照

郑和下西洋 剧照 NO.1郑和下西洋 剧照 NO.2郑和下西洋 剧照 NO.3郑和下西洋 剧照 NO.4郑和下西洋 剧照 NO.5郑和下西洋 剧照 NO.6郑和下西洋 剧照 NO.13郑和下西洋 剧照 NO.14郑和下西洋 剧照 NO.15郑和下西洋 剧照 NO.16郑和下西洋 剧照 NO.17郑和下西洋 剧照 NO.18郑和下西洋 剧照 NO.19郑和下西洋 剧照 NO.20

《郑和下西洋》剧情介绍

郑和下西洋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大明洪武年间,少年马和从云南被征入宫为太监,分到燕王府当随从。燕王朱棣胸有大志,在守边岁月中经受了磨炼,尤其结识高僧姚广孝后,更是开阔了胸襟。他与父皇朱元璋的海禁政策越来越不合拍。 在跟随朱棣守卫北平和边陲的日子里,马和逐步成长起来,其良好的素质,为以后的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皇长孙朱允炆君临天下,为巩固皇权开始削藩,燕王朱棣首当其冲。为了生存,朱棣被迫装疯,饱受屈辱。郑和的结拜姐姐宋莲芯,也被奸臣所谋。朱棣在绝境中毅然率领八百壮士起兵,展开了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战争中,马和与姚广孝、张玉等人一样功勋卓著,尤其在郑村坝一役,他奋勇救朱棣于危难,从此更被燕王视为心腹。 朱棣开元登基后,为洗清自己的“篡逆”之名,决心直追汉武唐宗,开创一代盛世。登基之初,他赐马和姓“郑”,随之,悄然改变朱元璋的禁海国策,任命35岁的郑和为统率大明宝船队下西洋的钦差总兵...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喜气洋洋小金莲乱世伦情战寇芝加哥急救第四季双子虚拟革命涟漪效应菜鸟老警第六季苟且不偷生连环套巨鳄2团地女王们都市侠盗第五季特工狂花带刀女捕快一克拉的室友我的一百种恐惧深夜前的五分钟母狮第一季乘上夏日影像追随你脚步亲爱的,我要和别人结婚了十月建造的房屋痞子遇到爱帕万辛德第五名乘客魔术士欧菲流浪之旅基姆拉克篇张震讲故事死里逃生

《郑和下西洋》长篇影评

 1 ) 一部让人厚重又灵圆的历史剧

历史题材,以古喻今,外表传统,内心时尚。

大是大非,似是而非。

没有绝对的伟人,也没有绝对的小人。

剧中人物皆有可爱之处,玉瑕各异。

观者随想自身,为人上为人下皆有所悟。

居家居野可得重心。

真正一颗四方定心丸

 2 ) 剧情概要笔记

第3回:父皇推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之策,燕王*欲除海禁,欲斩押运粮草延误将领张裕。

(燕王: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著名王爵封号之一,重名号,实权小。

朱棣,朱元璋的儿子,非嫡子,明朝建立时被封为燕王。

)第4回:皇太子朱标*驭天而去,燕王冥思吊唁,皇上密令北平布政使监军。

(朱标:朱元璋长子,嫡长子,为马皇后所生,1355-1392年,病逝。

)【第5回】皇上册立储王嫡长子朱允炆,燕王朱棣痛不欲生。

“你还没有真明白,真明白的人不会这么快答应。

”“燕王与你,一主一奴,但主奴命运却又暗中相通,此乃天道。

一物生一物,一物又克一物,天道无常,万物争荣。

人生有贵贱,但功业高低不在于是主是奴,全在于自个的造化。

”和尚对马河说。

——2020年1月14日记录【第6回】皇太子朱允炆面见诸位皇叔,秦晋二王怒目以对,燕王叩拜求兵权交还,回北平边陲。

——2020年1月14日记录【第7回】1395-1398年间,秦晋二王相继归天。

1398年5月10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葬于南京孝陵,庙号*太祖。

(庙号:始于商朝,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中追尊的名号,开国皇帝称“太祖”“高祖”,继任皇帝称“宗”。

)——2020年1月14日记录【第9回】燕王二子回京吊唁皇上受阻,燕王为躲削蕃装疯卖傻,莲心欲舍身救王府一家。

(老和尚语录:“凡成大事者,心里一定要有恨,有了恨才有了狠。

经过了大难的煎熬,为了一个最终的目的,必须要跨过凡心常情,无情是为了有情,人情服从于天理,丢了小念是为了最终的大义。

你要把心灵变为净土,俗念化为大志,把自己历练成不败的金刚……疼了就要回手,败了就得翻盘。

以恨报恨,以狠对狠。

要心无杂念,放手一博。

”)【第10回】:燕王装疯骗得朱允炆放二尔臣归国,燕王命人暗造兵器引圣旨面圣,布政使胡为被斩。

【第11回】朱允炆命李景隆*60万大军北上,斗北平燕王3万大军,铁平截烧高炽*马和押运粮草。

(朱高炽:1378-1425,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明朝第四位皇帝。

)(李景隆:生卒年不详,明初武将。

)【第12回】郑坝村燕军决战铁平,张玉*救主身亡,马和及时赶到救主突围,一同回城与儿臣、徐皇后团圆。

(张玉:1343-1401,明朝靖难之役牺牲名将。

)(靖难之役:靖,平息;难,祸乱。

1399-1402年间,朱棣假借祖训清君侧,帮助君王诛奸臣名义,攻下帝都应天。

)【第15回】朱允炆痛烧皇宫,随宦官密道出逃。

燕王破九关直捣京城。

忠臣齐泰*手持皇上玉佩怒斥燕王逆贼,遭燕王儿臣朱高炽当场刺死。

明孝陵方孝孺*怒斥燕王逆天。

【第17回】夏原吉*两大臣均反对朱棣破海禁祖训下西洋。

【第18回】谢晋朱棣当堂辩驳禁海祖训。

【第19回】巡洋正使郑河率大明宝船舰队正式出海南洋。

【第24回】皇帝命朱高炽夏原吉二人,会同六部,督率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广布政司,及苏杭松江三府衙门再造海船百余,为郑河备货。

夏原吉捐御赐银两赈灾。

【A- Z】齐泰:1402年卒,明初名臣,兵部尚书。

建文帝时期建议削藩主要人物。

方孝孺:1357-1402,明朝大臣、学者、翰林学士。

终遭朱棣灭十族。

夏原吉:1366-1430,湖南湘阴人。

明太祖洪武年间举人。

建文帝时期,户部右侍郎(副长官,左侍郎较大)。

明清举人为三年一考的乡试(省级考试)中式之人。

 3 ) 初观有感-释疑为主(含第一集剧情透漏)

  以前比较喜欢看历史剧,在学校里几乎不看电视,这个清明节,很偶然地情况下看了CCTV8,第一印象很好。

verycd上已经有前三十集的下载了,不枉我那么赞veryCD。

  第一集的开头我相当的喜欢,一颗流星划过星空,接着是各种星体,然后便是我们蓝色的家园了,当我看到那些云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科幻电影里面的时间倒流,诚然,这个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想带人回到那个过去。

  赞完了它,下面要开始进入正题了--那就是挑错,或者说提出疑问。

  我不说那道圣旨,因为那个没有技术含量,稍有些常识的人都会有这个疑问的,郑和率宝船出海两年了,那就是说他们已经走了很远很久罗,那这两艘传圣旨的船是如何找到郑和的呢,就是用我的nokia6120C,那也还要另外的GPS来支持。

  跳过这个,下面说说我非常不支持的这段了,那就是方孝孺和齐泰的出场,略有点迂腐的方希直最后被朱棣诛了十族,对,是十族,这个是事实,可是也不用这么早叫他出来做伏笔吧。

  总之,一句话,他出场可以,不过,以当时的方孝孺的地位,别说像剧里那样挺直了腰杆和朱棣对峙,我估计皇后的葬事的那个大堂他们也是不可能进得去的。

  马皇后死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而方孝孺做陕西汉中府学教授(从九品1392-1398),做翰林侍讲(正六品1398-1399),做侍讲学士(从五品,1399-1400),这些时间之前根本没为官,就算当差,也不会超过从九品的吧,是问,一个从不到从九品的官有什么资格和能力和燕王这么说话?

而且是在国葬期间!

  再说说齐泰吧,更搞笑的事出来了,齐泰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中乡试第一,洪武十八年乙丑科的进士,然后开始做礼部主事,也就是一个正六品的官吧。

  各位看官都明白了吧,在剧中说话的齐泰此时应该在准备过两年才恢复的科举考试,抑或是在家吟诗解闷,因为洪武四年至洪武十七年间是没有科举选仕的,这十二年间朱元璋取消了科举。

  再有一点,马秀英(马皇后)死的时候是洪武十五年(1382年),而朱棣呢,出生于1360年,如果我没算错,当时应该22岁吧,当时的方孝孺呢,25岁,不过,演员的年龄跨度似乎是没法解决的,换个角度,从朱高炽当时的年龄来算,这个朱棣当时也应该是很年轻的吧,哈哈,所以我不能怪唐国强,这不是他的错,往老了演容易,往年轻了演太难了。

  最后一点吧,郑和出生于1371年,朱棣比郑和大十一岁。

说了这么些话,不是为了别的,主要的是给各位看官一些信息,一方面《郑和下西洋》是历史剧,至少我是把它这么分类的,但是它毕竟还是电视剧,它不是历史。

真正的历史是永远埋于地下的迷。

就像历史正文一样,哈哈,你要有哥尔·罗杰那样的能力才能够领悟的。

我是没有。

 4 ) 郑和航海

郑和航海和达伽马哥伦布航海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家是从经济利益出发做贸易占土地的,而三宝公的航海集团就有趣了,是被派去宣喻天威(这天朝心态也是没谁了到今天也似曾相识)顺道找朱允文的😅(靖难之役后,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朱棣在自己正统性这个问题上太过偏执,出发点就有问题,注定了他的短视)。

纵使明朝海军那么有实力,即便在日落西山的明末也轻轻松松击败了荷兰海军,造船技术也是牛逼,但还是被迂腐的儒家思想禁锢错过了伟大的航海时代,人家工业文明资本主义开始发展了,而我们还是小农模式。

直接导致了两三百年后被疯狂侵略屈居下风,直到现在也没能完全和世界趋同。

读书的时候去里斯本旅游,到过当年达伽马航海的起点罗卡角,记得海边立了一块非常巨大的石碑,面向大海仿佛还能感受到五百年前那批商人和冒险家的铿锵激越。

事实上达伽马出发可是比郑和整整晚了一百年,想到这里真是无限唏嘘感慨,凭什么我们就错过了呢[awsl]当然现在我们都是几百年后的上帝视角看待这一切,谁又能保证一直做的是正确的决定呢,也许闭关锁国在我们看来非常愚昧,但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统治者有自己的思量,说白了还是时也命也运也。

 5 ) 以今人心理演绎历史

很好!

回想我看过的国产电视剧,竟然全是历史剧,这一部59集,以今人心理演绎历史,以改革开放的视角回看郑和下西洋,把国产历史剧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对标《雍正王朝》,《雍》的编剧思想是让一代明君终生陷于篡位阴谋论中难以自拔,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勤政爱民鞠躬尽瘁,而本剧虽然根子上无法跳出皇权思维,可既成事实的篡位非但没有成为精神负担,反而激励朱棣一路违背祖制,靖难、迁都、开放海禁、对外通商、对内有限开放内贸……这对当代的启发真是太大了,封建王朝尚且能够如此……改编BUG是郑和少时净身入宫,入的是金陵紫禁城,可不是北平燕王府啊。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6 ) 伟大航海家-20220202观感

因对郑和七下西洋十分感兴趣,断断续续一个月看了这个59集电视剧。

历史剧脱离不了宫廷内斗,此剧其实重点在说朱棣,尤其是靖难之战役的前后事情拍的很精彩!

郑和下西洋前期描述不错,后面有些草率,但基本了解了下西洋后几个主要事件,也许是后期尤其是清朝禁海之故吧,对郑和下西洋的资料不全或篡改,编剧也无法写下去,里面如吴轩、太后妹妹等角色安排实在牵强。

但不可否认的是,剧本台词很棒,服装也很好!

唐国强、罗嘉良等主要演员演技爆满!

 7 ) 这么好看的剧为什么才两千多人评分?

从秦、三国、汗、隋、唐、宋一路看过来,这是我目前看过最多“说教”的一部历史剧,几乎全都出自朱棣和姚广孝之口,这也是我笔记记得最多的一部剧,虽然过程中一度有一丝丝的反感,但最终还是被他们高含金量的金句所折服,所以我指的说教并不是贬义词,而是对编剧功底的感佩,朱苏进太牛b了!

剧中对永乐期间几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做了较充分的铺垫和交待,对观众理解角色的心理有很大帮助,没有明说的部分也做暗示处理。

当然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1、整部剧的内容和两个剧名(郑和下西洋、大航海)都不太相符,本剧前半部分几乎都在讲朱棣的奋斗史,后半部分虽然在迁都北京、下西洋、修撰永乐大典的三大事件中着重讲了下西洋,但还不足以撑得起整部剧的剧名,我看有网友建议叫《永乐王朝》也挺好的;2、郑和这个角色,罗嘉良演绎的不够立体,要知道他可是那个时代走出国门、长期了解外邦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啊!

相信郑和从视野到心理上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变化,剧中大臣也有上奏说外邦只知郑和而不识大明的现象,而实际上在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中也确实发现有为郑和修建的庙宇,这说明大臣所言并非空穴来风。

可惜到最后罗嘉良演绎的郑和还是那个唯唯诺诺的家奴马和的样子,对他的企图心、虚荣心甚至纠结的心理没有作任何的表现。

这跟统领两三万人规模,七次下西洋的最高统领的形象大相径庭;3、59集有点太长了,中间关于朱高炽和朱高煦两兄弟的明争暗斗过于拖沓,对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戏份切得过于零碎;4、特效太拉了,舰阵场面一眼假,没有体现出我大明世界最顶级的造船技艺,视觉上也没有表现出当时世界上最大尺寸的宝船和最大航海规模的震撼感!

可惜!

不过整体上还是瑕不掩瑜的,值得5星好评!

引发思考的点:朱棣为什么起兵,为什么会发生靖难之役?

看上去是朱允炆集团削藩政策步步紧逼,欺人太甚,迫使朱棣举兵自保。

然而编剧给出了更多的思考空间,燕王朱棣早就已经不止一次表现出他的宏图大志,多次私下反对太祖的禁海国策,并且在朝廷内部安插眼线,装病假交兵权等等一系列的行为都让朱允炆集团不得不怀疑朱棣的用心不轨。

亲情经不起猜忌:说的是朱允炆,接任皇爷爷帝位,一心想做个明君,造福百姓,奈何手无军权,周围又是一众叔辈亲王,个个拿腔做势,毫无臣服之意,这才听从重臣的建议,采用削藩政策,逐步收回兵权、巩固皇位;人心经不起挑唆:说的是朱棣,手握重兵,功勋卓著,胸有宏图但无施展空间;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碍于君臣、亲情,坚持忠心护国。

然而由于削藩政策实施,严重威胁到了燕王手下将军们的利益,终于经过将军和幕僚的多年劝进或者说是挑唆,朱棣还是反了。

朱允炆的下场恰恰证明了削藩政策的正确性,皇位正统又怎么样?

一心为民但行仁政又怎么样?

没有军权和兵力做根基,什么也不是。

我们总是喜欢站在上帝视角看问题,以过来人的视角来看朱棣在位时的功绩。

可是谁又能保证如果是朱允炆当政就不会有更大的伟业呢?

在当时来看朱棣的行为无论怎么洗都是篡位造反!

剧里关于朱棣被方孝孺和齐泰等忠诚破口大骂的戏份也是看得十分过瘾。

宁王朱权:这个角色我看得有点纠结,一句话概括:“我是谁?

我在哪?

我要做什么?

我要到哪里去?

 8 ) 这个才是朱棣,高希希你看看吧

唐国强老师演的非常好,朱棣不仅雄才大略,而且非常会笼络人心,郑和小时候教他公道自在人心,让自己闯祸的儿子拜谢郑和。

张玉将军运粮没有准时,军中升帐准备军法处置,众将求情、继续留用既保留了自己的心腹,又卖了众将人情,更显得自己治军有方,简直是一箭三雕。

朱棣当了皇帝,不仅没有对付以前在建文时期出围困燕王方略的夏原吉,还不计前嫌、大大重用,甚至来他家里看望关心他的家境情况,这样的皇帝这样的领导谁不会为他鞠躬尽瘁、粉身碎骨!

这些细节山河月明里面真的少。

 9 ) 观后感

感觉郑和(马和)的心胸像海一样大,他说不杀亚烈是为后世子孙积福,不想让两国的后人都活在仇恨和战乱中,杀了他两国会变成仇敌,为后人着想,我觉得就凭这件事这句话这部剧应该得个奖才对吧!

不过错误的一方也要意识到错误改正过来,不然一味地宽容没什么说服力(凑够140个字!!!!!!!!!!!!!!!!!!!!!!!!!!!!!!!!!!

)

 10 ) 王道不应该成为王道

很小的时候爱看《西游记》,其中有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玉皇大帝和唐太宗怎么由一个演员扮演?

难不成是经费有限,实在没法再多请一个演员了?

后来不记得从哪里听到一种说法:按照我国的古代神话传说,玉帝和人间的皇帝永远保持着一个模样。

知道这个后,我便开始感叹,玉帝果然是神仙之王,因为按照另一种传说,天上一日等于地上一年,这样算来,玉帝至少每两个月就要变一下身,要是碰到命短的皇帝,说不准要一天换上两三次,跟我们平常人换衣服似的,这种艰苦卓绝的工作一度让我对他老人家肃然起敬,全然忘记了他在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的怂样。

时光荏苒,一转眼好多年过去了,很多东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版的《西游记》还在电视机里翻来倒过去不厌其烦的播放,但我已经不愿再多看一眼。

另外,其他的几部电视剧也让我开始对玉帝重新的鄙视起来……这几部电视剧包括:《贞观之治》《大唐歌飞》《郑和下西洋》《江山风雨情》《雍正王朝》等等,因为从中我发现一件事:原来古代的皇帝长得都是一个模样!

不同的仅仅是他们的发型和着装而已。

这也就是说,玉帝根本就没有如孙悟空一样72变的能耐,甚至连当代的G奶天后、范BB、韩国棒子都比不上。

且看这位冒牌天神是怎样应付我们的:唐太宗时他留的是山羊胡子,轮到唐玄宗当政,他的山羊胡子依然,你甚至找不到一丁点他爷孙俩长得不一样的地方;到了明成祖时就弄了个闹腮胡,皇太极时扎个辫子,再把下巴上的胡须剪短点;最后登基的是雍正,这回轮到曾祖父和曾孙成双胞胎了。

这就是我们河蟹的影视剧呈现给我们的河蟹无比的景象,你还可以继续往下联想——我是说六七十年前的那位,别以为你在嘴角边贴颗痣,我们就认不出你,你的眼神已经出卖了你,瞧你那贼眉鼠眼、从不拿正眼瞧人的表情。

今天我要说的是这部《郑和下西洋》,毕竟是刚上映的,凡事图个新鲜。

当初之所以看了这么一部电视剧,盖因那段时间央视少儿频道每晚九点二十都会准时播出我的大爱《海绵宝宝》,为了熬时间,我便没轻没重的看了一下这部电视剧,值得一说的是,等《海绵宝宝》播完,我就没再怎么完整的往下看它。

先不说具体的细节,这部作品本身的立意就有问题,歌功颂德也就罢了,关键是歌颂的对象实在太不靠谱。

朱棣力挺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真的如电视剧里所说的那样,是为了继往开来、沟通世界吗?

当然,郑和下西洋的积极历史意义是不容置疑的,但同样的,它的消极历史意义、或者说它的局限性,也是不言自明的,而在这么一部号称巨制的作品中却丝毫没有显现出来,这种一味的拔高,让朱棣摇身一变俨然成了一位改革开放、眼光深远、孑然独立的历史伟人。

据我所知,朱棣当时力挺郑和下西洋主要还是为了给自己长脸,满足所谓“天朝上国”盛世明君的虚荣心。

总之,我宁愿相信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名正言顺,他这个皇上当得一点问题都没有,也不会相信朱棣是个力推对外开放的急先锋。

我们的导演历来喜欢舔屁沟,只是没想到这回他们连古代人都不放过。

郑和下西洋,终究只是一种官方行为,折腾了七次后,给当时中国带来的唯有“万国来朝”的假象,还有巨大的贸易逆差。

我说错了,这根本就不能称为贸易。

电视剧里说,郑和下西洋最后的偃旗息鼓,是因为朱詹基、也就是朱棣的孙子魄力不够,但这和之前交代的剧情完全矛盾,在此之前,朱詹基一直都被描写成一个雄才大略的少主,完全称得上是小朱棣,忍辱负重的能力甚至比他爷爷还要强,但直到最后,郑和一等人简单潦草的一句话便把之前那个一直都很高大的形象突兀的压低了,这种处理方法不啻于自己扇自己的嘴巴,更严重的是,这使得大家最后不是在为下西洋大业的功败垂成惋惜,而是开始无限的怀念起朱棣,性质完全的变了味。

朱棣虽然死了,但所有人都在张口闭口的先帝,跟招魂似的,朱棣阴魂的影响力倒是比生前还要大了。

可是历史上的朱棣真的是这样的人吗?

还是作为现代人的导演刻意编造起来的?

我们都应该知道,闭关锁国的政策由来已久,随着历史的发展,持有破除海禁想法的人也开始出现。

朱棣是个人物,干了很多大事,但绝不会是这种人,他自始至终也没有让民间的老百姓下海。

唐朝除外,中国几千年里没有任何一个君主可以开明到破除海禁的程度。

据说唐朝事实上是少数民族政权,执政集团思想开放,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女皇的原因。

如此这般,一个想法在我脑子里蹦了出来:也许我们民族的骨子里历来就没有对外开放的因子,朱棣只是被后人立起来的一个牌坊,于是乎,清末的落后挨打便是我们根本无法绕过去的一道坎,是命中注定的劫数。

这部电视剧的导演似乎很想表达这么一种观点:如果朱棣之后的君主都有他那样的魄力,咱们中国就不会走这么多弯路了。

但我要说,如果真要那样,恰恰相反,结果会更加惨,这种劳民伤财的事情如果一直做下去,不等外国人来敲开我们的门,我们自己就已经垮掉了。

前几天看到这么一句话:“专制阶级引入先进科学的技术,只为专制服务,结果是更加的专制”,庚子之后清朝推行的新政便是实证。

所以我认为,这部电视剧拍错了,我们不应该赞扬这个所谓的壮举,我们更不能再来一次这样的“对外开放”。

王道不应该在我们影视剧里如此的大行其道,更不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王道,因为王道不是“旺”道,而是“亡道”。

至于细节部分,可以挑剔的着实不少,我随便说几个:1、朱棣说话根本不高昂,惶惶大义很是糊弄人,实则干瘪得要命,再加上雄浑的背景音乐冷不丁的响起,我就浑身起鸡皮疙瘩。

2、国外使节一看就是留学生,或者干脆就是新疆人,当然,这是个硬件问题,说让他们改进有些强人所难了。

3、姚广孝是从雍正时期穿越时空而来的的乌先生,没办法,谁让朱棣长的和雍正一模一样呢?

我很厌烦电视剧里安排这样一个点石成金的世外高人,不就是个狗头军师嘛,拽个屁呀。

夏元吉、解缙等抵制下西洋的保守派,表现的太过无能,像赈灾这样的事情,我就不相信这些名臣做不下来。

导演这样拙劣的处理,也只是为了人为地形成一种莫须有的对比罢了。

说了这么多坏话,再说几句好话,这也是我为什么没把它打成一星的原因:1、随着历史的发展,持有破除海禁想法的人也开始出现。

这种人只可能出现在民间,而且势力相当微弱。

带着美好的幻想,我愿意假设郑和就是这种人,他能在一个庞大的船队挂帅,并且直到现在,他在外国人的影响力仍然很大,这应该不仅仅是狐假虎威的结果,郑和理应有着不俗的人格魅力、能力和胸襟。

否则郑和的形象就太过不堪了,我还是不愿把他当作一个奴颜卑膝、一心讨好主子的奴才。

虽然剧中对朱棣的着墨太多,都可以改名为《永乐大帝》了,但好赖还是以郑和为中心的。

2、罗嘉良的表演中规中矩,曾经看到他还在一部大陆军旅题材的电视剧里出演过。

作为一个过气明星,作为一个在十年前本人很喜欢的明星,人家也要生活,混口饭吃不容易,所以我就不多说什么了。

3、剧中朱詹基和朱棣长的不一样,这一点值得表扬,玉帝这回要忙活一阵子了。

我现在最想知道的是,如今的玉帝长的是什么样子?

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玉帝他老人家寿终正寝的一幕。

我的公众号

《郑和下西洋》短评

成祖被纪念,核心为开放! 海上贸易的开放,对外之交的宏大,盛世之态。但,也正因如此,财政增速如何支撑,就是问题。尤其,国内人口保持高速增长,粮食产量保持匹配供给,就不是朱棣的脑袋能想透的了

5分钟前
  • 老羊
  • 推荐

花了一天看完了这个电视剧,有些拖沓,跳着看的。还可以,靖难之役拍的比郑和下西洋好。

10分钟前
  • Booking2023
  • 推荐

从洪武末年,到建文,到永乐,短暂的洪熙,最后以宣德朝的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收尾。主要讲了燕王朱棣靖难之役,到登基后的永乐新政,聚焦于郑和的大航海,以及迁都北京,编撰《永乐大典》,汉王争权等永乐朝的几件大事。可以看完胡军版《朱元璋》后看此剧,接得上。

13分钟前
  • PiliQ
  • 推荐

超好看

18分钟前
  • 阳形形连
  • 力荐

越看越生气

21分钟前
  • ginger
  • 还行

只看了朱棣合集😁

25分钟前
  • 好巧哇
  • 力荐

这部剧完全可以叫《永乐王朝》

29分钟前
  • 古董20161
  • 推荐

30分钟前
  • 清道夫
  • 推荐

可惜了,没能继续大航海

32分钟前
  • 豆油2023
  • 推荐

本来想给五星,因为吴宣又谋反了导致损失了一颗星

35分钟前
  • True Lies
  • 推荐

唐国强才是第一男主

36分钟前
  • 黑不拉多
  • 推荐

“有了梦,就有了明天”

39分钟前
  • 夏日当饮气泡水
  • 还行

罗嘉良,你行滴。

41分钟前
  • emilia
  • 推荐

罗嘉良差点,台词写的真好了!

44分钟前
  • jennifer
  • 还行

感觉这些大臣很搞笑,感觉没啥心理负担直接迎接新皇帝,不过,也确实这样,朱棣毕竟也是朱家血统,唯一分别就是家主更喜欢哪个儿子。

46分钟前
  • 好好先生
  • 推荐

朱棣也是不容易 当皇帝难度太大了 还不如开局一个碗 毕竟拖家带口 约束敌人太多

50分钟前
  • ww62347
  • 还行

看惯了罗嘉良的tvb风格剧,再看这个有点出戏啊。

52分钟前
  • 朝天椒
  • 还行

还行

54分钟前
  • cmxue87
  • 还行

没想到一部看了几年都看不完的历史剧,竟然这么高分。这剧剪的,节奏太慢,看着闷得要死,要不是冲着罗嘉良,老早就弃了,又闷又长…

56分钟前
  • 较差

形容病虎,性必嗜杀,乃元刘秉忠也,见到燕王朱棣后,在人群中一眼便认出,相面以后,说龙行虎步

60分钟前
  • 当初🤘
  • 还行